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的夢的介紹
《海的夢》的情節線索十分簡單,五十二歲的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專家繆可言經歷了長期苦難之後,來到了一個海濱療養地度假,這一次療養終於使他看到了自己嚮往一生的大海,他禁不住無限感慨。但是僅過了短短五天,他又毅然提前離開了這個迷人的海濱。作者在這一簡單的情節線索里,融入了大量細膩的心理描寫,生動地描述了主人公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對歷史人生的深沉思考。王蒙是同代人中最富於藝術探索精神的作家之一。1958年因為發表《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他被補劃為「右派」,隨即下放勞動五年,「右派」摘帽後他攜家去新疆,在與兄弟民族的親近相處中他不僅學會了維吾爾族語言,而且學會了來自維吾爾民間的幽默、寬容和樂觀的生活態度。
2. 求《海的夢》王蒙 讀後感。
1、無花果不適應在花盆裡生長,花盆阻礙了它的生長。 2、「我」沒有弄清楚無花果的特點,給它的生長造成干擾,使它無法正常生長。 3、要遵循自然規律。 還行吧?
3. 《海的夢》究竟是寫大海的夢還是寫自己「夢中的海」談談理由。
[十一對理想主義及其實踐過程的反思:《海的夢》]
作者:佚名 來源:不詳 閱讀:14 時間:2006-8-12 錄入:竹葉青對女兒紅
王蒙是同代人中最富於藝術探索精神的作家之一。1958年因為發表《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他被補劃為「右派」,隨即下放勞動五年,「右派」摘帽後他攜家去新疆,在與兄弟民族的親近相處中他不僅學會了維吾爾族語言,而且學會了來自維吾爾民間的幽默、寬容和樂觀的生活態度。「故國八千里,風雨三十年」,特殊的經歷熔鑄成他特別的文體。1979年他回到北京,成為創作力噴發最為壯觀的作家之一。
短篇小說《海的夢》4 寫於1980年4 月,這是復出後的王蒙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繼創作的被稱為「集束手榴彈」的六篇小說(即中篇小說《布禮》、《蝴蝶》和短篇小說《春之聲》、《夜的眼》、《海的夢》和《風箏飄帶》)之一,它們既反映了作者對歷史和現實的復雜感受和深入思考,也是他在小說敘事藝術領域率先進行大膽探索的集中體現。也許是不願重復或變相地重復在《布禮》和《蝴蝶》中已經鋪衍過的蒙冤受難昭雪的故事,《海的夢》「去掉了很多敘述語言,沒有那麼多交代過程的話」5 ,它顯得單純、含蓄而又凝練深厚。概括地說,小說通過主人公一段情緒活動的描述,濃縮了一代人的慘痛經歷和滄桑體驗,同時又是對他們這代人的理想主義及其實踐過程的反思,在這里,個人的坎坷遭遇和國家民族的歷史災難已經被自然地連為一體,或者說,作者在自身的遭遇中看到了歷史的曲折進程和未來發展,在理性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前提下,個人生命的價值在這一結合中顯示了超越性的意義。
《海的夢》的情節線索十分簡單,五十二歲的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專家繆可言經歷了長期苦難之後,來到了一個海濱療養地度假,這一次療養終於使他看到了自己嚮往一生的大海,他禁不住無限感慨。但是僅過了短短五天,他又毅然提前離開了這個迷人的海濱。作者在這一簡單的情節線索里,融入了大量細膩的心理描寫,生動地描述了主人公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對歷史人生的深沉思考。繆可言出生於內陸,以前從沒看見過大海,而由於安徒生、傑克。倫敦和海明威等外國作家作品的熏染,他少年時代所擁有的激進而浪漫的理想卻一直與大海的浩瀚神秘意象結合在一起,即使是被莫名其妙地打成「特嫌」(即特務嫌疑)而經歷了二十多年的苦難,大海對他還是不減其魅力。現在他終於投入了海的懷抱,眼前遼闊的大海激發了他的陣陣思緒。繆可言對個人的苦難、曾經擁有的理想和夢想,對民族的歷史和未來都有一種冷靜清醒而又平和溫熙的沉思,個人傷痛的慘烈記憶、歷史災難導致的激憤在這里都已化作平靜的回味和思考,就像這平靜的大海也曾經翻騰起滔天的巨浪一樣。
理想主義精神特色在王蒙的作品裡體現得最為鮮明突出,他在創作中對理想的反思和執著也在同代人中最具典型性。曾經是「少年布爾什維克」的王蒙,在屢經劫難之後,並沒有唾棄早年的理想主義,平反復出的遭際反而堅定了他對歷史理性主義的認同,也就是不管歷史發展有多少曲折,前途總是光明的。因此在對理想的謳歌時他不忘冷峻地指出它的艱難性,同時,在對一切不符合理想狀態的現象的批判與揭露時,也抱有隱約的諒解與同情。這種「中庸」的態度早在他青年時代的作品裡就表現為林震與劉世吾的矛盾,以後長期的災難性生活閱歷又堅固了這種人生觀,所以他的作品既不偏激也有不放棄自身的責任,處處顯出圓潤貫通。這些思想傾向在《布禮》和《蝴蝶》中已經通過主人公命運的具體敘述中以大體類似的方式作了頗為生動的表達。「雖然對於那些消極的東西我也表現了尖酸刻薄,冷嘲熱諷,然而,我已經懂得了『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道理。懂得了講『費厄潑賴』,講恕道,講寬容和耐心,講安定團結。尖酸刻薄閣面有我的溫情,冷嘲熱諷後面我有諒解,痛心疾首後面我仍然滿懷熱忱地期待著」6 ,《海的夢》在對個人命運和歷史變遷的理想主義態度上,是這一傾向的延續。
但是,《海的夢》里所彌漫的沉思和感傷情調似乎更加濃郁。王蒙在給這位主人公取名時,似乎頗費了一番心思,隱含了一種復雜的寓意。在漢語中,「繆」姓讀作miao,另作miu 讀,釋為「謬誤」,又通「穆」,為穆然靜思之意;亦讀liao,通「繚」,有纏繞之意。在這個人物身上,包含了作者對生命一去不復返的無奈感嘆,歷史繆誤對生命的摧折就個體來說畢竟無法挽回,在如願以償地見到大海的短暫滿足之後,他想到的則是對青春不再的悲嘆。終於掙脫了「特嫌」的(--即文革中對「特務嫌疑」的簡稱)政治帽子後,領導和同事們最關心他的是兩件事:一是好好療養一下以恢復健溝,二是「刻不容緩地建立一個家庭」, 二十多年的磨難使他不可能為自己尋找一個生活伴侶,但他並沒有接受大家的好意勸說,他覺得自己已經錯過了時間,「蘿卜、白菜,各有各的播種節令」,愛情的美酒「如果發酵過度也會變成酸醋。俱往矣,青春,愛情,和海的夢!」,對於海,他「夢想了五十年,只呆了五天」,因為這里的「天太大。海太闊。人太老」,這便是「謬」,謬不可言,或可言者盡謬,短暫而獨特的生命面對歷史的荒謬,一切似乎都難以和無可言說;但與生命血肉相連的感受,一切又都揮之不去,它時時會將人的思緒擄回逝去的年華,這真是夠「繚」人的。
不過,作者似乎又不願過於沉溺於這樣傷感的回味之中,他竭力要藉助於現實、藉助於對歷史和現實的理性思考即「穆然靜思」而擺脫出來,而早年確立的信念和理性主義和集體主義的人生觀正好是他有力的支撐。小說最後,當繆可言在夜晚的海灘上看到一對年輕戀人的身影時,當他把個體的生命融入歷史整體中去思考時,才又在理性主義的邏輯里找到答案和精神歸宿,「愛情、青春、自由的波濤,一代又一代地流動著,翻騰著,永遠不會老,永遠不會淡漠,更永遠不會中斷」. 這里包含了一種久經劫難的理想主義與個人身心體驗之間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解決方式也是王蒙這一代人所特有的,盡管對青春和生命在劫難中的白白耗去表示了刻骨銘心的悲嘆,但在理智上他仍要用理性主義的歷史觀說明青春和生命在群體中的延續,從而為一生所信奉的理想主義尋找一個依託。這種對理想和理性的堅執在王蒙已成為一種自覺,他在致老作家嚴文井的信中說起寫作《海的夢》的初衷:「我原意只是為青春唱一首贊歌,證明哪兒也不應該沒有年輕人。……沒想到前半部分卻觸動了一些上了年紀的同志」,因為嚴文井在小說里更多地感受到的是青春不再、生命流逝的悲情:「它的藝術效果,對於我這樣年齡的人來說,幾乎近於殘酷」7.這不僅是一個作品的主觀意願與客觀效果的問題,它也正體現了王蒙這一代人反思歷史的特有方式,不是從個人的立場,而是以民眾的代言人乃至於民族良知的身份發言,個人的所有情感體驗和精神矛盾最終都在匯入群體和歷史的過程中才能得以解決,才會獲得意義。
在作品的表述方式上,王蒙並沒有正面具體地敘述主人公的滄桑經歷,而只是以大海為中心意象,以簡單的外在動作引發人物豐富的意識活動,讓主人公夢魂幻游,銳意求索,淋漓抒情,把一個歷經滄桑,從生活谷底一下子上升到頂峰的主人公的感情心態、意識活動,真實而生動地描繪了出來。他對於大海的情思意念,就像連綿重疊的波浪,閃著粼光,帶著聲響,汪洋浩瀚而又平穩深厚,以夢幻般的旋律譜寫了一曲激動人心的樂曲。沉思中交織著幻想和追求,既是洋溢著浪漫的意緒,又是濃縮了歷史和現實的深厚內涵。人物的意識流動實際已成為小說的結構線索,但在這連綿不斷的意識片段之間,仍有一個理性的邏輯存在,它始終圍繞著對個人命運和理想的理性思考,並把個人與民族歷史聯系起來,在個人與歷史命運的同構中,以這一代人所特有的方式,形象地闡述了對理想主義及其實踐過程的思考。
4. 海的夢的創作背景
短篇小說《海的夢》4 寫於1980年4 月,這是復出後的王蒙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繼創作的被稱為「集束手榴彈」的六篇小說(即中篇小說《布禮》、《蝴蝶》和短篇小說《春之聲》、《夜的眼》、《海的夢》和《風箏飄帶》)之一,它們既反映了作者對歷史和現實的復雜感受和深入思考,也是他在小說敘事藝術領域率先進行大膽探索的集中體現。也許是不願重復或變相地重復在《布禮》和《蝴蝶》中已經鋪衍過的蒙冤受難昭雪的故事,《海的夢》「去掉了很多敘述語言,沒有那麼多交代過程的話」5,它顯得單純、含蓄而又凝練深厚。概括地說,小說通過主人公一段情緒活動的描述,濃縮了一代人的慘痛經歷和滄桑體驗,同時又是對他們這代人的理想主義及其實踐過程的反思,在這里,個人的坎坷遭遇和國家民族的歷史災難已經被自然地連為一體,或者說,作者在自身的遭遇中看到了歷史的曲折進程和未來發展,在理性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前提下,個人生命的價值在這一結合中顯示了超越性的意義。
《海的夢》的情節線索十分簡單,五十二歲的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專家繆可言經歷了長期苦難之後,來到了一個海濱療養地度假,這一次療養終於使他看到了自己嚮往一生的大海,他禁不住無限感慨。但是僅過了短短五天,他又毅然提前離開了這個迷人的海濱。作者在這一簡單的情節線索里,融入了大量細膩的心理描寫,生動地描述了主人公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對歷史人生的深沉思考。繆可言出生於內陸,以前從沒看見過大海,而由於安徒生、傑克。倫敦和海明威等外國作家作品的熏染,他少年時代所擁有的激進而浪漫的理想卻一直與大海的浩瀚神秘意象結合在一起,即使是被莫名其妙地打成「特嫌」(即特務嫌疑)而經歷了二十多年的苦難,大海對他還是不減其魅力。現在他終於投入了海的懷抱,眼前遼闊的大海激發了他的陣陣思緒。繆可言對個人的苦難、曾經擁有的理想和夢想,對民族的歷史和未來都有一種冷靜清醒而又平和溫熙的沉思,個人傷痛的慘烈記憶、歷史災難導致的激憤在這里都已化作平靜的回味和思考,就像這平靜的大海也曾經翻騰起滔天的巨浪一樣。
5. 王蒙的「蝴蝶」小說的主要意思
《蝴蝶》是王蒙的一篇充滿反思力量的佳作。小說的主人公張思遠,是一個帶著自審自責意識反思靈魂異化的獨特的藝術形象,是一個真誠的少見的反思主體。
張思遠原是八路軍的指導員,進城以後,由軍管會副主任一直到市委書記,職位一天比一天高,生活一天比一天舒適,頭腦中的階級斗爭的弦也一無比一天綳得緊,而與人民的距離卻一天比一大遠,這是一個由人民的公僕異化成了人民的老爺的過程。
一切使他有恍若夢中之感,自己到底是低頭認罪面目可惜的走資派,還是氣宇軒昂、神采飛揚、大權在握的張思遠,也使他百思不得其解,「也許是一場噩夢,一場差錯,是一次惡狠狠的玩笑。」
當他走出監獄的大門,是一隻孤獨寂寞的蝴蝶,他不再是什麼了也什麼也沒有了。在那個遙遠的小山村中,他是背著糞筐走在崎嶇山路上的老張頭,是愛吃老鄉家那缸民國十八年老湯腌的老鹹菜的老張頭。
在勞動中,他發現自己真實的存在,發現軀體中奔突的生命力,找到了自己的價值,他與鄉親們親如一家,是名副其實的老張頭。恢復工作以後,重進市委大院,不斷升遷,一闊臉就變,他又拉長聲音說話了,當時,他的臉紅了。
他發現自己變了,於是,他要找回他失去的東西,找回他的魂。「他是『老張頭』,卻突然變成張部長嗎,他是張部長,卻突然變成『老張頭』?」人生滄海桑田,官場升降沉浮,這一切使人想起那個古老的傳說,「庄生夢蝶」。
(5)重讀王蒙短篇小說海的夢擴展閱讀:
王蒙作品特色
王蒙的作品一直貫穿著理想主義的主題,理想主義精神特色在王蒙的作品裡體現得最為鮮明突出,他在創作中對理想的反思和執著也在同代人中最具典型。
曾經是「少年布爾什維克」的王蒙,在屢經劫難之後,依然沒有拋棄早年的理想主義精神,平反復出的遭際反而讓他更加堅定對歷史理想主義的認同,王蒙相信,不管實現理想的道路有多麼曲折,但前途總是光明的。
也正因為這樣,王蒙在對他心中的理想主義精神謳歌的同時,也冷峻的指出了實現理想的艱難性與反復性。正如王蒙在小說《蝴蝶》中的主人公張思遠,他一直渴望實現自己的理想生活,卻不得不在文革的夾縫中小心翼翼的處理著各種問題。
從省委高官到被打倒的反革命,再下放到農村改造,看上去張思遠似乎離他的理想越來越遠,他也不明白為什麼他那樣的努力卻依然觸碰不到他的理想,但是最後,文革結束,他不僅平了反,還升了職,重新得到了黨和人民的信任與尊敬。
張思遠遠在天邊的理想又再次回到指尖。小說中的張思遠多少有些王蒙自己的影子,也影射了王蒙在實現理想主義精神的時候所經歷的曲折與反復。
6. 王蒙他是什麼人物他有哪些作品
王蒙他是當代的著名作家,他有長篇小說:(活動變人形)、(暗殺—3322)、(季節三部曲)、(戀愛的季節)、(失戀的季節)......等,中篇小說:(布禮)、(蝴碟)、(名醫梁有志傳奇).......等,小說集:(冬雨)、(堅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詩集:(旋轉的鞦韆),作品集:(王蒙小說報告文學選)、(王蒙中篇小說集)、(王蒙選集)、(王蒙集),散文集:(輕松與感傷)、(一笑集),文藝論集:(當你那起筆.....)、(文的誘惑)、(風格散記)、(王蒙談創作)、(王蒙、王干對話錄),專著:(紅樓啟示錄),自選集:(琴玄與手指),以及他的十卷本(王蒙文集).............等等 哎好多喔,我在讀書時就學過他的(王蒙文集)中的王朔的挑戰................嘻嘻
7. 王蒙他是什麼人物他有哪些作品如題 謝謝了
王蒙他是當代的著名作家,他有長篇小說:(活動變人形)、(暗殺—3322)、(季節三部曲)、(戀愛的季節)、(失戀的季節)......等,中篇小說:(布禮)、(蝴碟)、(名醫梁有志傳奇).......等,小說集:(冬雨)、(堅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詩集:(旋轉的鞦韆),作品集:(王蒙小說報告文學選)、(王蒙中篇小說集)、(王蒙選集)、(王蒙集),散文集:(輕松與感傷)、(一笑集),文藝論集:(當你那起筆.....)、(文的誘惑)、(風格散記)、(王蒙談創作)、(王蒙、王干對話錄),專著:(紅樓啟示錄),自選集:(琴玄與手指),以及他的十卷本(王蒙文集).............等等 哎好多喔,我在讀書時就學過他的(王蒙文集)中的王朔的挑戰................嘻嘻
8. 海的夢 曾卓
[十一對理想主義及其實踐過程的反思:《海的夢》]
作者:佚名 來源:不詳 閱讀:14 時間:2006-8-12 錄入:竹葉青對女兒紅
王蒙是同代人中最富於藝術探索精神的作家之一。1958年因為發表《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他被補劃為「右派」,隨即下放勞動五年,「右派」摘帽後他攜家去新疆,在與兄弟民族的親近相處中他不僅學會了維吾爾族語言,而且學會了來自維吾爾民間的幽默、寬容和樂觀的生活態度。「故國八千里,風雨三十年」,特殊的經歷熔鑄成他特別的文體。1979年他回到北京,成為創作力噴發最為壯觀的作家之一。
短篇小說《海的夢》4 寫於1980年4 月,這是復出後的王蒙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繼創作的被稱為「集束手榴彈」的六篇小說(即中篇小說《布禮》、《蝴蝶》和短篇小說《春之聲》、《夜的眼》、《海的夢》和《風箏飄帶》)之一,它們既反映了作者對歷史和現實的復雜感受和深入思考,也是他在小說敘事藝術領域率先進行大膽探索的集中體現。也許是不願重復或變相地重復在《布禮》和《蝴蝶》中已經鋪衍過的蒙冤受難昭雪的故事,《海的夢》「去掉了很多敘述語言,沒有那麼多交代過程的話」5 ,它顯得單純、含蓄而又凝練深厚。概括地說,小說通過主人公一段情緒活動的描述,濃縮了一代人的慘痛經歷和滄桑體驗,同時又是對他們這代人的理想主義及其實踐過程的反思,在這里,個人的坎坷遭遇和國家民族的歷史災難已經被自然地連為一體,或者說,作者在自身的遭遇中看到了歷史的曲折進程和未來發展,在理性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前提下,個人生命的價值在這一結合中顯示了超越性的意義。
《海的夢》的情節線索十分簡單,五十二歲的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專家繆可言經歷了長期苦難之後,來到了一個海濱療養地度假,這一次療養終於使他看到了自己嚮往一生的大海,他禁不住無限感慨。但是僅過了短短五天,他又毅然提前離開了這個迷人的海濱。作者在這一簡單的情節線索里,融入了大量細膩的心理描寫,生動地描述了主人公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對歷史人生的深沉思考。繆可言出生於內陸,以前從沒看見過大海,而由於安徒生、傑克。倫敦和海明威等外國作家作品的熏染,他少年時代所擁有的激進而浪漫的理想卻一直與大海的浩瀚神秘意象結合在一起,即使是被莫名其妙地打成「特嫌」(即特務嫌疑)而經歷了二十多年的苦難,大海對他還是不減其魅力。現在他終於投入了海的懷抱,眼前遼闊的大海激發了他的陣陣思緒。繆可言對個人的苦難、曾經擁有的理想和夢想,對民族的歷史和未來都有一種冷靜清醒而又平和溫熙的沉思,個人傷痛的慘烈記憶、歷史災難導致的激憤在這里都已化作平靜的回味和思考,就像這平靜的大海也曾經翻騰起滔天的巨浪一樣。
理想主義精神特色在王蒙的作品裡體現得最為鮮明突出,他在創作中對理想的反思和執著也在同代人中最具典型性。曾經是「少年布爾什維克」的王蒙,在屢經劫難之後,並沒有唾棄早年的理想主義,平反復出的遭際反而堅定了他對歷史理性主義的認同,也就是不管歷史發展有多少曲折,前途總是光明的。因此在對理想的謳歌時他不忘冷峻地指出它的艱難性,同時,在對一切不符合理想狀態的現象的批判與揭露時,也抱有隱約的諒解與同情。這種「中庸」的態度早在他青年時代的作品裡就表現為林震與劉世吾的矛盾,以後長期的災難性生活閱歷又堅固了這種人生觀,所以他的作品既不偏激也有不放棄自身的責任,處處顯出圓潤貫通。這些思想傾向在《布禮》和《蝴蝶》中已經通過主人公命運的具體敘述中以大體類似的方式作了頗為生動的表達。「雖然對於那些消極的東西我也表現了尖酸刻薄,冷嘲熱諷,然而,我已經懂得了『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道理。懂得了講『費厄潑賴』,講恕道,講寬容和耐心,講安定團結。尖酸刻薄閣面有我的溫情,冷嘲熱諷後面我有諒解,痛心疾首後面我仍然滿懷熱忱地期待著」6 ,《海的夢》在對個人命運和歷史變遷的理想主義態度上,是這一傾向的延續。
但是,《海的夢》里所彌漫的沉思和感傷情調似乎更加濃郁。王蒙在給這位主人公取名時,似乎頗費了一番心思,隱含了一種復雜的寓意。在漢語中,「繆」姓讀作miao,另作miu 讀,釋為「謬誤」,又通「穆」,為穆然靜思之意;亦讀liao,通「繚」,有纏繞之意。在這個人物身上,包含了作者對生命一去不復返的無奈感嘆,歷史繆誤對生命的摧折就個體來說畢竟無法挽回,在如願以償地見到大海的短暫滿足之後,他想到的則是對青春不再的悲嘆。終於掙脫了「特嫌」的(--即文革中對「特務嫌疑」的簡稱)政治帽子後,領導和同事們最關心他的是兩件事:一是好好療養一下以恢復健溝,二是「刻不容緩地建立一個家庭」, 二十多年的磨難使他不可能為自己尋找一個生活伴侶,但他並沒有接受大家的好意勸說,他覺得自己已經錯過了時間,「蘿卜、白菜,各有各的播種節令」,愛情的美酒「如果發酵過度也會變成酸醋。俱往矣,青春,愛情,和海的夢!」,對於海,他「夢想了五十年,只呆了五天」,因為這里的「天太大。海太闊。人太老」,這便是「謬」,謬不可言,或可言者盡謬,短暫而獨特的生命面對歷史的荒謬,一切似乎都難以和無可言說;但與生命血肉相連的感受,一切又都揮之不去,它時時會將人的思緒擄回逝去的年華,這真是夠「繚」人的。
不過,作者似乎又不願過於沉溺於這樣傷感的回味之中,他竭力要藉助於現實、藉助於對歷史和現實的理性思考即「穆然靜思」而擺脫出來,而早年確立的信念和理性主義和集體主義的人生觀正好是他有力的支撐。小說最後,當繆可言在夜晚的海灘上看到一對年輕戀人的身影時,當他把個體的生命融入歷史整體中去思考時,才又在理性主義的邏輯里找到答案和精神歸宿,「愛情、青春、自由的波濤,一代又一代地流動著,翻騰著,永遠不會老,永遠不會淡漠,更永遠不會中斷」. 這里包含了一種久經劫難的理想主義與個人身心體驗之間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解決方式也是王蒙這一代人所特有的,盡管對青春和生命在劫難中的白白耗去表示了刻骨銘心的悲嘆,但在理智上他仍要用理性主義的歷史觀說明青春和生命在群體中的延續,從而為一生所信奉的理想主義尋找一個依託。這種對理想和理性的堅執在王蒙已成為一種自覺,他在致老作家嚴文井的信中說起寫作《海的夢》的初衷:「我原意只是為青春唱一首贊歌,證明哪兒也不應該沒有年輕人。……沒想到前半部分卻觸動了一些上了年紀的同志」,因為嚴文井在小說里更多地感受到的是青春不再、生命流逝的悲情:「它的藝術效果,對於我這樣年齡的人來說,幾乎近於殘酷」7.這不僅是一個作品的主觀意願與客觀效果的問題,它也正體現了王蒙這一代人反思歷史的特有方式,不是從個人的立場,而是以民眾的代言人乃至於民族良知的身份發言,個人的所有情感體驗和精神矛盾最終都在匯入群體和歷史的過程中才能得以解決,才會獲得意義。
在作品的表述方式上,王蒙並沒有正面具體地敘述主人公的滄桑經歷,而只是以大海為中心意象,以簡單的外在動作引發人物豐富的意識活動,讓主人公夢魂幻游,銳意求索,淋漓抒情,把一個歷經滄桑,從生活谷底一下子上升到頂峰的主人公的感情心態、意識活動,真實而生動地描繪了出來。他對於大海的情思意念,就像連綿重疊的波浪,閃著粼光,帶著聲響,汪洋浩瀚而又平穩深厚,以夢幻般的旋律譜寫了一曲激動人心的樂曲。沉思中交織著幻想和追求,既是洋溢著浪漫的意緒,又是濃縮了歷史和現實的深厚內涵。人物的意識流動實際已成為小說的結構線索,但在這連綿不斷的意識片段之間,仍有一個理性的邏輯存在,它始終圍繞著對個人命運和理想的理性思考,並把個人與民族歷史聯系起來,在個人與歷史命運的同構中,以這一代人所特有的方式,形象地闡述了對理想主義及其實踐過程的思考。
9. 王蒙的《海的夢》有出書嗎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