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估量」怎麼讀

估量,讀音:gū liang(第六版現代漢語詞典出版前「量」可作二聲,現只讀輕聲)
釋義:估計衡量
Ⅱ 長篇 中篇 短片 小說具體要求都是多少字 求精確!
長篇小說:它的首要特點是能容納廣闊豐富的社會生活,能反映人生的重大題材,能正
反面地、縱向地反映整整一個歷史時期;其次是,它容納的人物多,各個階級,各個階層,
各個性格,男女老幼,上下左右,都能在其宏觀的舞台上盡情表演;其三,它可以以一個主
要
矛盾為主線,也可以由幾個主要矛盾交叉糾葛,情節十分復雜,線索重重疊疊,能多側面、
多角度地展示五彩繽紛、風雲變幻的大世界;其四是它可以為一個單純的主題服務,也可
以包含多個主題、副主題,就如昆侖山脈的胸懷和大西洋的遼闊。眾所周知的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紅樓夢》,俄羅斯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以及中國當代作家古華的《芙蓉鎮》、莫應豐的《將軍吟》,均屬此類。長篇小說,一般在10萬字以上。
(二)中篇小說:它的特點是,反映社會生活的容量比長篇小說要少,但比短篇小說要多,
介乎這兩者之間。但它還是有較大的舞台,較多的人物,較復雜的矛盾,較頻繁的糾葛——
用
來雕塑一個或幾個主要角色,以展示社會中某一段重大事件,揭示生活某一發人深省的問題
,它的結構當然不能象長篇小說那樣枝葉繁多,但也不是短篇小說那樣單純集中。如果長篇是海,它就是內陸的江河,盡管它不能象海那樣一望無際,但它一瀉千里,還是非常宏偉壯觀的。如魯迅的《阿Q正傳》、韓少功的《爸爸爸》、方方的《風景》,均屬此類。中篇小說
,一般在2萬字以上。
(三)短篇小說:它的特點是生活容量比中篇小說小,人物比中篇少,情節比中篇單純,主題也較單一,但它常常截取生活中的一個富有代表性的橫斷面,人物集中,情節集中,結構嚴謹,敘述簡練,能以小見大,借一斑而窺全貌,既能塑造血肉豐滿的典型人物,又能迅速地揭示現實中的本質,如果戈里的《裝在套子里的人》、馬烽的《三年早知道》、何士光的《種包穀的老人》,均屬此類。短篇小說,一般在2萬字以下。
Ⅲ 不可估量的「量」字讀第四聲還是讀第二聲
不可估量(bù kě gū liáng)
【解釋】:估量:估計,推算、計算。不可以估計。形容數量大或程度重。
詳細解釋:1.打量。出自:《官場現形記》第一回:「那老漢點點頭兒,拿眼把他上下估量了一回。」2.估計。出自: 梁斌 《紅旗譜》十:「我早就看見寶地上有人割谷,估量就是你哥兒倆。」 何士光 《故鄉事》:「她家的收成就比人們替她估量的還多。」3.評價;評議。 出自:瞿秋白 《馬克思恩格斯和文學上的現實主義》:「 馬克思 和 恩格斯 對於 巴勒扎克 的宇宙觀和藝術創作的估量,是整個的,一貫的。」 魯迅 《「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所以估量文學,當看作品本身,不能連累到作者的階級和身分。」
【出處】: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改善我們的國際環境,提高我國的國際威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不可估量」這個詞語在《圓明園的毀滅》中說明圓明園的毀滅損失巨大,無法計算。
這個人的逝世,對於歐美戰斗著的無產階級,對於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用法】作定語;指難以估計,無法計算。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這個人的逝世,對於歐美的無產階級,對於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 」
【事例】:
她給公司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對我國未來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袁隆平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取得的成果,對人類作出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他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近義詞】:舉足輕重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qHxVsFrdKgtJCh1ZRgc2eM7LjmsXq_eXZx_IRQU7eGW3dzCR3MTkM0KNxgq_o1MIgAZ8SLl3AzzzNjQNYCzi5_
望採納~~
Ⅳ 何士光生平介紹
回首何士光作品給人的溫暖
(何士光先生早已淡出了文壇,但重讀他過去的作品依然是那樣的讓人心動,字里行間充滿了悲憫情懷以及對心靈的淡淡溫暖)
你在痛苦的時候,就不會問什麼叫痛苦,而你在快樂的時候、也不會問什麼叫快樂……
提及貴州文學在當代文壇的位置,我們不能不想到何士光。
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上半葉,何士光這個名字被貴州文學界私下稱為「一面旗幟」,無疑是對他獨特的文學表現形式和創作成果的肯定。即便在當下,文學越來越趨於邊沿(事實上文學已經真正回到它本來的狀態和軌道上)、甚至有不少想借文學「發跡」而非忠實於心靈苦旅的人紛紛拋筆而去的今天,何士光和他的另一種拷問生命的寫作仍然被很多人回想和言說。應該說,何士光的寫作分兩個階段,他發表在《人民文學》上的小說《遠行》和《日子》可以看作是一個分水嶺。盡管不那麼溝渠分明,但看得出,之後的寫作已不再囿於講述有頭有尾的故事和告訴讀者文本以內的東西。而是注重於,其實也是以自然散淡但並不缺乏語言張力,反倒韻味十足,滋性豐盈的筆風去探索瑣細的生活和平凡的日子。只是無論他以何種手段來表現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卻始終沒有放棄對人的關懷和對生命意義的追問。他上世紀80年的初的《鄉場上》、《種苞谷的老人》和《遠行》三次榮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奠定了他在貴州小說史中的顯著地位。審視他這個時期和後來刊載的大量文字,不難發現其不同文體所隱含的內蘊卻是一致的:便是對人生的覺醒及生命進程的思索。
《鄉場上》的馮幺爸是一個朴實而又有幾分韌性的典型農民形象,他憧憬美好未來的想法,「只要國家的政策不像前些年那樣三天兩頭變,不再跟我們這些做莊稼的人過不去,我馮幺爸有的是力氣,怕哪樣……」與其說這是改革之初農民們的普遍心態,倒不如說是何士光本人從那時起已經開始對命運的思索。尤其值得提及的是,這篇打上了時代烙印的《鄉場上》當年被中央權威刊物《紅旗》雜志破例轉載。
何士光生長在貴陽,大學畢業不久就被「下放」到鳳岡鄉下教書,17年後才回到故士。生活的磨礪和心靈苦旅使他逐漸超越了對人生的淺嘗認識,他不再用精彩的故事和有序的情節來鋪排生活,而是演變為淡淡的具有牽引力卻又不動聲色的語言去訴說一件件富有哲思的事情,或人生的途程。比如他的《城市與孩子》一開始就這樣說道:「我離開故鄉貴陽,來到這遠遠的梨花屯鄉場,已經十七年了。十七年的光陰不能說很長,但也足以洗去許多的舊跡……對於故鄉的城市來說……並不曾要把什麼格外的東西昭示於往來的兒女們;但後來卻化為一縷悠悠的鄉情……」。
品讀如此沁人心脾的詩意的句子,你會被一種帶有淡淡憂傷的情愫包圍,心靈在澄寂中豁然而慰藉。
這誠然是何士光文字的魅力所在。
「是不是呢?」這也是他文章中經常出現的句式。不難理解,這是何士光對事物發展變化的另一種思索。無論是現實生活還是他創作的文本,他都沒有武斷的去對問題定論,而是用迂迴曲折的文字牽引著讀者一路感受、一路體悟。結果呢是沒有的,但結果又隱藏在這一路的「途徑」中。
因此他後來寫作的表現形式與上世紀70年末80年初比較,變化是凸現的,認真說大部分作品已經淡出了小說的架構。這在何士光看來,小說的空間承載他要表現的思想和語言似乎有些捉襟見肘。上世紀90年代末期寫作的《煩惱與菩提》一書,完全可以證明這一點。但又始終沒有脫離對人的命運的終極關懷。「你在痛苦的時候,就不會問什麼叫快樂……」那麼快樂在哪裡呢?「若是心裡有一個依靠,即使是身居陋巷,一簞食,一壺水,便人不解其憂、也不能解其樂;若是心裡沒有一個依靠,縱然是置身在高樓大廈之中,有說不盡的榮華富貴,一顆心也還是落不下來……」
這便是何士光對生命的深刻感悟和終極關懷。
當我在困惑和苦惱的時候,我就會揀起何士光先生的《煩惱與菩提》來讀,讀著讀著心頭便開朗起來釋然起來。我很願意向遇到生活困惑的朋友推薦這本書,當然這還得看個人的感悟。
Ⅳ 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都市與鄉村
走出「傷痕」,在「反思」的同時,「改革」開始了。
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黨內確定了改革開放的政治路線,在全國范圍內開始了經濟和政治的改革浪潮。尤其是1982年中共十二大後,農村相繼實行聯產計酬和承包責任制,城市的經濟改革也進一步加快,改革便真正成為中國大地上的第一重大事件。於是,依仗著強大的社會思潮而日漸興盛起來的文學創作也就有了相應的新的歷史使命。
80年代的「改革文學」表現出作家們對政治生活的強烈參與精神。他們不但堅定不移地宣傳改革政策的必要與必然,更注重對現實社會中存在的不利於改革的因素的批判,包括對來自執政黨內的權利斗爭和社會腐敗風氣的批判。在文學走出「傷痕」之後,幾乎在「反思文學」的同時,被稱為「改革文學」的思潮勃然興起,1983-1984 年間描寫社會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現,形成了一個小小的創作高峰。
一、對城市改革的期盼
1,蔣子龍發表於1979年的短篇《喬廠長上任記》,被看作是開「改革文學」的開風氣之作。
喬光朴 :人們呼喚的改革英雄,「喬廠長」成了改革者的代名詞 。
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
開「改革文學」風氣之先的作品。
這是最早的一篇自覺地「寫四化,寫四化的阻力,寫克服阻力的斗爭」的文學作品,它寫工廠卻突破了以往「車間文學」的模式,把眼光從車間、工廠放大到社會,揭示改革的困難、斗爭和已經出現的變革與轉機;它還著力塑造了改革家喬光朴的英雄形象,寫他的堅毅剛強和困惑苦惱,寫他感情世界的波濤起伏和對待愛情的果敢態度,性格鮮明突出,有稜有角,這正好應和了變革時代的人們渴望雷厲風行的「英雄」的社會心理,一時間引起了讀者和批評家們的盛情贊揚。
改革者小說系列
如《改革者》(張鍥)
《跋涉者》(焦祖堯)
《禍起蕭牆》(水運憲)
《三千萬》(柯雲路)
《沉重的翅膀》(張潔)
《龍種》(張賢亮)
《花園街五號》(李國文)等
2、柯雲路的《新星》
對改革認識的深入,使改革文學向深度發展。《新星》是代表,曾經產生過廣泛的影響。
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具有突出意義的政治小說, 《新星》使人們普遍看到了理想主義光輝下中國政治斗爭的真實故事,也使熟諳政治的人看到了地道的政治操作手法。《新星》在當年的轟動被海外傳媒稱為「改變了中國的某些政治格局」。
這是一部描寫改革家的小說。作品出色的塑造了李向南這個新型的政治家的形象,是80年代文學創作上一個可喜的收獲。
年輕的政界新星,遇到了強大的傳統保守勢力的抵抗和壓制,李向南和以縣長顧榮為首的官僚體系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沖突。
同名電視劇曾創中國電視連續劇收視率最高紀錄。
張潔的《沉重的翅膀》
是「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是新時期正面反映中國社會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張潔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全書26萬字,共寫了60多個人物,具有較大氣魄的結構,既展現了現實生活內部的真實面貌,又提出了不少具有哲理性的問題。
二、變革中的鄉村人物命運
高曉聲簡介
(1928—1999)出生於江蘇武進一耕讀之家,50年開始創作、詩(出過詩集《王善人》、小說(以《解約》在文壇知名)、戲劇(歌劇《走上新路》獲華東會演一等獎而名噪一時),都寫而不多。1958年屈打成右派,1979年平反後才重新握管,以小說《李順大造屋》《陳奐生上城》名重當代,被視為是農村題材反思、改革小說的代表人物。迄今已出版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創作談等專集和選集30部。
高曉聲的 「陳奐生系列」。
《漏斗戶主》、《陳奐生上城》、《陳奐生轉業》、《陳奐生包產》、《陳奐生出國》五篇小說。
陳奐生是一個勤勞、憨實、質朴的農民, 然而,善良與軟弱、純朴與無知、憨直與愚昧、誠實與輕信、追求生活的韌性和容易滿足的淺薄、講究實際和狹隘自私等等交錯在一起。
表現了中國廣大的農民階層身上存在的復雜的精神現象。他的形象是一幅處於軟弱地位的沒有自主權的小生產者的畫像,包容著豐富的內容,具有現實感和歷史感,是歷史傳統和現實變革相交融的社會現象的文學典型。
《陳奐生上城》體現了典型的高曉聲式的敘事風格。他慣於運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以敘述為主,尤其擅長概括性敘述,很少採用直接呈現的方式,讓人物直接說話和行動,作品的語言基本上都出自敘述人之口。其語言簡練明快,幽默犀利,意蘊含蓄,富有情緒感和節奏感。所以,他雖然採用傳統的講故事的語氣,但又不是講故事,既不圍繞一個具體的事件結構故事,也不組織矛盾沖突步步發展的戲劇情節,而是將人物幾十年的普通生活壓縮進某一個生活焦點上反映出來,通過人物心理深入開掘,揭示人物性格和作品的題蘊,這又很有點現代小說的味道,在這個意義上,他的小說敘述方式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何士光的短篇小說《鄉場上》
小說在全國引起了轟動效應,作品的主人公馮幺爸成為家喻戶曉的典型人物。
經濟杠桿的強力撬開了壓在心頭的磐石,有了衣食溫飽的馮幺爸也要謀求平等的地位,恢復做人的尊嚴。
新的農村經濟政策解放了生產力,解放了人的思想,恢復了人的本性,這也是《鄉場上》的思想意義之所在。
從卑微低賤無賴漢到理直氣壯的莊稼人,馮幺爸的人格轉換有著強烈的反差,似乎有些不可理喻。其實深究起來,馮幺爸的轉變有著深刻的內在邏輯,並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經濟杠桿的強力撬開了壓在心頭的磐石,有了衣食溫飽的馮幺爸也要謀求平等的地位,恢復做人的尊嚴。鄉場上一場小小的糾紛把他推到了前台,他主持公道仗義執言,將心中的郁積一吐為快。
馮幺爸這一典型人物,形象地說明了黨的農村經濟政策解放了生產力,解放了人的思想,恢復了人的本性,這也是《鄉場上》的思想意義之所在。
路遙及《人生》
路遙 (1949—1993)
陝西省清澗縣人,1949年12月3日生於陝西陝北山區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曾在延川縣立中學學習,1969年回鄉務農。在農村一小學中教過一年書。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後,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1980年發表《驚人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後被改編為電影,轟動全國。1991年完成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
《人生》
路遙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話:
人生的道路雖然慢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這段話的確可以作為《人生》這篇小說的一個註解。
《人生》是一部常讀常新的作品,是一部豐富的作品。
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構成了其故事構架。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高加林正是作者著力塑造的復雜的人物。
小說表現了農村變革激起了年輕一代對新生活的嚮往以及人生追求的執著,是本時期不可多得的佳作。
Ⅵ 不可估量的估字是什麼意思
估釋義:
[gū]:1.揣測,大致地推算:~計。~價。~一~。
2.古同「賈」,商人。
[gù]:〔~衣〕出售的舊衣服或原料較次、加工較粗的新衣服。
Ⅶ 中國最好的文學雜志是哪一本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國文學復興,繁榮,印象中,所有有分量的作品我都是從《人民文學》讀到的。最開始是《班主任》。

《紅高粱》被張藝謀拍成電影,加速了中國作家和世界文學的銜接與對話,電影獲國際獎也是小說獲國際獎的前奏。所以,曾經,《人民文學》發表的作品連接起來就是一頁文學復甦繁榮的文學史和一部作品選。當然,還有《詩刊》和《星星》上發表的那些詩歌。以上提到的小說,現在一搜,發現有的不是發表在《人民文學》的,但印象中,這些小說都是從《人民文學》上看到的。
《人民文學》取得這么大的成就,一方面與其中央刊物的地位有關,因為是國家級的頂級文學刊物,所以能夠集中全國最優秀的作家的新作。另一方面,《人民文學》當時解放思想,敢於發表有爭議的和先鋒的作品。地方文學刊物也發表很多這一類作品,但不如《人民文學》集中,有號召力。
Ⅷ 鄉場上的作者簡介
何士光,貴州貴陽人。1942年出生,中共黨員。1964年畢業於貴州大學中文系,歷任琊川中學教師。著有長篇小說《似水流年》,中篇小說《青磚的樓房》、《草青青》及短篇小說集《梨花屯客店一夜》、《故鄉事》等。其中短篇小說《鄉場上》、《種包穀的老人》和《遠行》,曾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