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魯迅第一篇白話小說是叫什麼名字
狂人日記,1918年5月15日發表於《新青年》雜志。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它由13則日記組成,記錄了「狂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深刻揭露了封建主義的「吃人」本質,表現出徹底反封建的戰斗精神。在藝術上運用了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相結合的手法。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⑵ 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是()
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是《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內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容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
(2)魯迅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集擴展閱讀:
《狂人日記》是魯迅在經歷了沉默與思索之後的第一聲吶喊,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來的憤怒、怨恨、不滿、焦慮,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種復雜的情緒,也必然地體現了作者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是一篇徹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志,在中國「五四運動」結束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
⑶ 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是什麼
是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篇短篇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1918年5月15日發表於《新青年》雜志。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它由13則日記組成,記錄了「狂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深刻揭露了集權專制社會的「吃人」本質,表現出徹底反對集權專制社會的戰斗精神。在藝術上運用了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⑷ 魯迅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是
魯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
作品有小說集《吶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葯》、《故鄉》、《社戲》、《一件小事》、《風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傷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編》(1936年),包括《補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詩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過客》等24篇作品。
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且介亭雜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等。
⑸ 介紹人物魯迅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和其它著作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它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內容大致上是以一個「狂人」的所見所聞,指出中國文化的朽壞。《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
《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作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亦舒也有同名小說《朝花夕拾》。
《狗·貓·鼠》——對貓的討厭和仇恨及原因
《阿長與<山海經>》——懷念長媽媽
《二十四孝圖》——批評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五猖會》——描繪封建家長對兒童的壓制和摧殘
《無常》——描繪迷信傳說的勾魂使者,諷刺了當時自稱「正人君子」的軍閥統治文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寫作者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以及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寫出了對百草園的喜愛以及對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的感受。
《父親的病》——揭露庸醫害人的實質
《瑣記》——介紹魯迅先生沖破封建束縛,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的一段故事
《藤野先生》——寫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主要)和棄醫從文思想轉變的重要原因(次要)
《范愛農》——寫一個潦倒一生的同鄉好友的故事
⑹ 魯迅的第一部白話小說是
魯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是《狂人日記》。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上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制度進行猛烈,地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是一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它宣告一個嶄新的文學世紀的開始。在藝術方法上,明顯地具有"淡淡的象徵主義色彩"。在《狂人日記》問世之前,白話體詩歌和散文已經出現,但真正具有深邃的革命思想和文學革命的風貌,將徹底的反封建精神與嶄新完美的藝術形式很好地結合起來的作品,則是這篇《狂人日記》。也可以說,《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山之作。 魯迅一生寫下了800多萬字的著譯,他的《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許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譯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語等多種文字,飲譽全球。《魯迅全集》是他留給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狂人日記》小說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見什麼人都以為是要吃他:他看見鄰居交頭接耳地議論,就覺得是在密謀害他;醫生給他診脈,他也覺得那人不過是劊子手假扮,是來「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讓他靜養著,他卻懷疑是想養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還聽說鄰村狼子村有個「大惡人」,被佃戶打死,連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聯想起小時候大哥講書時說的「易子而食」、「食肉寢皮」的事,就越發相信了自己的判斷。最後他終於鼓足勇氣,發出:「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憤怒的吶喊。 小說通過一個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擊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封建禮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號召人們起來推翻人吃人的舊制度,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著名的徹底反封建的新文學作品。小說發表時,正值「五·四」運動前夜。由於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廢,革命的一些基本問題並沒有根本解決,反而暴露得更加明顯了。廣大的農民依然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封建階級依然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特別是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使社會的各種矛盾更加復雜尖銳。在這種形勢下,魯迅以他銳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筆觸,對封建制度及其上層建築表示了徹底的反抗。小說《狂人日記》是投向封建禮教的一顆重磅炸彈,也是向世人提供的一副清醒劑。
⑺ 魯迅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是什麼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諷刺了中國傳統禮教和中國人的陋俗。它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按1917年5月陳衡哲白話小說《一日》發表在《留美學生季報》上)
主題
魯迅透過一個「狂人」的日記,揭露中國傳統社會里的家族制度和禮教的毒害,指出中國歷史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但字縫里卻都寫著「吃人」兩個字。最後,日記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因而喊出「救救孩子」的口號。
魯迅自己說:「《狂人日記》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藝術上說,是不應該的。」「我自己知道實在不是作家;現在的亂嚷,是想鬧出幾個新的創作家來——我想,中國總該有天才,被社會擠倒在底下——破破中國的寂寞。」
(7)魯迅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集擴展閱讀:
作品影響
《狂人日記》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現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它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文學)創作的基礎;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國現代啟蒙主義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思想史。
《狂人日記》在擴大文學革命的影響,開拓現代小說的道路特別是在批判封建禮教的流毒方面,其影響仍然是巨大而深遠的。
《狂人日記》的啟蒙主義思想特徵,主要表現在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對麻木愚昧的國民性的批判,以及對將來的堅定信念和熱烈希望。作者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
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禮教就是吃人,仁義道德是禮教虛偽的面具,這就是魯迅對封建道德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和認識的結果,也是這篇作品最輝煌的成就。
由於毛澤東對於魯迅的極高評價,魯迅作品理所當然地成為了負載新體制意識形態的投槍和匕首。《狂人日記》和其他一部分魯迅作品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
⑻ 魯迅創作的( )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現代短篇白話小說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篇短篇小說,也是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1918年專5月15日發表於《新青年》屬雜志。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它由13則日記組成,記錄了「狂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深刻揭露了集權專制社會的「吃人」本質,表現出徹底反對集權專制社會的戰斗精神。在藝術上運用了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支持10樓)
⑼ 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是回憶性散文集是小說集是
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說集:【吶喊】、【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