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三遂平妖傳有聲小說

三遂平妖傳有聲小說

發布時間:2021-06-14 22:06:07

A. 除暴凶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主要內容

出自《三國演義》第九回

主要內容如下:
由於王允利用貂蟬設計,造成董卓和呂布發生矛盾,導致互相猜疑,王允與呂布合謀將董卓殺死,董卓的部下李傕等人要做鳥獸散,在賈詡建議下趁機兵發長安,擊敗王允與呂布,最後控制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

三國演義簡介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東漢末年的戰爭為主,反映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家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本書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和人物性格與《三國志》基本相同,是在固定形象基礎上,進行再發揮,這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套路。本書一方面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歷史,照顧到讀者希望了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據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誇張、美化、醜化等等。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讓現代的人民,感受到三國英雄的人物的特點。

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元末明初小說家。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漢族,山西並州太原府人。羅貫中早年曾參與反元的起義斗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羅貫中編著的小說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其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羅貫中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B.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那個時候的

元末明初的

羅貫中
個人簡歷:

【羅貫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說錢塘(今浙江杭州)或廬陵(今江西吉安)人。關於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匯編》說羅貫中是「有志圖王者」,後來朱元璋這樣的「真主」一統天下,他的政治抱負落空,而致力於小說創作。清徐渭仁、徐鈵所繪《水滸一百單八將圖題跋》說他曾入張士誠幕。

羅貫中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寫過樂府隱語和戲曲,但以小說成就為主。關於他的小說,《西湖游覽志餘》稱他「編撰小說數十種」,又相傳他寫過《十七史演義》。今存署名羅貫中的作品,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遂平妖傳》。這些作品中《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成就最高。全書以宏大的結構描繪了三國時期復雜的政治軍事斗爭,起自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作品譴責了統治者的殘暴和丑惡,反映了動亂時代人民的痛苦和對清明政治、對仁君的嚮往,體現了鮮明的「擁劉反曹」傾向。《三國志通俗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語言簡潔明快而又生動。它把歷史和文學自然結合,有現實的描繪,又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為嘉靖本,最為流行的本子是清代毛綸、毛宗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說創作外,賈仲名《錄鬼簿續編》說他「樂府隱語,極為清新」。他現存戲曲作品有《趙太祖龍虎風雲會》雜劇。雜劇的基本思想和《三國志通俗演義》類似,描寫君臣之間的親密關系,並希望通過「正三綱、謹五常」來結束奸雄爭霸造成的悲慘局面。

評價:

元末明初,我國的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尤其是章回體小說步入日臻完善的階段。中國的第一部流傳最廣、影響最深、成就最高、氣魄最大的章回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即《三國志通俗演義》,就是通過生活在這一歷史時期的、傑出的小說大家——羅貫中的椽筆誕生並風行於世的。他在我國的文學發展史上,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同時,為世界文學的寶庫,也增添了燦爛的光彩。

大約是羅氏先祖為仕宦出身的緣故吧,後世羅氏家族很重視對後代進行「水源木本」的家族歷史教育,一直保持了「耕讀傳家,詩禮教子」的家風。在這種家傳的影響之下,貫中從小喜愛讀書,博洽經史,為後來的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貫中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復雜的時代。元朝蒙古貴族的殘酷統治和壓榨,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統治的斗爭如火如荼。各方義軍,諸如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不僅與元軍奮戰,而且還進行著相互的兼並。據說,步入青年的羅貫中,就在這個歷史大動盪的影響下,浪跡江湖,參加了張士誠領導的起義軍,並入其幕府,充任幕客。而且,王圻的《稗史匯編》就說他「有志圖王」,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這一點從他後來所著的《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羅貫中從事小說稗史的創作,似乎應得益於他政治上的失意。正是由於此,他才有時間和有可能致力於文學創作,成為我國文學史上首先用全力從事小說創作的作家。他有許多的著作傳世,諸如《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等。相傳,他還寫過十七史通俗演義,並曾參與了《水滸傳》的撰寫。尺蠖齋評釋的《西晉志傳通俗演義》序文就說:「羅氏生不逢時,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滸傳》,以抒其不平之鳴。」

貫中的長篇巨制《三國演義》,大約是他後期的作品。這部古典文學名著,描述了從東漢中平元年(18年)的黃巾起義,到西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 280年)統一中國的將近一個世紀中,魏、蜀、吳三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歷史。他依據陳壽《三國志》提供的歷史線索和歷史人物,博採裴松之對《三國志》補缺、備異、懲妄、論辯,所保存的大量寶貴史料,吸取了西晉至元一千多年來民間傳說的豐富營養,並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參加元末農民起義軍的生活經歷,發揮個人的卓絕藝術才能,縱橫捭闔,巧妙駕馭,形象生動地描述了近一百年中浩瀚繁富的歷史事件,完成了這部75萬字的古典名著。

在這部名著中,貫中寄託了自己個人的愛憎情感,客觀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集團之間政治的、軍事的、公開的、隱蔽的、合法的和非法的矛盾斗爭。淋漓盡致地刻劃了封建統治階級爭名奪利、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明火暗刀的策略伎倆和陰謀詭計。有意或無意地揭示了農民無法生活、鋌而走險、紛紛起義的真實歷史背景和原因。

至於《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則是多方面的,充分地顯示了羅貫中在人物的刻劃方面有著驚人的技巧。全書四百多個人物形象中,不管是曹操、劉備、孫權這些群雄之首,還是諸葛亮、關羽、張飛、趙子龍、黃忠、魯肅、周瑜、黃蓋、郭嘉、許攸、張遼、陸遜以及王允、董卓、呂布這些巨謀勇將,忠奸之臣,都具有鮮明的生動的個人特性。尤其是對張飛、諸葛亮和曹操的形象塑造,真可謂出神人化,呼之欲出。

羅貫中對戰爭的描繪是極其成功的,這一點充分證實他確實參加過元末農民起義的戰爭活動。所以能夠把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場,瞬息變化的戰斗形勢,描述的那樣千變萬化,各具特色,顯示出戰爭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然而,正是由於羅貫中有參加戰爭的經歷,再加上他超人的藝術技巧,以及創作時的苦心孤詣,慘談經營,才在他的筆下出現了描述戰爭戰役,重點突出,錯落有致,疏密相間,虛實照應;鋪排戰爭場面,大肆揮灑,波瀾起伏,風馳電掣,氣勢磅礴;渲染戰場氣氛,隨意勾勒,生動逼真,有聲有色。

羅貫中是我國元末明初的一位傑出的古典小說家,是他把意回體小說這一文學式樣推向成熟的階段。後來的很多學者和作家曾給予他極高的評價,把他同馬司遷、關漢卿相提並論。他的偉大的文學創作成就,成為中國文學、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貴財富。他所創作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不僅在國內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且被翻譯成十多個國家的文字,風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在國外,他的《三國演義》被稱之為「一部真正具有豐富人民性的傑作」,而《大英網路全書》則稱他為「第一位知名的藝術大師」。
作品:
·《平山冷燕》 ·粉妝樓
·《三國演義》 ·三遂平妖傳
·隋唐兩朝志傳

C. 三國演義 評書,哪裡有啊~在線收聽,

中國聲音網:http://music.jschina.com.cn/
在線評書,相聲.信息量很廣

D. 羅貫中的資料,簡潔一些!Thank you!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元末明初作家,戲曲家,原名羅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生於杭州,祖籍太原。羅貫中生於元末社會動亂之時,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於流俗,曾參與反元的起義斗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今存署名由羅貫中編著的小說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宏大的結構描寫了三國時期尖銳復雜的政治軍事斗爭,塑造了曹操、劉備、周瑜、諸葛亮、關羽等眾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暴罪行,寄託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願望。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羅貫中有著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E. 羅貫中的資料

1.楔子:
元末。兵荒馬亂。呻吟與哀嚎傳響了整片苦難的中土。一個外號「湖海散人」的知識份子,在東原(山東),杭州,盧陵(江西)等地四處飄流,他拜「道行於時,匡濟斯民」的趙偕為師,他與許多說話藝人,雜劇作交遊,他到山東搜集在民間流傳的水滸英雄故事。他貼聽著生民的歌與淚,整理編寫出一部部以民間話本,戲曲所材料的小說,其中,最受後人推崇的,便是以東漢末世為背景的《三個志通俗演義》。

回第一頁

2.生平梗概:
羅貫中,一名羅本,生於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

元代中期,由於滅宋戰爭的創傷逐漸平息,社會的經濟、文化重心也開始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僅成為人口雲集、商業發達的繁華城市,也成為戲劇演出和「說話」藝術發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識分子、「書會材人」,如關漢卿、鄭光祖等等,都先後遷徙到了杭州一帶。

身為小說兼雜劇作家的羅貫中,也必然受到這一社會潮流的影響,成為這類南遷作家中的一個。

羅貫中外號「湖海散人」,這個稱號就寄寓著漫遊江湖、浪跡天涯的意味。大約在西元一三四五~一三五五年間,他來到了杭州。許多說話藝人在這里說書,一些雜劇作家,也在這里活動。羅貫中與志同道合者為友。加上他對民間文學又極其喜愛,到了這里,自然不願離開遠去。也就這時,羅貫中結識了當時在杭州居住,但年齡他大二十歲左右的施耐庵。

羅貫中的籍貫又有「東原人」之說,這是他漫遊出晉後在「東原」(今山東省)客居過一段時間的緣故。他到這里,是被當時社會上十分流行的梁山泊和宋江的故事吸引而來。他到那裡考察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搜集在民間流傳的水滸英雄故事材料。這是他後來參與《水滸傳》編纂創作的一個重要原因。關於「千聖姑」和「貝州王則」的故事,當時也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因此,羅貫中就在這一帶對這個故事進行了搜集、整理,以至有《三逐平妖傳》之作。

約在西元一三六Ο~一三六三年間,「有志圖王」的羅貫中來到了起事稱霸的張士誠那裡作客。但是,張士誠並不重視知識分子,也不聽取他們的意見。至正二十三年(西元一三六三年)九月,劉亮、魯淵等人紛紛離去,不久,羅貫中也離開了張士誠,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羅貫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寫作,當在該年以後。這時,他已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對歷史、對人生都有了比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備了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條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西元一三七O年),羅貫中已寫了十二卷,之後卷數的寫作,是洪武四年以後的事了。

在羅買中寫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期間,施耐庵從蘇州遷移到興化,並在洪武三年逝世。為了紀念他的師友施耐庵,羅貫中在完成《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後,決定加工、增補施氏的《水滸傳》。成書於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間。

在加工、增補《水滸傳》的同時,羅貫中繼續創作歷史演義系列作品。

羅貫中在創作完了這些作品以後,已是六十幾歲的老人了。他為了出版這些作品,於洪武十三年左右從杭州來到了福建,因為當時福建的建陽是出版業的中心之一。但是,羅貫中的這一目的未能實現。

大約在西元一三八五~一三八八年間,羅貫中活了七十歲,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盧陵逝世。

回第一頁

3.代表著作:
《三國志通俗演義》
羅貫中在長期民間傳說,民間藝人創作的話本,戲曲的基礎上,依據陳壽寫的《水滸傳》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才學和經驗,才寫成部影響巨大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演義》成書之後,又經後人多次增刪、整理,現在最流行的,是清朝康熙年間毛宗崗修改的本子。

《三國演義》講的歷史故事,是東漢末年,一八四年黃巾起義開始,到二八O年司馬氏統一中國為止。《三國演義》在描寫近一百年的歷史故事,中不但揭露了封建地王階級對農民起義的殘酷鎮壓,而且揭露了他們之間各種政治、軍事和外交的激烈斗爭。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人民遭受的種種苦,難以及他們反對分裂,要求統一的願望。

《三國演義》在描寫各封建統治集團的斗爭中,全書貫穿了一個擁蜀反魏,尊劉貶曹的中心思想。認為蜀漢是正統的,曹魏是篡逆的。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一反陳壽《三國志》的結構篇幅。在《三國志》中,魏志最多,三十卷,蜀志最少,只有十五卷。而在一二O回的《三國演義》中,其中一O四回講的故事,都涉及到蜀漢。在人物好壞的區別上,蜀漢是好人多,壞人少。而在曹魏是人多,好人少,在對待各方人物的態度上,對蜀漢方面是以歌頌為主,對曹以批判為主。因此,在羅貫中筆下,劉備是「寬仁待民」的好皇帝。他對百姓是「秋毫無犯,民皆感化」。老百姓歌頌他:「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進軍西川(即四川)時,一路之上都受到百姓們的歡迎和擁戴。這是作者理想化了的「聖君」、「明主」。而曹操詭詐殘暴的大奸臣。他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三國演義》提供了不少戰爭經驗和各種軍事科學知識,對戰爭的描寫,是很出的。寫官渡之戰,先介紹兩軍力量的對比。袁紹兵多糧足,擁軍七十萬。而曹操兵少糧缺,只有七萬人。但是戰爭勝敗不但決定於客觀軍事力量的強弱,而且還決定於主觀指揮是否正確。繼而再攻,各個擊破。相反,袁紹自恃強大,沒有利用兵多糧足的優勢、結果大而歸。實在是指揮不當。這是一次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其他如赤壁鏖兵、 陵之戰等,都寫有聲有色,雄偉壯闊,引人入勝。同時,也為後人提供了豐富的戰略戰術經驗和教訓。後來,農民起義的將領們把《三國演義》當作軍事教科書來學習、運用。

《三國演義》中,有關政治、外交、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內容,也是極為豐富的。讀者從中也將獲益不淺。

《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小說的先河。自羅貫中把三國歷史寫成小說以來,文人紛紛效法。各取中國歷史一段,寫成各種歷史小說。於是,在中國文學史上,歷史小說便蔚然成為一大潮流。明代比較有名的歷史小說,就有《東周列國志》、《楊家將演義》、《說唐》、《精忠傳》等等。直到現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已寫成了各種歷史小說。近幾年出版的《五千年演義》等,無不是羅貫中歷史演義的繼承和發展。

《三國演義》為如何寫作歷史小說,提供了「七分事實,三分虛構」基本經驗。《三國演義》中的歷史事作和人物,大都是真實的。黃巾起義、董卓之亂、官渡、赤壁之戰等等,在歷史上,真有其事。漢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董卓、曹操、袁紹、劉表、劉備、孫權以及關羽、張飛、諸葛亮等等,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人。這就是「七分事實」。歷史小說的創作,在涉及歷史之時,原則上要符合歷史的真實,不可杜撰或捏造。否則,就不是歷史小說了。但另一方面,《三國演義》又不等於三國歷史,它畢竟是一部小說。所以,其中不少內容和情節是作虛構的,誇張的。不但歷史上不存在「吳國太佛寺看新郎」、「獻密計黃蓋受刑」和「七星壇諸葛亮祭風」等事件。而且,就是對歷史人物如劉備、曹操、諸葛亮、關羽和張飛等,也不是從《三國志》里照搬到《三國演義》中來。而是作者依據尊劉貶曹的思想給予加工改造。有的加以美化、神化,有的加以醜化。《三國演義》中的這些人物,已是藝術的典型。這就是「三分虛構。」

《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大群鮮明生動,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這是一部藝術性很高的作品。但它也有種種不足。如否定農民起義的錯誤立場,封建迷信等等。然而它畢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名,羅貫中也因此獲得了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回第一頁

4.軼事:
相傳羅貫中,在福建遇見了童年時代舄施耐庵相識的王道生。王道生來在《施耐庵墓誌》中寫到:「及長,得識其(指施耐庵)門人羅貫中於閩,同寓逆旅,夜間灺燭暢談先生軼事,有可敬可泣者,不禁相與慨然。」出於對施耐庵的敬愛,在王道生面前,羅貫中甚至把自己的著作,都說成是施耐庵的。

回第一頁

5.評價:
羅貫中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有特殊貢獻的作家。他所寫的小說很多,都是以亂世為題材,中國歷史上只有七個分裂的時代,羅貫中就寫了其中三個,除《三國演義》外,相傳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逐平妖傳》等著作,也曾參與了《水滸傳》的編纂、創作。他亦能詞曲,所作的雜劇,今所知者,有《宋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三種,後二種已佚去。羅貫中經歷了元末的社會大動亂,目睹現實的紛爭,對人民苦難深重的生活處境比較了解,對他們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認識。他從事小說創作的動機,一方面「無過於泄憤一時,取快四載」,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改變當時話本藝術中存在的弊端,為民眾,為說話藝人提供一個好的、方便的說話底本。他從社會的、文學的需要出發,對幾種在民間影響較大的話本小說材,進行了搜集、整理、充實等扎實的新創工作。羅貫中的作品,尤其是《三國演義》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小說從「話本」階段向長篇章回體過渡的完成,揭開了我國小說發展歷史嶄新的一頁。

F. 誰知道羅貫中的資料

1.楔子:
元末。兵荒馬亂。呻吟與哀嚎傳響了整片苦難的中土。一個外號「湖海散人」的知識份子,在東原(山東),杭州,盧陵(江西)等地四處飄流,他拜「道行於時,匡濟斯民」的趙偕為師,他與許多說話藝人,雜劇作交遊,他到山東搜集在民間流傳的水滸英雄故事。他貼聽著生民的歌與淚,整理編寫出一部部以民間話本,戲曲所材料的小說,其中,最受後人推崇的,便是以東漢末世為背景的《三個志通俗演義》。

回第一頁

2.生平梗概:
羅貫中,一名羅本,生於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

元代中期,由於滅宋戰爭的創傷逐漸平息,社會的經濟、文化重心也開始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僅成為人口雲集、商業發達的繁華城市,也成為戲劇演出和「說話」藝術發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識分子、「書會材人」,如關漢卿、鄭光祖等等,都先後遷徙到了杭州一帶。

身為小說兼雜劇作家的羅貫中,也必然受到這一社會潮流的影響,成為這類南遷作家中的一個。

羅貫中外號「湖海散人」,這個稱號就寄寓著漫遊江湖、浪跡天涯的意味。大約在西元一三四五~一三五五年間,他來到了杭州。許多說話藝人在這里說書,一些雜劇作家,也在這里活動。羅貫中與志同道合者為友。加上他對民間文學又極其喜愛,到了這里,自然不願離開遠去。也就這時,羅貫中結識了當時在杭州居住,但年齡他大二十歲左右的施耐庵。

羅貫中的籍貫又有「東原人」之說,這是他漫遊出晉後在「東原」(今山東省)客居過一段時間的緣故。他到這里,是被當時社會上十分流行的梁山泊和宋江的故事吸引而來。他到那裡考察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搜集在民間流傳的水滸英雄故事材料。這是他後來參與《水滸傳》編纂創作的一個重要原因。關於「千聖姑」和「貝州王則」的故事,當時也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因此,羅貫中就在這一帶對這個故事進行了搜集、整理,以至有《三逐平妖傳》之作。

約在西元一三六Ο~一三六三年間,「有志圖王」的羅貫中來到了起事稱霸的張士誠那裡作客。但是,張士誠並不重視知識分子,也不聽取他們的意見。至正二十三年(西元一三六三年)九月,劉亮、魯淵等人紛紛離去,不久,羅貫中也離開了張士誠,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羅貫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寫作,當在該年以後。這時,他已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對歷史、對人生都有了比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備了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條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西元一三七O年),羅貫中已寫了十二卷,之後卷數的寫作,是洪武四年以後的事了。

在羅買中寫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期間,施耐庵從蘇州遷移到興化,並在洪武三年逝世。為了紀念他的師友施耐庵,羅貫中在完成《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後,決定加工、增補施氏的《水滸傳》。成書於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間。

在加工、增補《水滸傳》的同時,羅貫中繼續創作歷史演義系列作品。

羅貫中在創作完了這些作品以後,已是六十幾歲的老人了。他為了出版這些作品,於洪武十三年左右從杭州來到了福建,因為當時福建的建陽是出版業的中心之一。但是,羅貫中的這一目的未能實現。

大約在西元一三八五~一三八八年間,羅貫中活了七十歲,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盧陵逝世。

回第一頁

3.代表著作:
《三國志通俗演義》
羅貫中在長期民間傳說,民間藝人創作的話本,戲曲的基礎上,依據陳壽寫的《水滸傳》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才學和經驗,才寫成部影響巨大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演義》成書之後,又經後人多次增刪、整理,現在最流行的,是清朝康熙年間毛宗崗修改的本子。

《三國演義》講的歷史故事,是東漢末年,一八四年黃巾起義開始,到二八O年司馬氏統一中國為止。《三國演義》在描寫近一百年的歷史故事,中不但揭露了封建地王階級對農民起義的殘酷鎮壓,而且揭露了他們之間各種政治、軍事和外交的激烈斗爭。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人民遭受的種種苦,難以及他們反對分裂,要求統一的願望。

《三國演義》在描寫各封建統治集團的斗爭中,全書貫穿了一個擁蜀反魏,尊劉貶曹的中心思想。認為蜀漢是正統的,曹魏是篡逆的。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一反陳壽《三國志》的結構篇幅。在《三國志》中,魏志最多,三十卷,蜀志最少,只有十五卷。而在一二O回的《三國演義》中,其中一O四回講的故事,都涉及到蜀漢。在人物好壞的區別上,蜀漢是好人多,壞人少。而在曹魏是人多,好人少,在對待各方人物的態度上,對蜀漢方面是以歌頌為主,對曹以批判為主。因此,在羅貫中筆下,劉備是「寬仁待民」的好皇帝。他對百姓是「秋毫無犯,民皆感化」。老百姓歌頌他:「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進軍西川(即四川)時,一路之上都受到百姓們的歡迎和擁戴。這是作者理想化了的「聖君」、「明主」。而曹操詭詐殘暴的大奸臣。他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三國演義》提供了不少戰爭經驗和各種軍事科學知識,對戰爭的描寫,是很出的。寫官渡之戰,先介紹兩軍力量的對比。袁紹兵多糧足,擁軍七十萬。而曹操兵少糧缺,只有七萬人。但是戰爭勝敗不但決定於客觀軍事力量的強弱,而且還決定於主觀指揮是否正確。繼而再攻,各個擊破。相反,袁紹自恃強大,沒有利用兵多糧足的優勢、結果大而歸。實在是指揮不當。這是一次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其他如赤壁鏖兵、 陵之戰等,都寫有聲有色,雄偉壯闊,引人入勝。同時,也為後人提供了豐富的戰略戰術經驗和教訓。後來,農民起義的將領們把《三國演義》當作軍事教科書來學習、運用。

《三國演義》中,有關政治、外交、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內容,也是極為豐富的。讀者從中也將獲益不淺。

《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小說的先河。自羅貫中把三國歷史寫成小說以來,文人紛紛效法。各取中國歷史一段,寫成各種歷史小說。於是,在中國文學史上,歷史小說便蔚然成為一大潮流。明代比較有名的歷史小說,就有《東周列國志》、《楊家將演義》、《說唐》、《精忠傳》等等。直到現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已寫成了各種歷史小說。近幾年出版的《五千年演義》等,無不是羅貫中歷史演義的繼承和發展。

《三國演義》為如何寫作歷史小說,提供了「七分事實,三分虛構」基本經驗。《三國演義》中的歷史事作和人物,大都是真實的。黃巾起義、董卓之亂、官渡、赤壁之戰等等,在歷史上,真有其事。漢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董卓、曹操、袁紹、劉表、劉備、孫權以及關羽、張飛、諸葛亮等等,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人。這就是「七分事實」。歷史小說的創作,在涉及歷史之時,原則上要符合歷史的真實,不可杜撰或捏造。否則,就不是歷史小說了。但另一方面,《三國演義》又不等於三國歷史,它畢竟是一部小說。所以,其中不少內容和情節是作虛構的,誇張的。不但歷史上不存在「吳國太佛寺看新郎」、「獻密計黃蓋受刑」和「七星壇諸葛亮祭風」等事件。而且,就是對歷史人物如劉備、曹操、諸葛亮、關羽和張飛等,也不是從《三國志》里照搬到《三國演義》中來。而是作者依據尊劉貶曹的思想給予加工改造。有的加以美化、神化,有的加以醜化。《三國演義》中的這些人物,已是藝術的典型。這就是「三分虛構。」

《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大群鮮明生動,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這是一部藝術性很高的作品。但它也有種種不足。如否定農民起義的錯誤立場,封建迷信等等。然而它畢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名,羅貫中也因此獲得了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回第一頁

4.軼事:
相傳羅貫中,在福建遇見了童年時代舄施耐庵相識的王道生。王道生來在《施耐庵墓誌》中寫到:「及長,得識其(指施耐庵)門人羅貫中於閩,同寓逆旅,夜間灺燭暢談先生軼事,有可敬可泣者,不禁相與慨然。」出於對施耐庵的敬愛,在王道生面前,羅貫中甚至把自己的著作,都說成是施耐庵的。

回第一頁

5.評價:
羅貫中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有特殊貢獻的作家。他所寫的小說很多,都是以亂世為題材,中國歷史上只有七個分裂的時代,羅貫中就寫了其中三個,除《三國演義》外,相傳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逐平妖傳》等著作,也曾參與了《水滸傳》的編纂、創作。他亦能詞曲,所作的雜劇,今所知者,有《宋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三種,後二種已佚去。羅貫中經歷了元末的社會大動亂,目睹現實的紛爭,對人民苦難深重的生活處境比較了解,對他們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認識。他從事小說創作的動機,一方面「無過於泄憤一時,取快四載」,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改變當時話本藝術中存在的弊端,為民眾,為說話藝人提供一個好的、方便的說話底本。他從社會的、文學的需要出發,對幾種在民間影響較大的話本小說材,進行了搜集、整理、充實等扎實的新創工作。羅貫中的作品,尤其是《三國演義》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小說從「話本」階段向長篇章回體過渡的完成,揭開了我國小說發展歷史嶄新的一頁。

閱讀全文

與三遂平妖傳有聲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本重生小說主角秦朗 瀏覽:545
都市小說完結免費豪門隱婚 瀏覽:325
抗日英雄穿越現代當醫生的小說 瀏覽:718
顧西爵小說人物名字大全 瀏覽:60
影帝重生劇本小說 瀏覽:830
小說男主角上官夜 瀏覽:49
邪瓶漫畫小說網 瀏覽:878
主角是女生的校園言情小說 瀏覽:376
悅看小說網資源分享 瀏覽:906
男主強女主弱的仙俠小說 瀏覽:992
替身女帝的逆襲小說排行榜 瀏覽:115
小說這樣寫 瀏覽:29
兩個女子穿越古代的小說 瀏覽:138
女主是網紅重生小說排行榜 瀏覽:867
擁有冒險島技能的穿越小說 瀏覽:445
千章以上的都市仙俠小說排行榜 瀏覽:658
神通板磚有聲小說鏈接 瀏覽:295
男主角叫陰陽的小說全集 瀏覽:596
總裁小說灰姑娘 瀏覽:896
葉辛周鐵有聲小說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