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易筋經的拳法
「易」是變通、改換、脫換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經」則帶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經》就是改變筋骨,通過修煉丹田真氣打通全身經絡的內功方法。按原來的功法要求,須先練半年左右內功:達到內壯後,運氣時不需練習任何排打功即可自然產生開磚劈石的內功威力,如配合《易筋經》搏擊術同時練習可達到無堅不摧的神功威力。由於整個練功過程需師傅指點傳承,而過去武術家過於保守,從不外傳,有機緣按原法修煉者不多。近代流傳的《易筋經》多隻取導引內容,且與原有功法多有不同,派生出多種樣式。僅少林寺《易筋經》版本就有六十多種。而流傳較廣的是經清代潘蔚整理編輯的《衛生要術》中的《易筋經》十二勢。
《易筋經》的偽李靖序中曾對「易筋」書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道原所撰的講述佛教禪宗傳法譜系的《景德傳燈錄》中的達摩傳有一段達摩與諸弟子的對答,達摩對諸弟子的答語,評價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對慧可的評價最高,說是「得吾髓」。所謂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種「譬喻」,並非實指,不過是比喻對其禪法的領悟程度。這篇偽李靖序從達摩說二祖慧可「得吾髓」這句話衍生出達摩把《洗髓經》傳給慧可之論,並且強調說並非「漫語」。至於「易筋」,此序強調「筋」對「連絡周身,通行血氣」的重要性。在《易筋經》正文《總論》中,交待「易」是「變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經絡;認為人之身有內有外,「洗髓」能「清其內」,「易筋」是「堅其外」,「洗髓」、「易筋」之後,就可以體證佛道,得享高壽了。
如有學者也指出,在宋代張君房所撰的道教類書《雲笈七簽.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說法,更早的還可以在魏晉時期出現的道家求仙小說《漢武帝內傳》中找到淵源。《漢武帝內傳》已有「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脈,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發,九年易形」的記載,表述的是道家練氣求長生的一種理想。所以「易筋」原屬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經》中有「配合陰陽法」,是用少女少婦按摩,甚至還有類似於道家房中術的內容。目前流傳最早的圖十二勢《易筋經》刻本是清中期「來章氏輯」本《易筋經》。
來章氏輯本《易筋經》分上、下卷,後面還附有《洗髓經》,具體刊刻時間尚未明了,唐豪在解放初期所寫的《嵩山少林傳習的和匯輯的體操》中認為是清「道光年間出版」。
其首頁右有「宋少保岳鵬舉鑒定」字樣,「總論」右有「西竺達摩祖師著西竺聖僧般刺密諦譯義南洲白衣海岱遊人訂正」字樣,有李、牛「序文」。常見的清「本衙藏板」刊本中「來章氏輯」四字見於《易筋經》「附錄」下卷。
來章氏輯本《易筋經》是流傳較廣刊刻本,刊印的《易筋經》,有的即以此為底本,例如,清江蘇吳縣人潘霨於咸豐八年(1858)刊印《衛生要術》,清人王祖源於光緒7年(1881)刊印《內功圖說》,清光緒21年(1895)由重慶人周述官編輯《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1917年由上海大聲書局出版《少林拳術精義》等書籍中「易筋經十二勢」應始於此本,只不過圖示服裝由俗裝變為僧裝。
《易筋經》的內容包括了練習所能達到的理想效果和具體的練習方法兩方面的主要內容,對武俠小說影響最大的是其中的內壯神勇、外壯神力的說法。其「內壯神勇」提到練習該功法之後,「從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努之,硬如鐵石,並其指可貫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頭」,這些都還只是「小用之末技」;「外壯神力」練成之後,「手托城閘,力能舉鼎」都算不上奇異了。從道光年間開始的武俠小說提到《易筋經》,渲染的都是《易筋經》中所說的練成後的這種神奇功用。
易筋經包括內經和外經兩種鍛煉方法,各有12勢。易筋經內經採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勢,借呼吸誘導,逐步加強筋脈和臟腑的功能。大多數採取靜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適自然為宜,不可迸氣。
古代相傳的易筋經姿式及鍛煉法有12勢,即韋馱獻杵(有3勢)、摘星換斗、三盤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馬刀、青龍探爪、卧虎撲食、打躬勢、工尾勢等。
易筋經外經注重外壯,《易筋經外經圖說》指出:「凡行外壯功夫,須於靜處面向東立,靜慮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須使其氣貫兩手,若一用力則不能貫兩手矣。每行一式,默數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間斷。行第一式自覺心思法則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遲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貫上頭頂。此煉力煉氣,運行易筋脈之法也。」
② 喬峰的短板就是內功,得到了易筋經為何還不去修煉
不用練啊,沒有敵手還練個錘子,想阿朱都不行了,哪有功夫,而且一看到就傷心的想阿朱。
蕭峰內力自然算得上深厚,但並不算頂級的深厚。在金庸小說諸位主角里,屬於正常的、練得出來的、水到渠成的深厚。
所以蕭峰的特色,不在深厚,而在續航與運用。
具體表現就是:少林救阿朱時,他硬接了少林三玄的掌力,論深厚,並沒有優勢。
對玄難,被震得右臂酸麻。
只聽得當的一聲大響,玄難一掌打在銅鏡之上,只震得喬峰右臂隱隱酸麻,鏡周屏風碎成數塊。
對玄慈的大金剛掌,一度被震驚,也承認玄慈是他有生以來遇到的第一人;看當時他一度脫力的反應,可見玄慈內力該不在蕭峰之下。
但那破鑼似的聲音一響,自己竟然在屋檐上立足不穩,膝間一軟,又摔了下來。他自行走江湖以來,從來沒遇到過如此厲害的對手,不由得吃了一驚,一轉身,便如淵停岳峙般站在當地,氣度沉雄,渾不以身受強敵圍攻為意。
對玄寂,則是硬擋了一招,平手,然後走了。
玄寂喝道:「吃我一掌!」雙掌自外向里轉了個圓圈,緩緩向喬峰推了過來。他掌力未到,喬峰已感胸口呼吸不暢,頃刻之間,玄寂的掌力如怒潮般洶涌而至。
喬峰拋去銅鏡,右掌還了一招『降龍十八掌』中的「亢龍有悔」。兩股掌力相交,嗤嗤有聲,玄寂和喬峰均退了三步。喬峰一霎時只感全身乏力,脫手放下止清,但一提真氣,立時便又精神充沛,不等玄寂第二掌再出,叫道:「失陪了!」提起止清,飛身上屋而去。
論內力,蕭峰似乎沒有對三玄任何一人有優勢。所以深厚度壓不過三人。
但可怕在他回力極快,技能不用冷卻,續航能力超強。
③ 小說里哪裡令狐沖學易筋經
貌似是在魔教圍攻恆山時,少林方丈借桃谷六仙之手假託說是風清揚給他的秘籍
④ 健身氣功易筋經適合年輕人練嗎
《易筋經>適合中、青、老年人群習練。針對不同健康水平的人群,個別難度較大的動作可以通過不同的動作幅度和調息次數來適應。
《易筋經》是一套完整的套路式鍛煉功法,練習中也可以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況和身體素質,進行全套完整練習,或有選擇性地進行單個動作的練習。根據《易筋經》原文的要求:初練者,「日行三次」為宜。即:早、中、晚三次。但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與古時相比已有很大程度的差別,「日行三次」很難堅持。筆者通過練功實踐提出:日行1—2次,每次練2遍。首先,日行1—2次,是指早晚各行一次。晨練空氣好,情緒相對穩定,是練習的黃金時段。晚練,在完成了一天的事務後,自由支配的時間寬裕,練習後可以更好地促進睡眠。如果每天早上或晚上練一遍,只要堅持也是可行的。其次,每次練2遍是因為《易筋經》屬意、氣、形高度協調的練習方法。從運動生理學的角度看,易筋經屬於小強度運動項目,每次只練一遍對內臟器官有一定的鍛煉價值,而每次練2遍則能獲得更好的鍛煉效果。
練習要領:
一、精神放鬆,形意合一習練本功法要求精神放鬆,意識平靜,不做任何附加的意念引導。通常不意守身體某個點或部位,而是要求意隨形體動作的運動而變化。即在習練中,以調身為主,通過動作變化導引氣的運行,做到意隨形走,意氣相隨,起到健體養生的作用。同時,在某些動作中,需要適當地配合意識活動。如「韋馱獻杵第三勢」中雙手上托時,要求用意念觀注兩掌;「摘星換斗勢」中要求目視上掌,意存腰間命門處;「青龍探爪」時,要求意存掌心。而另一些動作雖然不要求配合意存,但卻要求配合形象的意識思維活動。如「三盤落地勢」中下按、上托時,兩掌有如拿重物;「出爪亮翅勢」中伸肩、撐掌時,兩掌有排山之感;「倒拽九牛尾勢」中拽拉時,兩膀如拽牛尾;「打躬勢」中脊椎屈伸時,應體會上體如「勾」一樣的捲曲伸展運動。這些都要求意隨形走,用意要輕,似有似無,切忌刻意、執著於意識。
二、呼吸自然,貫穿始終習練本功法時,要求呼吸自然、柔和、流暢,不喘不滯,以利於身心放鬆、心平氣和及身體的協調運動。相反,若不採用自然呼吸,而執著於呼吸的深長綿綿、細柔緩緩,則會在與導引動作的匹配過程中產生「風」「喘」「氣」三相,即呼吸中有聲(風相),無聲而鼻中澀滯(喘相),不聲不滯而鼻翼扇動(氣相)。這樣,習練者不但不受益,反而會導致心煩意亂,動作難以松緩協調,影響健身效果。因此,習練本功法時,要以自然呼吸為主,動作與呼吸始終保持柔和協調的關系。此外,在功法的某些環節中也要主動配合動作進行自然呼或自然吸。如「韋馱獻杵第三勢」中雙掌上托時自然吸氣;「倒拽九牛尾勢」中收臂拽拉時自然呼氣;「九鬼拔馬刀勢」中展臂擴胸時自然吸氣,松肩收臂時自然呼氣,含胸合臂時自然呼氣,起身開臂時自然吸氣;「出爪亮翅勢」中兩掌前推時自然呼氣,等等。因為人體胸廓會隨著這些動作的變化而擴張或縮小,吸氣時胸廓會擴張,呼氣時胸廓會縮小。因此,習練本功法時,應配合動作,隨胸廓的擴張或縮小而自然吸氣或呼氣。
三、剛柔相濟,虛實相兼本功法動作有剛有柔,且剛與柔是在不斷相互轉化的;有張有弛,有沉有輕,是陰陽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如「倒拽九牛尾勢」中,雙臂內收旋轉逐漸拽拉至止點是剛,為實;隨後身體以腰轉動帶動兩臂伸展至下次收臂拽拉前是柔,為虛。又如「出爪亮翅勢」中,雙掌立於胸前呈擴胸展肩時,肌肉收縮的張力增大為剛,是實;當松肩伸臂時,兩臂肌肉等張收縮,上肢是放鬆的,為柔;兩臂伸至頂端,外撐有重如排山之感時,肌肉張力再次增大為剛,是實。這些動作均要求習練者在用力之後適當放鬆,鬆柔之後尚需適當有剛。這樣,動作就不會出現機械、僵硬或疲軟無力的鬆弛狀況。因此,習練本功法時,應力求虛實適宜,剛柔相濟。要有剛和柔、虛與實之分,但習練動作不能絕對地剛或柔,應做到剛與柔、虛與實的協調配合,即剛中含柔、柔中寓剛。否則,用力過「剛」,則會出現拙力、僵力,以致影響呼吸,破壞寧靜的心境;動作過「柔」,則會出現疲軟、鬆懈,起不到良好的健身作用。
四、循序漸進,個別動作配合發音習練本功法時,不同年齡、不同體質、不同健康狀況、不同身體條件的練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選擇各勢動作的活動幅度或姿勢,如「三盤落地勢」 中屈膝下蹲的幅度、「卧虎撲食勢」中十指是否著地姿勢的選擇等等。習練時還應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另外,本功法在練習某些特定動作的過程中要求呼氣時發音(但不需出聲)。如「三盤落地勢」中的身體下蹲、兩掌下按時,要求配合動作口吐「嗨」音,目的是為了下蹲時氣能下沉至丹田,而不因下蹲造成下肢緊張,引起氣上逆至頭部;同時口吐「嗨」音,氣沉丹田,可以起到強腎、壯丹田的作用。因此,在該勢動作中要求配合吐音、呼氣,並注意口型,吐「嗨」音口微張,音從喉發出,上唇著力壓於齦交穴,下唇松,不著力於承漿穴。這是本法中「調息」的特別之處。
⑤ 那裡有《易筋經》這樣的書買
我有一套 共12冊;
是達摩祖師留下來的;可是我不完全明白,因為都是古代字體,不過經過我這幾年的研究也懂得了六七成,
現在我修煉的境界可以達到丹田呼吸了;如果你有興趣的話發郵件與我聯系;(因為這套書是我祖傳下來的,所以不能送你)我會將我所學全數教你
但是你要告訴我你真實的目的;
⑥ 給一個教武功的書的書名
<<八卦掌>><<太極拳>><<行意拳>>,少林武功(童子功,易筋經,洗髓經,羅漢功...)五當武功(五當內功,龍門功...)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中醫和武功是我國的國粹,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五禽戲,八錦段,都是傳統功法,我國的武功博大精深,每一門派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好好學習挖掘吧!
⑦ 什麼是易筋經
易筋經為中國氣功傳統功法之一。「易筋經」以強筋健骨為最,因此對於筋骨肢體及腎虛、陽痿、早泄、失眠等病均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一、簡介
易筋經 ——相傳天竺和尚達摩為傳真經,隻身東來,一路揚經頌法,後落跡於少林寺。達摩內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禪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彩圖六)。達摩會議後,留下兩卷秘經,一為《洗髓經》,二是《易筋經》。《洗髓經》為內修之典,歸慧可,未傳於世。《易筋經》為外修之書,留於少林,『流傳至今。然而現代考古資料證明,《易筋經》,實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創。
「易」是變通、改換、脫換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經」則帶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經》就是改變筋骨的方法。按原來的功法要求,須先練一年左右內功:達到內壯後,方可練《易筋經》,進而再練《洗髓經》。在此期間,還要內服外塗佐功葯,約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由於整個練功過程長,按原法修煉者不多,近代流傳的《易筋經》多隻取導引內容,且與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種樣式。而流傳較廣的是經清代潘蔚整理編輯的《易筋經十二勢》。
明天啟四年《易筋經》的偽李靖序中曾對「易筋」書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道原所撰的講述佛教禪宗傳法譜系的《景德傳燈錄》中的達摩傳有一段達摩與諸弟子的對答,達摩對諸弟子的答語,評價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對慧可的評價最高,說是「得吾髓」。所謂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種「譬喻」,並非實指,不過是比喻對其禪法的領悟程度。這篇偽李靖序從達摩說二祖慧可「得吾髓」這句話衍生出達摩把《洗髓經》傳給慧可之論,並且強調說並非「漫語」。至於「易筋」,此序強調「筋」對「連絡周身,通行血氣」的重要性。在《易筋經》正文《總論》中,交待「易」是「變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經絡;認為人之身有內有外,「洗髓」能「清其內」,「易筋」是「堅其外」,「洗髓」、「易筋」之後,就可以體證佛道,得享高壽了。
實際上,「易筋」之名出自道家文獻,並非佛家所創的語匯。如有學者指出,在宋代張君房所撰的道教類書《雲笈七簽.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說法,更早的還可以在魏晉時期出現的道家求仙小說《漢武帝內傳》中找到淵源。《漢武帝內傳》已有「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脈,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發,九年易形」的記載,表述的是道家練氣求長生的一種理想。所以「易筋」原屬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經》中有「配合陰陽法」,是用少女少婦按摩,甚至還有類似於道家房中術的內容,以及《易筋經》第一次出現時是由天台紫凝道人宗衡公布的這些事實,因此可以斷定《易筋經》實為道家功法,與達摩是沒有什麼關系的。
《易筋經》的內容包括了練習所能達到的理想效果和具體的練習方法兩方面的主要內容,對武俠小說影響最大的是其中的內壯神勇、外壯神力的說法。其「內壯神勇」提到練習該功法之後,「從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努之,硬如鐵石,並其指可貫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頭」,這些都還只是「小用之末技」;「外壯神力」練成之後,「手托城閘,力能舉鼎」都算不上奇異了。從道光年間開始的武俠小說提到《易筋經》,渲染的都是《易筋經》中所說的練成後的這種神奇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