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卡夫卡的變形記是屬於什麼時期的外國文學作品 是屬於外國古代文學至18世紀的文學嗎
變形計創作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
② 《變形記》是誰寫的
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變形記》是20世紀世界10部影響深遠的小說之一
作品賞析
卡夫卡的創作旺盛期正值德國表現主義文學運動的高潮時期。他的短篇小說《變形記》可以說是表現主義的典型之作。表現主義的創作主張是遵循「表現論」美學原則而與傳統現實主義的「模仿論」原則相對立的。它反對「復制世界」,即不把客觀事物的表面現象作為真實的依據,而主張憑認真「觀察」和重新思考去發現或洞察被習俗觀念掩蓋著的,而為一般人所不注意的真實。為此就需要一種特殊的藝術手段,把描寫的客觀對象加以「陌生化」的處理,以造成審美主體與被描寫的客體之間的距離,從而引起你的驚異,迫使你從另一個角度去探悉同一個事物的本質。這種藝術手段通稱「間離法」,在布萊希特那裡叫作「陌生化效果」。《變形記》的變形即是一種間離(或「陌生化」)技巧。作者想藉以揭示人與人之間——包括倫常之間——表面親親熱熱,內心裡卻是極為孤獨和陌生的實質;之所以親親熱熱,因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關系維系著,一旦割斷這種關系,則那種親熱的外觀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正如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文中所揭示的:「維系家庭的紐帶並不是家庭的愛,而是隱藏在財產共有關系之後的私人利益。」可謂一針見血。你看,當格里高爾身體健康,每月能拿回工資供養全家的時候,他是這個家庭里一名堂堂正正的而且受人尊敬的長子。
但當他一旦患了不治之症,失去了公司里的職務,因而無法與家庭保持這種經濟聯系的時候,他在家庭里的一切尊嚴很快被剝奪干凈,甚至連維持生命的正常飲食都無人過問。
他變成「非人」,他的處境無異於動物。當然也可以讓主人公得一種致命的重病或遭遇一次喪失勞動力的重殘,然後寫他被家人厭棄的過程。但這樣的構思其藝術效果不如變形那樣強烈。因為作為病人,他有口會說話,有眼睛會看人,你不能當著他的面表現出對他的厭倦,或不給他送飯吃。而一隻甲蟲,既不會說話,也沒有表情,他的孤獨感就更加令人感到凄然了——以上是從社會學觀點去看的。
如果從西方流行的「異化」觀念去看,這篇小說也是寫人與人之間、人與自我之間關系的一篇傑作。在實際生活中,卡夫卡在家庭里與父親的關系確實是不和諧的,但與母親關系是正常的,與他第三個妹妹特別要好。但卡夫卡卻在一封信中說:「我在自己的家裡比陌生人還要陌生。」現在卡夫卡通過《變形記》暗示我們:即使像他的妹妹那樣愛著哥哥,但一旦這位哥哥得了一種致命的絕症,久而久之,她也會像小說中的那位女郎那樣厭棄他的。這里,卡夫卡寫的是一種普遍的人類生存狀況。人的變形,也是自我「異化」的一種寫照。尤其是主人公變成甲蟲以後,人的習性漸漸消失,而「蟲性」日益增加,彷彿格里高爾異化出人的世界以後,倒是在動物的世界裡找到「蟲」的自我了。這樣的寫法是絕妙的。
在人與人之間還沒有取得和諧關系的世界裡,人的變形也是一種象徵,一切倒霉人的象徵:人一旦遭遇不幸(喪失工作能力的疾病、傷殘、政治襲擊等),他就不再被社會承認,從而失去作為人的價值的「自我」,成為無異於低等動物的「非人」。
在現代藝術創作中,變形是一種怪誕的表現手段,是一種創造「距離」或「陌生化」的技巧。按照美國美學家桑塔那那的說法,怪誕也是一種創造;它違背客觀事物的表面真實,卻並不違背客觀事物的內在邏輯,因此它已進入現代美學的范疇,成為表現主義文學藝術偏愛的一種手法。
表現主義文學創作強調從主觀的內心感受出發,作品往往具有一種個人的真實性,這在卡夫卡筆下呈現為自傳色彩。不僅主人公的身份(公司雇員)和心理(作為長子必須盡家庭義務)與作者近似,其他人物如父親、母親和妹妹幾乎都可以與卡夫卡的家庭成員進行比較。
③ 你如何理解卡夫卡的短篇小說《變形記》
《變形記》中薩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個物質極其豐裕、人情卻淡薄如紗的時代里處於底層內的小人物容命運的象徵。小說以主人公變為甲蟲這一荒誕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圖、對金錢頂禮膜拜、對真情人性不屑一顧,最終被社會擠壓變形的現實,反映了真實的社會生活。
④ 《變形記》是名著嗎主要內容是什麼
《變形記》創作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小說分成三部分,用一、二、三標明。課文節選了原小說的一半內容。
第一部分,寫格里高爾發現自己變成「巨大的甲蟲」,驚慌而又憂郁。父親發現後大怒,把他趕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格里高爾變了,養成了甲蟲的生活習性,卻保留了人的意識。他失業了,仍舊關心怎樣還清父親欠的債務,送妹妹上音樂學院。可是,一個月後,他成了全家的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改變了態度。
第三部分,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掙錢,忍受不了格里高爾這個負擔。妹妹終於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爾又餓又病,陷入絕望,「他懷著深情和愛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後他的頭就自己垂倒在地板上,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後一絲氣息」,死了。父親、母親和妹妹開始過著自己養活自己的新生活。
情節的發展由兩條線索交互展開: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成為累贅——絕望而死
家裡親人:驚慌、同情——逐漸憎恨——「把他弄走」
格里高爾自始至終關心家庭、懷戀親人,可是親人最終拋棄了他,對他的死無動於衷,而且決定去郊遊。
作者描寫這種人情反差,揭示了當時社會生活對人的異化,致使親情淡薄,人性扭曲。《變形記》的主題具有強烈的批判性。
卡夫卡創作的文學作品的主題,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體驗和理解。有人認為《變形記》的主題是:表現人對自己命運的無能為力,人失去自我就處於絕境。也有人認為,格里高爾變成甲蟲,無利於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規律是無情的。
⑤ 變形記主要內容
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創作的中篇小說《變形記》主要內容如下:
《變形記》共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推銷員格里高爾某天早上醒來後變成了甲蟲,這一變故對其本人和家庭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格里高爾彷徨驚慌,憂郁無助。而此時並未得到幫助的他被激怒的父親大怒趕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變成甲蟲的格里高爾,在生活習慣上已然成為甲蟲,但是仍然具有人類的意識。雖已失業的他,仍舊關心父親的債務問題,怎麼樣送妹妹去音樂學院,關心家裡的各種瑣事。數日之後,全家人都將格里高爾視為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以往的態度轉變成了厭惡,嫌棄。
第三部分,為了能夠繼續生存,除了格里高爾全家人只能打工掙錢,對變為甲蟲的格里高爾忍無可忍。妹妹提出將自己的親哥哥趕出家門。格里高爾在親情冷漠的情況下飢寒交迫,並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繫家人。
然後他的頭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後一絲氣息,帶著滿腹的擔憂和內疚看著家庭的不幸,而更不幸的是他終遭社會和家庭的唾棄,在無聲無息中死去。

(5)變形計是短篇小說嗎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時代背景
卡夫卡生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動盪不安物質主義盛行的年代,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捷克共和國的首都布拉格,而當時的布拉格正處在激烈的民族沖突與動盪中,社會主義、猶太主義、德國民族主義、玩世不恭的思想、人道主義、以及一切虛假的世界主義等各種信念都相互沖突。
2、家庭背景
卡夫卡父母都是猶太人。父親海爾曼原為鄉下屠夫的兒子,依靠艱苦創業,白手起家,成為一個百貨批發商。由於未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頭腦簡單而務實,為人偏執、專橫粗暴,在家庭中對妻子和孩子實行家長式專制統治。卡夫卡一直生活在「專制猶如暴君」般的「父親的陰影」中。
卡夫卡在36歲時,曾戰戰兢兢地給父親寫了一封達幾十頁的長信,流露出對父親的極端恐懼心理。父親對卡夫卡的教育手段是「罵、威嚇、諷刺、獰笑」。卡夫卡在《致父親的信》中曾提到他欣賞一位猶太演員洛伊,而父親卻以不屑一顧的語氣和可怕的方式將那演員比做一隻甲蟲。
卡夫卡將寫作視為生命。1913年1月2至3日,卡夫卡寫給女友菲利斯的信中直率地表達了自己和創作的關系:他只有通過寫作,才能維系生命。
⑥ 卡夫卡的變形記是什麼體裁的小說
卡夫卡的作品很多,《變形記》只是其中之一,他重要的代表作了。
作品寫小職員格里戈爾清晨醒來突然變成一隻甲蟲及死去的故事,充分表現了在那個金錢世界裡,人性被無情地異化,命運的多舛與無奈,人與人關系的冷漠。作品展現的是一個獨特的世界,理性、現實與荒誕,交織一起,他創造了一個象徵的世界,來表現被異化的人的困境。
從這篇作品可以看出,卡夫卡認識到了現實生活的荒謬,而對未來既無力獲取又毫無信心,所以,有人說他是具有「病態才華」的文學家,也許不無道理。
在文學作品中,體裁大致可以分為詩歌、小說、戲劇、散文、電影文學和說唱文學等。 《變形記》體裁為小說。
⑦ 文學史上四部《變形記》分別是
1、德國卡夫卡的的短篇小說《變形記》,講述了格里高爾由人變成蟲荒誕的故事。運用了荒誕,變形和寫實的藝術手法。
2、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包括大量虛構的或真實人物的故事。
3、古羅馬阿普列尤斯的《金驢記》,又名《變形記》,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第一部社會心理小說,真實地反映了二世紀羅馬帝國外省的民俗風情和社會文化心態。
4、俄國作家契科夫的《變色龍》,是一篇諷刺小說,具有廣泛藝術概括性。曾被選入我國中學的語文教科書。

(7)變形計是短篇小說嗎擴展閱讀:
卡夫卡《變形記》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卡夫卡生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動盪不安、物質主義盛行的年代,他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捷克共和國的首都布拉格。
而當時的布拉格正處在激烈的民族沖突與動盪中,「社會主義、猶太主義、德國民族主義、玩世不恭的思想、人道主義、以及一切虛假的世界主義等各種信念都相互沖突」。
家庭背景
卡夫卡出生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波希米亞(今捷克)的布拉格,父母都是講德語的猶太人。父親海爾曼原為鄉下屠夫的兒子,依靠艱苦創業,白手起家,成為一個百貨批發商。
他由於未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知識貧乏、頭腦簡單而務實,並且為人偏執、專橫粗暴,在家庭中對妻子和孩子實行家長式專制統治。卡夫卡一直生活在「專制猶如暴君」般的「父親的陰影」中。
卡夫卡在36歲時,曾戰戰兢兢地給父親寫了一封達幾十頁的長信,流露出對父親的極端恐懼心理。父親對卡夫卡的教育手段是「罵、威嚇、諷刺、獰笑」。
卡夫卡在《致父親的信》中曾提到他欣賞一位猶太演員洛伊,而父親卻以不屑一顧的語氣和可怕的方式將那演員比做一隻甲蟲。
卡夫卡將寫作視為生命。1913年1月2至3日,卡夫卡寫給女友菲利斯的信中直率地表達了自己和創作的關系:他只有通過寫作,才能維系生命。
⑧ 幾本《變形記》的作者分別是誰
1、《變形記》(德語Die Verwandlung,英語The Metamorphosis)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藝術上的最高成就,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作品之一。2、奧維德的《變形記》3、亦舒的《變形記》4、阿普列尤斯的《變形記》5、王小波的《變形記》
⑨ 變形記的作者是誰
變形記的作者是弗蘭茲·卡夫卡
《變形記》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的短篇小說。
《變形記》在整體上是荒誕的,這個看似荒誕古怪的故事正是當時人們生存狀態的一種寫照。在金錢社會中,競爭異常激烈,生存的壓力使許多人精神被扭曲、摧毀。
《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銷員,長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撐著整個家庭的花銷。當薩姆沙還能以微薄的薪金供養他那薄情寡義的家人時,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長子,父母誇獎他,妹妹愛戴他。當有一天他變成了甲蟲,喪失了勞動力,對這個家再也沒有物質貢獻時,家人一反之前對他的尊敬態度,逐漸顯現出冷漠、嫌棄、憎惡的面孔。父親惡狠狠地用蘋果打他,母親嚇得暈倒,妹妹厭棄他。漸漸地,薩姆沙遠離了社會,最後孤獨痛苦地在飢餓中默默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