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部 90年代的有聲小說
按你說的可能是李野默的《白鹿原》或者是權魏的《喧囂荒原》也可能是一些其他作品,我給你個地址吧可能有你想要的,里邊都是一些經典的有聲小說,但不一定能下載到,如果你還有問題給我留言
B. 有聲小說《網游之修羅傳說》中的背景音樂
選些宮崎駿的輕音樂吧,有聲的話只要不太吵就沒什麼問題
C. 王明君有哪些有聲小說
王明君演播的有聲小說有:侯衛東官場筆記第一到第九部、如果蝸牛有愛情、心理罪之暗河、鬼吹燈前傳之金棺陵獸、會有天使替我愛你、驚艷一槍、寶貝戰爭、藏獒筆記之反盜獵可可西里、大唐風雲人物等等。

(3)陝西有聲小說擴展閱讀:
王明軍,中國傳媒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副教授,北京市語言協會朗誦研究會理事,副秘書長,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
曾獲得北京廣播學院「十佳教師」稱號,獲得中國傳媒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中國傳媒大學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
北京市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等、最佳演示獎、最受學生歡迎獎,全國廣播電視學術著作三等獎。曾獲政府「華表獎」,四次獲得「飛天獎」優秀譯製片獎。主要論著有《影視配音藝術》《影視配音實用教程》《文藝作品演播訓練教程》等。
D. 劉俠的簡介
個人信息
台灣作家劉俠,
筆名杏林子 出生年月日:1942年2月28,台灣的二二八起義法定紀念日。 逝世日期:2003年2月8日 出生地點:中國大陸扶風縣 學歷:北投國小畢業
生平簡介
台灣作家劉俠,1942年2月28日生於西安,自12歲起,杏林子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關節大部分遭到損壞,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舉,手不能抬,頭不能轉.小學畢業後便因病輟學的杏林子,數十年來堅持自修,,以致成為台灣文壇上的著名作家.著有四十多本著名的散文.小說.傳記.劇本,被譽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2003年2月8日杏林子因受傷送醫院急救無效逝世,遵照她的遺囑把軀體捐獻給醫院,供 "類風濕性關節炎"教學研究.
個人履歷
經歷:內政部傷殘服務中心顧問兼義工組組長 台北市南機場社區發展實驗中心輔導 伊甸殘障福利基金會創辦人 中華民國殘障聯盟創會理事長
編輯本段成就及榮譽
著作
劉俠1977年發表第一本作品《生之歌》,隨後,每年都有新作問世,創作多達百萬字,先後出版多本 文集 ,包括《杏林小記》、《另一種愛情》、《重入紅塵》、《行到水窮處》、《感謝玫瑰有刺》、《相思深不深》、《現代寓言》、《生之頌》、《心靈品管》、《留白的青春,叛逆的歲月》、《生命之歌》、《身邊的愛情故事》、《阿丹老爸》等散文,還有圖畫書《好小子,喬比》,敘述了一隻名叫喬比的貓咪離家出走的故事。她共有60多部作品,包括40多出劇本、16本散文集和兩本小說,還有專輯及編著的作品。
著作分類
(一)各類劇作:廣播劇、電視劇、舞台劇等五十餘出 二)散文作品:喜樂年年、生之歌、杏林小記、北極第一家、 生之頌、另一種愛情、凱歌集、我們、 重入紅塵、行到水窮處、種種情懷,等等。 三)傳記作品:牧羊兒於右傳、皓皓長安月 四)小說作品:遙遠的路、留白的青春.叛逆的歲月 五)編著:生命注.大地注、讀雲、為什麼我沒有自殺? 六)有聲書:生命之歌
得獎紀錄
第二屆基督教文藝獎-生之歌 第八屆十大傑出女青年 第八屆國家文藝獎-另一種愛情 花蓮縣榮譽縣民 高雄市榮譽市民 第十三屆吳三蓮基金會社會服務獎 台北市榮譽市民 靜宜大學榮譽博士
編輯本段奇跡人生
劉俠出生在陝西省扶風縣杏林鎮,為了紀念她的出生地,她取筆名杏林子。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呢?12歲就得了一種怪病,經醫師診斷為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不全而引發的慢性疾病,完全無葯可治,患者等於被宣判了漫長的死刑,在死亡之前是無盡的疼痛、更疼痛和更加疼痛的凌遲。 那為什麼還要活著呢?劉俠也問了自己這個問題。生病之後,她看著自己的關節一個個壞掉,漸漸不能走不能跳,身體的痛苦倒容易忍受,最大的痛苦是來自內心,「我不知像我那樣既沒有念過多少書,又癱瘓在床上的病人到底有什麼用?我活著到底是干什麼?僅僅為了自己受苦、拖累家人嗎?我真的要在病床上躺一輩子,永遠做一個廢人嗎?」 於是她告訴自己,如果三年還不康復的話,就不要活了。結果,好不容易熬了三年,還是沒有好!她想:好吧,再延長三年好了,如果再不好,就絕對不要活了! 但還不到第二個三年,也就是她16歲的那年,劉俠找到了上帝,或者說上帝找到劉俠。透過神的精神撫慰,劉俠對生命有了新的詮釋:上帝和魔鬼最大的不同就是:魔鬼千方百計只想叫人死,上帝卻千方百計只想叫人活,而且活得更好,更起勁、更快樂。所以他給了人信心、希望、勇氣,還有愛;教導我們如何在痛苦中保持信心,在灰心中保持希望,在危難中保持勇氣,他也不斷用愛來滋潤我們飽受創痛的心靈,好叫我們的生命重新充滿生氣,勇敢地活下去。 自從有了信仰,劉俠決定用快樂武裝自己,與痛苦和平相處。 在她的右手腕上,有一堆密集的小白點,那全是針痕。每遇到需要靜脈注射或抽血的時候,醫生就搖頭嘆息,他們舉著針管一戳再戳,就是找不到那可憐的血管。有些醫生一針又一針的「失敗」,常弄得滿頭大汗,拿針管的手都在發抖,劉俠就忍住痛安慰他們:「不要緊,慢慢來!我是O型血,人們說O型血的人都很勇敢。」 劉俠不僅頑強地與病痛作斗爭,她還學習著怎樣去愛,怎樣去付出,並一點一點地磨練自己的個性。 有位作家描述了看到劉俠的寫作過程。她在腿上架著一塊木板,顫巍巍地用兩個指頭夾著筆寫字,每寫一筆就像舉重一樣,要忍受巨大的痛苦,那位作家都不忍心再看下去了。但就這樣,劉俠寫出了幾百萬字,20多本的勵志書。她的作品也許稱不上精緻文學,卻是一字一痛,一字一愛,所迸發的力量比那些精緻文學還要偉大珍貴,這是她以「無用之軀」送給弱勢者、身心殘障者,以及無數跌倒過、在長夜裡痛哭過的人的禮物。 她這樣說:那時候活不下去的原因是不知道病何時會好,生命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但我有了信仰以後,便對生命有一個新的詮釋:就是每一個生命,不管是老弱傷殘或貧富貴賤,都是珍貴的!每一個生命都有他特定的價值。人看人是看外表——看容貌、看財富、看地位。但上帝是看內心,看我們有沒有對自己的生命盡了本分。他不要求每一個人都拿一百分,因為他知道人的才智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之分,他只要求我們盡本分、盡了心,就夠了。 一個12歲就被病魔纏身的女孩,卻憑著自己樂觀的生活態度和頑強的毅力,成為了風靡台港和東南亞的著名作家,她的文章被收錄在中學的課本中,她的散文《杏林小記》、《生之歌》、《生之頌》幾十年來都是台灣中學生假期指定讀物,更以《另一種愛情》獲文藝大獎,在當代的華人作家中,沒有人比得上杏林子勵志,除了她,沒有人可以頂著一個毀壞的身體以文字見證生命的強韌、熱情和美麗,歷經二三十年而不輟。同時她還創辦了台灣最大、最有影響的殘疾人組織——伊甸園。她自己在遭受不幸,她卻總在想法幫助別人。她在一個盲人按摩院,發現兩位盲人按摩師有音樂天分,她就鼓勵他們唱歌,並為他們請音樂教師,最後這兩位盲人按摩師成為了台灣有名的音樂組合——雙福之音。 杏林子創造了奇跡。不,不要說她創造了奇跡,她本身就是一種奇跡。但奇跡是怎麼產生的呢?她的力量源自何處呢? 水流經管道的時候,它的形狀是管道的形狀;生命的泉水流經你的時候,它的形狀就是你思想的形狀。杏林子的改變,杏林子創造奇跡的力量,源自於她思想的改變,她對生與死有了重新的認識,她懂得了愛和快樂才是生命的真諦。
編輯本段年表
劉女士1942年生於中國大陸西安。 1948年初上漢口小學一年級。 1949年初抵台灣,定居北投,上北投國小二年級。 1954年,12歲就讀北投國小六年級,「類風濕關節炎§病發,正逢初中聯考前,身心備受煎熬,終於無法支撐,休學在家。後北投國小仍頒發畢業證書,此為最高學歷。 1957年,15歲受洗為基督徒。1958年,參加中華文藝函授學校學習寫作 1961年,19歲持續讀讀寫寫,偶有小稿發表。 1970年,28歲與多位作家合著散文集《遙遠的路》 1971年,為廣播劇、電視劇創作期,前後5年約撰寫四十餘部 1976年,34歲散文《喜樂年華》出版 1977年,開始撰寫勵志小品,出版《生之歌》風行一時,並被港台兩地編入國小課本教材。 1979年,37歲散文小品《杏林小記》出版,成為當月最暢銷書籍。 1980年,獲得十大傑出女青年獎。 同時散文《北極第一家》出版 1981年,39歲賀老父七十大壽,出版《生命頌》散文集 1982年,40歲捐出多年稿費,創辦屬於身心殘障朋友的「伊甸園§--------伊甸園社會福利基金會。 同時,散文集《誰之過》出版。 1983年,41歲散文集《另一種愛情》出版。 散文集《皓皓長安月》出版;散文集《凱歌集》出版;散文集《牧羊兒——於右任的故事》出版。同年以《另一種愛情》獲得國家文藝獎。 1984年,編輯攝影新詩集《大地注`生命注》 1985年,散文集《母親的臉》出版。 散文集《重入紅塵》出版。 散文集《我們》出版。為王祿松先生編輯《讀雲》詩畫集。 1986年,44歲散文集《行到水窮處》出版(台北市:九歌出版社) 散文集《種種情懷》出版。 散文集《山水大地》出版。 散文集《杏林子作品精選》出版。 1988年,46歲散文集《凱歌集》出版。 1989年,成立「中華民國殘障聯盟§籌備會,擔任籌備會主席。散文集《感謝玫瑰有刺》出版。 1990年,在接連請願下,終使「殘障福利法修正案§於立法院通過「殘障聯盟§正式立案,獲選為第一屆理事長。獲第三屆吳三連基金會社會服務獎。 1992年,50歲,父親去世,享年八十。為其一生最痛。 1992年,寫作均須在病床上,以口述方式,請人代筆。 1993年,散文集《相思深不深》出版。成人童話集《現代寓言》出版。 1994年,52歲少年犯罪案例小說《留白的青春`叛逆的歲月》出版。 1995年,《生之歌》重新出版。散文集《生之頌》出版。散文集《阿丹爸爸》出版。 1997年,55歲,獲得靜宜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 1998年,散文集《生命之歌》出版。小說集《身邊的愛情故事》出版。 1999年,57歲,散文集《在生命的渡口與你向遇》出版。 2000年,編輯《為什麼我沒有自殺?如何度過生命低潮》出版。散文集《探索生命的深井》出版。散文集《真情是一生的承諾》出版。散文集《美麗人生的22種寶典》出版。 2001年,59歲受聘於總統府國策顧問。獲「王桂榮台美基金會人才成就獎§社會服務類獎。 2002年,60歲精選集《打破的古董》出版。 同年二月八日安息主懷。
編輯本段社會評價
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她的作品,讀者眾多,每年寒暑假都被台灣中小學選為假期讀物。但她與那些流行作家不同的是:她有一顆奮斗的心,不以書是否暢銷為志向,以勸勉青少年為己任,幫助青少年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她的書文字簡潔,讀來感性十足,透著淡淡的溫柔,沒有怨天尤人,有的是不向命運屈服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字里行間洋溢著樂觀和豁達,她用幽默的筆調描述著人生的種種際遇,述說著命運附加給你的諸多挑戰。 可以這樣說,身體的病痛使她能靜靜地觀看這個世界,生命的一點一滴都在她的書中,讀她的書,使人振奮。 在台灣,杏林子還創設了「伊甸殘障基金會」,為殘障者的醫療、工作、教育、福利等做著不懈的努力。 杏林子、杏林子的書,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種可能,生命的更高境界。
平淡的真
平淡的真——讀杏林子《朋友與其他》有感 提到杏林子,你會想到什麼呢?她的頑症?她的頑強生命力?她的優美文章?還是她的觀察入微的眼光?對於我來說,首先就是她的文章。雖說曾在中學時代學過杏林子的文章,但都被我忽略了。直到大一,打開普通話教程,看到裡面作為朗讀材料的《朋友與其他》,我的心靈深深地震撼了。我一向都深信文字具有無窮的力量,它能給人希望,影響人的價值觀,感動人的心靈。杏林子的這篇《朋友與其他》就給了我這方面的深刻感受。我尤其佩服她,能從細微的事物中發掘出意義深淵的內容,而字里行間充滿盼望的生活和活潑的生命力。 《朋友與其他》帶給我的震撼,不僅是作者杏林子人格魅力,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我對人生、尤其是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伴侶——「朋友」的再一次審思。 猶記初中時讀馮夢龍的「三言」,為鍾子期與俞伯牙「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而深深感動,作為朋友的最高境界也不過如此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開始尋找能與我相唱相和的「高山流水」,並一再固執地認為,朋友之間之所以能留下千古絕唱,必定有著愛情般的轟轟烈烈,而這,才能稱之為「朋友」。 可是,現實卻給了我迎頭一棒喝!當然,這並不是說我沒有一個朋友,我有個閨中密友,無話不說,共享歡樂,同分哀愁,可是年少的我腦子里只有「高山流水」,認為這只是平淡生活的必需品,仍四處想找尋到「絕唱」。然而,現實展現在我面前的卻是,因為追逐的東西太多,友情也被沾染了名利,人們對朋友的期望甚或偏向他會對我有何用——抑或是可攀登的梯子,或是逃離困海的舟楫。朋友的稱謂,喪失了情誼的貞操。 難道「朋友」真的是千古才有一回的絕唱!? 「雖然都是極熟的朋友,……偶爾電話里相遇,無非是幾句尋常話。」 「心靈的契合已經不需要太多的言語來表達。」這對我來說,是那麼的熟悉,又是那麼的陌生。反反復復地尋找,幾經輾轉,「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對自己年少的固執感到可笑,但那裡面所包含的,不也是一顆對朋友真誠的心? 朋友並不一定要伯牙與子期的「高山流水」的相隨與共,也不一定要武俠小說里的「兩肋插刀」,這些其實都是很少的,也是很難求的。而在我們這個現實生活中真正需要的朋友,或者說朋友的含義,是相伴的人,可以和你在漫漫人生路上的彼此相扶、相承、相伴、相佐。她是你煩悶時送上的綿綿心語或大吼大叫,寂寞時的歡歌笑語或款款情意,快樂時的如痴如醉或痛快淋漓,得意時善意的一盆涼水。在傾訴和聆聽中感知朋友深情,在交流和接觸中不斷握手和感激。風雨人生路,朋友可以為你擋風寒,為你分憂愁,為你解除痛苦和困難,朋友時時會伸出友誼之手。她是你登高時的一把扶梯,是你受傷時的一劑良葯,是你飢渴時的一碗白水,是你過河時的一葉扁舟;她是金錢買不來,命令下不到的,只有真心才能夠換來的最可貴、最真實的東西。朋友就像是夜空里的星星和月亮,彼此光照,彼此星輝,彼此鼓勵、彼此相望。朋友也就是鑲嵌在默默的關愛中,不一定要日日相見,永存的是心心相通;朋友不必虛意逢迎,點點頭也許就會意了;有時候遙相暉映,不亦樂乎? 「其實,友情也好,愛情也好,久而久之都會轉化成親情。」真正的情誼,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凸顯出來的啊!杏林子是一個不幸的人,命運給了她太多的苦難;她又是一個幸運的人,生活給了她很多的饋贈,讓她在平淡的生活中體味到了人生的真義。
E. 有聲小說黃河東流去 每集故事梗概
歷代歌詠黃河的佳詞妙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三萬里河樂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夢隔黃河水一涯,明駝十載送回家。,如此英雄卻姓花。
黃河落天走東海, 萬里寫入胸懷間。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韌山。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且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
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飛流直下三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蔞篙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
三萬里河東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山河表裡潼關路。
王昌齡的「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黃河渡頭歸問津,離家幾日茱萸新」。
杜甫《黃河二首》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鍾天下聞。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 黃河南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願驅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
賀敬之《三門峽--梳妝台》:「望三門,三門開,黃河東去不回來」、「責令李白改詩句,黃河之水手中來!」。
元代詩人薩都剌《過古黃河堤》:「古來黃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變通津,滄海化為塵。」
唐代劉禹錫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吼萬里觸龍門」、「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
王維的「獨樹臨關門,黃河向天外」。
李商隱的「土花漠碧雲茫茫,黃河欲盡天蒼黃」。
白居易的「黃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
宋代丘崈《黃河清》鼓角清雄占雲祲。喜邊塵、今度還靜。一線乍添,長覺皇州日永。樓外崇牙影轉,擁千騎、歡聲萬井。太平官府人初見,夢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天闈,雲章粲、鳳鸞飛動相映。寶帶萬釘,與作今朝佳慶。勛業如斯得也,況整頓、江淮大定。這回恰好,歸朝去、共調金鼎。
柳中庸《徵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
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鵲樓》)
泰山成砥礪,黃河為裳帶。(阮籍《詠懷》)
黃河九曲天邊落,華岳三峰馬上來。(黃滋《送李佑之赴陝西參議》)
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李白《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
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同上)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李白《贈裴十四》)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李白《公無渡河》)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李白《北風行》)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劉禹錫《浪淘沙九首》 )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幾簸自天崖。如今直上銀河去,直到牽牛織女家
明月黃河夜,寒沙似戰場。
奔流聒地響,平野到天荒。
吳會書難達,燕台路正長。
男兒久為客,不辨是他鄉。
覽百川之洪壯兮,莫尚美於黃河。
潛昆侖之峻極兮,出積石之嵯峨。
登龍門而南遊兮,拂華陰於曲阿。
凌砥柱而激湍兮,逾洛汭而揚波。
體委蛇於後土兮,配靈漢於蒼穹。
貫中夏之能甸兮,經朔北之遐荒。
歷二周之北境兮,流三晉之南鄉。
秦自西而啟壤兮,齊據東而畫疆。
殷徒涉而永固,衛遷濟而遂疆。
趙決流而卻魏,嬴引溝而滅梁。
思先哲之攸嘆,何水德之難量。
關於黃河的詩詞歌謠
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等大量文學經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產生在黃河,它們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
李白詩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將進酒)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贈《裴十四》)
王之渙曰: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
王維詩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
「艄公號子聲聲雷,船工拉纖步步沉。運載好布千萬匹,船工破衣不遮身。運載糧食千萬擔,船工只能把糠饃啃。軍閥老闆發大財,黃河船工輩輩窮。」
「一條飛龍出昆侖,搖頭擺尾過三門。吼聲震裂邙山頭,驚濤駭浪把船行。」
「三氣周瑜在江東,諸葛亮將台祭東風。祭起東風連三陣,火燒曹營百萬兵。」黃河船工祖祖輩輩生活在黃河上,漂泊在木船上。他們對黃河了如指掌,把船隻視為家珍。在與黃河風浪搏鬥的生活實踐中,船工們創作出了豐富多采、獨具特色的黃河號子。聲聲號子,抒發了船工們復雜的感情,反映出他們的喜、怒、哀、樂、憂、怨、悲、歡。黃河船工號子,伴隨著船工的勞動,是船民生活的旋律。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這是唐朝詩人劉禹錫《浪淘沙九首》詩中的第一首中的前兩句。後兩句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
浪淘沙
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涼洲詞》王之渙
黃河二首
作者:【杜甫】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未知】
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鍾天下聞。
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
黃河西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
願驅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
黃河二首 作者:【杜甫】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未知】
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鍾天下聞。
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
黃河西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
願驅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
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
作者:【韋應物】 年代:【唐】 體裁:【未知】 類別:【未知】
夾水蒼山路向東,東南山豁大河通。寒樹依微遠天外,
夕陽明滅亂流中。孤村幾歲臨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風。
為報洛橋遊宦侶,扁舟不系與心同。
黃色的皮膚,中華的魂;黃色的流水,你我的根
公元前2500年左右,黃河流域出現了軒轅氏黃帝這面大旗。於是,一朵朵絢麗的文明之花,便從黃帝這個人文始祖中先後開出。黃帝植谷,黃帝造車,黃帝捕魚,黃帝制鏡,黃帝紡紗……在中國文化的曙光里,處處留下了黃帝的剪影。
同時,中華民族的另一遠古英雄也出現在這黃土高原上。他就是炎帝。史傳他因天之時,分地之利製作耒耜,教民農作,嘗百草而治百病,所以又稱為神農氏。在他率領下的原始部落,於黃土高原上的渭河流域,種植百穀百蔬,使這一帶的黃土地成為我國原始農業的發源地。
後來,炎、黃二帝聯合起來,在涿鹿大戰中打敗了蚩尤部落,而在孤泉大戰中,黃帝又打敗了炎帝。黃河流域經歷了大裂變和大融合,炎、黃兩族逐漸融合,也同化了其他一些民族部落,最後形成了以黃帝為黃同祖先的多民族的華夏族。據說,顓頊、帝嚳、堯、舜、禹,這些充滿靈光的中華民族的遠古英雄,都是黃帝後裔。而進入階段社會的夏、商、周三代的祖先,也都是黃帝子孫。他們自稱為「華夏」,有時也單稱「華」或「夏」,而把黃帝奉為始祖,又自稱為「炎黃世胄」或「黃帝子孫」。凝重的黃土地上,因此而開掘出了一個農業中國。
於是,黃色成了中國的國色。中國的龍,多被繪以黃色。隋、唐以後皇帝穿的龍袍,以黃色製作;帝王宮廷的裝飾,也最尚黃色。才接受百官的朝賀;宋太祖趙匡胤也是在黃河邊上「黃袍加身」,才坐上皇帝龍椅的。
黃河、黃土、黃帝、黃帝子孫,正好是一組極有文化意義的象徵。也由此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人們常把黃河比喻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的傳說 :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一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一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一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一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人老幾輩在山底挑水,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一年,一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一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裡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一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一朵白雲,漸漸地,那白雲變成了一個白鬍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後晌有一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你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爾德老漢驚醒一看,不見了白鬍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一個個蔫了,他心裡非常難過,一年的血汗白費了,可一想起白鬍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
到了後晌,一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一層又一層。爾德老漢一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一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黃河馬上斷了一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一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一下又並攏了。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鬍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可現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種一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你揀最大的一個扔進黃河裡。那時,你走進河底洞里,珠寶由你挑,糧種由你拿,還有一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你指哪裡,黃河水就流向哪裡。」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一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裡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後,園子里結了一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一把鑰匙。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里,一直等到瓜熟。
這一天,天氣晴得沒一點子雲彩。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裡。這時只聽黃河一聲咆哮,裂開了一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里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一陣暴風狂吼,一時河面上波濤滾滾,一浪高過一浪。爾德老漢拿起寶劍向那黑旋風和黃旋風左右猛劈幾十劍。一會兒,黑風和黃風吹出天邊去了。
這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地合嚴。爾德老漢想起白鬍子阿訇的囑咐,這寶劍可以征服黃河,他心裡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黃河填滿溝壕,淤平山樑。老漢手持兩把寶劍,向黃河猛劈下去,黃河的水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長城,只是節節升高,遠遠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後,南至六盤山,西至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留下幾個山尖尖。爾德老漢這才抽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
從此以後,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一馬平川,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2)炎黃二帝與堯舜禹的傳說(陳梧桐陳名傑)
黃河和她的兒女們,是如何從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時代的門檻的,要揭開這個謎底,除了依靠考古文物資料外,還要利用古籍記載的許多遠古神話傳說。炎黃二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便可幫助我們探明黃河及其兒女從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時代的某些軌跡。
黃帝和炎帝其實並不是皇帝,而是古書記載中黃河流域遠古時代的兩個部落首領。黃帝和炎帝都出生於黃河的支流渭河流域,當時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時代。傳說他們都是「有熊國君」少典氏的後裔,「昔少典娶於有氏,生皇(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里所說的「生」,並非說黃帝和炎帝是少典氏親生,而是說他們都是少典氏的後裔。「黃帝以姬水成」,是說他在姬水岸邊長大,因而以姬為姓。姬水當即古漆水,發源於今陝西麟游縣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縣匯入渭河。姜水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陝西寶雞匯入渭河。這就是說,炎黃兩個部落,最初的活動地區都在黃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區。
傳說黃帝原姓公孫,因長於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因是有熊國君之苗裔,又稱有熊氏。他「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伶俐),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後來被推舉為部落首領,率部遷徙到陝西北部定居。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了尋找更加平坦、開闊、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達今陝西的大荔、朝邑一帶。那裡的黃土地給了他們發展農業的便利條件,但不時出現的乾旱又困擾著他們,迫使他們去繼續尋找理想之所。於是,黃帝又率領族人從大荔、朝邑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麓進入汾河谷地,再向東北遷移,到達今河北涿鹿附近。那裡有由桑乾河、洋河沖積而成的適宜農耕的寬闊谷地,附近還有可供狩獵的山林,他們覺得環境非常優越,就定居了下來。
成語: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帶礪、黃河水清、礪山帶河、鯉魚跳龍門、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民謠:
黃河滾滾波浪翻,牛皮筏子當輪船
九曲黃河十八灣,寧夏起身到潼關,萬里風光誰第一?還數磧口金銀山
信天游:
黃河船夫曲
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哎? 幾十幾道灣上,幾十幾只船哎?
幾十幾只船上,幾十幾根竿哎? 幾十幾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
我曉得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哎, 九十九道灣上,九十九隻船哎,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詩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李白《將進酒》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襟懷間。-- 李白《贈裴十四》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王之渙《涼州詞》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行路難》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劉禹錫《浪淘沙》
黃河--俗語
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不死心
黃河清,聖人出
黃河百害,惟富一套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黃河面惡心善,長江面善心惡
黃河歸來不看川,黛眉歸來不看山
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黃河決了口,縣官活不成
九曲黃河十八灣 一碗河水半碗沙
黃河--成語
中流砥柱 魚躍龍門 九曲黃河 涇渭分明
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不死心
黃河清,聖人出
黃河百害,惟富一套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黃河面惡心善,長江面善心惡
黃河歸來不看川,黛眉歸來不看山
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黃河決了口,縣官活不成
九曲黃河十八灣
•不到黃河心不甘。
說 盡 黃 河 只 為 水(諺語)
意 思:比 喻 說 了 多 少 話 , 只 有 一 個 目 的。
例 句:你 不 用 再 爭 辯 了,~,還 是 對 我 有 意 見。
•跳進黃河洗不清。
這句子的本意是說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進黃河這樣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實,不論是誰,跳進黃河就別想洗清。同時,黃河的泥沙顆粒很細,有時河水甚至成泥漿狀態,沾在身體上確實不易洗凈,真的成了"跳進黃河洗不清了"。
•看來他是不 到黃河心不死。
跳進黃河洗不清,
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
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淚不流。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清,聖人出
黃河歸來不看川,黛眉歸來不看山
九曲黃河十八灣
黃河面惡心善,長江面善心惡
涇渭分明
河清海晏
F. 緊急!!!!!!!!!!!!!!!!!!!!!!!!!!!!!!!!!!!!!!!!!!!!!!!!!!!!!!!!!!!!!!
史鐵生
史鐵生,祖籍河北琢縣,1951年1月生於北京,1967年於清華附中初中畢業,1969年1月來延川縣關庄公社關家莊插隊落戶。種了一年地,餵了三年牛,小疾成大患,雙腿癱瘓,1972年因病返京。1978年開始創作,發表了大量作品,出版了多部小說集,其中《我的遙遠的清平灣》1983年榮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和「青年文學創作獎」。是以延川插隊為題材,經過十年凝思、琢磨,一氣呵成的佳作。著名文學評論家馮牧贊譽它是一篇洋溢著對我們土地和人民耿耿深情的短篇小說,並稱贊作品給我們帶來的激動和喜悅之情,是近年來在閱讀小說時很少出現過的。1986年1月《鍾山》文學刊物上發表以延川和陝北生活為背景的中篇小說《插隊的故事》。,1984年5月重返延川,在關家莊小住三天兩晚與鄉親們歡聚一堂。他深切地說:「我永遠忘不了這塊土地,忘不了這兒的親人,無論我們走到那裡,無論我們做什麼,我們都不會忘記!」
近年來,他先後推出《務虛筆記》等若干佳作。史鐵生又將獻上新長篇小說《我的丁一之旅》該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將於12月面市。
史鐵生現為中國作協會員,北京作協理事。
張抗抗,1950年7月3日出生於杭州,祖籍廣東新會。
66年初中畢業於杭州第一中學(現杭州高級中學),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鄉,在黑龍江省鶴立河農場勞動,工作8年。72年開始發表作品,77年考入黑龍江省藝術學校學習編劇專業。79年畢業後調入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從事專業創作至今。
現任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第六、七、八屆政協委員。
從事寫作以來,已發表短、中、長篇小說、散文共計400餘萬字。出版各類專集40餘種,代表作《張抗抗自選集》5卷。
曾出訪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俄羅斯、南斯拉夫、馬來西亞等國家,從事文學交流活動。
張抗抗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分界線》、《隱形伴侶》,小說集《張抗抗中篇小說集》、《夏》、《塔》、《淡淡的晨霧》等。
張抗抗的小說以對人的尊嚴和價值、人生的意義和人性結構的關注為主旋律。她善於展現特定時代的青年人從迷茫到躁動、到抗爭的心理歷程,人物的心理狀態在她細膩的筆下顯得活靈活現。
對生活獨特的思考和敏銳的感受,使她作品中的人物理性色彩濃厚,作品極具個性的銳氣和鋒芒。
發表於1986年的長篇小說《隱形伴侶》與以前的作品有所不同。小說在人性探索方面達到了一定的深度。作者將筆鋒探入人性中深邃的層面,揭示了特定人性深處存在的「隱形伴侶」。小說打破了一般的故事結構,注重事件和外部行為所引起的心理反饋,熟練地運用象徵、隱喻手法,使得敘述方式具有明顯的現代意味。這部注重心理分析的小說,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藝術把握的新追求。
相關作品:
《赤彤丹朱》 《張抗抗》 《沙之聚》
《張抗抗散文自選集》 《情愛畫廊》 《永不懺悔》
《張抗抗知青作品選》
張曉風簡介
1941年生,江蘇銅山人,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台,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他處,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餘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
三毛簡介
本名陳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縣人,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肄業曾留學歐洲,婚後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迦納利島,並以當地的生活為背景,寫出一連串膾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一九八四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歲。
她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華人社會廣為流傳,在大陸也有廣大的讀者,生平著作和譯作十分豐富。共有二十四種。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筆名,從三毛的《鬧學記》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個易經的卦。但又是什麼玄機,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說過:起初起此名,是因為這個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個原因就是說自己寫的東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錢。
三毛於1943年3月26日(農歷2月21日)生於四川重慶。幼年時期的三毛就表現對書本的愛好,5歲半時就在看《紅樓夢》。初中時期幾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學,由父母親悉心教導,在詩詞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堅實的基礎。並先後跟隨顧福生、邵幼軒兩位畫家習畫。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均先生的特許,到該校哲學系當旁聽生,課業成績優異。
1967年再次休學,隻身遠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間,前後就讀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德國哥德書院,在美國伊諾大學法學圖書館工作。對她的人生經驗和語文進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國,受張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學系任教。後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餘,再次離開,又到西班牙。與苦戀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於西屬撒哈拉沙漠的當地法院,與荷西公證結婚。在沙漠時期的生活,激發她潛藏的寫作華,並受當時《聯合報》主編的鼓勵,作品源源不斷,並且開始結集出書。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潛水意外事件喪生,回到台灣。
1981年,三毛決定結束流浪異國14年的生活,在國內定居。同年1月,《聯合報》特別贊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來後寫成《萬水千山走遍》,並作環島演講。之後,三毛任教文化大學文藝組,教小說創作,散文習作兩門課程,深受學生喜愛。
1984年,因健康關系,辭卸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生活重心。
1989後4月首次回大陸家鄉,發現自己的作品在大陸也擁有許多的讀者。並專誠拜訪以漫畫《三毛流浪記》馳名的張樂平先生,了確夙願。
1990年從事劇本寫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劇本,也是她最後一部作品《滾滾紅塵》。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歲。
作品
背影
哭泣的駱駝
稻草人手記
夢里花落知多少
我的寶貝
傾城
撒哈拉的故事
送你一匹馬
隨想
談心
溫柔的夜
雨季不再來
鬧學記
萬水千山走遍
高原的百合花
玻利維亞記行
其它作品
我的寫作生活 三毛致賈平凹的信 赴歐旅途見聞錄 西北民歌大師王洛賓
著名作家劉墉簡介
劉墉,1949出生台北,號夢然,祖籍北京。1983出版「花卉寫生畫法」(中英文版)。1984出版「山水寫生畫法」(中英文版)。 幽默散文集「小生大蓋」由皇冠雜志社出版。1985出版「翎毛花卉寫生畫法」(中英文版)。 入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班。1986出版「點一盞心燈」散文集。 出版「唐詩句典」, 出版小說散文集「姜花」, 應聘為全美水墨畫協會年展主審。1997應中國大陸全國性刊物《中學生月刊》邀請撰寫專欄, 稿費捐贈希望工程。《殺手正傳》(摘錄)於中國時報連載。代表作為《殺手正傳》、《點一盞心燈散文集》、《不是教你詐》等。
G. 2011年到2013年陝西廣播所有的評書 有聲小說名單大全
要求有點高
你可去陝西廣播電視台要一些
我是從淘寶買了大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