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余華作品《兄弟》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兄弟》是兩個時代相遇以後產生的小說,前一個是「文革」中的故事,後一個是現在的故事。余華曾說過:「寫作不是一種生活,而是一種發現,它通過一個什麼事情,調動過去的生活積累,同時又給它一種新的生活容貌。」《兄弟》在敘述過去的生活時,雖然並沒有繞開那些共識性的歷史記憶,但是,它卻從特定的歷史苦難中發現了愛的寬廣。 余華還說,「事實上,我是寫到下部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是在寫作一部什麼樣的小說。作家都願意去寫作久遠的故事,因為在久遠的時代里更容易找到文學中最引人入勝的傳奇性。當我寫到下部時,我突然發現今天的中國充滿了傳奇性,應該說是現實和傳奇合二為一了。這是一個敘述者千載難逢的時代,只要寫下了真實的現在,也就同時寫下了持久的傳奇。」 起初作者的構思是一部十萬字左右的小說,可是敘述統治了他的寫作,篇幅超過了四十萬字。寫作就是這樣奇妙,從狹窄開始往往寫出寬廣,從寬廣開始反而寫出狹窄。這和人生一模一樣,從一條寬廣大路出發的人常常走投無路,從一條羊腸小道出發的人卻能夠走到遙遠的天邊。所以耶穌說:「你們要走窄門。」他告誡我們,「因為引到滅亡,那是寬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我想無論是寫作還是人生,正確的出發都是走進窄門。不要被寬闊的大門所迷惑,那裡面的路沒有多長。--余華
㈡ 兄弟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兄弟是兩個惺惺相惜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把彼此當作自己唯一的牽掛、
兄弟是比歃血為盟更為真摯的相濡以沫的情感、
兄弟是一種不必轟轟烈烈但卻真是可靠的寄託、
兄弟是你不在對象身邊的時候,幫你保護她的人。
兄弟是在你們家就像在自己家一樣開冰箱找可樂的自然、
兄弟是你真心希望他過得比你好,你也知道他希望你過得比他好的感覺、
兄弟是在KTV和你搶麥克風比誰唱的難聽的歡樂、
兄弟是平時在你身邊插科打諢,關鍵時刻卻毫不猶豫挺身而出的勇敢、
兄弟是為了陪你喝酒聊天而得罪自己的朋友,卻依然每次隨傳隨到的傻氣、
兄弟是在你心急的時候心裡比你還急,但還是勸你先別急的安慰、
兄弟是在打架的時候,讓你先走,自己卻留下墊後.
兄弟是在你心煩的時候陪你聊通宵,卻不管家人怎麼著急的找他.
兄弟是因為你受委屈就出面為你打抱不平,動用七大姑八大姨幫你擺平的豪爽、
兄弟是有了難處自己四處借錢,卻難以啟齒要你還錢的仗義、
兄弟是在你臨行前的一晚喝的爛醉如泥,
立下軍令狀說以後你們家的大事小情都交給他來搞定的責任、
兄弟是和你吵完架第二天就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的寬容、
兄弟是陪著你開心的笑難過的哭,把你的喜怒哀樂作為他自己的心情、
兄弟是為了給你籌錢不惜用自己的房子借***,
把錢給你的時候卻死活不肯說錢的來歷、
兄弟是心甘情願的把你喜歡的女孩讓給你,哪怕那是他最心愛的女生、
兄弟是不愛把你的名字掛在嘴邊,總是以「白痴」「呆B」稱呼你的那個傢伙……
真正的兄弟不會為了讓你耍威風就慫恿你打架、
真正的兄弟不會為了滿足你的虛榮心就滿臉堆笑拍你馬屁、
真正的兄弟不會忽視你一點一滴的感受、
真正的兄弟不會允許你去做不該做的事、
真正的兄弟不會容忍你被人欺負但也不會允許你有過激的行為、
真正的兄弟會陪你面對任何艱難滄海一聲笑、
真正的兄弟會無怨無悔的用他的命去換你的幸福、
真正的兄弟,可能就是某張照片上陪你一起傻笑,
單純快樂的像個孩子的那個白痴……
㈢ 余華《兄弟》講述的什麼內容值得一看嗎
余華依然是我們最好的小說家之一,我並不認為一個人在45歲時寫的一部長篇的成敗具有什麼決定性的意義,恰恰相反,這對讀者是有效的祛魅,它使我們意識到余華並非無所不能,他一樣會失敗,而余華本人也可能由此從封閉著他的文學神話中走出來,重新出門遠行,獲得新的自由。
——李敬澤(文學評論家)
余華的《兄弟》以這樣的開頭吸引閱讀者的興趣:「李光頭坐在遠近聞名的鍍金馬桶上,閉上眼睛開始體會軌道上的漂泊生涯,四周的冷清深不可測,李光頭俯瞰壯麗的地球如何徐徐展開,不由辛酸落淚,這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在地球上已經是舉目無親了。」這真是一個好故事的開頭。
余華在推出小說《兄弟》之外也順便把自己的粉絲再次逐一「檢閱」。在評價《兄弟》的問題上,明顯存在著對立的兩個團隊,一派是堅決支持派,他們捍衛著余華小說的文脈,甚至是他的敘述和講故事的能力,並不惜擺出《兄弟》能賣上上百萬冊作為證據來支撐;而另一派則是苛求派,當然這些應該還是余華的粉絲,他們對余華10年沒有作品抱怨太久,以至把很多刻薄和苛求的評價紛紛拋出。而筆者則認為,盡管這兩派各自心懷鬼胎,卻終究是站在同一條戰線上,這條戰線的基點就是:《兄弟》是一本好讀的小說。
余華自己更是賣了力氣,他像個民工一樣不惜力氣地在媒體上頻繁露面,從故事的起源講到中國的改革開放,從文章的敘述說到電視上的兇殺新聞。也許,他只是想證明一個10年不推作品的作家,10年之後可以照樣寫作;也許,他還想證明,一個此前寫出過《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的知名作家,10年後的作品應該比過去更好,即使不是更好,總該比過去賣得更多吧。
說句老實話,《兄弟》真是一個好讀的作品,尤其是它的前三分之一。他對一個鄉村「偷窺」故事的敘述,對情節的把握,出神入化。更重要的是,余華把作品的時代背景放在了從「文革」到今天這樣一個將近40年的交接點上,他喋喋不休地對媒體說,中國的40年有著歐洲400年的歷史跨度,小說要說的就是這個超越型的人性故事。盡管我們不知道《兄弟》的下部將如何演繹人性以及當代的傳奇,但僅僅從《兄弟》上部來說,余華基本上實現了自己的企圖。
文藝圈是不是又限入了一個「回憶」狂潮,就像去年的《孔雀》和《青紅》,僅僅是今年最傑出的小說作品,筆者所看到的就有東西的《後悔錄》和余華的這部《兄弟》,它們在某種氣質上,簡直太像了;而它們在類型上,也是如此相似,就像《兄弟》里的兩兄弟李光頭和宋鋼。
不過比較起東西的《後悔錄》來說,《兄弟》一書過於暢銷,過於喧囂。對一個牛作家來說,這是最為自豪的事情,也許也是最為恥辱的事情。 (編輯:趙露)
還有餘華個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u/467a32270100003b
㈣ 余華小說《兄弟》的語言特色有哪些
余華的小說的藝術特色:
范美忠說:「《活著》裡面基本沒有對人生對人性對生活的獨到發現,而唯一的寫苦難又失敗,這種身體性生命的毀滅是慘劇而不是悲劇。所以《活著》根本就缺乏了文學之為文學的東西,對我來講的確是一本沒有價值沒有文學性的小說」。
和范美忠英雄所見略同的是趙月斌。他的《承受與掙扎——試論余華》,比較全面地論述了余華的小說創作,從中短篇到三部長篇都有。他說,「余華小說以禍福無常的故事情節傳達出一種『貴生』的趨向,作為人,活命成為第一要著,其他可以忽略不計。」為此,他從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比較的角度,以西方的悲劇形象為對比,對余華的小說提出了批評。
第一次讀到趙月斌的《承受與掙扎——試論余華》,是在他個人的一個網站上。初初讀了一遍,感覺還不錯。仔細再讀之後,我覺得比較單薄。
文章的中心是論述余華作品中的人物麻木的生存狀態,雖然引用了不少西方的句子,也用得恰到好處,但因為立意的平常,沒有發掘出更深的作品內涵。整個文章顯得比較單一。不夠豐滿。就思想性來說,有思想的外衣,但沒有分析思想影響人物的復雜過程,由於篇幅關系,我不再一一細說。我比較欣賞的是關於「空心人」一說,雖然我曾經在九六年我的一位朋友評論先鋒作家的文章中,看到過這個說法。
再有,趙文的著重點在對於真實的人的尋找,而余華小說中的人都是抽離了人物重要本質,失去了人之為人的本質。這點上,我認為趙對余華的研究有前瞻性,可謂獨辟蹊徑。值得稱道。
此外,趙文在表達上比較鬆散,邏輯性不夠強。這倒很合我的胃口。我佩服邏輯性強的文章,但我更欣賞自由散漫的文章。這和我的天生懶散有關。是優點也是缺點。我喜歡自由的表達。感性一點。趙文的感性與理性相比,前者多於後者。
總的來說,趙文是一篇不錯的隨筆性評論。有時候,我喜歡這種評論,勝過喜歡專業性強的。
除了以上主要談及余華作品思想性的評論外,過鐵的《余華:妥協一種》,還特別細致地分析了余華小說的藝術及技術層面上的特色及存在的問題。比如,母語的失落,零度敘述手法的應用,對白與比喻的才華,對現實政治的過濾等,尤其對小說的語言缺陷作了極為精闢的論述。此文是那組評論中,最為獨特的一篇。
此外,還有兩篇率真可愛的文章:悠晴的《死去活來的活著》和婉兒花的《淺讀三觀賣血記》。分別表達了作者讀《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後的,真實而強烈的感動,感情充沛,語言流暢,值得一提。此二文對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研究余華作品的流行因素和大眾魅力,有所助益。
三、謝有順的余華研究及其價值本文是我在余華研究中的偶然收獲之一,收錄在此,作為對《我看余華》一文的豐富補充。這是一篇文本分析式評論,以我所評論的文章之結構為主體,循序漸進,抽絲剝繭,結晶而成。而我個人的看法和思想就流露於字里行間,並體現在我的言說方式之中。
在謝有順十多年的文學批評生涯中,當代作家余華是他關注得最多的作家之一。早在1992年,還是一個大學二年級學生的時候,他就開始了對余華的研究,並於1993年發表在《當代作家評論》雜志上。他特別指出了余華作為一個先鋒小說家的獨特價值和奇異文風。
到後來,謝有順發表的一系列關於余華的評論(以1996年為例),都顯示出了他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從起初小說形式化的探求,到之後小說精神性的剖析,他對余華的研究越來越深入。這個步步進深的過程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在後來的「余華論」中,所提出的「遭遇不是生存」,「消解苦難」等命題,對余華創作的進一步提高和升華開出了有益的良方。
而這些獨特的命題,直接指向「終極關懷」。這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藝術所欠缺的東西,在學術界,它正被當代中國越來越多的思想者所關注(比如任不寐、劉小楓、摩羅等),謝有順和某些中國當代文學評論家的區別之處,就在於他和那些思考「終極關懷」的學者一樣,把天堂(神性)的倫理帶到了人間,帶到了他的文字中,這個意義是不同凡響的。
這就是謝有順那些犀利深刻尖銳非同尋常的文學批評的秘密。這是生命的秘密,人性的秘密。
遭遇生存,消解苦難,不過是他廣袤思想中的一棵小樹而已。而這,正是謝有順一系列「余華論」的中心思想。下面以其中一篇為例,具體分析說明。文章標題是:謝有順《余華:生存哲學及其待解的問題》。(此文又題:《余華:活著及其待解的問題》,以下簡稱《余華論》)
謝有順的這篇《余華論》,一開篇就敏銳而大膽地猜測了寫作擱淺了好幾年的余華所遇到的寫作難度。進而分析了其難度的幾種表現形式。既例舉了余華小說中的難度,還以此比較了卡夫卡、普魯斯特超越巴爾扎克傳統認知的革命性意義。
在以下的五個章節中,謝有順層層深入地揭示出導致這個難度的廣度、深度,和內在危機。從廣度上講,是世界的惡劣環境,以及「人在這個世界中的悲劇處境」。並挖掘出這個悲劇處境的關鍵詞:暴力。他分別闡述了余華幾個中短篇小說所表達的暴力,在中國文化中的狀態和實質。並肯定了余華這一發現對當代中國文學的某種意義(以《一九八八》年為其代表作),但也對余華的冷酷暴力美學提出了疑問。
接下來,謝有順進一步細致深究了暴力的內在結構。並對《一九八八》年為主的幾部小說,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文本分析。
之後,在第四節《苦難及其緩解方式》中,他探查了余華小說中關於暴力的精神性傷害。此章節主要研究了余華的三部代表作《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他以這三部作品來回應此章節的小標題「苦難極其緩解方式」顯然,他的著中點在「緩解」二字上。這是苦難過於深重的哭喊和求救。
謝有順是這樣分析以上三部作品的。
《在細雨中呼喊》的緩解方式是——回憶。但這種對美好事物的回憶是虛幻的,膚淺的。謝有順獨創而絕妙地將它稱之為「皮相溫情」。它只能部分地緩解苦難。比如一個孤苦孩子對童年生活天真爛漫的溫情追憶——而人又怎麼能永遠生活在回憶中幻相中呢?
《活著》——既然回憶是虛幻的,那麼活著總有某種程度的真實吧。眼可以看,手可以摸,腳可以行。然而即使是肉身的活著都是異常艱難的。在大自然的天災人禍面前,人像一根稻草,不堪一擊。主角福貴堅韌的生命力和求生的頑強意志使他一次次死裡逃生。然而,他真的活出了溫暖活出了幸福嗎?謝有順說,他不過是消解了苦難,是被動的——忍耐。和福克納《喧嘩與騷動》的「苦熬」有天壤之別。苦難就這樣虛假地消失了。
《許三觀賣血記》——對苦難的進一步消解。其方式是幽默(在我看來,說滑稽還更貼切些)。謝有順說,余華企圖用幽默與現實建立一個新的關系,從而把他早期作品中的消極因素化解。
在評論完三部長篇之後,謝有順總結到,回憶,忍耐,幽默,是余華緩解生活苦難的主要敘述方式。但這個方式充滿了中國式的智慧和局限。
謝有順在文章的第五節中,仍然以余華的那三部長篇小說為主要分析對象。指出余華只是表現了他們生活中的遭遇,並沒有提出生存的存在性問題——即靈魂性精神性問題。許三觀追求「平等」的形而下意義,《在細雨中呼喊》和《活著》中生活的形而下受難——都是起於遭遇。他們的抗爭方式還是忍耐。苟且偷生之後的虛無,厚重,和麻木。最多,有一點點莊子似的自欺欺人的逍遙。
謝有順的《余華的生存哲學及其待解的問題》的最後一個章節——「看法」有時比「事實」更重要。在我個人看來,是本文最重要最新穎最具有警世力的思想。它像寒夜裡的火炬一樣,照亮了灰暗不明,曖昧不清的沉睡思想。
謝有順說,選擇消解的輕,拒絕受難的重,是余華以及大多數中國作家的局限。他贊同李澤厚的觀點,即關於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結合,才能使中國走向人性化的新世界。
而中國作家只注重表現事實,卻忽於表達對事實的看法。即是說,他們缺少一種高度的精神性來關照現實。因而他們揭示的只是表層的事實。而事實後面還有事實。與此類推。事物的真相是深藏不露的。謝有順說,要從事實的層面進入價值的層面。即是說,要承擔,要受難,要堅持。用精神穿透現實(事實)。
因為真理大於現實。所以,謝有順說,是卡夫卡賦予《變形蟲》、《飢餓的藝術家》,《訴訟》予意義。指出,卡夫卡對「事實」的「看法」,影響了他身後的作家們。此外,謝有順還指出余華小說中的幾個重要人物在只有事實沒有看法(意義)的生存,是遠離真理的悲慘處境。這也是作家余華面臨的寫作難題。
在謝有順的另一篇評論余華《在細雨中呼喊》的文章《絕望的判詞》中,他還提出了「皮相溫情」這一說法,他是指余華在小說中寫到的那些微弱而易碎的人性溫暖,它們的光芒和熱度是很有限的(見謝有順《絕望的判詞》一文);正如他在另一篇文章《重寫愛情的時代》中指出的,「我們要清醒地拒絕一種烏托邦式的愛情幻念,以及一切沒有終極參照的相對性價值規范,這樣就有利於我們去除一切的遮蔽物,洞悉愛情的本性。」這里的愛情也可以引申為廣義的愛——也就是我所理解的「終極關懷」的意義之一。
綜上所述,謝有順的《余華——生存哲學及其待解的問題》,邏輯嚴謹,見解獨到,敘述流暢,語言生動,分析細致,結構完整,文風清新,是他的一系列關於余華作品的評論中,我個人較為欣賞的一篇。
如前所說,對余華作品的看法,有些已經形成公論。談余華的文章,有些甚至給人大同小異之感。也許,我們可以要求謝有順,及其他評論余華作品的朋友,對他作品的研讀更深入更獨特,更上一層樓。
四、總結綜上所述,余華的作品和對余華作品的研究,共同構成了當代文學創作和評論的獨特景觀,或稱「余華現象」,或稱「余華研究現象」,值得祝願中國文學健康成長的創作者、評論者和讀者們,予以關注。
㈤ 魯迅作品-《弟兄》的主要內容
《弟兄》是近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該小說主要敘述主人公張沛君的弟弟生病後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張沛君承受著同事對兄弟關系猜測議論的壓力,以及是否要撫養侄子的生活重擔,於是無法化解的矛盾出現了。這個矛盾就是:自己在同事心目中的高大形象的一方與不得不放棄侄子的權益以維護自己兒女的優越生存條件之間的,完全不可化解的矛盾。《弟兄》通過對主人公的心理刻畫,生動地展現人物的虛榮與自私,以及對人性的深刻剖析。
小說里的弟兄二人是首府辦公部門公益局的同事。哥哥張沛君對待弟弟張靖甫向以慈愛、奉獻著稱,他們一直被視為模範兄弟。辦公室的一個同事抱怨他自己的幾個兒子不像沛君、靖甫這樣「兄弟怡怡」,終日爭吵不斷。
靖甫突然發高燒,一病不起,於是沛君給醫院里的德國大夫打電話,沒找到人。萬般絕望之際,他請來了一位中醫,經診斷,說他弟弟確實患了猩紅熱,能否醫好得看他個人的命運。沛君聯想到自己弟弟死後的困頓,甚至產生了殺害靖甫的想法。幸運的是,德國醫生後來趕到了,經他確診,靖甫只是普通的發熱出疹子。
當天晚上,張沛君睡著了。次日醒來後,他想起昨夜的一連串可怕夢境:「床前站著一個滿臉流血的孩子,自己正要去打她」,「他忙著收殮,獨自背了一口棺材,從大門外一徑背到堂屋裡去。
地方彷彿是在家裡,看見許多熟識的人們在旁邊交口贊頌」,「他命令康兒和兩個弟妹進學校去了:卻還有兩個孩子哭嚷著要跟去。他已經被哭嚷的聲音纏得發煩,但同時也覺得自己有了最高的威權和極大的力。他看見自己的手掌比平常大了三四倍,鐵鑄似的,向荷生的臉上一掌批過去」,「荷生滿臉是血,哭著近來了……那孩子後面還跟著一群相識和不相識的人。他知道他們是都來攻擊他的」。

(5)短篇小說兄弟的詮釋擴展閱讀
小說《弟兄》有明暗兩條線索,一條是沛君內心潛隱的與靖甫的利益沖突,另一條是秦益堂兩個兒子的沖突。前一條是明寫,但由於小說只通過沛君心理活動和夢境來表現,所以旁人不易察覺。後一條是暗寫,可由於其父在同事面前的絮叨訴苦而人人皆知。
小說里,秦、張兩家雖文化層次不同,家庭背景各異,但從本質上看,導致兩對兄弟沖突的原因是相似的,歸根結底還是經濟問題,是財利之爭。只不過,秦益堂兩個兒子的沖突已經發展到水火不相容的「白熱化」階段,而沛君與靖甫的隔閡、沖突尚未明朗與升溫。
在小說中,明暗兩條線索隨著故事的發展出現兩次明顯的對比與聯結。第一次出現在小說開頭,當時,沛君正沉醉於眾人的稱贊聲中,由於兄弟多年的和睦友愛而被視作道德的楷模,此時,自私好鬥的秦家兄弟無論性情還是為人都是完全無法與沛君相提並論的,但是誤診風波過後,靖甫病情好轉,明暗兩條線索在結尾再次對比、交錯、聯結時,卻使沛君起初所具有的「榜樣」作用、批評資格在故事的結尾煙消雲散,明暗兩條線索使作品前後兩部分內容形成結構的反諷。
尚未懷疑靖甫得急病時,沛君在辦公室里慷慨陳詞,儼然以榜樣自居,宣稱兄弟間從未對錢財斤斤計較,可是一旦疑心靖甫將要病死,在不顧微薄收入延請名醫搶救弟弟之餘,他卻不禁打起了個人的「小九九」。毫無疑問,沛君對弟弟的感情是真實的,但在為靖甫求醫過程中,他的玄想與夢境卻都不經意間暴露了他潛意識里的各種私心雜念,與他之前在同事面前的公開表白形成矛盾,並且與同事事前事後對他的多次恭維也互相抵牾,形成強烈反諷。
㈥ 余華的小說《兄弟》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小說以倒敘著開場。中年李光頭坐在金漆馬桶上做著太空夢,並回憶起年少時偷窺女人卻獲得全鎮男人羨慕的眼光,因為他親眼見過鎮上第一美女林紅的屁股。余華花了整整兩章節的濃墨,通過56碗三鮮面的交易,將這個俗不可耐的細節一而再再而三地描繪,讓我們看到那個年代空虛的靈魂對於性的焦渴。
接下來小說轉入李蘭(李光頭的母親)的回憶里,我們看到了李光頭的生父劉山峰的死因,明白「有其父必有其子」。劉山峰的死成就了李蘭與宋凡平的結合,她找到愛與尊嚴。小說自此有了溫情的味道。

宋凡平的死只是開場。文革還在繼續。李蘭以地主婆的身份繼承著宋凡平未完成的批鬥,李光頭短暫的朋友孫偉一家人也先後凄慘死去。最讓人難以想像的是飽受迫害的孫偉父親選擇的死法——在意識清醒的情況下用磚頭把兩寸長釘釘入腦門。《兄弟》上部接近尾聲,李蘭的生命也接近尾聲,這個女人堅持7年不洗頭以紀念丈夫,安排好兄弟倆的生活她才放心離開人間,死前終於洗頭,驟然間成了白發老婦。
㈦ <讀者>里的一篇文章好像是<兄弟的另一種詮釋>
《兄弟的另一種詮釋》
他出生的那年,計劃生育抓得正嚴,村裡有生二胎的人家,不是要躲到外地就是被罰款。只有他,是光明正大生下來的老二,並非家中有權有勢,而是因為他的哥哥,先天性腦疾,俗話說,就是弱智。
1
母親揚著手裡一根小竹竿,對哥哥說,永遠不許碰弟弟,記住沒?因為擔心他會傷害弟弟,父母更不許他進他們的房間,即使是吃飯,也讓他單獨在自己的小屋裡吃。他經常偷偷蹲在父母的房門外向屋裡望去,看到弟弟時,就笑得口水順著嘴角流了出來。
其實他很小的時候,也曾被深深疼愛過,只是當年齡相仿的孩子已經學會說話走路時,他卻目光呆滯,講不出一個字來。檢查出是腦疾後,爺爺奶奶把怨氣撒到母親身上,母親便把委屈強加給了他,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挨上一頓打。
有時,母親在院子里抱著弟弟曬太陽。他小心翼翼地靠近,興奮地想摸摸弟弟的臉蛋,母親像逃避瘟疫一樣抱著弟弟閃到一邊,大聲呵斥他,不許碰弟弟,你想把病傳染給弟弟嗎?
一次,父母不在,他遠遠地看著姑姑懷里的弟弟,還是傻傻地笑,流著口水。姑姑心一酸,向他招手,說,來,摸摸弟弟的手。他卻迅速地躲開,口齒不清,斷斷續續地說,不……不摸,傳……傳染……
那天姑姑哭了。他伸手為姑姑擦眼淚,依舊在笑。
2
弟弟慢慢長大,已經牙牙學語,有幾次,弟弟伸著胳膊,蹣跚著向他走過來,他興奮得手舞足蹈,只是母親總會慌忙跑過來,把弟弟抱開。
看著別的孩子手裡拿著冰棒,他抿舔著唇,感到炎熱而口渴。那些孩子說,你學狗在地上爬,就把冰棒給你。他學了,可他們並沒有把冰棒給他,而是笑得前仰後合。
一向動作遲緩的他猛地從地上爬起來,像瘋了一樣劈手就搶,那些孩子都嚇呆了。他拿著冰棒高高低低地向家跑去,一路上,冰棒不斷融化,待他跑回家時,就只剩下可憐的一點了。弟弟正在院子里玩,他趁著母親沒注意,把冰棒舉到弟弟面前,說,吃,吃,弟吃。
母親只看著他拿著一根小木棍向弟弟比畫,沖過來一把將他推開。他摔倒在地,僅剩的冰棒桿也掉在了地上,他痴痴地看了一會兒,哇的一聲哭了。
弟弟學會叫人了,可是從沒人教他叫哥。他多希望,他能像所有的哥哥一樣,被弟弟叫一聲哥。為此,每當弟弟在院子里玩時,他就會在三米外的地方,吃力地大聲喊,哥,哥。他想讓弟弟聽到,讓弟弟學會叫他哥。一天,他繼續喊著哥,哥時,母親嚷他,一邊玩去。這時,弟弟突然抬起頭看著他,竟然清晰地叫了一聲哥。
他從來沒有如此激動過,拍著巴掌跳起來,忽然跑過去,用力抱住弟弟,眼淚和口水一起流到弟弟身上。
㈧ 兄弟最好的詮釋是什麼
你混好了她高興,混不好了她幫你,不嫉妒你,當你犯錯,會直言相勸,不怕得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