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茅盾文學獎歷屆獲獎作品都有哪些
一、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77—1981)
1、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是農民作家周克芹所著的長篇小說,發表於《紅岩》1979年2期。
小說以1975年冬工作組來到四川農村開展整頓工作為背景,描寫老農許茂和他的幾個女兒悲歡離合的故事,反映十年動亂給農民帶來的災難及農民的抗爭和追求。原是農村積極分子的許茂在是非顛倒的年代裡變得孤僻自私,暴躁不安。他的四女兒許秀雲的遭遇最為不幸。
2、李國文《冬天裡的春天》
《冬天裡的春天》是當代作家李國文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81年。
小說以某大型軍工動力廠黨委書記兼廠長於而龍回到闊別三十多年的游擊根據地查找暗殺自己妻子蘆花的兇手為線索,通過對他回故鄉三天之中的經歷、見聞、聯想、回憶等的敘述,概括了近四十年間的社會生活內容。
二、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2—1984)
1、李准《黃河東流去》
《黃河東流去》是李凖所著小說。該書作為李凖惟一的一部長篇小說,飽含了作者巨大的心血。作品分為上下兩集,其中上集完成於1978年,下集完成於1984年,最初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該書以1938年日本侵略軍進入中原,潰退南逃的國民黨軍隊扒開黃河花園口大堤,淹沒河南、江蘇、安徽三省四十四縣,一千多萬人遭災的歷史事件為背景,描寫了黃泛區人民從1938年到1948年經歷的深重災難和可歌可泣的斗爭。
2、張潔《沉重的翅膀》
《沉重的翅膀》是現代作家張潔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81年。
《沉重的翅膀》是中國反映四化建設、工業改革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該小說敘述重工業部副部長鄭子雲支持曙光汽車製造廠廠長陳詠明進行改革,卻遭部長田守誠反對。女記者葉知秋寫了有關陳詠明改革的報告文學,反響很大,但有人借機造謠中傷鄭子雲。田守誠為鞏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與鄭子雲展開較量。
三、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5—1988)
1、路遙《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中國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該書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2、凌力《少年天子》
《少年天子》是作家凌力創作的長篇小說,於1987年首次出版。
《少年天子》講述面臨明、清鼎革之際的嚴峻局面,順治勵精圖治,力求變革,但不斷受到朝庭保守勢力的阻撓,最終以政治上的失敗、愛情的幻滅,走完了他短暫的一生。小說結構嚴謹,風格凝重,語言流暢。
四、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9—1994)
1、王火《戰爭和人》
《戰爭和人》 是作家王火創作的長篇小說,1987年—1992年出版分為三部出版,1993年首次結集出版。
全書以三部獨立卻又互相聯系的的小說構成三部曲的形式,可以獨立成文,也可首尾相銜,分別講述了抗日戰爭前中後三個時期以國民黨內部為視點的中國政局時局的變化。全書結構宏大,心理描寫豐富細致,情節引人入勝。
2、陳忠實《白鹿原》
《白鹿原》是作家陳忠實的代表作,這部長篇小說共50餘萬字,由陳忠實歷時六年創作完成。
該小說以陝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通過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化。
五、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5—1998)
1、張平《抉擇》
《抉擇》是當代作家張平著長篇小說,1997年首次出版。《抉擇》以現實生活中大中型企業的艱難為背景,描述了一群領導幹部腐敗和廣大群眾反腐敗的激烈斗爭。
《抉擇》展現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反腐敗工作的復雜性和緊迫性,塑造了李高成這樣一位對黨和國家的事業忠貞不渝、大義凜然,為國家利益拋卻個人情義的反腐敗英雄形象,洋溢著一種理想主義、英雄主義的激揚澎湃之情。
2、阿來《塵埃落定》
《塵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來的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98年。
小說描寫一個聲勢顯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後和漢族太太生了一個傻瓜兒子。這個人人都認定的傻子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但卻有超時代的預感和舉止,並成為土司制度興衰的見證人。小說展現了獨特的藏族風情及土司制度的浪漫和神秘。
六、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9—2002)
1、熊召政《張居正》
《張居正》是熊召政創作的長篇小說,共有四卷,2002年結集出版發行。
《張居正》在現實主義的基調之上,作者又以飄逸的筆致,隨處布置點染一些浪漫主義的情節與人物,並用「木蘭辭」、「水龍吟」、「金縷曲」、「火鳳凰」等詞曲,總攝各卷的情調與韻味,使全書平添了一種蒼涼悲壯的詩意,這也是《張居正》一書的顯著特色。
2、張潔《無字》
《無字》是當代作家張潔創作的長篇小說,分為三部,2002年1月首次出版。
《無字》以女作家吳為的人生經歷為主線,講述了她及其家族幾代女性的婚姻故事,描摹了社會大動盪、大變革中各色人等的與世浮沉、坎坷人生,展現了中國近百年間的風雲際會,對20世紀的中國進行了獨特的記錄與審視。
七、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3—2006)
1、賈平凹《秦腔》
《秦腔》是賈平凹的第12部長篇小說。《秦腔》初版於2005年4月,榮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內容涉及其家鄉陝西省丹鳳縣棣花鎮的故事。作品以細膩平實的語言,採用「密實的流年式的書寫方式」,集中表現了改革開放年代鄉村的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在傳統格局中的深刻變化,字里行間傾注了對故鄉的一腔深情和對社會轉型期農村現狀的思考。
2、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遲子建所著的長篇小說,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小說以一位年屆九旬的鄂溫克族最後一位酋長女人的自述口吻,講述了一個弱小民族頑強的抗爭和優美的愛情。小說語言精妙,以簡約之美寫活了一群鮮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溫克人。
八、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7—2010)
1、張煒《你在高原》
張煒在《你在高原》中塑造出大量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獨具特色。在這部作品中,作者以寧、曲兩家故事作為主線,講述了「高原」人們的生存方式,並在其中穿插了家族歷史與祖輩和父輩的悲劇人生。
2、莫言《蛙》
《蛙》是中國當代作家莫言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講述了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萬心的人生經歷,也反映出中國計劃生育的艱難歷程。小說秉承了作者鄉土文學的一貫風格,以細膩的筆觸、朴實的文字落腳於中國社會的一隅。

(1)李佩甫獲獎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茅盾文學獎設立背景
1981年,根據茅盾先生遺願,將其25萬元稿費捐獻出來,設立了茅盾文學獎,當時決定由巴金擔任評委會主任。此獎項的設立旨在推出和褒獎長篇小說作家和作品。
當時規定每三年評選一次,參與首評而未獲獎的作品,在下一屆以至將來歷屆評選中仍可獲獎。首屆評選在1982年確定,評選范圍限於1977年至1981年的長篇小說。
「茅盾文學獎」是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獎,是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獎項之一。
⑵ 李佩甫短篇小說《無邊無際的早晨》講的是什麼內容
凡是有血性的人都敗壞了自己的行為,帕斯卡爾也曾說過,正如我們敗壞著精神一樣,我們也在敗壞內著情感。對於這種非容法律程序上的指控,任何意味上的自我辯護都當然地會被駁回,但由於這常常是沒有原告的缺席審判,如此深刻的事實往往處於被遵狀態,人們也就願意渾然不覺或佯裝不知了。即使受到了某種警告或提醒,也還會振振有詞地堅持。不可思議的是,個體生存與發展的扛桿竟是這種「敗壞」的秉賦和力量,而且,個人慾望的向度、程度,
⑶ 茅盾文學獎作品裡 最佳的十部作品 是哪些
一、第一屆茅盾來文學獎自獲獎篇目(1977—1981)
1、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百花文藝出版社
2、魏巍,《東方》,人民文學出版社
3、莫應豐,《將軍吟》,人民文學出版社
4、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中國青年出版社
5、古華,《芙蓉鎮》,人民文學出版社
6、李國文,《冬天裡的春天》,人民文學出版社
二、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2—1984)
1、李准,《黃河東流去》,北京出版社
2、張潔,《沉重的翅膀》(修訂本),人民文學出版社
3、劉心武,《鍾鼓樓》,人民文學出版社
三、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5—1988)
1、路遙,《平凡的世界》,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2、凌力,《少年天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3、孫力、余小惠,《都市風流》,浙江文藝出版社
4、劉白羽,《第二個太陽》,人民文學出版社
5、霍達,《穆斯林的葬禮》,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6、蕭克,《浴血羅霄》,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7、徐興業,《金甌缺》,海峽文藝出版社

⑷ 莽原的現狀
自昔至今,《奔流》和《莽原》無論是兩刊並立還是合並之後,發表了許多有廣泛社會影響或榮獲全國優秀作品獎的中短篇小說作品。如喬典運的《滿票》、《鄉魂》,張一弓的《流星在尋找失去的軌跡》、《遠去的驛站》二卷,李佩甫的《紅螞蚱,綠螞蚱》、張宇的《活鬼》,二月河的《乾隆皇帝》獲得國家級創作獎項和省級獎項;改編為電影的有6部,電視劇的有5部,廣播劇的有2部,每年被國家級和省級權威報刊和國家資料庫收錄或轉載率達30%,許多省內外作家都在此找到了展示個人創作才華的平台,許多省內外文學新人都以此為成長的園圃。一批批的作者從這里走向成熟,一代代的作家多得本刊之惠。
在為新老作家作品提供刊發平台的同時,《莽原》也十分重視自身的建設,在編輯隊伍的新老搭配、編校人員的素質建設等方面,都有新的進步,新的提高。正緣於此,連續獲得社會好評,並榮獲1984年全國期刊封面設計三等獎,1990年全國期刊展覽整體設計獎,1993年全國報刊全國報刊博覽會封面設計獎及河南省新聞出版局主辦的質量獎項。獲得河南省社會科學第一屆、第二屆、第四屆、第五屆優秀期刊獎,2000年1月被評入河南省首屆社會科學二十佳期刊;同年入選中國新聞出版署優秀期刊方陣,被評為國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效期刊」,連續五次在河南省社會科學期刊質量檢測中被評為一級期刊;2003年《莽原》被授予「河南巾幗文明示範崗」的榮譽稱號。
在「三個代表」思想的照耀下,新時期的《莽原》本心依舊,辦刊思路更加清晰明確。為大力培養文學新人,自2002年起特辟出《新作家》欄目,所發作品均有熱情點評,縮短了編創雙方的感情距離,激勵和增強了青年作者創作的勇氣和信心。至今已有十數名文學青年在本刊獲獎。長期不懈的努力,使本刊贏得了社會的廣泛好評和審讀專家的稱贊。

⑸ 茅盾文學獎歷屆獲獎作品和簡要介紹
茅盾文學獎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根據茅盾先生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創作、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而設立的,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獎項每四年評選一次,參評作品需為長篇小說,字數在13萬以上的作品。盡管仍有頗多爭議,但茅盾文學獎依然不失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學獎項。
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77—1981)
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百花文藝出版社
魏巍,《東方》,人民文學出版社
莫應豐,《將軍吟》,人民文學出版社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中國青年出版社
古華,《芙蓉鎮》,人民文學出版社
李國文,《冬天裡的春天》,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2—1984)
李准,《黃河東流去》,北京出版社
張潔,《沉重的翅膀》(修訂本),人民文學出版社
劉心武,《鍾鼓樓》,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5—1988)
路遙,《平凡的世界》,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凌力,《少年天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孫力、余小惠,《都市風流》,浙江文藝出版社
劉白羽,《第二個太陽》,人民文學出版社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榮譽獎
蕭克,《浴血羅霄》,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徐興業,《金甌缺》,海峽文藝出版社
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9—1994)
王火,《戰爭和人》(一、二、三),人民文學出版社
陳忠實,《白鹿原》(修訂本),人民文學出版社
劉斯奮,《白門柳》(一、二),中國青年出版社
劉玉民,《騷動之秋》,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5—1998)
張平,《抉擇》
阿來,《塵埃落定》
王安憶,《長恨歌》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一、二)
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9—2002)
熊召政,《張居正》,長江文藝出版社
張潔,《無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徐貴祥,《歷史的天空》,人民文學出版社
柳建偉,《英雄時代》,人民文學出版社
宗璞,《東藏記》,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3—2006)
賈平凹,《秦腔》,《收獲》雜志、作家出版社
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收獲》雜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周大新,《湖光山色》,《中國作家》雜志、作家出版社
麥家,《暗算》,《鍾山》雜志(發表篇名為《暗器》)、世界知識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7—2010)
張煒,《你在高原》
劉醒龍,《天行者》
莫言,《蛙》
畢飛宇,《推拿》
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11—2014)
格非,《江南三部曲》
王蒙,《這邊風景》
李佩甫,《生命冊》
金宇澄,《繁花》
蘇童,《黃雀記》
⑹ 李佩甫的主要作品
讓李佩甫享譽文壇的是1999年7月出版的長篇小說《羊的門》。這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它描寫了一個村莊的黨支部書記,在將近四十年時間里,利用各種「人脈」,經營「人場」,營建了一個從鄉到縣、從省城到首都的巨大關系網,把村子裡的人才一個一個地往城市輸送,往官場輸送,讓村莊一步步地走向繁榮富強。小說通過刻劃鄉村權力運作的過程,展示各級官場的爭斗,塑造了一個「國中之國」,一位「東方鄉村教父」,在這位「東方鄉村教父」身上寄寓了中國社會四十年的風雲。由於這個「東方鄉村教父」式的人物原型被指是隱喻鄧小平,人們就把整部小說作為窺探中國政治生活的一面鏡子。
李佩甫由此被視為是描寫中國「官場」運作最深刻、最有力度的作家。這部長篇使李佩甫從純文學作家進入了暢銷書作家之列。 《等待靈魂》是著名作家李佩甫繼《羊的門》《城的燈》後最新打造的長篇小說。實際上,這部長篇的准備期長達20年,這些年來,李佩甫陸陸續續地研究了上百個活生生的商場案例,接觸過形形色色的企業家,為了這部長篇積累了深厚的基礎。在這部長篇里,李佩甫實現了從「官場」到「商場」的成功轉型。小說以大都市商戰為背景,描寫了轉業軍人任秋風在情場失意之際,接手一個瀕臨倒閉的國營商場。憑借著大膽的創意、過人的公關能力和卓越的商業才能,以及「商學院三枝花」的鼎力輔助,任秋風在商海中生死搏殺,製造一個又一個亮點,令「金色陽光」奇跡般崛起,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超市航母。
隨著事業抵達巔峰,各種利誘讓他迷失了靈魂,在權力欲驅使下,盲目拓展,並建造一座象徵「金色陽光」巍巍大業的「摩天大廈」,造成企業「輸血」過度,資金鏈斷裂,引發各種矛盾,終令苦心經營的「第一商業帝國」全面崩塌,「商學院三枝花」亦分道揚鑣……滾滾紅塵,有人夢圓,有人夢碎。
小說描寫商海喋血,把一場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堆疊得雲譎波詭,氣勢磅礴,充滿現代感。作家通過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運,洞燭幽微地揭示了中國「商場」運作的秘密法則,具有強烈的批判力度。
●農村青年馮家昌為了能夠成為城裡人,壓抑人性,失去自我,在現實與情感的漩渦中掙扎,既表現出了農民的隱忍與機智,又從另一側面批判了這種現狀的不合理性,呼喚著時代變革的早日到來。支書女兒劉漢香在情感的折磨中站立起來,則以自己的心點亮了挺進城市之燈。支書國豆這個形象,則是作家對鄉村基層權力代表人物的集中概括,真實地刻劃了鄉村權力運作的過程。另一方面,作家還寫出了侯秘書、小佛臉等諳熟權力場技巧的小人物。小說文字溫婉,具有詩性的張力,抒情詩般的句式,音樂般的節奏,為人們營造了一個可感可觸的藝術氛圍。作家通過歷史與現實的相互觀照,透視在中國城市與鄉村的二元結構中,農民逃離鄉村,進入城市的艱難歷程。 2012年,李佩甫出版的長篇小說《生命冊》,通過第一人稱的寫法,以主人公吳志鵬從平原農村走向城市的生活和心理轉變為主線,勾畫出近50年的社會變遷場景和身處其中的一個個生命個體的心靈變化,記錄了一本厚重生動、屬於很多人的「生命冊」。在作者筆下,「鄉村與城市、歷史與現實、理想與慾望並置,並試圖從中摸索出時代與人物命運的關聯」。 作者通過對以主人公和「駱駝」等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在社會轉型期作出的大學畢業、進入「體制」工作、辭職、下海經商等一系列人生選擇和精神狀態的描寫,完成了對一代人命運的審視,「在無限逼近歷史和人性真實的過程中,為我們繪制出一幅具有哲理反思意味的人物群像圖。」 主人公背負著生養他的土地,行走在城市間,而《生命冊》所展現出的,亦來自我們所能感受到的這個世界,真實而有溫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