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推薦幾本介紹京劇以及梅蘭芳的書
適合京劇初學者或京劇愛好者閱讀品鑒。
1,.《移步不換形》記述了梅蘭芳的生活、演藝經歷。出身於京劇世家的他,從小學藝,靠勤奮和天賦,勇於改革創新,終於登上京劇表演的巔峰,引領京劇走進了輝煌,成為中國戲曲的標志人物。
2.《梅蘭芳談藝錄》是由梅蘭芳先生撰寫的藝術評論文集,書中收錄了《進步與深入得力於看戲》、《我學戲、改戲和表演的經驗》、《再度塑造穆桂英》、《要善於辨別精粗美惡》、《第一次試拍有聲影片》等文章。
3.《中國戲劇大師的命運》為「明月四十年精品文叢」之一,匯聚全球華語大家的思想盛宴,由梅蘭芳、周信芳、薛覺先、楊小樓、劉寶全、余叔岩、譚鑫培、俞振飛、紅線女、厲慧良、新鳳霞、程繼仙、馬連良、荀慧生等諸位大師自述人人生戲劇,細致展現中國戲劇大師在新舊文化革命下的境遇心路。是對中國40年間戲劇大師的解秘檔案。
❷ 梅蘭芳有幾個老婆
1910年 梅蘭芳與王明華結婚。本年起,開始養鴿子的業余愛好。
1921年 年初,與楊小樓合作組織"崇林社"劇團。年末,與福芝芳結婚。
1927年 本年,被評為京劇「四大名旦」之首。 創編新戲《俊襲人》。 經當時的銀行家馮耿光證婚,梅蘭芳迎娶了孟小冬。
網上好像查不到,距我所知,只能算二位,一位是發妻王明華,為了長伴在梅蘭芳身邊,王明華在與梅蘭芳生了一雙兒女之後,一時考慮不周竟做了絕育手術,卻不料過後大永和五十兩個孩子卻因為當時的醫療條件太差而相繼夭折。而娶福芝芳。福芝芳和梅蘭芳十四年間共生育九個子女,大多夭亡。成人的只有四子葆琛、五子葆珍還有一位孟小冬,1927年正月兩人結為伉儷,婚前三個月,梅蘭芳還帶孟小冬去見了福芝芳,但福芝芳始終不承認她。但兩女之間仍舊是非不斷,後來有說法是一場「弔孝風波」斷送了這段姻緣。 就在第二年,1931年7月,孟小冬正式提出分手
❸ 梅蘭芳的秘書是誰
許姬傳跟隨梅蘭芳幾十年,形影不離,情同手足。經他記錄整理的梅蘭芳著作和重要活動,成為研究梅派藝術的寶貴財富。許姬傳字聞武,號思潛,1900年4月12日生於蘇州。他的外祖父徐致靖(光緒年間進士,翰林院侍讀學士)因向皇帝舉薦譚嗣同、康有為等維新人士獲罪,這年出獄後隱居杭州。許姬傳自幼由母親送到外祖父處學習經史詩文、崑曲和吹笛,演唱老生和官生,為他日後成為一名傑出的梨園文人打下了基礎。1916年11月,堂兄許伯明陪護梅蘭芳來杭州演出,16歲的許姬傳初次接觸了22歲的梅蘭芳。那一晚梅蘭芳演的是崑曲《佳期·拷紅》。看完戲後,許伯明帶許氏兄弟到後台見梅蘭芳,介紹說:「這是我的堂弟——姬傳、伯遒、源來,他們都會唱崑曲,吹笛子。」梅蘭芳和他們一一握手,含笑說:「崑曲出在南方,你們聽哪句腔唱得不準、哪個字念得不合適,請你們告訴我。」梅蘭芳謙遜的態度,給許姬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家後,他對源來弟說:「名滿南北的梅蘭芳,卻沒有好角習氣,對我們幾個小孩還那麼謙虛,真了不起。」1920年,許姬傳跟母親離開家鄉到天津,進入直隸省銀行文書科工作。他向戲曲音樂家陳彥衡學習譚鑫培皮黃唱腔,得譚派真諦,加上幼年習唱崑曲的根底,使他對京昆表演藝術有了濃厚興趣和鑒賞能力。這一年,梅蘭芳率團到天津演出,恰逢軍閥混戰,鐵路中斷,梅蘭芳和姜妙香、姚玉芙、王少卿等被阻天津,住息游別墅達十餘日。當地名流陳宜蓀夫婦每日約請梅蘭芳到寓所便飯。許姬傳因與唱老生的陳太太相熟,也列席作陪。這是許姬傳和梅蘭芳的第二次見面。聚會時,梅蘭芳、姜妙香唱《金雀記》,陳太太唱老生,均由許姬傳吹曲笛伴奏。梅蘭芳等離開天津時,許氏兄弟趕到下榻處送行,梅蘭芳說:「這次被困天津,在陳家聚首很有意思,這是我出外演出的最好紀念。我希望再有這樣的機會。」1931年,梅蘭芳為避日偽凌辱,舉家南遷上海。許姬傳也恰好自天津移家至滬,於江蘇省財政廳謀一文書工作,許、梅又得以碰頭。那時許姬傳經常彩串京劇《空城計》、《捉放曹》、《御碑亭》等劇目,可謂滬上著名「票友」。梅蘭芳又常托許姬傳找俞振飛為自己拍曲,找許伯遒吹笛伴奏,許、梅關系進一步密切。因此,當梅蘭芳欲覓一位文筆嫻熟且深諳戲曲藝術的秘書時,很自然就想到了「精通戲曲,雅好翰墨,詩文極佳」的許姬傳。哪知許姬傳覺得自己平日散漫慣了,怕受拘束,就找借口說「此事須得到家母同意才行」。於是梅蘭芳找到許母徐夫人,懇陳來意,並說姬傳如去我處,一如在自己家裡一樣,不會委屈他。許母答應下來。她對許姬傳說:「我看梅先生是個誠懇之人,你跟隨梅先生,日後必有所成就。再說你的大少爺懶散的習氣也要改改才行。」母親一錘定音,由此開始了許姬傳與梅蘭芳長達數十年的合作。作為文案秘書,許姬傳是最合適的人選了,他也確實不負梅蘭芳的知遇之恩。抗戰時期,許姬傳曾經為梅蘭芳創編了鼓舞民眾的《抗金兵》、《生死恨》,演遍大江南北,震懾了日偽政府。梅蘭芳蟄居香港,蓄須明志,兩人仍鴻雁傳書,互訴衷腸。建國後,許姬傳仍以秘書身份任職於中國戲曲研究院和梅劇團,並隨梅家一起入住北京護國寺街一號新居,成為梅府的重要一員。由許執筆編寫《穆桂英掛帥》等保留劇目,斟酌推敲唱腔,代梅出訪會友,起草發言稿,調查研究,搞學術交流,赴維也納參加世界和平會議,多次到蘇聯、日本等國訪問演出,許姬傳始終追隨左右,全身心地撲在了梅蘭芳的藝術事業上。他還為梅蘭芳記錄整理了《東游記》、《我的電影生活》、《梅蘭芳文集》等書,傾其全力介紹梅蘭芳的藝術生涯和梅派藝術的特點和精華,成為梅派藝術的主要闡述者和研究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梅蘭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一書的寫作。該書是50年代初應上海《文匯報》之約,由梅蘭芳口述、許姬傳執筆所寫的中國第一部演員自傳體著作。當時梅劇團由上海到天津演出,住在利順德飯店後三樓。每天晚上臨睡前,梅蘭芳與許姬傳「相對長談,往往達旦」。先由許姬傳速記下來,第二天清晨整理成稿寄給在上海的許源來,經許潤色並配插圖照片後,送交《文匯報》。從1950年10月16日開始,共連載了190期,第一、二集分別於1952年、1954年出版。第三集的寫作,直到1958年《戲劇報》約稿,才又正式提上日程。本集涉及到更多的梨園舊事,采訪和搜集資料的工作量很大,困難頗多。梅蘭芳看到許姬傳有些躊躇,便開玩笑說:「事情總是開頭難,但慢慢就苦盡甘來,樂在其中。我是望七之年,你已花甲一周,照這個提綱寫是很辛苦,我們要抖擻精神,緊鑼密鼓地干。」一席話,鼓起了許姬傳的干勁。許姬傳為寫好這本書,先後訪問了百餘人,在圖書館摘抄了大量報刊資料。1960年8月8日梅蘭芳病逝,許姬傳遵照他的遺言,繼續對本書考訂修改補充。《舞台生活四十年》的最後成書經歷了十多年,後由多家出版社一版再版,成為中國戲曲史上的一部傳世之作。作為執筆者,許姬傳不辭辛勞,一絲不苟,功不可沒。許姬傳除了幫助梅蘭芳記錄整理大量書稿外,還自撰出版了《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許姬傳藝壇漫錄》、《憶藝術大師梅蘭芳》、《中國四大名旦》等著作。人們正是通過這些第一手資料了解到鮮為人知的梨園變遷和歷史掌故。比如關於眾說紛紜的民國人物小鳳仙與梅蘭芳見面的過程,由於許氏親歷親見和保存引用了她的幾封書信,所以其記載就顯得彌足珍貴。他在見聞錄中說:「1951年,梅蘭芳劇團到沈陽演出,有一天,交際處送來一封信,還有白字,但她的具名卻引起大家的興趣——原在北京陝西巷住,張氏(小鳳仙)現改名張洗非。」梅蘭芳收信後即吩咐許姬傳給小鳳仙寫了回信,約她見面,並說:「我和小鳳仙約會的機會決不能再錯過,等我們敘談時,請你詳細做好記錄。」小鳳仙向梅先生敘述了自己的身世和淪落青樓的經過,以及與蔡鍔相識並掩護他從北京陝西巷吉雲班後門逃離虎口的情況。當她講到蔡將軍曾經為她贖身,給她來信談到在討袁護國戰爭中喉疾加劇,去日本就醫逝世時,「聲音哽咽,泣不成聲」。在場的梅太太也跟著「潸然垂淚」。當小鳳仙說她先是嫁給了一個軍閥,又在沈陽改嫁一名鍋爐工,當下生活窘迫給人做保姆時,梅蘭芳安慰她說:「你的生活問題,我跟交際處商量一下。人民政府一定會照顧你的。」當天,梅蘭芳宴請了小鳳仙,分別的時候還送給她一筆錢。不久,小鳳仙被安排在東北人民政府機關幼兒園當了保健員。許姬傳針對境內外電影、戲劇中對小鳳仙的不實描寫指出:「編劇們不能違背客觀事實,把她寫成一個『煙花妓女』;更不應該昧著良心胡編亂造地說她『服毒而死』。她不但沒死,還堅強地活了下來。」許姬傳實錄無疑為研究小鳳仙其人和蔡鍔京城脫險之謎提供了佐證。許姬傳不僅全力輔佐梅蘭芳,在弘揚梅派藝術的道路上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與梅家建立了親如一家的深情厚誼。1958年許母過世後,梅蘭芳為許的父母親撰墓誌曰:「余與姬傳、源來過從之日久,相與討論藝事,資其匡助。曩歲升堂拜母,夫人每以佳餚見餉,更為余談說顧曲見聞,娓娓不倦,深為嘆服。因而知姬傳等之貫穿多能,蓋有所自,賢母之教信矣哉。」梅蘭芳逝世後,許姬傳受到了梅家後代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文革」時,護國寺街梅宅被紅衛兵占據,許姬傳被迫遷出。1976年唐山地震時許姬傳的住房屋頂開裂,梅夫人福芝芳聞知後特派孫兒梅衛東接他到簾子胡同與家人同住。後來梅派嫡傳梅葆玖恢復了演出,許姬感測到由衷高興。他重又操觚,擔負起了整理劇本、選擇劇目的工作,並寫出了《梅葆玖的舞台藝術》、《香島梅訊》等文章。也曾為梅蘭芳孫女梅衛紅習舞創作了散曲《春農曲》。1986年,護國寺街梅宅被辟為梅蘭芳紀念館,許姬傳復遷居紀念館,自稱一個「看家護院人」。故人逝去情依舊,許姬傳作詩追憶梅先生光輝的一生:一別音容廿五年,幾經風雨幾雲煙。蓄須明志抗頑敵,畫筆維生步昔賢。京劇派流傳遐邇,大師典範見遺編。梅開遍地群情仰,後起欣然藝永綿。1990年9月2日,九十高齡的許姬傳老人病逝。臨終前還審閱了《德藝雙馨:藝術大師梅蘭芳》書稿。他們珠聯璧合的合作和山高水長的情誼一直傳為佳話。
❹ 梅蘭芳的主要作品
梅蘭芳在京劇表演中選擇了新舊相融合,在傳承中去其不美與低俗,留其精華與清雅來積極學習與吸納。梅蘭芳所創造的「梅派」道路,也和其他流派創造者一樣,先是走承師之道,而後在承師的基礎上,走自己的創新道路。梅派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特點,抓住某一個特點很難抓,講究的是範本之美,無論一招一式、一字一腔、發聲運氣都強調非常規范。
梅蘭芳在表演《紅線盜盒》中的「劍舞」、《西施》中的「羽舞」、《麻姑獻壽》中的「袖舞」、《木蘭從軍》中的「戟舞」、《思凡》中的「拂舞」、《抗金兵》中的「戎裝舞」這些多為反皇權、反暴政、反侵凌的內容劇目時,表現出中國古代受壓迫婦女的苦難、掙扎與反抗,展示出梅蘭芳所塑造中國古代各類女性形象的藝術才能。《汾河灣》中,他塑造一位苦守寒窯、痛失愛子的賢妻良母,《刺虎》中,他塑造一位捨生忘死、代主出嫁的復仇宮女,《打漁殺家》中,他塑造一位不堪苛政、走向反抗的漁家女兒,《宇宙鋒》中,他塑造一位佯裝瘋癲、違抗聖命的名門閨秀;《虹霓關》中,他塑造一位武藝高強、被愛所傷的痴情女子;《貴妃醉酒》中,他塑造一位天生麗質、一度失寵的宮怨妃子。在京劇和崑曲中的一些經典的武打、舞蹈片段,都體現梅蘭芳在舞台上多方面的技藝和擅長。梅蘭芳飾演的晚年穆桂英,氣度凝重,感情沉沉,唱、做藝術登峰造極,令人嘆為觀止。他晚年的藝術風格不似中期那樣色彩濃艷,而趨於清淡含蓄,更富有內在的魅力。這標志著他的舞台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梅派形成初期
京劇形成初期,以梅巧玲為代表的一代老前輩藝術家開啟了京劇男旦藝術的篇章。梅巧玲開創的梅派藝術,對京劇旦角表演藝術的提高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成為了梅派男旦的重要奠基人。到第二代梅派傳人梅巧玲之子梅竹芬承父衣缽,良好地繼承了梅巧玲的唱法,他對梅派藝術的傳承功不可沒。
梅派的創立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梅巧玲之孫梅蘭芳繼承並發展了梅派藝術,當時的男旦藝術在京劇史上出現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讓整個京劇發展步入了巔峰時期,這是京劇走向興盛的重要標志。
梅蘭芳旦行立派也是從「梅派」開始的,而京劇行當中梅蘭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蘭芳是中國旦角創藝立派的第一人。
京劇中把女性統稱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齡、性格又可細分為許多行當,飾演大家閨秀和有身份的婦女稱為「正旦」,正旦在京劇中俗稱「青衣」,這就是因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長衫而得名。京劇《竇娥冤》中的女主角竇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莊重嫻靜,秀雅柔婉,以唱功為主,一般說來,青衣的唱腔旋律優美,細膩婉轉。
梅蘭芳通過不斷的努力,終於集京劇旦角藝術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馬旦行當為一爐,創造出獨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稱「梅派」,影響很大。
梅派的創新
梅蘭芳所創新的京劇梅派藝術,不僅是中國京劇與整個中國戲曲藝術的高峰,而且還位列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梅派藝術的發展,自是得益於時代的機遇,當時北京精英薈萃,戲樓茶館雲集,在梅蘭芳綴玉軒聚集的 「梅黨」也各顯其長,盛舉共襄,進而成就了當時梅蘭芳的梅派藝術。
藝術戲劇融合
中國戲劇在服裝、道具、化裝、表演上綜合起來可以說是活動的水墨畫,梅蘭芳深知應該從繪畫中吸取對戲劇有幫助的養料。於是他研習作畫並向一些繪畫名家求教,其中包括齊白石,而齊白石又非常喜愛梅蘭芳的戲劇。齊白石對梅蘭芳而言是亦師亦友。梅蘭芳將藝術和生活,和興趣走到了一起,讓中國傳統書畫走進戲劇,擴展了藝術領域,同時將原有的藝術壁壘打破,開創出新的出路,並將這種新式事物傳到了國外。
梅派傳承
梅蘭芳的一生,體現了不斷革新、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他將諸多藝術領域的創作思想融於了京劇藝術舞台表演之中,使京劇旦行的唱腔、表演藝術臻於完美的境界,成為旦行中影響深遠的流派。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最能體現梅派藝術代表劇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等。
所以在梅派藝術的傳承上,梅蘭芳之子梅葆玖,深得其父教誨和指導,作為梅派藝術的領軍人物,京劇界舉足輕重的男旦演員,梅葆玖在致力於梅派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工作中,深切感受到男旦藝術傳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並為之積極努力著。
而在梅派藝術的優秀傳人中,胡文閣梅派後背青年京劇男旦演員中的佼佼者。他師承梅葆玖等藝術家,拜梅葆玖為師。跟隨梅葆玖學習的過程中,他良好地繼承了梅派藝術,展現了男旦藝術的魅力,為梅派藝術、男旦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梅蘭芳一生主要從事京、昆表演,創作了一批時裝戲和古裝戲,加工整理了一批傳統戲,如《牢獄鴛鴦》、《宦海潮》、《鄧霞姑》、《一縷麻》、《嫦娥奔月》等。他對中國戲曲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之於戲曲理論的貢獻僅是其中一面。
梅蘭芳提出了「中國戲劇之三要點」。第一點,西方戲劇與中國戲劇的隔閡是可以打破的。第二點,中國戲劇的一切動作和音樂等,完全是姿勢化。所謂姿勢化,就是一切的動作和音樂等都有固定的方式。例如動作有動作的方式,音樂有音樂的方式,這種種方式,可作為藝術上的字母,將各種不同的字母拼湊一起,就可成為一出戲。但是中國戲的演員們,都不被這種字母所束縛,他依舊可以發揮他在藝術上的天才與創造,《貴妃醉酒》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第三點,中國(戲)未來之趨勢必須現代化,並不一定是戲劇、本體的現代化,是要使劇中的心情和倫理成為現代化,如背景與燈光也可使其成為姿勢化,使其有固定的方式來表現劇中各個情緒,這是中國戲劇今後可試驗的途徑。
這三點很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可以為中國的京劇傳承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梅蘭芳先生的理性闡述,根植於中華民族文藝理論的沃土之中,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這是一份難得的戲曲理論遺產,不僅對梅蘭芳京劇表演理論體系的總結至關重要,而且豐富了中國戲曲表演理論體系,值得深入總結研究。 梅蘭芳京劇改革及其對戲劇文化的影響
京劇改良運動從1900年至1918年十年間,吸引了為數眾多的文人志士、演藝界人士參加,京劇改良理論重視戲劇的內容,要求戲劇必須反映現實生活,反對脫離現實,只演舊事,不知當今的舊戲劇觀,指明戲曲的美醜高下不僅在於表演形式,更在於表演內容,批判極端形式主義傾向。其次,特別強調戲劇的教育感化作用,突出和提高京劇和演員的社會地位。
梅派這一份難得的戲曲遺產,不僅對梅蘭芳京劇表演體系的總結至關重要,而且豐富了中國戲曲表演體系,值得後人深入總結研究。
梅蘭芳1913年首次赴上海演出,善於琢磨創新的他受到上海京劇改良運動的感染,同時,也在上海的實際演出中體會到上海京劇改良運動的某些不足,回到北京後立即著手京劇改革。經歷各方面改革嘗試,終於成為京劇改革的第一人。1914年7月,梅蘭芳首次嘗試編演時裝新戲《孽海波瀾》,在北京地區產生很大影響。繼《孽海波瀾》以後,他又陸續編演了《宦海潮》《一縷麻》《鄧霞姑》等時裝新戲。
梅蘭芳是京劇發展史上一位重要的表演藝術家,他完成了京劇的一個巨大轉變。將京劇旦角、也就是青衣的表演藝術推向成熟。極大地拓寬了京劇旦角的表演空間,豐富了京劇旦角的表演手段,使京劇旦角的劇場魅力、對觀眾的吸引力達到了頂峰。京劇有了老生和青衣這兩個成熟的大行當,在男性角色、女性角色的唱腔和表演方面,都能發展出有其特色的經典劇目,才最終成為中國影響最大的劇種。所以梅蘭芳這一代人不光為其行當的成熟做出了特別突出的貢獻,也為百年來京劇影響力的急劇擴張做出了巨大貢獻。
梅蘭芳成功的對京劇的全方位改革,是對京劇後來的發展起到了先導、示範、啟發等巨大作用,在京劇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部篇章。梅派這一份難得的戲曲遺產,不僅對梅蘭芳京劇表演體系的總結至關重要,而且豐富了中國戲曲表演體系,值得後人深入總結研究。 梅蘭芳對京劇改革內容一、表演內容的改革二、表演形式改革1、包括身段、表情和舞蹈的豐富,加強了京劇的可看性。2、豐富了京劇的唱腔,奠定伴奏改革的基礎。3、舞台美術中的化妝、服裝、布景、燈光等的創新改革。三、其他方面改革創新梅蘭芳京劇改革的成果在二十一世紀仍發揮影響,特別是他勇於改革創新的精神,善於尋找貼切的新手段來適應新時代要求的藝術思想,距離梅蘭芳先生京劇改革創新的高潮期已經走過一個世紀,京劇和中國戲曲的發展也經歷了黃金時期而步入一個新的階段。新的藝術形式的出現,新傳媒手段的出現對人們的生活習慣、藝術欣賞手段習慣產生很大影響,對京劇乃至整個戲曲的演出都形成很大的沖擊,給戲曲文化的發展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 京劇與國際文化交流
梅蘭芳在促進中國與國際間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中國向海外傳播京劇藝術的先驅。 他曾於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訪問日本,1930年訪問美國,1935年和1952年兩次訪問蘇聯進行演出,獲得盛譽,並結識了眾多國際著名的藝術家、戲劇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畫家,同他們建立了誠摯的友誼。 他的這些活動不僅增進了各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也使中國京劇藝術躋入了世界戲劇之林。梅蘭芳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並稱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
梅蘭芳在促進中國與國際間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中國向海外傳播京劇藝術的先驅。 梅蘭芳先生是中國表演藝術的象徵,是中國人民的驕傲。梅蘭芳完美表演記錄了中國京劇一個值得驕傲的時代,他的卓越成就讓世界認識了中國京劇,並為京劇的獨特之美而嘖嘖稱奇。
❺ 有關梅蘭芳的資料
梅蘭芳(1894-1961),1894年生於北京,他出生於京劇世家,10歲登台在北京廣和樓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連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舉行京劇演員評選活動,張貼菊榜,梅蘭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綵樓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戲,初來上海就風靡了整個江南,當時里巷間有句俗話:「討老婆要像梅蘭芳,生兒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戲、新式舞台、燈光、化妝、服裝設計等改良成分,返京後創演時裝新戲《孽海波瀾》,第二年再次來滬,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蓮》、《貴妃醉酒》等拿手好戲,一連唱了34天。
回京後,梅蘭芳繼續排演新戲《嫦娥奔月》、《春香鬧學》、《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來滬,連唱45天,1918年後,移居上海,這是他戲劇藝術爐火純青的頂峰時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綜合了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方式,創造了醇厚流麗的唱腔,形成獨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蘭芳大量排演新劇目,在京劇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上均進行了獨樹一幟的藝術創新,被稱為梅派大師。
藝名由來
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出生於京劇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員,伯父梅雨田是京劇胡琴演奏家。父明瑞,字竹芬,小生改花旦,母為楊隆壽之長女長玉。他8歲學藝,師從名小生朱素雲的哥哥朱小霞,11歲登台,他刻苦鑽研不斷實踐,繼承並發展了京劇傳統藝術,形成風格獨具的「梅派」,成為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表演藝術很早就蜚聲海內外,但他到16歲才起了「梅蘭芳」這個藝名。梅蘭芳為中國「四大名旦」之一!
❻ 梅蘭芳有幾個妻子
16歲成婚,發妻王明華
梅蘭芳娶的這位發妻叫王明華,與他可謂門當戶對,她出生於一個京劇家庭。王明華剛嫁過來時,梅家還不富裕,她毫無嫌貧之意,而是盡心盡力操持家務。王明華與梅蘭芳十分恩愛,結婚的第二年就生了個兒子,取名大永;隔了一年又生了個女兒,喚作五十,兒子女兒都很乖巧。那時梅蘭芳每當散戲回家,總是與媳婦說起演出的情況,一邊與兒女嬉戲,沉醉在天倫之樂中。
王明華不僅在生活上妥貼照料梅蘭芳,甚至於在他的事業上也能給他很多有益的建議。為了長伴在梅蘭芳身邊,王明華在與梅蘭芳生了一雙兒女之後,一時考慮不周,貿然做了絕育手術,卻不料過後大永和五十兩個孩子卻因為當時的醫療條件太差而相繼夭折了。從此,梅蘭芳每晚散戲回家,再也聽不見兩個孩子歡快的笑聲,心中的傷痛是難以言表的,但他看到妻子因懷念兒女形容憔悴不思飲食,整日里卧床嘆息萎靡不振,他又不得不強打精神,掩蓋起自己的悲傷,反過來安慰妻子。夫妻倆就是這樣互相安慰著支撐著度過了那些悲苦的日子。
兼祧兩房,再娶福芝芳
梅蘭芳的第二個妻子名叫福芝芳。福芝芳生在北京的一個旗人家庭,父親去世很早,與母親相依為命。福母福蘇思以前賣牙簽等小手藝維持生活,當她聽說梅蘭芳已有一個妻子,便道:我家雖然貧寒,但我女兒不做姨太太。梅家得到回話急忙商議,再至福家稟報:說明梅蘭芳是兼祧兩房,福芝芳入門後,梅家將把她與前邊那位太太等同看待,不分大小。如此一番周折福母這才允諾了這門親事。1921年冬,梅蘭芳與福芝芳結為秦晉之好。
王明華原知梅蘭芳對梅家香火所負責任,只是深悔自己當時的冒失及嘆息命運的作弄,並不反對梅蘭芳與福芝芳的婚事,更是沒有對梅蘭芳有怨懟。她也知道梅蘭芳是有情有義之人,不會嫌棄她,因此對福芝芳也很友善,兩人相處得頗為融洽。細心的梅蘭芳很是洞察王明華的復雜心理,為不使她難過,新婚之夜,他先在王明華的房裡陪著說了些話,而後說:「你歇著,我過去了。」王明華本就是個通情達理的人,又見梅蘭芳如此體察她的心情,自然很是感激,便道:「你快去吧,別讓人等著。」
福芝芳對王明華很尊重,當她生下大兒子後,立即提議過繼給王明華,還親自把兒子抱給王明華。王明華給嬰兒縫了頂小帽子,又將孩子送回給福芝芳,她對福芝芳說:「我身體不好,還請妹妹多費心,照顧好梅家後代。」王明華因肺病久治不愈,身體很弱。後來為養病,她獨自去了天津,最終病逝於天津。當福芝芳得悉後,叫兒子赴津迎回其靈柩,將她葬於北京香山碧雲寺北麓萬花山。
相戀孟小冬,無果之花
1926年,也就是梅福結婚5年後,又一個女子介入了梅蘭芳的感情生活,她便是唱老生的孟小冬。
孟小冬雖然比梅蘭芳出生晚了13年,但她風頭很健,尤其是1925年她參加北京第一舞台舉辦的盛大義務戲,與裘桂仙唱《上天台》之後,聲名更是了得,說她「名滿京華」,絕非過譽之辭。
梅孟之戀終歸於無果,之中緣由眾說紛紜,最富戲劇性色彩的當屬收錄在《京劇見聞》中的一篇文章,據說作者曾與梅蘭芳交誼深厚,這樣寫道:「當時梅跟孟小冬戀愛上了,許多人都認為非常理想,但梅太太福芝芳不同意,跟梅共事的朋友們亦不同意。後來梅的祖老太太去世,孟小冬要回來戴孝,結果辦不到,小冬覺得非常丟臉,從此不願再見梅。有一天夜裡,正下大雨,梅趕到小冬家,小冬竟不肯開門,梅在雨中站立了一夜,才悵然離去。所以梅孟二人斷絕來往,主動在孟。」太明顯的小說者言,可信度自然不高。且梅蘭芳的祖母早在1924年就去世了,那時梅孟二人還不曾相戀呢。
又有人說兩人分手是因為震驚京城的一樁「血案」———富家子弟王惟琛因為單戀孟小冬,認為是梅蘭芳搶了他的心上人,於是有天持槍到梅家論短長,混亂中將做客梅家的《大陸晚報》的經理張漢舉打死,他自己也隨即被趕來的軍警擊斃。王惟琛到梅宅鬧事喪命是真,但緣由是否真的如人們傳說的暗戀孟小冬,並無證據,很可能又是好事者的附會。
還有一個說法是梅蘭芳在訪美期間,孟小冬不耐寂寞了,又生出新的戀情。梅蘭芳得知後,斬斷了情絲
❼ 求關於寫梅蘭芳的散文或小說
人生如戲,梅蘭芳的百年孤獨
深夜裡,當我的浮躁與世俗都以沉睡的只剩下蒼涼時,我打開電腦觀在線看了電影《梅蘭芳》。
誰毀了梅蘭芳的孤獨,誰就毀了梅蘭芳。梅蘭芳的藝術再生父母邱如白如是說。
寂寞是膚淺的孤獨,孤獨是深深的寂寞。孤獨是靈魂與心靈的對話,是精神在撫摸靈魂。每一處疼痛都清清楚楚。
梅蘭芳始終都是孤獨的。從他選擇至愛的藝術做為人生的目標時,他就選擇了孤獨。
當少年梅蘭芳站在舞台上,如潮般的掌聲漸漸退去時,他看到戲子的卑微和蒼老。他必須踩在先人的肩上才能完成這個華麗的轉身。但站的高了,看的遠了,離人群卻也越來越遠,孤獨開始如影隨形。
一間溫暖的小屋,一個深愛他的女人默默的坐在他的身後。梅蘭芳慢慢的攪動著湯,淚水卻靜靜的滑落。是的,他在想念那個叫做孟小冬的女人,刻骨的想念。這是個懂他的女人。她對他說,我此生將不再見你。她的消失,終結了他生命中一種叫**情的東西。愛比不愛更孤獨,從此,再也沒有人可以溫暖他的孤獨。
母愛,這是一個溫暖的稱謂。梅蘭芳的成長過程中缺失這樣溫暖的稱謂,他的孤獨與生俱來。邱如白,這個頂天立地的男人給了梅蘭芳母愛一般的安慰。他始終站在他的身後,給予他自信和力量。直到他漸行漸遠,不能再給予。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梅蘭芳是神。藝術成就了梅蘭芳,同時也成全他的百年孤獨。
戲曲無法還原一個真實的梅蘭芳
不管戲劇如何逼真,拍戲的導演如何有才,都無法還原一個去偽存真的梅蘭芳。初次見到梅蘭芳,是在一本《收藏》冊子里,那有一枚號稱是當代最值錢的郵票,一枚近代的梅蘭芳(具體是紀念還是特種,無法求證),從那開始追究梅蘭芳的底細,後長輩們告知是一個演旦角的男性藝術家,因為抗議日本侵華而放棄自己舞台,蓄長蚺以防迫害。
心生敬意,梅蘭芳在印像中和龜山上的向警予一樣,是一位值得讓人瞻仰的人物,不僅僅是在郵票中,而是在腦海里。
在民族蒙難時期,許多志士都步入到革命中來,英雄兒女們拋頭顱灑熱血鑄就新中國,這是身為一個民族的人該為民族做,並且要做到的事情。而梅蘭芳,應該說在當代,就已經是名人了,而且是有名的伶人。一個為大眾熟知的伶人,在民族蒙難的時候,雖然他剛強不屈地抗拒著為日本人演戲,也許他作出了最大的努力,但始終沒有值得人去誇張的地方,梅蘭芳就是默默無聞的藝術瑰寶,是一代人凝結的國粹奇葩。一種無法用戲曲形式演繹再現的精神力量。
很佩服陳凱歌導演的勇氣,也很佩服章子怡以及黎明對老一輩戲曲演繹者的嚮往。但梅蘭芳確實、也無法再現,因為他已經長在某些人心底了,並且神聖不可侵犯。
帶著很有期待的心情去觀看《梅蘭芳》以為可以看到非常真切的再現,其實則是一幫子外行耍猴,唯一真實的是「十三燕」,聽說他沒用用替身。
當梅蘭芳(黎明)和孟小冬分手後,聽說有座兒點《梅龍鎮》,他竟然像個軍人一樣狂吼「我演不了梅龍鎮了」,看到那幕,讓人有些恐慌。
❽ 求有聲小說 三生三世枕上書 到[email protected],謝謝
我只有前五十集...
資源正在發送至您的郵箱中
請您耐心等候...
若有問題,可以及時聯系我
若滿意,請及時採納
謝謝您的關照!
ps:若沒有郵件,請查看您的垃圾箱
網路id:kyoaudrey
❾ 梅蘭芳與孟小冬的圖書目錄
天南海北吐芳華:說不盡的梅蘭芳(代序)/1
難遣人間未了情——梅蘭芳與孟小冬的一段情/11
金屋藏嬌突驚變:1927年的情殺命案/29
廣陵絕響埋玉魂:孟小冬成為杜月笙的五姨太/37
從來劇藝有淵源 譚鑫培·余叔岩·孟小冬/55
曾是瑜亮終揚鑣:梅蘭芳與余叔岩/75
故人逝去情依舊:許姬傳眼中的梅蘭芳/85
盡將舞態上氍毹:梅蘭芳的「戲口袋」之一——齊如山/97
別譜新聲配梅郎:梅蘭芳的「戲口袋」之二——黃秋岳和李釋戡/115
仗義疏財為梅郎:梅蘭芳的「錢口袋」馮耿光/129
《霸王別姬》成經典:梅蘭芳與楊小樓的完美演出/141
梅歐閣里傳佳話:張謇·梅蘭芳·歐陽予倩/155
盡道人間幾度聞:梅蘭芳的訪美之行/173
記曾吹笛伴梅邊:梅蘭芳的訪蘇之行/187
八載留須罷歌舞:梅蘭芳的蓄須明志/201
❿ 梅蘭芳的評價
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老舍:忽然聽到梅蘭芳同志病逝的消息。我們都黯然久之,熱淚欲墜!我們之中,有的是梅大師的朋友,有的只看過他的表演,傷心卻是一致辭的。誰都知道這是全國戲曲界的一個重大損失!
1913年10月28日,《申報》13版《劇談》這樣評論梅蘭芳:梅蘭芳之青衫亦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藝之佳,早已名滿都下二難兼並,必有特異之技藝以動人,觀聽者有梨園癖者自必聯翩往觀,第一台又將座物隙地矣。
中國評論家、戲劇家梅紹武在《梅蘭芳全集·總序》評論:他是個勤勉好學的演員,從青年時代起就認真鑽研古典文 學、國畫、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民俗學、音韻學和服飾學等多方面的祖國傳統文化,並把這些知識融合到他的藝術中去,從而創造了大量優秀劇目,形成了具有獨 特風格、大家風范的藝術流派--梅派。
(10)梅蘭芳有聲小說擴展閱讀:
梅蘭芳(1894-1961),名瀾,又名鶴鳴,字畹華、浣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江蘇泰州人,1894年生於北京,他出生於京劇世家,10歲登台在北京廣和樓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連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舉行京劇演員評選活動,張貼菊榜,梅蘭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綵樓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戲,初來上海就風靡了整個江南,當時里巷間有句俗話:「討老婆要像梅蘭芳,生兒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戲、新式舞台、燈光、化妝、服裝設計等改良成分,返京後創演時裝新戲《孽海波瀾》,第二年再次來滬,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蓮》、《貴妃醉酒》等拿手好戲,一連唱了34天。回京後,梅蘭芳繼續排演新戲《嫦娥奔月》、《春香鬧學》、《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來滬,連唱45天,1918年後,移居上海,這是他戲劇藝術爐火純青的頂峰時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綜合了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方式,創造了醇厚流麗的唱腔,形成獨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蘭芳大量排演新劇目,在京劇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上均進行了獨樹一幟的藝術創新,被稱為梅派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