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扶桑」是日本的舊稱嗎
不是。古文中一說是墨西哥,一說為西域某古國,還有一說為山東曲阜,具體已無可考,但總體泛指中國東部沿海一帶的小島國。
扶桑國,在現代沒有爭議,是指日本。但是在古代文獻中,一說是日本,一說是墨西哥。如晚唐韋庄所著詩《送日本國僧敬龍歸》扶桑已在渺茫中, 家在扶桑東更東。此去與師誰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風。
《梁書·扶桑國傳》:「文身國(日本古國之一的陸奧國),在倭國(九州、關西的大和國)東北七千餘里……大漢國,在文身國東五千里……扶桑國者,齊永元元年,其國有沙門慧深來至荊州,說雲:『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余里(指的是北海道的蝦夷國)。
地在中國之東,其土多扶桑木,故以為名。』」這里引用了南北朝時期慧深的說法,雖然僅僅為一家之言,但是也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一說為墨西哥
始倡此說的是法國人金捏(De.Guignes),他於1761年提交的一個研究報告中說:根據中國史書,在公元5世紀時,中國已有僧人到達扶桑,而扶桑,他認為就是墨西哥。
在中國學者中較早響應此說的是章太炎,他在所著《文始》中也認為扶桑即墨西哥。金捏所說的中國史書,指《梁書》「扶桑傳」。」如此看來,扶桑國應遠在西半球的美洲。原產於墨西哥的棉花,即具備扶桑木的全部特徵。
二說為西域某古國
持此說的人認為,《梁書》中說了扶桑國與中國的距離關系,卻並未提到它與大海有何聯系。《梁書》中說,扶桑國多蒲桃,蒲桃即盛產於西域的葡萄。因此,扶桑國可能只是西域一帶的某個古國,而非墨西哥或日本。
三說為山東曲阜
除此之外,還有一說說扶桑國是指山東曲阜。「扶桑」一詞在我國最早見之於屈原詩句「飲余馬於咸池兮 總余轡乎扶桑。」漢朝王逸為楚辭作註:「扶桑,日所扶木也。」《淮南子》中十日居於扶桑的說法,恰與此不謀而合。
《說文解字》亦雲:「扶桑神木,日所出。」扶桑既是日出其間的東方神木,那麼它在何處呢?持此說的人認為,所謂的扶桑國,事實上並不存在,而是有人把孔子的出生地--窮桑,誤傳為「扶桑」了。
2. 為何日本從不砍伐本國森林,而是全部從中國進口
《漢書·藝文志》中說道:「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在網路還不發達的年代,各種資訊的傳遞速度比較慢,其信息也魚龍混雜,要加以考證也要花費更多的功夫,所以經常出現一些被誇張或者是虛構的「勵志故事」或者「心靈雞湯」。
在許多「寓意深刻」的故事或者新聞報道中,我們的鄰國日本常常是主角之一。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有關於中日兒童在夏令營中「較量」的深刻文章《夏令營中的較量》,也有關於日本人如何愛護自己的森林資源的故事。

▲伐木照片
而且日本方面特別希望能夠向中國出售一些作為高價建材的木材,但事實上中國用於建築的木材主要是從俄羅斯和歐亞大陸進口,因為日本的杉木和柏木,按照中國的製造規則是不能作為大梁和柱子的。
結語
所以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日本會持續向中國出口木材,中國也會持續向其他國家購進木材。有時候國與國之間的交易會摻雜著各種復雜的政治因素,但有時候卻特別簡單,只是一個想買,一個想賣而已。非要在這種交易上附會一些其他的思想,大可不必,更別說還把事實給搞顛倒了。
3. 求歐亞木紋大理石的具體信息和圖片,謝謝!
石材:歐亞木紋
產地:希臘
材質:大理石
顏色/紋路:白色的底色,灰色和淺黃色的直紋。
風格:白色底色與木紋紋路相碰撞,擦出風格百變的火花,既擁有希臘般神秘浪漫之風,又有木質般朴實品質之感。
使用范圍:室內裝飾,如牆面地面、背景牆、檯面板、洗手台、窗檯等。
特點:光澤度高。
親,以上信息是否幫到你,如有疑問,可到17CN石材網了解更多。
4. 歐亞斯密納塞什麼意思
日語「晚安」的意思。
5. 《縱橫日本》最新txt全集下載
縱橫日本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縱橫日本
作者:絕唱明月
元軍進攻日本相關資料(轉載)
更新時間2007-10-3 17:01:00 字數:15347
南宋末年,中國的蒙古族開始興起,成吉思汗建立起橫跨歐亞二大洲的大蒙古帝國,並在公元1259年迫使繼新羅之後統治朝鮮半島的高麗投降,蒙古勢力遂於日本隔海相望。這時,與蒙古帝國建有外交關系的國家遍及兩大洲,惟有日本尚未與其通好。元世祖忽必烈野心勃勃,對於日本獨立於蒙古帝國勢力之外的狀況,是絕對不能允許的。察知忽必烈心情的大臣趙邙,於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上書,說日本自漢、唐以來久通中國,可以遣使通好。自是以後,世祖忽必烈開始把迫使日本通好的問題,安排在他的行動日程上了。
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忽必烈遣兵部侍郎郎赫德、禮部侍郎殷弘出使日本。忽必烈在國書中,對這次遣使的目的講的極其清楚,要日本效法高麗,舉國來朝以通和好,如不相通好,將至「用兵」,令日本「王其圖之」。
忽必烈在國書的開頭,用「奉日本國王」字樣,以區別日本與藩國高麗的政治地位,表示君臨歐亞兩洲的帝國皇帝對尚未臣服的日本國的對等關系。續而以高麗臣服作為通好的註解,已表示日本應選擇的出路。最後以不通好將招致用兵的威嚇語言作結束。忽必烈滿懷信心的認為,地處海島的日本,對於兵踏歐亞君臨四海的大帝國的國書,是會奉若神明的。國書一到,日本可隨之前來通好,「四海一家」的願望即將實現。可是,忽必烈並不知道當時日本的政柄不在天皇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