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俗世奇人》這本書總共有多少個人物請列舉出來
《俗世奇人》中的人物有:
蘇七塊、刷子李、酒婆、死鳥、張大力、馮五爺、藍眼、好嘴楊巴、蔡二少爺、背頭楊、認牙、青雲樓主、泥人張、絕盜、小達子、神醫王十二、皮大嘴、黃金指、四十八樣、馬二、冷臉、一陣風、張果老、狗不理、釣雞 龍袍鄭、陳四、燕子李三、鼓一張、洋相、黃蓮聖母、甄一口。
(1)短篇小說陳四擴展閱讀
《俗世奇人》是馮驥才創作的短篇小說集。2008年版本包含18篇小說,各篇文字極精短,半文半白,帶有「三言兩拍」筆意。 2016年版本包含36篇小說。《俗世奇人》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
全書各篇文字極精短,半文半白,帶有「三言兩拍」筆意。書中所講之事,又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為背景,每篇專講一個傳奇人物生平事跡,素材均收集於長期流傳津門的民間傳說,故事生動有趣,惟妙惟肖,使人物躍然紙上,令人驚嘆不已。
《俗世奇人》中既有作家想要肯定的人物,比如刷子李、泥人張、張大力、狗不理等,他們具有時代的工匠精神,是每個行當里的能耐人,他們對手藝的講究,對事業的執著,對生活的認真是值得當代人學習的。
還有一部分是褒貶都有的,比如蘇七塊,妙手回春的同時,缺少點醫者仁心;藍眼,火眼金睛的同時,缺少點自信。
還有一部分則是作家諷刺批判的對象,比如死鳥賀道台、酒里摻水的酒店老闆、靠賣嘴皮子的楊巴等,在他們身上讀者看到了良知和道德的欠缺。作家用看似輕松的筆調,寫出了對民族前途的憂思。
② 求助中國現代文學名著導讀的幾個問題
《故里三陳》中的陳小手、陳四、陳泥鰍……這些下層勞動者的生活並無多少光明可言,但,他們都在各自微賤庸常的營生中以出色的勞動創造出了一種美的境界。從而使他們的生活充溢著一種生命的歡愉。以往的評論中,常把汪曾祺的這種描寫稱之為「風俗畫」,但是汪曾祺的創作目的卻絕不僅僅在「風俗畫」。其深刻的主題意蘊是向人們揭示一種獨特的民間原生態及其包含著的生命意識。他所關注的根本就不是社會現實問題,而是超然於現實功利之上的人性、人的生命存在問題。他的小說迴避或者起碼是淡化了故鄉生活中的不幸和悲苦,以此表明他對另一種生活的拒斥。如果說故鄉生活中的歡樂是真實的,那麼主要就在於,作家本人的故鄉生活是歡樂的,而不能表明故鄉的鄉民的生活是歡樂的。有了對作家的這樣的理解,我們就容易明白,為什麼故鄉生活中所有的不幸,都被他有意迴避或淡化了。比如陳小手被槍殺(《故里三陳·陳小手》)、八千歲被敲榨(《八千歲》)、侉奶奶的死後被劫(《故里雜記·榆樹》),他都四兩拔千斤地一掃而過,而且這種對悲劇事件的舉重若輕,已經成為一種獲得普遍激賞的汪記藝術特色。
無論對王蒙本人還是對新時期小說創作,《春之聲》都是一篇值得重視的作品。作者曾以直面現實的勇氣揭露出我們生活進程中出現的曲折和矛盾,但他並非只是一味地描繪社會生活的陰暗側面,相反,他總是注意從紛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准確把握時代本質,給讀者以思想上的啟迪和精神上的鼓舞。《春之聲》通過主人公岳之峰在悶罐子車里由見聞引起的豐富聯想,讓人們聆聽到一個新的時代正大步邁來的鏗鏘腳步聲。從困難中露出希望,冷峻中透出暖色,使人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
在藝術表現上,《春之聲》或許更值得我們重視。它是新時期文學中率先運用「意識流」手法寫成的小說。它突破了傳統的人物、情節、環境的描寫方式,而把反映現實生活的焦點集聚在人物心理內象的直接袒露上,以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主人公在特定的環境中涌現出的復雜、豐富的內心活動,意識的自然流動,通過對人物內心圖景的細致描繪,勾勒出主人公的生活經歷、命運遭際和思想性格,同時也表示出社會生活豐富而又紛雜的面影。小說採用「放射性結構」,有力地突破了時空的限制,縱筆所向,今昔中外、鄉風城貌,了無拘牽,以極精練的筆墨表現出十分豐富的思想內涵。此外,意味深遠的象徵,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描述,也是其藝術上的顯著特色。
作者和王一生(棋王)在知青下鄉途中火車里的對話很有意思。王一生是個地道的棋迷,對其他事物不甚感興趣,但對吃卻有些愛好,於是作者給他講自己餓獨自的故事,和書里關於吃的故事,王一生認為故事裡的吃並不認同,認為吃是為了添飽肚子,「何以解憂,惟有下棋」。 這是棋王對吃的態度,一個他除下棋外比較趕興趣的話題的態度,可見物慾在其生命中的地位之輕。 後來棋王對作者講述了自己學棋的一段經歷,則把《棋王》里所要表達的棋盤即人生表露無疑: 「我(棋王)問他天下大勢。老頭兒說,棋就是這么幾個子兒,棋盤就是這么大,無非是道同勢不同,可這子兒你全能看在眼底。天下的事,不知道的太多。這每天的大字報,張張都新鮮,雖看出點道兒,可不能究底。子兒不全擺上,這棋就沒法兒下。」在處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現出自己的哲學:"普遍認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準低下的貧民階層看來,也許是物質上升了一級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為常常是歷史的縮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種被迫的情況下,煥發出一定的光彩。之後, 普通人又復歸為普通人,並且常常被自己有過的行為所驚嚇,因此,從個人來說,常常是從零開始,復歸為零,而歷史由此便進一步。"鍾阿城,出生於1949 年清明節。十二三歲時就已遍覽曹雪芹、羅貫中、施耐庵、托爾斯泰、巴爾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雨果等中外文學名著。中學未讀完,"文化革命"開始,去山西農村插隊,此時開始習畫。為到草原寫生,轉往內蒙,而後去雲南建設兵團農場落戶。在雲南時, 與著名畫家范曾結識,兩人越過"代溝"而成莫逆之交。"文革"後,經范曾推薦,《世界圖書》編輯部破格錄用阿城,作者重返北京。1979 年後,阿城曾協助父親鍾惦裴先生撰寫《電影美學》。從馬克思的《資本論》、黑格爾《美學》到中國的《易經》、儒學、道家、禪宗,古今中外、天文地理, 阿城在與父親的切磋研討、耳濡目染中,博古通今,為其此後創作風格的形成進一步奠定基礎。
巴金好寫夢。我粗粗統計了一下,光《隨想錄》的前兩集中,寫到夢的就有30多處。《十年一夢》中就有3篇是以夢為題的。十年浩劫,十億人民都在做著一場惡夢。惡夢是可怕的,也是容易被人遺忘的。大夢初醒後不久,巴金說:"有人反復地在我們耳邊說:'忘記,忘記!'為什麼不吸取過去的教訓?難道我們還沒有吃夠'健忘虧'?……""過去的事我偏偏記得很牢。""要是我不把這十年的苦難生活作一個總結,從徹底解剖自己開始,弄清楚當時發生的事情,那麼有一天說不定情況一變,我又會中了催眠術無緣無故地變成另外一個人,這太可怕了!這是一筆心靈上的欠債,我必須早日還清。"正是懷著這種自覺的懺悔意識、深沉的憂患情感和無情的批判精神,巴金把自己放到了歷史的解剖台上。他做了我們許多人都不敢做的事情,他對過去的惡夢一筆一筆地加以清算。他以個人的靈魂沉思民族的靈魂,他用剖析自己的方法剖析了我們偉大民族的經驗教訓。《十年一夢》就是這種剖析的結晶。整部書沒有劍拔弩張式的議論,沒有警句和格言。警句和格言是年輕人喜歡的東西。巴金是老人,而且是一位"最後一次""向讀者獻上'真話的書'"的老人,他用平靜的語言探索著平凡的真理。對於這樣的老人我們必須予以充分的注意:因為最平靜的語言里往往包含著最深刻的東西,靜悄悄而來的思想常常是覺醒的先驅。老人是一部書。巴金的《十年一夢》更是一部值得我們後人時時翻閱、時時記起的大寫的書。
隱身衣》是楊絳散文集《將飲茶》中的最後一篇,也稱《廢話》或《代後記》。文章值得注意的第一個層面,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推崇、所選擇的生活位置和人生態度,即甘願居於卑微,同時不自暴自棄,"是什麼料,充什麼用"。第二個層面,是由這種人生態度所構成的觀察世界和人生的基點和境界,並由此形成的敘述風格。作品在關與隱身衣"故事的講述中,溫婉而簡約地刻畫出"世態人情的真相"以及作者的人生態度。對於人世的爭端和艱難,文章基本上採取的是走出事態之外的平靜審視,既不誇張也不妄自菲薄,從而獲得了一種舉重若輕的效果。巴金把自己放到了歷史的解剖台上。他做了我們許多人都不敢做的事情,他對過去的惡夢一筆一筆地加以清算。他以個人的靈魂沉思民族的靈魂,他用剖析自己的方法剖析了我們偉大民族的經驗教訓。而楊絳對於人世的爭端和艱難,文章基本上採取的是走出事態之外的平靜審視,既不誇張也不妄自菲薄,從而獲得了一種舉重若輕的效果。
汪曾祺的散文接近宋代的筆記,以閑談的態度記錄風物人情,既不刻意追求散文的抒情效果,也不刻意從尋常小事中挖掘深奧的道理。他曾這樣評述自己理想的散文:「記人事、寫風景、談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蟲魚、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間作小考證,亦可喜。娓娓而談,態度親切,不矜持作態。文求雅潔,少雕飾」。他的大多數散文都有這樣的特點。《午門憶舊》這篇散文名為「憶舊」,實際上卻主要是關於午門建築的諸多掌故的介紹。因而散文的主體部分不是人事,而是舊物,敘述者的情感便在對於舊物的描述中隱隱地透露出來。
這首詩藉助一棵被伐倒的楓樹,寄託詩人所體驗到的人生的創傷和痛苦,具有詠物詩的傳統表現方式。但是詩的情感,與作為情感、經驗的寄託和構形物的楓樹之間,並不是一種簡單的比喻性質的關系,而能夠在主觀與客觀的相互投射中,帶領讀者進入一種復雜的情境之中。牛漢的這首詩寫在「文革」期間被遣送到雲夢澤「勞動贖罪」的時候。詩人以大自然的事象,作為詩的取材對象,來寄寓自己的人生體驗。這些作品被牛漢稱為「情境詩」。這首詩寫的是楓樹,是這棵高大的楓樹在秋天的一個早晨被伐倒,以及山野、村莊所產生的反應。詩自始至終是平白的、近乎散文式的陳述。全詩一再渲染楓樹的濃郁芬芳,但這種芬芳能被強烈感受到,卻是由於它的被伐倒。這種矛盾情境,構成了詩的悲傷、陰冷的基調。這是一種悲劇性的情緒。但詩人卻賦予詩的悲劇性以交織著感傷情緒的崇高感。
麥地與詩人》(1987)是海子的抒情短詩。和海子所有的抒情短詩一樣,它的抒情色彩也是顯在的。《麥地與詩人》很容易讓人想起詩人的另一首詩:《麥地》(1985)。在海子筆下,「麥地」不是一個簡單的農業性的場所,而是詩歌的一個基本意象。這種處理和海子本人的農業背景深刻相關,「海子是農民的兒子,迷戀泥土,對於伴隨著時代發展而消亡的某些東西,他自然傷感於心」(西川:《死亡後記》)。詩人不是吟詠山水風月的多情才子,而是以赤子之心關注人類命運、以詩和思揭示人生秘密的哲人。詩歌在他身上體現的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而是一種體現生命意識和本質的生命載體。麥子是詩人承受痛苦的最敏感最細微的神經細胞,貧瘠的土地和生動富有的激情構成了海子土地情思的根本擴張力,這種豐盛的精神財富最終要歸還土地。但是,詩人意識到個人在神性的土地面前是那樣的渺小和無能,由此引發了痛苦:「詩人,你無力償還/麥地和光芒的情義……」
作為詩人,海子是幸福的,生活在塵世,海子是痛苦的。我們選編的這首《麥地與詩人》恰恰能反映海子痛苦掙扎的一面。詩中表現了詩人感到詩性價值崩潰之後的孤獨和困境。「麥地」賦予了海子詩歌的創造情感和想像,「麥地」又是詩人「一無所有」和「兩手空空」的原因。但是詩人離不開詩,只能看著詩使自己痛苦,在這首詩中,詩人迷茫和矛盾的心情在詩中痛苦地體現出來。詩人站在一個虛幻的「你」面前,實際上是詩人面對著世俗中的一個自我,以「你」來引起自己與自己的對話。不直接道明,既增添了詩的含蓄,又更包含了詩人難以告人的痛苦已達到只有「你」看見而自己卻不能發現的地步。「你不能說我一無所有/你不能說我兩手空空」,這表面是對「一無所有」、「兩手空空」的否定,但其實是對自己的疑問一個毫無說服力的辯解。詩人主觀上雖希望不要「一無所有」,但現實卻是「兩手空空」,詩中充滿了一個飽受挫折、處於困窘之境受傷詩人的無奈、消極感情。他所要表明的是,在現世,詩人根本「無力償還麥地和光芒的情義」,在一個世俗的社會里,他只有背負著無能為力的罪名孑然前行,面對著世人庸俗的或者形而上的「質問」,接受著宿命式的審判:詩人是一個沒用的東西。在這里,詩人的憤慨情緒是明顯的,而內在的悲觀情緒也可見一斑。。
詩的前一段是「詢問」,詢問句式和「你」在海子詩歌里經常出現,也形成海子詩歌的一個特色,這種既描繪理想又蘊涵著意義追尋的句式往往能給人強烈的情感震撼力。「詩人,你無力償還/麥地和光芒的情義」,轉瞬,美麗的自然畫面在我們面前消失,詩人的矛盾與痛苦出現,中國農村是貧窮的,一片麥子對詩人來說不是安慰、童話,而是對良心的追問和考驗。詩人的願望和善良改變不了現實,他是一無所有的。詩人聽到大地在黃金外衣下的顫抖,他走向大地的中心,彷彿一個人獨自承擔著與生俱來非他莫屬的與神靈的對語:「麥地/ 神秘的質問者啊/ 當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說我一無所有/ 你不能說我兩手空空」。詩人擁有的只是他的詩歌,但是詩歌在現實中又有什麼意義?詩人不僅是在拷問自己,其實詩人也在拷問世人:「詩歌,真的已經一文不名了?一無是處了?」
詩人對「麥地、陽光」隱喻的生命意義所在無法解答、無法回報,此時他對生活已有絕望。麥子、陽光、黑土經常在海子的詩里的反復出現,不難理解,海子來自農村,對土地、糧食的感情深厚,他在《面向大海,春暖花開》中說:「從明天起,只關心糧食。」這其中,海子對今天已絕望,一切從明天開始。
海子除了對麥地詩情做出超凡痛苦的體驗,還能夠用迷人的苦戀對大地施以一種語言的「魔法」,海子的詩歌語言直白、干練,有恣意而為的勢態,不講究文字上的規范,也不講究詩歌中通過換行、排列所帶來的視覺上的美感,一切的所謂「文學趣味」、「文字游戲」和海子那如同靈魂深處直接噴薄出來的語言顯得蒼白無力。《麥地與詩人》中寫到「雪和太陽的光芒在麥地上跑著」,在我們的面前呈現出四季交替的麥地,雪、陽光都是自然給予人類美好的饋贈,雪和陽光交替過後,陽光變的越來越強烈,海子的思緒也越來越激烈,海子站在陽光下的麥地里,暖風、黑土地、麥浪、光芒,就像他所熱愛的「瘦哥哥」梵高在麥地里作畫,不同的是梵高用的是色彩,而海子用的是文字,一樣的是濃烈、熱情,一樣地對生命熱愛,一樣地對生命終極所在無法解答,最後都自殺身亡。
在海子的作品中還有一首與春天有關的抒情詩讓人無法忽視,人們閱讀它、分析它、評論它,想要透過支離的語言與傾訴文字尋找所謂的答案。也許是,也許不是,但我想,那一定不僅僅是因為它是我們能看到的詩人生命中最後的一首詩。他使用了一些意象如,「春天」、「十個海子」、「光明的景色」、「跳舞,唱歌」等外化或戲劇化的情境,表現自己對光明的嚮往和對理想的追求,也反映除了詩人對與現實的絕望
③ 馮驥才俗世奇人全文目錄
序:
1、蘇七塊;
2、刷子李;
3、酒婆;
4、張大力;
5、馮五爺;
6、藍眼;
7、好嘴楊巴;
8、蔡二少爺;
9、背頭楊;
10、認牙;
11、青雲樓主;
12、小楊月樓義結李金鏊;
13、泥人張;
14、絕盜;
15、小達;
16、大回;
17、劉道元活出殯;
18、黑頭;
19、神醫王十二;
20、皮大嘴;
21、黃金指;
22、四十八樣;
23、馬二;
24、冷臉;
25、一陣風;
26、張果老;
27、狗不理;
28、釣雞;
29、龍袍鄭;
30、陳四送禮;
31、燕子李三;
32、鼓一張;
33、洋相;
34、黃蓮聖母;
35、甄一口;
36、自畫小說插圖記。
(3)短篇小說陳四擴展閱讀
啟示:
1、奇人之所以被稱為奇人,是因為他們手中都有絕活,都有一項響當當的技能,他們靠自己的手藝生活,靠自己的手藝受到別人的尊重!他們靠自己的努力,創造了不平凡的生活。
2、本領不是一天就能練出來的,而那些有本領的人也不是徒有虛名的。所以,我們平時學習一定要下功夫,俗話說得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嘛。
3、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才能,至於能不能把自己的才能發揮好,發揮到極致,那就是自己的事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俗世奇人
④ 小說有哪些體式,體裁和流派
小說的體式
按照作品反映生活的涵量和篇幅的長短,一般把小說的體式分為長篇、中篇和短篇三種。
長篇小說的篇幅長,一般在10萬字以上,反映生活的容量大,適於表現重大的社會題材和廣闊的生活畫面。它塑造豐厚多彩的人物形象,對主要人物著力寫出性格的發展和成長的歷史,次要人物的性格也比較鮮明。它的情節完整而曲折,常常是在幾個重大事件之下,又包含許多大大小小的故事情節,盤根錯節,環環相扣,場面壯闊,結構恢宏。
短篇小說的篇幅較短,一般在2萬字以內,因此它適於集中反映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一個片斷、一個側面,以小見大,舉一反三。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借一斑以窺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短篇小說的人物比較集中,人物關系也比較單純。他不要求寫出人物性格的成長,而總是抓住最能表現人物的氣質、情緒和性格特徵的部分,進行畫龍點睛式的描寫,刻畫出鮮明的形象。它的結構一般也比較精巧、凝練。中篇小說篇幅介於長、短篇之間,即2萬字至10萬字之內,所反映的內容較短篇小說要豐富,但又不像長篇小說那樣浩瀚,所描寫的人物較短篇性格更完整些,但又不像長篇那樣眾多。
關於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的區別,茅盾先生是這樣說的:「長篇和短篇的區別是否在於篇幅的長和短、故事的簡單與復雜、以及人物的多寡呢?可以說,區別就在這些方面。短篇小說主要抓住一個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片斷來說明一個問題或表現比它本身廣闊得多的、也復雜得多的社會現象。長篇小說則不同,它反映生活的手段不是截取生活的一個片斷,而是有頭有尾地描繪了生活的長河。短篇小說不一定有性格的發展,長篇小說的人物卻大都有性格的發展。」
我們將同一作者反映相同或相近題材的長篇和短篇作品加以比較,對於這兩種不同體式的關系和各自的特點,就會看得更明白。茅盾的長篇小說《子夜》和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春蠶》,都寫於1932年前後,作品的歷史背景大致相同,由於採用的體式不同,在選材的范圍和角度,刻畫人物的手法、以及結構形式等,都有不同的特點。
《子夜》反映的是1930年5月至7月間的社會現實,在作品中通過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關系,展開主要矛盾。作品圍繞吳趙之間的斗爭,刻畫了一系列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通過他們的活動和相互聯系,反映了廣闊的生活畫面,表現出整個時代的風貌。而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春蠶》,則是集中地選取了這個時期社會生活的一個片斷,分別反映了在時代浪潮的沖擊下,小業主林老闆和蠶農老通寶的不幸遭遇。這兩個短篇的人物關系比較單純,故事情節也不復雜,但是,因為它的人物具有明顯的時代色彩,同樣反映出那個時期社會生活的本質,而且給人以切實的感覺。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小說創作中,必須根據自己佔有題材的情況,量體裁衣,選擇恰當的體式。初學者最好從短篇小說開始嘗試,一開始就寫長篇很難駕馭眾多的人物和復雜的場面。很多成名的小說作家就是從短篇、中篇到長篇這樣一步一個台階地邁上成功之路的。
小說的體裁(1)
小說文學體裁之一。通常認為,藉助於藝術虛構,以散體文的形式表現敘事性內容,通過一定的故事情節對人物的關系、命運、性格、行為、思想、感情、心理狀態、活動環境進行描寫,是小說的基本特徵。
中國小說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神話傳說,真正濫觴期則在魏晉,那時的志怪、志人已具小說雛形。後經唐傳奇、宋元話本、明擬話本以至明清以《三國演義 》、《水滸傳》、《紅樓夢》等為代表的長篇小說,而日漸成熟和繁榮。五四以後,在繼承本民族小說傳統和借鑒西洋小說經驗的基礎上,出現了現代白話小說。西洋小說是古希臘史詩和戲劇的共同後裔,以後經中世紀的傳奇故事(如冰島散文敘事文學薩迦),到文藝復興時期,小說體裁已初步形成。19世紀是西洋小說最繁榮的時期。
情節、人物、環境是構成小說的三大要素。情節是人物性格的歷史,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人物是小說的核心,環境是人物活動的場所和性格賴以形成的重要因素,環境創造人物,人物也創造環境。
小說是文學中表現力最強的一種體裁。凡生活中存在而語言又能加以表現的,小說都有能力加以描寫,寫人、狀物、擬聲、描繪人的感受、幻覺、夢境以至於潛意識心理狀態等等,無所不能。這就有可能把存在於廣闊時空中的歷史畫面和人物內心深處的精神世界,色彩鮮明、惟妙惟肖地在一定篇幅里刻畫出來。同時作者還可以轉換敘事視角,變化敘事人稱,又可以利用旁白、議論和抒情,使小說的藝術表現獲得哲理的和詩的光輝,增強思想力度和藝術魅力。
小說按其篇幅長短可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此外,還可從其他角度分類,如歐洲中世紀有騎士小說,16世紀西班牙有流浪漢小說,18世紀英國有感傷小說,法國有哲理小說,中國宋代話本有胭粉、公案、靈怪等類,明清有英雄傳奇,清代有才子佳人小說、譴責小說,近代、現代則有社會問題小說、心理小說、歷史小說、諷刺小說、神話小說、驚險小說、科幻小說、推理小說、偵探小說、武俠小說、黑幕小說、狹邪小說等。(來源:大唐網)
小說的體裁(2)
小說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敘述和環境描寫反映社會生活。小說必須具備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這三個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考查要點]
1.明確小說的要素,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
2.能分析小說故事情節的階段(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3.能分析小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4.能分析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寫,間接(側面)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5.能分析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交代時代背景>描寫)的作用。
6.能結合語境理解和辨析一些關鍵詞語、精彩語句、重點段落和含義及其蘊含的思想感情。
[知識歸納]
一.人物描寫
1.小說的人作描寫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
2.對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態、服飾等外形進行描寫的是肖像(外貌)。
3.對人物的對話、獨白及語氣聲態進行描寫的是語言。
4.從描寫的角度看,人物描寫的方法還可以分為: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也說是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
二.人物形象
1.小說的三要素是(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人物活動的)環境描寫。
2.在小說塑造的人物中,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作品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的人物是小說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3.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現出來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說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說的主題思想。
三.故事情節
1.故事情節是作品所描寫的生活事件發展,演變的全過程。小說的情節一般可以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些小說還具有序幕、尾聲兩上部分。
2.
1 開端 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沖突的第一件事;
2 發展 是作品中矛盾沖突從展開到激化的演變過程;
3 高潮 是決定矛盾各方的命運工主要矛盾即將解決的關鍵時刻,是矛盾沖突發展到頂點,人物的思想斗爭最緊張,最激勵,最尖銳的階段;
4 結局 是矛盾得到解決,人物性格的發展已經完成,事件有了最後的結果,主題思想得到充分展現,是情節發展的必然結果。
四.環境描寫
1.環境描寫是對人物活動的環境描寫和事情發生的背景的描寫,它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2.自然環境描寫,也叫做景物描寫,主要是對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以及花鳥蟲魚等場景的描寫。
3.社會環境描寫,主要是對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處所、氛圍以及人際關系的描寫。
4.環境描寫的作用主要有:
1)交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為人物活動提供具體的背景。
2)渲染氣氛、烘託人物;
3)有些環境描寫還起著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小結:
1.小說的情節一般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情節的發展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通過對故事情節的分析,了解人物在情節中各自表現,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2.小說中的人物描寫有外貌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通過這些人物描寫能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進而理解其反映的社會情況。
3.小說中的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交代事件的時代背景,自然環境描寫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季節、氣候、時間及場景,是為了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渲染氛圍,表達人物的心情、表現主題等。
小說的流派(1)
⒈現實主義
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在文學藝術史上,它與浪漫主義是兩大主要思潮。它提倡客觀的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面具精確地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現實主義文藝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和很高的成就,在文學史上如《詩經》中的一部分作品、杜甫的詩、關漢卿的戲劇、曹雪芹的《紅樓夢》等便是其代表作品。
⒉浪漫主義
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在文學藝術史上,它與現實主義是兩大主要思潮。它在反映現實生活上,善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神奇的想像和誇張手法塑造形象。如我國文學中,屈原、李白的詩歌,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等都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浪漫主義作為一種文藝思潮,產生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意識形態,其代表作家有德國的歌德和席勒,法國的雨果和喬治·桑,英國的拜倫和雪萊等。
⒊古典主義
17世紀歐洲出現的一種文藝思潮。主張以古希臘、羅馬為典範,所以叫"古典主義"。以法國發展最為完備,他們尊重王權,崇尚理性,在藝術上追求高雅、和諧、均衡的統一。代表作家法國的拉辛、莫里哀等。
⒋批判現實主義
歐洲19世紀30年代在文學藝術中開始佔主導地位的文藝思潮。它注重研究社會問題,以現實主義的態度擴大了真實反映現實的生活面,塑造了很多有典型意義的貴族、資產階級形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現象,揭示了貴族階級沒落和資產階級興起與沒落的過程,揭示了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方面,有些作品還對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表示了同情;同時還豐富了藝術技巧和手法。其代表作家由法國的巴爾扎克、司湯達,英國的狄更斯,俄國的果戈理、托爾斯泰等。
5、現代派
現代派又稱先鋒派,是西方現當代文學中的重要流派。它不是—個單一的流派,而是許多反對傳統文學的流派的總稱。 現代派文學是在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時期出現的。當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階段之後,資本主義國家各種矛盾日益尖銳。在國內,壟斷資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特別是和工人階級的矛盾趨於白熱化,經濟危機不斷發生,貧富兩極分化的情況愈來愈嚴重。政治形勢動盪不安。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為爭奪殖民地等問題也矛盾重重。國內外激烈而復雜的矛盾引起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思想危機。許多知識分子面對問題成堆的現實,感到理想破滅,生活空虛,精神苦悶,產生所謂個世紀末的悲哀。不少中下層知識分子,一方面對現實感到失望,覺得前途渺』茫,沒有出路;另一方面又不理解、不相信社會主義,害怕工人革命運動。他們站在唯心主義立場,認為現實是不可理解的,荒謬的。他們退到內心世界中去,守住「自我」這塊陣地。另外有一些年輕的知識分子,受無政府主義和虛無主義影響,熱情很高但又不夠成熟,喜歡標新立異。他們否定一切過去的文學遺產,大喊大叫要創造未來的或超現實的文學。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了現代派文學。
現代派文學最早出現的派別是象徵主義,它的先驅是法國的波德萊(1821—1867)。他的代表作是《惡之花》,堪稱象徵主義的奠基之作。19世紀80年代,在法國,正式打出了象徵主義的旗號,並逐步形成了象徵主義作家隊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各種矛盾的激化,五花八門的現代派文學派別先後出現,到20年代形成高潮。主要流派有後期象徵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小說等。這段時期出現了一批有世界影響的傑出作家。小說方面有奧地利的卡夫卡,愛爾蘭的喬伊斯,法國的普魯斯特。戲劇方面有美國的奧尼爾,比利時的梅特林克,德國的霍普特曼。詩歌方面有美國的龐德,英國的艾略特、葉芝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現代派文學,被稱為「後現代派」。具體派別有以薩特、加繆為代表的法國存在主義文學,以尤奈斯庫(法)、貝克特(愛爾蘭)、阿爾比(美)等為代表的荒誕派戲劇,以阿蘭·羅布—格里耶(法)為代表的新小說派,以海勒和馮尼格為代表的美國黑色幽默派和以奧斯本為代表的英國「憤怒的青年」等。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名目繁多。在思想方面,這些派別大多與存在主義哲學有聯系。在藝術形式方面,競相標新立異;各有特點。
現代派文學直到今天仍是西方文學的重要流派,在全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小說的流派(2):現當代小說流派簡介
湖北安陸二中 李亞洲
現代小說
1.魯迅:以高度成熟的小說創作,完成了給中國現代小說奠基的重任,開創了中國現代小說的現實主義主潮,被譽為「中國現代小說之父」。他站在時代的高峰,自覺地在小說中體現民族歷史發展的崇高責任感,描寫的重點對准普通中國人,著重表現他們的思想與精神狀態。人們總能從魯迅小說里的那些藝術形象身上感受到震撼心靈的對中華民族苦難的深廣憂憤,對宗法制度及其倫理道德的烈火般的仇恨以及對美好社會的熱切期盼。他的小說中體現了一種強烈而清醒的反封建意識。
《吶喊》集(1918—1922):《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葯》、《明天》、《一件小事》、《頭發的故事》、《風波》、《故鄉》、《端午節》、《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社戲》。
《彷徨》集(1924—1926):《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長明燈》、《示眾》、《高老夫子》、《離婚》、《孤獨者》、《傷逝》、《弟兄》。
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1922—1935):《補天》、《奔月》、《鑄劍》、《非攻》、《理水》、《採薇》、《出關》、《起死》。
1918年5月魯迅發表《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2.「人生派」的問題小說:以探討社會、人生問題為主要內容,又稱五四問題小說。1921年文學研究會成立,提出「為人生」口號。代表:冰心《斯人獨憔悴》、《超人》、《去國》1921年以後,冰心的小說轉向青年的苦悶心理,並試圖解決這一問題。五四之後的一代青年開始覺醒,但面對問題如麻的社會,陷入無路可走的悲哀,產生了內心的苦悶與焦慮,冰心開出葯方——愛的哲學。《超人》中的主人公何彬,曾經認為「愛與憐憫都是惡」,所以他要做一個「超人」,在幫助了一個貧困的孩子之後,內心深處開始萌動著愛與同情的種子。
汪敬熙《雪夜》、羅家倫《是愛情還是苦痛》、葉聖陶《這也是一個人》、俞平伯《花匠》、廬隱《海濱故人》、許地山《綴網勞蛛》
3.鄉土寫實小說:20年代中期,以農村生活為題材,具有較濃的鄉土氣息與地方色彩的小說興盛起來,延續到30年代,即鄉土寫實小說。代表:廢名(馮文炳)、許傑《賭徒吉順》、許欽文《一生》《瘋婦》、魯彥(原名王衡,因熱愛魯迅而改名,代表作《菊英的出嫁》——冥婚,《黃金》標志著鄉土寫實小說創作的成熟,史伯伯,串門——借錢,參加婚宴——坐末席,女兒遭罵,被盜不敢聲張,寫出了金錢觀念驅動下人與人之間冷酷、可怕的關系。)蹇先艾、黎錦明、彭家煌《陳四爹的牛》、台靜農、徐玉諾、王思玷等。鄉土小說把藝術之根扎於故鄉的土地與農民之中,帶著滿身鄉土氣息,又敢於正視農民的辛酸與凄楚,作平實自然的描寫。
4.「自我小說」流派:以表現自我,重自我抒情為主要特徵。1921年7月,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田漢等人發起組織創造社,強調文學必須表現自我表現作家「自我內心的要求」。一批作家,面對民族的苦難,傾瀉出他們或昂揚樂觀,或悲哀苦痛的內心情感與要求,為祖國命運與個人生活而焦慮的層層郁積,形成了他們豐富而強烈的內心情感。郁達夫,小說描寫了一系列表現作家自我、具有濃厚主觀抒情色彩的自我形象,顯示出鮮明的浪漫主義風格。《沉淪》——「他」留學日本,受民族歧視,精神壓抑,顧影自憐,在疾呼「祖國快快富強」時跳海自殺。這些形象多具有感傷、憂郁甚至頹廢情調的「零餘人」。
5.「革命小說」流派:出現於20年代末30年代初。代表:蔣光慈《少年漂泊者》(描寫一個少年漂泊異鄉,尋求復仇的道路,後投身北伐。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咆哮了的土地》。洪靈菲《大海》。由於缺乏對革命和工農大眾感情的體驗與認同,對革命斗爭有膚淺、空洞的描寫,往往把革命生活簡單化。
6.社會剖析派:出現於30年代初期,當時蔣政權進入相當穩定時期,民族矛盾激化,各種社會矛盾加劇。這些作家堅持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以科學的社會觀和多樣的藝術手法,對中國現代社會作全景式的觀照、分析,揭示出其本質和基本規律。代表:茅盾《子夜》(通過吳蓀甫這個藝術形象表現了中國並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化了的深刻思想內涵。)《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三個中篇)、《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
7.「京派小說」:20年代後期至30年代中期活躍於北方文壇的一個重要流派。北京較少受南方激盪的政治風雲的沖擊,進入一個黑暗的相對沉靜的歷史時期。一部分對社會現實不滿的知識分子,便潛心於文學天地,去追尋理想的境界和個性的發展。新文化運動批評與否定的鋒芒指向傳統文化中的封建政治、倫理道德,對民族的文化範式、審美心理等深層積淀卻未有觸動。「京派小說」的重要特徵以獨特的審美意識對生活進行主觀化的過濾與凈化,展現具有古樸美、清純美的人生圖景。代表:沈從文《邊城》。王向辰、凌叔華、林徽音、廢名《竹林的故事》、蕭乾等。
8.「新感覺派」小說:出現於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我國小說的第一個現代主義流派,是受西方現代藝術啟示並在日本新感覺派小說直接影響下形成的。他們不再滿足於單純描寫外部現實,而重視直覺,強調主觀感受,將主觀感受與感受客體合而為一,創造所謂的「新現實」,善於描寫心理活動。代表:訓吶鷗《無軌列車》(半月刊)、戴望舒、穆時英《上海狐步舞》、施蟄存《梅雨之夕》(以淡化的情節,運用意識流和內心獨白的方法,把男主人公在雨中送一位姑娘回家過程中的心理,描寫得細致入微。)
缺點:明顯感染上了西方現代派文學所固有的悲觀、頹廢、絕望等色彩與情調。
9.「山葯蛋派」小說:出現於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以趙樹理為代表的植根於山西農村的小說流派,形象展現了農村由封建專制統治向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轉變的基本面貌,展示了農村階級關系、人際關系和部分社會習俗的變革。在藝術上具有「新穎獨到的大眾風格」,小說形式通俗化、大眾化,具有強烈的現實性。代表:趙樹理《小二黑結婚》《鍛煉鍛煉》、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
同時出現的著名作家、作品還有: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暴風驟雨》、孫犁《荷花澱》(絕大部分反映農村的生活和斗爭,追求的藝術境界是質朴純凈,被稱作「詩化小說」。)
10、老舍:《月牙兒》(展示母女兩代相繼被迫淪為暗娼的悲劇,發出了對非人世界血淚控訴。)《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祁天佑,表現了對民族文化的反思、批判,寄託著作者的家國之痛。)
11.巴金:其作品兩大題材最為顯著,其一是表現社會革命,探索青年革命的道路,《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其二是抨擊舊式家庭的腐朽與罪惡。《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2.李劼人《死水微瀾》(以成都郊區天回鎮為人物活動的中心舞台,圍繞蔡大嫂(即鄧么姑展開情節,具體描寫了以羅歪嘴為首的袍哥與以顧天成為代表的教民勢力之間的矛盾糾葛。)
13.錢鍾書《圍城》,在更為廣闊的生活背景下,對中國知識階層進行了刻意描繪與無情透視。小說以方鴻漸為中心,描繪了一群留學生與大學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戀愛問題上遇到的矛盾糾葛,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猥瑣靈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⑤ 彭家煌小說活鬼大概內容
《活鬼》以諷刺的筆調嘲諷了舊中國鄉村的小孩子娶大媳婦的風俗習慣,其濃烈的喜劇氛圍下寓含強烈的諷刺意味。
全篇小說的語言風格與那個時代普遍的「口號」「吶喊」「自傷」完全不同——客觀而冷靜的敘述,作者自己的態度、道德評價幾乎完全退出小說,似乎只是專注於敘述。雖然在無處不在的諷語中,讀者還是可以感覺到作者的感情傾向的,但如此客觀的語言風格在五四大潮中的文學作品裡似也不多見。
彭家煌明顯地在剋制自己的感情,讓作品的敘述不再流於空喊的口號和參雜過分強烈的抒情。這種自覺在那個時代中是極其難得的一種獨特品質。
(5)短篇小說陳四擴展閱讀
他的鄉土小說,比二十年代一般鄉土作家更為活潑風趣,也更加深刻圓熟。人物色彩斑斕,栩栩如生;洞庭湖邊潮潤的泥土氣息,撲面而來;口語的運用,尤為成功。《活鬼》《慫恿》《美的戲劇》《陳四爹的牛》,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彭的小說敘述冷靜、機智,具農民式的風趣,有強烈的地方性,其中將本是悲劇性的故事滲入喜劇色彩,尤為傑出。彭家煌將鄉村諷刺體小說這樣早地提到較高的水平,為沙汀等積累了很有價值的藝術經驗。
⑥ 俗世奇人18個人物概括
1、蘇七塊,本名蘇金散,是一個醫術精湛,行醫規矩奇特,性格倔強但不失善良的人。蘇大夫民國初年在小白樓一帶,開所行醫,正骨拿環,天津衛掛頭牌。連洋人賽馬,折胳膊斷腿,也來求他。
2、刷子李,刷子李是生活於市井裡巷的凡夫俗子,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手藝人,可他又是「俗世」中的「奇人」,因為他刷牆的技藝高超的故事。他充滿自信,豪氣千丈,同時又心細如發,對於小徒弟細微的內心活動體察入微。
3、《酒婆》是出自《俗世奇人》的一篇短篇小說,為該書19篇文章之一,作者是馮驥才。講述的是一個老女人一直喝酒館的假酒,樂在其中,可是有一天喝了良心發現的老闆賣的真酒後卻丟掉了性命,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4、賀道台:賀道台叫僕人們用桿子打,用磚頭砍,爬上樹抓,八哥在樹頂上來回蹦了一會兒,還不住地叫:「死鳥!死鳥!死鳥!」最後才揮翅飛去,很快就無影無蹤了。 自此,賀道台就得了「死鳥」的外號。而且人們傳這外號的時候,還總附帶著這個故事。
5、張大力:原名叫張金璧,津門一員赳赳武夫,身強力蠻,力大沒邊,故稱大力。津門的老少爺們喜歡他,佩服他,誇他。
6、馮五爺:馮五爺這一輩五男二女,他排行末尾,幾位兄長遠在上海天津開廠經商,早早地成家立業,站住腳跟。惟獨馮五爺在家啃書本。他人長得賽條江鯽,骨細如魚刺,肉嫩如魚肚,不是賺錢發財的長相,倒是舞文弄墨的材料。凡他念過的書,你讀上句,他背下句,這能耐據說只有宋朝的王安石才有。至於他出口成章,落筆生花,無人不服。都說這一輩馮家的出息都在這五爺身上了。
7、藍眼:這看假畫的名叫藍眼。在鍋店街裕成公古玩鋪做事,專看畫。藍眼不姓藍,他姓江,原名在棠,藍眼是他的外號。天津人好起外號,一為好叫,二為好記。這藍眼來源於他的近視鏡,鏡片厚得賽瓶底,顏色發藍,看上去真賽一雙藍眼。而這藍眼的關鍵還是在他的人鳥上。據說他關燈看畫,也能看出真假;話雖有點玄,能耐不摻假。他這藍眼看畫時還真的大有神道──看假畫,雙眼無神;看真畫,一道藍光。
⑦ 俗世奇人所有人物特點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馮驥才著的短篇小說,裡面描述了清末民初時期天津衛的一些奇人異事,其中泥人張、刷子李、燕子李三、酒婆等人和故事均為人們所熟知。在這本著作中,作者以特定的社會背景,通過寫人,間接夾雜了當地的地域風貌、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等內容,細膩地刻畫出了天津衛當時的社會風貌,並闡釋了很多的人生哲理,是一部非常通俗易懂的文學著作。
⑧ 俗世奇人中每個人故事簡介及人物性格,急求!!!!
1、蘇七塊,本名蘇金散,是一個醫術精湛,行醫規矩奇特,性格倔強但不失善良的人。蘇大夫民國初年在小白樓一帶,開所行醫,正骨拿環,天津衛掛頭牌。連洋人賽馬,折胳膊斷腿,也來求他。
2、刷子李,刷子李是生活於市井裡巷的凡夫俗子,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手藝人,可他又是「俗世」中的「奇人」,因為他刷牆的技藝高超的故事。他充滿自信,豪氣千丈,同時又心細如發,對於小徒弟細微的內心活動體察入微。
3、《酒婆》是出自《俗世奇人》的一篇短篇小說,為該書19篇文章之一,作者是馮驥才。講述的是一個老女人一直喝酒館的假酒,樂在其中,可是有一天喝了良心發現的老闆賣的真酒後卻丟掉了性命,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4、賀道台:賀道台叫僕人們用桿子打,用磚頭砍,爬上樹抓,八哥在樹頂上來回蹦了一會兒,還不住地叫:「死鳥!死鳥!死鳥!」最後才揮翅飛去,很快就無影無蹤了。 自此,賀道台就得了「死鳥」的外號。而且人們傳這外號的時候,還總附帶著這個故事。
5、張大力:原名叫張金璧,津門一員赳赳武夫,身強力蠻,力大沒邊,故稱大力。津門的老少爺們喜歡他,佩服他,誇他。
6、馮五爺:馮五爺這一輩五男二女,他排行末尾,幾位兄長遠在上海天津開廠經商,早早地成家立業,站住腳跟。惟獨馮五爺在家啃書本。他人長得賽條江鯽,骨細如魚刺,肉嫩如魚肚,不是賺錢發財的長相,倒是舞文弄墨的材料。凡他念過的書,你讀上句,他背下句,這能耐據說只有宋朝的王安石才有。至於他出口成章,落筆生花,無人不服。都說這一輩馮家的出息都在這五爺身上了。
7、藍眼:這看假畫的名叫藍眼。在鍋店街裕成公古玩鋪做事,專看畫。藍眼不姓藍,他姓江,原名在棠,藍眼是他的外號。天津人好起外號,一為好叫,二為好記。這藍眼來源於他的近視鏡,鏡片厚得賽瓶底,顏色發藍,看上去真賽一雙藍眼。而這藍眼的關鍵還是在他的人鳥上。據說他關燈看畫,也能看出真假;話雖有點玄,能耐不摻假。他這藍眼看畫時還真的大有神道──看假畫,雙眼無神;看真畫,一道藍光。
拓展資料: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馮驥才創作的同名小說集。全書由18個短篇小說連綴構成,各篇文字極精短,半文半白,帶有"三言兩拍筆意,作品的風格也接近古典傳奇色彩,取話本文學旨趣。書中所講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衛市井生活為背景,每篇專講一個傳奇人物生平事跡,素材均收集於長期流傳津門的民間傳說,人物之奇特聞所未聞故事之精妙嘆為觀止。
參考鏈接:網路-俗世奇人
⑨ 求陳世文講古(武俠小說、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清晰MP3下載的網址,不需注冊會員即可下載的,謝!
[下載]陳四文講古大全!不容錯過!經典潮汕講專古屬 http://bbs.chaoshanren.com/thread-104173-1-1.html
求採納
⑩ 三家巷的故事梗概
小說《三家巷》20世紀20年代初,廣州三家巷住著互有姻親關系的三戶人家:買辦資產階級的陳家、官僚地主的何家和手工業工人的周家。三家的青年們都懷有救國救民的抱負,立志為祖國富強獻身。省港大罷工開始後,周家幼子周炳的表妹 、鞋匠之女區桃在沙基慘案中不幸中彈犧牲。與區桃相愛的周炳痛不欲生,大病一場。後在大哥周金和表姐區蘇的勸導下,他重新振作起來,並與陳家四小姐文婷一起參加了支持省港罷工的文藝演出。不久,廖仲愷遇刺的消息傳來,陳家大少爺文雄喪失革命信心,哄騙周家三姑娘周泉與他結了婚,後又退出罷工委員會,到德昌洋行當了經理。周炳二哥周榕與陳家二小姐文娣私奔上海作新婚旅行,歸來後,陳文娣的革命意志也開始動搖 。在一次聚會上,三家巷青年發生激烈爭辯,終致徹底決裂,成為勢不兩立的仇人。周榕與文娣從此分手。只有周炳認為文婷是陳家的例外,並接受了她的愛情。四一二大屠殺開始後 ,周家三兄弟到鄉下避難。其間,文娣嫁給了何家少爺守仁。後何守仁在周炳給文婷的信封郵戳上發現了周家兄弟的藏身之地,遂予告發。周榕、周炳逃脫敵人追捕,周金卻不幸犧牲 。南昌起義後,革命形勢有所好轉。 周炳滿懷革命熱情約文婷相見。不料,此時的文婷只熱衷於建立舒適的小家庭。不久,她嫁給了財政廳官員宋以廉。殘酷的現實使周炳幡然猛醒。 他懷著對區桃的懷念和對革命的信念 ,投入了廣州起義的革命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