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上兵聖是孫武、武聖是關羽,而劍聖會是誰

還有就是裴旻的故事多記載於野史中,在正史很少提及他的軼事。如果不是用心去挖掘,我們可能就會忽略掉他的故事。
雖然裴旻的事跡很少被人提及,劍聖的名頭也遠遠不及盛唐時期響亮。但作為炎黃子孫,我們還是應該記住這些遺落在歷史長河中的英雄。
我們的民族人才輩出,各行各業都有人才,都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榜樣。我們要像這些聖人學習,努力在自己的領域取得突破,從而獲得更高的成績。
② 中國古代著名兵書有哪些
中國的古代兵書源遠流長。從西周到清末,3000餘年中,著述不輟,卷帙浩繁。據《歷代兵書目錄》記載,我國古代兵書有1304部,尚存280多部。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人員統計的結果是,從先秦到清末,歷代著錄兵書3380部,23503卷。其中存世兵書2308部,18567卷,佚失兵書1072部,4936卷。
中國古代兵書在世界軍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以闡述戰略戰術為主的兵書影響更大、聲譽更高。它不僅指導了中國歷史上千百次有聲有色的戰爭,培育了眾多的著名將帥,而且早在1000多年前就傳往國外。長期以來,中國的古代兵書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廣泛流傳,成為軍事家愛不釋手和極力推崇的經典著作。
在我國古代浩如煙海的兵書中,最為著名的恐怕要算是「武經七書」了,即《六韜》、《孫子》、《吳子》、《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7部兵書。這7部兵書曾被我國古代兵家奉為聖典。歷代朝廷都把是否精通這7部兵書作為選拔將帥的重要標准。
《孫子》又稱《孫子兵法》,是世界上公認的現存最古老的軍事理論著作,約成書於春秋戰國之交,作者為春秋末期齊國人、軍事家孫武;《吳子》的作者為戰國初期衛國人,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吳起;《六韜》一書,相傳為周朝初年太公望呂尚(姜子牙)著,實際為後人撰寫,成書在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間;《三略》又稱《黃石公記》、《黃石公三略》,相傳為秦末漢初的著名軍事家黃石公所著;《尉繚子》一書相傳為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尉繚所作;《司馬法》又稱《司馬穰苴兵法》,為春秋末期齊國人田穰苴所著,因治軍有方被尊為大司馬,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司馬穰苴;《李衛公問對》又稱《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該書是唐太宗李世民同軍事家衛國公李靖討論軍事問題的談話記錄。
上述7部兵書涉及內容十分廣泛,但著重論述了將帥統兵致勝之道,其博大精深的軍事思想為今後世兵家們驚嘆不已。許多觀點即使在今天仍具有指導意義,如《孫子兵法》中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至今仍被當代兵家們視為至理名言。
除「武經七書」之外,《孫臏兵法》在我國古代兵法寶庫中也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該書為戰國時期富有傳奇色彩的著名軍事家孫臏所撰寫。
③ 兵聖是孫武、武聖是關羽,那麼「劍聖」是誰為啥知道人不多

還有就是裴旻的故事多記載於野史中,在正史很少提及他的軼事。如果不是用心去挖掘,我們可能就會忽略掉他的故事。
雖然裴旻的事跡很少被人提及,劍聖的名頭也遠遠不及盛唐時期響亮。但作為炎黃子孫,我們還是應該記住這些遺落在歷史長河中的英雄。我們的民族人才輩出,各行各業都有人才,都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榜樣。我們要像這些聖人學習,努力在自己的領域取得突破,從而獲得更高的成績。
④ 有關孫武的小說
網路搜索:評書吧,在搜索選項中選擇演員查找項,然後鍵入:曹燦,即可找到。另外,女主的名字叫漪羅,不是羅夫。廢話一句,多年前還是小孩子時聽過,很好聽。曾有電視劇,按該廣播劇拍的,都是三國演義、紅樓夢里的演員,11集
⑤ 《呂不韋傳奇》的真實性有多大
根據這部電視劇的劇情介紹,結合歷史事實,這部電視劇八成都是真的,不管是呂不韋封侯拜相還是他身為一個成功的商人並進入政界的事情,包括呂不韋和趙姬的私情都是歷史事實,只不過當時趙國都城邯鄲不是那樣淫亂,還有就是其餘的部分也有戲說的成分,是編輯的杜撰,關於這部電視劇的劇情解釋如下:
《呂不韋傳奇》又名《亂世英雄呂不韋》。兩千多年前,中華民族曾產生過七個大英雄。他們是:老聃、孔丘、孫武、范蠡、商鞅、呂不韋、秦始皇。他們以艱苦卓絕的個人奮斗,影響或改變過歷史過程。本劇講述的是--呂不韋一生波譎雲詭的傳奇故事。
戰國末年,群雄爭霸,諸侯割據,戰亂紛紛。然而,亂世待有英雄出,大商人呂不韋憑借自己的才華和財資,經過一生的艱難競爭,做成了古今中外最大的一筆生意--買賣國王!
呂不韋棄商從政,執掌秦國大權十二年之外,為日後秦始皇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成為古代中國統一的奠基人。
呂不韋在位丞相時,還組織百家親自編纂了《呂氏春秋》,為中華民族留下一部流芳萬世的不朽典籍。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歷史上真正的亂世英雄!
呂不韋與趙姬凄婉絕倫的愛情以及為呂不韋付出生命的三個女人同樣令人盪氣回腸。
巍巍秦宮,風雲秘史;千秋功罪,誰人評說?
戰國末年諸侯紛爭,年輕的衛國大商人呂不韋為了擴大自己的生意,躊躇滿志地來到世風淫迷的趙國都城邯鄲,參加了一個空前絕後的拍賣會。他先買下了孤女芸姜,隨後他用憾世天價買走了稀世珍寶--傳說中周天子的鎮國之寶"皓鑭"夜明珠。此舉使呂不韋一夜間成為天下名人。令邯鄲第一妓館的舞妓--絕代佳人夏蓮、秦國落魄的王孫--異人、趙國丞相--戰國四公子之首的平原君趙勝等趙國權貴刮目相看。
呂不韋對舞妓夏蓮一見鍾情,便想方設法幾經周折終於如願以償得到了夏蓮,並為其改名"趙姬"。二人情投意合,如膠似漆……
雖然呂不韋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商人,但他深感商人社會地位太低,在亂世爭霸的年代,趙國與秦國相比,趙國太弱小,他萌發了去秦國從政的雄心。呂不韋深謀遠慮,利用秦國人質異人,部署進入秦國的計劃。他苦心經營,耗盡萬貫家財,並不惜把自己最愛的女人趙姬奉獻給剛被原配韓羅拋棄的、對趙姬愛得死去活來的公子異人,以圖他日異人能回秦國做國王。如果趙姬生的是兒子,就能繼承王位,成為秦國的國君。在秦軍圍攻趙都邯鄲的時候,趙姬果然生下一個兒子,他便是日後統一中國的秦始皇帝。
呂不韋帶著異人一家逃往秦國。在途中由於趙軍的追捕,趙姬、趙政與呂不韋、異人走散。趙姬與趙政在呂不韋的一個無賴朋友--嫪毐的保護下逃到了趙國的深山老林。呂不韋和異人則順利回到了秦國。異人見到了久別的父親安國君,並拜只比他大三歲沒有子嗣的太子妃華陽夫人為母。安國君給異人改名叫子楚。
子楚回秦後沒多久,秦昭王和安國君相繼駕崩。呂不韋力排眾議,幫公子子楚如願登上王位,自己則當上了丞相。在與趙國多次的交涉後,受盡苦難、離散六年之久的趙姬母子也終於回到了秦國。
子楚靠著呂不韋幫他找來的"催花散",過著淫亂的生活,精血耗盡元氣大傷,在淫亂時中風身亡。呂不韋多年處心積慮的計劃終於得以實現,一家三口團聚在秦國的王台上!趙政當上了國君,趙姬成了太後,而呂不韋自己則成為一代商相。在呂不韋的輔佐和苦心教育下,秦王政茁壯成長,漸漸顯現了出千古一帝的風范。
趙姬由於獨處深宮,倍感寂寞。呂不韋進太後宮陪伴,險些被秦王政捉姦在床上。呂不韋不得已將犯下淫亂之罪的嫪毐判以宮刑,做成宦官,命其進宮為趙姬解煩。但是嫪毐早已買通了王神醫在做宮刑時搞了手腳。趙姬在深宮忍受著這個假宦官的百般折磨。
呂不韋按照他的意志治理的秦國。他廣招門客,結識了像李斯這樣的有識之士,以加固秦國的統治並幫助他排除異已。他開始編寫一部容匯百家思想的大書,這就是日後流芳百世的《呂氏春秋》。
時光流逝,秦王政長大成人了,他有著獨特的見解、冷靜的頭腦和果斷的決策力。在處理問題上與呂不韋產生了分歧,漸漸地疏遠了呂不韋,並力圖削弱呂不韋在秦國的影響力。失落的呂不韋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編寫《呂氏春秋》上。經過八年的時間,這部巨作終於問世,引起很大轟動。秦王政對此也非常關注。
呂不韋因送假宦官進宮伴太後,犯下欺君之罪,理當處死,但因輔佐朝政功績卓越,罷去相位,免去"仲父"稱號,押進大牢日後再判。呂不韋吞下自己種下的苦果,默默忍受。二十七位大臣為呂不韋求情平反皆被斬首,忠臣司空馬不為所俱,仍直言相諫,終於打動了秦王政,釋放了呂不韋。
地上的"皓鑭"閃閃發光,趙姬依偎在呂不韋的懷里,兩人相擁而亡。
⑥ 在你讀概念書的時候,男孩為什麼也吵你
這是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它能教你學會生存,學會面對困難,學會時常有著勇氣,能讓你珍惜友誼……
⑦ 李際均的傳奇人生
「兵馬未動,學術先行」的解放軍老將 先後擔任師、團司令部參謀,1988年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還擔任中國《孫子兵法》研究學會會長、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高級顧問、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誰敵視中國誰就會為自己製造12億個敵人,並將為此付出極高的代價。
——李際均 野戰部隊軍事主官兼博士生導師
1997年,有著47年軍齡的李際均從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的崗位上「隱退」。「隱退」前,他在美國陸軍學院發表了一次精妙絕倫的演講,引得全場起立鼓掌。這次演講,被美國軍方視為對中國傳統軍事思想和現階段防禦戰略的最好闡釋;演講全文還以單行本的形式被收入美國陸軍學院的「萊特奧特論集」系列。外電稱,李際均是真正博學又具有實戰經驗的中國軍方「儒將」。
1934年,李際均出生在哈爾濱,9歲時隨家人遷到長春市。父親他的是一個愛國的私塾先生。李際均的童年飽受家父深厚學養和愛國主義的教育。
1950年正在讀高中的李際均毅然投筆從戎,報名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朝鮮戰場。那時他剛16歲。
在朝鮮戰場,無論是在堅守防空洞的時候,還是在沒有任務的情況下,只要一有時間,他就翻開他那隨身帶的《四角號碼辭典》,認真學習,積累知識。在艱難困苦中,他把一本《四角號碼辭典》「通讀」了好幾遍,還記下大量的戰地筆記。在志願軍中,他有「軍中秀才」的雅號。
1953年,李際均從朝鮮回國,上級領導看到他有較好的文化基礎,便將他直接調任某軍司令部參謀。這期間他主要從事戰史研究工作。他對工作十分投入,幾年的研究整理工作使他對解放軍和古今中外的戰史及軍事思想有了深入的了解,為他的軍事生涯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
1965年,他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工作。李際均在軍科院一待就是17年,先後擔任研究員、研究處長、研究室主任等職,成為了一位名符其實的「儒將」。
李際均刻苦的治學精神令所有與他共事的人欽佩。在軍科院,人們看到他經常一個人在辦公室熬夜加班到天亮,匆匆吃過早飯後再回到辦公室。有一次,為了查閱資料,他乾脆讓圖書管理員在下班時把他反鎖進書庫里,肚子餓了就用隨身帶的兩個饅頭充飢。即使是在「文革」中他也沒有停止學習和研究,後來人們發現他除了讀書和科研,什麼娛樂都沒有,儼然一個「書獃子」的形象。至今他仍不會打牌、不會下棋、不會跳舞,總之凡是「玩」的東西他都不會。也正是因為他把整個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在軍科院的17年裡,李際均為了研究戰爭計劃問題,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將近代以來的外國主要戰爭計劃,逐一進行了梳理;把軍事理論與戰爭實踐相結合,從哲學與戰略的高度關注現實、解剖現實,從而提出了大量極富啟發意義和理論價值的見解,誕生了許多重要的學術研究成果,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軍事戰略專家和軍事歷史學家,受到中央軍委的關注。
1982年,李際均回到闊別10多年的野戰部隊,出任某師師長。同年他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也是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師長中唯一一位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後來他在1985年當選為中央委員,又在中共十三大和十四大上連任,直到1997年十五大前才從中央委員的位置上卸任。1988年李際均被授予中將軍銜。
1991年李際均升任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並於1998年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在此期間,他親自撰寫了《軍事理論與戰爭實踐》《軍事戰略思維》兩部著作,在國內外發表軍事理論文章數十篇;同時主持編寫了《中國軍事通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等5部著作,在軍內外乃至海內外都產生了較大的反響。
雖然1997年李際均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但分析人士透露,在中國軍方,將軍退休只不過是職位的退讓,他們幕後智囊的角色仍不會改變,他們的智慧將在軍中產生強大的影響。李際均現仍任戰略學博士生導師,也是軍事科學院中唯一一名曾在野戰部隊擔任過軍事主官的博士生導師,他還擔任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會長、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高級顧問。
設計並建成第一個具有立體作戰能力的集團軍
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的經驗,使中央軍委意識到人民解放軍發展技術兵種和進行諸兵種合成編組的必要性。
1985年,中央軍委決定組建第一支機械化集團軍。這時中央早就看好既具有深厚理論素養又具有實戰指揮能力的李際均。李際均被直接從師長職務提拔擔任新改編的集團軍軍長一職,接受了具體組織將野戰軍改編為集團軍的重任,又一次成為全軍矚目的焦點人物。
李際均接受任務後,意識到僅僅把諸兵種 「組合」在一起並不能達到目的,更重要的是要按照科學的理論,合理配置諸兵種,以提高部隊的「合成」作戰水平。這對李際均來說,是一個新的課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近60年的歷史中也沒有先例。為了更快地找到對這一課題的答案,李際均號召全軍將士對「組合」進行科學論證,設法找到一條最大限度發揮集團優勢的「組合方案」。所謂「兵馬未動,學術先行」。
李際均提出的命題是「集團軍的編制體制與作戰能力論證」和「集團軍戰役行動研究」。他稱這是兩大「軍事學術工程」。為此,李際均和將士們在查閱上千份現代戰爭、合同演習和兵器實驗資料的基礎上組織部隊進行實兵實車演習,獲得了大量數據,形成了150萬字的文字材料。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了集團軍在現代條件下作戰行動的特點和規律,提出了一些頗有新意的作戰原則和戰法。這些成果,為後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各野戰軍陸續改編成集團軍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1986年,李際均帶領該集團軍組織了一次近似實戰難度的合成作戰演習,獲得成功。《解放軍報》將這次演習評為「標志著我陸軍已結束單靠步兵決定勝負的歷史,跨入合成作戰時代」。李際均在這次戰役演習中,充分展現了卓越的組織指揮才能。
李際均在此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對於現代技術條件下的戰爭規律的把握和與中國軍隊實際相結合的能力,標志著人民解放軍現代化建設邁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使他進一步受到軍方最高層的肯定。
2000年的某一天,美國國會眾議院軍事委員會舉行了中國戰略意圖及戰略目標聽證會。這是美國國會歷史上第一次以中國的軍事發展及目標為題目舉行的聽證會。美國前政府高級官員、前海軍將領以及學界人士應邀在聽證會上作了證。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斯本斯說,美國在冷戰時期與中國的關系似乎比今天還要好,他希望找出相關的答案來。中國究竟是美國的朋友,還是美國的敵人,或是既不是敵人,也不是朋友?
在這次有意思的聽證會上,曾經在美國駐華使館擔任陸軍武官的伍澤爾,與中國軍方的一些將領有過私人交往,特別稱贊了李際均中將,因為「這位將軍幫助中國軍方設計並完成了第一個具有立體作戰能力的集團軍」。
李際均是1987年上調中央軍委辦公廳任副主任的,同時兼任負責為軍委決策機構制定軍隊總體改革方案的重要機構——軍隊改革辦公室的主任。李際均擔任的這一職務,使人想到了德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
克勞塞維茨1792年參加了普魯士軍隊,3年後晉升為軍官,並自修了戰略學、戰術學和軍事歷史學。1806年參加普法戰爭,後在普軍總參謀部任職。1808年後任軍事改革委員會主席辦公室主任。他研究了1566~1815年期間所發生過的130多次戰爭,撰寫了論述荷蘭獨立戰爭 、古斯塔夫二世戰爭、阿道夫戰爭、路易十四戰爭、菲特烈二世戰爭、拿破崙戰爭、1812年衛國戰爭、1813年德意志解放戰爭等內容的許多軍事歷史著作。他在著作《戰爭論》中提出「戰爭就其主要方面來說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這里以劍代表,但並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規律進行思考了」,得到了列寧的極高評價。
以軍事理論見長的李際均所擔任的這一職務,正與一百多年前德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在德國軍隊中所擔任的職務類似。於是李際均被外界稱為解放軍中的「克勞塞維茨」。
戰爭是兩種哲學、兩種智慧、兩種道德和勇氣的較量
1997年7月,李際均作為中國軍事戰略專家應邀訪美,在美國陸軍學院的演講中對「中國威脅論」進行了有力的批駁,同時真誠地表達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廣交朋友的美好願望。
他告訴美國同行,中國軍事思想傳統的本質特徵就是「求和平、謀統一、重防禦」,中華民族基於對自己文明的認識,不可能產生侵略的慾望。數千年來對和平的追求,已融入我們民族的性格之中。而同時,中華民族也是一個珍視統一的民族,無論何時何地,始終保持著對一種統一文明(中華文化)和一個統一國家(中國)的高度認同。無論一個時期內國家如何分裂、民族如何對立,最終的結局仍是在民族和解中產生出新的更大范圍統一的中國。李際均的演講獲得美國同行的熱烈鼓掌。
李際均又說:中華民族還是一個注重防禦的民族,萬里長城就是這種防禦思想的物化標志,而不是國界的標志。因此,中國現行的防禦性的軍事戰略不僅符合適應的社會政治制度和戰略利益,也符合中國的歷史傳統。「誰敵視中國誰就會為自己製造12億個敵人,並將為此付出極高的代價」「合作比敵對好,協商比沖突好,互惠比制裁好,尊重比歧視好,信任比猜疑好。對於我們軍人來說,用酒杯瞄準比用槍炮瞄準好」!
在演講結束時,這位行將退休的63歲的中國將軍向世人宣布:「我的軍事生涯以與美軍打仗開始,以訪美結束。」
聽到李際均這句意味深長的話,台下全體起立,對之報以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
1950年,李際均跨過鴨綠江赴朝作戰時才16歲,在行軍的途中,他總是邊走邊打瞌睡,好像還是走在上學的路上,直到被隆隆炮聲驚醒。殘酷的戰爭場面很快使李際均成熟起來,成為當時部隊中文化最高的勇士。他所在的部隊創造了步兵進攻作戰速度的極限,獲得「萬歲軍」的贊譽。那段記憶使他永生難忘。他認為:「抗美援朝戰爭給我們留下許多寶貴的軍事遺產,特別是其戰略遺產,不僅書寫了戰爭藝術的歷史輝煌,而且永遠啟迪著今天乃至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戰略指導。」
首先,李際均認識到,在國家的生存智慧中,憂患意識和戰爭藝術是必須具備的。他說,我們反對戰爭但不怕戰爭。在國家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戰略家必須具有超前的判斷力、果斷作出科學抉擇的魄力,以及面對強敵敢於應戰的勇氣和善於應戰的智謀。
朝鮮戰爭的爆發,盡管當時國力薄弱,百廢待興,戰爭創傷亟待恢復,但敵人打上門來,是沉默容忍,還是奮起抗擊?是堅持向南進擊解放台灣,還是揮師北上出兵朝鮮?毛澤東等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以戰略家的氣魄,果斷作出抗美援朝的英明決策。
李際均提醒大家設想,當時如果任憑美國滅亡朝鮮,再與南線的台灣蔣介石集團、侵越法軍勢力遙相呼應,那中國就會面臨兩面作戰的不利境地,其後果不堪設想。他認為,從打出國威軍威、確立中國人民的自信與自尊,從創造有利的國際地緣安全環境,以利國家長遠建設和增強國防的角度看,不論怎樣評價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功績都不過分。
其次,李際均總結出一條戰爭哲學,即:駕馭戰爭的自由,來自認識戰爭的必然。
朝鮮戰爭的激烈程度是世界戰爭史上罕見的。而我軍參戰初期,既無空軍,又無海軍,陸軍裝備也相當落後。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沒有任何現代化武器、裝備的情況下,卻把軍事指揮藝術發揮到極致。在戰爭爆發前,中國再三向美國發出警告,可美國當局和「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卻不相信中國真的會出兵抵抗,麥克阿瑟甚至斷言侵朝戰爭「是贏定了」。毛澤東抓住麥克阿瑟狂妄自大,又沒有指揮大兵團在廣大地域作戰的經驗,判斷美軍將在仁川登陸,便果斷決定從中國南方調兵北上,組成東北邊防軍,這支部隊後來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批參戰部隊。李際均稱如果當時沒有「勝兵先勝而後求戰」的戰略預見與戰略預置,就沒有後來的勝利。與毛澤東的戰略思想相反的是,麥克阿瑟僅憑想像和直覺,在「聖誕節攻勢」中,親自把美軍趕進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包圍圈而遭到慘敗。美國的核訛詐破產。
親歷朝鮮戰場的李際均對毛澤東和彭德懷的戰略藝術記憶猶新。比如:第一次戰役勝利後,敵人退到清川江左岸固守。如何打第二次戰役,當時有兩個主張,一個是毛澤東和彭德懷的「誘敵深入」「各個擊破」,另一些人主張乘勝追擊。如果按後者主張去打,第二次戰役不會取得那樣大的勝利。又如1950年底,我軍突破「三八線」後,已出現物資供應的困難和軍隊疲勞的徵兆,為防南進過遠,為敵所乘,毛澤東和彭德懷立即部署就地轉入積極防禦作戰。此舉為後來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條件。再如1953年夏季停戰簽字前夕,敵人仍採取種種手段破壞停戰。毛澤東和彭德懷決心再發動一次較大規模的反擊戰役,以打促停,結果收復大片土地,殲敵10多萬,從而爭取到更有利的條件實現朝鮮停戰。
李際均深有感觸,戰爭不僅是兩種軍事力量的較量,而且是兩種哲學、兩種戰爭智慧,以及兩種道德和勇氣的較量。同時他也意識到,人與武器同等重要。越是以弱勝強,人的能動因素越起決定作用;越是現代高技術戰爭,武器裝備因素對勝負的影響越大。這一點在後來的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都得到充分證明。
李際均說,抗美援朝戰爭不但使他經受了鍛煉,而且也使他感悟了很多的道理。
1951年夏天,部隊在朝鮮戰場完成連續5次戰役作戰任務後,從「三八線」以南回撤到成川地區休整。有一天宿營在半坍塌的防空洞里,他發現一本被人丟棄的、撕掉了封面的小說,裡面有些書頁已經缺損,後來才知道這本書原來是蘇聯反映衛國戰爭的小說《恐懼與無畏》。小說真實地反映了剛上戰場的年輕戰士怎樣在戰爭中成熟起來的故事。朝鮮戰爭結束後,他帶著這本書返回祖國,至今仍珍藏著。
50多年過去了,他從這本書中,也從他的人生經歷中悟出:在生活的道路上,或許要經歷從恐懼到無畏的三次升華,才算是完整的人生。
當一個人初上戰場時,在槍林彈雨中,不論階級立場多麼堅定,那顆未經戰陣的心總是不由自主地劇烈跳動。隨著戰爭經歷和血與火考驗的增多,一個戰士成為英勇無畏的人。他稱這是人生從恐懼到無畏的第一次升華。而從恐懼到無畏的第二次升華,「恐懼」已經不是生存本能的反映,而是方法論意義上的,即從最困難的方面准備,向最好的方面努力。從個人來說,是「位卑未敢忘憂國」,從國家和民族來說,就是「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從恐懼到無畏的第三次升華是到了人生的冬季,能積極而坦然地對待生命的凋謝。
如今李際均完成了三次升華,使得他對抗美援朝「遺產」的剖析更為深刻和新穎。
李際均有關抗美援朝的「遺產論」引起中外軍事家的關注,許多國外的軍事科研單位在轉載他的文章時都加了「編者按」,認為這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克勞塞維茨」,對軍事理論有「非常深刻」的把握,其作品不得不讀。
孫子兵法「柔武」戰略應得到發揚
2002年8月,李際均的《論戰略》作為「當代中國軍事學資深學者學術精品叢書」的一種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書中首次提出了「戰略思維論」,引起全球軍事界的關注。
在這部專著中,李際均以戰略思維的規律和特點作為研究對象,把戰略文化、戰略遺產納入研究范圍,通過縱橫比較,研究古今中外的戰略文化和戰略遺產,揭示戰略思維形成、發展的規律,以及中外戰略思維的差異,為研究戰略指導及其規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填補了我軍戰略學中「大戰略」的空白。
李際均稱,他的研究,「不是出於興趣和為了獲得一種發現的快樂,而是作為一個普通的中國人,懷著強國的夙願,參與我們飽經憂患的、偉大的中華民族的集體沉思」。
李際均認為,戰略是為政治服務的,而政治是國家利益的總代表。國家利益是戰略的最高准則,任何戰略思想與戰略方案的提出都是為特定的國家利益服務的,從來沒有超越國家利益之外的戰略。而戰略問題的最高層次是戰略思維,這是一種偉大而又危險的思 維;創造文明或毀滅文明、正義與邪惡、社會進步或倒退,都取決於戰略思維的正確與否。
新軍事革命帶來戰略思維的變革,隨著以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美國實際上主導著這場新軍事革命,它的優勢在歷次戰爭中得到體現。這使得中國普通的老百姓都在思考:中國的軍事無論是技術裝備還是作戰能力與美國到底有多大的距離?
作為中國當代主流戰略家的卓越代表,李際均認為,單純從軍事角度看,新軍事革命無疑是一種發展,但它不能決定一切。從特定的意義上說,新軍事革命也是一柄雙刃劍,是飛去來器,它不會使最發達的國家更安全,卻可能使世界更加安全。
超級大國從海灣戰爭和轟炸南聯盟的軍事行動中受到激勵,強化了以武力圖謀霸業的觀念。他拿科索沃戰爭作例子。在這場戰爭中,美國以航空兵和導彈對科索沃實施了「外科手術」,使美軍幾乎是「零傷亡」而取得勝利。他質問道:「在科索沃戰爭中,如果北約不襲擊南聯盟的非軍事目標、不破壞人民的生存條件,北約能取得勝利嗎?如果死傷的絕大多數是普通居民、被摧毀的許多是民用設施,這場戰爭能算是人道的和合法的嗎?」
李際均意識到,從歷史上來說,軍事革命能使戰爭手段與規模升級,但對勝負卻沒有根本影響,甚至往往走向軍事革命之設計者的願望的反面。而信息戰雖使其領先者在軍事領域創造了新的優勢,但它同時也為別人提供了不用飛機導彈就可進行越洋攻擊的新思路和手段,為不對稱作戰的樣式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但是,他提醒人們注意,必須充分認識這場挑戰的嚴重性與緊迫性,認真研究和准備對付高技術戰爭。對現態的中國而言,我們就必須在加快國防科研步伐、努力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兵器的同時,努力創造一些符合「等效威懾」和 「不對稱作戰」要求的新的作戰方式和手段,而絕不能硬性模仿對方的編制體制和作戰方式,僅在對方占優勢的領域作「狹路相逢」之硬拼。
他還認為,面對新的軍事革命,我們的戰略思維的基本原則也必須有相應的變革。如果說20世紀的戰爭和戰略是受克勞塞維茨的影響,那麼面對新技術戰爭的出現,21世紀的戰爭和戰略應當接受《孫子兵法》的基本思想。
產生於2500多年前的《孫子兵法》,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軍事文化思想的高度成就,它的理論與實踐價值在許多國家的學術界得到廣泛的認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需要在《孫子兵法》的思想中得到啟發,獲得盡量避免流血而又達成戰略目的的智慧,建立「非零和對抗」的安全觀。
李際均是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的會長,一直對《孫子兵法》懷有深深的敬意。他認為《孫子兵法》對研究當代國際軍事問題仍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正如20世紀的戰略受克勞塞維茨的影響一樣,21世紀的戰略應當受《孫子兵法》的「慎戰」「全勝」和「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啟發,建立一種「非零和對抗」的安全觀。中國的「柔武」思想,是對單純「尚武」的超越。大國之間應當良性互動,合作而不擠壓,競爭而不對抗。在國際社會交往中,應當承認並尊重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在價值觀念上的差異,通過對話、協商和諒解,謀求戰略利益的共同點,以達到雙贏的局面。對高技術戰爭的反制理論與實踐,是這場軍事革命的必要組成部分,在建立這種不對稱作戰理論方面,《孫子兵法》的謀略原則和軍事辯證法思想仍有啟迪作用。
「戰略思維論」還告訴我們,在各種強度的沖突中,為了有限目的而實施有限的戰爭是一種明智的選擇。這樣可以減少消耗,而盡可能地將戰爭局限在一定時間、地點、范圍、手段和強度上。這種數學中的「不等量減不等量其差不變」的原理,對降低戰爭對抗而達到同樣的政治目的具有實用意義。
他指出,處於防禦地位的國家,需要清醒地認識自己根本的戰略利益和穩定的安全因素之所在,才能立於不敗之地。特別是面對全球化的沖擊,國家的戰略制定已不再局限於過去的戰略方針和軍事部署的范圍,而是國家的綜合安全戰略。它包括國家利益范圍、地緣戰略邊界和綜合國力在國際范圍的運用等。其內涵擴展到國家的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國防安全、社會安全、信息安全、生態環境與資源安全、科技與文化安全等等。
一直以來,李際均將軍就被海外視為堅決主張維護祖國統一的「強硬派」將軍。1997年6月26日,在香港回歸祖國的前夕,他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題為《祖國統一高於一切》的署名文章,在海內外產生了強烈反響。他在文中寫道:「歷史比個人偉大。絕大多數的中國人,每一個真正的炎黃子孫,不論家居何地、所操何業、奉何信念,都認同一個比自身更偉大的事業:中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事業。這正是中華文明不朽的奧秘所在。」「謀求國家的獨立與統一,是中華民族高於一切的社會心理、道德觀念、民族精神和社會價值的判斷標准,是中華文明的最高體現和理想追求。」「不論是誰企圖分裂祖國,都是對中華民族的背叛。中國歷史上凡是挾洋人以自重,認賊作父,包藏禍心的獨夫民賊都是沒有好下場的。」
作為一名戰略家,他明確指出,戰略思維所要尋求的就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大計。國家利益是戰略的出發點與歸宿。從戰略的立場看,國家和民族利益永遠是至高無上和神聖不可侵犯的,這是戰略研究必備的思想境界。缺乏這個前提,或者這個情結不濃重,就根本談不上研究戰略問題。因此,維護國家利益是戰略的最高准則和神聖職責。而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不受侵犯又是戰略的首要問題,必須以寸土必爭、寸土不讓的態度處之。
他建議中國高層在為捍衛國家主權和安全,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問題上,既要避免被戰略誤導而陷入惡性軍備競賽,又必須抓緊發展自己必備的高技術武器設備,還要創造出以等效威懾手段為後盾的不對稱作戰理論與戰法,以迎接未來的挑戰。
作為一個軍人,李際均始終不忘自己的職責,盡管他早已從軍界隱退,但軍人的氣質和思想仍未有絲毫改變,熱愛祖國,保衛國家的心仍沒有改變。「戰略思維論」就是這位將軍對他行為的最好註解。
李際均在美國陸軍學院發表演講時,最後有一位美軍女上校提問:軍人的信念是什麼?
「忠誠於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精通軍事指揮藝術,具有勇敢和獻身精神。」
李際均的聲音是那麼鏗鏘有力。

⑧ 孫武傳奇txt全集下載
孫武傳奇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闔閭遍尋孫武不見。酒後醒來,發現「莫邪」劍不翼而飛,遣人到余目山尋找干將莫邪,結果兩人蹤跡不見。原來二人歷經吳楚戰火,見自己所鑄之戈戟嗜飲血腥,愧對恩師教誨,於是攜帶「干將」劍悄然歸隱山林,「莫邪」劍自然追尋「干將」劍乘空而去。
闔閭去自己密室要找出湛盧之劍代替「莫邪」,結果發現湛盧之劍也從劍函中神秘消失。
湛盧劍乃仁道之劍,通體黑色渾然無跡,彌散著溫厚和慈祥,就象上蒼的眼睛,目光深邃、明察秋毫,注視著王侯的一舉一動。闔閭不禁想起相劍師胡風子的話,「湛盧劍乃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出之有神,服之則威。君有道,劍在側,國興旺;君無道,劍飛棄,國破敗。」
闔閭記起在郢都的所作所為,幡然悔悟,重新勵精圖治,吳國國力大盛。
公元前四九六年,越王允常新喪,闔閭趁機出兵,備戰不足兵敗身死,葬於蘇州虎丘山。
夫差即位。公元前四九四年春,越王勾踐進犯吳國,夫差在伍子胥輔佐下率精兵十萬迎敵於夫椒,大敗越軍,勾踐逃……
應該是全本了
⑨ 關於諸葛亮的傳奇故事
擺出七七四十九盞明燈(不是只擺七盞),成北斗七星之勢,正中間為本命燈,在做祈禳之術的七天七夜裡,這盞燈絕不可熄滅,然後再在陣中踩著八褂步法行走,訴說著自己一生的功績!這之前當然少不了齋戒和沐浴更衣,但三國演義一定程度上對諸葛亮進行了神化,所以祈禳之術沒有可信度.
八陣圖,三國時諸葛亮創設的一種陣法。相傳諸葛孔明御敵時以亂石堆成石陣,按遁甲分成生、傷、休、杜、景、死、驚、開八門,變化萬端,可擋十萬精兵。(見《三國演義》)
八陣圖分別以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命名,加上中軍共是九個大陣。中軍由十六個小陣組成,周圍八陣則各以六個小陣組成,共計六十四個小陣。八陣中,天、地、風、雲為「四正」,龍(青龍)、虎(白虎)、鳥(朱雀)、蛇(螣蛇)為「四奇」。另外,尚有二十四陣布於後方,以為機動之用。
從傳世的諸葛亮的有關著作來看,其中不但涉及《易》理,也透露出諸葛亮對卦象占筮的精通。如《陰符經注》雲:「天垂象,聖人則之,推甲之,畫八卦,考著龜,稽律歷,則鬼神之情,陰陽之理,昭著平象,無不盡矣。八卦之象,申而用之,六十甲子,轉而用之,神出鬼入,萬明一矣。」所謂「八卦之象,申而用之」,就是指《周易》的占筮方法。
諸葛亮創制的「八陣圖」吸收了井田和道家八卦的排列組合,兼容了天文地理,是古代不可多得的作戰陣法。謹慎堂《諸葛氏宗譜》就載有「八陣功高妙用藏與名成八陣圖」的詩詞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