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聊齋畫皮的故事講的是什麼
講的是秦漢年間,都尉王生率王家軍在西域與沙匪激戰中救回一絕色女子,並帶回江都王府。對方為九霄美狐小唯披人皮所變。
其皮必須用人心養護,故小唯的隱形助手小易,一隻沙漠蜥蜴修成的妖,每隔幾天便殺人取心供奉小唯,以表對小唯的愛意,江都城因此陷入一片恐怖中。
小唯因王家軍首領王生勇猛英俊對其萌生愛意,並不停用妖術誘惑王生,想取代王生妻子佩蓉的地位。王家軍前統領龐勇武功高強,與王生、佩蓉情同手足,並暗戀佩蓉。
後佩蓉嫁給王生,龐勇辭官出走成為流浪俠士。佩蓉發現小唯愛戀自己的丈夫,並覺察到她不是常人,暗中求助龐勇求他救助王生。

(1)有聲小說白話聊齋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1、佩蓉。
王生的妻子。她與王家軍前統領龐勇青梅竹馬,經過無數波折後愛上王生,並嫁給了他。其後,佩蓉無意間發現江都王府收留的女子小唯愛慕自己的丈夫王生,漸漸察覺到她不是常人。佩蓉暗中求助龐勇救助王生。
2、小唯。
九霄美狐。她披人皮變作絕色美女小唯,其皮必須用人心養護。在西域被都尉王生救下帶回江都王府。王家軍首領王生勇猛英俊,小唯逐漸對他萌生愛意。她不停用妖術誘惑王生,想取代王生妻子佩蓉的地位。
3、王生。
王家軍首領。武藝高超,統領著百萬人馬,經歷過生死和戰爭的鐵血男人。在西域與沙匪激戰中救下絕色美女小唯。他和妻子佩蓉相敬如賓,生活安逸。王生做事充滿著責任感,對佩蓉疼愛有加,引來了小唯的愛慕。
4、龐勇。
俠士。在佩蓉沒有嫁給王生之前,龐勇是王家軍的首領,王生也不是大將軍,他們和佩蓉都情同手足,二人也是好兄弟。因為龐勇暗戀的佩蓉嫁給了王生,他放棄首領的職位,浪跡天涯。在龐勇的調查下,小唯的身份逐漸暴露。
2. 聊齋志異白話文版
祝翁
話說濟陽祝村有個祝老頭,活到五十多歲後,有一年,得重病死了。人死不能復生,於是,家人只好忍著悲傷給他料理後事。這時,奇怪的事發生了。當祝老頭的家人進房料理喪服時,忽然聽見死去的老頭子在大聲呼叫。家人趕忙一齊跑到靈堂,只見老頭子已經復活了。大家又吃驚,又高興,紛紛上前慰問。祝老頭對老太婆說:「我剛去那邊,發誓不再回來。但走了幾里路以後,轉念一想,把你這副老骨頭扔在兒女們手裡,一切都得仰仗他們,也沒有多少樂趣,不如你跟我一起走。所以,我又返回來了,想帶你一起走。」
大家都以為他是剛剛蘇醒過來說胡話,根本不相信。但祝老頭又說了一遍同樣的話。老太婆對他說:「這樣倒也挺好。只是我現在還活生生的,怎麼一下子能死呢?」祝老頭擺擺手說:「這個並不難。家裡的日常事務,快去作些安排。」老太婆笑著不肯走,老頭又催促她,她這才走到門外,站了一會兒又進來了,哄他說:「我已經安排妥當了。」老頭叫她快去梳妝打扮一下,老太婆不願去,老頭催得更緊了。老太婆不忍心違背他,只好到裡屋換衣打扮了一番。她再出來時,媳婦女兒都在一旁偷偷地笑。老頭把頭移到枕頭上,用手拍著叫老太婆躺到他旁邊。老太婆說:「兒女們都在跟前,我倆一起躺著睡,這像什麼樣子?」老頭用手捶打著床說:「一起死有什麼好笑的?」
兒女們見老頭發脾氣,都勸老太婆遷就老頭,照他的意圖去做。老太婆聽從兒女們的勸告,和祝老頭並排筆直地躺著。見此情景,家人又都笑起來。但過了一會兒,只見老太婆臉上的笑容忽然收斂,兩眼也慢慢閉上了,好久都沒有聲息,好像睡熟了一樣。大家靠近一看,發現老太婆的肌膚已經冰冷,呼吸也早已停止。看看老頭子,他也成了僵屍。家人對這突如其來的雙重打擊,又驚異又悲傷。
遵化署狐
遵化署中有很多狐狸,到後來,群狐竟然占據了一幢樓,以樓為家。而且,它們還經常出來害人,人們驅趕,結果這些狐狸變本加厲,害人更甚。連署中官僚也拿它們沒辦法,只得殺豬宰羊,向狐狸祈禱,而不敢跟狐狸作對。
有一年,諸城一位姓丘的到遵化作官。丘公知道這一情況後很憤怒。老狐對脾性剛烈的丘公也畏懼三分,於是,它化作一個老太婆,對丘公的家人說:「請稟告丘大人,不要彼此結仇。給我二天時間,我將攜帶家小離開這里。」丘公聽說以後,當時沒有明確表態。
第二天,丘公閱兵完畢,下令隊伍不要解散,讓士兵把各營的大炮都搬到衙門,把那幢被狐占據的樓包圍起來。一聲令下,千炮齊發,頃刻之間,幾丈高的樓房即被摧為平地,那些狐的皮肉毛血,像雨點一樣從空中掉下來。只見濃塵毒霧之中,有一縷白煙沖向天空,眾人定眼一看,發現那是未死的一隻狐逃走了。從此以後,衙門中總算平安無事了。
兩年後,丘公派遣一個能乾的仆從帶著銀兩進京活動,謀求陞官。但關系沒有打通,賄賂不成,就將銀兩暫時寄藏在一個班役家裡。這期間,忽然有一個老頭子向朝廷喊冤,訴說他的妻子兒女遭人殺害,並揭發丘某剋扣軍糧,向京官行賄,銀兩現藏在某某家,可以驗證。官差奉旨押告發人前去查驗,他們在班役家細細查找,卻什麼銀兩也沒發現。這時,那老頭用一隻腳點地,官差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挖地,果然發現銀子,銀子上還刻有「某郡解」字樣。過了一會兒,官差找老頭子,發現他已不見了。官差又根據他上告時通報的地址姓名去查找,結果發現,根本沒這個人。由於人贓俱在,丘某被處罰,他這時才明白過來,原來那個告發他的老頭子就是兩年前從衙門大樓里逃走的那隻老狐。
《噴水》
萊陽宋玉叔先生在部里做郎官時,所租憑的住宅很是荒涼。
一夜,兩個丫頭侍奉老太太睡在廳房裡,聽到院內撲撲地響,好象裁縫噴衣之聲。老太太要丫頭起來到窗前瞧瞧,只見一個老太婆身材短小又駝背,滿頭白發象掃帚,戴一假髻長約二尺。老太婆環繞院子走,驚急地作蜿行。邊走邊噴,水出無窮。丫頭害怕,回來告知。老太太也吃驚,由兩個丫頭扶著同到窗前仔細觀看。忽然老太婆走近窗口,向著窗戶噴水,窗上糊的紙都混透破爛了。三人一齊躺在地上,家裡的人全然不覺。
次日東方破曉,全家聚集,叫門無應,方才驚駭。破門而入,發現一主兩婢,死在一塊。一婢胸口尚溫,扶起,灌了一些溫湯,慢慢蘇醒。她把所見之事全講了。宋先生趕至,又悲又氣,痛苦萬分。仔細搜尋老太婆沒入的地方,挖掘約三尺深,漸見白發,再挖,見一屍與丫頭所講相似,臉上肥腫,如同生人。叫人敲打,骨肉盡爛,皮下都是水。
海大魚
海濱本來沒有山。有一天,海邊突然出現了一座大山,綿延好幾里地,眾人都十分奇怪害怕。沒多久,山又突然消失了,海邊又一片平坦。
傳說海中有一條大魚,在清明時節氣會攜帶家眷親屬掃墓,所以寒食節的時候常常看到這種情景。
3. 最感人的有聲小說 給我推薦幾部
自由天空論壇 有聲書區 http://www.freeskyf.com有聲小說:恐怖小說家周德東親身經歷的恐怖故事 全27集有聲恐怖小說:樓下的房客 全25集 恐怖有聲小說:背後有人 全46集恐怖有聲故事 蔡駿驚悚力作《荒村公寓》全33集有聲恐怖小說 《女生寢室》恐怖有聲故事 鬼吹燈 全集 第三季恐怖有聲故事 《女生寢室3:詭鈴》全12集恐怖有聲故事 《惡靈地下道》 全4集恐怖有聲小說:恐怖773之你是神經病 全46集鬼古女懸疑係列(有聲小說) 傷心至死·萬劫 全48集恐怖有聲故事 《鬼咒》恐怖有聲故事 鬼吹燈 全集 第一季恐怖有聲故事 鬼吹燈 全集 第二季詭異的冥婚驚魂(有聲小說):陰緣傘 全12集 鬼古女懸疑恐怖有聲小說:暗穴 恐怖有聲故事 《走錯房間》 全3集懸疑推理有聲小說《死亡拼圖》全13集衛斯理系列經典科幻小說《木碳》,有聲版本恐怖有聲故事 《義庄》 全3集恐怖有聲故事 《碟仙》全5集 恐怖有聲故事 《午夜凶鈴》 恐怖有聲故事 《筆仙》全3集 恐怖有聲小說:幽冥三部曲-櫻花厲魂(全9集) 恐怖有聲故事 《死亡時間表》 全26集恐怖有聲故事 鬼妓恐怖有聲故事《非法智慧》 全22集《午夜拍案驚奇》之《鉤魂拐》有聲小說MP3 全54集 恐怖有聲故事《第N種復仇方法》全17集國內原創經典推理小說《漂流密室》,挑戰你的推理能力!全16集 懸疑恐怖有聲故事《三減一等於幾》全16集 推理懸疑有聲小說《十八秒》全10集有聲讀物 奇門遁甲(有聲版) 全44集 恐怖有聲故事《死者的眼睛》全44集恐怖有聲小說:凶冥十殺陣(全8集) 勾魂事件咒怨誰能破解?《午夜勾魂曲》 全11集 恐怖有聲故事《凶心人》全7集恐怖有聲故事《明星之死》 全9集 恐怖有聲小說:鄉野故事-生死論壇推理有聲故事《希臘棺材之謎》 恐怖有聲故事 《神秘的房客》 全15集 恐怖有聲故事 《天機》 第二季 羅剎之國 全14集 恐怖有聲故事《恐怖星期三》全23集 恐怖有聲故事《嬰骨花園》全35集恐怖有聲故事 《偷窺之謎》 全27集有聲小說 新聊齋短篇故事(全18集)恐怖有聲小說:幽冥三部曲-靈堂課室(全12集) 恐怖有聲小說:幽冥三部曲-冤鬼路(全6集) 恐怖有聲故事 《天機》 第一季 沉睡之城 全12集 恐怖有聲故事 《碎臉》衛斯理系列之巫艷(全20集)凡爾納經典科幻故事《氣球上的五星期》 恐怖靈異有聲小說 《消噬》 全6集 恐怖有聲故事《遠離地下室》 恐怖校園有聲故事 《校北鬼事》 全40集恐怖有聲小說 《衛斯理系列:眼睛》 全8集 恐怖有聲故事 《午夜娶新娘》 全12集恐怖有聲故事 《第四校區》 第一部 恐怖有聲故事《守墓人》全60集懸疑推理有聲小說《詛咒》 衛斯理經典恐怖有聲小說《沉船》 懸疑推理有聲小說 橫溝正史《女王蜂》懸疑推理有聲小說《地獄傳媒》全14集 懸疑有聲小說《返祖》 全10集懸疑推理有聲小說 松本清張《犯罪的回送》懸疑推理有聲小說 簡單死亡那多《暗影38萬》,神秘事件,懸疑不斷! 推理懸疑有聲小說 《全部成為F》森博嗣 全11集
4. 蒲家莊的蒲松齡
蒲松齡 出生的年代,正是明王朝腐朽沒落、全國農民起義風起雲涌的年代。當明代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繼承皇位,明王朝在風雨中飄搖,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即將崩潰的前夜,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農歷三月十六日,在今蒲家莊一個農家小院里,隨著一聲聲撕人心肺的哇哇啼哭,一個弱小的嬰兒呱呱墜地,就是這個姓董的女人生下了號稱我國十七世紀著名文學巨匠,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詩人蒲松齡。他留給後人的傳世之作《聊齋志異》被稱為世界文學史上的珍品。
蒲松齡在幼小的心靈中就埋下了苦難的種子。戰亂、飢荒、天災人禍,腥風血雨齊向他襲來,飽嘗了人間酸甜苦辣。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蒲松齡5歲時,正是李自成進京,大明朝歷經276年壽終正寢,走向滅亡。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歷經十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明王朝。然而由於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內部分裂,沒有採取相應鞏固政權的措施。李自成進京後,享安逸、圖享樂,沉溺於一片歌舞昇平的國度里,花天酒地,不理朝野,失民心,喪民意,致使清兵東山再起,等到吳三桂清兵入關,重燃戰火,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最終失敗。年僅六歲的清世祖福臨改號為順治,在那些左右大臣的輔佐下,登上了金鑾殿的第一把龍椅,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大清國。
蒲氏家族堪稱為邑內名門望族,書香門第之家,父親蒲槃為人耿直,樂善好施,行德積善。在四鄉八里頗有名望。據《淄川縣志》載:「蒲槃,字敏吾。器識超遠,淹貫經史,行善於鄉,不求仕進。明季大亂,蒲氏村當邑東孔道,與第祝擘畫守村條理井井。且曰,人孰不畏死,非重賞孰敢與賊戰者,不能戰焉能守。乃出錢百貫,會眾村南棗樹下,懸貫滿樹。曰殺一賊者予若干。由是壯者爭出戰。淄邑城守倚以為援。順治丁亥,屢與謝賊抗,城陷而蒲氏村卒完,時磐已五十餘。亂平,出資助修城垣數丈。施村東地,為關帝廟膳田,周貧恤困。教三子皆入泮,其季松齡,尤以文名海內。」
蒲槃忠厚大方,學識淵博。雖棄學經商,做點小生意,家境並不寬裕。他親自教蒲松齡讀書,從《百家姓》、《三字經》開始,到《四書》、《五經》,蒲松齡天生聰慧,經史過目不忘,深受父親鍾愛。清順治18年,蒲松齡遵從父意,同本縣「文戰有聲」的劉國鼎之次女劉儒人完婚。第二年,蒲松齡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考中了秀才。得到當時的考官山東學政施愚山先生的贊賞,稱贊他的文章「觀書如月,運筆如風」,展示了蒲松齡的才華。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年近20歲的蒲松齡躊躇滿志,邀一二鄉黨,同邑內好友李希梅、張篤慶等共結「郢中詩社」研究學問。蒲松齡親自撰寫「郢中詩社」序,經常聚會,相互鼓勵,吟詩對歌,共伴朝夕,攻讀學業,求取功名。後應李希梅之邀,假館於李家。蒲松齡與李希梅、張篤慶二人一生友誼甚篤,人稱「郢社三友」。25歲時在淄川東關(今開河村)李希梅家長時間寄讀,潛心治學。閑遐之餘,約好友李希梅、張篤慶來到孝婦河邊,般陽河兩岸,舉網捕魚,燭照紫蟹。在小溪旁,柳蔭下吟詩作賦,共敘友情。蒲松齡與李希梅、張篤慶漫步般水河畔,寫下了《河洲夜飲》七律詩一首,表露了他們之間的友好情感。「秉燭請宵汗漫遊,般河沖擊小山頭。人漁芳草黃昏夜,客醉寒潭綠水秋。伯仲文章皆大雅,主賓詞賦盡風流。何人海上垂芳餌,一線紅霓月作鉤」。蒲松齡還親自作《醒軒日課序》說道:「余曰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做一帖焉書之。每晨起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則愧,則驚,則汗涔涔下也」。可見蒲松齡嚴己要求,勤奮學習的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但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事與願違,不盡人意,屢試不弟,給他精神以沉重打擊。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蒲松齡便因家務糾紛而分居。蒲松齡分得「居惟農場老屋三間,曠無四壁。小樹叢叢,蓬蒿滿之。」家境的貧困成為蒲松齡精神上的一個負擔。後來父親蒲槃積勞成疾,久病不起與世長辭。功名不第,家境不幸,既要照顧年邁的老母、妻兒老小,還要操扯一家人的生活,更加重了蒲松齡的負擔。為了生計,蒲松齡就四鄉設館為人代筆歌哭,嘗盡了人世間的炎涼無情,人生之路的艱難。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應同鄉好友孫惠之邀,去給江蘇寶應縣知縣孫惠做幕賓,開始了他一生中第一次南遊生涯。孫惠(1632——1686年),字樹百,號笠山,現昆侖笠山人,順治十四年鄉舉,十八年進士。官至江蘇揚州府寶應縣知縣,後以卓異擢補戶科給事中。其作有《笠山詩選》等。期間,蒲松齡親眼目睹了官場宦海的黑暗,飽嘗了一個流落外地遊子之苦。寫下了《南遊詩草》、《挽船行》等優秀詩篇。蒲松齡在《寄家》一詩中寫到:「年來憔悴在風塵,貂敝誰憐季子貧?瑟瑟晚風吹落木,蕭蕭衰柳怨行人。秋殘病骨先知冷,夢里歸魂不記身。雁足帛書何所寄?布帆無恙旅愁新。」該詩傾訴了蒲松齡的憐民之情。在寶應縣蒲松齡體察民情,受理訴訟,為民請命,做了不少好事。幫助孫惠治理運河、水患。禁止收取各種苛捐雜稅,撫慰民眾,得到了寶應縣人民的擁護,眾口皆碑。但蒲松齡厭倦官場生活,又牽掛著臨近的鄉試,加以思家心切,蒲松齡急匆匆打點行李,結束了他一生中第一次南遊生涯,回到故里。
蒲松齡南遊歸來後,不久參加了鄉試,不料自己的才華又被付諸東流,無緣功名,使他更加傷感。當時,天災人禍,官稅沉重,民不聊生。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到處奔波,給人做私塾,靠親朋資助度日。與生命頑強抗爭,采民間之風,汲人間煙火。在《日中飯》一詩中,對自己的家庭生活作了詳盡的描述:「黃沙迷眼驕風吹,六月奇熱如籠炊。午飯無米煮麥粥,沸湯灼人汗簌簌。兒童不解燠與寒,蟻聚喧嘩滿堂屋。大男揮勺鳴鼎鐺,狼藉流飲聲棖棖。中男尚無力,摧盤覓箸相叫爭。小男始學步,翻盆倒盞如餓膺。弱女踟躇望色,老夫感到心煢煢。於令盛夏旱如此,晚禾未種早先死。到處十室五室空,官家追呼猶未止!瓮中儋石已無多,留納官糧省催科。官糧亦完室亦罄,如此蚩蚩將柰何?」
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四十歲的蒲松齡已人到中年,自己的貧困家境始終沒有改變,加之小孩都已長大,為了生活所迫,應同邑畢際有之聘,到離家七十里的王村西鋪村設館教學,開始了他長達三十年的塾師生涯。
畢氏家祖乃名門望族,書香門第,官宦之家。畢自嚴系明代萬曆壬辰進士,官至戶部尚書。晉階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卒賜祭葬贈少保。畢際友,字載績,號存吾。曾任山西稷山縣知縣、江南通洲知洲。康熙二年,因漕糧掛欠被罷官返鄉。畢家財力充足,家居豪華,地位顯赫。建有「石隱園」、「綽然堂」、「振衣閣」、「萬卷樓」等。優越的地理條件為蒲松齡教書、著書提供了舒適的環境,這一時期是蒲松齡著書最豐富、生活最充實的一段光陰。蒲老先生的為人也得到了畢家的厚愛,畢際有的兒子畢韋仲對蒲松齡都很尊重。有時與畢家父子詠詩作賦,談天說地,人之常情,有時也為畢家起草文稿,里外應酬,賓主相處和睦,結下了濃厚友誼。特別是萬卷藏書樓,給蒲松齡帶來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糧。充實了他的生活。蒲松齡在畢家一面教書一面著書,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也結識了當時一些文人雅士,達官顯貴。如當時被譽為「詩壇盟主」號稱「一代詩宗」、官至刑部尚書的王漁洋就是畢際有妻子的從侄。經引見,蒲松齡在畢家與王漁洋相識,並經常交流,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得到了王漁洋的賞識。這一時期,《聊齋志異》已具規模,也是蒲松齡創作成果最頗豐的收獲季節。《聊齋志異》的成書,王漁洋給了很大幫助,並為《聊齋志異》題詩一首:「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蒲松齡回詩一首依韻酬答:「志異成書共免之,布袍蕭索鬢如絲。十年頗得黃洲意,冷語寒燈夜話時。」
《聊齋志異》在畢家引起了一場大的轟動。得到了一大批文人雅士、達官顯貴的贊賞。如同邑好友高珩,曾任清順治秘書院檢討、典試江西主考官。篡修《實錄》副總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刑部左侍郎,晉階通奉大夫,高珩第一個為《聊齋志異》撰寫序言,給於高度評價。並為《聊齋志異》的廣泛傳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盡管在畢家有著優厚的條件,日子久了,思鄉之情常纏繞有心頭。蒲松齡常年在外,無法照料貧寒的家庭,終年教授他人子弟,自己的親生兒女卻無人教讀,深感內心痛苦。「我為糊口耕人田,任爾嬌情實堪憐。幾時能儲十石粟,與兒共讀蓬窗前。」表達了先生內心的痛苦和願望。在畢家蒲松齡念念不忘考取功名,參加過十次應試,都「年年交戰,垂翅而歸。」使他感到命運的不幸,生活的艱辛。因而「悠悠孤憤,積於胸中。」只有借鬼狐之口,來抒發自己悲憤的心情。揭露社會的黑暗,世道的炎涼,人間的無情。這些在他的《聊齋志異》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蒲松齡已是71歲高齡,年逾古稀,加上一生命運坎坷,難於奔波,即告別畢府撤帳歸里,結束了他長達三十年的教書生涯。第二年援列為歲貢生。是年,縣里舉辦鄉飲酒禮,蒲松齡和他當年「郢中書社」的文友,李希梅,張篤慶被大家推為鄉飲介賓。
蒲松齡撤帳歸里後,與妻兒老小,日勞月積,盡享晚年,隨著歲月的流失,汲取了一生追求功名的教訓,舒展了自己的心胸,「世世年來方閱盡,眼中總覺海天寬。」夫唱妻隨,家庭和睦閑遐之餘,常顧柳泉,因雅愛柳泉,自號「柳泉居士」,曾謂:「予蓬萊不易也。」在茅屋下,柳泉旁設茶待客聊天,與柳泉為伴,搜集創作素材,與人談狐說鬼,嘗盡人間煙火,渡過了他一段難忘的歲月。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蒲松齡的妻子劉儒人由於一生受盡磨難,積勞成疾。「大病呻吟四十餘日後」去世,七十四歲的蒲松齡心靈受到嚴重創傷,悲感交加,自己的生活無人照料,悲楚的心情寫出了「爾來倍覺無生趣,死者方為快活人」的詩句。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正月二十二日,當一個新的春天剛來臨的美好時光,一代文豪蒲松齡,告別了他一生的蒲家小院,在他的聊齋,「倚窗危坐而卒。」享年76歲。蒲松齡去世後,與他夫人劉儒人合葬在村東墓園。
蒲松齡一生清貧,為寫聊齋搜集素材,在柳泉樹蔭下,茅屋邊的石桌旁,招待過路行人聽人講故事,也不過是清茶一杯。死後誰料想二百五十餘年後,墳墓還會被自己的子孫將墓掘毀,暴屍荒野。在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紅衛兵運動風起雲涌,波瀾壯闊,他們高舉「造反有理」的大旗,大破「四舊」大立「四新」,高喊著「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口號,在獵獵的紅旗引導下來到蒲翁墓地,推倒砸爛墓碑、碑亭,掘開了蒲松齡的墳墓。但從墓中僅挖出了幾方印章和一卷手稿,還有幾件銅鏡、錫壺、銅燈台。蒲公很謹慎,他擔心自己的文章生前不能傳世,還會給後人帶來災難,於是,他把一卷密不示人的手稿放在身邊和自己寂寞相伴,他一生都寂寞,伴著孤燈苦雨,死後卻難得安寧,狂徒們掘開了墳墓,那捲手稿一見風,立刻就風化了,使後人再也難解那捲手稿中的秘密。據目擊者說,此墓掘開後,展開手稿,字跡可辯。可惜之過也。歷史就是這么殘酷無情。
時過境遷,春風又綠。解放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孝婦河畔三大名人之一的蒲松齡,50年代後,墓園得到了妥善保護。柳泉涼亭也於1979年重建,新刻了著名書法家偉大詩人沈雁冰手書的「柳泉」二字石碑。自1959年始,柳泉得到了綠化,改變了舊時「鼠竄狐棲」的荒涼景象。自80年代後,蒲家莊人充分發掘《聊齋志異》在世界上的影響和內涵,以柳泉為重點,大力開展蒲文化研究和蒲文化旅遊開發,陸續新建了「石隱園」、「聊齋宮」、「滿井寺」、「狐仙園」、「聊齋俚曲茶座」等著名旅遊景點,成為邑內重要的旅遊勝地。2002年—2003年,成功地舉辦了「中國淄博國際聊齋文化旅遊節」。蒲家莊人正是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慰蒲翁在天之靈。
蒲松齡故居座落在村東西大街北巷內,步入平康門,沿青石鋪滿的鄉村小路東行,來到現故居正門,三棵古槐盤根錯節聳立路邊,好像在訴說著蒲松齡的蒼桑,也記載著蒲家莊的變遷。蒲氏故居大門是1956年後仿明清時期典型北方建築重建的,古樸典雅,扁額「蒲松齡故居」五個大字,有文壇巨匠郭沫若於1962年題寫。進入大門往北一眺,一尊蒲松齡的雕像掩映在鮮花翠竹中,往北穿過八角門,北折是一正兩廂庭院,其中正房三間,東西廂房各兩間,正房兩側植滿了石榴、翠竹、迎春花、百日紅等花卉。院內太湖石是故居修復後增添的,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農歷三月十六日,蒲松齡就誕生在這所小院的正房裡。
蒲松齡在他四十二歲寫的題為《降辰哭母》詩中提到:「因言庚辰年,歲事似飢荒。爾年於此日,誕汝在北房。」詩中的北房,即指現在的正房。蒲松齡兄弟四人,在他二十多歲時,兄弟折居,「兄弟皆得夏屋,松齡獨異,居惟農場老屋三間,曠無四壁,小樹叢叢,蓬蒿滿之。」在那裡夫人「劉氏剃荊榛,覓佣作堵。後來子女漸自成立,為婚嫁所迫,努力起屋宇,一子授一室,而一畝之院,遂無隙地。」
故居正房為磚石結構,這里是蒲松齡出生和去世的地方。聊齋中間迎門正面牆上懸掛蒲松齡畫像,這幅畫像是蒲松齡暮年家居時,請江南著名畫家朱湘鱗畫的,是蒲松齡流傳在世的唯一一幅畫像,畫像兩邊是郭沫若手書楹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畫像上方是著名蒲學專家路大荒先生手書的「聊齋」匾額,下方按當地農家風俗擺放著明清式樣的長條幾、八仙桌和羅圈椅。這里是蒲松齡會客的地方。聊齋東間是蒲松齡的卧室,南窗下一盤土炕,上鋪普通農家粗布被褥,炕頭放著老式箱櫃,窗檯上擺放著從蒲松齡墓出土的錫燈,煙袋等用具。聊齋西間是蒲松齡的書房,南窗下是一張古色古香的書桌,上面擺放著蒲松齡曾使用過的硯台、手爐、筆筒等物。靠西牆下一個博古架,北牆下是清代式樣的衣架、帽架和坐榻。
聊齋小院西廂房與南院之間西屋相通,裡面陳列著蒲松齡先生的生平事跡。著述情況。概括向遊人介紹淄博版圖,大型陶瓷壁畫《聊齋著述圖》、《聊齋志異》手稿影印件、蒲松齡大事年表,著述簡表等。蒲松齡生平展,以圖文並茂的版面配合展櫥實物,詳細介紹了蒲松齡生平的幾個重要階段如出生、童年、完婚、初應童子試、結「郢中書社」、青雲寺苦讀、南遊七年困窘、設帳「綽然堂」、蒲松齡與王漁洋、科場失意、暮年家居、鄉飲酒禮、為民請命、柳泉采風、魂歸聊齋等。同時展出了從蒲松齡墓出土的燈台、捻珠、酒壺、酒杯、耳挖、銅簪、銅鏡等。蒲松齡先生生前用過的四枚白壽山石印章,都屬國家重要文物。蒲松齡一生中有三十多年在西鋪畢家設帳授徒,在教書的同時,堅持讀書,著書,《聊齋志異》大部創作於此。
蒲松齡著述展廳大致介紹了蒲松齡著述的版本和傳播情況,展出的主要版本有《聊齋志異》手稿影印件等共三十餘種近百冊。蒲松齡著述外文版本展出了《聊齋志異》約二十種有代表性的,世界各國歷年版發行的《聊齋志異》版本,並介紹了《聊齋志異》在國外流傳的情況。展廳的附屬陳列,包括蒲學研究成果展,展出了近四十種國內外研究蒲學的專著學刊。還展出了港台及國外的蒲學研究成果。聊齋故事彩塑展,精選了《聊齋志異》中十個典型故事,用我國傳統的民間泥塑形式,將主要情節立體地、形象地展示出來,以便人們直接地形象地了解《聊齋志異》的思想精髓和藝術魅力。
聊齋後院,院中央有一方池,碧池中立一太湖石,名曰「鴛鴦石」。在寬闊明亮的展廳內匯集了當代知名人士的詩畫,皆是稀世珍品。郭沫若、沈雁冰、胡厥文、田漢、王昆侖、臧克家、周而復、柳青、費新娥等親筆題寫的詩文;豐子覬、李若嬋、俞建華、宋吟可、唐玄、黃幻吾、徐德隆、許麟廬等著名畫家的畫。顧頡剛、吳作人、劉海粟、葉聖陶、老舍、趙朴初、梁漱溟等名家的詞。吳伯簫、廖競天、陸定一、劉白羽、候寶林、王希堅、啟功、范曾、陽翰笙、張友漁、李予昂等都在這里留下了墨寶。
西院豆棚瓜架下,擺放著石桌石凳,供遊人歇息。院內小橋,曲徑通幽,池內荷花映紅,魚游歡躍。院南房懸一橫匾「藏珍閣」。無論你是來自國內還是海外遊客,都能在這里買到聊齋紀念品以及當地土特產,工藝品、陶瓷、琉璃品、更能買到國內外出版的各類聊齋圖書。假如有雅興,在北房內備有文房四寶,可在此即興揮毫。
蒲松齡故居,歷經蒼桑,風雲變幻。原為普通農村院落。1938年日本侵略者放火將正房燒毀。蒲松齡九世孫蒲文魁棄家出走東北。房屋年久失修,僅存四面牆壁。解放後,人民政府從1954年起,多次撥款將其修葺。1956年以來,陸續徵用了故居之外的南北西三面數十戶民宅,擴其建制。1958年,國家為故居配備了專職工作人員,繼而設立管理機構。1963年,蒲松齡故居被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故居被紅衛兵查封,被蒲家莊革命委員會占作辦公室。1973年,故居被重新收回。是年,對原有房屋進行了修繕和整理。1977年,省革委重新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包括:故居舊址、附屬展室、柳泉、墓園。為加強對故居的管理,1980年,市政府批准建立了蒲松齡紀念館,以後對故居、柳泉、墓園進行了修葺綠化。
現蒲松齡故居擁有六個小院,七個展室。佔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展覽面積2000多平方米。設有資料研究室、群眾工作部、陳列技術部、保衛科、辦公室等機構。並成立了蒲松齡研究所,蒲松齡研究會,主辦有全國唯一一家蒲學專業學術刊物《蒲松齡研究季刊》,發行國內外,成為蒲文化研究中心。陳列體系完備,展覽內容豐富,成為淄博最負盛名的旅遊勝地之一,每年接待中外旅客三十多萬人次。
蒲松齡紀念館館藏十分豐富,達一萬三千多件。主要有蒲松齡畫像及其手稿、印章、《聊齋志異》的各種舊抄本、刻本、外文譯本、港台版本及精平裝本,改編的白話聊齋,連環畫冊、戲曲、影視劇本以及蒲學研究的論文、專著等。
幾十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中外著名學者專家前來觀瞻。胡耀邦、喬石、萬里、田紀雲、楊靜仁、錢偉長、郝建秀、袁寶華、朱學范等前來此瞻仰蒲公,留下了歷史的遺跡。
自1960年以來,中外著名學者,友好人士也慕名前來探究一代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奧秘,已徵集到黨和國家領導人、中外著名學者、詩人、畫家、書法家等題字題畫600餘件。蒲松齡故居已成為蒲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和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5. 以古代為背景的靈異鬼怪小說
靈異怪談網 http://blog.163.com/kity30001/
有真實的見鬼視頻,有聲靈異小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