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張愛玲短篇《心經》的讀後心得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在這個時期段,社會和思想的變換復雜多變,人們感到無所適從。張愛玲是個多愁善感的女人,在這一點她會更有體會。《心經》中,父親精神上的背叛,女兒精神上的亂倫,反映了當時中國傳統的思想受到西方新思想的沖擊,社會上道德理念的淪喪,道德價值的低沉,利益價值在人們心目中占據了絕大部分。從一個程度上揭示了當時國人的冷血,一切以自己為中心,其他人必須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旋轉。愛情上,不成熟、不穩重、不安全等等是愛情不可避免的錯誤,在《心經》中嚴重被展示。家庭中婚姻成為愛情的墳墓不的不說也是有道理的,那是因為追求的和得到的事物,價值肯定是不對等的,何況某些方面也確實貶了值。而父母與兒女之間,上輩們認為自己多吃了幾十年飯,所以自己的觀點是對的,下輩們認為自己走在時代的前頭,新思想取代舊思想肯定是因為新思想對的,所以自己也是對的。於是代溝產生了,長時間的壓抑,一旦爆發,就是瘋狂,最後就是淚水。
② 張愛玲短篇小說表達了什麼立意在何處為什麼好
張愛玲的短篇小說主要要表達的有兩點吧:
1.人生:幸與不幸都是與生俱內來,命中容註定的,張愛玲的小說其實彌漫著宿命的色彩
2.人性:人因為情慾而苦苦掙扎,不甘宿命
張愛玲描寫的就是殘酷的人生,可怕的人性。
引用《傾城之戀》里范柳原的話總結,就是「……生離與死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麼小,多麼小!可我們偏偏要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好像我們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至於為什麼好,用夏志清的觀點:「人心的真相,最好放在社會風俗的框子里來描寫;因為人表達情感的方式,總是受社會習俗的決定的——這一點,凡是大小說家都肯定,張愛玲也肯定。……《傳奇》里的人物都是道地的中國人,有時簡直道地得可怕;因此,他們都是道地的活人,有時活得可怕。」
推薦你看余斌的《張愛玲傳》,不用全看了,就看傳奇那部分就行,應該是講的比較好的。
③ 張愛玲散文集讀後感
惆悵舊歡如夢——評《十八春》 第一次讀張愛玲的《十八春》,是一個寒冷的冬夜。圍被高坐,翻書的手被凍僵。靜謐里有無限的哀怨絲絲縷縷滲進心裡來,淤住了,濃濃一團心酸,化不開。 幾個平凡的眾生男女,世鈞曼楨叔惠翠芝,一群隨處可見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點點並不離奇的痴愛怨情,纏來絞去地在一張翻不出去的網里演了那麼多年,也就不年青了。而同時翻天覆地的中國近代社會種種變事:九·一九、一二·八、抗戰勝利、國民黨接管、上海解放、支持東北,只是作了他們的背景,隱隱約約給他們的幫事刷上一筆動亂的底色。例如叔惠在解放區的生活,書中完全沒有提及,他離開上海又回來,只像上台下台,舞台被固定在打磨掉一半時代氣的南京上海。讓讀者盪氣回腸為之嗟嘆的,只是亂世里這幾個男女的故事,一點點的痴,一縷縷的怨,脆弱的愛,捂住面孔的無奈。 張愛玲前期的小說里,少有正常的感情,有的只是曹七巧壓抑下的瘋狂和白流蘇細算分兩婚姻當職業的漠然,《小艾》和《十八春》里算是有了,可是淡而稀薄:兩人之間互相的猜疑,家庭的阻攔,機緣的擦肩而過,隨便什麼都可以毀掉這叫「愛」的軟弱的東西。而實際上它也的確被毀掉了。 與《沉香屑》式的洋場傳奇與簪纓世家不同,張愛玲在《十八春》里描繪的是都市街巷間那些最普通的人生。許家在南京的房子:那種底下開鋪面樓上住人的老式兩層木樓,我們今天在南京三山街七條巷一帶還能經常看到。讀者也不會覺得曼楨是絕世佳人,她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上海小戶人家的女兒:舊象牙色的肌膚,鵝蛋臉,永遠沉住一窪微笑的黑的眼。將來嫁了人也許會發胖,漸漸變得開了後門與弄堂菜販扯著喉嚨爭青菜茭白價錢。這樣的兩個人,他們再愛都是平平淡淡的家常瑣事,溫和如一鍋煤爐上燉著的細白小米粥,好萊塢的濃情電影模式不屬於他們。讓人感動嘆息的地方是他們愛情的悲劇性,得不到的才珍貴!那樣平凡的感情,只有化為悲劇才會有賞鑒的價值。試想世鈞與曼楨如果真的一帆風順的結了婚,反而無趣。婚前那一點薄弱的感情基礎很快就在柴米油鹽醋茶中消磨殆盡,禿頂漢與黃臉婆,永遠為著無數的雞毛蒜皮事件慪氣,而一路平平安安過下去,過個三四十年,照舊是白頭偕老,淪為無數普通家庭中一員。讀者看至此,能不泄氣么?(所以童話里王子和公主一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就趕快用「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結束。至於是否真幸福,只有王子和公主自己曉得)張愛玲深諳大眾心理,一支筆輕輕將他們隔開,讓他們彼此對對方留住一點情,埋在心底藏起來,留作將來相見的餘地。後來他們經歷了那麼多年那麼多事,終於重逢,曼楨把兩人分開後她的遭遇,摻著無限的苦的,講給他聽: 「那時候一直想著有朝一日見到世鈞,要把這些事情全告訴他,也曾經屢次在夢中告訴他過,做到那樣的夢,每回都是哭醒了的,醒來還是嗚嗚咽咽地流眼淚。現在她真的在這兒講給他聽了,卻是用最平淡的口吻,因為已經是那麼些年前的事了。」 世鈞默默地聽著。 「他們很久很久沒有說話。這許多年來他們覺得困惑與痛苦的那些事情,現在終於知道了內中的真相,但是到了現在這時候,知道與不知道也沒有多大分別了——不過——對於他們,還是有很大的分別,至少她現在知道,他那時候是一心一意愛著她的,他也知道她對他是一心一意的,就也感到一種凄涼的滿足。」 老杜詩「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這里簡直是人情的至高至純境界了。有時未免想到:許世鈞簡直應該感謝祝鴻才,因為鴻才代替他娶了曼楨回去,看著曼楨變得「完全無意於修飾,臉色黃黃的,老是帶著幾分病容,裝束也不入時,見了人總是默默無言」、「眼睛裡常常有一種呆笨的神氣」。而卻讓世鈞的腦海里永遠保留著年青的曼楨的俏影。 翠芝當年對叔惠,有著夭折的粉紅色少女的初戀。因為她不了解叔惠,只看見他面孔英俊談吐瀟灑,才會一直對叔惠念念不忘——至少是在心底。十幾年後叔惠回到上海,驚破了翠芝坐在凝固的時光里心事全無地做少奶奶的日子。翠芝驀然發現自己原來也愛過,震驚的幾乎失態。明眼的讀者看到這里馬上會想起《金鎖記》中七巧和季澤見面時那一幕的驚心動魄。然而曹七巧是自己用黃金的枷鎖劈殺了自己的肉體自己的愛,而翠芝與叔惠之間卻早已隔的無限遠,白茫茫的一片大水,漢之廣矣,誰可泳之? 只為著叔惠要來,翠芝又打地板又搬傢俱,親自出馬去買洋酒火腿,幾乎都不能控制自己。連一邊冷眼觀的讀者都暗叫她做的實在太露。奇怪做丈夫的世鈞卻反而渾然不覺——細西回過頭來一想 ,你會覺得心間一冷:原來世鈞從來不曾留意過翠芝,他們是同一張床上睡了十幾年的異夢人。書里寫到他們的日子,滿是疙疙瘩瘩的小嚕蘇,可是他們很難吵得起來。大概因為即使是吵架罷,也還是需要一點火星的。而他們倆卻是真正的相敬如冰。 書中處處有對人生無奈的諷刺與苦笑:人人想方設法去爭奪眼前金蘋果,費盡心手摘到手才發現全不如自己想像:許大少奶奶竟力拉攏小叔和娘家妹子,翠芝過門後倒與她成了對頭;許太太偏心小生子,待到一起同住卻又矛盾無窮:鴻才為了得到曼楨費了無限心機,後來卻覺得她索然無味,「就像一碗素蝦仁」。曼璐為了系住丈夫的心,不惜賠上親生妹子,結果不但拴不住鴻才,反而連妹妹都失去了……多少紛亂的追求與肥皂泡般的幻滅,拼湊起來大概就是人生。悲哀的故事裡滿含著作者小小的諷刺,我們彷彿能聽見這位有著孤零身世的曠世才女冷仃仃的一粒粒笑聲。 張愛玲此時的筆風,已從前期作品的絢麗五彩靈光四射變得漸趨平淡。洗盡鉛華的略帶感傷的筆調,正好用來緩緩敘述這一場漫長的不了情。張氏的寫作功力,已是爐火純青,雖是忽而南京忽而上海,敘述主體更是走馬觀燈般更換,卻難為她細針密縫處處照顧的滴水不漏而自然天衣。有些小地方,她也憑著她那種獨特的敏感注意到,筆尖略略一點,氣氛自然浮出來。如寫曼楨世鈞冬夜在許家樓上夜話,特意說到「起坐間里只有一火盆,上面擱著鐵架子,煨著一瓦缽子荸薺」。曼楨發冷,世鈞取出自己的舊絨線衫給她穿上。煮荸薺是江南冬天普遍的家庭小食,那種略帶清甜的香味是潤澤的,浮在兩個年青人對未來的甜蜜憧憬中,是格外富有家常氣息的氛圍。就在這個晚上,世鈞給曼楨戴上訂婚戒指,以後他們回想起這一幕,腦中揮之不去的,應該還有煮荸薺的清香吧。 小說一九五一年結稿時名《十八春》,後來張愛玲旅美期間,進行改寫,刪掉了略帶政治色彩的結尾,易名為《半生緣》。在我看來《半生緣》是承繼了張紙小說題目一貫的風格棗繽紛綺麗的古典風,但《十八春》卻似乎更適合於這篇小說,十八春,無數個春天呵!吹面不寒楊柳風,又帶著一絲絲時光不再的悵惆,就像這個漫長的故事。 參看: http://ke..com/view/924969.htm
④ 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分別有哪些
短篇的不多,中篇的有一大堆。本人斟酌再三,短篇的有這么幾個:《鴻鸞禧》專《等》《茉莉香片屬》(勉強算)《琉璃瓦》《花凋》《封鎖》以上出自流言。
《散戲》《殷寶艷送花樓會》《華麗緣》《五四遺事——羅文濤三美團圓》
這里大多都是5到25頁之間的,只有《散戲》《愛》才算是真真的短篇小說,只3,1頁。
本人張迷,還望體諒,僅供參考,別無他途,有也無所謂啦……
⑤ 求張愛玲作品讀後感
我心中的張愛玲
我敬佩每一個作家,但,對她,我卻不能用「敬」字。她來這個世界不是為了別人的評價,她是為了「完成」她該完成的事業。
她本不普通,她是貴胄的後裔,只要讀過近代史,人人都知道她顯赫的家族,纓絡鼎食之家,「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蘇州曾有一條街都是她的祖業。吳音,刺綉,園林,外灘的洋行,繁忙的商阜……,這里曾給予了她文學的素養,讓她初出茅廬就伸手不凡。
但她實在又太普通了。她並沒有太多的父母親情,從小在下人們中長大,遭遇了父母離異,後母的虐待,從大家庭中奔逃出來,只求自由。從此為生活所迫,在香港失陷時挨過餓,受過炮火的驚嚇,也享受過很純的讀書的時光,漂亮的旗袍,各種的小吃零食;老年以後,她也不愛做飯,只是買點熟食充飢。
她走進我的視野太平常,只是一本自傳,一本小說集,還有一本尚未捧讀的散文。遠不及巴金,遠不及魯迅,遠不及老舍,更不及朱自清,他們都曾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她走進我的視野並不豐厚。但是她走進我的視野又太不平常。有賈平凹的贊美,有傅雷的批評,有當代的少男少女對她的崇拜,勝過三毛,勝過瓊瑤,報紙上時不時的閃出她的芳名,她的冷麵,她的才華,她的愛情,尤其是那旗袍的身材。她是誰?
她神秘,又不神秘。她是蓄足了勢,張足了本,才姍姍從小說中向我走來,她席著三十年代大上海的紛雜世情。她的筆中浸著殖民地時的含辱的眼淚,她的文字是飽含了大家庭的世故,從權勢欲強悍的太太,到柔弱病態的小姐或姨太太,中國的三四十年代的舊制家庭的特別的生活,高牆深院中的悲歡離合,齷齪的一幕一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破碎,情的破碎,碎,碎得讓人冷漠。而她又不是神秘的,那大家庭中不幸都是那麼的普通,沒有太多的政治目的,更沒有激烈的信仰交鋒,都是「利」與「情」、「欲」導演的家庭的悲劇,太平常了,那些主人公的小伎倆雖然很小,但是在生活中卻又讓人耿耿於懷,讓你讀之就生一種同情,一種同感,一種自憐。
她能不尖刻嗎?一代舊生活的記錄者,上帝將她拋於這個世界卻並沒有賜予她太多的溫情,「樂不抵苦」,她的文字帶著冷風,冷嗖嗖的風。她一生如轉蓬,應該一如李商隱吧,都是名門之後,都能詠詩作賦,然後是四處漂泊。但是李商隱能詠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是因為李的人生中有一段世情羨慕的愛情,李的少女時代「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多麼天真純情啊。可是,她沒有,她少年老成,她如北地里荒蕪之地的轉蓬,從大陸到香港,從香港到美國,由美國又到香港,再到美國,迫於生活她來到台灣,竟沒有錢飛到家中,又轉到香港,最後死於美國一間小房子,身邊沒有一個親人,甚至沒有一個人知道她怎麼死去的。她曾經有一份遲到的愛情,卻並不為周圍人的贊同,丈夫的不忠與離棄,給她很大的打擊,雖然中年再度結為連理,卻是承受著疾病與貧困,然後是死亡的陰影籠罩。一個大家閨秀,看到的是鴉片,姨太太,太太,錢,錢,欲,欲,一群艱難的生活的人們,她的文字犀利尖刻,缺少溫情,像她周圍的世界。又怎能讓一個柔弱的肩負起這一切的責任?她並不尖刻,她只是如實地記錄,當了一個歷史的記錄員。一位很執著的書記員。
她是個完完全全的俗世的作家。有人將她與曹雪芹相提,我以為只講對了一部分,他們都是再現了日常生活中的男男女女。我以為曺的作品可以用「清」字去品讀,尤其是黛玉,晴雯,史湘雲,尤三姐,哪一個不是清清的如水的人物兒,這些仙女一樣美麗,水一樣清純的少女,在她的作品中是極少的,即使有也不及曺的性靈之脫俗出塵。但她卻將王熙鳳,趙姨娘樣的人物兒挖了也來,吹上些氣兒,改了服飾,變成主角,人物的心計雖不及趙姨娘的狠毒,手腕不及王熙鳳的刁鑽陰詐。但讓人讀了恨不能切齒,憐又不能容其俗下。那一幕幕,一位位,更讓你感到是生活的原型而不是藝術的升華。
《我的天才夢》中她寫道「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咬嚙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她就是這樣地寫中國三房四妾中的太太、姨娘,大小姐,三少爺的生活,寫幾世同堂的矛盾,寫為生計的爾虞我詐,不論是嘶心裂肺地哭鬧,還是暗地裡的使壞,都是一部真實的舊中國的最末記錄,用低沉的筆記錄,沒有一個小說的矛盾可以與「轟轟烈烈」掛鉤,只能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太普通了,在紛亂的三四年代,不入主流文化,也不能歸於哪門哪派,俗之又俗的人,俗之又俗的小事,但是她卻孜孜以求,沒想到一個女流之輩竟然自己獨辟了一個門徑,展卷就能感受其中獨特的時代與文化。從此不會再有這樣的作家用一枝筆全力地展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俗文化了,尤其是女人的文化,舊家庭的文化。
她很寂寞,很少交往,更不會應酬。她曾在文章中表白「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她為寫作而活,直到大限到時,在羅切斯特街的公寓三樓,她躺在地毯上,不驚擾一下這個世界就走了,無聲無息,好安靜,好冷清,岩石的桌面上還攤開著一部尚未完稿的長篇小說《小團圓》。
她就是紅極舊上海灘的天才奇女——張愛玲。
⑥ 讀《張愛玲傳》有感
讀《張愛玲傳》有感
她,於千萬人之中脫俗著,於千萬年之中寂寞著。如一朵塵埃里的小花,沒落里透著驚艷。
終於看完了張愛玲傳。一本破損封面的小綠皮書,封面的一側印著張愛玲側面的一小張黑白照片。本以為這本傳記會和大多數傳記一樣,充滿著記事的年表和蒼白的對事件發生的白描,但是現在看來,這也算是我所讀過的傳記里較佳的。
很早以前就讀過張愛玲的文集。但讀下去,不得要領,想來也是因為被繁瑣的對話,故事情節所嚇退,並未讀完讀全。後來才知道,張愛玲的小說有很大一部分舊式小說的影子,比如《紅樓夢》和《海上花》。才漸漸覺得,有時候張愛玲對人物心理活動和穿著的描寫真真的和紅樓夢有一些相似,盡管紅樓夢也是我覺得繁瑣看了一半又舍棄的名小說。就故事情節和人物的塑造來說,紅樓夢和張愛玲的大部分早期小說還是有一定的相似性。張愛玲幼年從貴族到落魄的生活狀態也和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相近,可能這就是她讀紅樓夢如此親切的原因之一。張愛玲對於服裝色彩的獨到見解,也使她對人物出場的描寫細致不亞於紅樓夢的篇幅細膩。
張愛玲是早已成名的人物,她有個著名的理論:「成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這自然是描摹成功者的喜悅。但對我們而言,張愛玲趁早的努力是更應該提到的。首先是書讀得早,讀得多,讀得專。這也要歸功於她的知識家庭。這使她自小有書讀。有人指導她的母親在他三歲的時候讓她背唐詩,傭人也常常給她講「三國」。
《張愛玲傳》是一本詳細描繪張愛玲人生經歷的書。書中詳細介紹了張愛玲的出生背景。令人驚訝的是張愛玲是出生在門第甚為高貴的家庭中的長孫女。關於她那顯赫的家世,她在歷史上曾經留過聲名的列祖列宗,在張愛玲走紅的時候,就曾引起過一些人的議論,然而,曾經顯赫的家族並不能提高他們後裔的價值。相反,倒是後人自身的光彩又照亮了他們的家譜。
本書還介紹了她的兩段婚姻,第一段婚姻因胡的政治身份,給張愛玲的面目蒙上了一層迷霧。第二段婚姻她與美國著名戲劇家賴雅。賴雅也是張愛玲的精神家園,但他們的物質生活依然艱難。在賴雅的勸說下,她打掉了孩子,兩人過著相濡以沫的生活。張愛玲走過了人生最繁華的路段,也經受了人生最蒼涼的景象。這種人身的巨變使她在70年代已經停止了寫作。
張愛玲的一生從興到衰,走過了人身的最繁華,經受了人生的最蒼涼,她以洞穿人世滄桑,在時空的輪回中升華。她給後人留下的只是幾本小說,但這些小說在當時篇篇震動文壇。張愛玲的文學創作幾乎瞬間登上了文學高峰,紅遍上海。它的魅力現在還影響著世人。張愛玲留給世人的不僅僅是幾本書,從字里行間里更讓我們看到了她的特立獨行的性格和她那的惟妙惟肖的描摹。
讀了本書後我更了解到了張愛玲的生平事跡,讓我更清晰的解讀到了只屬於張愛玲的優雅!
讀《張愛玲傳》有感
近些日看了《張愛玲傳》,看這本書的目的來自對張愛玲的好奇和喜愛,這個傳奇的女子到底有怎樣的身世,經歷了什麼樣的人生。是什麼讓這個女子會再文壇上取得這樣驕人的成績。
張愛玲出生在上海,家庭富裕,背景顯赫。是洋務派名臣李鴻章的曾孫女,她在小學時就已經顯露出她得文學天賦了,年紀輕輕的她可以創作出滄桑的作品,不得不讓人嘆服。之久就讀於聖瑪利亞女校,香港大學,在學校這段時間是她積累壯大的時間,經過自身的不斷發展,她得作品受到了無數名人的好評,代表作有《傾城之戀》、《金鎖記》、《色戒》、《半生緣》,如今有些作品被拍成了電影,無論在何時何地,她對文學的熱情之火不曾熄滅,也是她積極上進的心,讓她在文學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中國文壇獨樹一幟,人生是舞台,個人脫不了要扮演其中的某個角色。張愛玲卻在這人生舞台上遠遠眺望著,她不是導演,卻如勝似導演,用筆娓娓動聽地為我們講述過去某一場或正在進行的人生戲劇里的諸位角色。
記得老師說過,培養自己的寫作能力,可以先從模仿開始,對張愛玲的文字我反復琢磨推敲,雖然我妹有經歷她得人生,沒有她那麼復雜的背景,但是我可以模仿她得寫作風格。但是相比寫作風格來講,我更應該有她的堅強和獨當一面的能力。和她一樣對文學永遠充滿信心,永不放棄。
文章好句: 1、再沒有心肝的女子說起她去年那件織帛緞子夾袍的時候,也是一往情深。
2、對於三十歲以後的人來說,十年八年不過是指縫間的事;而對於年輕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3、你年輕么?不要緊,過兩年就老了
4、喜歡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里,然後開出花來。
⑦ 看完張愛玲的小說後你有什麼感想
張愛玲小說讀後感(2008-09-24 14:22:04)標簽:雜談
張愛玲小說讀後感
張愛玲的小說,用了很多奇特准確的比喻.如果說第一個把女人的臉比作花朵的是天才,第二個再做如此比喻的是庸才的話.那張愛玲是天才中的天才,因為,沒有人可以會用那樣奇特的比喻,連摩仿也做不到.
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中對喬琪的外貌描寫中她寫到:他很白,和石膏像一般,在那黑壓壓的眉毛與睫毛底下,眼睛像風吹過的早稻田,時而露出稻子下的水的青光,一閃,又暗了下去了.
天色已經暗了,月這才上來,黃黃的,像玉色緞子上刺綉時彈落了一點香灰,燒糊了一小片.
她(薇龍)睡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可是身子彷彿坐在高速度的汽車上,夏天的風鼓蓬蓬的在臉頰上拍動.
為了愛而結婚的人,不是和把雲裝在壇子里的人一樣的傻嗎?
她(薇龍)躺在床上,看著窗子外面的天,中午的太陽煌煌地照著,天卻是金屬品的冷冷的白色,像刀子一般割痛了眼睛.
秋深了,一隻鳥向山巔飛去,黑鳥在白天上,飛到了頂高,像在刀口上颳了一刮似的,慘叫了一聲,翻過山的那邊去了.
天完全黑了,整個的世界像一張灰色的聖誕卡片.
封鎖
開電車的開電車,在大太陽底下,電車軌道像兩條光瑩瑩的水裡鑽出的曲蟮,抽長了又縮短了,抽長了,又縮短了,就這樣往前移,柔滑的老長老長的曲蟮,沒有完沒有完....
搖鈴了,"叮玲玲..."每一個玲字是冷冷的一小點,一點一點連成了一條虛錢,切斷了時間與空間.
街上漸漸地也安靜下來,並不是絕對的寂靜,但是人聲逐漸渺茫,像睡夢里所聽到的蘆花枕頭里的趕咐.
這龐大的城市在陽光里盹著了,重重地把頭擱在人們的肩上,口誕順著人們的衣服緩緩流下去,不能想像的巨大的重量壓住了每一個人.
他剃著光頭,紅黃色皮,滿臉浮油,打著皺,整個的頭像一個核桃,他的腦子就像桃仁,甜的,滋潤的,可是沒有多大意思.
她(吳翠遠)整個的人像擠出來的牙膏,沒有款式.
近視眼的人當眾摘下眼鏡了,翠遠覺得有點穢褻,彷彿當眾脫衣服似的不成體統.
宗楨斷定了翠遠是一個可愛的女人,白,稀薄,溫熱,像冬天裡你自己嘴裡呵出來的一口氣,你不要她,她就悄悄地飄散了.
多少恨
兩人其實會么話都不想說,心裡靜靜的,講的那些話如同折給孩子玩的紙船,浮在清而深的沉默的水上.
(宗豫)他臉上露出了一種復雜柔情,可是簡直像洗濯傷口的水,雖是涓涓的細流,也痛苦的.
她微笑著,沒說什麼,一關門,卻軟靠在門上,低聲叫道貌: 宗豫,艷艷的笑,不停地從眼睛裡漫出來,必須狹窄了眼睛去含住它.
他(宗豫)看著那燈光的房間,難道他們的事情,就只能永遠在這個房間轉來轉去,像在一個昏暗的夢里.
五四遺事___羅文濤三美團圓
湖水(西湖)看上去厚沉沉的,略有點污濁,卻彷彿有一種氤氳不散的脂粉香,是前朝名妓的洗臉水.
色戒
她(佳芝)又看了看錶,一種失敗的預感,像絲襪上一道裂痕陰涼地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
事實上,每次她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熱水澡,把積郁都沖掉了,因為一切都有了目的.
那沉酣的空氣溫暖的重壓,像棉被搗在臉上.
半生緣
她(曼璐)竭力把那種荒唐的思想打發走了,然而她知道它還是要回來的,像一個黑像,一隻野獸的黑影,它來過一次就認識路,咻咻地嗅著認著路,又要找到她這兒來了.
她(曼楨)不知道感情這樣東西是很難處理的,不能往冰箱里一擱,就以為它可以保存若干時日,不會變質的.
霸王別姬
如果他(項羽)是那熾熱的,充滿活力燁燁的光彩,噴出耀眼欲花的ambition的火焰,的太陽,她便是那承受著反射在著的光和力的月亮.
鴻鸞禧
二喬做了個手勢說,一個一個跟著喊聲,倒像把骨牌一個搭著一個,一推,潑哚潑哚一路往前倒.
各人都覺得後天的婚禮中自己是最吃重的角色,對於二喬四美玉清是銀幕上最後映出的雪白耀眼的"完"字,而她們是精彩的下期佳片預告.
他的應酬實際上就是一種舞蹈,使觀眾眩暈嘔吐的那種團團轉的,踮著腳尖的舞蹈.
棠倩的帶笑的聲音里彷彿也生著牙齒,一起頭的時候像是開玩笑地輕輕咬著你,咬到後來就疼痛難熬.
這時候是年輕人的世界了,不跳舞的也周攏來看,上年紀的太太們悄悄站在後面去,帶著慎重的微笑,彷彿雖然被擠到注意力的圈子外,她們還是有一種消極的重要性,像畫卷上端端正正打的圖章,少了它就不上品.
沒有人請棠倩梨倩姐妹跳舞,棠倩依舊一直笑著,嘴裡彷彿嵌了一大塊白瓷,閉不上.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慢慢例舉.
⑧ 《張愛玲小說集》讀後感
[《張愛玲小說集》讀後感]
《張愛玲小說集》
其實對於張愛玲,我一直都不是怎麼熟悉,只是對她的那幾句經典語錄有些感觸: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要遇見的人,《張愛玲小說集》讀後感。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遲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輕輕地說一句:「你也在這里嗎?」曾經感動了多少希望得到幸福的人;「替別人做點事,又有點怨,活著才有意思,否則太空虛了。」激勵了多少有夢想的人;還有這句「要做的事情總找得出時間和機會;不要做的事情總找的出藉口。」這是高中數學老師送我們大家的一句話,一直感覺寫的很好,對於迷茫中的我們起到了很大的激勵作用。
除此之外,也只是知道《傾城之戀》,《半生緣》,《色·戒》等膾炙人口的電視電影原作者是她.
忘了是哪年的生日同學送了一本張愛玲小說集,一直感覺很枯燥也就沒怎麼看,這次回來有幸靜下心來仔細閱讀了一下,從中也得到了一些自己的感受。感覺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卻驕傲地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里同讀者拉家常,人情練達,但生活中卻始終與人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這一切似乎都在預示著她後半生的凄涼結局。
張愛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緻卻除此之外別無第二人可以相比。讀她的作品你會發現她對人生的樂趣的看法真是絕妙!張愛玲的才情在於她發現了,寫下來告訴你,讓你自己感覺到!她告訴你,但是她不炫耀!這也許跟她的多樣背景有關吧!
張愛玲的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張愛玲一生創作大量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張愛玲結識作家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死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
說張愛玲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當不為過。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鑽進你的心裡去。喜歡張愛玲的人對她的書真是喜歡,閱讀的本身就能給讀的人莫大的快感。閱讀的快樂只有在她那裡才可以得到,至少對我是這樣,讀後感《《張愛玲小說集》讀後感》。
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府小姐,卻驕傲的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憐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一時無二,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淺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至於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所以讀這本書感覺的確很枯燥,好像總是猜不透作者到底要傳達什麼信息,給我們帶來的到底又是什麼。但是記得有人告訴過我,讀不懂也沒關系,我們不是要把每本書,每個人物都理解的很透徹,我們要的是讀書的感覺,要的是讀書的氛圍。所以這本書我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讀的,自然也體會到了一種不一樣的快樂。
我是非常喜歡通過一本書然後了解作者背後的故事的。讀完這本小說集我又在網上查了一些關於張愛玲這個了不起的女性的背後的故事與經歷。發現她是一個非常有才氣的人物。她在坎坷的童年及不怎麼快樂的青年裡跟著母親學畫畫、鋼琴和英文等。張愛玲對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極為敏感,她曾在《天才夢》中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視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更讓我驚奇的是在當時的上海,張愛玲不僅是個有名的才女,更是著名的時尚中人。她穿的衣服都由自己親手設計,或由好友炎櫻設計,這些服裝在當時無論是樣式還是顏色都顯得很大膽,這也成為了當時上海報紙和圈內人士津津樂道的話題。
這樣的一個女性更使我對她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希望以後有機會可以更多的拜讀她的作品,更多的了解她和她背後的故事。
讀完我才知道原來自己以前對她真是知之甚少,原來這些經典語錄也都是出自她的筆下:
⒈很多我們以為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事情,就在我們念念不忘的日子裡,被我們遺忘了
。
那些曾經以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們念念不忘的過程里,被我們遺忘了。
⒉我要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著你的,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么個人。
——《半生緣》
⒊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你就會原諒現在的我。——張愛玲《傾城之戀》
⒋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紅玫瑰與白玫瑰》
⒌人因為心裡不快樂,才浪費,是一種補償作用
〔《張愛玲小說集》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⑨ 張愛玲中短篇小說
張愛玲全集(11本) 【出抄版社】花城出版社 【定價】¥113.00 【出版時間】1997-03-01 【開本】32開 張愛玲全集包括:《半生緣》、《余韻》、《愛默生選集》、《對照記》、《流言》、《傾城之戀》、《怨女》、《第一爐香》、《惘然記》、《張看》、《續集》。 張愛玲全集(14本) 哈爾濱出版社 【定價】¥207.20 【出版時間】2003-10-01 【開本】32開 本套裝包括:《張愛玲全集1:長篇小說·半生緣》、《張愛玲全集2:長篇小說·怨女》、《張愛玲全集3:散文卷一·1939-1947年作品》、《張愛玲全集4:散文卷二·1939-1947年作品》、《張愛玲全集5:對照記·1952年以後作品》、《張愛玲全集6:散文卷四·1952年以後作品》、《張愛玲全集7:中短篇小說·1943年作品》、《張愛玲全集8:中短篇小說·1944年作品》、《張愛玲全集9:中短篇小說·1945年以後作品》、《張愛玲全集10:文學評論·紅樓夢魘》、《張愛玲全集11:海上花開》、《張愛玲全集12:海上花落》、《張愛玲全集13:愛默森選集》、《張愛玲全集14:劇作暨小說增補·情場如戰場等三種》共十四本!
⑩ 急需 張愛玲傳讀後感1000~1500字
在時間無涯的荒野里,在暗淡枯槁的歲月中,張愛玲,一個身穿藍緞旗袍,步履搖曳,用一雙無大悲亦無大喜的眼睛參悟著世事風塵,用一顆敏感而容易受傷的心去感受人情冷暖的曠世奇女。
她,於千萬人之中脫俗著,於千萬年之中寂寞著。如一朵塵埃里的小花,沒落里透著驚艷。
終於看完了張愛玲傳。一本破損封面的小綠皮書,封面的一側印著張愛玲側面的一小張黑白照片。本以為這本傳記會和大多數傳記一樣,充滿著記事的年表和蒼白的對事件發生的白描,但是現在看來,這也算是我所讀過的傳記里較佳的。
很早以前就讀過張愛玲的文集。但讀下去,不得要領,想來也是因為被繁瑣的對話,故事情節所嚇退,並未讀完讀全。後來才知道,張愛玲的小說有很大一部分舊式小說的影子,比如《紅樓夢》和《海上花》。才漸漸覺得,有時候張愛玲對人物心理活動和穿著的描寫真真的和紅樓夢有一些相似,盡管紅樓夢也是我覺得繁瑣看了一半又舍棄的名小說。就故事情節和人物的塑造來說,紅樓夢和張愛玲的大部分早期小說還是有一定的相似性。張愛玲幼年從貴族到落魄的生活狀態也和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相近,可能這就是她讀紅樓夢如此親切的原因之一。張愛玲對於服裝色彩的獨到見解,也使她對人物出場的描寫細致不亞於紅樓夢的篇幅細膩。
張愛玲是早已成名的人物,她有個著名的理論:「成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這自然是描摹成功者的喜悅。但對我們而言,張愛玲趁早的努力是更應該提到的。首先是書讀得早,讀得多,讀得專。這也要歸功於她的知識家庭。這使她自小有書讀。有人指導她的母親在他三歲的時候讓她背唐詩,傭人也常常給她講「三國」。
《張愛玲傳》是一本詳細描繪張愛玲人生經歷的書。書中詳細介紹了張愛玲的出生背景。令人驚訝的是張愛玲是出生在門第甚為高貴的家庭中的長孫女。關於她那顯赫的家世,她在歷史上曾經留過聲名的列祖列宗,在張愛玲走紅的時候,就曾引起過一些人的議論,然而,曾經顯赫的家族並不能提高他們後裔的價值。相反,倒是後人自身的光彩又照亮了他們的家譜。
本書還介紹了她的兩段婚姻,第一段婚姻因胡的政治身份,給張愛玲的面目蒙上了一層迷霧。第二段婚姻她與美國著名戲劇家賴雅。賴雅也是張愛玲的精神家園,但他們的物質生活依然艱難。在賴雅的勸說下,她打掉了孩子,兩人過著相濡以沫的生活。張愛玲走過了人生最繁華的路段,也經受了人生最蒼涼的景象。這種人身的巨變使她在70年代已經停止了寫作。
張愛玲的一生從興到衰,走過了人身的最繁華,經受了人生的最蒼涼,她以洞穿人世滄桑,在時空的輪回中升華。她給後人留下的只是幾本小說,但這些小說在當時篇篇震動文壇。張愛玲的文學創作幾乎瞬間登上了文學高峰,紅遍上海。它的魅力現在還影響著世人。張愛玲留給世人的不僅僅是幾本書,從字里行間里更讓我們看到了她的特立獨行的性格和她那的惟妙惟肖的描摹。
讀了本書後我更了解到了張愛玲的生平事跡,讓我更清晰的解讀到了只屬於張愛玲的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