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有劉向的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 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
(1、《新序》記載了相傳是宋玉對楚王問的話,列舉了楚國流行歌曲《下里巴人》、《陽阿》、《薤露》等,說是「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2、 《說苑》按類編輯了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並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 3、《列女傳》:有虞二妃者,帝堯之二女也。長娥皇,次女英。舜父頑母嚚。父號瞽叟,弟曰象,敖游於嫚,舜能諧柔之,承事瞽叟以孝。母憎舜而愛象,舜猶內治,靡有奸意。四岳薦之於堯,堯乃妻以二女以觀厥內。二女承事舜於畎畝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驕盈怠嫚,猶謙謙恭儉,思盡婦道。瞽叟與象謀殺舜。使塗廩,舜歸告二女曰:「父母使我塗廩,我其往。」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廩,乃捐階,瞽叟焚廩,舜往飛出。象復與父母謀,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從掩,舜潛出。時既不能殺舜,瞽叟又速舜飲酒,醉將殺之,舜告二女,二女乃與舜葯浴汪,遂往,舜終日飲酒不醉。舜之女弟系憐之,與二嫂諧。父母欲殺舜,舜猶不怨,怒之不已。舜往於田號泣,日呼旻天,呼父母。惟害若茲,思慕不已。不怨其弟,篤厚不怠。既納於百揆,賓於四門,選於林木,入於大麓,堯試之百方,每事常謀於二女。舜既嗣位,升為天子,娥皇為後,女英為妃。封象於有庳,事瞽叟猶若初焉。天下稱二妃聰明貞仁。舜陟方,死於蒼梧,號曰重華。二妃死於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君子曰:「二妃德純而行篤。詩雲:「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此之謂也。)
2. 劉向的主要著作
《新序》是一部以諷諫為政治目的的歷史故事類編,採集舜、禹以至漢代史實,分類編撰而成的一部書,原書三十卷,今存十卷,曾由北宋曾鞏校訂,記載了相傳是宋玉對楚王問的話,列舉了楚國流行歌曲《下里巴人》、《陽阿》、《薤露》等,說是「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列女傳》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也有觀點認為該書是一部婦女史。作者是西漢的儒家學者劉向,不過也有人認為該書不是劉向所做,因此,現代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處會標注佚名。也有人為認為,現代流傳的版本是後人在劉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來的。
《別錄》是中國第一部有書名,有解題的綜合性的分類目錄書,凡二十卷。漢成帝時,劉向受命參與校理宮廷藏書,校完書後寫一篇簡明的內容提要,後匯編成《別錄》。著錄圖書六百零三家,計一萬三千二百一十九卷,分為六大部類、三十八種,每類之前有類序,每部之後有部序,敘錄內容包括:書目篇名,校勘經過,著者生平思想,書名含義,著書原委,書的性質,評論思想,史實,是非,剖析學術源流和書的價值。部序之前、類目之後皆有統計,全書最後還有總計。其子劉歆據此序錄刪繁就簡,編成《七略》。《別錄》唐代已佚,今據《漢書·藝文志》可考見其梗概。 劉向、劉歆父子是在儒學作為經學而一統天下之後,又重新研究和整理諸子百家的著作與學說並強調從中吸取思想營養以改善儒學的重要人物。
在對《管子》、《晏子》、《韓非子》、《列子》、《鄧析》、《關尹子》、《子華子》以及《戰國策》等著作進行了系統整理的基礎上,認為它們皆有符合儒家經義的地方。例如,劉向說: 《管子》書,務富國安民,道約言要,可以曉合經義。 ① 荀卿之書,其陳王道甚易行 , 其書比於傳記,可以為法 ②。至於道家,劉向則認為 (道家)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兢,合於六經 ③。除此之外,還在《說苑》、《新序》中直接採用並假借諸子之口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學術見解,實際上這也是對諸子學的一種肯定。
劉向、劉歆父子在當時經學獨尊的情況下,大力倡導研究諸子之學,對削弱官方學術思想的統治、解放思想是有積極意義的。
早年的《枕中鴻寶苑秘書》,「書中言神仙使鬼物為金之術及鄒衍重道延命方」,深受神秘思想的影響。繼又參與石渠閣的五經講論,濡染於今文經學活動。他後來論歷代興革、國政得失,就拿出了今文學者的派頭,以陰陽五行、天人感應作為論證的依據。元帝時,他上封事,論舜及文武周公時的祥瑞和幽厲以後春秋時期的災異而歸結於「災異未有稠如今者也」。上文引成帝時上封事,論宗周以來大臣操持國柄之危國,借「王氏外祖墳墓在濟南者,其梓柱生枝葉、扶疏上出屋」之異,申言「事勢不兩大,王氏與劉氏亦且不並立」。這表明劉向的歷史觀是神學的歷史觀。他這種思想反映了西漢晚年大權旁落、皇族失勢的悲觀情緒。 《漢書·五行志》保存了劉向《洪範五行傳論》約一百五十二條。其中論災異跟後、妃、君夫人及外戚間的關系的約三十一條,論災異跟君主失勢、國家敗亡間關系的約三十九條。這不只是其政治立場在學術上的反映,這並且是有意地利用陰陽五行學說作政治斗爭的工具。
《漢書·五行志》也保存了劉歆論《洪範五行傳》的材料,約七十三條,盡管論述的對象基本上都在劉向曾經論述的范圍內但沒有一條的具體論述是跟劉向相同的。
雖相信「天命所授者博,非獨一姓」,「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但認為「明者起福於無形,銷患於未然」,可以「劉氏長安,不失社稷」。這就等於說天命還是可以人力為轉移,或至少可以多延一些時期。在劉歆的遺文里,就看不到這樣的說法了。依《漢書·律歷志》所保存下來《三統歷譜》的材料來看,歷代的興衰是按著五行相生的順序進行的。按照這樣的順序,王莽以土德繼漢的火德,就應該是當然的。王莽在死到臨頭時就還這樣說:「天生德於予,漢兵有如予何!」
當校訂皇家藏書的時候,卻很少運用這種神學歷史觀,而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人文主義的態度。

3. 《劉向說苑》txt全集下載
劉向說苑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卷一 君道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人君之道如何?」對曰:「人君之道清凈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於流俗,不拘系於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齊宣王謂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對曰:「人君之事,無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從,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獲罪也。大道容眾,大德容下;聖人寡為而天下理矣。書曰:『睿作聖』。詩人曰:『岐有夷之行,子孫其保之!』」宣王曰:「善!」
成王封伯禽為魯公,召而告之曰:「爾知為人上之道乎?凡處尊位者必以敬,下順德規諫,必開不諱之門,撙節安靜以借之,諫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採其辭,乃擇可觀。夫有文無武,無以威下,有武無文,民畏不親,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親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諫者得進,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辭。
陳靈公行僻而言失,泄冶曰:「陳其亡矣!吾驟諫君,君不吾聽而愈失威儀……
4. 西漢劉向都有哪些著作
劉向的著作包括:目錄學之祖《別錄》,古代逸聞趣事小說集《說苑》、《新序》,賦《九嘆》、《請雨華山賦》等,古代婦女故事集《列女傳》等等。《戰國策》全書分西周、東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12策,共33篇,記載了自戰國初期至秦統一六國240年間的史事。
5. 東漢劉向編輯的什麼,以什麼作品為主,而他的作品又以什麼為代表作
劉向(約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楚辭》是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庄忌、東方朔、王褒、劉向諸人的仿騷作品。
另: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根據戰國史書整理編輯了《戰國策》。
(1、《新序》是劉向採集舜禹以致漢代史實,分類編撰而成的一部書,原書三十卷,今存十卷,由北宋曾鞏校訂,記載了相傳是宋玉對楚王問的話,列舉了楚國流行歌曲《下里巴人》、《陽阿》、《薤露》等,說是「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2、 《說苑》按類編輯了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並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 3、《列女傳》:有虞二妃者,帝堯之二女也。長娥皇,次女英。舜父頑母嚚。父號瞽叟,弟曰象,敖游於嫚,舜能諧柔之,承事瞽叟以孝。母憎舜而愛象,舜猶內治,靡有奸意。四岳薦之於堯,堯乃妻以二女以觀厥內。二女承事舜於畎畝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驕盈怠嫚,猶謙謙恭儉,思盡婦道。瞽叟與象謀殺舜。使塗廩,舜歸告二女曰:「父母使我塗廩,我其往。」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廩,乃捐階,瞽叟焚廩,舜往飛出。象復與父母謀,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從掩,舜潛出。時既不能殺舜,瞽叟又速舜飲酒,醉將殺之,舜告二女,二女乃與舜葯浴汪,遂往,舜終日飲酒不醉。舜之女弟系憐之,與二嫂諧。父母欲殺舜,舜猶不怨,怒之不已。舜往於田號泣,日呼旻天,呼父母。惟害若茲,思慕不已。不怨其弟,篤厚不怠。既納於百揆,賓於四門,選於林木,入於大麓,堯試之百方,每事常謀於二女。舜既嗣位,升為天子,娥皇為後,女英為妃。封象於有庳,事瞽叟猶若初焉。天下稱二妃聰明貞仁。舜陟方,死於蒼梧,號曰重華。二妃死於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君子曰:「二妃德純而行篤。詩雲:「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此之謂也。)
劉向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
《說苑》,西漢劉向撰。劉向曾領校秘書,本書就是他校書時根據皇家藏書和民間圖籍,按類編輯的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並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後僅存五卷,大部分已經散佚,後經宋曾鞏搜輯,復為二十卷,每卷各有標目。二十卷的標目依次為:君道、臣術、建本、立節、貴德、復恩、政理、尊賢、正諫、敬慎、善說、奉使、權謀、至公、指武、談叢、雜言、辨物、修文、反質。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史事傳說,雜以議論,藉以闡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倫理觀念。一般以第—則或前數則為一卷的大綱,雜引前人言論陳說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歷史上的實例加以證明。向又編有《新序》一書,性質與此類似。
由於書中取材廣泛,采獲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所以,給人們探討歷史提供了許多便利之處。書中記載的史事,有的可與現存典籍互相印證;有的記事與《史記》、《左傳》、《國語》、《戰國策》、《荀子》、《韓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相出入,對考尋歷史者足資參考。有些古籍已經散佚,但《說苑》中卻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為可貴。如《君道篇》載師曠言雲:「人君之道,清凈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於流欲,不拘系於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漢書·藝文志》小說家類有《師曠》六篇,早已散佚,師曠的這段議論,疑即出自《師曠》六篇。此類例子,還可找到不少。
《說苑》是一部富有文學意味的重要文獻,內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敘事意蘊諷喻,故事性頗強,又以對話體為主,《說苑》除卷十六《談叢》外,各卷的多數篇目都是獨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節,有人物對話,文字簡潔生動,清新雋永,有較高的文學欣賞價值,對魏晉乃至明清的筆記小說也有一定的影響。
《說苑》的注本,以今人趙善詒《說苑疏證》質量較優,可以參閱。
向宗魯先生校點的《說苑校證》是《說苑》研究整理的集大成之作,1987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亦可參閱。
簡單來說:
劉向(前77~前6)
中國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一說生於元鳳四年( 前77 ) ,卒於建平元年( 前6 )。原名更生 ,字子政。漢皇族楚元王劉交的四世孫 。 歷經宣帝 、元帝 、成帝三朝;歷任散騎諫大夫、散騎宗正、光祿大夫等職。曾屢次上書稱引災異,彈劾宦官外戚專權。成帝時受詔命校書近20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其子劉歆續成。官終中壘校尉,故又世稱劉中壘 。劉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經傳 、 諸子和詩賦 。典校時,又撰有《別錄》。其後,劉歆以《別錄》為基礎,撰成《七略》,這是中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原書已佚。東漢班固因《七略》而成《漢書·藝文志》,從中可以見到《七略》的梗概。據《漢書·藝文志》載 ,劉向有辭賦33篇 ,今僅存《九嘆》一篇,見於《楚辭》。劉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劉向的散文敘事簡約,論理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此外,他還編著了《新序》、《說苑》、《古列女傳》3 部歷史故事集 ,是魏晉小說的先導 。明代張溥輯有《劉中壘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雜事第一
昔者,舜自耕稼陶漁而躬孝友,父瞽■頑,母嚚,及弟象傲,皆下愚不移。舜盡孝道,
以供養瞽■。瞽■與象,為浚井塗廩之謀,欲以殺舜,舜孝益篤。出田則號泣,年五十猶嬰
兒慕,可謂至孝矣。
故耕於歷山,歷山之耕者讓畔;陶於河濱,河濱之陶者,器不苦窳;漁於雷澤,雷澤之
漁者分均。及立為天子,天下化之,蠻夷率服。北發渠搜,南撫交址,莫不慕義,麟鳳在
郊。故孔子曰:「孝弟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座。」舜之謂也。
孔子在州里,篤行孝道,居於闕黨,闕黨之子弟畋漁,分有親者多,孝以化之也。是以
七十二子,自遠方至,服從其德。魯有沈猶氏者,旦飲羊飽之,以欺市人。公慎氏有妻而
淫,慎潰氏奢侈驕佚,魯市之鬻牛馬者善豫賈。孔子將為魯司寇,沈猶氏不敢朝飲其羊,公
慎氏出其妻,慎潰氏逾境而徙,魯之鬻馬牛不豫賈,布正以待之也。既為司寇,季孟墮郈費
之城,齊人歸所侵魯之地,由積正之所致也。故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孫叔敖為嬰兒之時,出遊,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而泣,其母問其故,叔敖對曰:
「吾聞見兩頭之蛇者死,向者吾見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
他人又見,殺而埋之矣。」其母曰:「吾聞有陰德者,天報之以福,汝不死也。」及長,為
楚令尹,未治,而國人信其仁也。
禹之興也,以塗山;桀之亡也,以末喜。湯之興也,以有莘;紂之亡也,以妲己。文武
之興也,以任姒;幽王之亡也,以褒姒。是以詩正關睢,而春秋褒伯姬也。
樊姬,楚國之夫人也,楚莊王罷朝而晏,問其故?庄王曰:「今日與賢相語,不知日之
晏也。」樊姬曰:「賢相為誰?」王曰:「為虞丘子。」樊姬掩口而笑。王問其故。曰:
「妾幸得執巾櫛以侍王,非不欲專貴擅愛也,以為傷王之義,故能進與妾同位者數人矣。今
虞丘子為相十數年,未嘗進一賢,知而不進,是不忠也;不知,是不智也。不忠不智,安得
為賢?」明日朝,王以樊姬之言告虞子,虞丘子稽首曰:「如樊姬之言。」於是辭位,而進
孫叔敖相楚,國富兵強,庄王卒以霸,樊姬與有力焉。
衛靈公之時,蘧伯玉賢而不用,彌子瑕不肖而任事。衛大夫史■患之,數以諫靈公而不
聽。史■病且死,謂其子曰:「我即死,治喪於北堂。吾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是不能
正君也,生不能正君者,死不當成禮,置屍於北堂,於我足矣。」
史■死,靈公往吊,見喪在北堂,問其故?其子以父言對靈公。靈公蹴然易容,寤然失
位曰:「夫子生則欲進賢而退不肖,死且不懈,又以屍諫,可謂忠而不衰矣。」於是乃召蘧
伯玉,而進之以為卿,退彌子瑕。徙喪正堂,成禮而後返,衛國以治。
晉大夫祁奚老,晉君問曰:「庸可使嗣?」祁奚對曰:「解狐可。」君曰:「非子之讎
耶?」對曰:「君問可,非問讎也。」晉遂舉解狐。後又問:「庸可以為國尉?」祁奚對
曰:「午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對曰:「君問可,非問子也。」君子謂祁奚能舉
善矣,稱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書曰:「不偏不黨,王道盪盪。」祁奚之謂也。外舉
不避仇讎,內舉不回親戚,可謂至公矣。唯善,故能舉其類。詩曰:「唯其有之,是以似
之。」祁奚有焉。
楚共王有疾,召令尹曰:「常侍莞蘇與我處,常忠我以道,正我以義,吾與處不安也,
不見不思也。雖然,吾有得也,其功不細,必厚爵之。申侯伯與處,常縱恣吾,吾所樂者,
勸吾為之;吾所好者,先吾服之。吾與處歡樂之,不見戚戚。雖然,吾終無得也,其過不
細,必前遣之。」令尹曰:「諾。」
明日,王薨。令尹即拜莞蘇為上卿,而逐申侯伯出之境。曾子曰:「鳥之將死,其鳴也
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言反其本性,共王之謂也。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於以開後嗣,覺來世,猶愈沒世不寤者也。
昔者,魏武侯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朝退而有喜色。吳起進曰:「今者有以楚莊王之
語聞者乎?」武侯曰:「未也,庄王之語奈何?」吳起曰:「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
逮,朝退而有憂色。申公巫臣進曰:『君朝有憂色,何也?』楚王曰:『吾聞之,諸侯自擇
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穀之不肖而議於朝,且群臣莫能逮,
吾國其幾於亡矣,是以有憂色也。』庄王之所以憂,而君獨有喜色,何也?」武侯逡巡而謝
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過也,天使夫子振寡人之過也。」
雜事第二
昔者,唐虞崇舉九賢,布之於位,而海內大康,要荒來賓,麟鳳在郊。商湯用伊尹,而
文武用太公閎夭,成王任周召,而海內大治,越裳重譯,祥瑞並降,遂安千載。皆由任賢之
功也。無賢臣,雖五帝三王,不能以興。
齊桓公得管仲,有霸諸侯之榮;失管仲,而有危亂之辱。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繆公用
之而霸。楚不用伍子胥而破,吳闔廬用之而霸。夫差非不用子胥也,又殺之,而國卒以亡。
燕昭王用樂毅,推弱燕之兵,破強齊之讎,屠七十城,而惠王廢樂毅,更代以騎劫,兵立
破,亡七十城。此父用之,子不用,其事可見也。故闔廬用子胥以興,夫差殺之而以亡;昭
王用樂毅以勝,惠王逐之而敗,此的的然若白黑。
秦不用叔孫通,項王不用陳平、韓信而皆滅,漢用之而大興,此未遠也。夫失賢者,其
禍如此。人君莫不求賢以自輔,然而國以亂亡者,所謂賢者不賢也。或使賢者為之,與不賢
者議之,使智者圖之,與愚者謀之。不肖嫉賢,愚者嫉智,是賢者之所以隔蔽也,所以千載
不合者也。或不肖用賢而不能久也,或久而不能終也;或不肖子廢賢父之忠臣,其禍敗難一
二錄也,然其要在於己不明而聽眾口,■愬不行,斯為明也。
魏龐恭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來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
「否。」曰:「二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曰:「三人言,王信之乎?」
曰:「寡人信之矣。」龐恭曰:「夫市之無虎明矣,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魏遠於市,議
臣者過三人,願王察之也。」魏王曰:「寡人知之矣。」及龐恭自邯鄲反,讒口果至,遂不
得見。
甘茂,下蔡人也。西入秦,數有功,至武王以為左丞相,樗里子為右丞相。樗里子及公
孫子,皆秦諸公子也,其外家韓也,數攻韓。秦武王謂甘茂曰:「寡人慾容車至周室者,其
道乎韓之宜陽。」欲使甘茂伐韓取宜陽,以信道至周室。甘茂曰:「請約魏以伐韓。」令向
壽輔行。甘茂既約魏,魏許,甘茂還至息壤,謂向壽曰:「子歸言之王,魏聽臣矣,然願王
勿伐也。」向壽歸以告王,王迎甘茂於息壤,問其故,對曰:「宜陽,大縣也。名為縣,其
實郡也。今王倍數險,行千里攻之難。……」
昔者,曾參之處,鄭人有與曾參同名姓者殺人,人告其母曰:『曾參殺人。』其母織自
若也。頃然一人又來告之,其母曰:『吾子不殺人。』有頃,一人又來告,其母投杼下機,
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其母信之也,然三人疑之,其母懼焉。今臣之賢也不若曾參,
王之信臣也,又不如曾參之母之信曾參也,疑臣者非特三人也,臣恐大王投杼也。
魏文侯令樂羊將攻中山,三年而拔之,樂羊反而語功,文侯示之謗書一篋。樂羊再拜稽
首曰:『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今臣羈旅也,樗里子,公孫子二人挾韓而議,王必
信之,是王欺魏而臣受韓之怨也。」王曰:「寡人不聽也。」使伐宜陽,五月而宜陽未拔。
樗里子,公孫子果爭之,武王召甘茂,欲罷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
因悉起兵,使甘茂將擊之,遂拔宜陽。及武王薨,昭王立,樗里子,公孫子讒之,甘茂遇
罪,卒奔齊。故非至明,其庸能毋用讒乎?
楚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畏昭奚恤,亦誠何如?」江乙答曰:「虎求百獸食之,得一
狐。狐曰:『子毋敢食我也,天帝令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帝命也,以我為不信,吾為
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見我無不走。』虎以為然,隨而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
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任之於昭奚恤也,北方非畏昭奚恤
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故人臣而見畏者,是見君之威也,君不用則威亡
矣。
魯君使宓子賤為單父宰,子賤辭去,因請借善書者二人,使書憲為教品;魯君予之。至
單父,使書,子賤從旁引其肘,書丑則怒之,欲好書則又引之,書者患之,請辭而去。歸以
告魯君,魯君曰:「子賤苦吾擾之。使不得施其善政也。」乃命有司無得擅征發單父,單父
之化大治。故孔子曰:「君子哉子賤,魯無君子者,斯安取斯?」美其德也。
楚人有獻魚楚王者曰:「今日漁獲,食之不盡,賣之不售,棄之又惜,故來獻也。」左
右曰:「鄙哉!辭也。」楚王曰:「子不知漁者仁人也。蓋聞囷倉粟有餘者,國有餓民;後
宮多幽女者,下民多曠夫;余衍之蓄,聚於府庫者,境內多貧困之民;皆失君人之道。故庖
有肥魚,廄有肥馬,民有餓色,是以亡國之君,藏於府庫,寡人聞之久矣,未能行也。漁者
知之,其以比喻寡人也,且今行之。」於是乃遣使恤鰥寡而存孤獨,出倉粟,發幣帛而振不
足,罷去後宮不御者,出以妻鰥夫。楚民欣欣大悅,鄰國歸之。故漁者一獻余魚,而楚國賴
之,可謂仁智矣。
雜事第三
梁惠王謂孟子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曰:「王誠好色,於王何有?」王
曰:「若之何?好色可以王?」孟子曰:「大王好色。詩曰:『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
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相宇。』大王愛厥妃,出入必與之偕。當是時,內無怨
女,外無曠夫。王若好色,與百姓同之,民唯恐王之不好色也。」王曰:「寡人有疾,寡人
好勇。」孟子曰:「王若好勇,於王何有?」王曰:「若之何?好勇可以王?」孟子曰:
「詩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必按徂旅,以篤周佑,以對於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
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唯恐王之不好勇也。」
孫卿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前。王曰:「請問兵要?」臨武君對曰:「上得天時,下
得地利,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孫卿曰:「不然。臣之所聞,古之道,凡
戰,用兵之術,在於一民,弓矢不調,羿不能以中征,六馬不和,造父不能以御遠;士民不
親附,湯武不能以勝。故善兵者,務在於善附民而已。」
臨武君曰:「不然,夫兵之所貴者,勢利也;所上者,變軸攻奪也。善用之者,奄忽焉
莫知所從出,孫吳用之,無敵於天下。由此觀之,豈必待附民哉!」孫卿曰:「不然,臣之
所言者,王者之兵,君人之事也。君之所言者,勢利也;所上者,變軸攻奪也。仁人之兵不
可軸也,彼可軸者,怠慢者也,落單者也。君臣上下之間,渙然有離德者也。若以桀軸桀,
猶有幸焉,若以桀軸堯,譬之若以卵投石,若以指繞沸,若羽蹈烈火,入則焦沒耳,夫又何
可軸也。故仁人之兵,鋌則若莫邪之利刃,嬰之者斷,銳則若莫邪之利鋒,當之者潰。圓居
而方止,若盤石然,觸之者隴種而退耳。夫又何可軸也?」
故仁人之兵,或將三軍同力,上下一心,臣之於君也,下之於上也,若子之事父也,若
弟之事兄也,若手足之捍頭目而覆胸腹也。軸而襲之,與先驚而後擊之一也,夫又何可軸
也?且夫暴亂之君,將誰與至哉?彼其所與至者,必其民也,民之親我,驩然如父母,好我
芳如椒蘭,反顧其上,如灼黥,如仇讎。人之情,雖桀跖豈有肯為其所惡,而賊其所好者
哉!是指使人之孫子,而賊其父母也。詩曰:『武王載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
曷。』此之謂也。」孝成王臨武君曰:「善。」
昔者,秦魏為與國,齊楚約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於秦,冠蓋相望,秦救不出。魏人有
唐且者,年九十餘,謂魏王曰:「老臣請西說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
諾。」遂約車而遣之。且見秦王。秦王曰:「丈人罔然乃遠至此,甚苦矣。魏來求數矣,寡
人知魏之急矣。」唐且答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是大王籌策之臣失之也。且夫魏
一萬乘之國也。稱東藩,受冠帶,祠春秋者,為秦之強,足以為與也。今齊楚之兵已在魏郊
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則割地而約齊楚,王雖欲救之,豈有及哉?是亡一萬乘之魏,而強
二敵之齊楚也。竊以為大王籌策之臣失之矣。」秦王懼然而悟,遽發兵救之,馳攙而往,齊
楚聞之,引兵而去,魏氏復故。唐且一說,定強秦之策,解魏國之患,散齊楚之兵,一舉而
折沖消難,辭之功也。孔子曰:「言語宰我、子貢。」故詩曰:「辭之集矣,民之洽矣;辭
之懌矣,民之莫矣。」唐且有辭,魏國賴之,故不可以已。
燕易王時,國大亂,齊閔王興師伐燕,屠燕國,載其寶器而歸。易王死,及燕國復,太
子立為燕王,是為燕昭王。昭王賢,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謂郭隗曰:「齊因孤國之
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丑,孤之願也。
先生視可者得身事之。」隗曰:「臣聞古人之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馬已
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用死馬捐五百金。』涓人對
曰:『死馬且市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期年,千
里馬至者二。今王誠欲必致士,請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於隗者乎?豈遠千里馬哉?」於
是昭王為隗築宮而師之。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走燕。燕王弔死問
孤,與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軼輕戰。於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
晉合謀以伐齊。樂毅之策,得賢之功也。
樂毅為昭王謀,必待諸侯兵,齊乃可伐也。於是乃使樂毅使諸侯,遂合連四國之兵以伐
齊,大破之。閔王亡逃,僅以身脫,匿莒,樂毅追之,遂屠七十餘城,臨淄盡降,唯莒即墨
未下,盡復收燕寶器而歸,復易王之辱。樂毅謝罷諸侯之兵,而獨圍莒即墨,時田單為即墨
令,患樂毅善用兵,田單不能軸也,欲去之,昭王又賢,不肯聽讒。會昭王死,惠王立,田
單使人讒之惠王,惠王使騎劫代樂毅,樂毅之趙不歸。燕騎劫既為將軍,田單大喜,設軸大
破燕軍,殺騎劫,盡復收七十餘城。是時齊閔公已死,田單得太子於莒,立為齊襄王。而燕
惠王大慚、自悔易樂毅,以致此禍。
說 苑 粹 英 ( 第一篇 )
《說苑》為漢劉向所撰,全書凡二十卷。內容涉及廣泛,諸多義理,言簡意賅,饒富深遠意趣。謹錄其英華佳句,深盼能為大家所喜,並期於進德修業上能互共勉之。
6. 劉向的簡介 劉向有哪些作品
劉向(約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屬江蘇徐州)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劉向生平
劉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祖籍沛豐邑(今屬江蘇徐州)人。
元延二年(前66年)任輦郎
建平四年(前58年)任諫大夫
甘露三年(前51年)任郎中給事黃門
甘露三年(前51年)任散騎諫大夫給事中,後因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免為庶人
初元元年(前48年)任宗正,受命典校古籍
初元二年(前47年)任中郎
建始元年(前32年)任中郎
建始元年(前32年)任光祿大夫
陽朔二年(前23年)任中壘校尉,致終,典校工作由其子劉歆續成
劉向主要著作
新序
劉向編撰的一部以諷諫為政治目的的歷史故事類編,採集舜、禹以至漢代史實,分類編撰而成的一部書,原書三十卷,今存十卷,由北宋曾鞏校訂,記載了相傳是宋玉對楚王問的話,列舉了楚國流行歌曲《下里巴人》、《陽阿》、《薤露》等,說是「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說苑
又名《新苑》,共二十卷,按各類記述春秋戰國至漢代的遺聞軼事,每類之前列總說:事後加按語。其中以記述諸子言行為主,不少篇章中有關於治國安民、家國興亡的哲理格言。主要體現了儒家的哲學思想、政治理想以及倫理觀念。按類編輯了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並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
列女傳
《列女傳》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也有觀點認為該書是一部婦女史。作者是西漢的儒家學者劉向,不過也有人認為該書不是劉向所做,因此,現代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處會標注佚名。也有人為認為,現代流傳的版本是後人在劉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來的。
別錄
書目名。中國第一部有書名,有解題的綜合性的分類目錄書。二十卷。西漢劉向撰。漢成帝時,劉向受命參與校理宮廷藏書,校完書後寫一篇簡明的內容提要,後匯編成《別錄》。著錄圖書六百零三家,計一萬三千二百一十九卷,分為六大部類、三十八種,每類之前有類序,每部之後有部序,敘錄內容包括:書目篇名,校勘經過,著者生平思想,書名含義,著書原委,書的性質,評論思想,史實,是非,剖析學術源流和書的價值。部序之前、類目之後皆有統計,全書最後還有總計。其子劉歆據此序錄刪繁就簡,編成《七略》。《別錄》唐代已佚,今據《漢書·藝文志》可考見其梗概。
劉向學術觀點
提倡諸子學說
劉向、劉歆父子是在儒學作為經學而一統天下之後,又重新研究和整理諸子百家的著作與學說並強調從中吸取思想營養以改善儒學的重要人物。劉向在對《管子》、《晏子》、《韓非子》、《列子》、《鄧析》、《關尹子》、《子華子》以及《戰國策》等著作進行了系統整理的基礎上,認為它們皆有符合儒家經義的地方。例如,劉向說: 《管子》書,務富國安民,道約言要,可以曉合經義。 ① 荀卿之書,其陳王道甚易行 , 其書比於傳記,可以為法 ②。至於道家,劉向則認為 (道家)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兢,合於六經 ③。除此之外,劉向還在《說苑》、《新序》中直接採用並假借諸子之口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學術見解,實際上這也是對諸子學的一種肯定。劉歆繼承父業,他在《七略》中把儒家和諸子各家並列為十家,並認為各家可以互相補充: 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
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不僅如此,劉歆還特別強調從諸子各家中汲取思想營養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兼采各家之長,方能 通萬方之略.正如《易》中所說: 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如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既然諸子各家皆為 六經之支與流裔 ,那麼在當時 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 的情況下, 彼九家者,不猶愈於野乎·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 ①這就是說,在劉歆看來,只有恢復諸子學的思想傳統,才能在吸收各家思想長處的基礎上,使儒學由僵化的經學、世俗的神學變為真正能夠治國安民的經世致用之學。
劉向、劉歆父子在當時經學獨尊的情況下,大力倡導研究諸子之學,對削弱官方學術思想的統治、解放思想是有積極意義的。
劉向早年得《枕中鴻寶苑秘書》,「書中言神仙使鬼物為金之術及鄒衍重道延命方」,深受神秘思想的影響。繼又參與石渠閣的五經講論,濡染於今文經學活動。他後來論歷代興革、國政得失,就拿出了今文學者的派頭,以陰陽五行、天人感應作為論證的依據。元帝時,他上封事,論舜及文武周公時的祥瑞和幽厲以後春秋時期的災異而歸結於「災異未有稠如今者也」。上文引成帝時上封事,論宗周以來大臣操持國柄之危國,借「王氏外祖墳墓在濟南者,其梓柱生枝葉、扶疏上出屋」之異,申言「事勢不兩大,王氏與劉氏亦且不並立」。這表明劉向的歷史觀是神學的歷史觀。他這種思想反映了西漢晚年大權旁落、皇族失勢的悲觀情緒。
神學觀點
《漢書·五行志》保存了劉向《洪範五行傳論》約一百五十二條。其中論災異跟後、妃、君夫人及外戚間的關系的約三十一條,論災異跟君主失勢、國家敗亡間關系的約三十九條。這不只是劉向政治立場在學術上的反映,這並且是有意地利用陰陽五行學說作政治斗爭的工具。《漢書·五行志》也保存了劉歆論《洪範五行傳》的材料,約七十三條,盡管論述的對象基本上都在劉向曾經論述的范圍內但沒有一條的具體論述是跟劉向相同的。這也由於劉歆的政治態度跟父親不同,在學術上就也有不同的反映。劉氏父子學術見解的不同,是當時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反映。
劉向雖相信「天命所授者博,非獨一姓」,「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但認為「明者起福於無形,銷患於未然」,可以「劉氏長安,不失社稷」。這就等於說天命還是可以人力為轉移,或至少可以多延一些時期。在劉歆的遺文里,就看不到這樣的說法了。依《漢書·律歷志》所保存下來《三統歷譜》的材料來看,歷代的興衰是按著五行相生的順序進行的。按照這樣的順序,王莽以土德繼漢的火德,就應該是當然的。王莽在死到臨頭時就還這樣說:「天生德於予,漢兵有如予何!」
當劉向校訂皇家藏書的時候,卻很少運用這種神學歷史觀,而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人文主義的態度。
劉向的作品
說苑
作者:劉向
《說苑》,又名《新苑》,古代雜史小說集。劉向編。成書於鴻泰四年(前17)。原20卷,78。按各類記述春秋戰國至漢代的遺聞軼事,每類之前列總說:事後加按語。其中以記述諸子言行為主,不少篇章中有關於治國安民、家國興亡的哲理格言。主要體現了儒家的哲學思想、政治理...
曾子不受邑
作者:劉向
曾子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於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
九嘆
作者:劉向
難遷兮,傷余心之不能已。背三五之典刑兮,絕洪範之辟紀。播規矩以背度兮,錯權衡而任意。操繩墨而放棄兮,傾容幸而侍側。甘棠枯於豐草兮,藜棘樹於中庭。西施斥於北宮兮,仳倠倚於彌楹。烏獲戚而驂乘兮,燕公操於馬圉。蒯聵登於清府兮,咎繇棄而在野...
鷸蚌相爭
作者:劉向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故...
虎求百獸
作者:劉向
:「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於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
觸龍說趙太後
作者:劉向
。竊自恕,而恐太後玉體之有所郄也,故願望見太後。」太後曰:「老婦恃輦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於身。」太後曰:「老婦不能。」太後之色少解。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
戰國策
作者:劉向
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作者並非一人,成書並非一時,書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誰。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師道作《校注...
梟逢鳩 / 梟將東徙
作者:劉向
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徙。」鳩曰:「何故?」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
三人成虎
作者:劉向
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於市,而議臣者過於三人,願王察之。』王曰:『寡人自為知。』於是辭行,...
晏子使楚
作者:劉向
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三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
畫蛇添足
作者:劉向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孟母三遷
作者:劉向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遊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
文侯與虞人期獵
作者:劉向
魏文侯與虞人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魏於是乎始強。...
葉公好龍
作者:劉向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7. 《戰國策》作者劉向的資料
人物簡介
版本一
劉向是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因反對宦官弘恭劉向頭像
[1]、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因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尉。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治《春秋彀梁傳》。據《漢書·藝文志》載,劉向有辭賦33篇,今僅存《九嘆》一篇。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楚辭》是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庄忌、東方朔、王褒、劉向諸人的仿騷作品。
版本二
劉向歷經宣帝 、元帝 、成帝朝;歷任散騎諫大夫、散騎宗正、光祿大夫等職。曾屢次上書稱引災異,彈劾宦官外戚專權。成帝時受詔命校書近20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其子劉歆續成。官終中壘校尉,故又世稱劉中壘 。劉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經傳 、 諸子和詩賦 。典校時,又撰有《別錄》。其後,劉歆以《別錄》為基礎,撰成《七略》,這是中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原書已佚。東漢班固因《七略》而成《漢書·藝文志》,從中可以見到《七略》的梗概。據《漢書·藝文志》載 ,劉向有辭賦33篇 ,今僅存《九嘆》一篇,見於《楚辭》。劉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劉向的散文敘事簡約,論理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此外,他還編著了《新序》、《說苑》、《古列女傳》3 部歷史故事集 ,是魏晉小說的先導 。明代張溥輯有《劉中壘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人物生平
劉向(約公元前77—公元前6)原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原名更生,字子政。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 《說苑》插圖
1、《新序》是劉向採集舜禹以致漢代史實,分類編撰而成的一部書,原書三十卷,今存十卷,由北宋曾鞏校訂,記載了相傳是宋玉對楚王問的話,列舉了楚國流行歌曲《下里巴人》、《陽阿》、《薤露》等,說是「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2、 《說苑》按類編輯了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並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 3、《列女傳》:有虞二妃者,帝堯之二女也。長娥皇,次女英。舜父頑母嚚。父號瞽叟,弟曰象,敖游於嫚,舜能諧柔之,承事瞽叟以孝。母憎舜而愛象,舜猶內治,靡有奸意。四岳薦之於堯,堯乃妻以二女以觀厥內。二女承事舜於畎畝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驕盈怠嫚,猶謙謙恭儉,思盡婦道。瞽叟與象謀殺舜。使塗廩,舜歸告二女曰:「父母使我塗廩,我其往。」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廩,乃捐階,瞽叟焚廩,舜往飛出。象復與父母謀,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從掩,舜潛出。時既不能殺舜,瞽叟又速舜飲酒,醉將殺之,舜告二女,二女乃與舜葯浴汪,遂往,舜終日飲酒不醉。舜之女弟系憐之,與二嫂諧。父母欲殺舜,舜猶不怨,怒之不已。舜往於田號泣,日呼旻天,呼父母。惟害若茲,思慕不已。不怨其弟,篤厚不怠。既納於百揆,賓於四門,選於林木,入於大麓,堯試之百方,每事常謀於二女。舜既嗣位,升為天子,娥皇為後,女英為妃。封象於有庳,事瞽叟猶若初焉。天下稱二妃聰明貞仁。舜陟方,死於蒼梧,號曰重華。二妃死於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君子曰:「二妃德純而行篤。詩雲:「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此之謂也。
8. 劉向簡介
劉向簡介:
劉向是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
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尉。
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分類目錄。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戰國策》《列仙傳》等書。
其著作《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楚辭》是劉向編訂成書,而《山海經》是其與其子劉歆共同編訂成書,漢哀帝建平元年劉向去世。

(8)劉向系統小說擴展閱讀:
劉向、劉歆父子是在儒學作為經學而一統天下之後,又重新研究和整理諸子百家的著作與學說並強調從中吸取思想營養以改善儒學的重要人物。
劉向在對《管子》、《晏子》、《韓非子》、《列子》、《鄧析》、《關尹子》、《子華子》以及《戰國策》等著作進行了系統整理的基礎上,認為它們皆有符合儒家經義的地方。
例如,劉向說:《管子》書,務富國安民,道約言要,可以曉合經義,荀卿之書,其陳王道甚易行,其書比於傳記,可以為法。至於道家,劉向則認為道家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兢,合於六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