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生汪曾祺讀本的讀後感怎麼寫
《汪曾祺讀本》讀後感
汪曾祺寫的書有許多,小說有:《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說選》……其中《小學生汪曾祺讀本》里的《我的家鄉》深深地吸引住了我的視線……
《我的家鄉》中汪曾祺寫了他的家鄉高郵。文章的大意是這樣的:汪曾祺的家鄉是個水鄉,家鄉在京杭大運河的下面,叫高郵。運河裡有著許多的大船;許多捕魚的魚鷹;許多造船修船情景;許多我在西堤上跟小朋友玩的趣事;還有許多那裡的特產,例如:湖蟹、咸鴨蛋……
我在看到用魚鷹捕魚這段描寫的時候,不禁眼界大開,心裡也在嘀咕著:竟然還有這種奇特捕魚的方法。人們一般都是兩條船,一條船有八隻左右的魚鷹排成陣形,捕魚人把篙子一揮魚鷹就紛紛躍進水裡,叼著一條鱖魚上來,捕魚人解開魚鷹脖子上的金屬扣子,獎勵它們一條小魚,它們就會心甘情願地又跳進水裡為人捕魚。這種捕魚的方法真奇特呀!
汪曾祺把高郵的特產寫得很有趣,字里行間還包含著深意呢!像這句:江浙一帶人見面問起我的籍貫,答雲高郵,多肅然起敬,曰:「你們那裡出咸鴨蛋。」好像我們那裡只出咸鴨蛋似的!這句話寫出了高郵不僅僅出咸鴨蛋,還出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如:秦少游,散曲作家王磐,經學大師王念孫、王引之父子……
順便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哦,我媽媽的家鄉也在高郵,下次我回去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地去汪爺爺寫到的地方游覽一下。
2. 莫泊桑短篇小說集 讀後感
開篇便是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主人公無疑是以另一種方式表達了她對侵略者的仇恨和蔑視。羊脂球曾因與普魯士人同住一所旅館為由,拒絕過高尼岱的無理要求,她根本不可能答應侵略者的無恥要求,然而最終她還是為了親愛的「同胞」而屈服。而那些道貌岸然的上流社會的旅伴,在利用她通過了普魯士人的關卡之後,卻徹底的拋棄了她,甚至還嘲笑她的犧牲行為。我憤怒了,想到在開頭,女主人公曾經無私地把自己的食物給大家吃,在結尾卻被大家嘲笑,一點吃的都沒有,只能看著別人吃,我覺得女主人公真的非常可憐。女主人公是一個被出賣了的英雄,一個有著貞德姑娘那樣的堅強意志和愛國熱忱的英雄,那些有錢或有權的「同胞」真像當年他們的祖先出賣貞德一樣,出賣了她而又拋棄了她,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劇。《羊脂球》充分地表達了莫泊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只顧私利而不顧民族尊嚴的貴族資產者們的寡廉鮮恥的抨擊。
莫泊桑的小說中為數不少是對上流社會的鄙視和厭惡,而對於小資產階級也同樣提出了批判。比如《項鏈》中的羅瓦賽爾夫婦為了參加一次部長舉辦的晚會而葬送了十年的青春。若不是虛榮心作祟,瑪蒂爾徳不會向朋友借項鏈,也不會在丟失項鏈後買一條「完全相同」的賠給朋友而落入高利貸的陷阱,就此開始了十年艱辛的生活。最令人心酸的是瑪蒂爾徳在還清欠款之後偶遇借給項鏈的朋友時那種輕松,自豪的心情。在她看來,為了支撐門面而付出的犧牲終於得到了體現。
《我的叔叔於勒》以於勒叔叔與「我」的家人相遇前後我家人對他的截然相反的態度,提出了「究竟是金錢重要,還是親情重要」的疑問。這些作品都表達了對社會的不滿,也突出了作者是多麼關心國家,以筆來當武器,來訴說社會的不足。
在莫泊桑的筆下,我讀到了他對貴族們寡廉鮮恥的抨擊;對小資產階級愛慕虛榮、羨慕榮華的風氣的諷刺;對資產階級腐化墮落、拜金主義等丑惡風尚的鄙視以及對窮苦人民悲慘命運的同情、對勞動人民優秀品質的歌頌,還有他那濃濃的愛國之情。
從莫泊桑的寫作風格中我也學到了不少。他不是哲人,也不是歷史家。他缺乏巴爾扎克那種深邃的歷史洞察力,更不像他的老師福樓拜那樣縝密細致,也不如左拉的視野那麼寬廣。可他卻有一種非凡的捕捉生活的能力,善於在一般人視而不見的凡人小事中,發掘出帶有本質意義和美學價值的內容,使得自己作品中的文學題材大大豐富了。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精悍深刻,包羅萬象,他的許多文章都非常有趣,讀來非常過癮。課余讀一讀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吧,只花費你幾分鍾的時間,但相信你會有不少收獲的
3. 跪求汪曾祺的茱萸小集二中片段的讀後感!!!!!
秦外的握手,同苦................. 舉爪,6班的......
文章主要描寫了「我」捉蟋蟀,養蟋蟀的情景。從「....」「....」幾句話運用......的描寫方法(或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看出作者.....的感情。生活中...........比如.........所以.........
我就是套入介個寫的= =
4. 小學是汪曾祺讀本讀後感300
汪曾祺寫的書有許多,小說有:《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說選》……其中《小學生汪曾祺讀本》里的《我的家鄉》深深地吸引住了我的視線……
《我的家鄉》中汪曾祺寫了他的家鄉——高郵。文章的大意是這樣的:汪曾祺的家鄉是個水鄉,家鄉在京杭大運河的下面,叫高郵。運河裡有著許多的大船;許多捕魚的魚鷹;許多造船修船情景;許多我在西堤上跟小朋友玩的趣事;還有許多那裡的特產,例如:湖蟹、咸鴨蛋……
我在看到用魚鷹捕魚這段描寫的時候,不禁眼界大開,心裡也在嘀咕著:竟然還有這種奇特捕魚的方法。人們一般都是兩條船,一條船有八隻左右的魚鷹排成陣形,捕魚人把篙子一揮魚鷹就紛紛躍進水裡,叼著一條鱖魚上來,捕魚人解開魚鷹脖子上的金屬扣子,獎勵它們一條小魚,它們就會心甘情願地又跳進水裡為人捕魚。這種捕魚的方法真奇特呀!
汪曾祺把高郵的特產寫得很有趣,字里行間還包含著深意呢!像這句:江浙一帶人見面問起我的籍貫,答雲高郵,多肅然起敬,曰:「你們那裡出咸鴨蛋。」好像我們那裡只出咸鴨蛋似的!這句話寫出了高郵不僅僅出咸鴨蛋,還出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如:秦少游,散曲作家王磐,經學大師王念孫、王引之父子……
順便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哦,我媽媽的家鄉也在高郵,下次我回去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地去汪爺爺寫到的地方游覽一下。
5. 求汪曾祺選集讀後感,1000字
讀書感:(摘抄在後面)
(一)
在現當代作家裡,我最喜歡的是汪曾祺。在寒假我把他的自選集認真地讀了完了。
汪曾祺不同於同時代的作家。他有兩個創作高峰期,一個是四十年代,一個是八十年代。這兩個時代都有很強烈的政治意味,四十年代在歌頌革命歌頌黨,八十年代又是對文革的反省,「傷痕」遍地。在這樣強的政治語境下,很多有個人特色的作家作品只能潛伏暗沉。而汪曾祺的作品卻有十分鮮明的個人特色。在他的小說里我們看不到明顯的政治色彩,更多的是他對於生活的描繪。
他描繪的人和事都很活,雖然沒有太大的崇高意義,卻濃縮了許多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在他筆下的生活是真實生動的,鮮活的。他筆下的人物大多是有風骨的,像《歲寒三友》里的三位摯友。「陶虎臣壞了一隻眼睛,還看不出太大的破相,不像一般有殘疾的人往往顯得兇狠。他依然隨時是和顏悅色的,帶著寬厚而慈祥的笑容。這種笑容,只有與世無爭,生活上容易滿足的人才會有。」(《歲寒三友》)還有《鑒賞家》里的季陶民和葉三之間知己般的惺惺相惜。
我還十分驚訝於汪老對民間風俗事物的了解程度。很多准備遠離我們的食物、器物他都能准確地寫出,而且寫得饒有興味。尤其民間的傳統美食,寫得簡直讓人垂涎欲滴。「立春前後,賣青蘿卜。『棒打蘿卜』,摔在地上就裂開了。杏子、桃子下來時賣雞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團雪,只嘴兒以下有一根紅線的『一線紅』蜜桃。再下來是櫻桃,紅的像珊瑚,白的像瑪瑙。端午前後,枇杷。夏天賣瓜。七八月賣河鮮:鮮菱、雞頭、蓮蓬、花下藕。賣馬牙棗、賣葡萄。重陽近了,賣梨:河間府的鴨梨、萊陽的半斤酥,還有一種叫做『黃金墜子』的香氣撲人個兒不大的甜梨。菊花開過了,賣金橘,賣蒂部起臍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後,賣栗子、賣山葯(粗如小兒臂)、賣百合(大如拳)、賣碧綠生鮮的檀香橄欖。」看著他的文字,真的好想吃啊!
他的語言十分流暢,口語化,雖然辭藻不華麗,卻能夠把活生生的生活圖景呈現在讀者面前。「像一隻飢餓的鳥,到處飛,想給兒女們找一口食。回來時總帶著滿身的草屑灰塵:人,越來越瘦。」(《歲寒三友》)這寥寥幾句就把王瘦吾想發財維持一家生活的強烈願望給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活、生動,便是最大的文采。
我同時也很佩服汪老對人世的洞察,世故得天真有趣。他的文章也因此像一股清風,給傷痕累累的文壇帶來了歡愉。讀他的文章時,內心是清透的,它們颳去了疲憊和煩惱,讓人欣賞到生活的美。
(二)
旅行人長途跋涉,他走到一個廟里借宿。這是一座怎樣的廟宇?
「多少日子以來,他向上,又向上;升高,降低一點,又升得更高。他爬的山太多了。山越來越高,山頭和山頭擠得越來越緊。路越來越小,也越來越模糊。他彷彿看到自己,一個小小的人,向前傾側著身體,一步一步,在蒼青赭赤之間的一條微微的白道上走。低頭,又抬頭。看看天,又看看路。路像一條長線,無窮無盡地向前面畫過去。雲過來,他在影子里;雲過去,他亮了。他的衣裾上沾了蒲公英的絨絮,他帶它們到遠方去。有時一開眼,一隻鷹掠過他的視野。山把所有變化都留在身上,於是顯得亘古不變。他想:山呀,你們走得越來越快,我可是只能一個勁這樣走。及至走進那個村子,他向上一看,決定上山借宿一宿,明天該折回去了。這是一條線的盡頭了,再往前沒有路了。」
旅行人走過很多路,他幾乎用一生尋找他的仇人,一個從沒見過的仇人。他有些累了,有些疲倦了,但有些不想走了:「山呀,你們走得越來越快,我可是只能一個勁這樣走。」於是,他走到山路盡頭的廟宇。其實,也是他人生路的一個歸宿。
在這里,旅行人見到住在廟里的和尚。「蜂蜜和尚」。
廟里只是一個和尚嗎?
「但是我知道我並不想在這里出家!」
旅行人突然喊出這一句話的時候,「他為自己的聲音嚇了一跳」。我們也被嚇了一跳。這一刻,我們才知道,廟宇不是一個和尚,這里有另一個和尚。
「這和尚好怪!和尚是一個,蒲團是兩個。一個蒲團是和尚自己的,那一個呢?佛案上的經卷也有兩份。而他現在住的禪房,分明也不是和尚住的。」
一切彷彿有著冥冥的註定。
然後,我們帶著這一個聲音向上或往下回溯。
「他在心裡畫不出和尚的樣子。他想和尚如果不是把頭剃光,他該有已投多好的白發。一頭亮亮的白發在他的心裡閃耀著。」
那一刻,旅行人以為那一頭白發,是母親的。但是,他不知道,那一頭白發也是他的。另一個和尚,是他。這是神秘的預兆。文章結尾有一句話映照了這個預兆:
「兩滴眼淚閃在廟里白發的和尚的眼睛裡。」
為什麼流淚?誰流淚?
旅行人。或許他為心中放下沒有恨的仇恨流淚。或許他為仇恨放過他而流淚。
全文涌動著非常強烈的意識流。疲倦,仇恨,解脫,三者意識相互交織,非常完整地交代了一個故事。更巧妙地,汪老也用一個鏡頭的語言,交代了仇人的贖罪。
「好了,到了頭:
一堆長發。長發蓋著一個人。匍匐著,一手鏨子,一手鐵錘,低著頭,正在開鑿膝前的方寸。他一定是聽見來人的腳步聲了,他不回頭,繼續開鑿。鏨子從下向上移動著。一個又一個火花。他的手舉起,舉起。旅行人看見兩只僧衣的袖子。他的披到腰下的長發搖動著。他舉起,舉起,旅行人看見他的手。這雙手!奇瘦,瘦到露骨,都是筋。旅行人後退了一步。和尚回了一下頭。一雙熾熱的眼睛,從披紛的長發後面閃了出來。旅行人木然。舉起,舉起,火花,火花。再來一個,火花!他差一點暈過去:和尚的手臂上赫然有三個字,針刺的,塗了藍的,是他的父親的名字!……」
過去與現在交織,復仇者與被仇恨者相遇,仇人與和尚形象重合,執迷者被渡,仇恨情緒終歸於虛無,正應和了卷首的莊子之語:
「復仇者不折鏌干。雖有忮心,不怨飄瓦。」
(三)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是陸放翁的詩,與他廣為人知的表達報國雪恥之志的詩歌不同,這首詩給我們看到了一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閑適的心情有一種不被塵世所染的脫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汪老是喜愛這首詩的,不如說是他喜愛這種心情,這種心情是具有生活氣息的,他想展現給我們的就是他的帶著心情的生活。
他對生活的感覺,似乎略有逃學孩子的清閑,世界也就這么大:嘴裡叼著的微甜的草根、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嬌嗔柔和的「賣楊梅——」聲、在窗檯上悄悄「吸著水」的綉球花,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他真實地、切身地享受這種藝術。
他是個別樣的作家,他與當今坐在家裡或辦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幾近被絡繹不絕的電話摧毀的作家不一樣。他的文章、他的書像是被他本人撫摩過千萬遍的,字里行間散發出的是木頭鉛筆的味道,而不是機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個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鉛筆,面帶淡定從容的微笑,他細膩動情的筆觸時不時地給自己和我們一個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感動,為了一小盤帶著雨珠的潔白的緬桂花,抑或是為了一條從湖心突然一躍而起的大魚,還是堂倌頗具京腔的一聲「收茶錢——」,它們以滋潤人心的方式詮釋了「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東方古訓,《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http://1.unjs.com)。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種生活狀態、一種境界、一種認識,大多數人為了擺脫平庸而奮斗,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經歷了暴風雨也見過了彩虹後,往往不再好高騖遠,而是理解平淡、用這種平淡的心境熱愛著平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
其實從他的文章里得以體現的閑適之美正是他經歷了人事浮沉後所潛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給我們看到的是那種能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可惜現在人們大多沒有精力和心情去關注這些看似瑣碎的美,他們大多腳步匆匆,厚重的鏡片竟把人們的心與社會、與自然隔離,太多的金屬製品竟把人們的心層層包裹,作者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的同時,我分明聽到一個慈祥的聲音在對忙著趕路的世人們說:「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的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的胭脂水不小心從指尖滑落,浸進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四)
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語言文風。汪曾祺的作品是可以讀出生活的。這是源於作家對生活的真誠吧。他所寫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舊時代的高郵小城、西南邊城昆明、文化界的故舊師友、西南聯大的師生、北京京劇團的戲曲演員;故鄉的大淖、荸薺庵,昆明的白馬廟等。他的作品中總有他自己過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寫起來有真切的認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較多的是散文。下面我將從他的散文中舉幾個例子,分析一下語言,表達我的感受和觀點。
那棵龍爪槐是我一個人的。我熟悉他的一切好處,知道那個枝子適合哪種姿勢。雲從樹葉中間過去。壁虎在葡萄上爬。杏子熟了。何首烏的藤爬上石筍了,石筍那麼黑。蜘蛛網上一隻蒼蠅。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葉子,這葉子有點甜么,那麼嫩。金雀花哪兒好熱鬧,多少蜜蜂!波——金魚吐出一個泡,破了,下午我們去撈金魚蟲。香櫞花蒂的黃色彷彿有點猶豫,別的是花飄下,香櫞花時掉下的,花落在草葉上,草稍微低頭又彈起。 ——《花園》
《花園》這篇散文讀起來頗有趣味,語言十分的生動活潑。對景物的刻畫很好,文字雖是印在紙上,紙雖是平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體的,是鮮活的,是有生命的。感覺手是可以觸摸到它們的,《花園》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樣真實地出現在我眼前,喚起了心靈最柔軟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於他的語言平實、生活,它所描寫的東西也是如此,平凡渺小,但卻凝聚著巨大的能夠打動人心靈的力量。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快樂和溫馨,貼近的觀察生活。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胡同是貫穿大街的網路。它居鬧市很近,大哥醬油,約二斤雞蛋什麼的,很方便但似有很遠。這里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有剃頭挑子的「喚頭」(像一個大鑷子,用鐵棒從當中擦過,便發出噌的一聲);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片,搖動做聲);算命的盲人(現在早沒有了)吹的短笛的聲音。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加安靜了。——《胡同文化》
汪曾祺描寫的胡同中的場景很生活、真切。人物的特點很鮮明,雖描寫每個人物只有簡短的一句話,但他抓住了人物的細節,抓住了人物的魂。汪曾祺對風俗的關注體現了他對民族集體生活和文化的喜愛。汪曾祺在《鹹菜和文化》說:我們要在小說里表現的文化,首先是現在的,活著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看得見,摸得著,嘗得出,想得透。汪曾祺寫的《胡同文化》語言平實,貼近生活,也是希望把這種文化以最簡單真實的方式傳遞給更多人,讓這文化更好的延續下去。
正如汪曾祺所說的: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他用樸素著實的語言記錄生活。歸有光的「以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事」也尤其受他推崇。汪曾的文學作品展示了現代漢語寫作的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從活的傳統和活的生活中汲取營養。
(五)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氣很涼爽,草上還掛著露水(蜘蛛網上也掛著露水),寫大字一張,讀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夏天》
如此平淡質朴,如話家常的文筆有幾人寫得如此愜意?惟恐只有汪曾祺能做到了。品讀汪曾祺的散文,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然後,請葡萄上架。把在土裡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來,得費一點勁。大的,得四五個人一起來。「起!——起!」哎,它起來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條向三面伸開,像五個指頭一樣的伸開,扇面似的伸開。然後,用馬筋在小棍上固定祝葡萄藤舒舒展展、涼涼快快地在上面呆著。
讀到這里,我不由得笑了,繪聲繪色的描述讓我似乎看到了葡萄藤老爺般呆在架子上。
這便是汪曾祺的散文所帶來的感覺享受。讀汪曾祺的散文處處可見這樣的文筆,行文中透著淡泊寧靜,即使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能被他寫出不同的韻味。
如自1938年9月,日軍飛機瀕臨昆明進行空襲,狂轟亂炸,西南聯大教職員宿舍亦有被炸毀的,造成人員傷亡。汪曾祺正在西南聯大學習,當時師從沈從文,後來寫得小說受其影響,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西南聯大當時集中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的著名教授和專家學者,如對魏晉南北朝史和隋唐史頗有研究的陳寅恪,對中國哲學史研究卓有貢獻的馮友蘭,新文學運動的重要人物朱子清,以及各有專長的聞一多、錢鍾書、沈從文、柳無忌、葉公超、吳晗、錢穆、錢端升、張奚若、費孝通、羅隆基、潘光旦、賀麟、陳岱孫、王力、吳宓、聞家駟等。在很多名人的回憶錄中,這段時間是慘淡動盪的。然而在汪曾祺關於這段時間回憶的散文中,卻透著生活的情趣。如《跑警報》:
跑警報大都沒有準地點,漫山遍野。
說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幾個比較集中的「點」。古驛道的一側,靠近語言研究所資料館不遠,有一片馬尾松林,就是一個點。這地方除了離學校近,有一片碧綠的馬尾松,樹下一層厚厚的幹了的松毛,很軟和,空氣好,——馬尾松揮發出很重的松脂氣味,曬著從松枝間漏下的陽光,或仰面看松樹上面藍得要滴下來的天空,都極舒適外,是因為這里還可以買到各種零吃。昆明做小買賣的,有了警報,就把擔子挑到郊外來了。五味俱全,什麼都有。最常見的是「丁丁糖」既麥芽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關東糖,不過做成一個直徑一尺多,厚可一寸許的大糖餅,放在四方的木盤上,有人掏錢要買,糖販即用一個刨刃形的鐵片揳入糖邊,然後用一個小小的鐵錘,一擊鐵片,丁的一聲,一塊糖就震裂下來了………..
在極度動盪恐慌中,居然能感受到松脂氣味、陽光、藍得要滴下來的天空。這讓我感嘆汪的心境何其淡定。
汪曾祺經歷過人生的大波大浪。文-革中,汪曾祺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勞動的日子裡,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於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麼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朴,不事雕琢,緣於他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正因為有這份超然,他的所作所為便不難理解了。他是唯一敢於在江-青面前翹著二郎腿、抽煙的人。其中膾炙人口的「人一走,茶便涼。」便出自汪曾祺之手。汪曾祺淵博多識,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我對於汪曾祺的了解,始於讀他的一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其中:「兒女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設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這話讓我深受觸動,父子之間能做到這樣少見。這讓我對汪曾祺的文章有了興趣,於是到書店去搜尋,遺憾而歸。只好在網上斷斷續續的看。學校讀書協會買了一批書,其中便有《汪曾祺散文集》,書拿到手中,如獲珍寶,細讀之後,忍不住想寫感想。沒有想到,動手寫時,卻頓頓卡卡總是詞不達意,意猶未荊看到極美的風景時,我們總是會感嘆詞彙的缺乏,似乎任何詞語也表達不出此時的美。讀到一本好書,也是這樣的感受:任何評價都是多餘的,任何詞語都不能精確表達自己讀後的感受。
微塵見世界,我只能這樣說。
(六)
這一兩個月來,很多很多我仰慕已久卻絕不能得見的老人會偶然出現在我的夢里,好奇特,以至於讓我覺得如果沒有幾句話記下我的夢會讓我遺恨。
讀《汪曾祺文集》後,我夢見那位「可愛」的汪曾祺。之所以用「可愛」來形容汪曾祺,是因為他的筆觸里沒有華麗、沒有異想不到,即便在生活貧困的年月他也能保持那種特有的風度,用一種幾近調侃的調調述說他在抗日戰征時期的西南聯大讀書生涯,每次讀及他大學時代的那些小故事,你會產生錯覺,會誤以為抗日戰爭時期是昆明城在演習娃娃過家家,不是嗎?你看汪曾祺的那些同學,人家忙裡偷著樂呢——許多許多的男生在跑警報的時候會手拿著女生喜歡的花生、瓜子,在女生的宿舍門口等候,所以跑警報的時期也是他們談戀愛的絕佳時候,所謂的「患難見真情」,於是在這千百次的警報中,有些女生發現只有一個是真情的,有的女生則發生多個真情實意的男生,當然他們也會在防空洞里寫對聯、寫詩,好玩吧!但也有不怕死的不跑警報的個例,如一個女生總是趁別人跑警報的時候洗澡,等那些人從防空洞里出來,人人排隊洗澡時,她卻好逍遙。還有另一個男生,警報響了他也跑,可他不進防空洞,他來回在路上看,看有沒有跑得急跑掉的財物或手飾,當然也偶有所得。當然,汪曾祺書中不僅僅是那些跑警報的人沒有怨言,連十年文革的勞動改造也讓他在文字中淡化了哀傷,不信你可以看看他是怎樣寫老舍在一個寒冷的清晨,一個冬日如何被逼無耐投太平湖自盡的。
其實在大學里就老聽愛好文學的舍友提起汪曾祺,在她的眼睛裡,汪曾祺的書是通俗易懂的,沒有我們所讀的哲學書籍那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架勢,汪曾祺的人是可愛的,盡管著書立學,可是沒有學者的講究,但是那個時候的我一付除了課本其餘都不讀的懶散作風,讓我與汪曾祺擦肩而過。時至今日翻閱兩遍《汪曾祺文集》後,才有了相見恨晚的感覺。想想,如若早在十年前我有幸拜讀,會不會讓我人生更積極、更樂觀、更陽光些?是呀,日子就是這樣的,愁是一天,樂也是一天,為什麼不像他一樣,每天整裝待發時放下生活的重負,淡化郁悶與憂傷,快樂的、輕松的生活呢?
其實我很愛汪曾祺的文章,還有另一重意思,我是一個愛臭美的小女子,不但愛美衫、美裙還酷愛美食,但凡我有機會外出,必會想方設法到當地的菜市逛逛,然後帶回一堆的特色調味品或干貨,比如從成都帶回鵑城豆瓣、花椒、核桃花、蟲草花,從重慶帶回秦媽火鍋料和橋頭火鍋料,從武夷山帶回岩耳和紅菇,從龍勝帶回煲湯的三七根和油茶果子等,把這些個寶貝收集回來,細細研究煮法,用一道道小菜贏得品嘗者的贊許和期待,即是我遊玩回家對旅途的另一種回憶。因此,對一個文章中也會提及美食的作者,我便如同面見了知己一般,汪曾祺,您說的家鄉出產的高郵雙黃咸鴨蛋,西湖糖醋魚現在還是那時的味道嗎?
摘抄:
我初學寫小說時喜歡把人物的對話寫得很漂亮,有詩意,有哲理,有時甚至很「玄」。沈從文先生對我說:「你這是兩個聰明的腦殼打架!」他的意思是說著不像真人說的話。托爾斯泰說過:「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談的。」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
每當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於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深沉的。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
我以為語言具有內容性。語言是小說的本體,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個作者的氣質、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態度,不是理念)。必須由語言入手,並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里。語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語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養。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句子,而在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包世成論王羲之字,看來參差不齊,但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有關。好的語言正當如此。語言像樹,枝幹內部汁液流轉,一枝搖,百枝搖。語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語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
我每天醒在鳥聲里。我從夢里就聽到鳥叫,直到我醒來。我聽得出幾種極熟悉的叫聲,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個固定的枝頭。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
坐在亭子里,覺山色皆來相就。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
她問了我一些問題。其中一個是,為什麼我的小說里總有水?即使沒有水,也有水的感覺"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
圖書館的管理員是一個妙人。他沒有準確的上下班時間。有時我們去得早了,他還沒有來,門沒有開,我們就在外面等著。他來了,誰也不理,開了門,走進閱覽室,把壁上一個不走的掛鍾的時針「喀拉拉」一撥,撥到八點,這就上班了,開始借書。這個圖書館的藏書室在樓上。樓板上挖出一個長方形的洞,從洞里用繩子吊下一個長方形的木盤。借書人開好借書單——管理員把借書單叫做「飛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紙片都叫做「飛子」,買米的發票、包裹單、汽車票,都叫做「飛子」,——這位管理員看一看,放在木盤里,一拽旁邊的鈴鐺,「當啷啷」,木盤就從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個滑車。不一會,上面拽一下鈴鐺,木盤又系了下來,你要的書來了。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
1948年3月,香港出了一本《大眾文藝叢刊》,撰稿人為黨內外的理論家。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寫的《斥反動文藝》,文中說沈從文「一直是有意識地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這對沈先生是致命的一擊。可以說,是郭沫若的這篇文章,把沈從文從一個作家罵成了一個文物研究者。事隔30年,沈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卻由前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寫了序。人事變幻,雲水悠悠,逝者如斯,誰能逆料?這也是歷史。」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
國子監,現在已經作為首都圖書館的館址了。首都圖書館的老底子是頭發胡同的北京市圖書館,即原先的通俗圖書館--由於魯迅先生的倡議而成立,魯迅先生曾經襄贊其事,並捐贈過書籍的圖書館;前曾移到天壇,因為天壇地點逼仄,又挪到這里了。首都圖書館藏書除原頭發胡同的和建國後新買的以外,主要為原來孔德學校和法文圖書館的藏書。就中最具特色,在國內搜藏較富的,是鼓詞俗曲。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
新校舍大門東邊的圍牆是「民主牆」。牆上貼滿了各色各樣的壁報,左、中、右都有。有時也有激烈的論戰。有一次三青團辦的壁報有一篇宣傳國民黨觀點的文章,另一張群社編的壁報上很快就貼出一篇反駁的文章,批評三青團壁報上的文章是「咬著尾巴兜圈子」。這批評很尖刻,也很形象。「咬著尾巴兜圈子」是狗。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
祖父年輕時建造的幾進,是灰青色與褐色的。我自小養育於這種安定與寂寞里。報春花開放在這種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曬得那麼多粉。固然報春花在我們那兒很少見,也許沒有,不像昆明。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
國子監,就是從前的大學。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
6. 從汪曾祺作品中選一部,寫一篇500字讀後感
汪曾祺的《受戒》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篇小說。汪曾祺是沈從文的學生,《受戒》一篇和沈從文的《邊城》,都是飽含詩情的小說,歌頌了人性之美。秋水般的文字,纖塵不然的意境,汪曾祺的《受戒》一篇與沈從文一脈相承。都是讓人感動的名篇。小說描寫的內容包括和尚們的宗教生活和民間的世俗生活兩部分。和尚們的宗教生活是充滿著人間煙火氣或者說世俗性的。聰明漂亮的主人公明海在家叫小明子,是從小就確定要出家的。他的家鄉出和尚。當和尚對當地人來說是一種謀生的職業,因為當和尚有很多好處,可以吃現成飯,可以攢錢,將來還可以還俗娶親。不僅出家的目的是世俗的,寺廟里的生活方式也如此,充滿了塵世的氣氛。荸薺庵的小和尚過著很清閑的日子,連早課、晚課也不做,只是敲幾聲磐,然後挑水、喂豬。在為數不多的幾個和尚中,大概只有一個老和尚最守規矩,他是吃齋的,但過年時也破戒。明子的舅舅仁山是「當家的」,掌管寺廟里里外外的俗務。二師父仁海是有老婆的,夫妻倆在廟里過起了逍遙自在的小日子。三師父精明能幹,風流倜儻,能玩牌,會「飛鐃」,還長於唱山歌小調。這個廟里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有人提起。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他們也舉行宗教儀式,可那歡快的場面更像是人生的舞蹈。有時,「一場大焰口過後,也像一個好戲班子過後一樣,會有一個兩個大姑娘、小媳婦失蹤,——跟和尚跑了」。在對和尚們的生活習俗作了充分的鋪敘後,作品又以小英子家為中心,了明麗的田園牧歌式的水鄉世俗生活畫卷。這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文明社會,人與環境自然和諧。小英子一家4口人,盡管性格不同,但都稟承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格。小英子熱情潑辣,心靈手巧,熱愛勞動。她和常往她家跑的明海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明海會畫花,小英子就把它們綉出來。他們共同勞動,一起薅草,車水,「扌歪」荸薺隨著歲月流逝,春去秋來,他們的心田裡漸漸長出了愛情的苗子。《受戒》這個題目是帶有反諷性的,「受戒」本來是和尚表明接受佛門戒律的儀式,而就在明海受戒的同時,兩個小主人公的愛情也走向成熟。明海在受完戒與小英子劃船回家時,兩人表白愛情,把船劃進了蘆葦盪。小說結尾處以寫景暗示了性的成熟。作品中兩個部分的內容是相通的,具體的聯結就是明海的行動;不僅如此,兩個部分還互相印證,流貫著共通的精神--中國人的求生意志。《受戒》有著一種內在的歡樂,浸潤著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現世主義精神,令人想起《詩經》和古代樂府中那些歡快的民歌。這是一首人生的贊歌,贊頌了純朴健康的人性之美。
7. 受戒 汪曾祺 讀後感800字
汪曾祺的《受戒》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篇小說。
汪曾祺是沈從文的學生,《受戒》一篇和沈從文的《邊城》,都是飽含詩情的小說,歌頌了人性之美。秋水般的文字,纖塵不然的意境,汪曾祺的《受戒》一篇與沈從文一脈相承。都是讓人感動的名篇。
小說描寫的內容包括和尚們的宗教生活和民間的世俗生活兩部分。和尚們的宗教生活是充滿著人間煙火氣或者說世俗性的。聰明漂亮的主人公明海在家叫小明子,是從小就確定要出家的。他的家鄉出和尚。當和尚對當地人來說是一種謀生的職業,因為當和尚有很多好處,可以吃現成飯,可以攢錢,將來還可以還俗娶親。不僅出家的目的是世俗的,寺廟里的生活方式也如此,充滿了塵世的氣氛。荸薺庵的小和尚過著很清閑的日子,連早課、晚課也不做,只是敲幾聲磐,然後挑水、喂豬。在為數不多的幾個和尚中,大概只有一個老和尚最守規矩,他是吃齋的,但過年時也破戒。明子的舅舅仁山是「當家的」,掌管寺廟里里外外的俗務。二師父仁海是有老婆的,夫妻倆在廟里過起了逍遙自在的小日子。三師父精明能幹,風流倜儻,能玩牌,會「飛鐃」,還長於唱山歌小調。這個廟里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有人提起。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他們也舉行宗教儀式,可那歡快的場面更像是人生的舞蹈。有時,「一場大焰口過後,也像一個好戲班子過後一樣,會有一個兩個大姑娘、小媳婦失蹤,——跟和尚跑了」。
在對和尚們的生活習俗作了充分的鋪敘後,作品又以小英子家為中心,展開了明麗的田園牧歌式的水鄉世俗生活畫卷。這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文明社會,人與環境自然和諧。小英子一家4口人,盡管性格不同,但都稟承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格。小英子熱情潑辣,心靈手巧,熱愛勞動。她和常往她家跑的明海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明海會畫花,小英子就把它們綉出來。他們共同勞動,一起薅草,車水,「扌歪」荸薺隨著歲月流逝,春去秋來,他們的心田裡漸漸長出了愛情的苗子。《受戒》這個題目是帶有反諷性的,「受戒」本來是和尚表明接受佛門戒律的儀式,而就在明海受戒的同時,兩個小主人公的愛情也走向成熟。明海在受完戒與小英子劃船回家時,兩人表白愛情,把船劃進了蘆葦盪。小說結尾處以寫景暗示了性的成熟。
作品中兩個部分的內容是相通的,具體的聯結就是明海的行動;不僅如此,兩個部分還互相印證,流貫著共通的精神--中國人的求生意志。《受戒》有著一種內在的歡樂,浸潤著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現世主義精神,令人想起《詩經》和古代樂府中那些歡快的民歌。這是一首人生的贊歌,贊頌了純朴健康的人性之美。
8. 你讀過汪曾祺的文章嗎有什麼印象呢
讀過 ,汪曾祺的文章寫的是真的極為精彩,不管是他的文筆和文風,還是他對待眾多世間百態的態度,又或是他筆下的地方美食以及他的家鄉都是別有一番韻味。
所以,綜上所述,汪曾祺的文章不僅有描繪的美食令人印象深刻,還有貼近生活,具有煙火氣的文字更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