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跪求郁達夫《沉淪》經典的句子。
(1)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
(2)沒有情感的理智,是無光彩的金塊,而無理智的情感,是無鞍鐙的野馬。
(3)不是樽前愛惜身,佯狂難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
(4)大學畢業,以後就可以有飯吃,你這種定理,是哪本書上翻來的?
(5)少年的悲哀,畢竟是易消的殘雪。
(6)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象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7)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沈的地方。
(8)傾城春色,終只是繁華過往。
(9)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10)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沉淪》、小說《遲桂花》等。1945年8月29日,在蘇門答臘失蹤(後來默認45年為其卒年),終年四十九歲。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郁達夫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證書。
(11)《沉淪》集是自敘傳抒情小說的潮流之始。小說內容常常取材於作者本人的經歷,遭遇,心情。作者郁達夫的文學活貫穿了從五四運動和抗日戰爭的幾個重要時期,從最初表現表面的苦悶,逐漸擴大到反映勞動人民的不幸,他的作品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的部分精神面貌。 他的小說雖以抒情為主、情節為次,但在濃烈的抒情氣氛中,人們還是能夠觸摸到人物的脈搏和靈魂,就是說作者用抒情的方式同樣塑造出了真實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② 郁達夫的《沉淪》的簡介
郁達夫的小說具有明顯的散文化特色,他注重寫人、寫情、寫一己之體驗,不追求復雜的故事情節。
其謀篇布局自然簡潔,故事進行當中穿插一些景物描寫或抒情議論,然而讀來卻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特別是人物的鮮明性格和強烈感情,自始至終貫穿全篇,把作品呵成一個整體。

二、以景寫情,融情於景
《沉淪》以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繪來渲染氣氛,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以景寫情,融情於景的抒情藝術。小說中通篇都是娓娓道來的抒情語調,很少使用實錄的人物對話等等。
這篇小說主要提供了自我形象的精神悲劇,再現了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分裂的靈魂和苦悶的心靈,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反映了五四時代人性解放的艱難歷程。
③ 評價一下郁達夫的《沉淪》
《沉淪》定稿於1921年5月9日,是郁達夫的代表作。1921年7月,與郭沫若等創辦創造社,開始文學生涯,同年10月出版短篇小說集《沉淪》。(上海泰東書局出版)
《沉淪》是郁達夫早期的短篇小說,亦是他最有名的作品,當初出版時震撼了當時的文壇。他講述了一個日本留學生的性苦悶以及對國家懦弱的悲哀。該小說以郁達夫自身為藍本。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小說集。
其中郁達夫的短篇小說《沉淪》,描寫的是一個患憂鬱症的留學生,故事發生在被稱為「東亞病夫」的上個世紀清朝末年,那個時候東渡求學的愛國青年很多,然而本篇的主人公雖然東渡,卻不是去尋訪救國的道路的,封閉孤獨的生活加上長期壓抑的青春的沖擊,使他不免憂郁竟至於性格扭曲的發展,最後就到了自己也不相信的猥瑣沉淪,以至於才21歲的他就要走向自裁,在自裁前,他還有一段血淚交加的的哽咽:「這乾燥的生活.......祖國啊,祖國啊,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
《沉淪》中的主人公「他」是一個日本留學生
因為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反抗封建專制,被學校開除,因而為社會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熱情渴望著和追求著真摯的友誼和純潔愛情,但受到「弱國子民」的身份的拖累,這種熱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異國他鄉倍感孤獨和空虛,成為了「憂鬱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淪,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淪下去,在彷徨失措中,來到酒館妓院,毀掉了自己純潔的情操。事情過後又自悔自傷,感到前途迷惘,絕望中投海自殺。他在異國的遭遇,與祖國民族的命運密切相聯,因而主人公在自殺前,悲憤地疾呼:「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小說強烈的表達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國富強的心聲。在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國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憐的強烈共鳴。
大多數作品選和文學史對這部小說都做以上的解讀,即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強調小說中主人公愛國的社會意義。事實上,我在讀過小說之後,覺得小說中「我」幾次寫到「祖國」,都和傳統意義上的愛國並無太大關系,只是「我」自怨自艾時的一種借口。
小說中「我」的感傷,
大多是由於所謂的「憂鬱症」導致的敏感、多疑、偏狹造成的,很難都推到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對「支那人」的歧視上:因為「我」不僅是感到「日本人」對自己的冷淡而發出復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親的兄長,也會反目成仇,因此與其說是由於祖國弱小,身在海外受到歧視社會原因使「我」產生痛苦,不如說是由於「我」本人的性格弱點使自己產生痛苦,是一種病態的痛苦,作者只是以自然主義的手法將這種痛苦表現出來而已,將小說的主題勉強拉到「愛國主義」上,我以為並不符合小說的真正實質。而從敘述者的語氣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對這一點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因此在描寫到主人公的某些內心情緒時,會有一些近似調侃的句子出現。
如描寫到他與兄長之間發生了齟齬,並寫信與兄長]「絕交」,描寫他心中「恨他的兄長竟如同蛇蠍一樣」,然後寫道:他「把他兄長判決是一個惡人,他自家是一個善人。他又把自家的好處列舉出來,把他所受的苦處,誇大的細數起來。他證明得自家是一個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時候,他的眼淚就同瀑布似的流下來。」
在這一番描述中,作者雖然沒有出面分析主人公的極度「自我中心」的錯誤,但語氣顯然是不贊同的。
總之,我以為,
與其說《沉淪》是一部社會悲劇,不如說它是一部性格悲劇,
以「我」的性格,不論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中,恐怕都不會感到快活。小說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毫不掩飾地揭示了一個戀慕少女的少年內心的情緒躁動。而之所以有文學史上那看似嚴肅的解讀,我以為主要是因為「性」的問題是建國後評論者力圖迴避的話題,但小說的作者卻又是一位現代文學史上無法迴避的進步作家,《沉淪》也是一部無法迴避的代表作,因此只好借著小說中幾次出現的「祖國」字樣,將小說的主題拉到「愛國主義」上面,對其中顯而易見的「性的躁動」避而不談了。以我之見,這部小說是一部「私人化」極強的作品,如果說它反映了什麼時代進步思想的話,那也只是由於作者對「性慾躁動」和內心隱秘的大膽揭示,所展現出來的,對「個性」自由、解放的強烈追求。
④ 《沉淪》一書的作者是
郁達夫(1896.12.7~1945.9.17) 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沉淪》、小說《遲桂花》等。
郁達夫是現代著名作家。精通五門外語,分別為日語、英語、德語、法語、馬來西亞語。
郁達夫簡介
1896年12月7日出生於浙江富陽滿洲弄(今達夫弄)的一個普通家庭。三歲喪父,家庭窘迫。兄弟三人,大哥干農活,二哥打工。七歲入私塾。九歲便能賦詩。
1908年就讀於富陽縣立高等小學堂。
1910年考入杭州府中學堂(與徐志摩同學),後又到嘉興府中學堂和美國教會學堂等校學習。因參與學 潮被校方開除,次年春改讀蕙蘭中學。
1913年,9月隨長兄郁曼陀去日本留學。1914年7月考入日本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醫科部。畢業後被分發至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三部。
1916年改讀法學部政治學科。
1917年7月畢業,進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學習。[2]
1921年6月,郁達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組織成立創造社,擔任《創造季刊》、《創造月刊》、《洪水》半月刊編輯,同年10月,出版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由此奠定了郁達夫在新文學 運動中的重要地位。
⑤ 郁達夫主要短篇小說有哪些
沉淪短篇小說集1921,泰東圖書局蔦蘿集小說、散文合集1923,泰東圖書局回小說論理論著作1926,光華書局戲劇論理論答著作1926,商務印書館文學概說理論著作1927,商務印書館日記九種日記集1927,北新書局孤獨者的愁哀戲劇集1927,創造社達夫代表作小說、散文合集1928,上海春業書店在寒風里小說、散文合集
1929,廈門世界文藝書社懺余集小說、散文合集1933,香港天馬出版社達夫自選集小說、散文合集1933,香港天馬出版社浙東景物紀略散文集1933,浙江鐵路局屐痕處處散文集1934,現代書局達夫日記集日記集1935,北新書局達夫短篇小說集小說集(上下冊)
1935,北新書局達夫游記散文集
《薄奠》 達夫散文集散文集 閑書散文集 我的懺悔散文集 藤十郎的戀劇本《春風沉醉的晚上》
⑥ 誰給介紹一下郁達夫的《沉淪》
《沉淪》是一篇深受五四思潮影響的作品,作者身在海外,就更多的吸收並接見了外國文藝理論的思想。讀者從他的作品中不難發現,在他早期作品,諸如《銀灰色的死》、《沉淪》等都有借鑒外國作品的痕跡。但在《沉淪》卻有一種很大的創新。《沉淪》的「自敘體」是受日本的「私小說」的影響;「零餘者」的形象借鑒了屠格涅夫在1850年的《多餘人日記》的影響;深刻的內心剖析是借鑒了弗洛伊德心理學的理論;同時法德的文學思潮也對其創作影響很大。其中對《沉淪》影響最大的是日本的「私小說」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
以自我為原型,浸透了主觀色彩的「私小說」將小說從外部世界的紛繁復雜引向了人物復雜的內心。這種風格被郁達夫所借鑒,從《銀灰色的死》中「清瘦的人」到《沉淪》中的「他」都是類似於「私小說」的人物形象。不過在《沉淪》中這種「私小說」有了一個突破性的創新。小田岳夫在《郁達夫傳》中指出:《沉淪》雖受佐藤春夫的《田園的憂郁》的影響「但兩部作品在根本上是不同的」,《沉淪》的苦悶不再是「私小說」根源於人生固有的寂寞,它超越了「私小說」的局限,由個人外推,而具有某種時代、社會意義。它開創了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的道路,對後來的文學有深遠的影響。
《沉淪》[郁達夫短篇小說集] - 作品賞析
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沉淪》寫於1921年作者在日本留學期間,講述了一個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的遭遇,通過「一個病的青年憂鬱症的解剖」,揭示主人公內心靈與肉、倫理與情感、本我與超我矛盾沖突。與郁達夫其他的小說作品一樣,《沉淪》是一篇「注重內心紛爭苦悶」的現代抒情小說,也叫「自我小說」,帶有「自敘傳」的色彩。因此,小說敢於大膽而深刻的自我揭示,復雜而豐富的心理活動。若要賞析這篇小說,就必須探究人物內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這種心理的自身與社會原因。
郁達夫的中篇小說《沉淪》是從沉淪中奮起的一部心理史。,描寫的是一個患憂鬱症的留學生,故事發生在被稱為「東亞病夫」的上個世紀清朝末年,那個時候東渡求學的愛國青年很多,然而本篇的主人公雖然東渡,卻不是去尋訪救國的道路的,封閉孤獨的生活加上長期壓抑的青春的沖擊,使他不免憂郁竟至於性格扭曲的發展,最後就到了自己也不相信的猥瑣沉淪,以至於才21歲的他就要走向自裁。這部小說是採用第三人稱,以「自敘傳」式的寫法,注重心理分析,無所顧忌地抒發主觀感情,大膽地暴露主人公的心理狀態。通過對主人公心理狀態的描寫,表現出了由於屢受歧視,精神憂郁甚至變態了但最後還不忘自己的祖國。表達了郁達夫鮮明的反帝愛國思想,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沉淪》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家庭,在「他」四處求學中接受的則是較為開放的進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環境下長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國文人某種氣質,同時又有一些自由與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仍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環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壓抑。當他離開W學校「打算不再進別的學校去」,他選擇了蟄居在小小的書齋里。他的內心裡也因此而壓抑,產生了「憂鬱症的根苗」。此後的留學生涯他的憂鬱症就更加嚴重起來。在異國他鄉,飽受「性的苦悶」與「外族冷漠歧視」的「他」渴望真摯的愛情,並願為此拋棄一切。然而這種渴望在現實中難以實現,他的內心逐漸失去理智的控制,他開始自瀆,窺視浴女,甚至到妓院尋歡,只為了尋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時愉悅與滿足,最終深陷在邪惡的沼澤里不能自拔。那飲鴆止渴的行為顯然讓「他」更加苦悶,愉悅過後是更大的空虛,慾望越來越大,他開始尋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經濟狀況卻窮困潦倒,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他」只有投海自盡來結束這個惡性循環。
⑦ 1;1921年出版的小說集《沉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收入郁達夫在日本完成的《銀
收錄三篇短篇小說,即《沉淪》、《南遷》、《銀灰色的死》,另有一篇「自序」。
⑧ 小說《沉淪》 作者
小說《沉淪》的作者是郁達夫。
《沉淪》定稿於1921年5月9日,是郁達夫版的代表作。1921年7月,與郭沫權若等創辦創造社,開始文學生涯,同年10月出版短篇小說集《沉淪》。(上海泰東書局出版)郁達夫在《自序》中說:「《沉淪》是描寫著一個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說是青年憂郁Hypochondria 的解剖,里邊也帶敘著現代人的苦悶,———便是性的要求與靈肉的沖突。」這一段話既闡明了小說的主題,也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內容。通篇著力描寫與渲染的就是憂郁、苦悶、性……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沉淪》、小說《遲桂花》等。1945年8月29日,在蘇門答臘失蹤(後來默認45年為其卒年),終年四十九歲。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郁達夫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