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台階》的相關知識
作者介紹
李森祥(1956生):浙江衢州人。當代作家,浙江省作協的專業作家。1975年入伍,曾在嘉興軍分區某部工作,少校。1986年《煙雨樓》雜志發表處女作《半個月亮爬上來》後迅速成長。近年來發表小說頗多,主要有《十八里營房》《金奎銀奎》《小學老師》《塌鼻大娘》。1987年開始文字創作,代表作有小說《小學老師》、《 抒情年代》《情世詩文》《傳世之鼓》 等,《台階》是作者親歷農村生活的深刻感受。1991年調南京軍區政治部創作室任專業作家 李森祥的小說以農村、軍營兩大生活為主要題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動的普通人尤其是農民的質朴形象...著有長篇小說《傳世之鼓》,短篇小說集《台階》,中篇小說《村野子弟》、《屋脊丘陵》、《秤盤》、《毛心》、《十八里營房》、《秋暈》、《樟樹潭記》,電視連續劇劇本《豐子愷》(合作)、《無名的功勛》(合作)、《錢塘人家》(合作)、《大潮煙雨》、《卧薪嘗膽》、《天下糧倉》(均錄制播出)等。
寫作背景
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後,他要自立於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父親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同時,父親身上有著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當新台階造好後,他反而處處感到不對勁。不自在,並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⑵ 《台階》是一篇怎樣的文體,作者,主人公
李森祥是浙江省作協創作頗豐的作家,1987年開始文學創作,後進入省廣電局從事專業影視創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小學老師》、中篇小說《抒情年代》、長篇小說《傳世之鼓》等,現已創作了幾十集電視劇,共200多萬字的作品,有我們熟悉的《天下糧倉》等。他有著豐富的農村生活經驗,作品中充滿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生活中的他同樣保持著朴實無華的風格。
作者簡介: 李森祥(1956一 ):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興軍分區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調南京軍區政治部創作室任專業作家...李森祥的小說以農村、軍營兩大生活為主要題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動的普通人尤其是農民的質朴形象...
生甲:李森祥、現代作家,浙江省作協的專業作家師補充:1987年開始文字創作,代表作有小說《小學老師》、《 抒情年代》《情世詩文》 等,《台階》是作者親歷農村生活的深刻感受。
是一篇反思地方文化的小說,描寫的是落後的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
小說中的父親就是這樣,由於自家的台階低,總感到低人一等,這種長期的心理文化壓抑,使他「地眉順眼」地過了一輩子,言語木訥,少言寡語,形成了一種揮之不去的謙卑的心理文化。也正因為如此,父親就把一生的追求目標鎖定在要蓋一座高台階的新屋上。由於貧窮,這座九級台階高的新屋,讓父親一年到頭,不得適閑,撿磚拾瓦,抱土背石,用十二月的汗雨和泥,用六月的血霜壘屋。為一草一木而拼搏,為一卵一石而奔命,春夏秋冬,腳不連地,數十年如一日。屋蓋成了,台階壘起來了,而父親卻老了,身體也垮了。從一下子能背起三百多斤重石板的壯年,一下子垮掉為連一挑水都不能但的老人。這座九級台階高的屋就成了父親的人生坐標,就是父親生命的終點
⑶ 李森祥的《台階》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李森祥<台階>的寫作背景
李森祥浙江衢縣人。現代作家,浙江省作協的專業作家。1975年入伍,曾在嘉興軍分區某部工作,少校。1987年開始文字創作,代表作有小說《小學老師》、《抒情年代》《情世詩文》等,《台階》是作者親歷農村生活的深刻感受。1991年調南京軍區政治部創作室任專業作家...李森祥的小說以農村、軍營兩大生活為主要題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動的普通人尤其是農民的質朴形象...著有長篇小說《傳世之鼓》,短篇小說集《台階》,中篇小說《村野子弟》、《屋脊丘陵》、《秤盤》、《毛心》、《十八里營房》、《秋暈》、《樟樹潭記》,電視連續劇劇本《豐子愷》(合作)、《無名的功勛》(合作)、《錢塘人家》(合作)、《大潮煙雨》(均錄制播出)等。
《台階》,1988年發表於《上海文學》
李森祥的小說《台階》,被選入中學語文,是件可喜可賀的事。但是在語文教參和語文教學中,無不把作者和小說的本意淺陋化和曲解化。
其實《台階》是一篇反思地方文化的小說,描寫的是落後的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
《台階》散發著濃郁的地方文化色彩,這里彌漫著一種山區特有的文化風俗:「大庭廣眾之下,夫妻倆從不合坐一條板凳」;「黃泥、石灰加豆漿的和泥方法」;「母親治父親閃腰的土方」;「山村中錯錯落落的高高低低的台階」;「誰家的台階高,誰家的地位就高」……這種地域文化風情在文中俯拾皆是,舉目皆然。而浸泡在這種文化汁液中的山民——以父親為典型,生產、生活和心理文化都深受這種地方文化的影響和支配,左右著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制約著他們的眼界和心胸,甚至支配著他們一生的選擇和人生目標的追求。這種地方文化已經活化為他們特有的地方心理文化,他們就是這種地方文化的活標本和忠實實踐者。
小說中的父親就是這樣,由於自家的台階低,總感到低人一等,這種長期的心理文化壓抑,使他「地眉順眼」地過了一輩子,言語木訥,少言寡語,形成了一種揮之不去的謙卑的心理文化。也正因為如此,父親就把一生的追求目標鎖定在要蓋一座高台階的新屋上。由於貧窮,這座九級台階高的新屋,讓父親一年到頭,不得適閑,撿磚拾瓦,抱土背石,用十二月的汗雨和泥,用六月的血霜壘屋。為一草一木而拼搏,為一卵一石而奔命,春夏秋冬,腳不連地,數十年如一日。屋蓋成了,台階壘起來了,而父親卻老了,身體也垮了。從一下子能背起三百多斤重石板的壯年,一下子垮掉為連一挑水都不能但的老人。這座九級台階高的屋就成了父親的人生坐標,就是父親生命的終點。這不是單純的一座高台階新屋,而純粹是一種地方文化心理行為,是地方心理文化的典型活現。父親就是這種地方心理文化鮮活的表現和悲慘的負載者,這種沉重的地域心理文化讓他負重一生。這才是文章最根本的要義,這種典型的地方心理文化的執行者,讓我們看到地方心理文化的囚籠作用,它讓人自我封閉,讓人為之犧牲一生,父親就是這種文化的犧牲者。 OK
⑷ 李森祥短篇小說集《台階》出版寫幾句賀詞
祝賀出版
⑸ 台階作者李祥森的簡介
李森祥(1956~? ): 浙江衢州人。當代作家,浙江省作協的專業作家。1975年入伍,曾在嘉興軍分區某部工作,少校。1986年《煙雨樓》雜志發表處女作《半個月亮爬上來》後迅速成長。近年來發表小說頗多,主要有《十八里營房》《金奎銀奎》《小學老師》《塌鼻大娘》。1987年開始文學創作,代表作有《小學老師》、《 抒情年代》《情世詩文》 等,《台階》是作者親歷農村生活的深刻感受。1991年調南京軍區政治部創作室任專業作家.
李森祥的小說以農村、軍營兩大生活為主要題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動的普通人尤其是農民的質朴形象..著有長篇小說《傳世之鼓》,短篇小說集《台階》,中篇小說《村野子弟》、《屋脊丘陵》、《秤盤》、《毛心》、《十八里營房》、《秋暈》、《樟樹潭記》,電視連續劇劇本《豐子愷》(合作)、《無名的功勛》(合作)、《錢塘人家》(合作)、《大潮煙雨》、《卧薪嘗膽》(均錄制播出)等。
《小學老師》被《小說月報》等選載,獲1991年《小說月報》第四屆百花獎、1990~1992浙江省優秀文學獎。
電視劇《卧薪嘗膽》獲第二屆首爾電視節最佳長篇電視劇獎,該劇劇本被翻譯成韓文在韓國出版發行。
參與《天下糧倉》編劇。
現任浙江省嘉興市作協主席,浙江理工大學兼職教授。目前主要從事電視劇編劇工作。
作品:
《十八里營房》(《昆侖》1989年第3期)
《金奎銀奎》(《東海》1990年第2期)
《小學老師》(《上海文學》1990年第3期)
《塌鼻大娘》(《文學港》1990年第6期)
《新兵排長》(《上海文學》1990年第8期)
《秋暈》(《解放軍文學》1990年第10期)
《荷花》(《人民文學》1991年第5期)等。
李森祥的小說以農村、軍營兩大生活為主要題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動的普通人尤其是農民的質朴形象
⑹ 《台階》課文詳細解析
.整體把握
1.把握情節
父親覺得自家的台階低,望著人家高高的台階,羨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願,也要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父親體壯如牛,吃苦耐勞,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決心,開始漫長的准備。他終年辛苦,准備了大半輩子,積銖累寸,終於造起了有九級台階的新屋,一輩子的心願得以實現,心頭的喜悅真是無法形容。父親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
2.「父親」形象的特點
探究人物形象,應該在通讀的過程中,根據故事情節,一一列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要點,然後整體思考,加以整理,看什麼是性格的核心。
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後,他要自立於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父親是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同時,父親身上有著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當九級台階造好後,他卻不好意思坐上去。
3.把握意蘊
①用人類需要層次論的角度:人都有獲得社會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贏得尊重,是父親最大的心願。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類需要層次論,認為人的需要有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造新屋,當然首先是為了改善居住條件。但是,建築物,無論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大而至於紫禁城,處處顯示著皇權的至高無上;小而至於民居建築,「台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這篇小說著眼在台階,寫父親對台階的要求,就是對地位的要求,就是對尊重的要求。尊重需要在第四層次上,是較高層次的需要,父親畢生的奮斗就是要贏得尊重。
人的需要總是在自己視野的范圍里,由比較而產生的。父親看別人家高高的台階,目光那麼專注,他羨慕那個氣派,他感嘆「我們家的台階低!」尊重的需要使他產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又是建立在現實可能性的基礎之上的。但是,現實的可能性,並非只是一年兩年可能不可能,經過漫長的奮斗可以實現,也是一種現實可能性。父親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可謂理想遠大。他的血管里有我們民族拚命硬幹、堅忍不拔的精神。
需要一旦得到滿足,就有一種幸福感。人逢喜事精神爽,看父親在造屋的那些日子,多麼興奮,造台階時,放起鞭炮,「他彷彿覺得有許多目光在望他」。「尊重需要」得到滿足,他的心頭充滿喜悅。
②從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角度:父親創業之所以如此艱難,根源在於生產力水平低下。
這篇小說固然謳歌了父親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創業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種凄楚、辛酸的情感籠罩全篇。
父親造的新屋,規格並不很高,不過是屋基高些,台階從三級增至九級。但是他為此付出了大半輩子的辛勞。年輕時,三百來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沒覺得花了太大的力氣。新屋造好,人也老了,身體也垮了。
小說告訴我們,父親創業之所以如此艱難困苦,根源在於經濟落後。現金收入的來源是砍柴,起早摸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許多建材是撿來的。他的積累是如此艱難。歸根結底是因為農村經濟極端落後。
小說是以父親的兒子為故事敘述者的,開頭寫父親如何力大無比,壯實如牛,篇末寫父親腰也閃了,連挑水也不能勝任了。父親終年辛勞,捨不得破費一星半點,連洗腳也是一年才洗一回,父親這輩子過得多麼艱難!小說深沉地響著時代的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於先進生產力,以此迅速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結束老牛拉破車的日子。
二、問題研究
1.作者為什麼在老屋的三級青石板上用了那麼多筆墨?
這篇小說題為「台階」,先在老屋的台階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寫三塊青石板的來歷,可以寫出當年父親的力氣是多麼大,後面寫造新屋的時候托石板閃了腰,前後就形成對比。
第二,寫石板粗糙,可以暗示當年經濟條件更差。
第三,寫「我」在台階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時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長大成人了」,說明准備蓋房前後用了一二十年。寫小孩子能連跳三級,可見台階之低。寫父親在台階的坐姿,又是寫台階之低。
第四,寫父親的腳板,寫出了父親終年辛勞的形象,也說明家庭的窮困。
2.「父親坐在綠陰里,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台階,那裡栽著幾棵柳樹,柳樹枝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這時,一片片旱煙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這一處描寫表現父親什麼樣的思想感情?為什麼不作心理描寫?
這篇小說是用第一人稱寫的,不允許寫別人的心理活動,只能以形寫神。父親抽煙時專注地望著別人家高高的台階,他羨慕,他嚮往,他在謀畫怎樣加快准備,爭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階的新屋,像人家一樣氣派,也叫人羨慕。
3.為什麼新屋的主體工程寫得簡略,造台階反而寫得詳細?父親放鞭炮時的神情有什麼特色?
詳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題目是「台階」,所以主體工程可以略寫,造台階則要詳寫。
父親的神情寫得很有特色。他奮鬥了大半輩子,高高的台階就要砌起來,新屋就要完工,他心裡的高興是無法形容的,他一輩子老實厚道低眉順眼,高興起來也自有他高興的樣子。作者微妙地寫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異乎平日而又與眾不同的樣子,他手足無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尷尬的笑。這副喜悅的樣子是非常個性化的。
4.為什麼「回來時,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怎麼理解?
父親幹了一輩子,勞動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勞動是創造,勞動有收獲,勞動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一旦不能幹活,就失去了這一切,所以感覺若有所失。
⑺ 有誰知道一些關於李森祥寫的[[台階]]的資料
李森祥是浙江省作協創作頗豐的作家,1987年開始文學創作,後進入省廣電局從事專業影視創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小學老師》、中篇小說《抒情年代》、長篇小說《傳世之鼓》等,現已創作了幾十集電視劇,共200多萬字的作品,有我們熟悉的《天下糧倉》等。他有著豐富的農村生活經驗,作品中充滿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生活中的他同樣保持著朴實無華的風格。
作者簡介: 李森祥(1956一 ):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興軍分區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調南京軍區政治部創作室任專業作家...李森祥的小說以農村、軍營兩大生活為主要題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動的普通人尤其是農民的質朴形象...
生甲:李森祥、現代作家,浙江省作協的專業作家師補充:1987年開始文字創作,代表作有小說《小學老師》、《 抒情年代》《情世詩文》 等,《台階》是作者親歷農村生活的深刻感受。
是一篇反思地方文化的小說,描寫的是落後的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
小說中的父親就是這樣,由於自家的台階低,總感到低人一等,這種長期的心理文化壓抑,使他「地眉順眼」地過了一輩子,言語木訥,少言寡語,形成了一種揮之不去的謙卑的心理文化。也正因為如此,父親就把一生的追求目標鎖定在要蓋一座高台階的新屋上。由於貧窮,這座九級台階高的新屋,讓父親一年到頭,不得適閑,撿磚拾瓦,抱土背石,用十二月的汗雨和泥,用六月的血霜壘屋。為一草一木而拼搏,為一卵一石而奔命,春夏秋冬,腳不連地,數十年如一日。屋蓋成了,台階壘起來了,而父親卻老了,身體也垮了。從一下子能背起三百多斤重石板的壯年,一下子垮掉為連一挑水都不能但的老人。這座九級台階高的屋就成了父親的人生坐標,就是父親生命的終點。
⑻ 李森祥<台階>的 寫作背景
改革開放使中國農村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進步。但是,一個農業大國,三分之二的人口在農村,農業生產力還相對落後。
農村、農業、農民「三農」問題,關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要全面實現小康,重點是農村,難點是農業,關鍵是農民。作者親歷農村生活的深刻感受,寫成了短篇小說《台階》。
(8)短篇小說集台階擴展閱讀:
內容簡介
父親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的讓我們不願向他人談起;父親的一生可能是清貧的,清貧得讓我們無法在別人面前炫耀;父親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無聞的,在眾人中父親可能普通的像一塊隨處可見的鵝卵石。
但卑微者未必脆弱,在你跌倒時,父親會教你怎樣站立;在你困難時,父親鼓勵你勇敢的面對困難和挫折。在人生的風雨面前,父親的堅韌可能是你無法想像的強大,他用行動教育孩子什麼是人生,什麼是生活。李森祥《台階》中的父親,描述了老一輩農民特有的堅韌與謙卑。
許多年之後,他終定居於都市時才發現,他所引以為自豪的誠實、信任以及幻想等能力正在丟失。於是,他再度從童年出發,回到曾哺育他長大的村莊,與那裡的人開始重新生活與交往。
他從父輩們生存的智慧、憨厚、勤勞甚至狡黠中再度捕捉自我血液中流淌的原生物質,從老師、鄉鄰那兒閱讀最初的互助和給予,從玩伴以及植物、昆蟲身上體驗原始的純真與浪漫…
田園不是作家精神的歸宿地,但通過這樣的尋找,作家回到了純真年代,那些遠去了的人以及逝去的歲月,是那樣地充滿溫情與人性關愛。當作家用憨朴有致、疏密相間的語言與細節敘述這一切時,他讓自我的心靈也開始具有凈化的能力。
「我」家的老屋只有三級台階,父親眼看人家台階高,受人尊重,決心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可是憑他的經濟條件,要造這樣的新屋得准備大半輩子。
他想聚沙可以成塔,憑自己一身力氣,干他十年二十年,總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幹了大半輩子,一磚一瓦地撿,一角錢一角錢地攢,終於蓋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級台階。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⑼ 《台階》 李森祥 概括主旨 好句賞析[3句] 讀後感想
李森祥的小說以農村、軍營兩大生活為主要題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動的普通人尤其是農民的質朴形象..著有長篇小說《傳世之鼓》,短篇小說集《台階》,中篇小說《村野子弟》《屋脊丘陵》《秤盤》《毛心》《十八里營房》《秋暈》《樟樹潭記》,電視連續劇劇本《豐子愷》(合作)、《無名的功勛》(合作)、《錢塘人家》(合作)、《大潮煙雨》、 《台階》 李森祥
《卧薪嘗膽》(均錄制播出)等。他有著豐富的農村生活經驗,作品中充滿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生活中的他同樣保持著朴實無華的風格。 《小學老師》被《小說月報》等選載,獲1991年《小說月報》第四屆百花獎、1990~1992浙江省優秀文學獎 電視劇《卧薪嘗膽》獲第二屆首爾電視節最佳長篇電視劇獎,該劇劇本被翻譯成韓文在韓國出版發行,發行量超過30萬冊。 參與《天下糧倉》編劇。 現任浙江省嘉興市作協主席,浙江理工大學兼職教授。目前主要從事電視劇編劇工作。2011年在拍的電視劇有《送瘟神》、《武則天》等。
作品
《十八里營房》(《昆侖》1989年第3期) 《金奎銀奎》(《東海》1990年第2期) 《小學老師》(《上海文學》1990年第3期) 《塌鼻大娘》(《文學港》1990年第6期) 《新兵排長》(《上海文學》1990年第8期) 《秋暈》(《解放軍文學》1990年第10期) 《荷花》(《人民文學》1991年第5期)等。 李森祥的小說以農村、軍營兩大生活為主要題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動的普通人尤其是農民的質朴形象
⑽ 《台階》
1.《台階》的作者是 李森祥 從篇幅上看,這是一篇 短篇 小說,小說的主人公是 父親 ,文章通過「父親洗腳」、父親坐在新修成的台階上、父親准備建屋等一系列細節描寫,刻畫了一個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有志氣,不甘人後,要自立於受人尊重的行列,有長遠的生活目標,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不怕千辛萬苦,謙卑的父親。
2.本文有許多方言與俗語,請寫出下列幾個詞語的實際意思。
台階高 指地位高
活做得去指 能幹活
失了時 指失去了時機
閃了腰 指腰扭到了
3.說說對下列句子的理解
一個冬天下來,破草鞋堆得超過了台階。
側面描寫,寫出了父親為造新屋付出的艱辛之大,說明了父親真的想要一個高台階的新屋,表現了父親意志的堅定 。勞動強度只大,創業辛苦
金菊枯榮作答,盜版必究
樓主,我拋下了一大堆的作業哪,為您翻書哪,採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