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知的晚清四大諷刺小說是什麼
劉鶚《老殘游記》、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孽海花》。
1、 《老殘游記》
作者劉鶚(1857年-1909年),全書20回,描述江湖郎中「老殘」的故事,藝術成就最高。胡適認為此書描寫工夫最精到。
《官場現形記》是晚清譴責小說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共60回,結構安排與《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後即轉入下一人,如此蟬聯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場為表現對象,集中描寫封建社會崩潰時期舊官場的種種腐敗、黑暗和丑惡的情形。
這里既有軍機大臣、總督巡撫、提督道台,也有知縣典吏、管帶佐雜,他們或齷齪卑鄙或昏聵糊塗或腐敗墮落,構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圖
2、 《官場現形記》
作者李寶嘉(1867年-1907年),全書60回,由各章獨立的短篇故事集結而成。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吳趼人(1866-1910)著,計108回。這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說。
它通過主人公九死一生從奔父喪開始,至其經商失敗為止所耳聞目睹的近200個小故事,勾畫出中法戰爭後至20世紀初的20多年間晚清社會出現的種種怪現狀,所反映的社會生活范圍比《官場現形記》更為廣闊。
除官場外,還涉及商場、洋場、科場,兼及醫卜星相,三教九流,揭露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狀況、道德面貌、社會風尚以及世態人情都頗為深刻,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可以幫助讀者透視晚清社會和封建制度行將滅亡、無可挽救的歷史命運。
3、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作者吳沃堯(1866年-1910年),全書108回,反映了中法戰爭後二十年中國社會現象。
《老殘游記》劉鶚(1857-1909)著,劉鶚,字鐵雲,筆名洪都百煉生,共20回。劉鶚本是一位企業家、學問家,並不是職業作家,但其文學家之名卻遠勝企業家和學問家。這部小說是他晚年所寫的帶有自傳性質的未竟作品。
小說以一個搖串鈴的江湖醫生老殘(鐵英)為主人公,敘寫其在中國北方游歷期間的見聞和活動,對清政府的腐朽黑暗,官吏的殘暴昏庸,百姓的貧困交迫等等,都有所暴露,尤其著重地對那些名為「清官」,實為酷吏的虐民行為進行了有力抨擊,作者借《老殘游記》表達自己對社會、國家危亡現實的強烈憂患意識。
4、 《孽海花》
作者曾樸(1872年-1935年),全書30回,附錄5回。即賽金花與狀元金雯青的故事。
《孽海花》曾樸(1872-1935)著,35回。《孽海花》是一部既具有譴責小說、又具有歷史小說,還具有政治小說特點的長篇小說。小說寫金汮(字雯青)中狀元後在蘇州納名妓傅彩雲為妾;後奉命出使俄、德、奧、荷等國,帶傅彩雲同往。
歸國後,金雯青病死北京,傅彩雲離開金家,赴上海重操舊業,改名曹夢蘭;後又到天津為妓,稱賽金花。
小說以金雯青和傅彩雲的故事為主線,生動地描寫了從同治至光緒30多年間的歷史文化的推移和政治社會的變遷,暴露了統治者的腐朽沒落,批判了封建的科舉制度,諷刺了那些達官名士,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心態。
同時也熱情地歌頌了馮子材、劉永福等抗戰英雄和孫中山等民主革命黨人的革命活動,表達了作者反對封建專制,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愛國救亡的思想。小說中所寫之人物,無不有所影射。

(1)短篇小說劉永福擴展閱讀:
起源
魯迅在1923年出版的《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譴責小說》中評論劉鶚的《老殘游記》、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海花》等四部小說時指出,在光緒庚子(1900年)後,譴責小說特別盛行。
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在戊戌變法失敗,庚子義和團運動爆發,「群乃知政府不足與圖,頓有掊擊之意矣。
其在小說,則揭發伏藏,顯其弊惡……雖命意在於匡世,似與諷刺小說同倫,而辭氣浮躁,筆無藏鋒,甚且過甚其辭,以合時人嗜好,則其度量技術之相去亦遠矣,故別謂之譴責小說」。魯迅在1920年最早將此類小說稱為「譴責小說」以別於《儒林外史》一類諷刺小說。
此後,此四本書統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四十年後,夏志清在1961年出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也指出,「古代讀書人受到孔孟教育的影響,個個都覺得應該甘為人民喉舌,揭露朝廷、社會上所見到的黑暗現象。
但他們生活在皇帝專制政體下,大半變得『明哲保身』、『溫柔敦厚』起來;也有很多人無意官場,或者官場失意,人變得消極,求個『怡然自得』就夠了;到了晚清末年,專制政體即將瓦解,讀書人才真敢放膽寫出他們心裡要說的話來,所謂『譴責小說』的盛行,不是沒有道理的。」
「大體說來,中國現代文學是揭露黑暗,諷刺社會,維護人的尊嚴的人道主義文學。」
⑵ 關於劉永福、馮子材的故事
民族英雄。在清末的時代背景下,他們率兵抗擊外國侵略者,顯示中國軍人的不屈意志和崇高的民族氣節。
⑶ 劉永福、馮子材的故事讀後感,350~400字,要快
馮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號萃亭,漢族,生於廣東欽州沙尾村(今屬廣西欽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將,民族英雄。自幼父母雙亡,流落江湖,歷任廣西、貴州提督。咸豐年間從向榮、張國梁鎮壓太平軍,中法戰爭時,已年近70,起用為廣西關外軍務幫辦,大敗法軍於鎮南關,攻克文淵、諒山,重創法軍司令尼格里,授雲南提督。甲午戰爭間奉調駐守鎮江,官終貴州提督。治軍四十餘年,寒素如故。
劉永福(1837-1917年),字淵亭,本名義,廣西上思人。僱工出身,原為廣西天地會領袖,1865年起義失敗,受清政府鎮壓,率300人出鎮南關(今友誼關),在中越邊境保勝一帶,開辟山林,聚眾耕牧,號「黑旗軍」。劉永福「膽氣過人,重信愛士,故所部皆死力之」。劉永福率黑旗軍駐越南二十餘年,與越南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中法戰爭時,幫助越南政府抗擊法國侵略軍,「一戰而法法駙馬安鄴授首,再戰而李威呂分屍,三戰而法全軍焚滅」。因成功抗擊法國的侵略而名聞中外。該片以「中國夢」為主題,以抗法名將馮子材為主要人物,通過對高科技的運用,在電視熒屏上呈現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眾多悲壯場景,將馮子材率領將士取得的鎮南關大捷通過動畫形式「還原現場」。
同時,該片在歷史故事基礎上,加入吸引青少年觀眾的創意細節,使波瀾壯闊的英雄敘事中也擁有幽默詼諧。創作者們尤其注重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以通過動畫片這種青少年喜愛的藝術形式,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弘揚愛國精神。
馮子材是晚清的一代名將。中法戰爭爆發後,67歲老將馮子材率軍出征,於1886年3月23日在中越邊境的鎮南關前隘一戰殲滅入侵國境的法軍主力,取得名震中外的鎮南關大捷。
⑷ 晚清抗法抗日的民族英雄:鐵血將軍劉永福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晚清抗法抗日的民族英雄:鐵血將軍劉永福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欽州市委副書記黃道偉為本書題詞
邵華澤為本書題詞
邵玉鳳為本書作畫
邵子懿為本書題詞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長方子翼為本書題詞
張惠臣為本書題詞
朱敏、劉錚為本書題詞
土地者,祖宗之留遺也,鎮軍者,天子之臣民也,
天子不能守土地以與人,鎮軍不敢背祖宗以資敵。
劉永福(1837-1917)——抗法抗日的民族英雄,本名劉義,號淵亭,生於現廣西欽州。少年時因家貧而做過傭工,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磨練出一個好身體和堅韌不拔的性格,這為他的傳奇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劉永福當時所處的社會,正是中國發生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時代。他出生後的第三年,爆發了中英鴉片戰爭,戰爭以清朝失敗並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而告結束。戰後割地賠款使中國的社會經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侵略者和清政府的壓榨下,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爆發了一次次的農民起義,尤其是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將無數分散的農民起義匯聚成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高潮。在……
免費的,直接下載就行
⑸ 感人的故事
我第一次見到它,是在風雪的夜裡。我不會抱怨這種天氣,因為我是個優秀的登山探險者,我必須在這種天氣下工作。我的帳篷扎在海拔三千多米處雪峰的腰上,冷極了。它從帳篷外面進來,一對冷傲的眼睛藐視著我。我驚呆了:它是一隻多麼優秀的獵豹!稜角分明的頭顱、光潔柔軟的皮毛、強壯發達的肌肉、稍稍捲曲的鞭尾,這些使它渾身上下透出一股逼人的精力和孤獨。天啊,在它身上也許集中了獵豹家族所有的優點!可,它是怎麼到這兒來的?又是什麼原因使它到這兒來的呢?這個原因竟能使它暫時拋開對異類的藐視而同我呆在一個帳篷里!我由衷地對它產生了敬畏,也很想知道關於它的一切。我撥了撥火盆,炭火很旺地燃燒著。我想它不會傷害我,因為它不屑;更使我驚異的是,這只獵豹連怕火這種動物的本能都拋棄了。它一眼也不看我,卧下來凝視著火盆,一動不動,像一尊冰塑。但,這是一隻獵豹!我偷偷打量它,它的眼裡忽然有了些暖意,好像在笑,不知道它在想什麼。我知道我是無法理解它的,也許連它的同類也無法理解它。何況,想在這個地方生存下去是不可能的,可憐的獵豹,它到底要干什麼?次日醒來,發現獵豹正用冷森的眼光看著我。見我醒了,它一轉身出了帳篷。我追到帳篷口,掀起了帳簾。雪地里,它以獵豹家族最優美的姿勢向上跳躍攀爬。通常,獵豹是以這種姿勢捕獵的。我見過那情景:幾十隻獵物飛逃而去,捲起滾滾塵煙。獵豹弓起腰,撐開四腿,閃電般刺入塵煙中,從獵物群中從容選定它勝利的祭品......它從不打伏擊:不,它不會干那種卑劣的事。現在 ,那隻獵豹就是以這種捕獵的姿勢向上奔著。我回身時,發現火盆上放著一隻烤熟了的山雞。一定是它弄的。為這只山雞,它一定很早就出去,跑了很遠的路,而且打到後撕掉獵物的毛,剖開它的腹,為我准備了早點。我不敢想像它是怎麼不停地在火盆上翻轉山雞的,作為一隻動物,它竟不肯欠人的一絲恩惠,而且居然有這樣的膽量和靈性!
我收拾起了行囊,也開始向上爬。我拋開了原先設想的登山路線。我不必擔心前方會有什麼不測,因為只要順著獵豹的足跡走就不會有危險。——不知為什麼我會這么信賴一隻次於人的動物,但我是這樣的堅決!我一定要在天黑之前登上山頂,否則我會被凍死。因為向上的坡度越來越大,我根本無法把帳篷背上去,上面也不會有讓我扎帳篷的地方,更要命的是,山頂的夜風有足夠的力量把我在十幾秒內凍僵,登山服根本擋不住那寒氣。我一邊爬著一邊還得檢查我的登山服的紐扣、帶子、拉鏈。到了中午,峭壁已經陡得使我看不見山頂了。這時候,我第二次看到了那隻獵豹。
它劇烈地喘息著,緊張地盯著我,足有十秒種,然後掉頭上了另一條路。我不知道上面發生了什麼事讓它折回來看我,但我知道必須跟著它,因為它長久地在自然中搏殺,感覺比人要靈敏得多。它一定察覺了什麼危險而來阻止我—— 一定的!我必須快些,不然風越來越大,時間久了,雪會掩住獵豹的足跡,這會使我迷路,而且探險計劃會擱淺。
我大概上了山的另一邊。這個鬼地方,正在風口上,雪幾乎糊住了我的登山帽,我需要不斷地清理它才行。風雪不斷抽打在我身上,冰冷和孤獨幾乎窒息了我,但我無暇去想了,我必須快!我看著它的背影,目送它再次遠去。因為陡的緣故,它已經不能跳躍奔跑,它把爪甲深深地摳進雪中或是岩縫里,身子緊緊貼著峭壁,向上滑進,像一隻爬牆的壁虎那樣靈捷和謹慎。我渾身忽然異樣地充滿了一股激情,這激情使我在一瞬間忘記了一切,我知道這是被獵豹所吸引著的!
不久,我突然感到峭壁猛地震動了一下。憑經驗,我知道另一邊發生了雪崩!一般說,這里常年的厚雪早被風凝住了,又沒有意外沖擊,根本不可能雪崩的。上帝,要不是那隻獵豹,我一定死了,伴著永遠的雪峰,而且真與天地同在了,直到地球毀滅的那一天!
接近黃昏的時候,我終於到達了山頂。我第三次看到了獵豹。它迎著轟響如雷的厲風,蹲在這山頂亘古不化的積雪中。它身上均勻地撒著金色的陽光,像一尊金塑的雕像。這情景是那樣凝重,那樣庄嚴,連上帝也會被感動。它就這么一動不動地看著遠方。天地都在沉默,惟有風在鳴。
這就是我們腳下的一切:雲霞含著千峰萬嶺,吞吐著萬相氣息,在斜陽余輝映照之下,它們變幻著橙紅色的光華,從遠天一直流到我們的頭上;流雲在疾風驟行中如千軍萬馬,轟鳴駛過我們的頭頂。五色的霞光泄出如遙遠天邊的玫瑰,點染得群山俱羞,喚來薄薄的霧遮住曾經偉岸的身軀。夕陽盡情揮灑天地間的風雲,叱吒著萬種豪邁與溫柔;繽紛絢麗的光環交織著光與火的詩篇,燃燒天宇之外的恢弘;纖柔如指的光線彈奏著血色的交響,詠頌蒼穹無限的壯美。一曲未畢,天邊的霞光已如點點的漣漪,散如落花,垂至心頭,積成彎彎的彩虹,久久也不褪散......
我忘記了人與動物之間的界限,和獵豹一起溶進這部不朽的天作之中。我忘情地把手搭在它的頭上。它用盡全身力氣,向太陽長嘯一聲,長嘯中迸發出沖天的激情,一直奔射到夕陽之外,擁抱天宇中的一切!我們都被凝固了,很久很久......不是風雪,是此時此地。天快黑了,我們必須下山了,我推了推獵豹,它不動,再推,還不動。這時我才發覺它已經被凍得僵硬了。可憐的獵豹,它不惜以生命為代價,竟是為了看一次這樣的美景!我回想著昨晚的情景,終於明白它為什麼會鑽到我的帳篷里:未達心志,它不願死,它必須取暖籍以生命的延續!現在它真的如願了,並報以生命中最後一聲長嘯。在它不瞑的笑目中,是否留下了永久的心境?它與天地同在了,而且永遠,直到地球毀滅的那一天。它的心境永遠比我的要壯美,因為它付出了它的生命。我應該記錄下這一孤獨偉大的精靈。我終於想起我的照相機,並為它拍了張遺照。我知道我沒權利再佔有獵豹的一切,我下了山。
我把這個故事說給別人聽,但沒人相信。沒人會相信獵豹會出現在那種地方,更沒人相信獵豹會欣賞夕陽。我辭去了登山的差使,因為想起那隻獵豹,我便自慚形穢,加上這次登山沒能完成我的主顧給我的任務。但,我一生中這最後一次登山已經嵌入了我的生命。我唯一遺憾的是關於那張照片。照片洗不出來了,那地方太冷,即使防凍相機的快門也凍住了膠片根本沒曝光。這故事,只有永遠說給我一個人聽了。
⑹ 【劉永福馮子材小故事】發揚劉馮精神的感悟,讀後感作文
《劉永福馮子材小故事》讀後感【篇一】
今天老師給我們發了一本書,叫《劉永福馮子材小故事》,拿到 書本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地翻看起來。很快,我就被書中的民族英 雄馮子材深深震撼和打動了。 馮子材是一個年近七十歲的老人。那時,由於他看不慣清政府的 腐敗,官場的黑暗時時想報效祖國又得不到重用,但又願和貪官們同 流合污, 加上年高多病, 一氣之下便告老還鄉。 聽到鎮南關失守的他, 便招兵
買馬,一切准備就緒,為了了解作戰地形,年近 70 的他走遍 了每個山頭,選好了作戰場所。 他了解到法國士兵,大多是天主教徒,星期天做禮拜,於是他抓 住了這次機會,深夜偷襲法軍,隨讓有些小成功,但隨後法軍的支援 部隊很快趕來。馮子材便藉助有利地形,將法軍一舉殲滅,鎮南關大 捷,大快人心,但他並沒有被勝利的喜悅沖昏頭腦,但他乘勝追擊崩 潰的法軍,最終獲得了勝利。 正是有了像馮子材這樣的愛國志士才有了我們國家的偉大勝利, 挺起了中國的脊樑。生活在 21 世紀的我們,應時刻提醒自己我們的 生活來之不易,不應該忘記英雄志士的努力。一切仁人志士是中國的 脊樑,革命先烈是中國的脊樑,無數英雄是中國的脊樑,才有了今天 的幸福美滿的生活是他們用生命為我們創造的。將軍氣涌高於山, 看我驅出玉關。平生蓄養生死士,不斬樓蘭今不換。這是黃遵憲贊 美馮子材老先生的。
《劉永福馮子材小故事》讀後感【篇二】
首先要聲明,這個故事與基情無關,其實這是一個英雄惺惺相惜的故事。
劉永福(1837-1917)者,清末黑旗軍領袖,抗法和保護台灣的英雄;馮子材(1818-1903)者,清末名將,抗法英雄,著名的鎮南關大捷的締造者。但是這個故事的開始是匪與官的故事。
劉永福起初是一位起義者(1857至1865年間),算是太平天國起義地方武裝的一支,是匪,後來被官府剿得在國內呆不下去,於是遠走他鄉,跑到越南打下一片天地(1867年以後),干起了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的買賣。但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當法國侵略者入侵越南,以及藉此入侵中國之際,率軍起而抗之(1873-1883年間)。
馮子材起初也是一位起義者,參加過廣東天地會起義,但很快投身清廷,從小卒子慢慢成長為帶兵打仗的大將,是官,為政府方面抵擋法軍入侵的將軍。當是時也,馮子材意識到,僅有官軍的力量,是無法與裝備、訓練先進的法國侵略者抗衡的,需要敵後的兄弟們協助,方能戰而勝之。於是,馮子材主動聯系劉永福,兩人終於攜起手來。後來,正面有馮子材官軍的抵抗,後有劉永福黑旗軍的騷擾,終取得抗法的鎮南關大捷(1885年初)。
官方史料中沒有明確描述劉、馮交往的經過,1995年出版的由馮子材曾孫、劉永福外曾孫馮綉娟撰寫的《馮子材的故事》一書,首次出現了劉、馮各為其主一度交戰的記載。馮子材故居中的事跡介紹應該是依據該書的。
劉永福晚年想回國定居,關於在何處落籍,開始劉永福想在原配夫人家鄉賓陽安家,遭到賓陽人抵制,劉永福當時很失落。馮子材聽說後,給劉寫信,說:人雲一山不藏二虎,君祈莫信夫惟英雄敬英雄!馮歡迎劉永福回欽州落籍。
但劉永福對馮子材還存有疑心,因為自己曾與馮對敵過,官匪不兩立,所以劉永福決定回到出生地防城的那良去興建房屋。馮子材又親自跑到那良對劉子材說:你在越南兩斬法酋,法人對你恨之入骨,那良地處中越邊境,法軍在山上已經築好炮台,你竟然在法軍眼皮下建大屋豈不如虎口旁邊建豬欄?如果法軍知道了,隨時有招禍之地,絕無安全可言,請你三思,跟我回欽州定居方為上策。並對劉永福說:你我同居欽州,你鎮南,我守北,萬無一失。劉永福為馮子材情所動,決定在欽州籌建三宣堂。1897年三宣堂落成,1898年秋劉永福二女和馮子材第十一子完婚,劉馮結成親家。這個故事由馮、劉共同的後人講述,應該有一定的可信度。
匪與官終成為生死之交,胸襟坦盪,英雄相惜,共同在那個末世創造了我們這個民族不多的輝煌,實為國家和民族之大幸。
田漢1962年在欽州瞻仰馮子材墓後,寫了一首詩:泥橋嶺畔古城東,且駐征車吊萃翁。松嘯如聞嘶戰馬,花香端合獻英雄。扶妖江左成遺憾,抗法關南有大功。近百年來多痛史,論人應不失劉馮。
近代史上這兩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在南國共同締造的輝煌永遠值得我們銘記。
⑺ 劉永福馮子材小故事告隊我們什麼
便滿布衰草凄凄的憂郁
此時他鄉的漂泊
也滿載夢中的鄉愁
在無奈的相思中
繼續飄搖成季節的落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