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綠化樹的主題分析
綠化樹》是張賢亮的《感情的歷程――唯物論者啟示錄》系列小說中的第二部,發表於1984年2月,它是「右派」小說的代表作之一,無疑也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綠化樹》(《十月》,1984年第2期)作為張賢亮最重要的作品,顯然把"靈與肉"的對立統一處理得爐火純青。作者聲稱《綠化樹》是作者擬寫的《唯物論者啟示錄》中的一部,小說寫一位出身於剝削階級家庭的知識分子章永麟,被打成右派,備受迫害。但他出於生存的本能,想方設法填飽肚子。他意識到自己的卑劣,他在思考提高思想覺悟的途徑。章永麟經受思想改造的痛苦過程,但他卻並不懷疑這種改造的荒謬性,而是自責自己離馬克思主義還有很大距離,於是通過學習《資本論》,他的思想產生了飛躍,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相連在一起",探尋到了"超脫自己"的真諦,開始踏上真正共產主義的"凈土"。在靈魂升華的同時,肉體也在升華,一個"夢中洛神"出現了,美麗善良的女人馬纓花對章關愛備至,她的所謂的"美國飯店"是章永麟的溫柔之鄉。只要看一看那裡的歡樂,就可以看到在艱難困苦的年代,這里的情況還不算太壞。一切都因為有馬纓花的存在,生活才格外有意義。馬纓花有過不幸的經歷,也沒有多高的文化,但她嚮往知識,追求美好的事物,她的愛給章的生命注入熱烈的活力和希望。現在,苦難已經退隱到幕後,呈現出來的是一個動人的情愛故事。馬纓花甚至有貞女節婦般的勇敢,當章永麟還試圖懷疑馬纓花的忠貞時,馬的執著令人動容:"就是鋼刀把我頭割斷,我血身子還陪著你哩!"這就是朴實的人民,朴實的愛情。有這樣的愛情,還有什麼"傷痕"不能抹平呢?事實上,在小說的敘事中,那些苦難早已為愛情的溫馨所遮蔽,也就是說,傷痕太美了,以至於在美的光輝映照下,根本看不到傷痕了。這就是張賢亮書寫的傷痕史,他把知識分子的受難史寫成崇高史,把受虐史改變成自慰史,通過靈與肉的二元對立統一,現在,中國知識分子可以驕傲地宣稱,他們歷經的磨難包含著豐富的痛苦,他們的歷史從過去到現在都是充實而美好的。通過抹去主體的苦難傷痕,從而也抹去了歷史非理性,抹去了歷史總體性的非法性。主體在任何給定的磨難中,都能感受到愛與美,主體並沒有蒙受歷史異化,而是在特殊的歷史情境中,與歷史達成了一致。
❷ 綠化樹這部小說是作者的真實經歷嗎
有他生活的經歷,更多的應該是藝術創作。
❸ 急求《莫高窟》和《綠化樹》的讀後感,800字左右
上小學的時候,除了課本之外,閱讀最多的就是小人書了。一方面是小時候貪玩,另一方面我生活的小鎮也沒有正經的書店,想看書也很難,雖然小時候很想讀書。
十三歲上初中時,正好是三姑高中畢業待家的時候,三姑那時很喜歡看小說,那時她訂《小說月刊》。每每三姑看完後就拿給我看,也就是在那時候我對文學小說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當時也就是看看熱鬧,因為那些新奇的好玩的東西在課本里是找不到的。
那時接觸的第一本關於文學方面的書籍就是張賢亮的《綠化樹》,這部中篇載在當時的《小說月刊》上,這本書是在我十三歲那年讀的,青春萌動的年齡對於人生情感之類的問題沒有太多的思考。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章永璘和馬櫻花的愛情,而對於愛情,當時是懵懂無知的,只是如醉如痴地陷了進去,被主人公自然而然的真情所打動,尤其是看到馬櫻花是那樣地渴望知識與文化,這也是她喜歡章永璘的原因。而車把式對她那麼好,而她卻無動於衷,把自己的一腔柔情與溫情獻給了章永璘。車把式也甘心為她負出而不求回報,因為他是愛馬櫻花的。小小年紀說不清楚為什麼會對此書愛不釋手。其中關於人生以及社會的思考,不是我當時那個年齡所能承受的。從此就莫名地喜歡反應文革方面的小說,喜歡這方面的小說是因為我發現那時的人們都很真,真實的會讓人心痛。那些苦難而又快樂的經歷,在今天看來似乎成了一種財富,因為那時人們心中對未來充滿了希望與夢想。
尤其章永璘還天天在捧讀著《資本論》,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仍能堅持心中的信仰。張賢亮曾說過:「我萌生出一個念頭:我要寫一部書。這「一部書」將描寫一個出身於資產階級家庭,甚至曾經有過朦朧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青年,經過「苦難的歷程」,最終變成了一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人卻不能喪失信仰,而現在人們的信仰是多麼地卑微,現在人們心中還殘存的信仰是什麼?而又有幾個人還會為著這信仰而有所追求。重讀此書讓我對信仰又多了一層理解。捫心自問,我有信仰嗎?我現在的信仰又是什麼?現在生活富裕了,各方面條件也照比以前好了,可是追求的東西少了,人們現在似乎更利益了,更容易往錢看了。這似乎成了又一種「文化大革命」,是的,中國人是該「革命」了。這是我今天重讀《綠化樹》後給予我的另一種感受。
十三歲那年,我被小說所流露的至朴真情所打動,而今天重讀《綠化樹》卻帶給我深深的思索,這對於我來說,也是一種進步吧!
❹ 誰知道張賢亮綠化樹題目的象徵意義請告訴我謝謝 我著急
馬纓花(植物名)又名綠化樹,喜光,耐乾旱瘠薄。這條目上解釋的文字沒有一點不和馬纓花(人名)相似。
《綠化樹》是張賢亮1984年發表的中篇小說,獲中國作家協會第3 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及1984年《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中篇小說獎。
"在清水裡泡三次,在血水裡浴三次,在鹼水裡煮三次。"
1961年12月1 日,章永磷勞改釋放,被分配到與勞改農場僅一渠之隔的農場就業。當時正值三年災害時期,在中國的土地上席捲著來勢兇猛的飢餓浪潮。章永磷用廢罐頭盒盛稀飯,利用炊事員的視覺誤差,每次可以多得一些稀飯。當時的人們活著的唯一目的就是千方百計地設法活下去。
一次章永磷去鎮南堡趕集,用在勞改農場慣用的狡黠的辦法愚弄老農,用3 斤土豆去換5 斤黃蘿卜。有一天下雨不出工,章永磷在家繼續讀《資本論》,他的靈魂得到了凈化,他想「我怎麼會成了這個樣子,竟然用這種手段去騙一個老農」。
飢餓殘酷的折磨著人們,正當章永磷飢不可耐時,鄉民婦女馬纓花叫他去她家幫著打爐子,把他從飢餓的困境中解救出來。她爽快地拿出白面饃饃、土豆讓他吃。他感動得熱淚盈眶。從這以後,馬纓花經常找借口叫他上她家去,我每天如約前往。照例是在忸怩中先飽餐一頓,吃完後聊天、念詩、講故事。
章永磷和車把式海喜喜幾乎天天在馬纓花家見面。海喜喜對章永磷懷有敵意,以致在運肥時他們打了一架。打那以後,海喜喜再也沒有進馬纓花的門,而章永磷則贏得了馬纓花的愛情。當章永磷清醒地意識到他與馬纓花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與馬纓花結婚的念頭退縮了。章永磷還是天天到她家去,幾乎把那兒當成自己的家。
一天,海喜喜來找章永磷,告訴他說自己是盲流,無家無業的,現在他要離開農場到內蒙古去,他還說馬纓花是個好女人,建議章永磷跟馬纓花結婚。還把章永磷那時看來是非常機密的黨內消息告訴他,他們之間的隔膜消除了。
章永磷來到馬纓花家,把海喜喜、謝隊長的建議告訴她,要她嫁給他。可馬纓花拒絕和他結婚,她准備利用瘸腿保管對她的好感獲得食物,供章永磷讀書。章永磷覺得依了她的辦法,就失去了一個男人的尊嚴,所以仍堅持馬上結婚。可她把章永磷急於要結婚的原因領會錯了,誤以為他不相信她,她對章永磷發誓:「你放心吧!就是鋼刀把我頭砍斷,我血身子還陪著你呢!」
隊里發現海喜喜逃跑了,讓一大家去追。回來後,章永磷被調到山根下那個大隊。後來章永磷才知道,馬纓花曾夾著小包來找過他,被隊上的幹部訓了回去。不久,章永磷因「書寫反動筆記」的罪名被判處三年管制,再後來連遭厄運。
多少年以後,他在《辭海》上看到:馬纓花又名綠化樹,喜光,耐乾旱瘠薄。這條目上解釋的文字沒有一點不和馬纓花相似。這一夜章永磷失眠了。「綠化樹!綠化樹!……」章永磷時時閃現一株株綠化樹。
❺ 有誰讀過張賢亮的小說,《綠化樹》里的馬櫻花後來怎麼樣了
文中的章永麟在海喜喜逃走後被同宿舍的那個主任舉報了,被發配到山腳下改造。馬櫻花去找他,被那地方的門衛攔著。2人從此再沒見過。後來作者被延長改造3年,後來又加3年,再後來遇到文革。1978年後投小說被注意到,查檔案後平反了。後來83年當上寧夏文聯主席。馬櫻花在後來的書里說是後來帶女兒去找他哥了,不久他哥出事了,都回青海了。
時代的悲劇啊!
❻ 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以及《綠化樹》故事的簡介,挑重要情節講,上課講的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講述了從勞改隊相識的「我」與「她」在文革時期的愛情故事,書中涉及許多「禁區」與敏感問題。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系列中篇《唯物論者啟示錄》中的一部分,作者企圖通過九部中篇來完整地「描寫一個出身於資產階級家庭,甚至有過朦朧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青年,經過『苦難的歷程』,最終變成了一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的全過程。
章永璘,一位文化大革命下的犧牲者,年輕歲月,幾乎是在勞改營中度過,總逃不離飢餓、苦難與掙扎。三十九歲那年,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個女人黃香久,對女人的渴望、期待、好奇,在頓時忽然化成了真實,愛情一蹴可及。
悲哀的是:時代的悲劇加給他的壓抑,導致新婚之夜,章永璘在多情豪邁的妻子面前,失去了自己的獨立,失去了他男人的尊嚴,他退縮、無助,奮力卻徒勞無功。
面對妻子的出軌,羞辱、不甘、自卑……種種情緒在章永璘的心中不斷糾結,不斷擴大,憤怒的情感漸漸醞積成一股大洪流,突然爆發,他終於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男人,不再是在男女性事上無能的廢物。但從此之後,他再也無法體諒香久曾經背叛……
張賢亮用浪漫與寫實與寫實手法交織,將刻骨銘心的傷痛轉化成為普遍的人性體會。精湛獨特的敘事手法,領人進入高潮迭起、震聾發瞶的小說新境界!
《綠化樹》1961年12月1 日,章永璘勞改釋放,被分配到與勞改農場僅一渠之隔的農場就業。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在中國的土地上席捲著來勢兇猛的飢餓浪潮。章永璘用廢罐頭盒盛稀飯,利用炊事員的視覺誤差,每次可以多得一些稀飯。當時的人們活著的唯一目的就是千方百計地設法活下去。
一次章永璘去鎮南堡趕集,用在勞改農場慣用的狡黠辦法愚弄老農,用3斤土豆去換5斤黃蘿卜。有一天下雨不出工,章永璘在家繼續讀《資本論》,他的靈魂得到了凈化,他想「我怎麼會成了這個樣子,竟然用這種手段去騙一個老農」。
飢餓殘酷的折磨著人們,正當章永璘飢不可耐時,鄉民婦女馬纓花叫他去她家幫著打爐子,把他從飢餓的困境中解救出來。她爽快地拿出白面饃饃、土豆讓他吃。他感動得熱淚盈眶。從這以後,馬纓花經常找借口叫他上她家去,「我」每天如約前往。照例是在忸怩中先飽餐一頓,吃完後聊天、念詩、講故事。
章永璘和車把式海喜喜幾乎天天在馬纓花家見面。海喜喜對章永璘懷有敵意,以致在運肥時他們打了一架。打那以後,海喜喜再也沒有進過馬纓花的門,而章永璘則贏得了馬纓花的愛情。當章永璘清醒地意識到他與馬纓花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與馬纓花結婚的念頭退縮了。但章永璘還是天天到她家去,幾乎把那兒當成自己的家。
一天,海喜喜來找章永璘,告訴他說自己是盲流,無家無業的,現在他要離開農場到內蒙古去,他還說馬纓花是個好女人,建議章永璘跟馬纓花結婚。還把章永璘那時看來是非常機密的黨內消息告訴他,他們之間的隔膜消除了。
章永璘來到馬纓花家,把海喜喜、謝隊長的建議告訴她,要她嫁給他。可馬纓花拒絕和他結婚,她准備利用瘸腿保管對她的好感獲得食物,供章永璘讀書。章永璘覺得依了她的辦法,就失去了一個男人的尊嚴,所以仍堅持馬上結婚。可她把章永璘急於要結婚的原因領會錯了,誤以為他不相信她,她對章永璘發誓:「你放心吧!就是鋼刀把我頭砍斷,我血身子還陪著你呢!」
隊里發現海喜喜逃跑了,讓一大家去追。回來後,章永璘被調到山根下那個大隊。後來章永璘才知道,馬纓花曾夾著小包來找過他,被隊上的幹部訓了回去。不久,章永璘因「書寫反動筆記」的罪名被判處三年管制,再後來連遭厄運。
多少年以後,他在《辭海》上看到:馬纓花又名綠化樹,喜光,耐乾旱瘠薄。這條目上解釋的文字沒有一點不和馬纓花相似。這一夜章永璘失眠了。「綠化樹!綠化樹!……」章永璘時時閃現一株株綠化樹。
❼ 《綠化樹》是傷痕還是反思
反思
在80年代的中國文學中,還沒有哪一部作品曾經像《綠化樹》這樣長久地因惑過社會的心靈,這樣激動人心地啟悟了社會的理解與想像力。《綠化樹》對苦難歷史辯證而溫情的批判,對樸素而高貴的荒原人性的痴心崇拜,對知識自我內心世界裡鄙陋成份的無私解剖與摒棄,以及橫亘在這些思想下面赤裸斑駁的生命悸動和脫胎換骨的智慧痛苦,使整個時代的思想不禁頓然間變得深沉嚴峻起來:是時代過於現實還是歷史本身的成份太多浪漫?是文學過於虛偽還是客觀世界過於矛盾而真實?是群體存在過於僭妄還是個體生命近乎偏執?在這樣的疑慮與動問中,時代開始覺悟到了自我思想中的漏洞和偏頗,開始意識到了自我教育的必要性,結果時代的形象因此愈益雍客而大度,一場痛定思痛的表現歷史苦難的文學潮流因為《綠化樹》等作品的介入而具備了真正的哲學品格:反思,即對自我思想的思想,對自我設問的設問,而不是語義學方式的時間意義上的反問思考和逆時回顧。從這些意義上講,《綠化樹》的意義是獨特而重大的。另一方面,《綠化樹》也是迄今為止張賢亮所貢獻給我們的最為傑出的文本,它意味著張賢亮創作歷程上的巔峰狀態。無可否認,諸如《靈與肉》、《土牢情話》包括《河的子孫》等作品,作為《綠化樹》的前身,和同期眾多的新時期文學作品比較,無論在藝術趣味還是在藝術感覺上,都表現出了獨特的優異的風格與秉賦,但是,和《綠化樹》本身比較,這些作品則存在著明顯的藝術不足甚至缺憾。嚴格地說,這些作品雖然蘊含著一種巨大的藝術潛力,但在根本上屬於作家本人的東西並不多,創作的需要仍然建立在時代的規范之上,在巨大的歷史遺憾中,作家無法平靜因而也無法站穩腳根打量眼前的現實和經驗中的歷史。因為無法面對自我,無法獨立於時代的風范之外,結果其中一系列非常獨特的藝術體驗在作家急於告知急於訴說急於表白的情結里迅速化為星星點點的光芒而無法組接成一片光明的天地,作品的筆觸常常表現為一個匆忙浮躁的過程。而這一切只有在《綠化樹》里方才達成沉靜的和諧,透明的統一:思想之火最終照亮了生命的隧道,全部的表達機制開始積極主動適度地運行起來。但是,到了後來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及更後來些的《習慣死亡》那裡,那些凝聚在《綠化樹》里的成功的藝術經驗又發生了新的變化,那種對思想、故事及表達本身的沉醉開始讓位給刻意的想像和意圖。在前者,因為作者把一個世界上最簡單又原始的人類經驗確立為重新發現的大陸,全部的寫作行為變成了執拗地證明過程,致使文體本身的詩意變成了僵硬而又互相分裂的話語,藝術想像的翅膀最終飛進了一條死胡同:而《習慣死亡》則因為明顯地表示了對一種流行的文學形式規范的好感,意欲超越自我的藝術傳統,結果在一個作者所不熟悉的敘事模式里,一些非常精彩的思想最後成為一堆纏繞不清的語流,這樣,超越自我傳統的嘗試最終還是進一步地限定了自我,封閉了自我,使得文本和外界的交流成為了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說到底,《綠化樹》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浪漫精神的產物,在這一文本的每一個角落裡都充滿了詩意充滿了理想的光輝。所以,對作品解讀如果只糾纏於故事的表象,只遵循一般的文學教科書上的浪漫主義的概念,那麼,解讀最終將陷入尷尬的處境而一無所得:以其為文學,裡面充滿了歷史;以其為歷史,則裡面又充滿了文學。真正的浪漫精神從來都是一種基於自我心靈的渴望,立於現實中的一種尋求,她拋卻塵俗走向神聖,走向萬古不滅的永恆。《綠化樹》的精神實質就在這里。章永璘對黃土高原的崇敬,對海喜喜、馬纓花的認同,對自我資產階級世界觀與性格基因的批判與摒棄,都是象徵性背景意義上的,她們僅僅組成了故事,《綠化樹》本身就是背景和方式,從這一時空中所釋放的一切信息似乎都在呼喚著一種濾盡了灰塵後的美好人格,呼喚著人類從古至今都在心中營造著的夢想:天堂——一個由高貴、無私、溫情、平和、自由、平等的靈魂和心性所組成的世界。這將是馬纓花的家,是章永璘的家,也是作者包括我們眾人在內的家。這樣看來,在《綠化樹》里,並不存在歷史真理與歷史事實的誤差,而只有現實、歷史與理想的距離,讀者和作者的思想距離,而從這個意義上講,改造靈魂將是人類永遠的工作,而泯滅靈魂才是一件危險而可怕的事情。
❽ 張賢亮《綠化樹》讀後感、
看過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之後,才看了這本《綠化樹》。個人比較喜歡後者,感覺前者的後半部分越寫越脫離社會背景,家庭和情愛的糾紛沖淡了勞改生活對人性的壓抑的主題。而《綠化樹》讓我看到了冰冷年代中的溫情,小說里的人物都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馬纓花、小謝隊長,海喜喜......他們都像綠化書一樣給人溫暖。
那個時代那一代人因為歷史原因而飽受磨難。漫長的勞動改造,無止無休的政治運動,我們永遠也無法真正感知身處其中的那一代人的生存狀況,我們與我們的父輩有著無法跨越的代溝。它們所經歷的時代,一個瘋狂的時代。還清晰的記得小說最後的那一段話:「整整二十年過去了。二十年,五分之一世紀!我們的國家和我都擺脫了厄運,付清了歷史必須要我們付出的代價。」二十年!人生有多少個二十年!他們被耽誤的青春,沒有任何人為他們買單。
當這個本該清高的知識分子淪為「生活的全部的目的都是為了活著的狼孩」的時候,他藏著兩個面饃饃不捨得吃結果被老鼠吃了而傷心不已,用狡黠的方法愚弄老農用3斤土豆換了5斤黃蘿卜;當這個曾經是教授的文人把所有的聰明才智都用在如何搞到更多的吃的的時候,他用廢罐頭盒盛稀飯,利用炊事員的視覺誤差打到更多的稀飯;這個忘記了什麼是吃飽的感覺的讀書人,因為馬纓花爽快地拿出白面饃饃和土豆給他吃的時候,竟感動得熱淚盈眶。
在這里我們看到人活著的唯一目的就是千方百計地設法活下去,什麼知識文化在現實面前都顯得一文不值。雖然章永璘也會自責內疚,自己不該這么做。正像書中寫的「可怕的不是墮落,而是墮落的時刻非常清醒。」
當馬纓花給章永璘白饃饃的時候,我們似乎看到了冰冷年代裡的一抹溫情。他們之間的感情,最初來源於馬對知識分子的莫名的崇拜,而章也是因為馬把他從飢餓中解救出來,是出於一種感激。當馬纓花拒絕和章結婚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沒有文化但卻朴實天真善良坦盪的農婦偉大的愛情。她想利用別人對她的好感獲得更多的食物來供章讀書,或許這是不道德的,但那種對知識文化的崇尚,對愛人無私的考慮卻無可厚非。只是時事變化莫測,這段愛情也只能在章的想像中實現了。
二十年過去了,所有人都失去了聯系,但那些記憶是不會失去的。正如書中所說的「我雖然在這里度過了那麼艱苦的生活,但也是在這里開始認識到生活的美麗。」
那些生命里出現的溫暖的綠化樹,美麗而聖潔!
❾ 反思文學有歷史理性反思和民間反思之分,張賢亮的《綠化樹》屬於_______
張賢亮的《綠化樹》屬於民間反思!
《綠化樹》發表於1984年。作者以第一人稱「我」為主線,敘寫了文革中的知識分子被流放到西北地區後的經歷。作品通過人物的一系列懺悔、內疚、自責、自省等內心活動的描寫,對飢餓、性飢渴和精神世界的困頓等問題進行了思考與解讀,展現了特定年代知識分子的苦難遭遇。
小說使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兼具浪漫主義詩情,真實、藝術地再現了生活。當年發表之後曾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❿ 《綠化樹》的小說題目有何寓意
《綠化樹》的女主人公叫馬纓花。《辭海》上寫到:馬纓花又名綠化樹,喜光,耐乾旱瘠薄。這條目上解釋的文字沒有一點不和女主人公馬纓花相似。小說以此為題目,是為了紀念女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