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孝庄皇後有聲小說

孝庄皇後有聲小說

發布時間:2021-07-03 20:00:10

① 孝庄文皇後有女兒嗎

孝庄還生了三個女兒
固倫雍穆公主雅圖 皇太極第四女。孝庄十七歲生。1629-1678。享年五十。年十四嫁吳克善之子弼爾塔哈爾。與順治和那木鍾的聯姻如出一轍。生於天聰三年正月初八。而皇太極的第三女,孝端皇後的第二女固倫端靖公主生於二年七月初三。姑侄倆幾乎前後腳懷孕。舊滿洲的風俗還真是無恥到家。
固倫淑慧公主阿圖 皇太極第五女。孝庄二十歲生。1632-1700。享年六十九。年十二嫁喀爾喀蒙古額附博爾濟吉特氏恩格德里之子索爾哈。索爾哈於順治初故。阿圖於順治五年改嫁巴林部輔國公,元太祖二十一世孫色布騰。阿圖是孝庄最鍾愛的女兒。康熙十二年孝庄生病,阿圖被接回京後來逝於北京。
固倫淑哲公主 皇太極第七女。孝庄二十一歲生。1633-1648。享年十六。年十三嫁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內大臣俄爾齊桑之子鏗吉爾格。賜謚固倫端獻公主。葬於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境內,今已不見墓

② 傳說中的太後下嫁,說得是孝庄和多爾袞的故事,可有事實依據

清朝所有的正史中沒有記錄孝庄下嫁多爾袞的事情,所以這件事情不一定是真的。

不過畢竟後來多爾袞扶持了順治帝登位,所以入關後多爾袞肯定會經常出入大清皇宮。不過當時的孝庄年紀已經不小了,多爾袞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攝政王,多爾袞府邸中的姬妾都是年輕貌美的,所以他沒有必要讓孝庄嫁給他,讓自己背負上不好的名聲,所以太後下嫁這件事情可能只是野史中的故事。

③ 孝荘皇後

據有關史料記載,孝庄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二月(1613年3月),卒於清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1687年1月),姓博爾濟特氏,名布木布泰。她出生於蒙古科爾沁部,乃貝勒寨桑之女。其十三歲時,嫁於後金四大貝勒之一的皇太極為妻。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號大清稱帝,封其為永福宮庄妃。後人根據其死後謚號稱之為孝庄。崇德三年,她生皇九子福臨,而後福臨嗣帝位,是為順治,孝庄被尊為皇太後。再後,其孫玄燁又嗣帝位,是為康熙,又被尊為太皇太後。由於她是皇太極的妃子,而皇太極的謚號是太宗文皇帝,又因其兒子和孫子均是皇帝,所以史稱「孝庄文皇後」,一般也稱之為孝庄。

孝庄天質姿麗,性堅毅,喜讀書,聰明能幹,多有謀略。皇太極執政時,她就是得力助手,「贊助內政,既越有年」,「佐太宗文皇帝肇造培基」。協助皇太極繼承了努爾哈赤的事功,繼續統一女真各部,連續對朝鮮及明朝用兵,穩固了皇太極的統治地位,為進入關內奠定了基礎。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在未及確立繼承人的情況下,因暴疾而逝。是時,孝庄方32歲,面對「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伺神器」的復雜爭斗局勢,她從容不迫,施展謀略,爭取各方支持,終於由其子福臨繼位。當福臨入北京稱順治帝之後,她全力扶持其治國理政。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病逝,由玄燁繼位,她又精心撫育培養玄燁,授以治國方略,指導處理各種政務,終使康熙成為中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一代君主。

孝庄皇後

至康熙二十六年九月,操勞一生的孝庄因病辭世,享年75歲。從清太宗皇太極時期,又經順治一朝,再至康熙朝前期,這半個世紀的政治生活里,在整個清朝統治集團中,孝庄可謂是一個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歷史人物,她為清朝的建立與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貢獻,不愧是一位歷經清初三朝的傑出女性。

在險象叢生中扶助順治繼位並親政如前所述,當1643年皇太極暴卒而逝時,由於未及確立皇位繼承人,在滿族貴族諸王兄弟之間,引起激烈的爭奪王位之爭。那時,最有權勢和實力的睿親王多爾袞與肅親王豪格都有奪取皇位的慾望,且旗鼓相當,相互不服,如不妥善解決,滿族就有可能發生內訌與分裂。為此,孝庄在孝端皇後的支持下,利用多爾袞與豪格之間的權力之爭,巧妙周旋,左右說服,使多爾袞與豪格勢單力薄,難以服眾,雙方不得不達成妥協,提出由皇太極之九子、年方6歲的福臨繼位,並議定八旗軍兵,由多爾袞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各掌其半,左右輔政,待福臨年長後,立即歸政。這一折衷方案,既使福臨繼承了皇位,也避免了清政權因內爭而導致分裂,對於入關前夜的清朝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著。

這是孝庄皇後用過的馬鞍

順治元年五月(1644年6月),多爾袞率清軍進佔北京,同年9月孝庄陪同順治進入北京,福臨作為清朝的開國皇帝定都北京。然而,多爾袞由於戰功卓著,權勢越來越大,根本不把年幼的順治放在眼裡,明目張膽地獨攬大權,結黨營私,排斥異己,謀占皇位之心不死,時刻威脅著順治的地位。為此,孝庄又施展謀略,對多爾袞軟硬兼施,既籠絡,又控制。一方面盡量讓其致力於清朝的統一大業,服務於順治帝的統治,連續封其為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直至皇父攝政王,使之位高權重,滿足其慾望;另方面又設法牽制其野心膨脹,利用各種力量不使其謀位之心得逞,直至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病逝,順治帝開始親政。

順治親政時,也還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孝庄既是母後,也是他強有力的保護者和導師,而盡力輔政。為盡快掃清明殘余勢力及各種抗清力量,她百般籠絡一批有實力的漢族上層勢力,設法使已歸順清朝的孔有德、吳三桂、耿精忠等效忠清朝,為他們封王進爵。還將平南王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育之宮中,以郡主視之,招為義女。又把皇太極的女兒和碩公主嫁給平西王吳三桂之子吳應熊,以聯姻結親手段,對之既拉籠,又控制。另外,由於清初的長期戰亂,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大量災民流離失所,社會極不安定。為此,孝庄在宮中一再提倡節儉,並多次將宮中節余銀錢賑濟災民。這既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安定,也有利於穩固順治的統治地位。清初的社會矛盾錯綜復雜,既有尖銳的滿、漢民族間的矛盾,也有滿族內部的權益均衡的沖突。在如此錯綜復雜、矛盾交織的形勢下,清朝能較快地實現對全國的統治,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孝庄對順治的輔佐則功不可沒。

孝庄皇後
這里還需要說明的是,孝庄與順治母子之間,也有一定的矛盾與隔閡。孝庄作為崛起於東北一隅的滿族貴族女性,有較濃厚的滿漢之別的民族觀念,總希望能更多地維護滿族的舊俗舊制。她利用滿蒙聯姻的傳統,為順治的後宮挑選了多名蒙族的妃子,還將自己的侄女、侄孫女先後封為順治的皇後。然而,順治作為新一代滿族貴族,則比較崇尚漢文化,又是一個富有感情的性情中人,他力求婚姻上的自主,不喜歡孝庄為她選定的後妃,卻偏偏鍾情於自己喜愛的董鄂氏。遺憾的是董鄂氏卻年輕早逝,致使遭受感情沉重打擊的順治,心灰意冷,不理朝政,一心皈依佛門。這些都使孝庄極為失望和不悅。至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在鬱郁寡歡中,感染天花而病逝。孝庄在極度悲痛中,又把心思精力全部轉移到新的皇位繼承人玄燁身上。

精心培育和輔佐康熙繼位治國順治去世之後,在孝庄的主持下,宣布先帝遺詔,由年僅八歲的玄燁繼位,是為康熙皇帝。康熙失父之哀剛剛過去,十歲時又失去了生身之母。孝庄本來就十分疼愛孫兒玄燁,眼看著愛孫先後失去父母,對之更加愛護關心,義無反顧地擔當了對他的撫育培養之責。正如玄燁日後所回憶:「朕自幼齡學步能言時,奉聖祖母慈訓,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矩度。雖平居獨處,亦教以

④ 請問誰有孝庄文皇後的詳細資料啊

孝庄文皇後 十七世紀初,明王朝衰落,東北女真族崛起。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建立後金國。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北伐蒙古、南征朝鮮,並於明崇須九年(1636)稱帝,國號清,建元崇德,奠都盛京,與明朝遙相對峙。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攻佔北京,崇禎皇帝縊死煤山,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叛明投清,於是清軍鐵騎奔突入關,逐鹿中原,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在清軍追擊下瓦解。九月十九日,清宗室鄭親王濟爾哈朗率勁騎,護送清幼生從盛京遷居北京。十月一日黎明,古老的皇城裝點一新,上午已時,皇極殿前鞭鳴三響,鍾磐交鳴,韶和典樂徐徐奏起。年僅六歲的小皇帝福臨,即位。清王朝統治中國二百五十年的歷史,就從這里拉開帷幕。然而。這個小皇帝,並不理解這高高御座和聲聲歡呼的含義,只有坐在他旁邊的那位頭戴鳳冠的青年婦女,面色凝重,她就是小皇帝的母親、後世稱為孝庄文皇後。 孝庄文皇後 一、政治婚姻中的配角 孝庄文皇後,一姓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二月出生,一十三歲時,由她哥哥吳克善護送到盛京,嫁給皇太極。 清初滿蒙聯姻,是一項既定國策。皇太極時,蒙古族女子幾乎壟斷後宮,僅科爾沁貝勒寨桑一家,有封號的就有三位——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孝庄的姑媽)、宸妃博爾濟吉特氏(孝庄之姐)及孝庄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 孝庄從蒙古大草原來到盛京,給皇太極生下一男三女(兒子福臨即後來的順治皇帝),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時被封為永福官莊妃。 在皇太極生前,孝庄在後宮的地位並不顯赫。後宮統攝一切的是她姑媽,而受到皇太極專寵的則是她姐姐宸妃。 崇德七年(1642)三月:清軍俘獲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皇太極大喜。洪承疇是明朝很有影響的封疆大員,收服他對於收攬漢族知識分子之心、瓦解明朝統治具有非常的意義。皇太極下令把洪押到盛京,派漢臣範文程等輪番勸說,洪承疇「延頸承刀。始終不屈」,為此皇太極頗費躊躇,食不甘味。孝庄看到這種狀況,毛遂自薦,親自去勸說。她扮作一個待女,身上藏了一壺人參汁,來到洪承疇的居處,溫顏婉語,「以壺承其唇」,一口一口給他灌下人參汁,動之以情,喻之以理,經過數天的努力,終於說服洪承疇投到清軍轅下。 由於孝庄經常留意參預清廷的政治活動,她的政治素質和才能得到了磨煉,很快脫穎而出。當重大政治事變突然發生的時候,這種才能就明顯地顯示出來了。 二、立儲斗爭 崇德八年夏,清軍大戰松錦告捷後,國勢大張,氣象日上。皇太極躊躇滿志,正擘劃下一步戰略,天不假年,八月九日在突發腦溢血,暴死於清寧宮。帝王暴卒,向來容易引起政治動亂。由於皇太極對皇位的繼承問題沒有留下遺囑,在繁瑣的喪儀背後,一場激烈的權力角逐正悄悄展開。 努爾哈赤生前曾規定,他的繼承人必須由滿洲貴族公議,從八大議政貝勒中推選,八大貝勒「同心謀國」,其中以軍功昭著的兒子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及侄子阿敏輪月執政,朝賀時兄弟四人並排南面坐——這是一種原始軍事民主制的殘余。皇太極繼承汗位後,打破了這個框框,皇帝南面獨坐,獨操大權。唯其如此,皇帝的稱號對於躋身於最高權力圈、很有可能得到它的人們來說,更加具有誘惑力。 暗中動作的雙方很快明朗化: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三十四歲,跟隨父親南征北戰,擁有父親親將的兩黃旗和伯父代著鑲紅旗、堂叔濟爾哈朗鑲藍旗的擁護和支持;努爾哈赤的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三十二歲,雄才大略,曾西征河套察哈爾林丹汗殘部,得元朝傳國璽歸獻皇太極,迫降朝鮮,用兵把握分寸,頗合用武之道,很得皇太極倚重和信賴,繼位的呼聲很高,擁護者有英親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鋒和正、鑲兩白旗將領。 正、鑲兩黃旗將領盟誓,寧可死作一處,堅決要立皇子;而正、鑲兩白旗大臣誓死不立豪格,他們跪勸多爾表立即即位:「汝不即立,莫非畏兩黃旗大臣乎?」「兩黃旗大臣願立皇子即位者,不過數人爾!我等親戚咸願王即大位也!」 串連、游說、盟舍、勸進,頻繁的活動,導致了雙方嚴重的對立。八月十四日,皇太極死後第五天,崇政殿諸王大會,彼此終於攤牌了! 這天大清早,兩黃旗大臣盟誓大清門前,命令本旗巴牙喇(天子禁軍)張弓戴甲,環立宮殿。會議開始之前,黃旗大臣悉尼就提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會議一開始,年高輩尊的代善首先發言;「虎口(豪格)帝之長子,當承大統。」豪格見氣氛如此,料大位必囊中物,欲擒故縱,起身遜謝說:「福小德薄,非所堪當。」說完離開會場。豪格一謙讓,阿濟格、多鋒乘機勸多爾袞即位,年老的代善不願得罪銳氣方剛的多爾袞,態度騎牆地說:「睿王若允,我國之福,否則當立皇子。」兩黃旗大臣沉不住氣了,佩劍而前,說:「吾等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有人提出立代善,老頭子不願陷入旋渦,一說:「吾以帝兄,當時朝政,尚不預知,何可參於此議乎!」說完退場,阿濟格也跟隨而去。兩黃旗大臣怒目相向,多鐸默無一言,會議眼看陷於僵局。多爾袞發言:「虎口王即讓而去,無繼統之意,當立帝之第三仇)子。而年歲幼稚。八高(固)山軍兵,否與右真王(濟爾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輔政,年長之後,當即歸政。」 這是二個折中方案,皇子嗣位,兩黃旗天子親兵的地位保持不變,。因此兩黃旗大臣不再堅持立豪格。轉附多爾袞劍拔弩張的氣氛頓時緩和。祭祖禱天、集體盟誓,六歲的小娃娃福臨被扶上了皇帝寶座、改元順治。 多爾袞對皇位早已垂涎,為什麼關鍵時刻主動放棄?缺乏與家格抗衡的力量?未必。或許是多爾袞從大局出發,為避免內亂而作退讓。但促成這一舉動的,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孝庄的幕後活動。 作為愛新覺羅家族的一員,孝庄無疑是明白內亂會造成什麼危害的,一要使雙方的對立緩和,只有異中求同,一使雙方的要求都得到部分滿足——既要滿足兩黃旗大臣立皇子的要求,又要使多爾袞的權力慾望不致落空,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是扶立幼主;當時年紀幼小的皇子有四五個,誰來占踞天子寶座?孝庄施展手腕。籠絡多爾袞,使多爾表採納了她的方案,把她兒子福臨抱上了御座。 孝庄如何籠絡多爾袞?官修的史書實錄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私家著述也沒有留下更多的記錄。有的研究者認為孝庄向多爾袞獻出了自己。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 三、攝政王專政下 多爾袞對於皇位,實際上是非常嚮往的。由於他在諸王大會上首倡立福臨,格局一成,便難以出爾反爾,推翻前議了。雖然他高踞攝政王之位,掌握大清軍政大權,一人之下,方人之上,但畢竟沒有暢其所願,還是一種缺憾,因此,在激烈動盪的戎馬生涯之餘,他的精神世界便陷入一種,自相矛盾、懊悔愁苦自怨自責的痛苦之中。隨著他功業的累進,他的權力欲愈益熾烈,到後來,這種象火一樣烤炙著他的心的慾望,竟使他做出可笑的舉動:偷用御用器皿、私造皇帝龍袍、對鏡自賞等等。當年妨礙他獲得皇位的豪格,在順治元年(1644)就被羅織罪名,廢為庶人,也禁至死,豪格的福晉被他收系王府,納為新人。與他同居輔政王之位的濟爾哈朗,盡管一開始就很知趣地退避三舍,拱手將權力支出,但終因附依過豪格的前怨夙恨,於順治四年( 1647)被罷職,第二年又降為郡王。多爾袞命史官按帝王之制為他撰寫起居注,並營建規模超逾帝王的府第。大軍調度、罰賞黜涉,一出己意,關內關外,只知有睿王一人。實際上,多爾袞掌握了一切權力。孝庄在多爾袞的步步進逼下,採取了隱忍、退讓委屈求全的態度。她的方法是,不斷給多爾袞戴高帽、加封號,不使多爾袞廢帝自立。順治元年十月,加封為叔父攝政王,旋又加封皇叔父攝政王。順治四年,停止多爾袞御前跪拜。最後,大約在順治四年年底,孝庄以太後的身份下嫁攝政王,福臨稱多爾袞為皇父,諸臣上疏稱皇父攝政王。遇元旦或慶賀大禮,多爾袞與皇帝一起,接受文武百官跪拜。 太後下嫁攝政王一事,史學界尚有爭議。有的小說家試圖從愛情角度解釋這樁婚姻,這恐怕有點理想主義。多爾表生活放縱,拘家格妻其妻,又擅娶朝鮮國王族女,一女不足其欲又娶一女,這是官書明載的事情。太後下嫁,迫於時勢,有什麼愛情可言,恐怕是大值推敲的。何況實際上,盡管孝庄退讓一而再,再而三,最後屈身下嫁,多爾袞對皇位的覬覦絲毫沒消退。有一次他還對人說:「若以我為君,以今上居儲位,我何以有此病症!」福臨即位後,諸臣多次提出給皇帝延師典學,多爾袞都置之不理,有意讓福臨荒於教育,做一個傻皇帝,致使福臨十四歲親政時,不識漢字,諸臣奏章,茫然不解。多爾袞對孝庄兒子如此,所謂「愛情」雲雲是很難令人信服的。 順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爾袞出獵,死於喀喇城,被追尊為「誠敬義皇帝」,用皇帝喪儀。福臨親政,來到兩月,即宣布多爾袞「謀篡大位」等種種罪狀,削爵毀墓並撤去太廟牌位,籍沒家產,多爾袞的黨羽也受到清洗。在「倒多」過程中,濟爾哈朗取而代之,成為一個新的權力集中點。孝庄敏銳地發現了這一苗頭,防微杜漸,讓福臨發布上諭,宣布一切章奏悉進皇帝親覽,不必啟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消除了可能產生的隱患。年少的皇帝在太後的安排下理政、讀書,如飢似渴地吸收漢文化,在大膽使用漢官、整頓吏治等方面,開創了清初政治新局面。 四、家庭矛盾的渦流 權力斗爭剛告一段落,孝庄又陷入家庭矛盾的旋流。 如前所述,滿蒙聯姻,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在位時定下的既定國策。大清帝國的建立,蒙古八旗也立下汗馬之功,蒙古王公在清廷政治生活中,一直是一股倚為股肱的力量。為了確保這種關系代代相傳,也為了保持自己家族的特殊地位,福臨即位不久,孝庄就冊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爾沁貝勒吳克善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後,順治皇帝條政當年,就大禮成婚,正中宮之位。自古帝王婚姻,總是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人的喜好與感情則是次要的。而福臨恰恰缺乏這種胸懷,他更多以自己的好惡來對待這種關系。皇後博爾濟吉特氏聰明、漂亮,但喜歡奢侈,而且愛嫉妒。本來,作為一個貴族出身的女子,這些並不是什麼大毛病,但福臨卻不能容忍,堅決要求廢後另立。這個未成年的皇帝性格十分執拗,盡管大臣們屢次諫阻,仍然堅持己見,毫不退讓。順治十年(165)八月,孝庄見兒子實在沒有回轉餘地,只好同意,皇後降為靜妃,改居側宮。為了消除這一舉動可能帶來的消極政治影響,孝庄又選擇蒙古科爾沁多羅貝勒之女博爾濟錦氏進宮為妃。但福臨對這位蒙古包里出來的漂亮姑娘同樣不感興趣,反而如痴如醉地戀上了同父異母弟博穆博果爾的福晉董鄂氏。董鄂氏隸屬滿洲正白旗,父親鄂碩,任內大臣,封三等伯(位同一品)。董鄂氏不但通詩文,而且性格溫順,儀表端莊,舉止言語,很有鳳采。順治十年應秀女之選(清制:滿族女子到應聘之年必須造冊上報內務府,三年一選以充實後宮或指配皇弟皇子)許配給皇太極末子博穆博果爾。博穆博果爾經常從軍出征,董鄂氏出入宮苑侍候後妃,與福臨相識並墜入情網。孝庄察覺了這一危險苗子,立即採取措施,宣布停止命婦入侍的舊例,以「嚴上下之體,杜絕嫌疑」,同時趕緊給兒子完婚,博爾濟錦氏成為第二任皇後。但這一切並不能阻止福臨對董鄂氏的迷戀。為了獲得更多接近董鄂氏的機會,順治十二年(1655)二月,福臨封博穆博果爾為和碩襄親王,以示憂寵。後來博穆博果爾得悉其中內情,憤怒地訓斥董鄂氏。這事被福臨知道,他打了弟弟一耳光,博穆博果爾羞憤自殺——此事發生在順治十三年(1656)七月。 宮中發生了這種事情,傳揚出去自然是不光彩的,孝庄悄悄地處理了這件事:博穆博果爾按親王體例發喪,二十七天喪服期滿,董鄂氏被接人宮中,封為賢妃,一個月後,又按兒子的意願,晉封她為皇貴妃。 皇貴妃在後宮的地位僅次於皇後,不過福臨對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認為董鄂氏有德有才,正是理想的皇後人選,因此准備二次廢後。假如福臨再度廢後,改立董鄂氏,蒙古女人失去中宮主子之位,勢必影響滿家關系,傾動大清帝國的立國之基,孝庄毫不猶豫地對兒子的舉動進行了抑制。結果,母子間出現隔閡,順治皇帝甚至公然下令摳去太廟匾額上的蒙古文字,而那位生活在感情荒漠中的蒙古皇後,對於安排自己命運的同族婆婆並無絲毫感激,相反把不幸和怨恨,統統歸集到太後身上,連太後病倒,也不去問候一聲。對於這一切,孝庄都忍受了。寬容理解是她的原則。這種微妙緊張的母子婆媳關系維持了五六年,幸而她有多年的政治經驗和堅毅的性格,清帝國的基業才不致因後宮的傾動而發生動搖。孝庄這種苦心,福臨與皇後恐怕都不理解,倒是通達人情的董鄂氏能夠體諒孝庄的苦衷,她主動周旋於皇後與皇帝之間,緩和調節雙方矛盾,有時起到孝庄所難以達到的作用。唯其如此,孝庄有什麼事總是找董鄂氏商量,有什麼話總是找這個兒媳婦說,以至於到後來,婆婆對兒媳幾乎到了不能離開的地步。 順治十四年(1657)十月,董鄂氏產下一子,四個月後不幸夭折,喪子的悲傷使她鬱郁成疾,宮廷矛盾的精神重負使她原來有病的身體更加虛損贏弱。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董鄂氏病故。皇帝遭此打擊,精神頹落,懨懨無生趣,未出半年,患痘症而逝。 五、別出心裁的布庫戲 福臨死前留下遺囑,八歲的皇三予玄燁入繼皇統,改元康熙。為了避兔攝政工專權的悲劇重演,皇帝有意撇開皇室親王,安排了四位忠於皇室的滿洲老臣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和鰲拜輔政。當時安徽有位叫周南的秀才千里迢迢趕到北京,請求皇太後垂簾聽政,孝庄嚴詞拒絕了,因為清建國之初曾總結歷史上外戚干政導致亡國的教訓,規定後妃不得臨朝干政,孝庄當時雖有足夠的聲望與資歷臨朝,但此例一開,將來或許貽息後代。因此她堅持了大臣輸政的體制,把朝政託付給四大臣,自己則傾力調教小孫子,培養他治國安邦的才能,以便他親政後能擔當起統御龐大帝國的重任。沒有想到順治所擇非人,口是心非的鰲拜很快暴露出專橫暴戾的本性,欺皇帝年幼無知,廣植黨羽,排斥異己,把攬朝政,儼然是攝政王再出。鰲拜出身戎伍,對於順治朝吸收漢文化變更禮制的做法很不適應,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凡事都要循祖制、復舊章,並且公然打破順治四年不再困地的禁令,借旗地交換之機,擴大圈地,使大批農民流離失所。鰲拜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引起朝野上下的不滿,但大部分人懾於鰲拜淫威,不敢作聲。輔政大臣中,悉尼年老畏縮,遏必隆軟弱,依附鰲拜,唯一敢於與鰲拜頂著乾的蘇克薩哈資歷淺,一直處於受壓地位。康熙(1667)六年,玄燁十四歲,按例親政。但鰲拜不但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蘇克薩哈因為受鰲拜壓制,乘皇帝親政之機,上奏辭職。請求去守先帝陵寢,「俾如線余息,得以生全」。實際上是向皇帝抗議鰲拜的專橫。螫拜也清楚蘇哈薩克的用意,他和同黨一起,捏造蘇哈薩克二十四條大罪,將蘇拘捕入獄,要處以極刑。蘇哈薩克從監獄里送出申訴,皇帝獲悉,堅決不同意,鱉拜竟「攘臂帝前,強奏累日」,最後,將蘇哈薩克處以絞刑,九族株連,家產沒官。鱉拜的存在已成為皇帝權威的一個威脅,但鰲拜羽翼已成,措置稍有不當,可能就會激成巨變。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此時的孝庄對這些問題已有了相當經驗。她悄悄關照性急的孫子,要他隱忍一切,同時不露痕跡地布置起來。也不知從哪一天開始,皇宮里出現了一批少年,專門練布庫(滿語:摔跤),說是皇帝喜歡這種布庫戲。對於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來說,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誰也沒有多想什麼。就在大家對宮廷布庫戲習以為常的時候;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一天,鰲拜進宮晉見,在路兩旁要著玩的小孩突然一擁而上,七手八腳把他擒住了,等到螫拜緩過神來,縱有過人膂力,都已無濟於事了。魔頭落網,黨羽流散,威脅皇權的鰲拜集團,就這樣未動一刀一槍,連根拔除了。皇帝奪回了權力。 六、祖孫情濃 順治皇帝臨終時,原屬意於次於福全,孝庄看中了玄燁,通過皇帝信賴的傳教士湯若望說項,才改立玄燁,所以說玄燁是孝庄一手扶立的。 玄燁八歲即位,十歲時生母佟佳氏亡故,照看他的是祖母孝庄太皇太後,所以祖孫二人感情十分融洽。孝庄不但關心他的起居,而且對他的言語舉動,都立下規矩,嚴格要求,稍有逾越,則嚴厲批評,不稍寬縱與假貸。在她的教導下。玄燁健康成長,一個未來傑出帝王的特質和寸具,在少年時代打下了根基。鱉拜集團鏟除後,孝庄放手讓玄燁理政,讓他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又一再提醒他要謹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備等。對於祖母的教誨玄燁非常尊重,重大事情無不先一徵求意見,然後施行。在他們的攜手努力下,清王朝從動亂走向穩定,經濟從蕭條走向繁榮,為平定三藩、統一台灣和邊疆用兵等大規模戰爭奠定了物質基礎。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個黃金時代,其中包含了孝庄的一份功勞和心血。 孝庄生活儉朴,不事奢華,平定三藩時,把宮廷節省下的銀兩捐出犒賞出徵士兵。每逢荒年歉歲,她總是把宮中積蓄拿出來賑濟,全力配合、支持孫子的事業。她的表率行為,更使皇帝增加十二分敬意。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幾乎每天派人馳書問候起居,報告自己行蹤,並且把自己在河裡捕抓的鰱魚、鯽魚脂封,派人送京給老祖母嘗鮮;二十二年(1683)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轎,親自為祖母扶輦保護。孝庄與皇帝這種親密和諧的關系,反映了她的為人,與二百年後同樣經歷三朝、對中國政治產生重大影響的慈禧太後,是截然不同的。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庄太後病危,康熙皇帝晝夜不離左右,親奉湯葯,並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壽數。康熙在頌讀祝文時涕淚交頤,說:「憶自弱齡,早失估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後,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極之恩,畢生難報……若大算或窮,願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後數年之壽。」然而自然規律是無法抗拒的,該月二十五日,孝庄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以七十五歲的高壽安然離開了人世。皇帝給祖母上了尊崇的謚號—一孝庄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後。根據她的遺願,靈樞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暫安在京東清東陵。 七、葬不從夫原有諱 據史書記載,孝庄之所以沒有與皇太極合葬,是因為她病危時,曾對康熙皇帝說:「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孝庄死後,梓官(即棺材〕僅在宮中停放十七天,尊溢旋上旋停,在整個康熙朝一直沒有啟用;梓宮暫安(下葬前安放某處叫「暫安」)奉殿長達三十八年之久,直到雍正三年才匆匆動工營建陵寢,而陵工倉促,不到一年就草草修就。 有的研究者認為,孝庄遺囑中「不忍」雲雲,不過是一種托詞,其實是因為下嫁多爾袞,無顏於黃泉下復見本夫;也有人認為,遺囑本身可能是一種宮廷精心設計的偽詞,為下一步喪葬處置作鋪墊,這里又涉及到「太後下嫁」問題,由於下嫁問題與孝庄的政治生涯密切相關,影響很大,所以有必要作一番敘述。 「太後下嫁攝政王」問題,是清史研究中一大疑案,至今史學界尚有爭議。在民間,這個說法流傳甚廣,但見諸文字者,是清末刊行的明朝遺臣張煌言《蒼水詩集》,其中《建夷宮詞》有一首影射太後下嫁,詩文是這樣寫的: 上壽筋為合巹尊,慈寧宮里爛盈門; 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後婚。 慈寧宮是皇太後的居處,春官指禮部官員。這首詩的意思是說,慈寧宮里張燈結綵喜氣洋洋。昨天禮部呈進了預先擬定的禮儀格式,因為正遇上太後結婚典禮。《蒼水詩集)}一出,「太後下嫁」一事彷彿得到了證實。張煌言作詩時間大概是順治六、七年間,當時清宮的太後有兩位,一位是正宮孝端文皇後,當時年近五十,不可能嫁給三十多歲的多爾袞,另一位就是福臨的母親孝庄文皇後,她小於多爾袞兩歲,因此詩中所指的太後下嫁,只能是孝庄。然而這畢竟還只是一種推測,因為詩歌吟詠,是不能作為史證的。清亡後,民國教育部清理禮部檔案,發現存檔的歷科殿試策文中有「皇父攝政王」字樣,與「皇上」同格抬寫;後來清理大庫紅本(皇帝御批之件〕檔案,發現順治四年之後內外奏疏亦多稱「皇父」,與蔣良騏《東華錄》順治五年詔封皇叔父為皇父攝政王、順治八年追論多爾袞罪狀詔中「自稱皇父攝政王」、「又親到皇宮內院」等語正相照映,加上孝庄死後不與皇太極合葬,而是獨葬關內,所以許多人認為,太後下嫁一事大致可作定論。 著名清史學家孟森卻不同意這一說法,認為張煌言對清廷懷有成見,其詩不能作為史實根據,帝後分葬在清代不乏其例。如真有其事,當時私人著述里應該有所反映,清末民初有大量的前清私家著述印行問世,除了張煌言的詩之外,沒有什麼可以印證「太後」下嫁攝政工的史料,因而下嫁雲雲,是「敵國」(指南明政權)之傳聞而已。 但也有人認為此事發生.的可能性極大。朝鮮李朝實錄中有一段文字涉及「皇父」,很可玩味:「順治六年二月壬寅,上潮鮮國王)曰:『清國咨文中有皇父攝政王之語,此何舉措?』金自點曰:『臣問於來使,則答曰今則去叔字,朝賀一事,與皇帝一體雲。』鄭太和曰:『敕中雖無此語,似是已為太上矣!』上曰:『然則二帝矣!』」清廷使臣答朝鮮官員金自點那句話,含糊其辭,閃閃爍爍,正可說明其中有難言之隱,朝鮮大臣鄭太和已看出其中委曲,指出多爾袞已作了太上皇,那麼實際上就是說多爾袞已經當了皇帝的父親,這跟說太後下嫁攝政王是一個意思。 多爾袞死時,追謚為「誠敬義皇帝」,用皇帝喪儀,神位附太廟(祭祖之地),這種待遇,除了皇帝本人,只有以旁支入繼大統的皇帝的生父才配享用,如果作為皇叔或者輔政大臣,多爾袞是難以企及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孝庄下嫁多爾袞是很有可能的。相信隨著新史料的發現,這個歷史疑案遲早會真相大自。

⑤ 孝庄文皇後到底有沒有下嫁多兒袞為什麼是個歷史之謎婚嫁是大事,何況在帝王家大家來談談.

孝庄文皇後 十七世紀初,明王朝衰落,東北女真族崛起。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建立後金國。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北伐蒙古、南征朝鮮,並於明崇須九年(1636)稱帝,國號清,建元崇德,奠都盛京,與明朝遙相對峙。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攻佔北京,崇禎皇帝縊死煤山,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叛明投清,於是清軍鐵騎奔突入關,逐鹿中原,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在清軍追擊下瓦解。九月十九日,清宗室鄭親王濟爾哈朗率勁騎,護送清幼生從盛京遷居北京。十月一日黎明,古老的皇城裝點一新,上午已時,皇極殿前鞭鳴三響,鍾磐交鳴,韶和典樂徐徐奏起。年僅六歲的小皇帝福臨,即位。清王朝統治中國二百五十年的歷史,就從這里拉開帷幕。然而。這個小皇帝,並不理解這高高御座和聲聲歡呼的含義,只有坐在他旁邊的那位頭戴鳳冠的青年婦女,面色凝重,她就是小皇帝的母親、後世稱為孝庄文皇後。 孝庄文皇後 一、政治婚姻中的配角 孝庄文皇後,一姓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二月出生,一十三歲時,由她哥哥吳克善護送到盛京,嫁給皇太極。 清初滿蒙聯姻,是一項既定國策。皇太極時,蒙古族女子幾乎壟斷後宮,僅科爾沁貝勒寨桑一家,有封號的就有三位——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孝庄的姑媽)、宸妃博爾濟吉特氏(孝庄之姐)及孝庄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 孝庄從蒙古大草原來到盛京,給皇太極生下一男三女(兒子福臨即後來的順治皇帝),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時被封為永福官莊妃。 在皇太極生前,孝庄在後宮的地位並不顯赫。後宮統攝一切的是她姑媽,而受到皇太極專寵的則是她姐姐宸妃。 崇德七年(1642)三月:清軍俘獲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皇太極大喜。洪承疇是明朝很有影響的封疆大員,收服他對於收攬漢族知識分子之心、瓦解明朝統治具有非常的意義。皇太極下令把洪押到盛京,派漢臣範文程等輪番勸說,洪承疇「延頸承刀。始終不屈」,為此皇太極頗費躊躇,食不甘味。孝庄看到這種狀況,毛遂自薦,親自去勸說。她扮作一個待女,身上藏了一壺人參汁,來到洪承疇的居處,溫顏婉語,「以壺承其唇」,一口一口給他灌下人參汁,動之以情,喻之以理,經過數天的努力,終於說服洪承疇投到清軍轅下。 由於孝庄經常留意參預清廷的政治活動,她的政治素質和才能得到了磨煉,很快脫穎而出。當重大政治事變突然發生的時候,這種才能就明顯地顯示出來了。 二、立儲斗爭 崇德八年夏,清軍大戰松錦告捷後,國勢大張,氣象日上。皇太極躊躇滿志,正擘劃下一步戰略,天不假年,八月九日在突發腦溢血,暴死於清寧宮。帝王暴卒,向來容易引起政治動亂。由於皇太極對皇位的繼承問題沒有留下遺囑,在繁瑣的喪儀背後,一場激烈的權力角逐正悄悄展開。 努爾哈赤生前曾規定,他的繼承人必須由滿洲貴族公議,從八大議政貝勒中推選,八大貝勒「同心謀國」,其中以軍功昭著的兒子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及侄子阿敏輪月執政,朝賀時兄弟四人並排南面坐——這是一種原始軍事民主制的殘余。皇太極繼承汗位後,打破了這個框框,皇帝南面獨坐,獨操大權。唯其如此,皇帝的稱號對於躋身於最高權力圈、很有可能得到它的人們來說,更加具有誘惑力。 暗中動作的雙方很快明朗化: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三十四歲,跟隨父親南征北戰,擁有父親親將的兩黃旗和伯父代著鑲紅旗、堂叔濟爾哈朗鑲藍旗的擁護和支持;努爾哈赤的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三十二歲,雄才大略,曾西征河套察哈爾林丹汗殘部,得元朝傳國璽歸獻皇太極,迫降朝鮮,用兵把握分寸,頗合用武之道,很得皇太極倚重和信賴,繼位的呼聲很高,擁護者有英親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鋒和正、鑲兩白旗將領。 正、鑲兩黃旗將領盟誓,寧可死作一處,堅決要立皇子;而正、鑲兩白旗大臣誓死不立豪格,他們跪勸多爾表立即即位:「汝不即立,莫非畏兩黃旗大臣乎?」「兩黃旗大臣願立皇子即位者,不過數人爾!我等親戚咸願王即大位也!」 串連、游說、盟舍、勸進,頻繁的活動,導致了雙方嚴重的對立。八月十四日,皇太極死後第五天,崇政殿諸王大會,彼此終於攤牌了! 這天大清早,兩黃旗大臣盟誓大清門前,命令本旗巴牙喇(天子禁軍)張弓戴甲,環立宮殿。會議開始之前,黃旗大臣悉尼就提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會議一開始,年高輩尊的代善首先發言;「虎口(豪格)帝之長子,當承大統。」豪格見氣氛如此,料大位必囊中物,欲擒故縱,起身遜謝說:「福小德薄,非所堪當。」說完離開會場。豪格一謙讓,阿濟格、多鋒乘機勸多爾袞即位,年老的代善不願得罪銳氣方剛的多爾袞,態度騎牆地說:「睿王若允,我國之福,否則當立皇子。」兩黃旗大臣沉不住氣了,佩劍而前,說:「吾等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有人提出立代善,老頭子不願陷入旋渦,一說:「吾以帝兄,當時朝政,尚不預知,何可參於此議乎!」說完退場,阿濟格也跟隨而去。兩黃旗大臣怒目相向,多鐸默無一言,會議眼看陷於僵局。多爾袞發言:「虎口王即讓而去,無繼統之意,當立帝之第三仇)子。而年歲幼稚。八高(固)山軍兵,否與右真王(濟爾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輔政,年長之後,當即歸政。」 這是二個折中方案,皇子嗣位,兩黃旗天子親兵的地位保持不變,。因此兩黃旗大臣不再堅持立豪格。轉附多爾袞劍拔弩張的氣氛頓時緩和。祭祖禱天、集體盟誓,六歲的小娃娃福臨被扶上了皇帝寶座、改元順治。 多爾袞對皇位早已垂涎,為什麼關鍵時刻主動放棄?缺乏與家格抗衡的力量?未必。或許是多爾袞從大局出發,為避免內亂而作退讓。但促成這一舉動的,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孝庄的幕後活動。 作為愛新覺羅家族的一員,孝庄無疑是明白內亂會造成什麼危害的,一要使雙方的對立緩和,只有異中求同,一使雙方的要求都得到部分滿足——既要滿足兩黃旗大臣立皇子的要求,又要使多爾袞的權力慾望不致落空,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是扶立幼主;當時年紀幼小的皇子有四五個,誰來占踞天子寶座?孝庄施展手腕。籠絡多爾袞,使多爾表採納了她的方案,把她兒子福臨抱上了御座。 孝庄如何籠絡多爾袞?官修的史書實錄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私家著述也沒有留下更多的記錄。有的研究者認為孝庄向多爾袞獻出了自己。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 三、攝政王專政下 多爾袞對於皇位,實際上是非常嚮往的。由於他在諸王大會上首倡立福臨,格局一成,便難以出爾反爾,推翻前議了。雖然他高踞攝政王之位,掌握大清軍政大權,一人之下,方人之上,但畢竟沒有暢其所願,還是一種缺憾,因此,在激烈動盪的戎馬生涯之餘,他的精神世界便陷入一種,自相矛盾、懊悔愁苦自怨自責的痛苦之中。隨著他功業的累進,他的權力欲愈益熾烈,到後來,這種象火一樣烤炙著他的心的慾望,竟使他做出可笑的舉動:偷用御用器皿、私造皇帝龍袍、對鏡自賞等等。當年妨礙他獲得皇位的豪格,在順治元年(1644)就被羅織罪名,廢為庶人,也禁至死,豪格的福晉被他收系王府,納為新人。與他同居輔政王之位的濟爾哈朗,盡管一開始就很知趣地退避三舍,拱手將權力支出,但終因附依過豪格的前怨夙恨,於順治四年( 1647)被罷職,第二年又降為郡王。多爾袞命史官按帝王之制為他撰寫起居注,並營建規模超逾帝王的府第。大軍調度、罰賞黜涉,一出己意,關內關外,只知有睿王一人。實際上,多爾袞掌握了一切權力。孝庄在多爾袞的步步進逼下,採取了隱忍、退讓委屈求全的態度。她的方法是,不斷給多爾袞戴高帽、加封號,不使多爾袞廢帝自立。順治元年十月,加封為叔父攝政王,旋又加封皇叔父攝政王。順治四年,停止多爾袞御前跪拜。最後,大約在順治四年年底,孝庄以太後的身份下嫁攝政王,福臨稱多爾袞為皇父,諸臣上疏稱皇父攝政王。遇元旦或慶賀大禮,多爾袞與皇帝一起,接受文武百官跪拜。 太後下嫁攝政王一事,史學界尚有爭議。有的小說家試圖從愛情角度解釋這樁婚姻,這恐怕有點理想主義。多爾表生活放縱,拘家格妻其妻,又擅娶朝鮮國王族女,一女不足其欲又娶一女,這是官書明載的事情。太後下嫁,迫於時勢,有什麼愛情可言,恐怕是大值推敲的。何況實際上,盡管孝庄退讓一而再,再而三,最後屈身下嫁,多爾袞對皇位的覬覦絲毫沒消退。有一次他還對人說:「若以我為君,以今上居儲位,我何以有此病症!」福臨即位後,諸臣多次提出給皇帝延師典學,多爾袞都置之不理,有意讓福臨荒於教育,做一個傻皇帝,致使福臨十四歲親政時,不識漢字,諸臣奏章,茫然不解。多爾袞對孝庄兒子如此,所謂「愛情」雲雲是很難令人信服的。 順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爾袞出獵,死於喀喇城,被追尊為「誠敬義皇帝」,用皇帝喪儀。福臨親政,來到兩月,即宣布多爾袞「謀篡大位」等種種罪狀,削爵毀墓並撤去太廟牌位,籍沒家產,多爾袞的黨羽也受到清洗。在「倒多」過程中,濟爾哈朗取而代之,成為一個新的權力集中點。孝庄敏銳地發現了這一苗頭,防微杜漸,讓福臨發布上諭,宣布一切章奏悉進皇帝親覽,不必啟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消除了可能產生的隱患。年少的皇帝在太後的安排下理政、讀書,如飢似渴地吸收漢文化,在大膽使用漢官、整頓吏治等方面,開創了清初政治新局面。 四、家庭矛盾的渦流 權力斗爭剛告一段落,孝庄又陷入家庭矛盾的旋流。 如前所述,滿蒙聯姻,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在位時定下的既定國策。大清帝國的建立,蒙古八旗也立下汗馬之功,蒙古王公在清廷政治生活中,一直是一股倚為股肱的力量。為了確保這種關系代代相傳,也為了保持自己家族的特殊地位,福臨即位不久,孝庄就冊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爾沁貝勒吳克善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後,順治皇帝條政當年,就大禮成婚,正中宮之位。自古帝王婚姻,總是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人的喜好與感情則是次要的。而福臨恰恰缺乏這種胸懷,他更多以自己的好惡來對待這種關系。皇後博爾濟吉特氏聰明、漂亮,但喜歡奢侈,而且愛嫉妒。本來,作為一個貴族出身的女子,這些並不是什麼大毛病,但福臨卻不能容忍,堅決要求廢後另立。這個未成年的皇帝性格十分執拗,盡管大臣們屢次諫阻,仍然堅持己見,毫不退讓。順治十年(165)八月,孝庄見兒子實在沒有回轉餘地,只好同意,皇後降為靜妃,改居側宮。為了消除這一舉動可能帶來的消極政治影響,孝庄又選擇蒙古科爾沁多羅貝勒之女博爾濟錦氏進宮為妃。但福臨對這位蒙古包里出來的漂亮姑娘同樣不感興趣,反而如痴如醉地戀上了同父異母弟博穆博果爾的福晉董鄂氏。董鄂氏隸屬滿洲正白旗,父親鄂碩,任內大臣,封三等伯(位同一品)。董鄂氏不但通詩文,而且性格溫順,儀表端莊,舉止言語,很有鳳采。順治十年應秀女之選(清制:滿族女子到應聘之年必須造冊上報內務府,三年一選以充實後宮或指配皇弟皇子)許配給皇太極末子博穆博果爾。博穆博果爾經常從軍出征,董鄂氏出入宮苑侍候後妃,與福臨相識並墜入情網。孝庄察覺了這一危險苗子,立即採取措施,宣布停止命婦入侍的舊例,以「嚴上下之體,杜絕嫌疑」,同時趕緊給兒子完婚,博爾濟錦氏成為第二任皇後。但這一切並不能阻止福臨對董鄂氏的迷戀。為了獲得更多接近董鄂氏的機會,順治十二年(1655)二月,福臨封博穆博果爾為和碩襄親王,以示憂寵。後來博穆博果爾得悉其中內情,憤怒地訓斥董鄂氏。這事被福臨知道,他打了弟弟一耳光,博穆博果爾羞憤自殺——此事發生在順治十三年(1656)七月。 宮中發生了這種事情,傳揚出去自然是不光彩的,孝庄悄悄地處理了這件事:博穆博果爾按親王體例發喪,二十七天喪服期滿,董鄂氏被接人宮中,封為賢妃,一個月後,又按兒子的意願,晉封她為皇貴妃。 皇貴妃在後宮的地位僅次於皇後,不過福臨對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認為董鄂氏有德有才,正是理想的皇後人選,因此准備二次廢後。假如福臨再度廢後,改立董鄂氏,蒙古女人失去中宮主子之位,勢必影響滿家關系,傾動大清帝國的立國之基,孝庄毫不猶豫地對兒子的舉動進行了抑制。結果,母子間出現隔閡,順治皇帝甚至公然下令摳去太廟匾額上的蒙古文字,而那位生活在感情荒漠中的蒙古皇後,對於安排自己命運的同族婆婆並無絲毫感激,相反把不幸和怨恨,統統歸集到太後身上,連太後病倒,也不去問候一聲。對於這一切,孝庄都忍受了。寬容理解是她的原則。這種微妙緊張的母子婆媳關系維持了五六年,幸而她有多年的政治經驗和堅毅的性格,清帝國的基業才不致因後宮的傾動而發生動搖。孝庄這種苦心,福臨與皇後恐怕都不理解,倒是通達人情的董鄂氏能夠體諒孝庄的苦衷,她主動周旋於皇後與皇帝之間,緩和調節雙方矛盾,有時起到孝庄所難以達到的作用。唯其如此,孝庄有什麼事總是找董鄂氏商量,有什麼話總是找這個兒媳婦說,以至於到後來,婆婆對兒媳幾乎到了不能離開的地步。 順治十四年(1657)十月,董鄂氏產下一子,四個月後不幸夭折,喪子的悲傷使她鬱郁成疾,宮廷矛盾的精神重負使她原來有病的身體更加虛損贏弱。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董鄂氏病故。皇帝遭此打擊,精神頹落,懨懨無生趣,未出半年,患痘症而逝。 五、別出心裁的布庫戲 福臨死前留下遺囑,八歲的皇三予玄燁入繼皇統,改元康熙。為了避兔攝政工專權的悲劇重演,皇帝有意撇開皇室親王,安排了四位忠於皇室的滿洲老臣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和鰲拜輔政。當時安徽有位叫周南的秀才千里迢迢趕到北京,請求皇太後垂簾聽政,孝庄嚴詞拒絕了,因為清建國之初曾總結歷史上外戚干政導致亡國的教訓,規定後妃不得臨朝干政,孝庄當時雖有足夠的聲望與資歷臨朝,但此例一開,將來或許貽息後代。因此她堅持了大臣輸政的體制,把朝政託付給四大臣,自己則傾力調教小孫子,培養他治國安邦的才能,以便他親政後能擔當起統御龐大帝國的重任。沒有想到順治所擇非人,口是心非的鰲拜很快暴露出專橫暴戾的本性,欺皇帝年幼無知,廣植黨羽,排斥異己,把攬朝政,儼然是攝政王再出。鰲拜出身戎伍,對於順治朝吸收漢文化變更禮制的做法很不適應,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凡事都要循祖制、復舊章,並且公然打破順治四年不再困地的禁令,借旗地交換之機,擴大圈地,使大批農民流離失所。鰲拜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引起朝野上下的不滿,但大部分人懾於鰲拜淫威,不敢作聲。輔政大臣中,悉尼年老畏縮,遏必隆軟弱,依附鰲拜,唯一敢於與鰲拜頂著乾的蘇克薩哈資歷淺,一直處於受壓地位。康熙(1667)六年,玄燁十四歲,按例親政。但鰲拜不但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蘇克薩哈因為受鰲拜壓制,乘皇帝親政之機,上奏辭職。請求去守先帝陵寢,「俾如線余息,得以生全」。實際上是向皇帝抗議鰲拜的專橫。螫拜也清楚蘇哈薩克的用意,他和同黨一起,捏造蘇哈薩克二十四條大罪,將蘇拘捕入獄,要處以極刑。蘇哈薩克從監獄里送出申訴,皇帝獲悉,堅決不同意,鱉拜竟「攘臂帝前,強奏累日」,最後,將蘇哈薩克處以絞刑,九族株連,家產沒官。鱉拜的存在已成為皇帝權威的一個威脅,但鰲拜羽翼已成,措置稍有不當,可能就會激成巨變。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此時的孝庄對這些問題已有了相當經驗。她悄悄關照性急的孫子,要他隱忍一切,同時不露痕跡地布置起來。也不知從哪一天開始,皇宮里出現了一批少年,專門練布庫(滿語:摔跤),說是皇帝喜歡這種布庫戲。對於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來說,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誰也沒有多想什麼。就在大家對宮廷布庫戲習以為常的時候;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一天,鰲拜進宮晉見,在路兩旁要著玩的小孩突然一擁而上,七手八腳把他擒住了,等到螫拜緩過神來,縱有過人膂力,都已無濟於事了。魔頭落網,黨羽流散,威脅皇權的鰲拜集團,就這樣未動一刀一槍,連根拔除了。皇帝奪回了權力。 六、祖孫情濃 順治皇帝臨終時,原屬意於次於福全,孝庄看中了玄燁,通過皇帝信賴的傳教士湯若望說項,才改立玄燁,所以說玄燁是孝庄一手扶立的。 玄燁八歲即位,十歲時生母佟佳氏亡故,照看他的是祖母孝庄太皇太後,所以祖孫二人感情十分融洽。孝庄不但關心他的起居,而且對他的言語舉動,都立下規矩,嚴格要求,稍有逾越,則嚴厲批評,不稍寬縱與假貸。在她的教導下。玄燁健康成長,一個未來傑出帝王的特質和寸具,在少年時代打下了根基。鱉拜集團鏟除後,孝庄放手讓玄燁理政,讓他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又一再提醒他要謹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備等。對於祖母的教誨玄燁非常尊重,重大事情無不先一徵求意見,然後施行。在他們的攜手努力下,清王朝從動亂走向穩定,經濟從蕭條走向繁榮,為平定三藩、統一台灣和邊疆用兵等大規模戰爭奠定了物質基礎。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個黃金時代,其中包含了孝庄的一份功勞和心血。 孝庄生活儉朴,不事奢華,平定三藩時,把宮廷節省下的銀兩捐出犒賞出徵士兵。每逢荒年歉歲,她總是把宮中積蓄拿出來賑濟,全力配合、支持孫子的事業。她的表率行為,更使皇帝增加十二分敬意。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幾乎每天派人馳書問候起居,報告自己行蹤,並且把自己在河裡捕抓的鰱魚、鯽魚脂封,派人送京給老祖母嘗鮮;二十二年(1683)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轎,親自為祖母扶輦保護。孝庄與皇帝這種親密和諧的關系,反映了她的為人,與二百年後同樣經歷三朝、對中國政治產生重大影響的慈禧太後,是截然不同的。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庄太後病危,康熙皇帝晝夜不離左右,親奉湯葯,並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壽數。康熙在頌讀祝文時涕淚交頤,說:「憶自弱齡,早失估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後,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極之恩,畢生難報……若大算或窮,願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後數年之壽。」然而自然規律是無法抗拒的,該月二十五日,孝庄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以七十五歲的高壽安然離開了人世。皇帝給祖母上了尊崇的謚號—一孝庄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後。根據她的遺願,靈樞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暫安在京東清東陵。 七、葬不從夫原有諱 據史書記載,孝庄之所以沒有與皇太極合葬,是因為她病危時,曾對康熙皇帝說:「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孝庄死後,梓官(即棺材〕僅在宮中停放十七天,尊溢旋上旋停,在整個康熙朝一直沒有啟用;梓宮暫安(下葬前安放某處叫「暫安」)奉殿長達三十八年之久,直到雍正三年才匆匆動工營建陵寢,而陵工倉促,不到一年就草草修就。 有的研究者認為,孝庄遺囑中「不忍」雲雲,不過是一種托詞,其實是因為下嫁多爾袞,無顏於黃泉下復見本夫;也有人認為,遺囑本身可能是一種宮廷精心設計的偽詞,為下一步喪葬處置作鋪墊,這里又涉及到「太後下嫁」問題,由於下嫁問題與孝庄的政治生涯密切相關,影響很大,所以有必要作一番敘述。 「太後下嫁攝政王」問題,是清史研究中一大疑案,至今史學界尚有爭議。在民間,這個說法流傳甚廣,但見諸文字者,是清末刊行的明朝遺臣張煌言《蒼水詩集》,其中《建夷宮詞》有一首影射太後下嫁,詩文是這樣寫的: 上壽筋為合巹尊,慈寧宮里爛盈門; 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後婚。 慈寧宮是皇太後的居處,春官指禮部官員。這首詩的意思是說,慈寧宮里張燈結綵喜氣洋洋。昨天禮部呈進了預先擬定的禮儀格式,因為正遇上太後結婚典禮。《蒼水詩集)}一出,「太後下嫁」一事彷彿得到了證實。張煌言作詩時間大概是順治六、七年間,當時清宮的太後有兩位,一位是正宮孝端文皇後,當時年近五十,不可能嫁給三十多歲的多爾袞,另一位就是福臨的母親孝庄文皇後,她小於多爾袞兩歲,因此詩中所指的太後下嫁,只能是孝庄。然而這畢竟還只是一種推測,因為詩歌吟詠,是不能作為史證的。清亡後,民國教育部清理禮部檔案,發現存檔的歷科殿試策文中有「皇父攝政王」字樣,與「皇上」同格抬寫;後來清理大庫紅本(皇帝御批之件〕檔案,發現順治四年之後內外奏疏亦多稱「皇父」,與蔣良騏《東華錄》順治五年詔封皇叔父為皇父攝政王、順治八年追論多爾袞罪狀詔中「自稱皇父攝政王」、「又親到皇宮內院」等語正相照映,加上孝庄死後不與皇太極合葬,而是獨葬關內,所以許多人認為,太後下嫁一事大致可作定論。 著名清史學家孟森卻不同意這一說法,認為張煌言對清廷懷有成見,其詩不能作為史實根據,帝後分葬在清代不乏其例。如真有其事,當時私人著述里應該有所反映,清末民初有大量的前清私家著述印行問世,除了張煌言的詩之外,沒有什麼可以印證「太後」下嫁攝政工的史料,因而下嫁雲雲,是「敵國」(指南明政權)之傳聞而已。 但也有人認為此事發生.的可能性極大。朝鮮李朝實錄中有一段文字涉及「皇父」,很可玩味:「順治六年二月壬寅,上潮鮮國王)曰:『清國咨文中有皇父攝政王之語,此何舉措?』金自點曰:『臣問於來使,則答曰今則去叔字,朝賀一事,與皇帝一體雲。』鄭太和曰:『敕中雖無此語,似是已為太上矣!』上曰:『然則二帝矣!』」清廷使臣答朝鮮官員金自點那句話,含糊其辭,閃閃爍爍,正可說明其中有難言之隱,朝鮮大臣鄭太和已看出其中委曲,指出多爾袞已作了太上皇,那麼實際上就是說多爾袞已經當了皇帝的父親,這跟說太後下嫁攝政王是一個意思。 多爾袞死時,追謚為「誠敬義皇帝」,用皇帝喪儀,神位附太廟(祭祖之地),這種待遇,除了皇帝本人,只有以旁支入繼大統的皇帝的生父才配享用,如果作為皇叔或者輔政大臣,多爾袞是難以企及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孝庄下嫁多爾袞是很有可能的。相信隨著新史料的發現,這個歷史疑案遲早會真相大自

⑥ 求 類似於《孝庄皇後》《慈禧太後》之類的真實歷史類 介紹古代皇後傳奇的小說!

孝庄秘史 明成皇後 高陽 慈禧全傳 林語堂 武則天正傳

⑦ 孝庄皇太後是否有個大玉兒的名字

不是,孝庄太後真名為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大玉兒為民國小說和野史中杜撰。大玉兒此名亦流傳下來。
孝庄文皇後(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為「天降貴人」),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寨桑之次女,孝端文皇後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出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為側福晉;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後,受封為永福宮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臨(順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順治帝即位後,與其姑孝端文皇後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後;順治八年(1651年)上徽號曰昭聖皇太後;康熙帝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後;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歲;葬昭西陵,上謚,雍正、乾隆累加謚,最終謚號為:孝庄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後,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後,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⑧ 孝庄皇後大玉兒跟皇太極,多爾袞到底是什麼關系

別看那些野史小說電視劇 除了史書沒有人能拿出有決定性材料證明孝庄和多爾袞有不正當關系
孝庄和皇太極他們就是2口子 多爾袞是小叔子

⑨ 球問一本康熙與赫舍里皇後的小說書名

《我和康熙的約會》完結
《夢回盛世之我不是孝誠皇後》完結
《滿清月園》不清楚
《斜插芙蓉醉瑤台》不清楚
《康熙的野蠻皇後》不清楚
江山媒之康熙赫舍里》
《畫地為牢》
不知道這里有沒有你想要的那部

閱讀全文

與孝庄皇後有聲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說主角蕭如玥 瀏覽:610
獒婿有聲小說全集 瀏覽:719
好看的yinen小說 瀏覽:354
爸爸要兒媳小說全集 瀏覽:904
小說搜神記誰寫的 瀏覽:995
一不小心愛上你小說閱讀 瀏覽:637
玄幻小說女主腿比較長 瀏覽:664
2018好看的制服絲襪小說 瀏覽:227
戰爭養成小說推薦 瀏覽:68
有沒有寫城管的小說 瀏覽:852
桃系統小說下載 瀏覽:835
王妃天才的穿越小說 瀏覽:563
一本短篇小說有70篇 瀏覽:848
好看的長篇農村鬼故事小說下載 瀏覽:69
林緋的小說全集 瀏覽:154
嗜血妖童同人小說 瀏覽:481
狗x人小說全文閱讀 瀏覽:980
曠世神醫千千小說網手機版 瀏覽:406
男主穿越混黑道的小說完結 瀏覽:895
完結小說作者排名榜 瀏覽: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