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契科夫短篇小說不平的鏡子

契科夫短篇小說不平的鏡子

發布時間:2021-06-10 17:55:14

⑴ 契科夫 不平的鏡子

小說中妻子在鏡中看到五官扭曲卻非常美麗代表的是社會中一些低俗,好美色,金錢奴,在鏡中表現出正人君子,視錢如糞土等(其實就是文中所謂的負乘負等於正),然後妻子離不開鏡子代表的是沉浸幻想之中而不想面對現實。進一步可以總結當時社會下層人不得不變為金錢奴而他們希望自己是一個視錢如糞土的人,上層人好美色而卻想給自己一個正人君子的名聲,而男主代表看出這一現象的人,男主的笑聲蘊含著對下層人的心酸,對上層人的嘲笑,以及對社會的批判。

⑵ [契訶夫短篇小說精選]讀後感

羊脂球》的誕生,使莫泊桑一鳴驚人,這不僅是莫泊桑的處女作,更是他的成名作、代表作。小說描繪了一八七零年普法戰爭期間,有一輛法國的驛車在離開敵戰區時,被一名普魯士軍官扣留。軍官一定要車上一個綽號叫羊指球的妓女陪他過夜,否則驛車就不能通過。羊脂球出於愛國心斷然拒絕,可是和他同車的有身份的乘客為了各自私利,逼她為了大家而犧牲自己,羊脂球出於無奈而作了讓步。可當第二天早上驛車出發時,那些昨天還苦苦哀求的乘客們卻突然換了一幅嘴臉,個個疏遠她,不屑再與她講話。
作者用一個不願委身侵略者、地位卑微的妓女和當時一些上層人士作對比;作者以經過關卡前羊脂球把提籃里的東西拿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和經過關卡後他們對她的一屑不顧作鮮明對比。這些是在時處的對照,另外也是對愛國方式的對比。讀完《羊脂球》的第一感覺,就是為羊脂球叫不平。仔細想想,這更與當時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社會背景有關。資本主義法國人與人之間的地位隔閡、建立在金錢上的虛偽友誼和親密,在作者筆下被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
莫泊桑的作品涉及社會各階層,有貴族、官僚、資本家、公務員、工人、農民、乞丐、妓女。他深刻地揭露上層社會人們的丑態和腐朽;同情和贊揚下層社會的勞動人民。但是,莫泊桑還不能徹底寫出當時社會的階級利益關系、黨派之爭、資本主義高度地釋金主義及一些軍事、政治事件,有一定的局限性。他的名著《漂亮朋友》,又譯《俊友》很形象地描繪了一位以美貌和手段取得上流女性信賴,而且名利雙收,並成為百萬富翁的女婿,還要竟選眾議員的小職員杜洛阿原,側面揭示了給俊男創造如此飛黃騰達條件的是當時腐朽沒落的資產階級上層社會,是社會熏陶了這樣一位「小人物」。作者在對其中男女關系的情節描述渲染得有些過分,但由此可見當時社會對作者自身情操的影響程度。同時,也可想像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覆滅不還矣。
承聞今年是莫泊桑誕辰一百五十周年之際,他的文學成就僅次於歐洲19世紀末自然主義流派的左拉。讀莫泊桑的作品,尤如欣賞一段歷史,人物的真、善、美幾乎盪然無存,一切都受金錢、權位、名譽的支配,社會腐敗不堪。這對人是一種精神上的啟迪,對社會則暗示下一個時代的到來。

我特喜歡契訶夫的小說,因為常常寥寥幾筆,他就能把人物、事件刻畫、交待地清清楚楚,而且語言生動、辛辣、幽默,揭示的主題卻深刻,寓意深長。今天,讀了他的《苦惱》,引人入勝。

「我向誰去訴說我的悲傷?-------」

小說就是這樣一語中的的展開,主人公一出場就讓我們感到他的孤涼,瞧,時值隆冬,暮色晦暗,濕雪紛紛,「出租馬車的車夫姚納周身發白,像個幽靈。他坐在趕車座位上獃獃不動,把身體彎到了活人的身體所能彎到的最大限度。哪怕有一個大雪堆落在他的身上,那他也好像覺得用不著抖掉它似的。」他和站在他身邊的瘦骨嶙峋的小母馬,一起被遺忘在「這個充滿古怪的亮光,不停的鬧聲、熙攘的行人的漩渦里。」他的兒子剛死不久,他需要把心中的苦惱向人傾訴,小說的內容就是他接連四次想向別人訴說苦惱而無人理睬的過程。

第一位乘客是一位軍人,他一心趕路,無心聽訴;第二位,是三個年青人,他們根本不願關心他的苦惱;第三次是掃院子的僕人,還沒等他開口就被趕走;回到店裡想對他的同事一個年輕的車夫(第四個人)訴說,可年輕人急急的尋到水一飲而盡後倒頭蒙被就睡熟了。「他一心想說話,他兒子去世快滿一個星期了,可是他還沒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講一講呢。------應當有條有理,有聲有色地講一遍。應當講他兒子怎樣得了病,怎樣痛苦,臨死以前說過些什麼話,怎樣去世的。------應當描摹一下葬禮的情形,以及他到醫院里去取亡人的衣物的情景。」「聽到的人應當喊『啊呀』,嘆氣,哀哭。------要是能跟娘們兒談一談,那就更好。------她們雖是些蠢東西,可是聽不上兩句話就會放聲大哭。」

可是沒有人願意聽他訴說,「既沒注意到他,也沒注意到他的苦惱。------那苦惱是廣大的,無邊無際。要是姚納的胸膛裂開,苦惱從中滾滾地流出來, 那它好像就會淹沒全世界似的,然而話雖如此,那苦惱偏偏誰也沒看見。它居然藏在這樣一個渺小的軀殼里,哪怕白天舉著火把也看不見它。」------最後,他只有回到馬廄里,對著他的小母馬喃喃而語、滔滔不絕,「姚納講得著了迷,把心裡的話統統都對它講了出來。------」 小說也就是在這意味深長中結尾。人在同類中已找不到知音、知己,只好到異類中去尋找,而非人類的馬兒,居然似乎比人類更具有友善,「小母馬嚼著草,聽著,對它的主人的手噴氣。------」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人都有難唱的曲,可是我們可曾真正關心到那些渴望關心的人,有時這種渴求的標准很低很低,只是給他一對耳朵,聽他傾訴,給他一種目光,關切、同情、理解。我才考取了心理咨詢師資格證,心理咨詢師助人的本質和技能,正是善於傾聽,善於分擔和化解來訪者的苦惱和困惑。

現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太忙碌了,每個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誰真正關心誰過得怎樣,心情如何呵?!即使許久未見的朋友寒喧問個「過得好嗎?近來如何?」,也不過是哈哈呀呀、之乎者也的虛詞套話罷了。再者說了,對於你自己是了不得的大苦惱,「滾滾地流出來, 似乎會淹沒全世界」,而對他人來說,「關我屁事」,到處都是趕路的人,契訶夫選了那麼多的趕路人,作為無暇心的聽眾,一定是獨具匠心的。

我有苦惱寧肯自訴而不願他訴。苦惱所帶來的痛苦煩惱往往是一個人內在的深度,沒有任何苦惱是真正能被別人所了解的。向別人訴說苦惱,苦惱就會減輕嗎?就像是姚納已經預見到的那樣,說給那些蠢娘們聽,她們聽不上兩句話就會放聲大哭,苦惱就會因此而釋然了嗎?所以,解除苦惱還是在自己的心境,換個角度看問題,一切就會大不同了。

契訶夫這部小說究竟告訴我們什麼呢?正像一位評論家給我們指點的那樣:他揭示了,人生的最大苦惱與其說是人人皆有苦惱,毋寧說是在於人不願理會別人的苦惱。看到姚納到處訴說碰壁,可憐兮兮的樣子,我都不禁跑向前去,「姚車夫,別著急,我來矣!我真的願意聽你細細說來------」

⑶ 契訶夫短篇小說藝術的獨特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19世紀末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情趣雋永、文筆犀利的幽默諷刺大師,短篇小說的巨匠,著名劇作家。他以卓越的諷刺幽默才華為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增添了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他的名言「簡潔是天才的姊妹」也成為後世作家孜孜追下求的座右銘。
他的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富於音樂節奏感,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其代表作《變色龍》、《套中人》堪稱俄國文學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藝術珍品,前者成為見風使舵、善於變相、投機鑽營者的代名詞;後者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

以下則是契訶夫生平的相關資料:
契訶夫,А.П.(Антон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1860~1904) 俄國小說家、戲劇家。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祖父是贖身農奴。父親曾開設雜貨鋪,1876年破產,全家遷居莫斯科。但契訶夫隻身留在塔甘羅格,靠擔任家庭教師以維持生計和繼續求學。1879年進莫斯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

在19世紀80年代的俄國,反動的書刊檢查制度空前嚴格,庸俗無聊的幽默刊物風靡一時。契訶夫開始創作時常以安東沙·契洪特等筆名向這類雜志(如《蜻蜓》、《斷片》)投稿。短篇小說《一封給有學問的友鄰的信》(1880)和幽默小品《在長篇、中篇等小說中最常見的是什麼?》(1880)是他初期發表的作品。80年代中葉前,他寫下大量詼諧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說,很多是無甚價值的笑料和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較優秀的作品,繼承俄羅斯文學的民主主義優良傳統,針砭當時社會的丑惡現象,如寫卑欺強節的小官吏(《在釘子上》、《一個官員的死》、《勝利者的勝利》,均1883),凌辱弱者的士紳和老爺(《英國女子》1883),見風使舵的奴才骨(《變色龍》,1884),專制制度的衛道士(《普里希別葉夫中士》,1885)。但他迫於生計和缺乏經驗,在當時主要只求速成和多產。1886年3月,名作家格里戈羅維奇寫信要他尊重自己的才華,他深受啟發,開始嚴肅對待創作。寫於1886年的《萬卡》、《苦惱》和1888年的《渴睡》,表現了作家對窮苦勞動者的深切同情。1888年問世的著名中篇小說《草原》描繪和歌頌了祖國的大自然,思考農民的命運,表達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命名日》(1888)和《公爵夫人》(1889)等暴露了偽善、愛慕虛榮和庸俗等習氣。這些作品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方面都有明顯進展。但受小資產階級環境影響的契訶夫在這時不問政治,只「想做一個自由的藝術家」,要有「最最絕對的自由」。他從1886年起為反動文人蘇沃林發行的《新時報》撰稿,雖經批評家尼·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勸告,仍同它保持關系。1888年10月,契訶夫獲「普希金獎金」半數。這時他已是5部短篇小說集的作者(《梅爾波梅尼的故事》,1884;《五顏六色的故事》,1886;《在昏暗中》,1887;《天真的話》,1887;《短篇小說集》,1888)。聲譽和地位的日益增高,使他強烈地意識到自己作為作家的社會責任感,認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創作的意義。他說:「自覺的生活,如果缺乏明確的世界觀,就不是生活,而是一種負擔,一種可怕的事情。」這種思想形象地表現在中篇小說《沒意思的故事》(1889)里。

從這個時期起,契訶夫開始創作戲劇。獨幕劇《結婚》(1890)和《論煙草的危害》(1886)、《蠢貨》(1888)、《求婚》(1888~1889)、《一個不由自主的悲劇角色》(1889~1890)、《紀念日》(1891~1892)等輕松喜劇在思想內容和喜劇性上接近於他的早期幽默作品。劇本《伊凡諾夫》(1887~1889)批判缺乏堅定信念、經不起生活考驗的80年代的「多餘的人」。

1890年4月至12月,體弱的契訶夫不辭長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庫頁島游歷,對那裡的所有居民、「將近一萬個囚徒和移民」逐一進行調查。庫頁島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覺悟和創作意境。1891年他在一封信里說:「……如果我是文學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間……我至少需要一點點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點點也好。」他開始覺察到,為《新時報》撰稿所帶給他的只是「禍害」,終於在1893年同這家刊物斷絕關系。他對俄國的專制制度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寫出了《庫頁島》(1893~1894)和《在流放中》(1892)等作品,而最重要的則是震撼人心的《第六病室》(1892)。這部中篇小說控訴監獄一般的沙皇俄國的陰森可怕,也批判了他自己不久前一度醉心的「勿以暴力抗惡」的托爾斯泰主義。列寧讀它後受到強烈的感染,說自己「覺得可怕極了」,以致「在房間里待不住」,「覺得自己好象也被關在『第六病室』里了」。

在1890至1900年間,契訶夫曾去米蘭、威尼斯、維也納和巴黎等地療養和游覽。從1892年起,他定居在新購置的莫斯科省謝爾普霍夫縣的梅里霍沃庄園。1898年,身患嚴重肺結核病的契訶夫遷居雅爾塔。1901年他同莫斯科藝術劇院的演員奧爾迦·克尼碧爾結婚。在雅爾塔他常與列·托爾斯泰、高爾基、布寧、庫普林和列維坦等人會見。

19世紀90年代和20世紀初期是契訶夫創作的全盛時期。當時俄國的解放運動進入無產階級革命的新階段。在革命階級的激昂情緒激盪下學生以及其他居民階層中間的民主精神漸趨活躍。契訶夫也漸漸克服了不問政治的傾向,積極投入社會活動:1892年在下諾夫哥羅德省和沃羅涅什省賑濟飢荒;1892至1893年間在謝爾普霍夫縣參加撲滅霍亂的工作;1897年參與人口普查工作;1898年支持法國作家左拉為德雷福斯辯護的正義行動,並因此疏遠同蘇沃林的關系;1902年為了抗議沙皇當局取消高爾基的科學院名譽院士資格的決定,他和柯羅連科一起放棄在1900年獲得的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1903年他資助為爭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學生。他的民主主義立場日益堅定,對社會生活的底奧的觀察更為深刻,對醞釀中的革命的預感也日益明朗,從漆黑的現實中漸漸看到隱約的「火光」。他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他強調藝術作品應該有明確的思想(劇本《海鷗》,1896);他在一系列作品裡接觸到重大的社會問題。例如《農民》(1897)以清醒的現實主義反映了農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貧乏:赤貧、愚昧、落後和野蠻;《在峽谷里》(1900)並描繪了農村資產階級——富農瘋狂地掠奪財富和殘忍本性。這些小說對美化農村公社生活的民粹派是有力的反駁。揭露資本主義的主題也見於《女人的王國》(1894)和《三年》(1895)等作品;而《出診》(1898)則表明資本主義「魔鬼」不僅壓榨工人,而且也折磨著工廠主後裔的良心,他們意識到生活沒有意義和不合理,因而深深感到抑鬱不安。劇本《萬尼亞舅舅》(1897)描寫沒有真正理想和嚴肅目標的知識分子的可悲命運,他們的正直無私的勞動終成無謂的犧牲。《帶狗的女人》(1899)以愛情為題材,暴露庸俗和虛偽,喚起讀者「對渾渾噩噩的、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厭惡」。《帶閣樓的房子》(1896)和《我的一生》(1896)否定80至90年代流行的、用日常工作代替社會斗爭的「小事」論,批判自由主義者的漸進論思想,認為需要一種「更強大、更勇敢、更迅速的斗爭方式」,要走出日常活動的狹隘圈子,去影響廣大群眾。他的創作中逐漸響起了「不能再這樣生活下去!」的呼聲。在《套中人》(1898)里揭示80年代反動力量對社會的壓制及他們的保守和虛弱,並鞭撻當時存在的套中人習氣。在《醋栗》(1898)和《姚內奇》(1898)里他刻畫自私自利、蜷伏於個人幸福小天地的庸人的心靈空虛和墮落,並指出「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座庄園,而是整個地球,整個大自然,在那廣大的天地中,人才能盡情發揮他的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質和特點」。

隨著20世紀初社會運動的進一步高漲,契訶夫意識到一場強大的、盪滌一切的「暴風雨」即將降臨,社會中的懶惰、冷漠、厭惡勞動等惡習將被一掃而光。他歌頌勞動,希望每個人以自己的工作為美好的未來做准備(《三姊妹》,1900~1901)。在1905年革命的前夕寫成的《新娘》(1903)表達了要「把生活翻一個身」、奔赴新生活的渴望。劇本《櫻桃園》(1903~1904)展示了貴族的無可避免的沒落和由新興資產階級所代替的歷史過程,同時表現了毅然同過去告別和嚮往幸福未來的樂觀情緒:櫻桃園伐木的斧聲伴隨著「新生活萬歲!」的歡呼聲。然而由於契訶夫的思想立場從未超越民主主義的范疇,他筆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創建嶄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他們渴望的「新生活」始終只是一種朦朧的憧憬。

1904年6月,契訶夫因病情惡化,前往德國巴登維勒治療,7月15日在那裡逝世,遺體運回莫斯科安葬。
契訶夫創造了一種風格獨特、言簡意賅、藝術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說。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憑借精巧的藝術細節對生活和人物作真實描繪和刻畫,從中展示重要的社會內容。這種小說抒情氣味濃郁,抒發他對丑惡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把褒揚和貶抑、歡悅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體系之中。他認為:「天才的姊妹是簡練」,「寫作的本領就是把寫得差的地方刪去的本領」。他提倡「客觀地」敘述,說「越是客觀給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讀者的想像和理解能力,主張讓讀者自己從形象體系中琢磨作品的涵義。

契訶夫戲劇創作的題材、傾向和風格與他的抒情心理小說基本相似。他不追求離奇曲折的情節,他描寫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從中揭示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訶夫的劇作中有豐富的潛台詞和濃郁的抒情味;他的現實主義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徵意義,「海鷗」和「櫻桃園」就都是他獨創的藝術象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欽科以及莫斯科藝術劇院(1898年建立)與契訶夫進行了創造性的合作,對舞台節術作出了重大革新。

⑷ 契訶夫的著名作品有哪些

契訶夫的著名作品:

1、短篇小說

《給博學的鄰居的一封信》、《皮靴》、《馬姓》、《凡卡》、《迷路的人》、《預謀犯》、《未婚夫和爸爸》、《客人》、《名貴的狗》、《紙里包不住火》、《哼,這些乘客們》、《普里什別葉夫中士》、《獵人》、《哀傷》。

《胖子和瘦子》、《喜事》、《在釘子上》、《勝利者的得意洋洋》、《小公務員之死》、《不平的鏡子》、《謎一樣的性格》、《站長》,《文官考試》、《戴假面具的人》、《變色龍》、《外科手術》、《太太們》、《幸福的人》、《在別墅里》、《大提琴的浪漫故事》。

《一件藝術品》、《白嘴鴉》、《苦悶》、《凡卡》、《食客》、《校長》、《傷寒》、《吻》、《沃洛嘉》、《禍事》、《婚禮》、《逃亡者》、《無依無靠的人》、《精神錯亂》,《賊》、《村婦》、《古塞夫》、《跳來跳去的女人》、《鄰居》。

2、劇作

《論煙草的危害》、《蠢貨》、《伊凡諾夫》、《求婚》、《林神》、《被迫無奈的悲劇角色》、《結婚》、《紀念日》、《海鷗》、《萬尼亞舅舅》、《海鷗》、《三姐妹》、《櫻桃園》。

(4)契科夫短篇小說不平的鏡子擴展閱讀:

訶夫創造了一種風格獨特、言簡意賅、藝術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說。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憑借精巧的藝術細節對生活和人物作真實描繪和刻畫,從中展示重要的社會內容。

這種小說抒情氣味濃郁,抒發他對丑惡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把褒揚和貶抑、歡悅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體系之中。

他認為:「天才的姊妹是簡練」,「寫作的本領就是把寫得差的地方刪去的本領」。他提倡「客觀地」敘述,說「越是客觀給人的印象就越深」。

他信任讀者的想像和理解能力,主張讓讀者自己從形象體系中琢磨作品的涵義。他的短篇小說《凡卡》被選入中國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15課。

⑸ 關於契訶夫短篇小說《兇犯的賞析

關於契訶夫短篇小說《兇犯》的賞析:

一個胖子,一個瘦子,本是好朋友,可「三品文官」「兩枚星章」卻立刻拉開了兩人的距離。文章通過人物前後矛盾的語言和動作的對比描寫,突出了瘦子身上那種趨炎附勢、巴結奉迎的世俗心理;用漫畫式的誇張手法寫人物的外貌神態,突出表現了瘦子阿諛、諂媚的奴才相。

文章除了五處對丹尼斯的外貌和神態描寫外,其它都是法官與丹尼斯的對話。可以說,文章主要是通過對話來描寫人物性格,展開故事情節的。雖然題目叫「兇犯」,實際上並未造成惡性事故。

文章的結尾丹尼斯在審訊結束後被押走,將被關進監獄。他直至被押走都不知道自己是因為拿了個螺絲帽(他仍認為這事微不足道)而被關進監獄。他固執地以為是村長造了假帳(這是事實),害了他。不能簡單用愚昧無知來評判他,畢竟他也只不過是根據自己的生存環境,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做對自己有利的事罷了。

(5)契科夫短篇小說不平的鏡子擴展閱讀

《兇犯》的背景:

1880年底,哥哥尼古拉介紹,20歲的契訶夫結識了19歲列維坦,列維坦是19世紀俄國偉大的畫家。他們兩人一個愛文學、一個愛美術,但是在藝術創作的氣質神韻方面有很多相似點。

列維坦有不少畫作是在與契訶夫同游、釣魚、打獵、休閑過程中創作的,如果而這篇小說《帶閣樓的房子》,則是契訶夫以列維坦為原型人物,創作而成。

⑹ 契訶夫的小說《不平的鏡子》想表達什麼

小說中妻子在鏡抄中看到五官扭曲卻非常美麗代表的是社會中一些低俗,好美色,金錢奴,在鏡中表現出正人君子,視錢如糞土等(其實就是文中所謂的負乘負等於正),然後妻子離不開鏡子代表的是沉浸幻想之中而不想面對現實。進一步可以總結當時社會下層人不得不變為金錢奴而他們希望自己是一個視錢如糞土的人,上層人好美色而卻想給自己一個正人君子的名聲,而男主代表看出這一現象的人,男主的笑聲蘊含著對下層人的心酸,對上層人的嘲笑,以及對社會的批判。

⑺ 契訶夫短篇小說集每章讀後感

契訶夫短篇小說集:作者:(俄)契訶夫.類型:諷刺/現實.本文作者:願咸與恆.
因為是小說集,所以就不描述梗概了,重點描述這些小說共有的主題吧.
其中最有名的兩篇小說當然是《變色龍》和《套中人》了,《變龍色》是初中課文,《套中人》是高中課文(課文和我看的譯本一樣,額),這兩篇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也重點表達了這些小說的主題.
十九世紀的俄國社會,社會等級制度鮮明,勞動大眾的生活……不提也罷了,封建勢力殘酷的鎮壓一切.而這個「套子」,絕非一把雨傘,一件雨衣那麼簡單,它無處不在.事實上,在完整的《套中人》結尾,敘述者就已經說了,我們所有人的生活,不過都是另外一種套子,而這種套子,何時才能掙脫呢?自由的空氣彷彿觸手可及,卻又遙不可及.
即便到了現在,自由是什麼,又有多少人能夠說得清楚,我們每一個人還是不知不覺的生活在套子中,生活在安全的桎梏中,嚮往自由,卻又難以擺脫安逸,契訶夫在這里提出了一個哲學上很深刻的命題:幸福是什麼?我在這里也不多說了,大家自己去思考吧.
俄國社會等級制度非常森嚴,官大一級壓死人.所以有幾篇小說就是諷刺那些諂媚的下級官員的,有的官員讓自己的妻子去陪上級官員,以換取飛黃騰達的機會.雖然是用的幽默的筆法和語言,但是讀來還是讓人覺得心裡很酸楚,趨炎附勢的背後,想必也有無奈吧?
還有普通的勞苦大眾,大門也渴望過上幸福的生活,他們的苦難無人問津,或者說,因為他們的苦難,才有某些人的幸福(剝削制度).這種揭露常常是讓人觸目驚心的.
但是契訶夫也留給了我們一種希望,那就是一個新的社會,新的制度,新的生活,總有一天要到來的!

⑻ 契訶夫短篇小說情節評價

(一)樸素、自然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大多是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掘

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在平淡無奇的故事中透視生活的真理,在平凡瑣事的描繪中揭示出某些重大的社會問題,使得其作品樸素得跟現實生活一樣真實而自然。如《苦惱》中寫一位馬夫姚納,在兒子夭折的一星期里,幾次想跟別人訴說一下內心的痛苦,都遭到各懷心事的乘客的冷遇,萬般無奈之下,他只有向老馬傾訴自己的不幸與悲哀。作者藉助這一平淡無奇的故事,揭示出黑暗社會中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漠和小人物孤苦無告的悲慘遭遇,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二)含蓄、冷峻
契訶夫從不輕易在小說中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傾向和主觀議論,而把這種主觀傾向寓含於客觀冷靜的藝術描寫之中,讓生活本身來說話,做到含而不露、耐人尋味。如《瞌睡》寫13歲的小女孩瓦爾卡白天不停地為主人幹活,晚上還得整夜地給主人的小孩搖搖籃。她困極了,可小孩總是哭哭啼啼,使她根本無法入睡。最後她捏死了搖籃中的小孩,倒在地上酣然睡著了。作者在冷峻的描繪中,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意義:瓦爾卡的命運究竟將會如何?對此作者留給了讀者自己去思考。
(三)簡潔、凝練
契訶夫主張「簡潔是才能的姊妹」、「寫作的藝術就是提煉的藝術」,其小說大多是速寫式的,既沒有冗長的景物描寫和背景交代,也很少大起大落、曲折離奇的情節和急劇變化的緊張場面;而是情節簡單、發展迅速、人物不多、主次分明,語言精練明快,善於運用白描式的個性化語言刻化人物性格、塑造典型。比如《變色龍》中僅僅寫了狗咬人一件事,警察斷案一個場面,四個人物,故事情節發展極其簡單,作者僅僅抓住了警官奧楚蔑洛夫在審案過程中的五次「變色」加以描繪、便收到極其強烈的諷刺效果。

⑼ 契柯夫短片小說心得體會1000字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讀書筆記及心得感悟1500字:

近來讀了一整本契訶夫的短篇小說集足有600頁。其中篇幅越短成文時期越早的,閱讀起來對條理、意境的理解就越清晰。書籍在前言里說,契訶夫年輕時迫於生計,給一些小型刊物寫了很多幽默感強的短篇小說。雖然是在迫於經濟壓力時的作品,其中的主旨含義卻並不隨便,而且很深刻。每篇小說都彷彿一幅黑色幽默畫。如《不平的鏡子》、《變色龍》、《一個文官的死》、《廚娘出嫁》都用了簡單的線條巧妙地勾勒出來。猜想在契訶夫年輕時,一定心存許多少年人才特有的清高、大膽和不懈,他將這些觀點和態度,充分表現在作品裡,創造了這段時期特有的文學光彩。

青春少識,堅信道德真理,與現實世界發生猛烈碰撞時,所引發的心理抗爭的潮湧,多麼激盪和純粹呀!青春的抗爭是激烈和單一的,或是對應一個點,或是極為表象的部分。它的缺點亦是高尚處,若是人類在終生與世俗的抗爭里,始終以此為鼓舞,又會是怎樣的結局和場景呢?契訶夫的幽默,有年輕人面對渾濁世俗時的戲謔和無奈,思想武裝下的頭腦,經歷了痛苦,餘下的只有冷笑。《不平的鏡子》帶給我的幽默感里,便充滿著驚醒和自問後的懊惱。

寫在不同時期的作品,都有它不可磨滅的光彩。易逝的青春,裹脅了青年人的意氣風發而消散無形,前一分鍾頭腦里有過的深刻印象,在下一分鍾便消失的無影無蹤了。文字記錄了最內在的心靈瞬間,觀點意見,或是性情的悲喜愛憎,它還是一面對比過往的鏡子。不只對作者本人,還對應了所有的有過心靈交匯的讀者。契訶夫前期的短篇作品,並沒有過多的表述個人的憂郁和煩惱。然而青年人特有的憂郁煩惱,一定貫穿在整段歲月之中。難道,他對於個人的情感是麻木的嗎?在微笑的批判里,他的煩惱和憂郁已經有了暢快地抒發,只是他總喜歡持著青年人的孤傲,不肯在思索里添注太多個人的情感。青年人的文字純潔又孤寂,似乎總在利用一切可能掙脫世俗的束縛。

在距離《不平的鏡子》16年後的1899年,他寫了很多中篇作品。坦白地講,我並沒有把所有作品表達的意思全部看懂。作品裡貫穿著很多成熟的疑問,讀後感www.simayi.net而不是確切的結論。尤其是對人生的思考,已經遍及他成熟的頭腦里。像路遙所說的,好的文學作品從來都是提出一個未解的疑問,去誘發讀者思索。1899年的契訶夫就是在對人生的思索里寫小說。而之所以說其是成熟的,正是由於他沒有講述答案,沒有在思索里獲得答案。關於生活意義的思索,從來也沒有準確答案。

在思索人生而不得其果時,很容易陷入困頓。如同而立之年面對挫折時,總是不自覺地思索人生,無從排解時即或變得頹唐起來。契訶夫一定也有這樣的困惑吧?所有作品裡發出的疑問,都是他在高聲詢問,同時也是自我排解。他沒有在作品裡執迷於人生意義的復雜求索中,也沒在困頓中拘泥起來。他用文學,用他的事業作為排遣的方式,收獲了文學的成功,給予世界一批寶貴的精神財富。時而想到我們的生活,也不該總是囿於心裡疑問的無法開釋,便總是空談空想,該用實際行動去探尋,去充盈內心世界。

從幼稚走向成熟,思維觀念的轉變與體征的變化總是相伴而來,在契訶夫的作品很明顯能感受的到。如上文所講的,人生的每一個時期,都有它獨特的光彩,生活如此,文字與精神亦如此。尤其,在連續閱讀了他不同時期的作品,強烈的差異對比,使時間曲線的成像更明顯,也更加能夠領略不同時期的不同風采。所以,每一段歲月,每一場經歷都非凡的,都是值得尊崇和珍惜的。可惜,他年僅44歲便英年早逝,要不然在他老態龍鍾時寫出的作品會是怎樣的風格呢?

契訶夫的後期作品,有俄羅斯文學中對內心世界過分書寫的共性,是我無法更多理解作品主旨的原因之一。

閱讀全文

與契科夫短篇小說不平的鏡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本重生小說主角秦朗 瀏覽:545
都市小說完結免費豪門隱婚 瀏覽:325
抗日英雄穿越現代當醫生的小說 瀏覽:718
顧西爵小說人物名字大全 瀏覽:60
影帝重生劇本小說 瀏覽:830
小說男主角上官夜 瀏覽:49
邪瓶漫畫小說網 瀏覽:878
主角是女生的校園言情小說 瀏覽:376
悅看小說網資源分享 瀏覽:906
男主強女主弱的仙俠小說 瀏覽:992
替身女帝的逆襲小說排行榜 瀏覽:115
小說這樣寫 瀏覽:29
兩個女子穿越古代的小說 瀏覽:138
女主是網紅重生小說排行榜 瀏覽:867
擁有冒險島技能的穿越小說 瀏覽:445
千章以上的都市仙俠小說排行榜 瀏覽:658
神通板磚有聲小說鏈接 瀏覽:295
男主角叫陰陽的小說全集 瀏覽:596
總裁小說灰姑娘 瀏覽:896
葉辛周鐵有聲小說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