㈠ 淮海戰役主要人物
人民解放軍序列
(兩大野戰軍,23個縱隊,63-66萬人)
總前委: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
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加四個旅,40多萬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豫東戰役後一直在中原野戰軍司令部任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 副政委譚震林 參謀長陳士渠 政治部主任唐亮 副參謀長張震 政治部副主任鍾期光 後勤部長劉瑞龍
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委葉飛(第一、第二、第三師)
第三縱隊代司令員孫繼先、政委丁秋生(第八、第九師)
第四縱隊司令員陶勇、政委郭化若(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師)
第六縱隊司令員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師)
第八縱隊司令員張仁初、政委王一平(第二十二、第二十三師、二十四師)
第十縱隊司令員宋時輪、政委劉培善(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師)
特種兵縱隊司令員陳銳霆(炮一、炮二、炮三團、工兵團、騎兵團、坦克大隊)
兩廣縱隊司令員曾生、政委雷經天
第35軍軍長吳化文政委何克希(第103、104、105師)
魯中南軍區司令員傅秋濤 蘇北軍區司令員管文蔚、政委陳丕顯
冀魯豫軍區司令員趙建民、政委潘復生(獨一、獨三旅)
江淮軍區司令員陳慶先、政委曹荻秋(第三十四、獨立旅)
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未參戰) 政委譚震林(兼) 副司令員王建安 參謀長李迎希 政治部主任謝有法
第七縱隊司令員成鈞、政委趙啟民(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師)
第九縱隊司令員聶鳳治、政委劉浩天(第二十五、第二十六、二十七師)
第十三縱隊司令員周志堅、政委廖海光(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第三十九師)
魯中南縱隊司令員錢鈞、政委張雄(未參戰)(第四十六、第四十七師)
渤海縱隊司令員袁也烈(新一、新十一師)
蘇北兵團司令員韋國清 政委陳丕顯 副政委吉洛(姬鵬飛) 參謀長覃健
第二縱隊司令員滕海清、政委康志強(第四、第五、第六師)
第十一縱隊司令員胡炳雲、政委張藩(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旅)
第十二縱隊司令員謝振華、政委李干輝(第三十五、第三十六旅)
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加三個旅,近20萬人)
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 副司令員陳毅、 李先念副政委張際春 參謀長李達
第一縱隊司令員楊勇、政委蔣振華(第一、第二、第二十旅)
第二縱隊司令員陳再道、政委王維綱(第四、第六旅)
第三縱隊司令員陳錫聯、政委彭濤(第七、第八、第九旅)
第四縱隊司令員陳賡、政委謝富治(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第二十二旅)
第六縱隊司令員王近山、政委杜義德(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旅)
第九縱隊司令員秦基偉、政委李成芳(第二十六、第二十七旅)
第十一縱隊司令員王秉璋、政委張霖芝(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旅)
豫皖蘇軍區司令員張國華(獨立旅)
豫西軍區司令員 曾希聖、政委張璽(獨立旅)
陝南軍區司令員 劉金軒、政委汪峰(獨立旅)
國民黨軍序列
主要將領
總司令:劉峙
副總司令:杜聿明、孫震、劉汝明、馮治安、韓德勤、李延年
參謀長:李樹正副參謀長:章毓金
前進指揮部(在陳官莊地區被殲)主任:杜聿明 副主任:孫元良、趙家驤
參謀長:舒適存 副參謀長:文強、劉伯中、吳寶雲
第二兵團(在陳官莊地區被殲)司令:邱清泉 副司令:舒適存、譚輔烈、王長海、高吉人
參謀長:李漢萍 副參謀長:董熙
下轄:
第五軍(熊笑三)
第45師(郭吉謙、崔賢文) 第46師(黃宗顏、陳輔汗、郭方萍)第200師(周朗)
第七十軍(高吉人、鄧軍林)
第32師(龔時英)第96師(鄧軍林、劉志道)第139師(唐化南)
第七十二軍(余錦源)
第34師(陳漁浦) 第122師(熊順義) 第233師(李芝、徐華)
第七十四軍(邱維達) 第51師(王夢庚) 第57師(馮寄異) 第58師(王奎昌)
第十二軍(舒榮)第112師(餘一凡 第238師(徐有成)
第一百一十六軍(譚心)第287師(李芝)第288師(陳元良)
獨立旅(新44師)(王屏南、耿文哲)
騎兵旅(陳陶、張榮甲)
㈡ 關於淮海戰役的圖書
中原逐鹿、淮海戰役秘密戰、淮海戰役
㈢ 淮海戰役:蔣軍連續丟下3座城市,粟裕為什麼驚覺有詐
1961年9月,毛主席在東湖客舍會見了原英國陸軍元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軍隊副司令蒙哥馬利元帥。
在二人的交談中,蒙哥馬利談到淮海戰役時,連呼「實在不可思議!」欽佩之情溢於言表。毛主席笑了笑說道:「這個仗是粟裕指揮的,本來不成熟呢,他們硬要吃下去。我的這些戰友中,數這個粟裕最會打仗,他也是我們湖南的。」
毛主席講話舉重若輕,談笑風生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同時,又不乏「靜觀庭前花開花落,閑看天上雲卷雲舒」的瀟灑與飄逸。一席看似風輕雲淡的誇贊,卻是充溢著偉人滿是對粟裕大將的喜愛之情。
因此,在毛主席看來:「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然而,在獲得偉人毛主席高度首肯的背後,卻是淮海戰役難以想像的艱巨,以至於毛主席誇口稱贊道:「淮海戰役打得好,好比一鍋夾生飯,還沒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們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從全局來看,淮海戰役敵我雙方參戰兵力80萬對60萬,光是戰場面積就足足有6萬平方公里左右,幾乎佔了整個淮河流域的大半。而自古以來就有「守江必守淮」的說法,我軍60萬大軍與敵軍7大兵團爭雄淮河流域,一著不慎可謂有滿盤皆輸的危險。
從局部戰爭來講,誰先在強手如雲的淮海戰場上出奇制勝、搶佔先機,誰就能率先抓住對手的軟肋,從而一劍封喉至敵人於死地,此即謂兵家口中的「軍爭」。
《孫子兵法》有雲:「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兵聖孫武甚至警告軍爭的火候一旦拿捏不好,則有可能釀成「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的慘敗。
而在淮海戰役打響的過程中,華野還真曾有過在「軍爭」中險些失利的驚險場面,若非粟裕及時察覺蔣軍的圖謀,命令全軍急追140里後,淮海戰役的天平倒向何方或許真是難以預測的未知數。
關於這次驚險的「軍爭」一切得從淮海戰役打響前說起。
不行,不能讓黃百韜兵團向徐州靠攏,全軍立刻出發火速向西追擊!
在粟裕的命令下,華野的戰士們撒開了腳丫子,拚命地朝著西邊的運河方向追擊了過去,當華野急追140里後,果然恰如粟裕預料的那樣,蔣軍此時正擁擠地渡過運河准備直奔徐州。
華野追趕上了西進徐州之敵,立刻全員投入到了戰斗中來,敵我之間又是一頓猛烈的戰斗。
只不過,令蔣軍沒有想到的是,我軍居然猶如神兵天降來得竟如此的迅速。在黃百韜看來,台兒庄、賈汪一帶,兄弟部隊的兩個軍應該足以抵擋共軍一陣子了,至少,保障他們安全地西撤到徐州是沒有問題的。
可蔣軍從上到下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此時的駐防颱兒庄、賈汪一線的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何基灃和張克俠早已宣布戰場起義,我軍沒有遭受任何損失便輕而易舉地穿過了北部防線直逼而來。
因此,當華野突然出現在了正在渡河的蔣軍面前時,以至於他們還沒反應過來,華野的一個沖鋒就消滅了黃百韜兵團骨幹第25軍大半的人馬。
盡管蔣軍黃百韜兵團的絕大部分都渡過了運河,但面對他起家的核心骨幹力量第25軍損失慘重的情形,黃百韜痛心之下大怒:「國防部作戰計劃一再變更,處處被動,正是將帥無能,累死三軍!」
然而,罵歸罵,但此時的黃百韜只得將大部隊全部齊集在徐州以東的碾庄,黃百韜面臨著兩個選擇,要麼繼續西進,要麼固守碾庄。
這是一個生死選項,一面寫著「生」,一面寫著「死」,可惜,剛剛九死一生的黃百韜僥幸逃過了粟裕的「悶棍」,便自認為有資本和實力與粟裕大將過招了,當他把大部隊齊聚碾庄後,黃百韜作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就在此地,與粟裕決戰!
但不幸的是,上天再也沒有給黃百韜任何機會,粟裕揮舞著「死神鐮刀」向黃百韜的腦袋砍去,蔣家王朝的敗亡,自此開啟了一個轉折性的時代。
㈣ 求淮海戰役國共雙方的戰斗序列。
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統籌與指揮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華東野戰軍16個縱隊、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和地方武裝共60萬人,於11月6日發動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 - 國民黨徐州剿總參戰部隊戰斗序列
總司令:劉峙
副總司令:杜聿明、孫震、劉汝明、馮治安、韓德勤、李延年
參謀長:李樹正
副參謀長:章毓金
前進指揮部(在陳官莊地區被殲)
主任:杜聿明
副主任:孫元良、趙家驤
參謀長:舒適存
副參謀長:文強、劉伯中、吳寶雲
第二兵團(在陳官莊地區被殲)
司令:邱清泉
副司令:舒適存、譚輔烈、王長海、高吉人
參謀長:李漢萍
副參謀長:董熙
下轄:
第五軍(熊笑三)
第45師(郭吉謙、崔賢文)
第46師(黃宗顏、陳輔汗、郭方萍)
第200師(周朗)
第七十軍(高吉人、鄧軍林)
第32師(龔時英)
第96師(鄧軍林、劉志道)
第139師(唐化南)
第七十二軍(余錦源)
第34師(陳漁浦)
第122師(熊順義)
第233師(李芝、徐華)
第七十四軍(邱維達)
第51師(王夢庚)
第57師(馮寄異)
第58師(王奎昌)
第十二軍(舒榮)
第112師(餘一凡)
第238師(徐有成)
第一百一十六軍(譚心)
第287師(李芝)
第288師(陳元良)
獨立旅(新44師)(王屏南、耿文哲)
騎兵旅(陳陶、張榮甲)
㈤ 淮海戰役是在什麼地方開戰的
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庄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淮海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22個軍、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的第二個戰役, 也是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
第二階段
國軍第7兵團被殲滅後,由蚌埠進軍的李延年第6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擔心被解放軍攻擊而拖延北進,造成從華中剿匪總司令部增援向宿縣進軍的第12兵團(司令官黃維)位置突出、孤立,在解放軍的阻擊下,這3個兵團無法靠攏徐州打通徐州—蚌埠間聯系,戰場形勢對國軍極其不利。
第12兵團由蒙城出發渡過渦河,1948年11月21日,第12兵團到達南坪集並渡過澮河,發現解放軍有合圍之勢,於23日夜轉向東南方向的固鎮轉移,企圖向李延年第6兵團靠攏。中原野戰軍集中兵力合圍黃維第12兵團。
1948年11月23日,為便於指揮圍殲黃維兵團的作戰,淮海戰役總前委移駐臨渙以東15華里、澮河北岸的宿縣小李家村。小李家村是個有三四十戶人家的普通小村莊。
村周圍柏樹環繞,鬱郁蔥蔥,比較隱蔽。這里位於徐宿鐵路與徐阜公路之間,是敵「南北對進,打通徐蚌,三路大軍會合」的預定地點,每天都有幾批敵機臨空偵察或過往,總前委駐在這里,是敵人意料不到的。據陣中日記記載,總前委偶爾移駐小李家村附近紀家、周殷圩等,爾後又復返小李家村。
11月25日,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將國軍第12兵團包圍於宿縣西南之雙堆集。
11月27日,黃維指揮第12兵團乘合圍尚不嚴密以4個師兵力為先頭向東南方向全力突圍,其中第85軍第110師師長、中共地下黨員廖運周率部陣前倒戈,使黃維突圍計劃失敗,軍心動搖,士氣一蹶不振,只得就地固守待援。
此時,國軍已處在被動挨打的地位,由於第7兵團被消滅,徐州東線已完全暴露;徐州往蚌埠之退路,亦因宿縣被中原野戰軍佔領而切斷。而黃維第12兵團也被解放軍合圍,有被全殲之危險。
1948年11月28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不得不下令徐州駐軍第2、第13、第16三個兵團放棄徐州向江南撤退,徐州剿匪總司令官劉峙離開徐州調到蚌埠指揮第6兵團、第8兵團再次北援,由徐州剿匪副總司令杜聿明指揮30萬徐州守軍,於1948年11月30日放棄徐州向西南沿永城、渦陽撤退。
華東野戰軍發現國軍撤走即以7個縱隊30萬人發起追擊、攔截。同時,由於南線李延年兵團縮回蚌埠,華東野戰軍又從南線另抽調3個縱隊加入北線對杜聿明集團的圍攻。
杜聿明部途中接到蔣介石命令向東南出擊,解救黃維第12兵團,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不得不轉攻東南,最終12月4日被華東野戰軍包圍在永城東北陳官莊地區。12月6日,第16兵團因協調錯誤,自行突圍,大部被殲滅。
中原野戰軍對黃維第12兵團採取大量土工作業的近迫攻堅戰法,對第12兵團合圍圈不斷縮小,至12月初,第12兵團糧彈不足陷入困境,只能靠有限的空運補給。
此外,華東野戰軍又抽調5個縱隊加特種兵縱隊由華野參謀長陳士榘指揮,加入對第12兵團的圍攻。第12兵團副司令胡璉因回家奔喪最初沒有隨軍,第12兵團被圍後乘飛機進入雙堆集包圍圈。
1948年12月6日,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對第12兵團全線發起攻擊,1948年12月12日發起總攻,至15日第12兵團殘部各自突圍被殲滅,消滅了國軍12萬人,俘虜第12兵團司令黃維,副司令胡璉搭乘戰一團戰二營代營長甘義三之座車,單獨突圍逃出,但坦克被解放軍擊中亦受重傷,嗣即在上海接受手術。
1948年12月16日晚,劉、陳、鄧驅車前往華野指揮部駐地安徽蕭縣蔡窪村同粟裕見面。蔡窪村距總前委駐地小李家村約一百華里。
17日早上,譚震林也從山東兵團駐地趕來。劉伯承、鄧小平與粟裕、譚震林自在中央蘇區分別後,已有十幾年沒見面,這次戰地相聚,心情格外興奮。總前委五位領導,第一次聚在一起商討戰事,也是淮海戰役中唯一的一次聚會。
17日整整開了一天會,鑒於杜聿明集團插翅難逃,未成為會議的議題,會議主要研究渡江作戰計劃與部隊整編方案。會間,五位領導在華野指揮部的小土屋前合影留念。
他們面帶微笑,目視遠方,眉鋒舒展,可見其胸中似有百萬雄兵,腦海里已有千條韜略。他們將繼續指揮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去奪取淮海大戰的全勝。
會後,鄧小平回到小李家,劉、陳赴西柏坡向中央匯報工作,並參加中央政治局會議。不久,也復返小李家。譚震林返回山東兵團駐地。
第三階段
由於已消滅了國軍34個師,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之22個師被包圍,為配合平津戰役對傅作義集團之分割包圍避免其迅速決策經海路南逃,解放軍對合圍的杜聿明部暫緩攻擊,進行了20天休整,向杜聿明發動政戰宣傳與勸降,消耗其心理,為圍殲杜聿明部做最後准備。
雖然杜聿明拒絕投降,但瓦解了國軍官兵士氣。合圍圈中的國軍糧彈兩缺,雖有空投補給,但遠不夠用。1948年12月19日被圍的國軍曾謀劃空軍掩護下突圍,亦無力執行。
1948年12月30日,鄧小平率淮海戰役總前委指揮部離開宿縣小李家村,經過徐州,1949年1月1日,來到河南商丘。
當時,商丘是淮海戰役支前總兵站,車站的站台上、倉庫里到處是各種各樣的支前物資,商丘車站已經變成一座座的炮彈山、炸葯山、糧食山、布匹山、服裝山、軍鞋山。
看著眼前這堆積如山的支前物資,鄧小平臉上綻開了笑容,正是由於後方的同志們想盡辦法,保障了前線所需要的一切物資,才有了淮海戰役的勝利啊!他找到商丘總兵站的同志和中野負責商丘支前工作的楊國宇,對他們說:「搞得不壞嘛,應該給你記一功!」
總前委指揮部設在商丘以南十幾公里處的張菜園村。這時,劉伯承、陳毅去西柏坡向中央匯報工作尚未返回,粟裕、譚震林正在前線指揮圍殲邱、李兵團的作戰,鄧小平一人坐鎮總前委,既要指揮前方作戰,處理各種電文、報告,又要總結淮海戰役各項工作,部署中原野戰軍的休整、補充任務。
平津戰役解放軍完成了對北平、天津等地的分割與包圍之後,1949年1月6日,解放軍向青龍集、陳官莊地區被圍的杜聿明部發起總攻,9日消滅第13兵團大部,殘部撤往第2兵團防區。
1月10日戰斗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杜聿明在安徽省蕭縣張庄寨鎮張老莊被俘,是淮海戰役終結的重要標志。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前進指揮部副主任兼第2兵團司令官邱清泉陣亡,第13兵團司令官李彌逃脫。
李延年第6、劉汝明第8兵團隨後放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撤往江南,淮海戰役結束,解放軍佔領了長江以北大片土地。
㈥ 三大戰役不得不看
是的
這三場戰略決戰中,解放軍用了三個不同的戰術,分別是遼沈戰役中關門打狗,淮海戰役中中間突破,平津戰役中「先打兩頭、後取中間」。今天就給大家說說解放軍的這三個不同戰術和效果。
一、遼沈戰役「關門打狗」。遼沈戰役爆發前,東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隊被分割在長春、沈陽和錦州三個孤立的據點。在解放軍的攻擊下,國民黨軍隊一面妄圖依靠具有堅固防禦工事的大城市負隅頑抗,另一方面又准備撤向關內加強華中防禦,正處於是撤是守舉棋不定的困境。為了防止東北國民黨軍隊撤入關內與華北國君匯合後加大華北解放軍的作戰壓力,中央軍委毛主席等人決定阻止敵人南下入關,採取就地殲滅的方針,即「關門打狗」「瓮中捉鱉」。具體而言就是,解放軍迅速攻克錦州,切斷了東北國民黨軍隊通往關內的唯一通道,最終把敵人圍困在沈陽、長春等大型城市並全部殲滅。
二、淮海戰役「中間突破」。遼沈戰役後,解放軍隨即發動了淮海戰役。當時蔣介石為確保南京的安全,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布下重兵防守,安排的兵力達80餘萬人。針對國民黨的這一軍事部署,中央軍委毛主席等人決定對敵人實行「中間突破」、就地殲滅的作戰方針。具體而言,就是解放軍首先在徐州附近的碾庄作戰,控制隴海線(東西方向),切斷敵人的海上逃跑路線,形成包圍徐州,兵臨江淮的架勢。接著,全力搶占徐州到蚌埠的戰略之地宿縣,控制津浦線(南北方向),防止國民黨軍隊從徐州逃亡蚌埠,再逃到長江以南。因此淮海戰役中,有在碾庄殲滅黃百韜兵團,在雙堆集殲滅黃維兵團,在陳官莊殲滅杜聿明集團,這三場圍殲戰。通過這三場圍殲戰,國民黨的80萬大軍一個也沒跑掉,全被解放軍吃掉。
三、平津戰役「先打兩頭,後取中間」。淮海戰役末期,華北地區的國民黨軍隊在東起唐山、西至張家口長達 500千米的狹長鐵路線上擺起「一字長蛇陣」,期望在戰爭中互相救援,並企圖在潰敗時從海上南逃或向西逃竄。能否穩住敵人,不讓它南逃或西竄,不讓它收縮集中,就成為能否取得平津戰役勝利的關鍵。首先,華北野戰軍在西邊將國軍分割包圍在張家口、新保安,「圍而不打」,堵死敵人的西竄的路。接著東北野戰軍迅速秘密入關,插在北平和天津之間,「隔而不圍」,切斷敵人的南逃的路。整個布置完成後,「先打兩頭,後取中間」,解放軍首先攻克了新保安和張家口兩地,接著又攻克天津。最後,陷入孤立絕境的北平國民黨軍隊被迫接受和平
㈦ 淮海戰役國軍總指揮是誰
淮海戰役國軍總指揮是劉峙。
劉峙是江西吉安人。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甚為得到蔣介石賞識,民國江西五上將之一。
素有北伐戰爭中的「福將」、中原大戰中的「常勝將軍」、抗日戰爭中的「長腿將軍」和國共內戰中的「豬將軍」之稱。
1948年被任為徐州剿共總司令,被解放軍全線擊敗。1954年到台灣,至1971年病逝。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以徐州為中心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
㈧ 淮海戰役的參戰部隊
兩大野戰軍,23個縱隊,63-66萬人加40萬民兵 )總前委: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加四個旅,40多萬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豫東戰役後一直在中原野戰軍司令部任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副政委譚震林參謀長陳士渠政治部主任唐亮副參謀長張震政治部副主任鍾期光後勤部長劉瑞龍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委葉飛(第一、第二、第三師)第三縱隊代司令員孫繼先、政委丁秋生(第八、第九師)第四縱隊司令員陶勇、政委郭化若(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師)第六縱隊司令員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師)第八縱隊司令員張仁初、政委王一平(第二十二、第二十三師、二十四師)第十縱隊司令員宋時輪、政委劉培善(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師)特種兵縱隊司令員陳銳霆(炮一、炮二、炮三團、工兵團、騎兵團、坦克大隊)兩廣縱隊司令員曾生、政委雷經天第35軍軍長吳化文政委何克希(第103、104、105師)魯中南軍區司令員傅秋濤蘇北軍區司令員管文蔚、政委陳丕顯冀魯豫軍區司令員趙建民、政委潘復生(獨一、獨三旅)江淮軍區司令員陳慶先、政委曹荻秋(第三十四、獨立旅)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未參戰)政委譚震林(兼)副司令員王建安參謀長李迎希政治部主任謝有法第七縱隊司令員成鈞、政委趙啟民(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師)第九縱隊司令員聶鳳治、政委劉浩天(第二十五、第二十六、二十七師)第十三縱隊司令員周志堅、政委廖海光(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第三十九師)魯中南縱隊司令員錢鈞、政委張雄(未參戰)(第四十六、第四十七師)渤海縱隊司令員袁也烈(新一、新十一師)蘇北兵團司令員韋國清政委陳丕顯副政委吉洛(姬鵬飛)參謀長覃健第二縱隊司令員滕海清、政委康志強(第四、第五、第六師)第十一縱隊司令員胡炳雲、政委張藩(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旅)第十二縱隊司令員謝振華、政委李干輝(第三十五、第三十六旅)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加三個旅,近20萬人)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副司令員陳毅、李先念副政委張際春參謀長李達第一縱隊司令員楊勇、政委蔣振華(第一、第二、第二十旅)第二縱隊司令員陳再道、政委王維綱(第四、第六旅)第三縱隊司令員陳錫聯、政委彭濤(第七、第八、第九旅)第四縱隊司令員陳賡、政委謝富治(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第二十二旅)第六縱隊司令員王近山、政委杜義德(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旅)第九縱隊司令員秦基偉、政委李成芳(第二
㈨ 淮海戰役詳細過程
第一階段
1948年9月24日濟南失守後,國軍總部以為華東野戰軍需要長時間休整,未能料到華東野戰軍在濟南戰役損失不大,能迅速南下進攻徐州,結果大意輕敵。粟裕為迷惑國軍,特意在山東開了十幾台大功率電台,不停向外發出指令,國軍誤認為華東野戰軍主力依然在山東。
使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部署調整、兵力調動也趨緩慢。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共約15萬人,以及部分地方部隊與華東野戰軍共同進行淮海戰役,參戰兵力達到60萬人。實際上,約50萬解放軍開始從不同方向秘密夜行,在國軍不知情下撲向徐州。
第二階段
國軍第7兵團被殲滅後,由蚌埠進軍的李延年第6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擔心被解放軍攻擊而拖延北進,造成從華中剿匪總司令部增援向宿縣進軍的第12兵團(司令官黃維)位置突出、孤立,在解放軍的阻擊下,這3個兵團無法靠攏徐州打通徐州—蚌埠間聯系,戰場形勢對國軍極其不利。
第12兵團由蒙城出發渡過渦河,1948年11月21日,第12兵團到達南坪集並渡過澮河,發現解放軍有合圍之勢,於23日夜轉向東南方向的固鎮轉移,企圖向李延年第6兵團靠攏。中原野戰軍集中兵力合圍黃維第12兵團。
第三階段
由於已消滅了國軍34個師,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之22個師被包圍,為配合平津戰役對傅作義集團之分割包圍避免其迅速決策經海路南逃,解放軍對合圍的杜聿明部暫緩攻擊,進行了20天休整,向杜聿明發動政戰宣傳與勸降,消耗其心理,為圍殲杜聿明部做最後准備。
雖然杜聿明拒絕投降,但瓦解了國軍官兵士氣。合圍圈中的國軍糧彈兩缺,雖有空投補給,但遠不夠用。1948年12月19日被圍的國軍曾謀劃空軍掩護下突圍,亦無力執行。
(9)淮海戰役秘密戰有聲小說全集擴展閱讀: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的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歷時六十六天。國民黨軍先後投入七個兵團、兩個綏靖區,三十四個軍,八十六個師,共約八十萬人,出動飛機高達2957架次。
解放軍參戰部隊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連同華東軍區、中原軍區地方部隊共約六十萬人。
戰役中共消滅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及其所指揮的五個兵團部,二十二個軍部,五十六個師、一個綏靖區,正規軍連同其他部隊共555099人,約占其參戰兵力的69%,其中俘虜320355人,斃傷171151人,投誠35093人,起義改編28500人。
國民黨少將以上高級將領被俘124人,投誠22人,起義8人。以上戰果還不包括其潰散和逃亡人數。主要繳獲有火炮4215門,輕重機槍14503挺,長短槍151045支,飛機6架,坦克裝甲車215輛,汽車1747輛,馬車6680輛,炮彈120128發,槍彈2015.1萬發。
解放軍陣亡25954人,傷98818人,失蹤11752人,合計136524人。敵我損失比為4.06:1。武器裝備損失計有坦克1輛,山炮、野炮、榴彈炮共34門,迫擊炮、步兵炮共219門,擲彈筒26具,輕重機槍1884挺,長短槍14588支,各種炮彈679943發,各種槍彈2014.9萬發。
炸葯(缺雙堆集戰場統計數字)97025斤。在大決戰的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解放軍的傷亡最大,超過其他兩次戰役傷亡的總和,佔大決戰總傷亡的53.8%,各種武器的損耗和彈葯的消耗也最大,其中火炮損耗占總損耗的48.6%。
炮彈的消耗占總消耗的68.7%,子彈的消耗占總消耗的62.7%,炸葯的消耗占總消耗的57.4%。殲敵總數則最多,占總殲敵數的35.8%,繳獲則最少,淮海戰役的激烈可見非同一般。其中華野殲敵約44萬,約占淮海戰役殲敵總數的80%。
華野傷亡約9.1萬,約占淮海戰役解放軍總傷亡人數的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