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丁玲在延安時期創作的作品有哪些
《我在霞村的時候》,《民間藝人李卜》,《在醫院》。
丁玲(1904.10.12-—1986.3.4),原名蔣偉,字冰之,又名蔣煒、蔣瑋、丁冰之,筆名彬芷、從喧等,湖南臨澧人,畢業於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共產黨員,著名作家、社會活動家。1936年11月,丁玲到達陝北保安,是第一個到延安的文人。丁玲的到來,給陝甘寧抗日根據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藝運動增添了新鮮的血液。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作出過無法取代的貢獻。
代表著作有處女作《夢珂》,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記》,短篇小說集《在黑暗中》等。
B. 丁玲在延安時期創作的有名作品有哪些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我在霞村的時候》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所描寫的1946年華北解放區土地改革運動初期的情況,通過暖水屯一個普通村莊的土改運動,從發動到取得初步勝利的描寫,真實生動地反映了農村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揭示出各個不同階級不同的精神面狀態,並且展現了中國農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已經踏上的光明大道。
《我在霞村的時候》作品塑造一個在遭受日寇凌辱後又忍受著靈與肉的雙重摺磨而做著地下形態的抗日工作的鄉村青年女子的形象。特殊題材的擇選以及作者對於主人公寄予的深切同情和敬意,表明了作者的思想膽識和藝術創新方面的追求。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創作背景:
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後,丁玲決心到人民群眾的火熱斗爭生活中去自覺地向工農兵學習。1946年夏天,中共中央《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傳達下來時,丁玲立刻請求參加晉察冀中央局組織的土改工作隊,去桑乾河兩岸的懷來、涿鹿一帶進行土改。
在溫泉屯,她走家串戶,訪貧問苦,與廣大群眾同呼吸,共命運,興致勃勃地和農民交融在一起,「那些老年人,那些最苦的婦女們,那些積極分子,那些在斗爭中走到最前邊最勇敢的人們」帶給她「興奮"和「幸福」。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為推翻封建土地制度而進行的斗爭,由此發生的中國農村的歷史變革,給作家以深刻的影響,特別是使她和農民在思想感情上建立了更緊密的聯系。她在農村火熱的斗爭生活中既轉變了思想,又吸取了創作的源泉,獲得了豐富的素材,同時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沖動。
作家就是在這樣的生活、思想、感情的基礎上,於1946年11月初在阜平一個小村莊開始了長篇的創作。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又發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這是較《「五四」指示》更為徹底的土地改革綱領。
丁玲在創作過程中,又學習了《土地法大綱》,繼續閱讀一些土地改革的文件、材料,對於前階段土地改革實踐中的問題,得以從更高的理論政策水平上進行再認識。為了豐富小說內容,1947年春、冬,她又去土改尚在進行的冀中農村體驗生活,修改寫作計劃。最後於1948年6月在河北正定聯大完稿,同年9月由東北光華書店初版發行。
C.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革命歷史」題材的長篇小說代表作有哪些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涌現了許多優秀的「革命歷史小說」,長篇有《銅牆鐵壁》(柳青,1951)、《風雲初記》(孫犁,1951~1963)、《保衛延安》(杜鵬程,1954)、《鐵道游擊隊》(知俠,1954)、《小城春秋》(高雲覽,1956)、《紅日》(吳強,1957)、《林海雪原》(曲波,1957)、《紅旗譜》(梁斌,1957)、《青春之歌》(楊沫,1958)、《戰斗的青春》(雪克,1958)、《野火春風斗古城》(李英儒,1958)、《烈火金鋼》(劉流,1958)、《敵後武工隊》(馮志,1958)、《苦菜花》(馮德英,1958)、《三家巷》(歐陽山,1959)、《紅岩》(羅廣斌、楊益言,1961)等。
D. 求一篇解放戰爭時期的短篇小說。
楊沫發表於1937年的四個短篇小說都是這一時期的創作。
《怒濤》寫的是女知識版青年美真割捨小家庭的愛,權為大眾的幸福,犧牲個人感情投身火熱斗爭的故事。
。《某家庭》、《死與逃》寫了一個工人、一個農民兩個普通家庭的悲劇,揭露日本侵略者傾銷毒品、奴役勞苦大眾的罪惡。前篇炳兒的爸被白面癮纏身,日益墮落,喪失了人性;後篇小保媽被壞人勾引,抽起
白面兒,不能自拔,結果家毀人亡。
《浮屍》描寫於老婆子的兒子上了漢奸的當,受他們招工的欺騙,喪失了生命,而於老婆子還在家裡苦苦地盼著兒子歸來,做著兒子發財、帶回白花花的銀元、花洋布還有幾匣子點心的夢。這一個個辛酸的故事,有力地控訴了日本帝國主義和反動勢力摧殘勞苦大眾的罪行。
E. 延安時期的作品
1、《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是現代作家丁玲所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48年9月。
《桑乾河上》所描寫的是1946年華北解放區土地改革運動初期的情況,通過暖水屯一個普通村莊的土改運動,從發動到取得初步勝利的描寫,真實生動地反映了農村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
揭示出各個不同階級不同的精神面狀態,並且展現了中國農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已經踏上的光明大道。

2、《我在霞村的時候》
《我在霞村的時候》作家丁玲,寫於1941年初,發表於同年6月的《中國文化》第3卷第1期,後收入1944年桂林遠方書店出版的同名小說集。
3、《田保霖》
在1940年代中期解放區的報告文學熱潮中,丁玲的《田保霖》得到了毛澤東的高度肯定,被稱為「新寫作作風」。通過敘事視角的轉換,《田保霖》將一個英雄「成長」的故事推演為一個「學習」的故事,
不僅顯影出勞模運動如何作為基層政治主體的生產機制,還以其形式創造參與到新主體和新現實的再生產當中。以丁玲的寫作為代表,報告文學的寫作不僅是對作家自身的改造與訓練,
也構成一種「工農寫作者」的培養機制,蘊含著將接受者轉化為生產者或行動者的能力。所謂「新寫作作風」,指向的正是這一對形式、主體和現實進行再生產的文化政治機制。
4、《保衛延安》
1947年國民黨反動派瘋狂向陝甘寧邊區進攻,杜鵬程被派到部隊擔任新華社戰地記者,轉戰在西北戰場上。在長期的部隊生活中,杜鵬程紮根連隊,積極參加營、團、旅各級的政治、軍事及各種活動,和政治工作幹部、軍事指揮員打成一片,
與戰士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掌握了大量生動、寶貴的創作素材,記下了近兩百萬字的生活日記,寫過數十萬字的新聞、通訊、散文、報告文學和劇本等作品,
為他的小說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從1949年到1953 年底,經過四年的艱苦勞動,終於完成了長篇小說《保衛延安》。
5、《在醫院中》
《在醫院中》是丁玲創作於1940年的一篇作品,最初發表於1941年11月15日的《穀雨》創刊號上。小說原題為《在醫院中時》,1942年8月由重慶《文藝戰地》轉載時改題為《在醫院中》。
F. 紅色故事, 傳承延安短文
曾幾何時,紅軍「嗒嗒」的馬蹄聲在這里響起;曾幾何時,這里留下了紅軍深深的腳印;曾幾何時,這流偉紅軍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幾何時,這里留下了紅軍長征的精神!這里是波濤洶涌的大渡河;這里是獨具天險的瀘定橋;這里是峰峰如劍,插入雲霄的婁山關;這里是冰封雪蓋的夾金山;這里是中國的搖籃!
二萬五千里長征,一次改變中國人命運的征程已在人們的評說中去過了大半個世紀。照現代社會這種急速更新換代的觀念,早已是好幾個時代過去了。按我們熟悉的某種號召「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再說下去,就成了梟鳴似的煩擾,不免令人生厭。然而長征卻不同。人們總在不斷的言說、探究、拷問。我想或許是由於長征所代表的一種精神吧――一種全人類永恆追求的精神――堅持到底。
「紅軍不怕遠征難」的精神!正因為這心中永存的信念,紅軍才有了「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氣概!正因為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魚水一家人」的溫情!
信念支撐著紅軍由劣勢轉為優勢,支撐著紅軍走向了勝利。長征的勝利不是偶然的、暫時的,而是必然的、永恆的。回顧歷史,歷史的一幕幕不禁重現在眼前。官渡之戰中曹操運用幾萬之眾大破袁紹十萬大軍;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不過數萬兵將卻火燒赤壁,大破曹操八十三萬大軍;淝水之戰中謝石、謝玄率八萬之眾勇擊苻堅百萬雄師……然而這些只是憑軍事家的謀略,而且他們無法改變中國戰亂的歷史。唯有紅軍以數萬之眾在共產黨領導下,心中永存信念,出奇制勝沖破了蔣介石百萬軍隊的圍追堵截,走向長征的勝利!走向中國革命的勝利!
長征是一個人類超越自身極限的過程。這其中的艱險自是我們這些在平和年代出身的人所難以想見的。後有追兵,前途漫漫,環境險惡,糧食短缺。每一條都足以讓人恐懼、絕望。而我們的前輩卻穿著草鞋在雪化、在沼澤中一步步艱難地走來,走向了光明和勝利。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精神撒滿了長征的每一個角落.作為英雄的後代,我們也試著學會堅強。
漫漫長征路上,革命烈士倒下了,又有紅軍站起來,只因心中信念永存!二萬五千里長征路,路有多長,紅軍灑下的汗水就有多長!巍峨的雪山掩蓋了革命烈士的軀體,卻埋藏不了他們滿腔為國為民的赤誠之心;茫茫的沼澤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軀,卻掩藏不住他們的信念;如雨的子彈奪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卻奪不去他們的精神!他們是英雄,他們是路標,他們是豐碑!可歌可泣的事跡,可贊可嘆的信念,可敬可畏的軍魂!我能不被他們感動,不被他們震撼嗎?他們是永恆的,因為信念永存,長征的精神永存!
昔日中國的女排姑娘們是何等的神勇,「五連冠」不知使多少中國人為之振奮。然而在一次次的勝利之後,在郎平等一些老隊員相繼退役後,中國的女排是何處境?或許真是應了那句老話「暢及則衰」在飽嘗了勝利和輝煌之後,中國女排開始了它從未有過的失敗。昔日的世界霸主竟在一瞬間敗下陣來。頃刻間,舉國上下焦慮萬分,人們不禁懷疑起那支曾令他們無比自豪的強隊,究竟能走多遠?然而就在2004年,沉寂了13年的中國女排,在議論和懷疑聲中殺出了一條血路。終於又一次拿回了她們期待已久的「世界冠軍」。當五星紅旗在雅典的奧運會館開起時,中國的女排姑娘們含淚唱完了國歌。
歷史再一次向我們證明了:長征精神將伴隨著中華兒女不斷締造輝煌。
此時,我感到了一種力量,一種因歷史而越發令人臣服的力量,我感謝那些長征中的先輩們,感謝他們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堅持到底,永恆的長征精神。長征為人類歷史寫下了最壯麗的一頁:永恆的英雄、永存的信念、永遠的豐碑!喇叭聲仍咽,戰鼓聲猶響,馬蹄聲還鳴。若要問在長征精神中學到了什麼? 我會回答,學到紅軍永存的信念!時間不會磨平記憶的稜角,我們不會忘記這段歷史,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希望之火就不會滅;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勝利其實就在不遠處!因為:信念永存!
G. 建國初期有什麼優秀的中短篇小說
阿城:《棋王》、《遍地風流》
莫言:《透明的紅蘿卜》《紅高梁內》
史鐵生:《我容的遙遠的清平灣》
劉恆:《伏羲伏羲》
王小波《革命時期的愛情》
汪曾祺:《受戒》
余華:《現實一種》
賈平凹:《天狗》
王安憶:《小鮑庄》《叔叔的故事》、《我愛彼爾》
鐵凝:《哦,香雪》、《對面》
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
何立偉:《白色鳥》
方方:《風景》
馬原:《錯誤》
格非:《迷舟》
蘇童:《妻妾成群》
王朔:《動物兇猛》
池莉:《煩惱人生》
殘雪:《山上的小屋》
張承志:《黑駿馬》
劉震雲:《一地雞毛》
遲子建:《逝川》
葉兆言:《艷歌》
韓少功:《爸爸爸》
陳染:《私人生活》
張賢亮:《綠化樹》
畢淑敏:《女人之約》
北村:《瑪卓的愛情》
朱文:《我愛美元》
H. 推薦一些優秀短篇小說
《旅途患者》那裡面有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