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帶點評的短篇美文
<<拒絕空白>> 空白是生命中的盲點。 我以對生命的熱烈追求來庄嚴宣誓:我拒絕空白。 兩千多年前孔子對人說過:「天生萬物,唯人最貴。」 我,生為人,出於對生命的尊重,我必須有奮發向上、剛健有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 我崇拜孔子。他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他有「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宣言。 我崇拜孟子。他有「當今之世,舍我取誰」的豪情;他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堅毅。 人生在世,身為社會一員,就有責任為社會做貢獻。我有義務做到「達則兼濟天下」。 當在熱烈的追求之中遇到艱苦的時候,我決不會接受空白,決不會落得個「窮則獨善其身」。 我要將自己的脊樑化為沙漠中堅挺著的胡楊,活著三百年不死,死了三百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朽。 我拒絕空白。我拒絕莊子。拒絕他「終身不仕」,願化歸於自然。 我拒絕空白。我拒絕陶潛。拒絕「守拙歸園田」,「復得反自然」。 人生於社會,怎能逃避社會? 我決不會給生命留下一點空白。 我有理想,我願盡我所能為人類社會注入前進的一絲力量。我願做到「仁者愛人」、「仁者無不愛」、「泛愛眾」的博愛。我願如「長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平;我願如「憑軒涕細流」,「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杜子美;我願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我願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所以我拒絕空白,拒絕「窮則獨善其身」。 我有毅力,有孟子「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堅毅,有「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強,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持,有沙漠中胡楊的堅韌。 我,要用我的理想和毅力,去拒絕空白,去追求我熱烈的人生。 點評 行文遵循的寫作是逆向思維的成果體現,全文充滿一種飽滿、積極的人生認識。立意高遠,不囿於固勢,打破一貫的美學范疇和人生信念,文字和思路行雲流水,旁徵博引,有較深厚的素養。 只要有愛,就可以雕琢出心中的天使。 你或許常常抱怨天公不作美,事事令你不如意。你或許責怪天使都忙著照顧別人去了,沒有聽從過你的呼喚,沒有助過你美夢成真。 因為,你已經對著流星許過數百次願了。 但是,請你別焦急,請你別等待。請你行動起來,用善良和愛,雕琢出你心中的天使。心中這樽「愛」的天使,會助你為善,會引你走向幸福。 只要有愛。 君不見照亮了苗鄉的那位月亮般的姑娘,即使她沒有翅膀,她依然是天使。為什麼?就因為她用全心的愛,燃燒自己的青春點亮苗鄉的路啊!用愛,她肩負起十鄉八里的健康。 為了鄉親們的健康,她常常免費為付不起葯費的病人治病。丈夫勸她離鄉進城打工去,可她捨不得離開需要她治病救命的鄉親。鄉親們感激她。李春燕用愛雕琢出心中的天使,她是苗鄉的「天使」,也是感動全中國的「天使」。 是的,只要有愛。 青年歌手叢飛,已插上翅膀,帶上人們對他的敬意「飛」走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叢飛就是這樣的人。他用一生的愛,把自己「雕琢」成永生的「天使」,他讓全中國人民永遠懷念他。為什麼?因為叢飛用愛心包容世界。他用唱歌演出所得的三百萬捐助了一百八十多位貧困學生,自己卻成了深圳的「窮人」。他的高尚、他的純粹,源自他心中的天使———愛!他的博大的愛,感動了中國。 是的,只要還有愛。 因為愛,洪戰輝成了家喻戶曉的感動中國的青年,他用平凡而朴實的行動,把自己「雕琢」成一位有愛心又充滿責任心的「天使」。他不因貧窮,不因父親是精神病患者,而丟棄父親抱養的與他毫無血緣關系的「妹妹」,他帶著「妹妹」上大學,他不願意接受捐助或施捨,他吃苦耐勞地掙錢,替父親負起家庭的責任。窮困算不了什麼,苦難也只是一種磨練。只要還有愛,天使為什麼雕琢不出來呢? 愛,是天使的化身。天使,是用愛雕琢出來的。 有誰還會毫無思考毫無進取地抱怨自己沒得到天使的眷顧呢?其實,天使就在我們心中呀。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得更美好……」是的,只要我們不丟失心中那「愛」,時時用愛「雕琢」心中的天使,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最善最真最美的「天使」。 讓我們都成為「天使」吧! 「點評」 這篇文章,以「怎樣雕琢」為角度切入話題展開議論。全文內容突出了「愛是天使的化身;天使是用愛雕琢出來的」這一個中心思想。對「天使」的理解准確,對「雕琢」這一關鍵詞的把握准確,提出「用愛雕琢心中的天使」的觀點正確,並且具有時代呼喚的意義。因此,這篇文章切合題意。文中選用李春燕、叢飛、洪戰輝三個2006年感動中國的時代人物,具體寫出這三人怎樣用愛雕琢心中的天使,內容充實。採用亦情亦理的寫法,使「用愛雕琢心中的天使」這一呼喚更具感染力。畫龍點睛手法的運用,不但使文章中心思想突出,也起了較好的抒情作用。全文思路清晰,語言流暢。
2. 兩篇中短篇小說的文學評論
《邊城》
翠翠是沈從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從文用「他者」(西方)的眼光看出來的湘西苗族幕的「本質」。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在水邊玩耍了。」這個形象可以說是「優美、健康、自然」。不過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隱痛:「黃麂一樣……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隱喻苗族先人在漢族的壓力下,從中原地區向洞庭湖地區遷徙,並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裡。深山是他們最後的庇護所和自由天地,在這里他們是「在家的」。翠翠的形象取材於瀘溪絨線鋪的女孩、青島嶗山的鄉村女子和「身邊的新婦」沈夫人。《邊城》里的愛情故事,討論的是文化問題,性的話語和文化的話語交織在一起。翠翠的形象凝聚了沈從文的文化戀母情結,銘刻下沈從文對湘西苗族文化的無盡傷逝和眷戀。
翠翠的身世是個悲劇,翠翠的父親是個綠營屯戊軍人,嚴格地說,對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種異質(heterogeneity)。翠翠本身是漢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產物。從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里,我們可以看到漢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關系,以及這種權力關系在苗/漢文化關繫上的歷史沖突和歷史悲劇(如乾嘉苗民起義)。
翠翠這個無所歸依的孤雛無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徵。
「在一種近於奇跡中,這遺孤居然長大成人,一轉眼便十三歲了。」爺爺這個閱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爺爺和翠翠」是苗族「民族古老,文化年輕」的形象的說明。爺爺目睹了翠翠父母的悲劇,「口中不怨天,心卻不能完全同意這不幸的安排」。「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地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給一個人,他的事才算完結!交給誰?必需什麼樣的人方不委屈她?」年邁衰老的爺爺是翠翠唯一的依靠,「假若爺爺死了」,翠翠這個歷史的孤兒能否加入到新的歷史的腳步中去呢?
《項鏈》
《項鏈》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丟失項鏈的前前後後構成。小說以「項鏈」為線索,將瑪蒂爾德為參加晚會而借項鏈,戴著項鏈在晚會上出盡風頭,回來時丟失項鏈沿途尋找未得而焦急萬分,四處借錢買了項鏈歸還,用10年的光陰償還所借款項,直到得知那項鏈原來是條贗品為止貫穿情節,使讀者對小說中的項鏈有了至深至透的感受。而女主人公的性格也就在這一失一得中盡顯風采,使其成為外國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獨具特性的
作為世界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的《項鏈》在藝術上也是韻味無窮的。首先他採用了以物寫人的手法,將項鏈作為一條主線,從它與人物的多重關系出發,用它牢牢系住人物的行為、語言和心理活動,使讀者透過項鏈對女主人公的形象一目瞭然。在小說中,項鏈與瑪蒂爾德的關系分為「強烈地被項鏈吸引」「戴上項鏈的風采 」「丟失項鏈的恐慌」「賠償項鏈的代價」「得知是假項鏈的真相」等環節,一環扣一環,從不游移,從不松動,用項鏈這一物品刻畫出了瑪蒂爾德動態的變化過程。其次,莫泊桑巧妙地處理了幾組對應的關系,使多種關系在相輔相成中既是真實可信的情理之中,又是突如其來的意料之外,給讀者以思考的空間。例如偶然與必然的關系,項鏈對改變瑪蒂爾德生活的作用,就在種種偶然中孕育了必然:因舞會而借項鏈、用項鏈和丟項鏈是偶然,但實質上正是瑪蒂爾德的愛慕虛榮和炫耀姿色使她在舞會上忘乎所以,為不使別人發現她的真實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會結束時她倉皇逃離,才忽略了項鏈而丟失,而這一切都恰恰來自於她性格的必然。在處理虛幻與現實的關繫上,小說也自然妥帖,將瑪蒂爾德舞會前對物質生活的嚮往虛寫,將項鏈丟失後她生活的窘況實寫,一虛一實恰到好處。小說中真與假的關系也轉換得很微妙:瑪蒂爾德參加舞會戴的是別人的項鏈,作為項鏈的主人她是假的;項鏈丟了她當做真的賠上,而10年後才得知原來那項鏈根本就是假的。這其中的真真假假是對普遍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虛偽和欺騙的最好諷刺。小說結尾處,作者以隱喻的方式對全篇作了總結:瑪蒂爾德最初嚮往而不得的那些東西,就如同那掛項鏈,原來每一顆粒都是假的;而她用了10年艱辛換來的這一掛,就像她真真切切領悟到的人生一樣,每一顆粒都是真實的,只不過她付出的代價多了一些而已。
3. 求歐亨利短篇小說精選摘抄和點評,謝謝
在長達兩個月的暑假裡,我選擇了歐·亨利寫的《歐亨利短篇小說選》來作為假期
閱讀書籍。通過閱讀這本小說選,我受到了很大了啟發,也使我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有
了更好的啟迪。歐·亨利,原名為威廉·西德尼·波特。是美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世界三大
短篇小說大師之一。
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代
表作有小說集《白菜與國王》
、
《命運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
、
《警察與
贊美詩》
、
《最後一片藤葉》等。這些小說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
記得我剛開始閱讀這本書的時候,
覺得這本書像中葯那樣難喝一樣很難讀懂,
剛開
始我根本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究竟是在講怎樣的一件事。是要給予我們什麼啟示,我
完成弄不清楚,
剛開始讀了一點點就沒讀了,
過了幾天,
我重新仔仔細細的品讀這本書,
逐漸讀懂了內容,也慢慢理解了每篇文章里所包含的的真正含義。
當我閱讀完整本書的時候,
我受到了很多很多的啟發,
例如我發現,
在這個世界上,
每一個人都有屬於他自己的職責,都有自己的責任在身。但是,有多少人盡到了自己的
責任?有多少人是在逃避責任?有多少人明知道自己有責任做好某事卻找借口而推
脫?舉個簡單的例子:
在外面喝了飲料明明垃圾桶就離自己不遠,卻因為和自己走的路
沒在同一個方向而懶得走過去丟進垃圾桶,
而是遠遠的往垃圾桶扔,
扔不進也不去管他,
明明是想盡自己責任的,卻因自己的懶散而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
總之,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體會到了很多,也理解了很多。希望大家也能去看
一下這本書,真的很有趣。
4. 契科夫短篇小說記得句子及其點評,急用!字數加在一起最好不超過200字,完了再謝。
裝在套子里的人
「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密哈益•沙維奇。您是青年人,您前途遠大,您的舉動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卻這么馬馬虎虎,唉,這兒馬馬虎虎!您穿著綉花襯衫出門,人家經常看見您在大街上拿著書走來走去;現在呢,又騎什麼自行車。校長會聽說您和您姐姐騎自行車的,然後,這事又會傳到督學的耳朵里……這還會有好下場么?」
點評:這話表現出別里科夫有心計,善言辭,善於偽裝成好心人,用「忠告」使對方疏於防範,用喋喋不休的話語使對方困惑,從而達到目的。
(別里科夫具有那個時代的代表性,他是沙皇統治下的怪胎,他的謹小慎微、戰戰兢兢是出於對社會變革的極端恐懼和仇視。)
5. 契訶夫短篇小說情節評價
(一)樸素、自然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大多是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掘
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在平淡無奇的故事中透視生活的真理,在平凡瑣事的描繪中揭示出某些重大的社會問題,使得其作品樸素得跟現實生活一樣真實而自然。如《苦惱》中寫一位馬夫姚納,在兒子夭折的一星期里,幾次想跟別人訴說一下內心的痛苦,都遭到各懷心事的乘客的冷遇,萬般無奈之下,他只有向老馬傾訴自己的不幸與悲哀。作者藉助這一平淡無奇的故事,揭示出黑暗社會中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漠和小人物孤苦無告的悲慘遭遇,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二)含蓄、冷峻
契訶夫從不輕易在小說中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傾向和主觀議論,而把這種主觀傾向寓含於客觀冷靜的藝術描寫之中,讓生活本身來說話,做到含而不露、耐人尋味。如《瞌睡》寫13歲的小女孩瓦爾卡白天不停地為主人幹活,晚上還得整夜地給主人的小孩搖搖籃。她困極了,可小孩總是哭哭啼啼,使她根本無法入睡。最後她捏死了搖籃中的小孩,倒在地上酣然睡著了。作者在冷峻的描繪中,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意義:瓦爾卡的命運究竟將會如何?對此作者留給了讀者自己去思考。
(三)簡潔、凝練
契訶夫主張「簡潔是才能的姊妹」、「寫作的藝術就是提煉的藝術」,其小說大多是速寫式的,既沒有冗長的景物描寫和背景交代,也很少大起大落、曲折離奇的情節和急劇變化的緊張場面;而是情節簡單、發展迅速、人物不多、主次分明,語言精練明快,善於運用白描式的個性化語言刻化人物性格、塑造典型。比如《變色龍》中僅僅寫了狗咬人一件事,警察斷案一個場面,四個人物,故事情節發展極其簡單,作者僅僅抓住了警官奧楚蔑洛夫在審案過程中的五次「變色」加以描繪、便收到極其強烈的諷刺效果。
6. 《契訶夫短篇小說精選》片段加點評有加20分哦!!!
http://www.fanyicn.net/bbs/read.php?tid-809.html
7. 可有好文章推薦並點評
《陪著你走》
(美)羅德曼·菲爾布里 著
姜倩 譯
浙江少兒 2004年06月 出版
本書講述的是關於兩個英雄的故事——凱文,一個不得不將智慧濃聚在小軀體里的「愛因斯坦」;麥克斯威爾,一個擁有溫柔心靈的小智慧大塊頭。兩人的鋼鐵意志與豐富想像組合成了無往不勝的「無敵小怪物」。該書由真實的故事改編而成,榮獲美國圖書館協會青少年最佳好書,並被拍攝成電影《The Mighty(陪著你走)》,獲得多項國際電影大獎。
經典書評
陪著你走 (應民吾 )
在GOOGLE中鍵入《陪著你走》一書的英文版原名Freak the Mighty,一個比較讓人意外的發現是:這本書已經成為很多美國七至九年級學生的閱讀課教材。很多美國教師樂於向學生推薦此書, 除了這本書用詞簡單、敘事清晰之外,其健康的主題和感人的內容,也是主要原因。一個教學網站上這樣介紹道:「這是一本既適合教學、又適合討論的優秀書籍,不僅青少年讀者對書中的內容著迷,欣喜於麥克斯和凱文取得的勝利,而且連老師也會喜歡書中所有適宜教學的主題。」
的確,美國作家羅德曼·菲爾布里克所寫的這部小說,當得起這樣的贊許。這本書曾被美國圖書館協會評為「適合年輕人的最佳書籍」,根據小說拍攝的同名電影,也在1999年得到了金球獎最佳女配角提名,那個女配角,就是鼎鼎大名的莎朗·斯通。她在片中扮演的是凱文的母親——那位充滿母愛的「美人格溫」。
在小說《陪著你走》里,兩個「問題少年」——麥克斯和凱文在七年級暑假相遇之前,一直生活在各自封閉的世界裡。麥克斯住在外公外婆家的地下室里,有學習障礙和暴力傾向;凱文聰明過人,身軀卻天生畸形萎縮,因而性格怪異。他們都沒有朋友。
成為鄰居後,兩個少年在自然而然的性格碰撞中建立起友誼。他們組合成一個「無敵小怪物」,凱文坐在麥克斯肩上出謀劃策,壯實魁梧的麥克斯則忠實地執行凱文的命令。他們一起看煙花表演、與惡棍周旋、尋找下水道里的「寶藏」。在凱文的幫助下,麥克斯還對學習產生了興趣。他開朗了,再也不是那個沒頭腦的「大號墊子」(同學們因他木訥而給他起的綽號)了。當他的父親——「殺手凱恩」綁架了他並要對他下毒手時,又是凱文用計謀救了他。
如果故事止步於此,那麼我們所看到的,還只是兩個貧民區的少年之間逐漸厚實的友誼,以及一些並不越軌的冒險經歷。這樣的友誼當然溫暖,卻未必達到震撼人心的份量。然而,小說令人愉悅的情節里埋伏著絲絲縷縷的不祥徵兆,它們積蓄起來,最後通向了一個難以避免的悲劇——隨著年齡增長,凱文的身體再也無法保證日漸長大的內臟正常運轉。他不得不離開這個世界。
故事震撼人心之處出現在凱文死後。麥克斯發現,凱文生前非常清楚自己的病情,卻一直說:醫生就要給他安裝「仿生學軀體」了。回想起來,直到凱文夭亡前幾小時,他還安慰麥克斯說:「等你下次見到我,我將是一個得到改進、煥然一新的人了。」說出這樣內心含淚的「謊言」,也許是凱文一直以來小心維護的自尊使然,也許是因為他珍視友情,不想看到麥克斯在自己面前落淚。
與一些古典的歐美少兒文學作品相比,《陪著你走》具有更直觀的現實色彩。病痛,歧視,冷漠,黑幫,犯罪,這就是麥克斯與凱文生活的世界。這樣的世界並不明亮,但是真實。在這樣的世界裡,兩個孤僻少年之間的友情顯示出了力量。它改變了兩個人的心靈,讓他們一起抵擋外界的嚴酷,連他們周圍的親人,也被這種友情改變得更慈愛、更和善。作者對於人性有深刻的理解。在他筆下,貌似凶惡的黑幫分子會挺身而出救人,好勇鬥狠的街頭混混會因凱文的離世跑過來勸慰麥克斯,這些都是人性的流露,顯得相當自然。
作為一位成功的少兒題材作家,作者菲爾布里克在把握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方面非常嫻熟。故事是以麥克斯的口吻敘述的,語言中透著麥克斯懵懵懂懂而又善良的性格特點。凱文則時常會說出諸如「電視是頭腦蠢笨的人的毒品」、「記憶不過是大腦的一項發明」這樣的話,這並不顯得做作,反倒很符合信息時代的兒童早慧、叛逆的特點。書後所附的「小怪物的字典」(凱文送給麥克斯的聖誕節禮物)中,更能看出凱文古怪精靈的思維。
國外當代背景的少兒題材小說,目前中文版並不多見。《陪著你走》的情節並不艱深,面對這樣一個講述友情溫暖心靈、改變心靈的故事,中國的小讀者,應該能和美國的同齡人一樣,感受到它的動人之處。
8. 如何評價這篇短篇小說
看寫得怎樣,然後根據個人特點去點評,也可以看看別人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