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老人與海有聲小說

老人與海有聲小說

發布時間:2021-06-12 03:34:24

『壹』 老人與海是怎樣一本書

《老人與海》是現代美國小說作家海明威創作於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作者生前發表的最後一部小說。它一經問世,便在國際上應起了強烈的反響,在當時的文學界掀起了一陣「海明威熱」。它再次向人們證實了海明威作為20世紀美國傑出小說家的不可動搖的地位和卓越的功績。這篇小說相繼獲得了1953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小說描寫了一位老漁夫在海上捕魚,經過了84天,他還沒有捕到一條魚,大家都說他運氣不好,不吉利,等到第85天,他決定去漁夫們從未去過的深海去打魚,以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勇氣。在海上,老人發現了一條很大的馬林魚,它克服了重重困難,經過艱難的搏鬥,終於在第三天早晨,把魚叉刺進了馬林魚的心臟。在返回的途中,老人與到了鯊魚的五次襲擊,他用魚叉、船槳和刀子勇敢反擊。當他駕駛小船回到港口時,馬林魚只剩下一幅巨大的白骨架。

《老人與海》的內容很簡單,海明威選用了簡單的詞彙,簡單的句型結構和簡單的句間邏輯關系,顯示出一種樸素的尊嚴。「一個人可以被消滅,可你就是打不敗他」。初讀起來十分簡單明了,但是細究下去,會發現簡單的故事具有難以窮盡的內涵,具有極其獨特的表現手法。下面談點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 結構

海明威是以簡潔凝練而著稱的作家,他的《老人與海》在結構藝術上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具體表現在剪裁、布局和節奏的處理上。

1、 縱式結構

海明威生活閱歷很廣,他晚年長期居住在古巴海濱,非常熱愛海,熱愛捕魚,熱愛那裡的漁民,因而非常熟悉職業漁夫的生活。他為了讓充分表達這份感情,在創作這篇小說的時候進行了精心的剪裁。他曾這樣說:「《老人與海》本來可以寫成一部一千多頁的巨著,可以將漁村的每一個人都寫進去,把他們如何謀生、出生、受教育和養兒育女的過程全部都寫進去。」① 但他沒有這樣寫,他採取了縱式結構的方式,即在眾多漁夫中老人作為他小說中的主人公桑提亞哥,選擇了非常可愛的孩子曼諾林做老人的夥伴,選擇了遼闊深遠的大海作為老人捕魚的典型環境,選擇了一生中難得遇見的大馬林魚作為老人的對手,把這一系列情節的發展按自然的時空順序安排在兩天時間內進行,這樣剪裁實際上有許多東西並沒有被真正剪裁掉,而是讓讀者自己去完成,達到「一石多鳥」的藝術效果,寓意深厚。一方面集中體現了他作品的主題:「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它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他筆下「硬漢子」形象所反映的「重壓下的優雅風度」。另一方面,很好的體現了他創作的冰山原則,讓讀者領會到八分之一的故事描繪所暗示的潛台詞原來海明威所歌頌的桑提亞哥的精神是一種人類精神,人為之人,其意義就在於具有頑強的意志力,勇於拚殺,蔑視痛苦和死亡。「人們處處都在為幸福,為值得人們追求的生活而斗爭。他們不一定能夠勝利,他們必須經歷不幸和挫折,但是正象這個老人一樣:一個有能力取得日常功績和知道如何奪取勝利的人,在遭到最嚴重的挫折之後是不會失望的,他不悲觀失望,而是繼續斗爭。」②

2、 輪輻式的布局

小說的全部時間非常緊湊,前後只有四天:出海的前一天,一老人從海上歸來為引子,讓周圍的人物一個個出場,交代了他們與老人之間的關系:一個熱愛他,跟他在一起學習釣魚的孩子曼諾林;一對非常自私的父母;一群尊敬他,但永遠不能理解他的打漁人;一個關心他的酒店老闆。老人就生活在這樣的人物群體中,相比之下,他與眾人有著明顯的不同,他很樂觀,心胸開闊,是個經驗豐富、充滿信心、勤勞勇敢、富於冒險、熱愛生活的純朴的古巴漁民。整個布局就是這樣,圍繞老人展開了一幅廣闊的生活圖畫――這里有陸地也有海洋、有藍天也有白天、有老人也有小孩、有孤獨也有歡聚、有斗爭也有和平、有窮有富、有愛有恨。從這樣的布局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老人的生活環境,而且充分把握了老人的性格特徵。因為每次聯系、交鋒和沖突,都是性格特徵的重要表現和充分展示,這就為塑造老人這一真實的、感人的、鮮活的形象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時,這種輪輻式結構還能產生線索清晰明了、中心集中突出、故事簡潔明快的效果。

3、 緩急相間的節奏感

海明威在論述節奏時曾這樣說:「書啟動時比較慢,可是逐漸加快節奏,快得讓人受不了,我總是讓情緒高漲到讓讀者難以忍受,然後穩定下來,免得還要給他們准備氧氣棚」③

這篇小說給人的節奏感就是這樣,故事開始給我們交代老人與周圍人的關系時,娓娓道來,速度比較緩慢,隨著老人航海的進程,速度也逐漸加快著,當老人與馬林魚、鯊魚正面交鋒時,速度之快達到了極點。特別是魚在不斷的掙扎,起伏波動,鯊魚在猛烈的進攻,老人很疲憊的情況下,讀者情緒高漲,緊緊的替老人捏一把汗。等到魚略有平靜,老人就趁機喘幾口氣放鬆一下,搏鬥再一開始,又緊張起來,直到魚徹底被趕走,老人空舟而歸時,一切才又慢慢恢復了平靜。這種起伏式的節奏,突出了主人公的艱難境遇,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起到了渲染氣氛的作用。

二、 藝術手法

海明威在評價他的《老人與海》時說:「……這不是一篇短篇小說,也不是一篇中篇小說。」④ 言下之意是一部長篇小說,是一部巨著,這就是說它的內容是很豐富的.為了充分的表達作品的內容,海明威在做《老人與海》的藝術處理時,除了做到准確、鮮明、生動外, 還特別講求豐富,他用那繁豐的藝術手法建造了一座美麗的百花園,栽種著各種名花異葩,讓我們盡情飽覽這一切。

1、 完美的照應。《老人與海》非常講究照應的完美。老人獨自一人住在海邊一座簡陋的茅棚里,第85天的黎明他從這里扛著工具由孩子送他出海;兩天後的黎明,他獨自駕著小船又回到了海邊。扛著工具又進了小茅屋,孩子第一個來看他,整個故事就是這樣,在時間、地點、人物及道具方面形成了照應關系,有頭有尾,產生一種完滿的美感。這種首尾完全相呼應的照應並不是簡單的重復,他引導人們去思考:一去一回都是黎明,地點依然是小茅棚,人物依舊是老人和孩子,用具還是那些捕魚的工具,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驚奇的變化,但這里已經蘊藏了不同的內容:出海前老人精神抖擻,充滿信心;孩子為老人擔心、祈禱、祝福;老人的工具是完好的;小茅棚在老人的心目中並不是至關重要的。歸來後,老人已經疲憊不堪,面臨著精神和肉體上的全面崩潰;孩子為老人的受傷而哭泣,為老人的歸來而歡樂,為將來能繼續跟老人學習本領而慶幸;老人用作戰鬥武器的捕魚工具已殘缺不全;小茅屋此時成了老人衷心嚮往的處所。可見前後已發生了本質上的巨大變化。使用這樣的照應頭緒清晰,有助於對作品進行全面集中的把握,整體感很強。

2、 引人的懸念。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一開始就設了兩個懸念:老人一連84天一條魚也沒捉到,他准備第85天繼續捕魚,他很背運(孩子的父母這樣看他),那麼,他能否捕倒一條大魚?老人在感到他的力氣可能不支的情況下,認為自己有信心有訣竅,認為像他這樣一個「古怪」的老頭子會做好一切的,那麼,他有什麼樣的信心和訣竅?他的「古怪」又表現在哪裡呢?這是讀者迫切想要知道的,這股巨大的吸引力牢牢牽著你去尋找你所想知道的一切,最後讀完作品就會得到比較圓滿的答案:老人第85天捕到了一條特大魚,不過最後又失去了;他的信心就是戰勝一切困難,取得最後的勝利;他的訣竅就是對付魚的一切有利辦法;他的「古怪」表現在他那堅毅不可戰勝的倔強性格上,懸念隨著情節的發展消失了,我們對作品的總體精神也得以了解,這就使懸念設置的藝術效果。

3、 巧妙的暗示。在展現老人的形象時,作者就用了極為簡練的白描手法,對老人的外形作了大致勾勒:「老頭兒後頸上凝聚了深刻的皺紋,顯得又瘦又憔悴。兩邊臉上長著褐色的疙瘩,那是太陽在熱帶海面上的反光曬成的肉瘤。疙瘩順著臉的兩邊蔓延下去。因為老在用繩拉大魚的緣故,兩只手都留下了皺痕很深的傷疤,但是沒有一塊疤是新的, 那些疤痕年深日久,變得象沒有魚的沙漠里腐蝕的地方一樣了。」「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顯得老邁,除了那一雙眼睛。那雙眼啊,跟海水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這就是老人的青春之貌。書中雖然沒有寫出老件輕時的快樂生活,但我們依然可以想像得出,這在描繪老人屋內陳設時已作暗示「……在用帶有硬纖維質的『海鳥類』的葉子按平了交疊著砌成的褐色的牆上,有一幅彩色的聖心節圖,還有一幅柯布雷聖母圖,這都是他老婆的遣物。過去牆上曾經懸掛一幅他老婆的彩色照像,他看見了就覺得凄涼,因此他把它拿下了,放在屋角架上他的一件干凈襯衫下面。」這就暗示給我們老人過去的一切:他曾有一個有美麗漂亮的妻子,他的妻子信仰宗教,他們彼此相親相愛,那樣幸福和美滿,也許生活還很浪漫。但不幸的是他的妻子過早地離開了他,什麼原因呢?書中寫到老人的日常用品時說:除了一張訂,一張飯桌,一把椅子外,就剩一條舊軍毯了。舊軍毯是戰爭的產物,這就使人想到在那殘酷的戰爭歲月,老人年輕時可能去打過仗,參加過戰爭,這也許是戰爭給他的紀念品,他的幸福生活也許是因為戰爭而被葬送了。盡管書中沒有正面描寫愛情、戰爭,但我們可以想到這些,這不有不說是暗示的作用。

4、 強烈的對比。老人的性格威力就是在不懈地出海――捕大馬林魚――斗鯊等一系列沖突中逐漸顯示出來的。大馬林魚、凶鯊它們強壯有力,是海中的無敵將領,毫無畏懼,為所欲為;而老人年老體弱,孤單一人而臨這樣的強大的敵手,展開交鋒和沖突是非常激烈的,老人能在最後打退一切進攻者,這種威力不能不讓人贊嘆。這種以弱對強的斗爭,能夠強化矛盾的沖突,更鮮明地突出主體性格的深厚層次(堅強)。

5、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海明威在作品中很少直接抒情,常常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把老人內心感受全部傾注在不斷變化的景物描寫上。從總體方面來看:太陽的每次升落都與老人情緒的變化相諧調,與老人捕魚之進展相巧合。黎明,魚蠢蠢欲動,老人充滿信心等待著;正午,魚開始劇烈掙扎,老人處於情緒十分緊張的狀況;傍晚,魚稍稍安靜,老人也得以歇息。這種描繪不露痕跡,情隨景自然變化。從具體的細節來看,觸景生情。如,「風在不住地吹,稍微轉到東北方去,他知道這就是說風不會減退了。老頭兒朝前面望了一望,但是他看不見帆,看不見船,也看不見船上冒出的煙。只有飛魚從船頭那邊飛出來,向兩邊倉皇地飛走,還有一簇簇黃色的馬尾藻。他連一隻鳥兒也看不見。」這是一段否定式的景物描寫,看似無景,實則有景,老人多麼想看到這一切啊,他太孤獨了,可他什麼也沒有看到,因而情中生景。

6、繪畫和攝影手法的運用。《老人與海》的色彩以暗淡為主,這與它那悲壯的主題是一致的。作者呈現給我們的這幅油畫,以大海之色――黑魆魆、深黑、深藍為底色,有深度的陰影之感,以突出聚光作用,使主要形象鮮明奪目,產生一種立體感;同時選擇了對比強烈的白雲、雪峰來與大海遙遙相對,色彩明亮,產生了醒目感;選擇了富有生氣的綠色海岸,淡青色的小山做大海的邊線,產生了柔美之感;選擇了色彩斑斕的光柱做大海的中心色彩,反光作用強烈,整個畫面頓時明亮起來,深色轉為中間色,產生了活潑明快之感;加上月亮的倒影、鳥兒的飛翔、老鷹的盤旋,構成了一幅脫俗的捕魚圖,也與老人捕魚的艱難格調形成了和諧的統一,起到了渲染的作用,達到了完美的統一,顯示出老人剛中有柔,柔中有剛的性格特徵。

另外,《老人與海》產生的視覺形象,畫面感很強,這與作者應用部分電影化手法是分不開的。作品一開始就使用了特寫鏡頭,對帆和老人的面部做了展示。近景在老人下魚食的細節上體現最為充分:「一個魚食送下四十英寸的深處,第二個魚食送下七十五英寸的深處,第三個和第四個魚使分別送到了大海下面一百英寸和一百二十五英寸的地方去了」。一個一個放釣絲的動作那麼仔細、真切。遠景展示了整個畫面,即一幅航海捕魚圖。《老人與海》中的內心獨白代替了對話。由於老人一個人孤單出海,所以只有自言自語。正如電影中的畫外音的效果。蒙太奇的剪接手法在這里也得以恰當的運用,表現在老人非常疲倦時,為了使自己增加信心,回想起年輕時與一個力氣最大的黑人碼頭腳夫在一家酒館里比賽掰手腕勝利的情景。這種剪接自然妥貼,他有存在的前提:這就是他左手抽筋、右手受傷的情況下,他想起了比賽,很符合老人此時此刻的心理,所以產生了這樣的聯想是合情合理的。這就使的故事做到了連貫和統一,而且也加大了容量。

三、 蘊含深層內涵

1、 通過作品中展現的老人的精神與命運,贊美和謳歌了不服輸的硬漢子精神。海明威巧妙的把這一主題鑲嵌在故事情節中,使他想表達的主題升華到了更高的象徵地位,獲得了永恆的生命,讀者的審美感同時也得到了升華。

2、 解讀《老人與海》,體會海明威人與自然的觀念,我們得到的啟示是:自然法則是人類力量不可抗拒的,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類不能征服自然。藍雨

『貳』 《老人與海》中主人公的簡介

在小說的開頭,海明威對老漁夫的生活環境做了生動的描述,一個消瘦憔悴,頸脖皺紋很深,臉腮上長滿褐斑的老人就躍入了讀者的視線。

他身上的一切都很古老,老得像沙漠地里的古老蝕地,他孤獨,幾乎沒有任何朋友除了一個小男孩。但是他的眼睛像海水一樣藍,充滿著歡樂。即便是在他連續84天沒有任何收獲的情況下,在別人的嘲笑之下,他依然堅信會捕到大魚的。隨著小說情節的發展,老人的品質也一步步得以體現。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學中的突出地位,這篇小說相繼獲得了1953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2)老人與海有聲小說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老人與海》這本小說是根據真人真事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海明威移居古巴,認識了老漁民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風雨中沉沒,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從此,海明威與富恩特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經常一起出海捕魚。

作品賞析

《老人與海》中的老人桑提亞哥在海上經過三天精疲力竭的搏鬥,最終拖到海岸上的是一副巨大的魚骨架子,事實上,老人是一無所獲的勝利者。而且今後人們也無法相信這位身衰力竭的老人,能夠戰勝奔騰不息的大海。

在海明威看來,人生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就像老人那張「用好多麵粉袋子補過的舊帆,看上去就像一面永遠失敗的旗幟」。但老人卻始終沒有停下行動的腳步,是一種面對巨大悲哀的追求,是一種面對死亡和失敗的追求,而這種追求同樣是頑強的、執著的。由此我們在桑提亞哥身上看到了詩人的尊嚴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叄』 《老人與海》 的有關問題

「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著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艷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著雲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作者海明威是這樣評價他的作品《老人與海》的。

1.《老人與海》 正如海明威自己所說,」是我這一輩子所能寫的最好的作品了.」海明威在此真正抒寫了一曲英雄主義的贊歌.寫出了人的靈魂尊嚴.這是一部描寫人與大自然搏鬥的小說.老人在海上拚鬥了兩天兩夜,然後僅僅贏得了一具空空的魚骨架.作品的寓意是象徵性的,老人雖敗猶榮.正如老人自己所說 」人生就不是為了被打敗的,人能夠被毀滅.但是不能夠被打敗」.
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 肯尼迪總統的唁電說」幾乎沒有哪個美國人比 歐內斯特.海明威 對美國人民的感情和態度產生過更大的影響」.他酷愛打獵,釣魚.他參加過2次世界大場,身上中過237塊彈片,他的頭上縫過57針,他曾在非洲2度飛機失事,『嚴重的腦震盪使他的視覺,健康每況愈下.這些經歷無不孕育出了他那硬漢的性格,因此他的小說里反復出現,拳擊,鬥牛,狩獵,捕魚,戰爭這些關於力量象徵的題材.當然,夾雜著性,暴力,孤獨,死亡.
作為 」迷惘一代」的文學代表.彷彿已經被神化.他正拖了階級,時代的束縛.是人性理想的代表.是正義的化身.是反對戰爭的鬥士.是勇猛的男人.而 老人與海中的桑地亞哥不僅僅是條硬漢,他身上所體現的精神價值,完全是古希臘悲劇精神的現代回響.在老人與海中,海明威終於為他所鍾愛的硬漢們找到了靈魂.這靈魂就是人類 洹古不變的永恆價值:與命運作殊死抗正的悲壯與崇高(參見《俄狄蒲斯王》)

2.《老人與海》是中篇小說。海明威著。發表於1952年。這是他20年代以來描寫的「硬漢性格」的繼續和發展。小說主要寫一個飽經風霜的古巴老漁夫連續84天在海上打魚而一無收獲,第85天仍然繼續去捕魚,終於捕到了一條大馬林魚,但在返航的途中,又遇到了大群鯊魚的圍攻,老人桑提亞哥奮不顧身,與鯊魚進行了三天的搏鬥,結果當老人返回岸上時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魚骨架子了。
3.小說通過人與自然的斗爭,表達了人要勇敢地面對失敗的主題。桑提亞哥在同象徵厄運的鯊魚的斗爭中雖然失敗了,但他並沒有在厄運面前屈服,認為人雖可以暫時戰敗,但人的精神和意志是永遠也打不垮的。「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小說在藝術上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寓言性和象徵性。運用反襯法、內心獨白來刻畫人物性格,語言清澈流暢、樸素無華。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通過展現老人的精神與命運,贊美和謳歌了不服輸的硬漢子精神。作者讓我們體會人與自然的觀念,並啟示我們:自然法則是人類力量不可抗拒的,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類不能征服自然。人類盡管最終會失敗,但他毫不退縮,敢於斗爭,可以充分享受勝利者的歡樂,體現出人的尊嚴。

3.小說通過人與自然的斗爭,表達了人要勇敢地面對失敗的主題。

4.桑地亞哥是位堅毅剛強的老人。他能忍受厄運的重壓,雖然已經衰老,想到的卻多是力的象徵——獅子、抵手比賽,勇敢面對碩大的馬林魚和成群的鯊魚。他是一個無論在怎麼艱苦的環境都憑毅力和智慧進行抗爭的勇士,是一個捍衛「人的靈魂的尊嚴」的人。
桑地亞哥是一個「硬漢子」的形象,他勇敢堅毅,有自信心,有不服輸的精神。從表面上來看,老人失敗了,因為他失掉了大馬林魚;但從精神上來看,他勝利了。

5.人物的內心獨白,忠實地記錄了桑地亞哥的內心活動,真實地再現了老人的思想與感受,不但深刻揭示了主人公內心的自豪、堅毅以及尋求援助的孤獨感,而且閃爍著深邃豐富的哲理光彩,豐富了小說的思想,構成小說的重要特色。

6.①第一條鯊魚飛速逼近船艄,襲擊大馬林魚。老人使出全身力氣,用魚叉猛扎鯊魚的腦袋,鯊魚翻了幾個身,自己纏上了老人准備好的繩子,老人知道鯊魚快不行了,它越掙扎繩子綳得越緊直到斷裂。鯊魚在水面上靜靜躺丁片刻,老人盯著它,然後它慢慢沉人海底。②兩條鯊魚一道來到跟前,他看見離得近的一條張開大嘴插進死魚的肚皮時,他把短棍高高舉起,朝鯊魚的寬大的頭頂狠狠地劈去。短棍落下的當兒,他覺得好像碰到了一塊堅韌的橡皮。鯊魚從死魚身上滑下的時候,他又朝它鼻尖上狠狠地揍了一棍。③那條鯊魚正在帆船下用嘴拉扯死魚。老人放鬆帆腳索,船橫過來時鯊魚從船底暴露出來,他一看見鯊魚就一槳戳進去。但只刺到肉,老人手受傷了,鯊魚迅速浮上來,露出腦袋,老人對准腦袋正中扎了兩次,又戳進左眼,鯊魚還是吊著,老人又扎了一刀在脊髓和腦子中間,鯊魚的肋骨斷了,老人把槳片插進鯊魚兩顎間,鯊魚鬆了嘴溜開了。
7.①獅子為百獸之王,孤獨貧困的老人屢遭厄運,從不灰心,總力圖在獅子身上汲取力量,不斷進取。②首尾呼應,深化主題。

8.孩子在老人勇斗大魚及群鯊而威武不屈的精神感召下,決心以老人為榜樣,並回到老人的身旁。

9.這段話描寫的是老頭兒打跑了吃光了他的大魚的鯊魚後返回時的情景。老頭兒的心裡覺得很輕松,他不要再和魚鬥了也不要保護自己的收獲了。他自以為失敗後沒有悲傷,反而很清醒,很輕松。他陳述自己,解釋自己,承認自己的命運,接受死亡,完成自己的使命。他雖敗猶勝,他的精神永遠超越時空,成為一種壓倒命運的力量,是典型的「硬漢子」特徵。

海明威為什麼沒有讓老人最終勝利呢? 用小說中老人的話來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這就是《老人與海》想揭示的哲理。無可否認,只要是人就都會有缺陷。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缺陷並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無論他能否最終戰勝自身的這個缺陷,他都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已經戰勝了自己對缺陷的妥協,他是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老漁夫就是敢於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從世俗勝利觀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為盡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著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說,鯊魚才是勝利者。可是,在理想主義者眼裡,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為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10.①結構上的單純性,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節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單一而鮮明。②避免使用過多的描寫手法,避免過多地使用形容詞,特別是華麗的辭藻,盡量採用直載了當的敘述和生動鮮明的對話,句子簡短。語匯准確生動。③鮮明生動的動作描寫和簡潔的對話。④著力追求一種含蓄、凝練的意境。

親,為了你晚睡半小時。好累,好辛苦!!!

『肆』 哪裡可以下載有聲讀物,英文中文都有,我現在想下載老人與海的英文讀物,知道網站或地址的請告訴我。

上電驢搜 http://www.verycd.com/

『伍』 《老人與海》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簡略一點)

《老人與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紀中葉的古巴。

主角人物是一位聖地亞哥的老漁夫,配角是一個叫馬諾林的小孩。這位風燭殘年的漁夫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但他不肯認輸,終於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身長十八尺,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

大魚拖著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拉著不放。經過兩天兩夜之後,終於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但許多小鯊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他一一地殺死它們,到最後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做為武器。

但大魚被吃光了。最終,老人拖回一副魚骨頭。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從夢中去尋回那往日美好的歲月。

(5)老人與海有聲小說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海明威移居古巴,認識了老漁民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風雨中遇難,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遠捕到了一條大魚,但由於這條魚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長時間,結果在歸程中被鯊魚襲擊,回來時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海明威在《老爺》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通訊《在藍色的海洋上》報道這件事。1950年聖誕節後不久,海明威產生了極強的創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區的別墅「觀景社」,他開始動筆寫《老人與海》(起初名為《現有的海》)。

所獲獎項

《老人與海》於1952年面世,1953年榮獲普利策獎,1954年榮獲第54屆諾貝爾文學獎。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老人與海

網路-海明威

『陸』 《老人與海》好詞,有哪些

  1. 瘦骨嶙峋

  2. 靜悄悄

  3. 難以置信

  4. 銀光閃閃

  5. 模模糊糊

  6. 有滋有味

  7. 血肉模糊

  8. 輕手輕腳晦氣

  9. 倒霉透頂

  10. 聽從吩咐

  11. 空舟而歸

  12. 常敗將軍

  13. 瘦骨嶙峋

  14. 深深的皺紋

  15. 褐色斑塊

  16. 鐫刻

  17. 很深的傷疤

  18. 風化

  19. 永不言敗

  20. 泊船

  21. 白得耀眼

  22. 高聳

  23. 拍岸海浪

  24. 穿浪而行

  25. 填絮

  26. 寂靜無聲

  27. 海底深淵

  28. 峭壁

  29. 旋渦

  30. 深不可測

  31. 水底洞穴

  32. 凌空飛翔時

  33. 莫大的恩惠

  34. 從容

  35. 平坦無浪

  36. 越發明亮

  37. 何人更直

  38. 灣流深處

  39. 精確

  40. 分毫不差

  41. 有所准備

  42. 盤旋飛翔

  43. 倏地

  44. 紋絲不動

  45. 隨即

  46. 猛然俯沖

  47. 拚命

  48. 聳立

  49. 穿梭

  50. 浮游生物

  51. 船舷

  52. 高高興興

  53. 形態優美

  54. 游水迅速

  55. 不懷惡意

  56. 殘酷無情

  57. 身強力壯

  58. 抬眼望去

  59. 四處逃竄

  60. 四面八方

  61. 顫巍巍

  62. 干凈利落

  63. 砰砰有聲

  64. 自言自語

  65. 難以相信

  66. 揮動雙臂

  67. 雙膝跪下

  68. 竭力

  69. 身強力壯

  70. 相親相愛

『柒』 《老人與海》的主題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一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總結。小說的故事情節極富象徵性,其寓意是:在險惡的命運面前,人要毫不畏懼,充滿自信。不怕失敗的人才是不可戰勝的人。用桑提亞哥的話來說,那就是「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捌』 求英語名著有聲讀物帶中英文字幕的MP3資源 如《老人與海》之類的,謝謝啦

一般網站里的要注冊登陸,還要積分才能下載。。。其實你可以拜託英語老師幫你下載啊!!畢竟他/她比較熟悉,,我以前也是拜託老師的,,一般他們都很樂意的。。

『玖』 老人與海的故事

摘 要: 被威廉·福克納譽為「這代人最優秀的一個單篇」的《老人與海》,是硬漢子海明威的力作,而對於《老人與海》的象徵因素,在評論界各執己見,海明威本人的解釋也模稜兩可,事實上,桑提亞哥的遭遇和生存環境就是海明威藝術化了的親身經歷。本文將從文章的主人公和其生存環境等各個方面總體的對其象徵因素進行完整的剖析,總結和歸納《老人與海》的象徵因素,以求對評論界的爭執做一個完美的解答。
關鍵詞: 象徵因素 海明威 生存環境

作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的美國名作家海明威,在評論界受到將近十年的冷遇與攻擊。為了力挽江河日下的聲譽,海明威推出了他堅信這是自己「一輩子所能寫出的最好的一部作品」[i],這就是《老人與海》。
海明威崛起於歐美象徵主義由詩壇向整個文學領域滲透、擴張的年代,研究者們將他視為象徵主義作家,認為他應該「與愛倫·坡·霍桑和麥爾維爾列為一類,即描寫象徵內心世界形象的作家」[ii]。海明威自己也認為小說應該是一座冰山,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七深藏在水面下,是需要讀者自己理會的。海明威的說法,《老人與海》同時也只為我們展現了八分之一的面貌。對於《老人與海》象徵因素雖然海明威說:「我試圖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海、一條真正的魚和真正的鯊魚。」但他也曾經說過:「如果我能將他們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實,他們將意味著很多東西。」[iii]他這里說的「意味著許多東西」,「實質上就是象徵主義」。這便是對他一封談《老人與海》的信中的斷言「沒有什麼象徵主義的東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魚是魚,鯊魚全是鯊魚……人們說什麼象徵主義,全是胡扯」 [iv]的自我否定。
可見這位作為「迷惘的一代」的文學的大師,在這個問題上自己也陷入了「迷惘」。筆者認為,海明威之所以對《老人與海》象徵因素的態度之武斷,充分表現也他不願意接受「象徵主義者」這頂桂冠,「精心地去掩飾」[v]卻「被評論家不斷的發現」[vi]。在研究海明威時就必須從將他寫作生涯推上了榮譽之巔的《老人與海》開始,研究《老人與海》又不得不研究他的象徵因素,因此本文將文章的主人公老人、小孩兒、魚、大海、獅子以及桑提亞哥生存和捕魚環境等入手對其進行分析。

桑提亞哥是「硬漢子」精神的最佳體現者

老漁人桑提亞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後一位悲劇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漢性格的最後總結。貧窮而又不走運的老漁夫桑提亞哥的命運是悲哀的,而他卻又是一個失敗的英雄,「打不敗的失敗者」,海明威的硬漢子品格像精靈一樣錚錚依附在桑提亞哥這一人物形象之上,這便是海明威式「硬漢子」精神的象徵,他不管有意還是無意,不管是自覺亦或不自覺,都作為了海明威「冰山原則」的有力體現。
桑提亞哥是一個「獨自在灣流里的一隻小船上打魚的老頭兒」。生活和歲月給老人的折磨,令他「後頸上凝聚了深刻的皺紋,顯得又瘦又憔悴」,「身上的每一部分都顯得老邁」了,可是他的那雙眼睛「跟海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作品一開始時,老頭兒正趕上「背運(那是形象倒霉的一個最壞的字眼)」。八十四,整整八十四天,他連一條魚都沒有捉到,這對一個以打魚為生的漁夫來說,那真是再倒霉不過了。就連跟他在一起很長時間的一個孩子,也不得不在第四十天離開了他。
老漁人的悲慘命運正是海明威的自身遭遇在藝術上的折光反射。海明威曾經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戰爭,人們還未從世界大戰的惡夢中醒來,幻滅、失落等種種迷惘困擾著人們。戰後的社會是一片混亂、凋敝的景象,戰爭和社會的種種荒誕現象給海明威的精神和身體上都帶來了很深的創作,可謂九死一生。這也正是老漁人桑提亞哥蒼老的表現之一。另外,我們發現從1940年《喪鍾為誰而鳴》之後,海明威整整十年沒有發表什麼重要作品,而1950年出版的《過河入林》又遭到輿論界的一致批評,「眾多評論家甚至斷言海明威的才智已經枯竭,再也沒有什麼新鮮東西了」[vii]。這個情形與桑提亞哥老人一開始的景況多麼的相似,老人背了運,一連八十四天打不到魚,當他坐在海濱酒店時,周圍的漁夫都在嘲笑他或者對他寄予同情。
桑提亞哥為了證明自己是個「古怪老頭兒」,或者說是為了證明自己是有堅強勇氣與毅力,為完成只屬於自己的那項別人無法替代完成的任務,為了鰥夫的光榮與尊嚴,桑提亞哥一定要捕到一條大魚,對於尊嚴與榮耀,海明威是極其強調的,他曾經一度打算為該文使用「人的尊嚴」這一標題。對於海明威來說,要寫好一篇「一輩子所能寫出的最好的作品」,「從戰術上講,現在發表《老人與海》可以駁倒認為我這個作家已經完蛋的那一派意見」[viii]。海明威意識到《老人與海》的這部作品的完成,將讓「別的優秀而成熟的作品與它相比大為遜色」。我「今後還要努力寫得更好一些,但這會是非常困難……我是一個專業作家,對這部作品心中有數。」老漁人桑提亞哥也意識到了「85」是個吉利的日子,「可以捉到一千磅的大魚」。[ix]桑提亞哥老人在捕到他一生捕到過的甚至見到過的最大的魚後,耗盡了全身了精力,不僅兩手空空,而且傷痕累累;而海明威在寫完這部最優秀的作品後,直到最後的自殺都未曾發表過任何作品,在寫《老人與海》的同時寫的另一部長篇小說《海流中的島嶼》都是在1970年他妻子整理後發表的。
雖然海明威說:「人們說什麼象徵主義,全是胡扯」,筆者認為把老漁人桑提亞哥作為「打不敗的失敗者」的人物形象進行塑造與對海明威雙重性格的探討也分不開。悲劇超越了他的失敗,升華了存在的意義,失敗後的言語與行為又折射出海明威的人生觀和行為准則。精神上的勝利給了這些失敗者和其創造者做人的尊嚴和勇氣,同時又以一副面具去掩蓋內心深處的、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懦弱和自然主義宿命論。海明威的恩師格魯特·斯泰因這樣評述海明威的性格:「他用殘忍當盾牌,以掩蓋他驚人的膽怯和敏感。」《海明威傳》的作者庫·辛格也這樣說:「海明威外表粗魯健壯而又英勇,頗具男子氣概,但在內心裡,他有一種女人的直覺、善感、溫情、容易落淚。」而著名的海明威學者傑佛里·邁那斯教授卻很直接地指出:「在外表上極力壓制他性格上多愁善感的一面,裝出一副男子豪放不羈的形象」。正是由於海明威本人的精心掩飾,使我們判斷失誤而在潛意識里對他的硬漢子精神產生了公式化的認定。對於海明威多愁善感的一面在老漁人桑提亞哥身上也有體現。且看桑提亞哥是怎樣在清晨喊醒小男孩的,「他輕輕握住孩子的一隻腳,然後便一直握著直到孩子醒來」[x]這就是老人的細膩而又溫情的一面,這一面卻就被海明威極力地掩飾過,這一點也許與他雙重性格有密切的關系。在現實和虛構的兩個世界裡,追逐描寫失敗而又不承認失敗成了海明威內心不安與痛苦的一劑良葯。
老人處境的一步步惡化就是為了表現出海明威這一硬漢子在「重壓」與所表現出的「優雅風度」,這樣的重壓之下,老人的失敗才顯得尤其悲壯,剛開始時,天天出海,但一連40天沒有釣到一條魚,這種失敗就夠「倒霉」了,後來小孩兒馬洛林的離去更讓老人的處理顯得黯淡凄涼,最後的遭遇更讓人感到凄慘,然而就是這種「從失敗仍然是到失敗」的境況下,桑提亞哥完善地體現了海明威的硬漢子性格:當他的大魚被鯊魚吃得僅剩下一副骨骼時,他自問:「可是,是什麼把你打敗的呢?」「什麼也不是……是我走得太遠啦。」老人勇敢地承認了自己的失敗,卻又絕對相信自我的力量。相信他縱然是失敗依然勇敢無比,相信在精神上並沒有敗給鯊魚,因為被消滅的是鯊魚,而不是自己,正是基於對待失敗的勇敢、毫不氣餒的精神,桑提亞哥體會到:「一旦給打敗,事情也就容易辦了」。於是「現在只要把船盡可能好好地、靈巧地開往自己的港口去。」當戰斗已成往事,輝煌也已逝去,桑提亞哥是那麼安詳平靜地完成剩餘的工作,絕好地體現了「重壓下的優雅風度」。如果說人生是個競技場,自然便是人生的大背景。而此刻的桑提亞哥卻已完全超越了這個自然,超越了他人生中的磨難、輝煌、成功亦或是失敗。
桑提亞哥「重壓下的優雅風度」的象徵與筆者在前面提到的戰爭對海明威的身心推殘,戰爭的殘酷、統治者的虛偽及其流血的無謂改變了海明威年輕時「拯救世界民主」的宏大抱負。
第一次世界大戰鑄成了海明威對人類社會的根本看法,嚴重的影響了創作基調。在海明威眼裡,世界充滿了暴力與虛偽;死亡不可避免地等待著第一個人。這就是海明威筆下主人公桑提亞哥的悲慘命運的又一象徵。在這種社會中生存下去,就必須為自己樹立一整套的生存法則,這就是:「在生活中,就是不能取勝,也萬萬不可以認輸,你可以在默默忍受中盡力活下來;放棄感情的糾葛,莫要顧影自憐;在戶外的體育運動中尋求歡樂,把『硬漢性格』作為生命的支柱」[xi]正是這套生存法則讓海明威成功地塑造出了典型的硬漢子形象,就算是駕著漁船「上面是一面千窗百孔的帆,上面先後補上了一些麵粉袋,如一面標志著被打敗的旗幟,」上天註定了老人失敗的命運,但面對失敗所表現出來的仍是硬漢子的坦然態度。海明威經過十六年之後,悟出了當年那個老漁夫的故事的真諦,他把古巴漁民的真實故事變成了一個滲透著人生哲理的寓言,海明威不再是單純地講述這個故事,而是揉進了自己的人生體驗、情感和思想。「八分之一」的來源於生活素材,而餘下的「八分之七」卻是需要通過想像去挖掘的藝術真實與象徵主義了。
可見桑提亞哥的象徵所呈現出寓意的多義性,盡管其中也不乏某種朦朧氣息,但我們還是不得不承認的是桑提亞哥是「海明威式」硬漢子精神的最佳體現者。

馬洛林是「硬漢子性格」的最佳補充

「運氣是我有了一個好老頭兒和一個好孩子,而近來作家們已經忘記還有這些事情」,[xii]海明威在談到小說成功的因素之時,曾頗為自得地將小男孩與老人相提並論。由此可見,小男孩馬洛林在《老人與海》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小說的真實素材《在大海上》這篇通訊里卻並無小男孩其人,小說中他卻佔了不少篇幅,這便是海明威藝術創意與匠心所在,要研究《老人與海》象徵因素,小男孩馬洛林顯然很值得讀者與批評家們推敲了。
孩子是從五歲起跟老人上船學習捕魚的,孩子的個性特徵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老人的性格,孩子雖然很小,但並不顯很孩子氣;從老人那裡學到的不僅是捕魚的本領,還有自尊自強的精神,並學會懂得生活的艱辛與男人的責任。稚嫩的肩膀早已習慣了清早就得出門打魚的生活的磨礪,縱然是「走路還打瞌睡」[xiii],仍然說「這算什麼,男子漢就得這樣。」[xiv]鏗鏘有力,落地有聲的言語充分的展示了「海明威式」的硬漢子精神。
在老人的潛意識里,孩子是自己人生的另一階段,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夢到兩個自己,所以盡管他與孩子朝夕相處,他「做夢時從沒有夢見過孩子」。孩子的離開是孩子家長的決定,老人不願意也不讓孩子為難,於是不讓他再跟著自己,不讓小男孩也沾上老人的霉運,孩子多次的要求堅持回來,縱然老人的失敗就擺在面前,現實證實了老人的失敗,老人的多次回決,但始終阻止不了孩子。他不怕失敗,蔑視失敗,勇敢地面對失敗,因為在小男孩心裡,桑提亞哥是一個「神釣」、「與眾不同」。孩子在回歸幫助表現海明威「重壓下的優雅風度」,小男孩的出現決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品,是有其象徵意蘊的,是人類的未來生命延續的維系物,也是硬漢子不向命運低頭的力量源泉。桑提亞哥正是從孩子的鼓勵下堅強不屈的拼搏下去,他意識到:「要不是孩子,我早完了,這一點不承認可不行」,在與命運搏鬥中,幾次想到小孩,「要是孩子在這兒多好啊!」所有有了孩子,生活中才會有痛苦和歡樂,才會有災難和希望,人類社會也才會生生息息,延綿不絕。
將唯一的一個與老人相依為命的小男孩馬洛林從桑提亞哥身旁無情地取走,這也是海明威獨到的藝術創意。取走是因為老人「倒霉」,是因為孩子的父母強令孩子另攀高枝。也是因為海明威生活在趨向於腐朽和沒落的社會里,海明威作為正直而又清醒的知識分子,一方面看透了社會的虛偽和腐敗,然而雖然他有膽有識,又有著自信和堅毅的品質,但長期的搏鬥使他覺得力不從心了,認為即使自己再怎麼,也無法改變這黑暗的現實。因而他感到苦悶,感到疲倦,感到希望和勝利的渺茫,漸漸地就變成了一個實際上的精神勝利者,渴望用精神的勝利使自己得到慰藉,得到解脫。
正是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海明威流露出對弱者的同情,對有錢人的輕蔑,對貧富差距的不滿,於是當老人感到孤寂和痛苦以及失敗之後,孩子終於下定決心回到老人的身邊,孩子的再次回歸,顯示他無視父親的權威與漁民們對運氣的迷信,「去他媽的什麼運氣,我要運氣跟我走。」[xv] 「家裡人說起來,我才不管呢,」[xvi]孩子在回歸之前,老人的奮斗也是孤立的,無論如何英勇都註定會失敗,孩子的話昭示出他在老人的英雄氣概的感召下走向了成熟,在失敗之中隱隱約約地又感到了一絲的歡樂與光明的希望。

『拾』 老人與海

http://search.gougou.com/search?search=%e8%80%81%e4%ba%ba%e4%b8%8e%e6%b5%b7%20%e6%b5%b7%e6%98%8e%e5%a8%81&restype=-1&sortby=8&suffix=1&page=3&id=10000000&f=2&r=0&ty=0&b=0

你在這上面看.我聽了.有的.

閱讀全文

與老人與海有聲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本重生小說主角秦朗 瀏覽:545
都市小說完結免費豪門隱婚 瀏覽:325
抗日英雄穿越現代當醫生的小說 瀏覽:718
顧西爵小說人物名字大全 瀏覽:60
影帝重生劇本小說 瀏覽:830
小說男主角上官夜 瀏覽:49
邪瓶漫畫小說網 瀏覽:878
主角是女生的校園言情小說 瀏覽:376
悅看小說網資源分享 瀏覽:906
男主強女主弱的仙俠小說 瀏覽:992
替身女帝的逆襲小說排行榜 瀏覽:115
小說這樣寫 瀏覽:29
兩個女子穿越古代的小說 瀏覽:138
女主是網紅重生小說排行榜 瀏覽:867
擁有冒險島技能的穿越小說 瀏覽:445
千章以上的都市仙俠小說排行榜 瀏覽:658
神通板磚有聲小說鏈接 瀏覽:295
男主角叫陰陽的小說全集 瀏覽:596
總裁小說灰姑娘 瀏覽:896
葉辛周鐵有聲小說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