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傑出軍事家陳炯明簡介 陳炯明兒子是誰
陳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字競存,廣東海豐人(廣東省惠州府海豐縣白町村,今屬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聯安鎮白町村),粵系軍事將領,中國現代傑出的軍事家。[1]
中華民國時期粵系軍閥代表人物之一,主張「聯省自治」,與孫中山的政治綱領不合,下野後退居香港,協助海外最大的華僑社團組織「洪門致公堂」轉型為「中國致公黨」,並首任該黨總理。1933年9月22日病逝於香港,1935年4月3日遷葬廣東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中文名
陳炯明
外文名
CHEN CHIUNG-MING
別 名
陳競存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廣東省惠州府海豐縣(現汕尾·海豐)
出生日期
1878年1月13日
逝世日期
1933年9月22日
職 業
民國軍事家、廣東軍政領袖
畢業院校
廣東法政學堂
信 仰
聯邦憲政
主要成就
倡導「聯省自治」
創建中國致公黨
代表作品
《中國統一芻議》
2. 民國時期軍閥陳炯明籍貫是哪裡
陳炯明(1878年—1933年),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白町鄉人。
網路上不是都可以查嗎
3. 陳炯明,是北洋軍閥嗎
不是,是粵系軍閥。先是支持孫中山的革命後又反叛的。具體看陳炯明的介紹,網路上有的。
4. 民國大軍閥陳烔明資料
陳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字競存,廣東海豐人(廣東省惠州府海豐縣白町村,今屬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聯安鎮白町村),粵系軍事將領,中國現代傑出的軍事家。[1]
中華民國時期粵系軍閥代表人物之一,主張「聯省自治」,與孫中山的政治綱領不合,下野後退居香港,協助海外最大的華僑社團組織「洪門致公堂」轉型為「中國致公黨」,並首任該黨總理。1933年9月22日病逝於香港,1935年4月3日遷葬廣東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陳炯明簡介:
陳炯明,1878年,生於廣東海豐,原名捷,字贊之,又字競存;
1899年,中秀才;
1906年,到廣州就讀於廣東法政學堂,1908以優等成績畢業;1909年,任廣東諮議局議員,先後提出《革除衙署積弊案》、《廢除就地正法案》、《籌辦城鎮鄉地方自治案》、《籌築惠湖鐵路案》、《禁絕一切賭博案》等提案;11月與丘逢甲等一起被推為代表,赴上海參加各省咨議局聯合大會,加入同盟會;
1910年,參加廣州新軍起義聯絡工作;
1911年,任廣州起義領導機關統籌部屬下的編制課裸長兼調度課副課長,又被確定負責率領一路選鋒隊進攻巡警教練公所。武昌起義後被同盟會南方支部派到東江組織民軍起義,光復惠州;
1911年,廣東軍政府成立,被推為副都督,不久後為代都督;
1913年,宣布廣東獨立,聲討袁世凱,失敗後逃往香港轉赴新加坡;
1915年,聯絡一批原國民黨人另立異幟,組織中華水利促成社,受到孫中山的嚴厲批評;
1916年,回到廣東東江發動駐軍和民軍起義,參加討袁斗爭;
1917年,北京政府大總統黎元洪授予其「定威將軍」。後向孫中山表示「竭誠擁護」,參加護法運動,任援閩粵軍總司令,佔領閩西南的汀州、漳州、龍岩等地,建立根據地,稱為「閩南護法區」;
1920年8月,率粵軍從廣西回粵,打敗盤踞廣東的桂系軍閥,被任命為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
1921年5月,被孫中山任命為中華民國政府陸軍部總長兼內務部總長,積極參與「聯省自治」運動,反對孫中山的北伐主張;6月任援桂軍總司令,進軍廣西,攻佔廣西全境。後阻撓孫中山到桂林設立北伐大本營,破壞北伐;
1922年4月,拒絕前往梧州與孫中山面商北伐問題,並以辭去各職務相要挾,被孫中山免去廣東省省長,粵軍總司令、內務郎總長三職。此後退居惠州,其部屬葉舉率「陳家軍」主力回師廣東,於6月16日發動兵變,炮轟總統府和粵秀樓。8月15日,陳炯明回到廣州任粵軍總司令;
1923年,被滇、桂、粵聯軍組成的西路討賦軍擊敗,陳炯明率部退守東江;
1925年,革命軍兩次東征徹底打垮其所部後避居香港,後將美洲致公黨改組為中國致公黨;
1933年9月22日在香港病故。(1933年,陳炯明在貧困中病死於香港,竟然要用其母所備的棺木。一個曾經顯赫一時的地方軍政長官,結局如此凄慘,這是非常罕見的。)
5. 陳炯明是怎麼由同盟會成員變成了割據軍閥的
隨著勢力的增強,他的野心慾望也在膨脹。
6. 粵系軍閥陳炯明曾被許、滇、桂聯合將其趕出廣東!我就想問許是軍閥派系還是指人高積分哦
許是指的許崇智,此人也是廣東人
7. 東征陳炯明的前因後果。
1925年2~11月,廣州革命政府在中國共產黨、蘇聯顧問、東江農工群眾支持和幫助下,以黃埔軍校校軍為主力組成東征軍,兩次討伐軍閥陳炯明的作戰。
陳原系廣州革命政府陸軍部部長,1922年6月背叛孫中山,發動武裝叛亂。1923年1月被逐出廣州,占據東江地區(今惠州、河源、汕尾、梅州、汕頭)後,在英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支持下,勾結湘、贛、閩等鄰省軍閥和駐粵川、滇、桂軍,伺機奪取廣州,推翻革命政府。
第一次東征1924年冬,陳炯明乘孫中山應馮玉祥等人邀請北上,建國北伐軍主力進駐粵北、贛南,留守廣州兵力薄弱之機,將所部改稱「救粵軍」,自任總司令,以約7萬之眾分三路進逼廣州。1925年1月,廣州革命政府決定以留守廣州的建國粵、桂、滇軍和黃埔軍校校軍等共約5萬人,組成東征聯軍,任楊希閔為總司令,率師討陳。兵分三路:以滇軍3萬餘人為左翼軍,由石灘攻取五華、興寧;以桂軍6000餘人為中路軍,由羅岡圍攻惠陽、惠州;以粵軍和校軍、鐵甲車隊等萬餘人為右翼軍,由廣州進取汕頭、潮安。2月1日,右翼軍由廣州出師。左翼軍和中路軍亦相繼出動,但陽奉陰違,暗與陳軍勾結妥協。左翼軍進至增城、博羅間停止不前,中路軍圍而不攻,惟右翼軍視東征為己任,4日攻克東莞、石龍。14日,開始攻擊有陳軍4000餘人防守的淡水城,至午將城郊守軍擊潰。次日晨,發動總攻,一舉突破,殲陳軍千餘人。午後又擊退從惠州、平山馳援的陳軍4000餘人。淡水一戰為取得東征勝利奠定了基礎。21日,在白芒花(今白花)擊潰陳軍6000餘人的阻擊,占平山。26日,陳炯明由汕尾逃往香港,所部迅疾向潮汕地區潰退。27日,右翼軍占海豐。旋分三路向潮汕地區追擊。3月3日,北路粵軍一部在鯉湖附近與陳軍7000餘人遭遇,在當地農民武裝支援下,激戰數小時,將其擊潰。7日,南路占汕頭,中路占潮安,陳軍殘部退往福建。8日,「救粵軍」總指揮林虎率萬餘人由羅經壩經河婆向普寧進攻。右翼軍遂決定以校軍和粵軍第7旅從揭陽、錫場分兩路回師兩進,迎擊林部。13日晨,校軍教導第1團和粵軍第7旅在棉湖、和順間與林部主力6000餘人遭遇,隨即向其發起攻擊,攻至和順後,遭林部反擊,第7旅被擊退;教導第1團主力及蒞臨前線督戰的蔣介石、廖仲愷等人被圍,部隊數度沖殺,傷亡過半,兒不能支。傍晚,校軍教導第2團突破阻擊,由鯉湖趕到和順,加入戰斗,直搗林部司令部,至夜殲敵大部,迫使林部全線潰退。右翼軍跟蹤追擊,19日克五華,24日佔梅縣。林虎率殘部退往江西。至此,潮梅汕地區為東征軍全部攻佔。4月20日,守惠陽、惠州兩城的陳軍投誠,第一次東征結束。
第二次東征1925年9月,陳炯明軍余部共約3.5萬人,乘國民黨黨軍和粵軍由潮汕地區回師廣州平定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叛亂之機,復據東江地區,並勾結川軍熊克武部(駐連山)和南路八屬聯軍(鄧本殷部駐高州),妄圖進占廣州。國民政府為徹底消滅陳炯明軍,遂決定以國民革命軍第1、第4軍為基幹,與攻鄂軍、豫軍、贛軍等部隊共約2.3萬人,組成東征軍,轄3個縱隊。任蔣介石為總指揮、汪精衛為黨代表、胡謙為總參謀長、周恩來為總政治部主任,揮師第二次東征。10月1日東征軍由廣州出發,沿東江兩岸向惠州疾進。13日向惠陽、惠州兩城發起攻擊,次日傍晚攻克兩地,殲守城陳軍3000餘人,首戰告捷,為徹底消滅陳軍創造了有利條件。17日,東征軍分三路東進:第1縱隊為右路軍,經稔山向海豐、河婆進攻;第2縱隊為中路軍,經平山新庵圩分向龍窩、藍塘進攻;第3縱隊為左路軍,經石公神圩向河源進攻。22日,右路軍攻佔海豐;中路軍在藍塘以南之熱湯與陳軍主力萬餘人遭遇,戰至次日,將其擊潰。同日,左路軍攻克河源。28日,右路軍和中路軍一部包圍陳軍5000餘人於華陽東南之塘湖,經激戰,將其全殲。至此,陳軍已無力抵抗,東征軍長驅直入,數日內攻克興寧,收復潮安、汕頭、饒平。隨後又分三路追殲逃入閩贛邊區之陳軍殘部,至11月底,陳軍除七八千人投奔山東直魯聯軍外,其餘全部被殲,第二次東征結束。
兩次東征取得徹底殲滅陳炯明軍的勝利,為統一廣東和創建鞏固的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8. 竟存,汝為已赴前敵,軍事吃緊,望即來粵,墨絰從戎.孫文.梗.是什麼意思
竟存是廣東軍閥陳炯明的子號,汝為是國民黨高級軍官許崇智的字型大小。翻譯過來就是:
陳炯明和許崇智已經到前線指揮作戰,現在軍隊作戰情況不容樂觀,希望你馬上來廣東,在守孝期間指揮作戰。孫文
9. 粵系軍閥陳炯明是哪人
陳炯明(1878年-1933年),字競存,廣東海豐人。
中華民國時期廣東軍政領袖,畢生堅持聯省自治的政治主張,致力於以和平協商的方式統一中國,與孫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權、不惜以武力征戰謀求統一中國的政治綱領不合,最終分道揚鑣、反目成仇,為國共兩黨均不受歡迎的爭議人物。下野後退居香港,協助海外最大的華僑社團組織『洪門』轉型為中國致公黨,並首任該黨總理。後病卒於香港,翌年遷葬廣東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陳炯明主政廣東期間頗有建樹。主張「聯省自治」和平統一中國,因廣東現實的困難,反對孫中山不切實際的北伐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