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格弗里德·倫茨的人物簡歷
1926年3月17日,西格弗里德·倫茨生於東普士的呂克——現位於波蘭境內的馬祖里亞,父親早逝後,6歲大的倫茨在祖母的撫養下長大。和君特·格拉斯一樣,二戰期間曾加入過希特勒的青年團,那時他才13歲。1943年,17歲的倫茨加入德國海軍,戰爭結束前開了小差逃離軍隊,被英軍俘獲後送到德國的石荷州。戰後,倫茨在漢堡攻讀文學和哲學,1950年,24歲的倫茨開始出任德國《世界報》副刊編輯,他的工作就是改稿——修改別人的連載小說。因為這份工作,他自己也開始嘗試寫作,並於1951年完成了處女作中篇小說《空中有蒼鷹》並開始在《世界報》連載,這部小說中文版不久前剛剛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和九久讀書人出版。倫茨的首次寫作並沒有寫自己熟悉的二戰,而是將時間放在了一戰結束前的芬蘭內戰,小說主人公施滕卡就是民族分裂的受害者,一名遭到新政府迫害的教師,他越獄逃到俄、芬邊境上的佩科村,投奔朋友,最終卻戲劇性地落在了追蹤者的手裡。倫茨的處女作得到了評論界的關注,這本書於1952年被授予雷妮·希克勒獎,德新社則評價這位年輕的作家像一隻「蒼鷹闖進德語文學界」。
倫茨早期最受歡迎的作品是1955年出版的《我的小村如此多情》,這是倫茨當時為他的新婚妻子寫下的幽默溫柔的情書,一共寫了二十個關於自己故鄉的故事。《我的小村如此多情》中文版之前曾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在這本鄉土小說集中,他用簡單、活潑的語言寫自己年少時生活的村莊,故事的場景圍繞在牲畜、谷倉、農家與小村酒館之間,故事的主角盡是居住於此的平凡人物。這部小說當時在德國發型了160多萬冊。
開始寫作的最初10年是倫茨創作的高峰期,他還陸續出版了《與影子決斗》(1953),《激流中的人》(1957),《麵包與運動》(1958),《默哀時刻》,這三部作品均已翻譯成中文出版。1963年,倫茨發表了《滿城風雨》,這位經歷過二戰的年輕作家提出了戰爭的罪責問題,表示了作者對過去戰爭的反思,而關於戰爭反思最成功的作品就是1968年出版的《德語課》。
1926年3月17日,西格弗里德·倫茨生於東普士馬祖里地區的呂克。他曾加入希特勒的青年團,戰爭結束前夕被征入伍,在納粹軍隊崩潰時逃往丹麥。戰後在漢堡攻讀英國文學、德國文學和哲學。1950年任《世界報》副刊編輯。1951年起成為職業作家。倫茨在政治上主張改革,贊同社會民主黨綱領,在藝術上主張藝術為道德服務,反對作家置身於社會現實之外,初期創作受海明威等人的影響。1951年第一部小說為《空中群鷹》。成名作《德語課》發表於1968年,是戰後西德流行較廣的小說之一。小說取材於畫家埃米爾·漢森在納粹統治時期被禁止作畫的真實事件,引起輿論界的重視。倫茨的重要小說還有《與影子決斗》(1953),《激流中的人》(1957),《麵包與競賽》(1958),《默哀時刻》。1963年發表的《滿城風雨》,提出了戰爭的罪責問題,表示了作者對過去戰爭的反思。他還著有話劇和廣播劇。
他的成名作《德語課》名列世界50大小說,是德國中學生的指定讀物,每本德國文學史認定必讀的經典。近期著作有《少年與沉默之海》與《失物招領處》。

⑵ 西格弗里德·倫茨的小說
為何不到打折書店去買它們的打折版?
Ebook的可能性不高
⑶ 倫茨的部份小說描寫了什麼內容
倫茨的重要小說還有《與影子的決斗》(1953),寫一個德國上校重訪非洲戰場,受到良心譴責。《激流中的人》(1957)寫一個老潛水員擔心被辭退而塗改證件上的年齡反而被辭退。《麵包與競賽》(1958)寫一個運動員坎坷的一生。《滿城風雨》(1963)提出了戰爭罪責問題。長篇小說《榜樣》(1973)寫3個教育工作者四處搜尋可以編入書中的「榜樣」而終未果,告訴讀者真正的榜樣有待在生活中追求。《家鄉博物館》(1978)寫一個地毯工人看到過去的納粹省長被選為家鄉博物館的館長,親手把博物館放火燒掉,體現了他對歷史的本質和意義的懷疑。
《蘇萊肯村曾經如此多情》(1955),是倫茨給妻子描繪童年情景的20個故事,是他的短篇小說集。其他短篇小說集還有《雷曼的故事》(1964)、《漢堡人物》(1968)、《嘲諷的獵人》、《敗興的人》(1965)、《愛因斯坦在漢堡橫渡易北河》(1975)等。
⑷ 德國著名作家有哪些
海因里希·海涅、席勒、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萊辛、荷爾德林等。
1、海因里希·海涅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 ,德國著名抒情詩人和散文家,被稱為"德國古典文學的最後一位代表"。1797年12月13日生於德國萊茵河畔杜塞爾多夫一個猶太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時期經歷了拿破崙戰爭。
2、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是德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在開始研究哲學前,尼采是一名文字學家。
3、席勒
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馮·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稱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國18世紀著名詩人、作家、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德國啟蒙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4、萊辛
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年1月22日-1781年2月15日),是德國啟蒙運動時期最重要的作家和文藝理論家之一,他的劇作和理論著作對後世德語文學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5、荷爾德林
德國詩人。古典浪漫派詩歌的先驅,曾被世界遺忘了將近一個世紀。杜賓根大學神學院畢業。當過家庭教師,愛上了僱主的妻子。小說《希波琳》(1797~1799)是以她為模特兒創作的。
⑸ 倫茨的成名作《德語課》描寫了什麼內容
他的成名作《德語課》(1968)是戰後西德流行較廣的小說之一。這部小說取材於畫家埃米爾·漢森在納粹統治時期被禁止作畫的真實事件。一個警察為忠於職守而嚴格禁止畫家作畫,沒收和焚毀他的畫;而警察的兒子卻幫助畫家,因為從展覽會上偷走他的畫而成為「少年罪犯」被送進教養所,在德語課作文時對這件往事作了回憶。
⑹ 西格弗里德·倫茨的小說《德語課》的德文名字叫什麼
Deutschstunde
Deutsch德語
Stunde小時,課時,一節課
⑺ 有什麼外國的著名小說
以下以美來國名著為例:自
1、《教父》普佐;
2、《紅字》霍桑 其他作品 《福谷傳奇》;
3、《湯姆叔叔的小屋》斯托夫人;
4、《草葉集》惠特曼;
5、《湯姆·索亞歷險記》馬克·吐溫;
6、《馬克·吐溫短篇小說集》馬克·吐溫;
7、《歐·亨利短篇小說集》歐·亨利;
8、《馬丁·伊登》傑克·倫敦;
9、《美國的悲劇》德萊塞;
10、《第二十二條軍規》 海勒;
11、《雨王漢德森》 索爾·貝婁;

12、《戰爭與回憶》 赫爾曼·沃克;
13、《幼獅》 歐文·肖;
14、《鋼窟》 阿西莫夫;
15、《皮襪子故事集》 庫柏;
16、《大街》 辛克萊·路易斯;
17、《大地》賽珍珠;
18、《小婦人》路易莎·奧爾科特;
19、《裸者與死者》諾曼·梅勒;
20、《一位女士的畫像》亨利·詹姆斯;
21、《幕府將軍》詹姆士·克拉維爾;
22、《綠野仙蹤》弗蘭克·鮑姆。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世界名著
⑻ 倫茨的名作賞析
賞析德國作家西格弗里德.倫茨的《德語課》
一、作者簡介以及《德語課》內容簡介
Siegfried.Lenz(西格弗里德.倫茨),聯邦德國小說家、劇作家。生於東普魯士呂克的稅務管家庭。17歲被征入伍當水兵,在丹麥駐留期間逃進森林,擺脫追脯,戰爭結束時年僅19歲。戰後在漢堡大學攻讀哲學、英國語言文學和文學史。1950年任《世界報》副刊編輯,1951年起專事文學創作。為四七社成員,曾獲豪普斯特曼獎,所作小說多揭露法西斯主義的罪行,批判社會黑暗。處女作長篇小說《空中群鷹》(1951)、《激流中的人們》(1957)、《滿城風雨》(1963)、《德語課》(1968)等都對不合理的社會現實以及戰爭責任等問題表達了其所思所想。在創作中,他深受陀思妥耶夫斯基、托馬斯.曼、福克納和海明威等文學大師的影響,反對「為藝術而藝術「,也不贊成藝術為政治服務,而是主張藝術為道德服務,認為作家應該直面現實,做揭露社會弊端和表達人民疾苦的代言人,對歷史的教訓進行深刻地反思。
長篇小說《德語課》取材於德國著名畫家埃米爾.漢森在納粹統治時期被禁止作畫這一事實事件。由德籍作家Siegfried.Lenz(西格弗里德.倫茨)創作於1968年。故事發生在1945年。西吉因「盜竊」藝術品被關進了少年教養院,被罰寫一篇名為「盡職的快樂」的作文。這讓他想起了諸多往事,其父耶普森任警察,1943年奉命監視畫家南森,禁止他繼續作畫。耶普森忠實地執行命令,西吉卻背著父親保護藝術品,把父親撕碎的南森的畫恢復成原狀,藏在一個廢舊的磨房的「密室」里。不久,警方借故抓走南森時,畫家偷偷地把一幅畫塞給了西吉。戰爭即將結束時,耶普森在院子里燒毀各種文件材料,英軍趕來,抓走了耶普森,西吉從火堆旁搶出一卷紙,就是父親從南森那裡沒收的畫稿。三個月後,耶普森仍回小鎮任原職,時代早已不同,但他仍執行原來的命令,即把南森的畫稿燒掉。一天,西吉的「密室」突然起火。自此以後,西吉更覺得這些藝術品處於危險之中,需要他去救護,最後發展到病態的地步,以致於在南森的畫展上「盜竊」藝術品。西吉認為自己是在代替父親接受懲罰,因為人們不想審判自己,就把孩子關到教養院。西吉的作文寫了厚厚的幾大本,教養院表示滿意,准備釋放他。他卻面臨著對未來的困惑,彷徨不知所從。
二、賞析《德語課》
其實,賞析一部普通的文學作品是不難的,因為其中大多是可循的文藝創作規律的痕跡,但是像《德語課》這類題材典型且思想深刻的作品,賞析起來就不是這么容易了。這就像中學里老師分析魯迅的文章一樣,常常要求學生結合其時代背景去閱讀,方才有所收獲。
翻開《德語課》,錢定平先生的序言已經是精彩之極了,通過他的序,讀者已能夠掌握故事的來龍去脈了。然而精彩的只是錢先生的議論,故事本身卻令讀者預感到難以解讀。不過,真正開始閱讀以後才發現,這故事並非想像中難以消化,而是帶給讀者諸多的啟發和思考,下面就來具體地鑒賞與分析一下這部《德語課》。
首先,該作品給讀者的第一印象便是戰爭時期下緊張的父子關系。
無疑,作品中西吉與耶普森(西吉之父)的父子關系談不上是良性的,到最後甚至是走向決裂的。但是,真的走向決裂了嗎?《德語課》的回答是否定的。他們根本就不可能走向決裂。其一,是因為他們之間的血緣關系,即使像西吉的哥哥最後離開家鄉也無法擺脫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權威的影響,雖然他們不認同自己的父親,但他們骨子裡還留存著茹格布爾警察的影子;其二,是因為在這種血緣關系下,為了避免被父親同化,從而選擇了完全相反的道路,這從西吉在二戰時期的表現中我們便可了解到這一點。其實,父子的性格是相像的,在文中,西吉的父親是一個自卑、古板且做作的角色,從他對自己妻子表現出的那種想親近,而又羞於表達的樣子便可見一斑。他的這些性格對他的自我表達和對別人的理解都造成了一定的阻礙。他恰恰和貝多芬相反,貝多芬也是不擅於用語言表達自己,也無法理解別人,因此其性格顯得暴躁,和這種「暴躁」相反的茹格布爾的警察卻格外的(用西吉的話說是)「安靜「。但是,為什麼西吉沒有選擇對父親的認同呢?顯然,他長期地受到了畫家的影響。文中的畫家並不像人們印象中藝術家的形象那樣,對於人情世故一無所知,而是極其懂得讓周圍的氣氛變得和諧起來。在這種積極的影響下,西吉眼中的色彩也不得不變得和畫家畫作里的色彩一樣豐富起來,充滿了對於生活的洞察力。於是,禁畫令這條導火線最終引爆了西吉與父親、警察與畫家之間的互相滲透的「戰爭「。對於警察與畫家之間的「戰爭」讀者是一目瞭然的;但是,兒子由於對父親的不認同而為畫家提供的幫助表現出父子之間一種奇特的「擰」著的關系。父親以為派兒子去「監視」畫家就是「父子兵」了,兒子卻在背地裡幫著畫家。至此,讀者完全有理由相信,警察發現了兒子對畫家提供的種種幫助,但為什麼直到西吉被捕之前始終沒有點破這一層呢?是因為他根本沒把兒子做的事情放在眼裡,還是兒子向畫家提供的那些幫助更觸怒了警察,反而使其加深了對於畫家迫害的願望呢?顯然,這其中兩者兼而有之。警察在戰爭時期是家裡的頂樑柱,無論是體魄、頭腦還是人生閱歷,西吉不可能是自己父親的「對手「,或者說能夠阻止父親,又或者能有效地幫助畫家。這些都是不可能的。在作家的筆下,茹格布爾的警察就像當年二戰前期的希特勒大軍一樣堅不可摧。但是實際上,作家並不是要通過「一堂德語課」來告訴讀者關於二戰的歷史,而是試圖通過二戰的發生,去捕捉並揭露那些被逼現出的人性本質,在這里,被作家放大的是人性中的陰暗面,即嫉妒與佔有欲。
也許,對於《德語課》最多的評價是關於歷史意義的,但是展現已成為過去的歷史,正是為今天和明天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借鑒,這也正是許多同類作品的現實意義所在。作家在這里給故事提供了一個大環境,即二戰。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人們表現出的人格為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提供了事實依據,這正像我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抗擊「非典」的行動中、抗洪救災的行動中以及抗震救災的行動中發展的那些火線入黨的黨員們一樣,只有在大災大難或者涉及面廣影響程度深的歷史事件中才能看到人的本質,或者說人們選擇表現出來的那些品性。因此,那些優點和缺點就不是孤立的了,而是某種人格的兩個方面,就像黑白、是非等反義片語的存在一樣。有了這樣一種視角,我們再繼續來「上」《德語課》。
於是我們就不難發現,警察在故事中是受到尊敬的,人們正是因為他的職業以及其「恪盡職守」的工作作風而尊敬他。這個時候,他和畫家是好朋友,直到他多次向畫家提醒那條禁令之前,他都沒有表現出或做出後面那些令他在戰後無法面對自我的性格特徵。開始時,他有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一方面畫家是自己的朋友,他不想使雙方因為禁令而感到難堪;另一方面,他的職業要求他必須向畫家宣布這條禁令,如果無視禁令不僅會使自己惹上麻煩,同時他也會像西吉那樣無法原諒自己沒有盡到一名警察的責任。但是遺憾的是,禁令不管以什麼方式宣布都會給雙方帶來尷尬甚至矛盾。在警察的一再勸說下,畫家始終不肯放棄作畫,這時,警察開始陷入個人情緒之中,執行禁令已經變得刻不容緩,如果再不真正地執行禁令他將失去在當地的威嚴的地位。禁令代表著威嚴,只要執行了禁令那麼他,茹格布爾的警察就有了自己的威嚴。然而不僅如此,他更是對畫家日益增長的「人氣」產生了嫉妒。憑什麼別人都得屈服的禁令,你一個畫家就可以「逍遙法外」?還能得到別人的同情甚至是敬意?在這種心理下導致的結果就是,警察對於畫家不斷的迫害,直至畫家被壓送進了監獄。
但是事情沒有結束,1945年德國終於停火了,可是茹格布爾的「戰爭」始終沒有停火,而是愈演愈烈,直至警察把畫家的工作棚給燒了。這正是作家要在此提出的關鍵性的問題,即對於戰爭的反思。
文中,通過西吉的作文《盡職的快樂》表現了作家對於戰爭,特別是對於二戰的反思提供了的兩類人物。
第一類,就是警察耶普森。文中,所有的人包括畫家,都認為戰爭已經過去了,以前的事不用再提了,雖然他沒有直接向警察這樣表示,但是大家覺得終於可以松一口氣了。然而,畫家的工作棚還是被點燃了,而且是在自己的兒子面前肆無忌憚地做的。看到這里,毫無疑問,警察走進了極端。但是為什麼就極端了呢?因為他無法面對一個現實,那就是他先前的「恪盡職守」在英軍開到的時候,已經失去了其本身所有積極的意義,已經不再是為人們所稱道的優良的品質,而變成了「犯罪的外衣「。可是他又無法當做什麼也沒有發生,他發現自己再也不想去面對畫家了,因為直到「誓死抵抗」時,他已經全然失去了「威嚴「,沒有人再與他站在同一條戰線上了,他變得孤獨,或者說因為自己的頑固脫離了群體而被孤立出來。這時,自卑的心理使他變得更加狹隘,而且畫家在戰後又獲得了更高的社會地位,這所有的一切促使他做出了一個選擇,那就是只有繼續執行禁令才能活得輕松一點,哪怕失去了所有的人。這就是西吉「說的「:大人們不願審判自己,而把煩惱(指西吉自己)裝上快艇送往少年教養院。
就像前文中提到過的,西吉雖然做著與父親的願望相反的事,然而這都是他從警察那裡繼承的性格使然。
於是,作家替時代歸結的第二類人群,西吉,即警察們的年輕後代們便躍然紙上。
文中的西吉內向、沉默、不多話,但是倒並不怕生。由於受到畫家的影響,從而對身邊的事物總是充滿好奇,還加以觀察與思考,然後得出一些令自己感到滿意的結論,而《盡職的快樂》這篇作文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在這里,作家通過西吉反映了當時年輕人的不知所措。其中有兩層關系,第一層,「西吉」們不知道要如何來看待「警察」這樣的家長,正如西吉自己一樣,懼怕著父親洞察一切的「透視眼」和那份犯罪時「安靜」的神態。這些是他無法抵抗的,除了逃跑,他不知道還能有什麼辦法能夠躲避父親的「視線「;另一層,即懷著這份恐懼他覺得任何地方都不足以安全地保護自己。
其實,這些情緒與思緒的體驗是表層的,更深層的原因是什麼呢?是自卑,是那種本來引以為豪的優秀的民族品質遭到了外人與國人自己的普遍質疑而產生的深刻的自卑感。於是我們看到作家從《德語課》出發的不僅僅是尋求盡職的新的定義,更是提出了「我們還要不要盡職?」這樣的問題。因為曾經的「盡職」引起了如此浩大的人類災難。
面對這樣的問題,「西吉」們把原因歸結為不願自我審判的警察們。但究竟還是否需要「盡職」呢?顯然,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如果德國人沒有在非反動權力的領導下恪盡職守的話,那麼就不會有今天日益強大的德國;就不會有今天令人欽佩的德意志民族,而且我們可以猜測到,德國民眾一定從類似《德語課》這樣的文藝作品中反思了每個人自己的二戰史,把文藝作品當成一面鏡子,照出自己曾經的、直到「照」之前還不願承認的「醜陋「,這是需要勇氣與決心的,從德國總理面對死難者的下跪,我們便可以得到答案,那些「茹格布爾的警察們」終於從內心深處承認了自己曾經犯下的罪孽。
那麼,今天看《德語課》的意義何在呢?或者說作家通過作品做出的那些對於二戰的反思和對於人性的剖析對於今天的我們還有什麼作用呢?
顯然,作用是很大的。如果這樣的作品再早一些傳入我國,或者得到普遍的閱讀與理解,那麼我國的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或許是可以避免的。《德語課》的意義就在於,它是一面鏡子,是一面服務於構建和諧社會中道德體系的鏡子,有了這面鏡子,人們不管在何種社會環境下都能照見自己靈魂的本質、真正的面貌,從而加以改正或者起碼也得加以壓制,別讓自己靈魂中的陰暗面給周圍的人帶去傷害。
其實,這也正是所有優秀的文藝作品的共性所在,不管作品的主題是什麼,愛情、犯罪、寫實等等,雖然寫的主題不一樣,但是行文一定是源自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在主題的周圍圍繞著千千萬萬實際生活中的場景、人物性格、社會結構和文化習慣。而這些側面恰恰就是鏡子,讓每個人照一照自己,究竟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或者在相似的場合中自己是否會做出與某些角色同樣的事情,如果是好事情,那當然太好了,但是如果那是些利己不利人或者既不利己又不利人的事,那多少會對相應的讀者產生一定程度的觸動,畢竟能夠閱讀這些作品的人在靈魂深處還是具備自省的能力的,顯然,《德語課》就是要達到,實際也達到了這樣一種社會教育的目的,因此,它才可以在今天這樣一個和平年代依然能夠遇到許多能與其產生共鳴的讀者。同時,這部作品也向世人提供了頗多的啟迪和警示,因為只有在更徹底地對戰爭和在戰爭中逼現出的人性本質進行反思後,我們這個世界才有可能真正地實現永久的和平。

⑼ 倫茨的生平介紹
1926年3月17日,倫茨·S生於東普士馬祖里地區的呂克。他曾加入希特勒的青年團,戰爭結束前夕被征入伍,在納粹軍隊崩潰時逃往丹麥。戰後在漢堡攻讀英國文學、德國文學和哲學。1950年任《世界報》副刊編輯。1951年起成為職業作家。
倫茨在政治上主張改革,贊同社會民主黨綱領,在藝術上主張藝術為道德服務,反對作家置身於社會現實之外,初期創作受海明威等人的影響。1951年第一部小說為《空中群鷹》。成名作《德語課》發表於1968年,是戰後西德流行較廣的小說之一。
小說取材於畫家埃米爾·漢森在納粹統治時期被禁止作畫的真實事件,引起輿論界的重視。倫茨的重要小說還有《與影子決斗》(1953),《激流中的人》(1957),《麵包與競賽》(1958)。1963年發表的《滿城風雨》,提出了戰爭的罪責問題,表示了作者對過去戰爭的反思。他還著有話劇和廣播劇。
1926年3月17日,倫茨出生於東普魯士馬祖里地區的呂克城,父親是海關官員。他在法西斯統治下度過童年時代。一九四三年中學畢業後被征入伍,當了一名海軍士兵。在納粹軍隊潰敗時逃往丹麥。戰爭結束前夕,他在丹麥的森林裡度過一段時期。戰後,他到漢堡大學攻讀英國文學、德國文學和哲學。一九五○年任《世界報》副刊編輯。一九五一年起成為職業作家,定居在漢堡。這個德國北部的港口城市成為他許多小說的創作背景。
1951年,他的《空中之鷹》問世。這部長篇小說敘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個逃犯在芬蘭邊境被邊防軍
打死的故事。小說發表後,引起文學界的重視,次年榮獲萊辛獎。他在文壇嶄露頭角後,創作欲一發而不可收,接連推出一批有影響的佳作,其中有描寫一個德國上校重訪非洲戰場、受到良心譴責的小說《與影子的決斗》 (1953),還有描寫一個老潛水員因擔心年老失業而塗改證件上的年齡、終被辭退的中篇小說《激流中的人》(1957)。一九六八年,他推出了長篇小說《德語課》。這部作品取材於畫家埃米爾·漢森在納粹統治時期被禁止作畫的真實事件。作者不以第一人稱出現在小說情節的主線之中,而是讓一個少年犯被罰寫作文敘述小說的主要情節,他的父親是一個警察,他在作文中敘述了他父親盲目執行納粹的命令,對一個在戰爭中救過他性命的畫家進行迫害的罪惡行徑。小說以傳統的敘述手法,剖析和批判了長期被作為「德意志品質」來宣揚的「忠於職守」的思想,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激發人們對被納粹踐踏的公民義務進行反思。《德語課》使倫茨一舉成名,同時也使倫茨成為戰後德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70年代,倫茨的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現實,針砭時弊,從不同的側面描寫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主題思想進一步得到升華。長篇小說《楷模》(1973)是他這一創作時期的代表作,敘述了三個教育工作者著手編寫教科書的第三章《傳記與榜樣》,四處尋找可以編入書中的「楷模」,最終一無所獲的故事。小說通過資本主義社會中找不到楷模的事實,揭露了現實生活中的弊端,反映了人民的不滿情緒。另一部值得稱道的小說是《家鄉博物館》 (1978),寫一個地毯工人看到過去的納粹州長被選為家鄉博物館的館長,怒不可遏,親手把博物館付之一炬,表示他對歷史的本質和意義的懷疑。
倫茨是一個多產的作家,除了創作長、中篇小說外,他還寫了大量的短篇小說,以及劇本和廣播劇等,他的短篇小說題材各異,意蘊深遠。如短篇小說集《蘇萊肯村曾經如此多情》(1955),是他給妻子描繪童年情景的二十個故事,取材於家鄉呂克的童話和軼聞,大多荒誕怪異,充滿諷刺意味。按照許多讀者的看法,這些 「鄉土小說」是倫茨最優秀的短篇小說。倫茨在後記中說:「我的故鄉可以說是在歷史的背面,它沒有產生過著名的物理學家,也沒有產生旱冰運動冠軍或者總統。相反,在那裡能找到的是人類社會不顯眼的金子:伐木工、農民、漁民、領實物津貼的工人、小手工業工人和扎掃帚的人。他們與世無爭,不急不躁,相安無事地過他們的日子……這個集子所收的故事和小品就彷彿是對馬祖里人心靈的探索……」倫茨就是這樣把他的家鄉作為小說中的現場,並以此為立足點,以文學手段展現社會的各個細節。在德國五十年代的「鄉土小說」中,倫茨的短篇小說佔有重要的地位。倫茨其他短篇小說集還有《雷曼的故事》(1964)、《漢堡人物》 (1968)、《被嘲笑的獵人》、《敗興的人》(1965)、《愛因斯坦在漢堡橫渡易北河》(1975)等。
倫茨在創作上深受福克納、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海明威等人的影響,可以說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創作的啟蒙老師,他的處女作《空中之鷹》就明顯地帶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藝術色調。他的《被嘲笑的獵人》使人聯想到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的寫作方法。當然,倫茨在創作上也有其顯著的藝術特色,他在作品中大多採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避免使用異乎尋常的新奇的文體手段。他的作品的主題往往通過歷史的影射、歷史的聯想和歷史的回憶顯現出來,在一定的程度上觸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實質問題。
倫茨的《麵包與運動》(1959)和《燈塔船》(1960)是兩部膾炙人口的佳作。這兩部小說以深刻的思想性和迷人的藝術魅力贏得了讀者的喜愛,至今在德國仍長銷不衰。

⑽ 誰能給我整一份最全的古今中外的好書的目錄
摩訶婆羅多插話選 [印度] 趙國華譯
五卷書 [印度] 季羨林譯
沙恭達羅 [印度] 迦梨陀娑著 季羨林譯
詩選 [印度] 泰戈爾著 石真 謝冰心譯
薔薇園 [波斯] 薩迪著 水建馥譯
小說戲劇選 [俄] 果戈理著 滿濤譯
死魂靈 [俄] 果戈里著 滿濤 許慶道譯 奧勃洛摩夫* [俄] 岡察落夫著 齊蜀夫譯
詩 選* [俄] 萊蒙托夫著 余振譯
當代英雄* [俄] 萊蒙托夫著 草嬰譯
獵人筆記 [俄] 屠格涅夫著 豐子愷譯
前夜 父與子 [俄] 屠格涅夫著 麗尼 巴金譯
誰在*能過好日子 [俄] 涅克拉索夫著 飛白譯
罪與罰*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岳麟譯
亞.奧斯特洛夫斯基戲劇選(俄)奧斯特洛夫斯基 臧仲倫譯 謝德林童話集* [俄] 謝德林著 張孟恢譯 寓言選 [俄] 克雷洛夫著 辛未艾譯 怎麼辦 [俄] 車爾尼雪夫斯基著 蔣路譯
安娜.卡列尼娜 [俄]列夫.托爾斯泰著 周揚 謝素台譯
復活* [俄] 列夫.托爾斯泰著 草嬰譯
中短篇小說選*[俄] 列夫.托爾斯泰著 草嬰譯
契訶夫小說選 [俄] 契訶夫著 汝龍譯 蕾莉與馬傑農 [亞塞拜然] 內扎米 盧水譯
法爾哈德和希琳 [烏茲別克] 納沃依
詩 選* [烏克蘭]謝甫琴科著 戈寶權 張鐵弦夢海 任溶溶譯
高爾基短篇小說選 瞿秋白 巴金 耿濟之 伊信譯
傀儡* [波蘭] 普魯斯著 庄瑞源譯
十字軍騎士* [波蘭] 顯克微支著 陳冠商譯
古希臘抒情詩選 [希臘] 水建馥譯
埃涅阿斯紀 [羅馬] 維吉爾著 楊周翰譯
雨果詩選 [法]雨果著 程曾厚
九三年 [法]雨果著 鄭永慧譯
巴黎聖母院 [法]雨果著 陳敬容譯
木工小史* [法]喬治.桑著 齊香譯
包法利夫人 [法]福樓拜著 李健吾譯
都德小說選* [法]都德著 郝運譯
萌芽 [法]左拉 黎柯譯
金錢 [法]左拉著 金滿城譯
小說選* [法]法郎士著 蕭甘 郝運譯
莫泊桑中短篇小說選 郝運 趙少侯
一生 漂亮朋友 [法]莫泊桑著 盛澄華 張冠堯譯
約翰.克利斯朵夫 [法]羅曼.羅蘭著 傅雷譯
熙德之歌* [西] 趙金平譯
堂吉訶德 [西]塞萬提斯著 楊絳譯
戲劇選* [西]維加著 朱葆光譯
戲劇選* [西]卡爾德隆著 周訪漁譯
戲劇二種 [德]萊辛著 商章孫等譯
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 [德]歌德著 關惠文譯
威廉.邁斯特的漫遊時代 [德]歌德著 馮至 姚萬昆譯
詩選 [德]席勒著 錢春綺譯
雄貓摩爾的生活觀* [德]霍夫曼著 韓世鍾譯
小說戲劇選* [德]克萊斯特著 商章孫 楊武能譯
艾菲.布里斯特* [德]台奧多爾 馮塔納著 韓世鍾譯
亨利四世* [德]亨利希.曼著 董問樵譯
戲劇二種* [德]霍普特曼著 韓世鍾 章鵬高譯
臣僕* [德]亨利希.曼著 傅惟慈譯
布登勃洛克一家 [德]托馬斯.曼著
短篇小說選* [德]托馬斯.曼著 錢春綺 劉德中譯
德國詩選* [德] 錢春綺譯
阿馬羅神父的罪惡* [葡]克羅茲著 翟象俊 葉揚譯
綠衣亨利 [瑞士]凱勒著 田德望譯
童話選 [丹麥]安徒生著 葉君健譯
戲劇四種 [丹麥]安徒生著 潘家洵譯
坎特伯雷故事* [英]傑弗雷.喬叟著 方重譯
喜劇五種 [英]莎士比亞著
悲劇四種(英)莎士比亞 卞之琳譯
失樂園* [英]彌爾頓著 朱維之譯
魯賓遜漂流記 [英]笛福著 徐霞村譯
格列佛游記 [英]斯威夫特 張健譯
棄兒湯姆.瓊斯史 [英]菲爾丁著 蕭乾譯(一說張谷若譯)
多情客游記 [英]羅.斯泰恩著 石永禮譯
彭斯詩選 [英]彭斯 王佐良譯
中洛辛郡的心臟 [英]司各特著 章益譯
傲慢與偏見* [英]奧斯丁著 王科一譯
唐.璜 [英]拜倫著 查良錚譯
抒情詩選 [英]雪萊著 查良錚譯
瑪麗.巴頓* [英]蓋斯凱爾夫人著 荀枚 佘貴堂譯
名利場 [英]薩克雷著 楊必譯
董貝父子* [英]狄更斯著 祝慶英譯
大衛.考坡菲爾* [英]狄更斯著 張谷若譯
荒涼山莊* [英]狄更斯著 黃邦傑 陳少衡 張自謀譯
簡.愛* [英]夏.勃朗特著 祝慶英譯
呼嘯山莊* [英]愛. 勃朗特著 方平譯
米德爾馬契 [英]喬治.愛略特著 項星耀譯
德伯家的苔絲 [英]哈代著 張谷若譯
戲劇三種 [英]蕭伯納著
福爾賽世家* [英]高爾斯華綏著 周煦良譯
英國詩選* 王佐良主編
最後的莫希幹人* [美]費.庫柏著 宋兆霖譯
紅字* [美]納.霍桑著 侍桁譯
朗費羅詩選 [美] 楊德豫譯
湯姆大伯的小屋* [美]斯陀夫人著 黃繼忠譯
斯.茨威格小說選 [奧]
西線無戰事 [德 雷馬克]
憤怒的葡萄 [美 斯坦貝克]
起義 [羅 李.列勃里亞努]
恰巴耶夫 [蘇聯 富爾曼諾夫]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蘇聯 奧斯托洛夫斯基]
普通人狄蒂 [丹 尼克索]
古斯泰.貝林的故事 [瑞典 拉格洛孚]
喀爾巴阡山狂想曲 [匈 伊雷什.貝拉]
自由或死亡 [希臘 卡贊扎基]
廣漠的世界 [秘魯] 西羅.阿萊格里亞
梅特林克戲劇選 [比]
變 [法 米歇爾.布托爾]
阿爾特米奧.克羅斯之死 [墨 卡洛斯.富思特斯]
艾特瑪托夫小說選 [蘇]
哈拉馬河 [西 費洛西奧]
看不見的人 [美 拉.艾里森]
城堡 [英 阿.約.克羅寧]
萊尼和他們 [西德 海因里希.伯爾]
雪國 [日 川端康成]
農民(春、夏、秋、冬)[波 萊蒙特]
旋渦 [哥倫比亞 里維拉]
無產者安娜 [捷克 奧勃拉赫特]
刀鋒 [英 毛姆]
縮影 [日 德田秋聲]
侏儒 [瑞典 巴.拉格維斯]
喪鍾為誰而鳴 [美 海明威]
菲茨傑拉德小說選 [美]
偽幣製造者 [法 紀德]
在輪下 [德 赫爾曼.黑塞]
好兵帥克歷險記 [捷克 哈謝克]
莫拉維亞短篇小說選 [意]
小城畸人 [美 舍伍德.安德森]
土生子 [美 理查.賴特]
喧嘩與騷動 [美 威廉.福克納]
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選 [英]
告別 [德 約翰內斯.貝歇爾]
血與沙 [西班牙 伊巴涅斯]
啊 拓荒者! 我的安東妮亞 [羅 薇拉.凱瑟]
人的大地 (法)聖艾克絮佩里
人的境遇 (法)安德烈.馬爾羅
豪門春秋 (美)伊迪絲.華頓
鯢魚之亂 (捷克)卡雷爾.恰佩克▲
第七個十字架 (德)安娜.西格斯
大師和瑪格利特 (俄)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
羅生門 (日本)芥川龍之介
告別馬焦拉 (俄)拉斯普京
沉船 (印度)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岸 (俄)尤里.邦達列夫▲
蛇結 (法)弗朗索瓦.莫里亞克
兩宮之間 (埃及)納吉布.馬哈福茲
馬人 (美)約翰.厄普代克
老婦還鄉 (瑞士)弗里德里希.迪倫馬特
托諾-邦蓋 (英)威爾斯
間諜 (英)約瑟夫.康拉德
在少女們身旁 (法)馬塞爾.普魯斯特
諾爾瑪或無盡的流亡 (法)羅布萊斯
獨粒鑽石 (烏拉圭)基羅加
煙雨霏霏的黎明 (俄蘇)康斯坦丁.帕烏斯托夫斯基
聖女桑塔 (墨西哥)甘博亞
愚人船 (美)安.波特
堂塞貢多.松布拉 (阿根廷)吉拉爾德斯
青春——康拉德小說選 (英)約瑟夫.康拉德
幸運兒彼爾(上、下) (丹麥)彭托皮丹
大地的成長 (挪威)克納特.漢姆生
考德威爾中短篇小說選 (美)歐斯金.考德威爾(2000年再版更名為《煙草路》)
北緯四十二度 (美)多斯.帕索斯
一九一九年 (美)多斯.帕索斯
賺大錢 (美)多斯.帕索斯
人樹 (澳大利亞)帕特里克.懷特
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 (俄)高爾基
大街 (美)辛克萊.路易斯▲
裸者與死者(上、下卷)(美)諾曼.梅勒(再版本合並為一冊)
風中蘆葦 (義大利)黛萊達
紅顏薄命 (芬蘭)弗.埃.西蘭帕
幼獅 [美]歐文.肖
蠅王 [英]威廉.戈爾丁
赤手斗群狼 [德]布魯諾.阿皮茨
加布里埃拉 [巴西]若熱.亞馬多
百年孤獨 [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
海浪 [英]弗吉尼亞.吳爾夫
血的婚禮 [西班牙]加西亞.洛爾卡
名望與光榮 [波蘭]雅.伊瓦什凱維奇
基希報告文學選 [捷克] 基希
兒子與情人 [英]勞倫斯
巴比特 (美)辛克萊.路易斯
莫里亞克小說選 (法)弗朗索瓦.莫里亞克
蜜蜂腦袋奧勒 [德]埃爾溫.施特里特馬特
魔山 [德]托馬斯.曼
鐵皮鼓 [德]格拉斯
雨王漢德森 [美]索爾.貝婁
探險家沃斯 [澳大利亞]帕特里克.懷特
彼得大帝 [蘇]阿.托爾斯泰
嚮往宮 [埃及]邁哈福茲
薩爾卡。瓦兒卡 [冰島]哈爾多爾.拉克斯奈斯
空中飛行員 [法]聖埃克絮佩里
城堡 [奧地利]卡夫卡
蒲寧短篇小說集 [俄]蒲寧
荒誕派戲劇集 [法]貝克特 尤奈斯庫等
鼠疫 [法]加繆
加西亞.馬爾克斯中短篇小說集 [哥倫比亞]馬爾克斯
橡皮 [法]羅布.格里耶
伙計 [美]馬拉默德
普寧 [美]納博科夫
波特中短篇小說集 [美]波特
盧布林的魔術師 [美]辛格
斜陽 [日]大宰治
魚王 [蘇]阿斯塔菲耶夫
老人 [蘇]科里豐諾夫
麵包與運動 [西德]倫茨
一個分成兩半的子爵 [意]卡爾維諾
勞倫斯短篇小說集 [英]勞倫斯
癌症房(上、下) [蘇]索爾仁尼琴
第二十二條軍規 [美]約瑟夫.赫勒
活下去,並且要記住 [蘇]拉斯普京
海的未婚妻 [蘇]阿納托利.金
現代派美術作品集
迪倫馬特小說集 [瑞士] 迪倫馬特
漿果處處 [蘇]葉.亞.葉甫圖申科
黛茜密勒 [英]亨利.詹姆斯
孤獨與沉思 [法] 普魯多姆
羅馬風雲 [德] 蒙森
挑戰的手套 [挪威] 比昂遜
金島 [法] 米斯塔爾
偉大的牽線人 [西班牙] 埃切加賴
第三個女人 [波蘭] 顯克微支
青春詩 [意] 卡爾杜齊
老虎!老虎! [英] 吉卜林
精神生活漫筆 [德] 魯道爾夫.歐肯
騎鵝歷險記 [瑞典] 拉格洛夫
特雷庇姑娘 [德] 保爾.海澤
花的智慧 [比利時] 梅特林克
群鼠 [德] 霍甫特曼
飢餓的石頭 [印度] 泰戈爾
約翰.克里斯多夫 [法] 羅曼.羅蘭
朝聖年代 [瑞典] 海頓斯坦
磨房血案 [丹麥] 吉勒魯普
天國 [丹麥] 彭托皮丹
奧林比雅的春天 [瑞士] 施皮特勒
大地碩果.畜牧神 [挪威] 漢姆生
苔依絲 [法] 法朗士
不吉利的姑娘 [西班牙] 貝納文特
麗達與天鵝 [愛爾蘭] 葉芝
福地 [波蘭] 萊蒙特
聖女貞德 [愛爾蘭] 喬治.肖伯納
邪惡之路 [意]黛萊達
創造進化論 [法] 亨利.柏格森
新娘.主人.十字架 [挪威] 西格里德.溫塞特
魔山 [德] 托馬斯.曼
巴比特 [美] 辛克萊.路易斯
荒原和愛情 [瑞典] 卡爾費爾德
有產者 [英] 約翰.高爾斯華綏
米佳的愛 [俄] 蒲寧
尋找自我 [意] 皮蘭德婁
天邊外 [美] 奧尼爾
蒂博一家 [法]馬丁.杜.加爾
大地 [美] 賽珍珠
少女西麗亞 [芬蘭] 弗蘭斯 .西蘭帕
漫長的旅行 [丹麥] 威廉.楊森
柔情 [智利] 米斯特拉爾
荒原狼 [德] 赫爾曼.黑塞
田園交響曲 [法] 安德烈.紀德
四個四重奏 [英] 托瑪斯 艾略特
我彌留之際 [美]福克納
哲學.數學.文學 [英] 帕特蘭.羅素
大盜巴拉巴 [瑞典] 拉格克維斯特
愛的荒漠 [法] 莫里亞克
不需要的戰爭 [英] 溫斯頓.丘吉爾
老人與海 [美] 海明威
漁家女 [冰島] 拉克斯奈斯
悲哀的詠嘆調 [西班牙] 希門內斯
局外人.鼠疫 [法] 加繆
日瓦戈醫生 [蘇聯] 帕斯捷爾納克
水與土 [意] 誇西莫多
藍色戀歌 [法] 佩斯
橋.小姐 [南斯拉夫] 伊沃.安德里奇
人鼠之間 [美]斯坦貝克
畫眉鳥號 [希臘] 瑟弗里斯
蒼蠅 [法] 讓一保爾.薩特
靜靜的頓河 [蘇聯] 肖洛霍夫
行為之書 [以色列] 阿格農
逃亡 [瑞典] 薩克斯
玉米人 [瓜地馬拉] 阿斯圖里亞斯
雪國 故都 千紙鶴 [日本] 川端康成
等待戈多 [法] 貝克特
癌症樓 [蘇聯] 索爾任尼琴
情詩.哀詩.贊詩 [智利] 聶魯達
女士及眾生相 [德] 亨利希.伯爾
風暴眼 [澳大利亞] 亞帕特里克.懷特
烏洛夫的故事 [瑞典] 約翰遜
露珠里的世界 [瑞典] 馬丁遜
生活之惡 [意] 蒙塔萊
赫佐格 [美]索爾.貝婁
天堂的影子 [西班牙] 阿萊克桑德雷
魔術師.原野王 [美] 辛格
英雄的輓歌 [希臘] 埃利蒂斯
拆散的筆記本 [美] 切斯拉夫.米沃什
迷惘 [英] 卡內蒂
霍亂時期的愛情 [哥倫比亞] 加西亞.馬爾克斯
蠅王.金字塔 [英] 威廉.戈爾丁
紫羅蘭 [捷克] 塞弗爾特
弗蘭德公路.農事詩 [法] 西蒙
獅子和寶石 [奈及利亞] 沃萊.索因卡
從彼得堡到斯德哥爾摩 [美]布羅茨基
街魂 [埃及] 納吉布.馬哈福茲
為亡靈彈奏 [西班牙] 卡.何.塞拉
太陽石 [墨西哥] 奧.帕斯
七月的人民 [南非]納丁.戈迪默
鐵皮鼓 [德]格拉斯
呼喚雪人 [波蘭]希姆博爾斯卡
第一輯
弗洛爾和她的兩個丈夫 [巴西]若熱.亞馬多
狂人瑪伊塔 [秘魯]巴爾加斯.略薩
大使先生 [巴西]埃里科.維利希莫
旁邊的花園 [智利]何賽.多諾索
拉丁美洲短篇小說選 陳光孚編
拉丁美洲歷代名家詩選 趙振江編
拉丁美洲散文選 林光主編
第二輯
紅唇 [阿根廷]馬努埃爾.普伊格
愛情和陰影 [智利]伊薩貝爾.阿連德
獨裁者的葬禮 [委內瑞拉]烏斯拉爾.彼特里
一個遇難者的故事 [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
近乎天堂 [墨西哥]路易斯.思波達
大埋伏 [巴西]若熱.亞馬多
第三輯
胡利婭姨媽與作家 [秘魯]巴爾加斯.略薩
最明凈的地區 [墨西哥]卡洛斯.富恩特斯
酒吧長談 [秘魯]巴爾加斯.略薩
叛亂 [智利]安東尼奧.西卡爾梅達
默默的招供 [巴西]若蘇.埃蒙特羅
中獎彩票 [阿根廷]胡利奧.科塔薩爾
死屋 一號辦公室 [委內瑞拉]奧特羅.西瓦爾
帕斯作品選 [墨西哥]奧克塔維奧.帕斯
白痴市場 [哥倫比亞]古斯塔沃.加爾德阿薩瓦爾
英雄與墳墓 [阿根廷]埃內斯托.薩瓦托
第四輯
帝國軼聞 [墨西哥]德爾.帕索
總統先生 [瓜地馬拉]阿斯圖里亞斯
胡安.魯爾福全集 [墨西哥]胡安.魯爾福
卡彭鐵爾作品集 [古巴]阿萊霍.卡彭鐵爾
百年孤獨 [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
巴比倫彩票 [阿根廷]博爾赫斯
第五輯
天譴 [尼加拉瓜]賽爾希奧.拉米雷斯
英雄夢 [阿根廷]比約.卡薩雷斯
漫歌 [智利]巴勃羅.聶魯達
跳房子 [阿根廷]胡利奧.科塔薩爾
請聽清風傾訴 [烏拉圭]胡安.卡洛斯.奧內蒂
長笛與利劍 [古巴]何賽.馬蒂
第六輯
拉美詩選(修訂本)
拉美中篇小說選(修訂本)
拉美短篇小說選(修訂本)
拉美散文選(修訂本)
綠房子 [秘魯]巴爾加斯.略薩
文藝對話集 [希臘]柏拉圖著 朱光潛譯
詩學 詩藝 〔希臘、羅馬〕亞里士多德、賀拉斯著 羅念生 楊周翰譯
論崇高 [羅馬〕朗迦納斯著
古希臘羅馬文論選〔希臘、羅馬〕 亞里士多德 西塞羅 昆提里央 琉善著
歐洲重世紀美學論文選 普羅提諾 聖.奧古斯丁 阿伯拉爾 聖.托馬斯.阿奎那著
古代印度文藝理論文選 婆羅多牟尼 檀丁 阿難陀彈伐那 曼摩吒 毗首那他著 金克木譯
小說神髓〔日〕坪內逍遙著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文論選 但丁 彼特拉克 卜伽丘 塔索 清西奧 明圖爾諾 卡斯特羅維特羅 瓜里尼著
新科學選〔意〕維柯著
英國經驗主義美學論文選 培根 霍布斯 休謨 博克著
英國十六—十八世紀文論選 錫德尼 德萊登 愛德華.楊格 約翰遜著
十九世紀英國詩人論詩 渥茲渥斯 柯爾立治 雪萊 濟慈著
英國十九世紀文論選 梅瑞狄斯 莫里斯 配特著
詩的藝術 〔法〕波瓦洛著
論文學 〔法〕伏爾泰著
論文學與藝術 〔法〕盧梭著
美學論文選 [法〕狄德羅著 徐繼曾等譯
論文學 〔法〕斯達爾夫人著
論文學(《拉辛與莎士比亞》等) 〔法〕司湯達著
論文學(《人間喜劇》序、《貝爾研究》)〔法〕巴爾扎克著
論文學 〔法〕雨果著 柳鳴九譯
論文學 〔法〕聖.勃夫著
文學書簡 小說論 〔法〕福樓拜 莫泊桑著
論文學 〔法〕波德萊爾著
藝術哲學 〔法〕泰納著
文學論文選 〔法〕左拉著
文學生活選 〔法〕法朗士著
論文學 〔法〕布爾熱著
論文學與戲劇 〔法〕羅曼.羅蘭著
判斷力批判(上) 〔德〕康德著
拉奧孔 [德〕萊辛著 朱光潛譯
漢堡劇評選 〔德〕萊辛著
文學論文選 〔德〕赫爾德爾著
論文學與藝術 〔德〕歌德著
歌德談話錄 〔德〕愛克曼輯錄 朱光潛譯
文學通訊錄 〔德〕歌德 席勒著
《美學書簡》及其他 〔德〕席勒著
論文學 〔德〕奧.史雷格爾 弗.史雷格爾著
美學選 〔德〕黑格爾著
論文學與藝術 〔德〕海涅著
美學論文選 〔德〕叔本華著
《悲劇的誕生》及其他 〔德〕尼采著
文學論文選 〔俄〕別林斯基著
論文學與藝術 〔俄〕謝德林著
文學論文選 〔俄〕車爾尼雪夫斯基著
論文學與藝術 〔俄〕列.托爾斯泰著
文學論文選 〔俄〕杜勃羅留波夫著 辛未艾著
現實主義者 〔俄〕皮薩烈夫著
文學論文選 〔俄〕岡察洛夫 屠格涅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苛羅連科著
保爾和薇吉妮 [法]聖比埃
白夜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家族復仇 [法]巴爾扎克
強盜 [匈]莫里茲
人鼠之間 [美]斯坦貝克
西方愛情詩選 莫家祥 高子居編
七個被絞死的人 [俄]安德烈耶夫
愛瑪 [英]奧斯丁
巴黎的憂郁 [法]波德萊爾
麥克白夫人 [俄]列斯科夫
黑奴籲天錄 [美]斯陀夫人
普希金戲劇集 [俄]普希金
葉賽寧詩選 [俄]葉賽寧
麥田裡的守望著 [美]塞林格
心 [日]夏目漱石
阿伽門農王 [古希臘]埃斯庫羅斯
丁香花開 [蘇]左琴科
暗夜行路 [日]志賀直哉
阿道爾夫 [法]貢斯當
十二個 [蘇]勃洛克
籠中鶴 [匈]米克沙特
囚鳥 [美]馮納格特
哥薩克 [俄]列.托爾斯泰
熔煉 [法]尤瑟納
一個迷途的女人 [美]惠拉.凱瑟
布羅迪小姐的青春 [英] 莫麗爾.斯帕克
綠色黑暗 [蘇] 吉洪諾夫
金閣寺 [日] 三島由紀夫
斯德哥爾摩人 [瑞典] 伊瓦.魯—約翰遜
獲救之舌頭 [奧地利] 艾利亞斯.卡內蒂
鍾歸阿達諾 [美] 約翰.赫西
靈魂的枷鎖 [] 鮑.尼.拉伊諾夫
我們的祖先 [意] 卡爾維諾
蜘蛛女之吻 [阿根廷] 馬努埃爾.普伊格
人間的食糧 [法]紀德
九、 詩苑譯林(湖南人民)
戴望舒譯詩集
梁宗岱譯詩集
朱湘譯詩選
戈寶權譯詩選
德國六人詩選譯 馮至譯
英國詩選 卞之琳譯
蘇格蘭詩選 王佐良譯
法國七人詩選 程抱一譯
俄國詩選 魏荒弩譯
域外詩抄 施蟄存譯
譯詩百篇 孫用譯
古希臘抒情詩選 羅念生 水建馥譯
印度古詩選 金克木譯
萬葉集 楊烈譯
日本古典俳句選 林林譯
新生 [意]但丁 呂同六譯
歌集 [意]彼特拉克 呂同六譯
失樂園 [英]彌爾頓
歡樂園 沉思頌 [英]彌爾頓
天真與經驗之歌 [英]布萊克
英國湖畔三人詩選
湖上夫人 [英]司各特
拜倫抒情詩七十首▲
東方故事詩 [英]拜倫
雪萊詩選 [英]雪萊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詩選
西羅普郡少年 [英]霍斯曼
法國浪漫主義詩選
雨果詩選 [法]雨果
圖象與花朵
謝甫琴科詩選 [俄]謝甫琴科
屠格涅夫散文詩集 [俄]屠格涅夫
涅克拉索夫詩選 [俄]涅克拉索夫
萊蒙托夫詩選
狄金森詩選
新月集 飛鳥集 [印]泰戈爾
吉檀迦利 園丁集 [印]泰戈爾
采果集 愛者之貽 與歧路 [印]泰戈爾
先知 沙與沫 [黎]紀伯倫
蘇聯抒情詩選
蘇聯四詩人選集
蘇聯三女詩人選集
英美現代詩選
美國現代六詩人選集
拉丁美洲現代詩選
聶魯達詩選
北歐現代詩選
德語國家現代詩選
西班牙現代詩選
法國現代詩選
法國當代詩選
日本當代詩選
特
小丑漢斯 [德]海因利希
查泰萊夫人和她的情人 [英]勞倫斯
血緣 [美]謝爾頓
巴比特 [美] 辛克萊.路易斯
瑪蘭公主——梅特林克劇作選 [比]梅特林克
黑夜與白天 [英]維吉尼亞.吳爾夫
乞丐.竊賊 [美]歐仁.肖
天使的憤怒 [美]謝爾頓
十二、 作家參考叢書(作家出版社)
夢的解析 [奧]弗洛伊德
愛情心理學 [奧]弗洛伊德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捷]米蘭.昆德拉
為了告別的聚會 [捷]米蘭.昆德拉
玩笑 [捷]米蘭.昆德拉
不朽 [捷]米蘭.昆德拉
生活在別處 [捷]米蘭.昆德拉
攻擊與人性 [奧]康羅.洛倫茲
亡軍的將領 [阿爾巴尼亞]依.卡達萊
生存空虛說 [德]叔本華
理智之年 [法]薩特
自卑與超越 [奧]阿德勒
簡明文化人類學 [日]祖父江孝男
尋求靈魂的現代人 [瑞]榮格
勾引者手記
一個神經衰弱者的二十天 [法]奧克塔夫.米爾博
十三、 當代外國文學叢書(外國文學出版社)
沙堡 [英]哈里斯.默多克
問題的核心 [英]格雷厄姆.格林
舞姬 [日]川端康成
日瓦戈醫生 [蘇聯] 帕斯捷爾納克
人都是要死的 [法]波伏瓦
德語課 [德]西格弗里德.倫茨
綠房子 [秘魯]巴爾加斯.略薩
城市與狗 [秘魯]巴爾加斯.略薩
深沉的河流 [秘魯]阿格達斯
歷史 [意]莫蘭黛
威尼斯的冬天 [法]羅布萊斯
白比姆黑耳朵 [蘇]特羅耶波爾斯基
坎坷人生 [英]格林
囈語 [蘇]馬林.普列達
荒誕派戲劇選
舒申克短篇小說選
貝科夫小說選
蘇聯當代小說選
辛格短篇小說選
契佛短篇小說選
富人.窮人 [美]歐仁.肖
拉斯普京小說選 [蘇]拉斯普京
人生舞台 [蘇]尤.邦達列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