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余秋雨簡介短篇小說

余秋雨簡介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2021-06-10 19:24:17

㈠ 求余秋雨短篇散文 求原文、



美麗的雪花飛舞起來了。我已經有三年不曾見著它。

去年在福建,彷彿比現在更遲一點,也曾見過雪。但那是遠處山頂的積雪,可不是飛舞的雪花。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的隨著雨點灑下來幾顆,沒有落到地面的時候。它的顏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點,並不會飛舞。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沒有痕跡,也未嘗跳躍,也未嘗發出唏噓的聲音,像江浙一帶下雪時的模樣。這樣的雪,在四十年來第一次看見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誠然能感到特別的意味,談得津津有味,但在我,卻總覺得索然。"福建下過雪",我可沒有這樣想過。

我喜歡眼前飛舞著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樣的美麗。它好像比空氣還輕,並不從半空里落下來,而是被空氣從地面捲起來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黃昏時候的成群的蚊蚋(ruì),像春天釀蜜時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飛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著人身,或擁入窗隙,彷彿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靜默無聲。但在它飛舞的時候,我們似乎聽見了千百萬人馬的呼號和腳步聲,大海洶涌的波濤聲,森林的狂吼聲,有時又似乎聽見了兒女的竊竊私語聲,禮拜堂的平靜的晚禱聲,花園里的歡樂的鳥歌聲……它所帶來的是陰沉與嚴寒。但在它的飛舞的姿態中,我們看見了慈善的母親,活潑的孩子,微笑的花兒,和暖的太陽,靜默的晚霞……它沒有氣息。但當它撲到我們面上的時候,我們似乎聞到了曠野間鮮潔的空氣的氣息,山谷中幽雅的蘭花的氣息,花園里濃郁的玫瑰的氣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氣息……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種婀娜的姿態;夜間,它發出銀色的光輝,照耀著我們行路的人,又在我們的玻璃窗上扎扎地繪就了各式各樣的花卉和樹木,斜的,直的,彎的,倒的。還有那河流,那天上的雲…

<山居筆記> 酣睡在寒風中

「文革」中有一件小小的趣事,老在我的記憶里晃動。

那時學校由造反派執掌,實行軍事化管理,每天清晨全體師生必須出操。其實當時學校早已停課,出完操後什麼事也沒有了,大家都作鳥獸散,因此,出操是造反派體驗掌權威儀的唯一機會。

老師們都是驚弓之鳥,不能不去;像我們這批曾經對抗過造反派、現在已成瓮中鱉而家裡又有很多麻煩事的學生也不能不去;只有幾個自稱「逍遙派」的同學堅持不出操,任憑高間喇叭千呼萬喚依然蒙頭睡覺。這很損造反派的臉面,於是在一次會上決定,明天早晨,把這幾個人連床抬到操場上示眾。

第二天果然照此辦理,嚴冬清晨的操場上,呼呼拉拉的人群吃力地抬著幾張聳著被窩的床出來了。造反派們一陣喧笑,出操的師生們也忍俊不禁。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就麻煩了,難道強迫這些「逍遙派」當眾鑽出被窩穿衣起床?如果這樣做他們也太排場了,簡直就像老爺一樣。於是造反派頭頭下令,「就讓他們這樣躺著示眾!」但蒙頭大睡算什麼示眾呢?我們邊上操邊看著這些床,這邊是凜冽的寒風,那邊是溫暖的被窩,真是讓人羨慕死了。造反派頭頭似乎也覺得情景不對,只得再下一個命令:「示眾結束,抬回去!」那些溫暖的被窩又樂顛顛地被抬回去了。後來據抬的同學抱怨,這些被抬進抬出的人中,至少有兩個從頭至尾沒有醒過。

由這件往事,我想起很多道理。

示眾,只是發難者單方面的想法。如果被示眾者沒有這種感覺,那很可能是一個享受。世間的懲罰可分直接傷害和名譽羞辱兩種,對前者無可奈何,而對後者,地實在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一個人要實現對另一個人的名譽羞辱,需要依賴許多復雜條件,當這些條件未能全然控制,就很難真正達到目的。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常受圍攻的人名譽未倒,而那些批判專家勞苦半輩子都未能為自己爭來任何好名譽的原因了。

讓他們站在寒風中慷慨激昂吧,我們自有溫暖的被窩,樂得酣睡。抬來抬去,抬進抬出,辛苦了。

㈡ 余秋雨的散文代表作有哪些

1、《霜冷長河》是199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余秋雨。該書是散文集,也是余秋雨在文學創作上的一次轉變。從《文化苦旅》到《山居筆記》再到《霜冷長河》,余秋雨從歷史的大話題轉向了歷史的小話題,在《霜冷長河》中歷史已不再是文章的主體。在經歷種種嘗試之後,探討生命成為了文章的主題。

2、《山居筆記》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間,全身心地用兩年多的時間創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寫作期間,作者辭去了學院的職務,不再上班;同時寫作又與考察聯在一起,很多寫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3、《余秋雨散文》早有「文化散文」之代表的定論,其「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追求理想人格、美的情懷包括自然美、精神美、藝術美,在批判關懷知識階層文化人格中心意為出來」。龍去八人中惟有其文集為自選,也許這更能反映作為「八大家」之作品的特質。

(2)余秋雨簡介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創作特色

第一,余秋雨先生在寫作散文之前,就已經是一位學貫中西、著作等身的大學者。一切能夠用學術方式表達清楚的各種觀念,他早已在幾百萬言的學術著作中說清楚。因此,他寫散文,是要呈現一種學術著作無法呈現的格調,那就是白先勇先生贊揚他的那句話:「詩化地思索天下」。他筆下蘊藏的「詩化」靈魂,是「給一系列精神悖論提供優美的儀式」。

第二,余秋雨先生寫作散文前已經有過深厚的人生體驗。他出生在文化蘊藏深厚的鄉村,經歷過十年浩劫的家破人亡,又在災難之後被推舉為廳局級高校首長,還感受過辭職前後的蒼茫心境,更是走遍了中國和世界,把這一切加在一起,他就深知中國的穴位何在。因此,他所選的寫作題目,總能在第一時間震動千萬讀者的內心。即使講歷史、講學問,也沒有任何心理隔閡。這與一般的「名士散文」、「沙龍散文」、「小資散文」、「文藝散文」、「憤青散文」有極大的區別。

第三,余秋雨先生在小說、戲劇方面的創作,皈依的是歐洲二十世紀最有成就的「通俗象徵主義」美學。誠如他在《冰河》的「自序」中所說:「為生命哲學披上通俗情節的外衣;為重構歷史設計貌似歷史的游戲」。更大膽的是,《空島》的表層是歷史紀實和懸疑推理,而內層卻是「意義的彼岸」。這種「通俗象徵主義」表現了高超的創作智慧,成功地把艱深的哲理化解在人人都能夠接受的生動故事之中。

㈢ 錢鍾書、王蒙、季羨林、劉墉、余秋雨的短篇優美散文

聽雨 季羨林

從一大早就下起雨來。下雨,本來不是什麼稀罕事兒,但這是春雨,俗話說:「春雨貴似油。」而且又在罕見的大旱之中,其珍貴就可想而知了。
「潤物細無聲」,春雨本來是聲音極小極小的,小到了「無」的程度。但是,我現在坐在隔成了一間小房子的陽台上,頂上有塊大鐵皮。樓上滴下來的檐溜就打在這鐵皮上,打出聲音來,於是就不「細無聲」了。按常理說,我坐在那裡,同一種死文字拚命,本來應該需要極靜極靜的環境,極靜極靜的心情,才能安下心來,進入角色,來解讀這天書般的玩意兒。這種雨敲鐵皮的聲音應該是極為討厭的,是必欲去之而後快的。
然而,事實卻正相反。我靜靜地坐在那裡,聽到頭頂上的雨滴聲,此時有聲勝無聲,我心裡感到無量的喜悅,彷彿飲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飄飄欲仙之概了。這聲音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鍾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有時如紅珊白瑚沉海里,有時如彈素琴,有時如舞霹靂,有時如百鳥爭鳴,有時如兔落鶻起,我浮想聯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風生筆底。死文字彷彿活了起來,我也彷彿又溢滿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這樣的精神境界,更難為外人道也。
在中國,聽雨本來是雅人的事。我雖然自認還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卻還很難說。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間的一種動物吧。中國古代詩詞中,關於聽雨的作品是頗有一些的。順便說上一句:外國詩詞中似乎少見。我的朋友章用回憶表弟的詩中有:「頻夢春池添秀句,每聞夜雨憶聯床。」是頗有一點詩意的。連《紅樓夢》中的林妹妹都喜歡李義山的「留得枯荷聽雨聲」之句。最有名的一首聽雨的詞當然是宋蔣捷的《虞美人》,詞不長,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聽雨歌樓上,
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
江闊雲低,
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
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
點滴到天明。
蔣捷聽雨時的心情,是頗為復雜的。他是用聽雨這一件事來概括自己的一生的,從少年、壯年一直到老年,達到了「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對老的概念,有相當大的懸殊。他是「鬢已星星也」,有一些白發,看來最老也不過五十歲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過是介乎中老之間,用我自己比起來,我已經到瞭望九之年,鬢邊早已不是「星星也」,頂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講達到「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資格。我已經能夠「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了。
可我為什麼今天聽雨竟也興高采烈呢?這裡面並沒有多少雅味,我在這里完全是一個「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麥子,是那遼闊原野上的青青的麥苗。我生在鄉下,雖然6歲就離開,談不上干什麼農活,但是我拾過麥子,撿過豆子,割過青草,劈過高粱葉。我血管里流的是農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畢生對農民和農村懷著深厚的感情。農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糧食。天一旱,就威脅著莊稼的成長。即使我長期住在城裡,下雨一少,我就望雲霓,自謂焦急之情,絕不下於農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聽天氣預報,時時觀察天上的雲氣。憂心如焚,徒喚奈何。在夢中也看到的是細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夢竟實現了。我坐在這長寬不過幾尺的陽台上,聽到頭頂上的雨聲,不禁神馳千里,心曠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麥田裡,每一個葉片都彷彿張開了小嘴,盡情地吮吸著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來有點黃萎的,現在變青了。本來是青的,現在更青了。宇宙間憑空添了一片溫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來,收回到了燕園,收回到了我樓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門前的荷塘內。我最愛的二月蘭正在開著花。它們拚命從泥土中掙扎出來,頂住了乾旱,無可奈何地開出了紅色的白色的小花,顏色如故,而鮮亮無蹤,看了給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覺。在荷塘中,冬眠剛醒的荷花,正准備力量向水面沖擊。水當然是不缺的。但是,細雨滴在水面上,畫成了一個個的小圓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這本來是人類中的詩人所欣賞的東西,小荷花看了也高興起來,勁頭更大了,肯定會很快地鑽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層,收到了這個陽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頭頂上叮當如故,我的心情怡悅有加。但我時時擔心,它會突然停下來。我潛心默禱,祝願雨聲長久響下去,響下去,永遠也不停。

㈣ 求余秋雨的兩篇短片散文(具體)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著什麼法術呢?」

讓我們先把目光投向八十年代中後期。那個時候,國內興起了一股所謂的「散文熱」。那時的情形是,鋪天蓋地的散文雜志、綜合文學雜志以及青年愛情婚姻家庭報刊的不斷出現,加之報紙的擴版,副刊、周末版的興起,散文成了最流行的文學體裁,成了人人可以搭乘的公共汽車。散文「熱」了。可是,這種「熱」並沒有給我們帶來應有的樂觀:那究竟是什麼樣的散文呢?沒有了深廣的情感能力,失去了感情的銳度,深廣的痛苦和壯美的歡樂成正在被溫情化享樂化,人類的大欲變成了個人的私慾,小欲、激情、理想分散成了零碎花哨的裝飾。兼有所謂「小女子散文」的拙劣表演,雞零狗碎的家長里短,更是倒了大眾的胃口。正如通俗小說、流行音樂、家庭肥皂劇一樣,時下流行的散文充其量是一種通俗的文本,一種無聊的媚俗。
就在這個時候,一種被評論家命名為「大文化散文」的散文文本開始閃亮登場,它就是以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為代表的散文樣式。她一經問世,便以獨特的視角、灑脫的行文、深刻的內涵、沉重的文化底蘊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
古人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治學精神,余秋雨說:

「在研究中國古代線裝本的時候,耳邊也會響起一批大詩人、大學者放達的腳步。」

於是,他

「離開案頭,換上一身遠行的裝束,推開了書房的門。」

「中國文化真實的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

「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間,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了,於是有了寫文章的沖動。」

(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於是,余秋雨從書齋走向了「遺址。」於是,一批文筆清麗,立意深邃的散文佳品從他的筆下誕生了。《陽關雪》就是其中的一處景觀。
陽關,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為古代通往西北邊疆的要道,因其地處玉門關的南面而得名。和《道士塔》、《莫高窟》一樣,本文也是取材於文化勝地和旅遊景點的,這樣做其實是很冒險的,因為早已有許多散文大家留下了名篇,而余秋雨的聰明在於,他只選取了有限的自然景觀,結合與之相關的人文景觀,並將二者進行雙向的相互闡釋,從而創造了一種人文山水畫卷,讓人在此流連。作者在開篇便說起古代文人的「無足觀」,文官之顯赫在官而不在文。可是,當他們卸掉了烏紗,隨意塗劃的詩文便可以千古留芳。這看似不經意的起筆,實際上,這正是本文所要表達的題旨,也為後面的論述埋下的伏筆。作者繼爾從白帝城、黃鶴樓、寒山寺寫起,進一步闡述歷代文人「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的魔力。接下來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王維那首著名的《渭城曲》,話題也就轉到了正題上。這種開頭的寫法在余氏散文中隨處可見,就像電影鏡頭,從很遠處慢慢拉近。當作者向一老者打聽去陽關的路線時,卻被告知「沒什麼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說著看了看天,又補了一句「這雪一時下不停。」作者自然不作理會,轉身鑽進雪裡。那雪肯然是不大了,況且作者也無意於寫自然的雪,所以一筆帶過。
然後就是在沙漠里行走,然後就看見了古戰場遺留下來的墳堆。面對此情此景,作者展開了想像翅膀,在歷史的時空里遨翔。他用深情而又錘煉的語言描述了昔日鐵馬金戈的殺敵場景以及戰爭帶給人民的災難。
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發,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於朔風中的軍旗。
讀到這里,我想起了「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高適《燕歌行》)、「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王昌齡《塞下曲》)、「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王維《壟西行》)、「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李白《子夜吳歌》)、「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等動人的詩句。
作者仍不肯罷休,他還把陽關的墳堆和中原內地的墳地做了比較,前者是「大大咧咧鋪張開的沙堆」,後者則「在重重美景中發悶」。在作者眼裡,陽關的墳堆也具有奪人魂魄的魅力。
「陽關古址」終於尋到了,其實,這里真的沒有什麼好看的了。烽火台還在,已經坍了大半葦草在寒風中抖動,再有就是西北的群山積著層層疊疊的皚皚白雪。作者當然不是為了看這些景緻才來的。藉助於眼前的景觀,作者關注的是歷史留下的思索。站在陽關古址,他想到了王國維,由王國維想到了唐人風范。他寫道,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識認,是因為它有一種健美的形體、自信的目光,創造這種自信的只能是「那些真正從中世紀的夢魘中蘇醒、對前路挺有把握的藝術家。」而蒙娜麗莎發出的迷人微笑卻是在唐人造像之後的許多年之後才有的。萊辛等西方哲人反復論述過的詩與畫的界線,在王國維來說,可以「隨腳出入」。可是,「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開了一個狹小的邊門,允許他們以卑怯侍從的身份躬身而入,」而歷史老人卻「顫巍巍地重又邁向三皇五帝的宗譜。」九州的畫風隨之黯然,西出陽關的詩人「大多成了謫官逐臣。」這才是讓作者最最痛心之處啊。無怪乎他要寫到:「陽關的風雪,竟越見凄迷。」他為陽關的坍弛,為她坍弛於「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而仰天喟嘆!
值得一提的是,余秋雨的散文有極強的抒情色彩,對此,有人卻給他扣上了「偽浪漫主義」、「矯情」甚或「煽情」的帽子,這是有失公允的。此文中的一些抒情句子都十分精采,很好地表達了思想感情。比如結束句,他是這樣的:還是回去罷,時間已經不早。怕還要下雪。在看似平淡中,包含了意獨龍未盡的諸多感傷,我覺得是傳神之筆。余秋雨曾說: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這是 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他走出書齋,走進遺址,用整個身心去體味,加之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寫出了一批深邃蒼涼之作,而這些散文又是那些無病呻吟的小散文不可同日而語的。
余氏散文其時間空間距離的跨度之廣,思緒反差之強,歌頌與批判、贊美與追懷、智性的概括和感情的渲染,歷史的沉吟和個人經驗的敘述,諸多意向紛至沓來,跌宕起伏,民俗和藝術經典的穿插,時空的緊密連貫和空白,意向遠距離的呼應,使他的文章體現出繁復而多彩的特色,從而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正如著名評論家孫紹振先生在《從審美到審智的「斷橋」》一文評述的那樣:他的散文不是傳統的性靈小品,更不是「匕首和投槍」所暗示輕型藝術話語,他的散文是貨真價實的大散文話語,五四以來,還沒有他這樣的融思想、智慧、情感於一爐的大容量大深度的話語。我覺得,這個評價余秋雨是授之無愧的。

網上找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㈤ 余秋雨短篇散文


余秋雨
美麗的雪花飛舞起來了。我已經有三年不曾見著它。
去年在福建,彷彿比現在更遲一點,也曾見過雪。但那是遠處山頂的積雪,可不是飛舞的雪花。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的隨著雨點灑下來幾顆,沒有落到地面的時候。它的顏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點,並不會飛舞。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沒有痕跡,也未嘗跳躍,也未嘗發出唏噓的聲音,像江浙一帶下雪時的模樣。這樣的雪,在四十年來第一次看見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誠然能感到特別的意味,談得津津有味,但在我,卻總覺得索然。"福建下過雪",我可沒有這樣想過。
我喜歡眼前飛舞著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樣的美麗。它好像比空氣還輕,並不從半空里落下來,而是被空氣從地面捲起來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黃昏時候的成群的蚊蚋(ruì),像春天釀蜜時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飛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著人身,或擁入窗隙,彷彿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靜默無聲。但在它飛舞的時候,我們似乎聽見了千百萬人馬的呼號和腳步聲,大海洶涌的波濤聲,森林的狂吼聲,有時又似乎聽見了兒女的竊竊私語聲,禮拜堂的平靜的晚禱聲,花園里的歡樂的鳥歌聲……它所帶來的是陰沉與嚴寒。但在它的飛舞的姿態中,我們看見了慈善的母親,活潑的孩子,微笑的花兒,和暖的太陽,靜默的晚霞……它沒有氣息。但當它撲到我們面上的時候,我們似乎聞到了曠野間鮮潔的空氣的氣息,山谷中幽雅的蘭花的氣息,花園里濃郁的玫瑰的氣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氣息……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種婀娜的姿態;夜間,它發出銀色的光輝,照耀著我們行路的人,又在我們的玻璃窗上扎扎地繪就了各式各樣的花卉和樹木,斜的,直的,彎的,倒的。還有那河流,那天上的雲…

㈥ 求一篇較短的余秋雨的《天涯故事》讀後感

從《天涯故事》里,我終於知道了尋求已久的「鹿回頭」,一解我長期的牽掛。我一遍又一遍地讀著這段美麗動人的傳說,那「清澈而美麗,無奈而凄涼」的鹿的目光和那對閃耀著渴求生命光彩的眼睛,它們從遙遠的地方投過來,穿透了時空,一直走進了我們的心裡,這種震撼力是無疑置否的。 每當身臨絕境,總會產生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美麗與快感,以及頓悟生命的意義,如果不是天涯海角,不是絕壁死谷,不是生命被逼到了最後的邊界,那麼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不會有這么深刻的場景。 縱觀海南,從戰國到當今,那些歷史的片段強烈地吸引著我,特別是先生談到的海南歷史中的女性文明。洗夫人、黃道婆帶來的整個中原大地的興旺繁榮,還有從這里走出去的宋氏三姐妹,都帶著海南強勁的浪潮,是我們女性的驕傲。 女性文明派生並推動了家園文明。蘇東坡、李光他們是淚涔涔地來,卻在家園文明裡破涕為笑;海瑞、邱浚他們雖然是氣昂昂地走,卻也放不下這里的家園文明,終究樂極生悲…… 通過余先生的筆,經過大腦細胞的溶解、過濾的排列組合,於是一個以非歷史學家的思緒和眼光,讓我們最廣大的讀者讀懂了海南,讓我們尋找到了海南的靈魂所在。海南已經成為我的一種嚮往和追求,閉上眼睛,一陣啪嗒因熟透而掉下來的椰子聲敲打著我的心,更加勾起了我對椰汁的佔有慾望。我飄身過去摸摸這個,搖搖那個,完全沉浸在了這片驚喜之中。 看完這個故事,我陷入了久久的品味中,將自己的頭深深地埋在書頁中,彷彿嗅到了椰子的香味和濃濃南國的水果大拼盤,貪婪吮吸著……

㈦ 余秋雨短篇散文+賞析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著什麼法術呢?」

讓我們先把目光投向八十年代中後期。那個時候,國內興起了一股所謂的「散文熱」。那時的情形是,鋪天蓋地的散文雜志、綜合文學雜志以及青年愛情婚姻家庭報刊的不斷出現,加之報紙的擴版,副刊、周末版的興起,散文成了最流行的文學體裁,成了人人可以搭乘的公共汽車。散文「熱」了。可是,這種「熱」並沒有給我們帶來應有的樂觀:那究竟是什麼樣的散文呢?沒有了深廣的情感能力,失去了感情的銳度,深廣的痛苦和壯美的歡樂成正在被溫情化享樂化,人類的大欲變成了個人的私慾,小欲、激情、理想分散成了零碎花哨的裝飾。兼有所謂「小女子散文」的拙劣表演,雞零狗碎的家長里短,更是倒了大眾的胃口。正如通俗小說、流行音樂、家庭肥皂劇一樣,時下流行的散文充其量是一種通俗的文本,一種無聊的媚俗。
就在這個時候,一種被評論家命名為「大文化散文」的散文文本開始閃亮登場,它就是以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為代表的散文樣式。她一經問世,便以獨特的視角、灑脫的行文、深刻的內涵、沉重的文化底蘊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
古人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治學精神,余秋雨說:

「在研究中國古代線裝本的時候,耳邊也會響起一批大詩人、大學者放達的腳步。」

於是,他

「離開案頭,換上一身遠行的裝束,推開了書房的門。」

「中國文化真實的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

「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間,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了,於是有了寫文章的沖動。」

(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於是,余秋雨從書齋走向了「遺址。」於是,一批文筆清麗,立意深邃的散文佳品從他的筆下誕生了。《陽關雪》就是其中的一處景觀。
陽關,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為古代通往西北邊疆的要道,因其地處玉門關的南面而得名。和《道士塔》、《莫高窟》一樣,本文也是取材於文化勝地和旅遊景點的,這樣做其實是很冒險的,因為早已有許多散文大家留下了名篇,而余秋雨的聰明在於,他只選取了有限的自然景觀,結合與之相關的人文景觀,並將二者進行雙向的相互闡釋,從而創造了一種人文山水畫卷,讓人在此流連。作者在開篇便說起古代文人的「無足觀」,文官之顯赫在官而不在文。可是,當他們卸掉了烏紗,隨意塗劃的詩文便可以千古留芳。這看似不經意的起筆,實際上,這正是本文所要表達的題旨,也為後面的論述埋下的伏筆。作者繼爾從白帝城、黃鶴樓、寒山寺寫起,進一步闡述歷代文人「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的魔力。接下來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王維那首著名的《渭城曲》,話題也就轉到了正題上。這種開頭的寫法在余氏散文中隨處可見,就像電影鏡頭,從很遠處慢慢拉近。當作者向一老者打聽去陽關的路線時,卻被告知「沒什麼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說著看了看天,又補了一句「這雪一時下不停。」作者自然不作理會,轉身鑽進雪裡。那雪肯然是不大了,況且作者也無意於寫自然的雪,所以一筆帶過。
然後就是在沙漠里行走,然後就看見了古戰場遺留下來的墳堆。面對此情此景,作者展開了想像翅膀,在歷史的時空里遨翔。他用深情而又錘煉的語言描述了昔日鐵馬金戈的殺敵場景以及戰爭帶給人民的災難。
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發,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於朔風中的軍旗。
讀到這里,我想起了「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高適《燕歌行》)、「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王昌齡《塞下曲》)、「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王維《壟西行》)、「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李白《子夜吳歌》)、「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等動人的詩句。
作者仍不肯罷休,他還把陽關的墳堆和中原內地的墳地做了比較,前者是「大大咧咧鋪張開的沙堆」,後者則「在重重美景中發悶」。在作者眼裡,陽關的墳堆也具有奪人魂魄的魅力。
「陽關古址」終於尋到了,其實,這里真的沒有什麼好看的了。烽火台還在,已經坍了大半葦草在寒風中抖動,再有就是西北的群山積著層層疊疊的皚皚白雪。作者當然不是為了看這些景緻才來的。藉助於眼前的景觀,作者關注的是歷史留

㈧ 介紹一本書[小說|短篇|長篇|文章合集...]*都可以


如果說幽默又內涵
可以稱文學的
我倒想起了林語堂的書
不過我不是很了解這位作家
你可以找找他的書看
至於韓寒
郭敬明
的確不要再提了
他們是青春的筆者
一些限制性時代的筆者
如果說文學
他們的稱不上
他們的書了解就可以
不用深讀
如果你喜歡讀文學類的書
我推薦幾本比較好的
蔡智恆先生的《暖暖》
小說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
那些《霜冷長河》《文化苦旅》《行者無疆》
是些很好的散文
從中你可以了解到很多東西
而且可以提高表達能力
我這還有許多好書
不過你的問題局限
我再說
就有點扯

你先看看這些吧

㈨ 誰由著名的短篇散文呀,急,明天要用

1. 病榻囈語 冰心
忽然一覺醒來,窗外還是沉黑的,只有一盞高懸的路燈,在遠處爆發著無數刺眼的光線!

我的飛揚的心靈,又落進了痛楚的軀殼。

我忽然想起老子的幾句話:

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這時我感覺到了軀殼給人類的痛苦。而且人類也有精神上的痛苦!大之如國憂家難,生離死別……小之如傷春悲秋……

宇宙內的萬物,都是無情的: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春往秋來,花開花落,都是遵循著大自然的規律。只在世界上有了人--萬物之靈的人,才會拿自己的感情,賦予在無情的萬物身上!什麼「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種句子,古今中外,不知有千千萬萬。總之,只因有了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便有了悲歡離合,便有了「戰爭與和平」,便有了「愛和死是永恆的主題」。

我羨慕那些沒有人類的星球!

我清醒了。

我從高燒中醒了過來,睜開眼看到了床邊守護著我的親人的寬慰歡喜的笑臉。側過頭來看見了床邊桌上擺著許多瓶花:玫瑰、菊花、仙客來、馬蹄蓮……旁邊還堆著許多慰問的信……我又落進了愛和花的世界--這世界上還是有人類才好!

2. 海上的日出 巴金
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時天還沒有大亮,周圍非常
清靜,船上只有機器的響聲。
天空還是一片淺藍,顏色很淺。轉眼間天邊出現了一道紅
霞,慢慢地在擴大它的范圍,加強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陽要從
天邊升起來了,便不轉眼地望著那裡。
果然過了一會兒,在那個地方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
是真紅,卻沒有亮光。這個太陽好像負著重荷似地一步一步、
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後,終於沖破了雲霞,完全跳出了海
面,顏色紅得非常可愛。一剎那間,這個深紅的圓東西,忽然
發出了奪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發痛,它旁邊的雲片也突然有
了光彩。
有時太陽走進了雲堆中,它的光線卻從雲里射下來,直射
到水面上。這時候要分辨出哪裡是水,哪裡是天,倒也不容易,
因為我就只看見一片燦爛的亮光。
有時天邊有黑雲,而且雲片很厚,太陽出來,人眼還看不
見。然而太陽在黑雲里放射的光芒,透過黑雲 的 重圍,替黑
雲鑲了一道發光的金邊。後來太陽才慢慢地沖出重圍,出現在
天空,甚至把黑雲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紅色。這時候發亮的不僅
是太陽、雲和海水,連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這不是很偉大的奇觀么?

3. 春 朱自請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綿軟軟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在嘹亮地響。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子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鄉下去,小路上,石橋邊,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還有地里工作的農夫,披著蓑,戴著笠的。他們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他們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著我們上前去。

4. 雪 余秋雨

美麗的雪花飛舞起來了。我已經有三年不曾見著它。

去年在福建,彷彿比現在更遲一點,也曾見過雪。但那是遠處山頂的積雪,可不是飛舞的雪花。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的隨著雨點灑下來幾顆,沒有落到地面的時候。它的顏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點,並不會飛舞。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沒有痕跡,也未嘗跳躍,也未嘗發出唏噓的聲音,像江浙一帶下雪時的模樣。這樣的雪,在四十年來第一次看見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誠然能感到特別的意味,談得津津有味,但在我,卻總覺得索然。"福建下過雪",我可沒有這樣想過。

我喜歡眼前飛舞著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樣的美麗。它好像比空氣還輕,並不從半空里落下來,而是被空氣從地面捲起來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黃昏時候的成群的蚊蚋(ruì),像春天釀蜜時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飛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著人身,或擁入窗隙,彷彿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靜默無聲。但在它飛舞的時候,我們似乎聽見了千百萬人馬的呼號和腳步聲,大海洶涌的波濤聲,森林的狂吼聲,有時又似乎聽見了兒女的竊竊私語聲,禮拜堂的平靜的晚禱聲,花園里的歡樂的鳥歌聲……它所帶來的是陰沉與嚴寒。但在它的飛舞的姿態中,我們看見了慈善的母親,活潑的孩子,微笑的花兒,和暖的太陽,靜默的晚霞……它沒有氣息。但當它撲到我們面上的時候,我們似乎聞到了曠野間鮮潔的空氣的氣息,山谷中幽雅的蘭花的氣息,花園里濃郁的玫瑰的氣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氣息……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種婀娜的姿態;夜間,它發出銀色的光輝,照耀著我們行路的人,又在我們的玻璃窗上扎扎地繪就了各式各樣的花卉和樹木,斜的,直的,彎的,倒的。還有那河流,那天上的雲…
---------------------------------
青春

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
象,炙熱的戀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弱,進取壓倒苟安。如此銳氣,二十後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則更多見。年歲有加,並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墮暮年。

歲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膚;熱忱拋卻,頹廢必致靈魂。憂煩,惶恐,喪失自信,定使心靈扭曲,意氣如灰。

無論年屆花甲,擬或二八芳齡,心中皆有生命之歡樂,奇跡之誘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線,只要你從天上人間接受美好、希望、歡樂、勇氣和力量的信號,你就青春永駐,風華常存。

一旦天線下降,銳氣便被冰雪覆蓋,玩世不恭、自暴自棄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實已垂垂老矣;然則只要樹起天線,捕捉樂觀信號,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齡告別塵寰時仍覺年輕。

閱讀全文

與余秋雨簡介短篇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本重生小說主角秦朗 瀏覽:545
都市小說完結免費豪門隱婚 瀏覽:325
抗日英雄穿越現代當醫生的小說 瀏覽:718
顧西爵小說人物名字大全 瀏覽:60
影帝重生劇本小說 瀏覽:830
小說男主角上官夜 瀏覽:49
邪瓶漫畫小說網 瀏覽:878
主角是女生的校園言情小說 瀏覽:376
悅看小說網資源分享 瀏覽:906
男主強女主弱的仙俠小說 瀏覽:992
替身女帝的逆襲小說排行榜 瀏覽:115
小說這樣寫 瀏覽:29
兩個女子穿越古代的小說 瀏覽:138
女主是網紅重生小說排行榜 瀏覽:867
擁有冒險島技能的穿越小說 瀏覽:445
千章以上的都市仙俠小說排行榜 瀏覽:658
神通板磚有聲小說鏈接 瀏覽:295
男主角叫陰陽的小說全集 瀏覽:596
總裁小說灰姑娘 瀏覽:896
葉辛周鐵有聲小說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