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高爾基前期浪漫主義短篇小說

高爾基前期浪漫主義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2021-06-05 14:43:37

① 高爾基有那些代表作

高爾基主要作品:

1892年 《馬卡爾·楚德拉》
1895年 《伊則吉爾老婆子》
1895年 《鷹之歌》
1898年 《隨筆與短篇小說集》
1899年 《福馬 高爾傑耶夫》
1899年 《三人》
1901年 《春天的旋律》
1901年 《小市民》
1902年 《在底層》
1906年 《母親》
1906年 《敵人》
1908年 《懺悔》
1909年 《奧古洛夫鎮》
1909年 《夏天》
1911年 《馬特維·柯熱米亞金的一生》
1913年 《義大利童話》
1916年 《童年》

1916年 《在人間》

1917年 《俄羅斯童話》
1923年 《我的大學》
1925年 《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
1929年 《蘇聯游記》
1932年 《耶戈爾·布雷喬夫等人》
1933年 《托斯契加耶夫等人》
1935年 《瓦薩·日烈茲諾娃》

浪漫主義作品:《少女與死神》、《伊則吉爾的老婆子》、《鷹之歌》、《海燕》等,這些作品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眾對革命、自由的渴望,也表達了作者對光明未來的憧憬,特別是1901年創造的海燕形象,被認為是即將來臨的革命風暴的象徵,給人們極大鼓舞。

現實主義作品:《奧爾洛夫夫婦》、《柯諾瓦洛夫》、《淪落的人們》、《草原上》、《因為煩悶無聊》、《二十六個和一個》等,描寫了人民的苦難生活及他們的崇高品德,主要批判資產階級社會的凄慘和市儈的卑鄙齷齪,表現人民群眾在政治上的覺醒,表達他們對剝削制度的憤怒和抗議。

② 高爾基資料

簡介
馬克西姆·高爾基出身貧窮(在沙皇俄國出生),幼年喪父,11歲即為生計在社會上奔波,當過裝卸工、麵包房工人,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的課堂。他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親身經歷了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這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在飢寒交迫的生活中,高爾基通過頑強自學,掌握了歐洲古典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只上過兩年小學的高爾基在24歲那年發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那是刊登在《高加索日報》上的短篇小說《馬卡爾·楚德拉》。小說反映了吉卜賽人的生活,情節曲折生動,人物性格鮮明。報紙編輯見到這篇來稿十
高爾基像(20張)分滿意,於是通知作者到報館去。當編輯見到高爾基時大為驚異,他沒想到,寫出這樣出色作品的人竟是個衣著襤褸的流浪漢。編輯對高爾基說:「我們決定發表你的小說,但稿子應當署個名才行。」高爾基沉思了一下說道:「那就這樣署名:馬克西姆·高爾基吧。」在俄語里,「高爾基」的意思是「痛苦」,「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從此,他就以「最大的痛苦」作為筆名,開始了自己的創作生涯,而他的原名是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щков)。馬克西姆·高爾基被列寧稱為「無產階級藝術最傑出的代表」。
編輯本段生平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耶維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生於下諾夫哥羅德(曾名高爾基城)。父親是木工,在高爾基4歲時去世。高爾基後隨母親寄居外祖父家。11歲開始走向「人間」,曾當過學徒、搬運工、麵包工人等。19世紀80年代在喀山參加持民粹派觀點的知識分子秘密學習小組,1888年開始過流浪生活。 1892年,在《高加索報》上用高爾基的筆名發表第一部短篇小說《馬卡爾·楚德拉》,從此專心從事寫作。 1895年寫的《依則吉爾的老婆子》和《鷹之歌》是出色的作品。 1898年,他的第一個作品集《隨筆與短篇小說集》問世,引起國內外廣泛注意。在其早期創作中,既有浪漫主義作品,也有現實主義作品。浪漫主義作品有《少女與死神》《伊則吉爾老婆子》《鷹之歌》《海燕》等。這些作品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眾對革命、自由的渴望,也表達了作者對光明未來的憧憬,特別是1901年創造的海燕形象,被認為是即將來臨的革命風暴的象徵,給人們極大鼓舞。早期的現實主義作品有《切爾卡什》《奧爾洛夫夫婦》《柯諾瓦洛夫》《淪落的人們》《草原上》《因為煩悶無聊》《二十六個和一個》等,主要批判資產階級世界和市儈的卑鄙齷齪,同時也表現人民群眾在政治上的覺醒,表達他們對剝削制度的憤怒和抗議。20世紀初,高爾基的創作轉向戲劇方面,以最迅速、最直接的形式反映當時的社會矛盾。 1901-1905年先後寫出了《小市民》《底層》《避暑客》《太陽的孩子們》《野蠻人》等許多重要的社會政治劇本,其中有的反映掙扎在死亡線上的貧苦人民的生活,有的揭露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市儈的精神空虛。在《小市民》一劇里作者第一次描寫了先進工人尼爾的光輝形象。這些劇本的上演,受到革命人民的熱烈歡迎,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不安。 1905-1907年俄國第一次革命期間,高爾基積極投身於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並同列寧會晤。 1906年高爾基寫出了兩部最重要的作品《母親》和《仇敵》,使他的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峰。《母親》是社會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品,主人公巴威爾和母親尼羅芙娜的形象概括了20世紀初俄國工人階級革命戰士的優秀品質。列寧稱贊這部小說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提出它對俄國工人有「很大的益處」。 1905年革命失敗後,高爾基一度接受造神說,發表錯誤作品長篇小說《懺悔》,受到列寧的嚴肅批評。十月革命前後高爾基還寫了許多重要作品:《夏天》《三人》《馬特維·克日米亞金的一生》《義大利童話》《俄羅斯童話》以及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 1922年高爾基出國養病,病中完成長篇小說《阿爾達莫諾夫家的事業》(1925)。 1928年回國後,目睹祖國社會主義建設蓬勃景象,熱情高漲。晚年除寫了許多熱情洋溢的特寫、政論、評論文章外,還著有史詩型長篇小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1925——1936)。 1934年高爾基主持召開蘇聯作家第一次代表大會,並當選為主席。 1936年6月18日2點30分,高爾基離開人世。他的死亡始終是一個未解之謎。
編輯本段作品
高爾基刻苦自學文化知識,並積極投身革命活動,探求改造現實的途徑。1892年發表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登上文壇,他的早期作品,雜存著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種風格,這是他無產階級世界觀形成前必然經歷的階段。浪漫主義作品如《馬卡爾·楚德拉》《伊則吉爾老婆子》(1895)、《鷹之歌》(1895)等,贊美了熱愛自由、嚮往光明與英雄業績的堅強個性,表現了渴望戰斗的激情;現實主義作品如《契爾卡什》《淪落的人們》《柯諾瓦洛夫》等,描寫了人民的苦難生活及他們的崇高品德,表達了他們的激憤與抗爭。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義並充滿激烈內心沖突的人物。1901年他親自參加彼得堡的示威遊行,並創作了著名的散文詩《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徵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風擊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預告革命風暴即將到來,鼓舞人們去迎接偉大的戰斗,這是一篇無產階級革命戰斗的檄文與頌歌,受到列寧的熱情稱贊。 1905年革命前夕,高爾基的創作轉向了戲劇,1901~1905年,他先後寫出了《小市民》《底層》《避暑客》《太陽的孩子們》和《野蠻人》等劇本。特別是《小市民》《底層》展現了現實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與新的精神面貌,表現了他們為自己權利而斗爭的決心與樂觀情緒,它們的上演,在當時俄國的劇壇上引起了轟動。 1906年高爾基寫成長篇小說《母親》和劇本《敵人》兩部最重要的作品——標志著其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峰。《母親》塑造了世界文學史上第一批自覺為社會主義而斗爭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列寧肯定了它的現實意義。 1905年革命失敗後,高爾基赴美國及義大利寫了一系列政論文章,抨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和充斥於思想、文學界的形形色色反動思潮。1908年創作的中篇小說《懺悔》流露出唯心主義的造神論思想,受到列寧的嚴肅批評,並得到他的熱情幫助。盡管如此,高爾基的主導傾向仍然是積極的,富於革命的戰斗精神。對新的無產階級文學創作方法的特徵從理論上進行了許多探索,提出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觀點。他在兩次革命之間的創作成果頗豐,如《奧古洛夫鎮》(1909)、《夏天》(1909)、《馬特維·柯熱米亞金的一生》(1910~1911)、《義大利童話》(1911~1913)、《俄羅斯童話》(1912~1917),以及稍後完成的《童年》和《在人間》(1913~1916)。 十月革命之後的十年間,高爾基因健康欠佳,僅寫了關於列寧及一些作家的獨具藝術風格與重要文獻價值的回憶錄及自傳體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我的大學》(1922~1923)、《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1924~1925)等幾部作品。1921年,他遵照列寧忠告,到國外養病。1925年回國之後,從1931年起著手創作卷帙浩繁的具有史詩氣魄的長篇巨著《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到1936年他去世前還寫了《蘇聯游記》(1929)《英雄的故事》和多部劇作《耶戈爾·布雷喬夫等人》(1932)、《托斯契加耶夫等人》(1933)、《瓦薩·日烈茲諾娃》(1935),以及大量的文藝理論、文學批評和政論文章,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高爾基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也是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他組織成立了蘇聯作家協會,並於1934年主持召開了全蘇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培養文學新人,積極參加保衛世界和平的事業。高爾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開始介紹到中國。他的優秀文學作品和論著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共同財富。列寧稱他為「無產階級藝術最傑出的代表」。
作品截圖(13張)
編輯本段主要作品內容
自傳體小說三部曲1892年,以高爾基·馬克西姆(意為最大的痛苦)這個筆名,發表了 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高爾基早期作品中,最有名的浪漫主義短篇《伊則吉爾老婆子》和《鷹之歌》、描寫流浪漢生活的代表作《切爾卡什》,都是在1895年發表的。1899年,高爾基完成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福馬·高爾傑耶夫》。1901年,高爾基因參加彼得堡的示威遊行而被捕。著名散文詩《海燕》就是他參加這次示威遊行後寫的,他以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紀無產階級的革命風暴。同年,他寫了第一個劇本《小市民》,其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世界文學史上第一個革命無產者(革命工人尼爾)的形象。1902年,寫了劇本《在底層》,它是作者20年觀察流浪漢生活的總結,是高爾基戲劇的代表作。在1905年革命形勢激烈的歲月里,高爾基作為戰士參加了革命運動,他的住宅成為1905年莫斯科武裝起義的據點之一。 高爾基
1914年俄國作家梭羅古勃在《作家日記》中談到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時寫道:「我邊讀邊感到遺憾。我不由得想起列夫·托爾斯泰那充滿芬芳氣息的童年。相反地這里卻是打架、斗毆、鞭撻……簡直是一種在心理上不可理解的施虐狂。」的確,整篇《童年》中所描繪的是一種濃厚的、色彩斑斕的、離奇的難以形容的生活。那段生活,彷彿是由一個善良而且極端誠實的天才美妙的天才講出來一個悲慘的童話。在那種黑暗生活中,殘酷的社會事情太多了。小孩子做錯了一點事,要脫掉褲子挨打;父子兄弟間為了分家,吵架斗毆,甚至打得頭破血流;外祖母毫無過失,也逃不了外祖父的拳打腳踢;米哈伊爾舅舅為了尋開心,用燒紅的頂針捉弄老匠人格里戈里;母親跪在地上請求繼父不要在外面鬼混,繼父卻用他穿著靴子的腳狠狠地踢她的胸部;格里戈里為外公幹了一輩子活,當他雙目失明,喪失勞動能力時,卻被趕出染坊,流浪街頭乞食為生;外公不但殘酷剝削工人,而且六親不認,與老伴一起煮茶時,茶葉也要放在手心裡細細數過,生怕自己吃了虧。最後,又把老伴與外孫趕出家門,讓她們自謀生路。但盡管作品中描寫了那麼多慘不忍睹的慘事與醜事,整部作品仍然象陽光透過雲層一樣放射出了樂觀主義的思想光輝。主人公阿廖沙沒有被艱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壓倒,他滿懷信心,奮斗拼搏,沖破種種障礙與不幸,不斷探索新生活,這種樂觀主義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內容上帶上了積極的色彩。 作者高爾基在《童年》中也一再說明:「每當我回憶起俄國令人壓抑的齷齪野蠻的生活,我常常問自己:這種醜陋的行為有必要去寫嗎?我每次都懷著充分的信心回答自己:有必要!因為這就是活生生的醜陋的生活現實,這種現實目前還存在著。要改變這種現實,要從人們的記憶和心靈中,從我們沉重齷齪的生活中清除它的影響,就必須透徹地了解這種現實。」「我描寫現實生活中的這種丑惡行為,還有一個比較積極的原因:雖然這些醜行令人惡心,使我們感到壓抑;雖然它們扼殺了無數美好的靈魂,但俄羅斯人的心靈仍舊是那樣健康、年輕,正在克服並且最終能夠克服這種丑惡的行為。」「我們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雖然有滋生各種無恥的敗類的肥沃的土壤,但這種土壤終究會生長出卓越的、健康而且富有創造性的力量,生長出善良和人道的東西,它們不斷激發我們建設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滅的希望。」這一方面表明了高爾基的美學原則:作家不必迴避生活中的任何醜事,但目的是為喚醒人們的重視,從而徹底消滅它,並且堅信人類社會有一種真善美的自我調節機制。另一方面也表明高爾基寫童年的悲慘經歷,目的不是為了向人顯示他是多麼值的同情與可憐,也不僅僅是簡單的回憶童年生活,而是用自己童年的親身經歷,告訴讀者,無論環境多麼惡劣,生活多麼艱難。總有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只要懷著一顆向上的心,在齷齪的環境下也能培養出健康、正直的心靈。因此,我們說全書的思想內容表現上是積極向上而非頹廢委靡的。 作品主要塑造了兩大類人物形象,作者通過對這兩大類人物的敘述表達了對他們的愛憎之情。兩大類人物一類以外公為代表的自私殘暴的人,一類是以外婆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外公是阿廖沙十分討厭的一個人對他無論是外貌描寫還是內心世界的刻化,總有作者辛辣的諷刺意味在裡面。他矮小、乾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來步子快而細,自私殘忍,野蠻粗暴,動輒就打人罵人,哪怕遇上一點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里的發作。為了維護他那搖搖欲墜的小業主地位和分崩離析的家庭,他殘酷的虐待工人伙計,甚至六親不認,將替他勞動了一輩子的老匠人格里戈里趕出家門,共同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伴他也要她自謀生路。有錢時作威作福,獨斷專行。破產後更加貪婪吝嗇,品格低下。物質上破產,精神上也完全垮掉。盡管在這個市儈氣十足的人身上還有一點人性的閃光,如他年輕時候在伏爾加河當纖夫,經歷了貧困和沉重的生活,是一個生活的鬥士與勇士。當他給阿廖沙講到那時的經歷時,露出一種真誠而興奮的表情。再如他叫阿廖沙識字也體現對阿廖沙的疼愛。但這一切並不能掩蓋他整體人性上的殘忍與自私。對於外公的種種惡劣行為,阿廖沙是非常討厭的,尤其是外公無故毆打善良的外婆時,他無比憤怒,報復外公。這種厭惡、憤怒同樣也存在於作者心中,通過對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以外公為代表的那一類人的蔑視、厭惡、否定,也表達了作者對小市民階層骯臟、齷齪不良品性的否定。與對外公那類人的厭惡相反,作者通過對外婆等人的回憶,表達了對以外婆為代表的勞動人民的熱愛、崇敬之情。外婆善良慈祥,愛親人,愛鄰居,愛所有的人。她心甘情願把生活中的一切壓力都承擔下來而毫無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毆打、兒子的溺亡……都熄滅不了她內心深處的仁愛之光。她是一個充滿生活氣息與詩意的勞動婦女,她能歌善舞,善於講形形色色的傳說、童話、民間故事。她還是一個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時,所有的人都驚慌失措,只有她沖進火海,搶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鹽。因此,盡管她有對惡勢力順從忍耐,對上帝盲目信仰的缺點,這並不影響她整體人性上的光輝。與外婆同類的人還有小夥子「小茨岡」與房客「好事情」。小夥子「小茨岡」是個棄嬰,被外婆收養,長大後就成了外公的僱工,他勤勞能幹,力大無窮,雖然被外公與舅舅當成牛馬使喚,仍很善良樂觀。相對於小夥子「小茨岡」來說,房客「好事情」則是一個成年人,對生活有透徹的了解與感悟。他是祖國無數優秀人物中的一個,見識遠大,教阿廖沙用心觀察生活、發現生活,教他做任何事都要講究技巧。這些人都是阿廖沙所喜歡與崇敬的,他們對阿廖沙人生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從正面喚起了阿廖沙對生活的熱烈嚮往。這些人都不同程度的向阿廖沙敞開自己的心靈,幫助他了解到在生活中除醜事之外,還存在著健康與富有創造性的東西。作者在作品裡寫道:「在童年,我把自己想像成一個蜂窩,一些普通、平凡的人們象蜜蜂一樣,把自己的知識和關於生活的想法的蜜送到那裡,每個人盡自己的力量慷慨大方的充實著我的心靈,這種蜜往往是骯臟而苦澀的,但這一切知識仍然是蜜。」 因此,高爾基在作品中流露出對這些人的熱愛、贊美之情,通過阿廖沙的與他們的交往熱情謳歌了他們。作品通過對阿廖沙童年經歷的描寫從側面也暴露了當時社會的現實。當時的俄國社會處於19世紀70—90年代,正是俄國大革命的前夕,整個社會處於沙皇的統治之下,人民流離失所。偷竊在村民中已形成一種風氣,已經不算是罪惡,而且對於半飢半飽的小市民來說差不多是唯一謀生的手段。兒童無錢上學,淪落街頭,靠撿破爛為生。從廣義上講,也正是這種民不聊生的社會環境造成了阿廖沙的悲劇。
《童年》

③ 高爾基的文學作品有哪些

浪漫主義作品:《少女與死神》、《伊則吉爾的老婆子》、《鷹之歌》、《海燕》等,這些作品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眾對革命、自由的渴望,也表達了作者對光明未來的憧憬,特別是1901年創造的海燕形象,被認為是即將來臨的革命風暴的象徵,給人們極大鼓舞。
現實主義作品:《奧爾洛夫夫婦》、《柯諾瓦洛夫》、《淪落的人們》、《草原上》、《因為煩悶無聊》、《二十六個和一個》等,描寫了人民的苦難生活及他們的崇高品德,主要批判資產階級社會的凄慘和市儈的卑鄙齷齪,表現人民群眾在政治上的覺醒,表達他們對剝削制度的憤怒和抗議。
瑪克西姆·高爾基,前蘇聯著名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他是前蘇聯下諾夫哥羅德人,俄羅斯族。1868年3月16日生於下諾夫哥羅德的一個木工家庭。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之一,政治生活1892年用筆名「瑪克西姆·高爾基」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馬卡爾·楚德拉》,從此專心從事寫作。1936年6月18日在莫斯科逝世。
作品主題:
高爾基早期創作的現實主義作品多取材於他的底層生活的見聞和感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流浪漢題材的小說《切爾卡什》,描寫了老流浪漢切爾卡什勇敢、獨立不羈、不屈從於金錢和保持人的尊嚴的高貴品質,說明盡管這些人的精神包袱還很沉重,但比起自私、庸俗的小私有者卻高尚得多。在藝術上,《切爾卡什》充分顯示了高爾基早期現實主義作品刻畫復雜性格的卓越技巧。這些作品除強烈地控訴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外,還力圖揭示流浪漢內心深處的痛苦和新舊意識的斗爭,捕捉勞動群眾生活的時代特徵,其目的仍然是要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高爾基的文學創作起步於浪漫主義。高爾基一生都在探索個人和歷史的關系,尋找合理的社會生活,其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往往充滿激烈的內心沖突,並積極投身革命活動,探求改造現實的途徑。高爾基曾不止一次地遭到沙皇政府的逮捕、監督和放逐,但他依舊始終如一地進行自己的革命和文學活動。
高爾基的創作中處處洋溢著對積極人生態度的贊美,嚮往喚醒人民群眾創造新生活的激情,喚起人對自己作為人的自豪感,鄙視憐憫與恩賜。在高爾基看來,人有權力,也有力量創造與人相稱的生活,憐憫與恩賜是貶低人,有辱人的尊嚴。作家深信,人民的愚味落後是歷史造成的,並非是天生的,人民一旦掉脫黑暗的過去套在自己身上的精神鐐銬,他就能站起來為自己的權力而戰,成為歷史的主人和創造者,成為大寫的人。高爾基從事創作始終都抱著一個鮮明的文化目的:通過文學藝術促進人的自我意識的話醒,提高入的自信心和道德文化水彩,推動俄羅斯民族擺脫歷史的和精神的重負,走向現代。為著這一基本文化目的,高爾基認為,文學作品不能只限於發掘生活瑣事,而應當「講到激動不安的精神和精神復興的可能性」,要有「對創造生活的號召」,要善於「以思想和言詞之美來豐富生活」。要美化人,美化生活。這一文化目的使得高爾墓在盲面慘淡的人生、直書全部的真實的同時總想通過美化、「虛構」來顯示人生的亮色,使人們不至於因現實的可怕而沉淪和絕望。因此他才強調;作為藝術家,既要從現實出發,敢於揭露生活中的黑暗現實,又要「善於站在現實之上「,把肯定性的現象加以「浪漫主義化」。
我們看到高爾基互相沖突的兩種人格;一是對現實社會造成人異化的現實的悲劇性體驗和失望的痛苦;一是對人、對社會的熱愛以及對未來的理想主義的認識。 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前的高爾基對俄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社會主義是充滿了熱愛和信念的,他是懷著極大的熱誠去迎接美好的未來的。作家此間的創作描寫了革命前勞苦大眾的悲慘生活,表達了他一種急切地改變現實的渴望,對未來新生活主人的召喚。
形象塑造:
在塑造藝術形象方面,高爾基強調通過典型化的手法塑造生動的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質,同時展示社會發展的未來前景,其現實主義創作又融入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樂觀、自信的特點,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高爾基主張作家應以現實主義典型化的方法塑造形象,使藝術形象真實而生動。他在《淺談我怎樣學習寫作》中說到:「假如一個作家能從二十到五十個,以至於幾百個小店老闆、官吏等人物身上把他們員具代表性的階級特點、習慣、嗜好、姿勢、信仰和談吐等抽取出來,再把它們綜合在一個小店鋪老闆、官吏、工人的身上,那麼,這個作家就能用這種方法創造典型——這才是藝術」:因此,他認為作家必須認真地觀察生活,研究社會,從生動豐富的生活現象中概括社會的本質,並把它們表現在具體的藝術形象之中。對文學反映生活的真實性,其根本點取決於作家對生活感受的程度,這中間必然表現出作家的審美態度。高爾基對文學反映社會生活的真實性也體現了他的新的審美觀。他以敏銳的觀察力認識到生活的真實本質是正演繹著一場前歷未有的社會巨大變革。而掀起這場社會變革的主要力量就是已經覺醒的勞動人民,他稱之為「新人」,因此,他的文學創作的真實性及藝術的典型化的理念中明確了藝術就是要塑造這些為社會變革不斷奮斗的「新人形象」。
高爾基的現實主義文學與傳統現實主義文學有著本質的區別。傳統現實主義僅僅反映社會的真實現狀,而這種真實現狀大多表現為個人與社會的矛盾沖突,其實質是通過人性受到的摧殘而表現出的對社會的否定與批判。

④ 高爾基的成長故事

高爾基 瑪克西姆·高爾基是偉大的俄國作家、「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列寧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生於尼日尼·諾 夫戈羅德城(現名高爾基城),父親是細木工,早逝。高爾基由外祖母撫養成人。外 祖母家貧,十一歲的高爾基就不得不出外謀生。他曾在鞋店、聖像作坊當學徒,在輪 船上幫廚,做過腳夫、鋸木工、園丁、麵包師等等以維生計,少年時期曾參加傾向民 粹派的大學生秘密團體;這一切就是高爾基的「大學」。二十歲後,高爾基開始在祖 國各地流浪,目的在於「了解一下俄羅斯」,「看一看人民是怎樣生活的」。在長期 的流浪期間,他一面做工,一面組織秘密小組,進行革命宣傳。一八九二年九月高爾基發表了他的處女作《馬加爾·楚德拉》,從此,一顆光芒奪 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國文壇。九十年代高爾基寫了許多短篇小說,大多取材於「底層」社會(如《馬爾華》、《柯諾瓦洛夫》、《切爾卡斯》等)。在高爾基早期作品中,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傳說和寓言式的故事佔有重要地位,如《伊則吉爾婆婆的故事》、《鷹之歌》、《海 燕之歌》(1901年);其中《海燕之歌》是一曲鼓舞人心的向革命進軍的號角。九十年代末,高爾基的創作思想臻至成熟,這時期高爾基發表了第一部著名長篇小說《福瑪·高爾傑耶夫》(1899),接著,《三人》(1900)也問世了。此外,高爾基還寫了許多具有極大社會意義的劇本,如《小市民》(1901)、《底層》(1902)、《消署客》(1904)、《太陽的孩子》(1905)、《野蠻人》(1905)、《仇敵》(1906)等等。 一九0六年高爾基最著名的長篇小說《母親》問世。高爾基在許多作品中無情地抨擊了作為舊制度支持力量之一的小市民意識(如中篇小 說《奧古羅夫鎮》,1909;《馬特威·克日米亞金的一生》,1911)。第一次世界大 戰前夕高爾基發表的重要作品有《義大利的故事》、《俄羅斯漫遊記》等。在准備十月革命的年代裡,高爾基完成了自傳性的三部曲的前兩部——《童年》 (1914)和《在人間》(1916),第三部《我的大學》於一九二三年寫成。十月革命後高爾基完成了長篇小說《阿爾達莫諾夫家事》(1925),同時又創作了幾個劇本,其中著名的有《葉戈爾·布雷喬夫及其他》(1932)等。高爾基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是一部史詩式的不朽巨著。 高爾基不僅是語言藝術家,同時還是評論家、政論家和學者。高爾基的文學論文是對 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重大貢獻。此外高爾基還從事大量的社會活動,他曾擔任《紅色處 女地》雜志的編輯工作,組織「世界文學出版社」,領導一九三四年第一次蘇聯作家 代表大會工作,同時他還是國內戰爭史和工廠史寫作的倡導者和組織者。在他的關懷 下,培養出整整一代的蘇聯作家。
1934年5月,高爾基的兒子馬克西姆神秘死亡,是對他晚年的沉重打擊。隨後,高爾基的家庭醫生維諾格拉多夫死於秘密警察之手,對馬克西姆的死因調查中斷。克里姆林宮醫療局長柯多洛夫斯基在調查中也死去,死因不明。

俄羅斯作家申塔林斯基在前蘇聯秘密警察(克格勃)檔案中,發現列寧和斯大林統治時期有關作家藝術家的大量秘密檔案,皆屬蘇聯政權的高度機密,多年被封鎖,申塔林斯基把這些史料整理成一本書,1993年在巴黎出版法文本;1995年英國倫敦出版克羅福特譯自俄文的英文節譯本《克格勃文學檔案》,對了解斯大林時代蘇聯作家、藝術家遭受的種種迫害實情以及死亡的真實原因和日期,都是第一手史料;倍受贊揚、地位首屈一指的高爾基,雖未被監禁過,同樣受到克格勃的秘密監視,蘇聯秘密警察總部檔案室存有大量關於他的秘密材料。

跟列寧鬧翻

高爾基被前蘇聯當局譽為「無產階級文學之父」,也跟列寧有 「偉大的友誼」,但從克格勃檔案里看,高爾基與這位俄國「革命之父」之間發生過多次觀念和政治沖突,幾乎鬧到決裂地步。高爾基稍有搖擺,列寧就會批評他,高氏則報以詼諧一笑:「我知道我是一個很差勁的馬克思主義者。說來說去,我們這些藝術家都有那麼幾分傻勁兒……」。十月革命發生後,高爾基被事實震駭,在《新生活報》 (左派孟什維克辦的日報,1917年4月在彼得堡出版)發表文章,公開反對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認為這是俄羅斯的悲劇和毀滅,由此,1918年夏列寧則以一紙命令關閉了這家報紙。第二屆共產國際代表大會開幕時,列寧評論高爾基為此次會議寫的文章「毫無共產黨人氣味,卻有濃厚的反共性質。因此,這種文章絕不能在雜志上發表。」

到了1920年上半年,他們之間幾乎斷交,高爾基在列寧五十壽辰之際,把他同彼得大帝相比,說:「看見這個偉人,總讓人有那麼一種恐懼,他隨心所欲地擺弄我們這個星球上的歷史杠桿。」1922年, 秘密警察第七部在暗中准備整肅高爾基,他們從高氏的朋友和熟人那裡收集證據。此時,列寧和契卡總頭目捷爾任斯基依然在世。

列寧和高爾基最後一次見面是在1920年10月20日,關於此次相見,有過一些戲劇化的描述,如電影《帶槍的人》(1938年)。這次相聚也是分手,列寧一再要高爾基移居國外:「如果你不走,那麼我們就不得不送你走了」。

這是對持不同見解者的一種驅逐方式,兩年之間有數十位知識分子被驅逐出國。可是蘇共卻不讓另一些需要出國的人走,1921年詩人布洛克重病,高爾基一次次催促列寧和盧那察爾斯基放布洛克去芬蘭治病,但詩人還是在得到護照前去世了。18天後,即8月25日,另一位詩人尼古拉·古米廖夫被處決,罪名是白衛分子,盡管根本沒有證據,高爾基對此案的求情同樣毫無作用。這兩位詩人的死亡,開啟了作家受害的時代。

1921年10月8日,高爾基寫信跟列寧告別,離開蘇聯去了歐洲。 1922年夏他在德國北部一個小城,得知俄國社會革命黨的領袖們正在莫斯科受審,7月1日寫給蘇維埃政府首腦里科夫:「親愛的阿列克謝 :如果對社會革命黨人的這場審判以謀殺告終,那麼這將是一件有預謀的罪惡謀殺。我請求你把我的觀點告訴托洛茨基和其他人。我希望這不會使你驚訝,因為在整個革命期間,我已經向蘇維埃當局一千次指出,在我們這個充滿文盲、沒有教育的國家裡,毀滅知識分子是愚蠢和犯罪行為。我現在堅信,如果社會革命黨人被殺害,這一罪行將會使俄國在道德上自絕於社會主義歐洲。高爾基」。他7月3日也寫信給法朗士,希望在歐洲喚起公眾關注此事,流亡國外的孟什維克人士 主辦的雜志發表了高爾基這封信。兩封信都保存在克格勃總部。他寫給法朗士的信產生廣泛影響,驚動了克里姆林宮。列寧稱高爾基的信「卑鄙」,托洛茨基則指示《真理報》「就作家高爾基,寫一篇措辭溫和的文章,搞政治的人不會把這種文人放在眼裡,要用外文發表」。一篇題為「幾乎墮落到極點」的措辭嚴厲、猛烈批判高爾基的文章說:「從這種政治聲

⑤ 高爾基最著名的短篇小說是.

高爾基 (1868~1936)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他出身貧苦,幼年喪父,11歲即為生計在社會上版奔波,當裝卸工權、麵包房工人。他的早期作品,雜存著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種風格,1901年他創作了著名的散文詩《海燕之歌》,受到列寧的熱情稱贊。1906年高爾基寫成長篇小說《母親》——標志著其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峰。他在兩次革命之間的創作頗豐,如《奧古洛夫鎮》(1909)、《夏天》(1909)、《義大利童話》(1911~1913)、《俄羅斯童話》(1912~1917),以及稍後完成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的前兩部《童年》和《人間》(1913~1916)。他從1925年起著手創作具有史詩氣魄的長篇巨著《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到1936年他去世前還寫了《蘇聯游記》(1929)《英雄的故事》和多部劇作《耶戈爾·布雷喬夫等人》(1932)、《瓦薩·日烈茲諾娃》(1935),以及大量的文藝理論和政論文章。

⑥ 高爾基的資料

瑪克西姆·高爾基,他是蘇聯著名的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11歲時當過學徒。他是前蘇聯下諾夫哥羅德人,俄羅斯族。1868年3月16日生於下諾夫哥羅德的一個木工家庭。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之一,政治生活1892年用筆名「瑪克西姆·高爾基」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馬卡爾·楚德拉》,從此專心從事寫作。1936年6月18日在莫斯科逝世。世人遺憾,悲傷。

⑦ 關於高爾基的故事~急用!

高爾基 瑪克西姆·高爾基是偉大的俄國作家、「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列寧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生於尼日尼·諾 夫戈羅德城(現名高爾基城),父親是細木工,早逝。高爾基由外祖母撫養成人。外 祖母家貧,十一歲的高爾基就不得不出外謀生。他曾在鞋店、聖像作坊當學徒,在輪 船上幫廚,做過腳夫、鋸木工、園丁、麵包師等等以維生計,少年時期曾參加傾向民 粹派的大學生秘密團體;這一切就是高爾基的「大學」。二十歲後,高爾基開始在祖 國各地流浪,目的在於「了解一下俄羅斯」,「看一看人民是怎樣生活的」。在長期 的流浪期間,他一面做工,一面組織秘密小組,進行革命宣傳。一八九二年九月高爾基發表了他的處女作《馬加爾·楚德拉》,從此,一顆光芒奪 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國文壇。九十年代高爾基寫了許多短篇小說,大多取材於「底層」社會(如《馬爾華》、《柯諾瓦洛夫》、《切爾卡斯》等)。在高爾基早期作品中,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傳說和寓言式的故事佔有重要地位,如《伊則吉爾婆婆的故事》、《鷹之歌》、《海 燕之歌》(1901年);其中《海燕之歌》是一曲鼓舞人心的向革命進軍的號角。九十年代末,高爾基的創作思想臻至成熟,這時期高爾基發表了第一部著名長篇小說《福瑪·高爾傑耶夫》(1899),接著,《三人》(1900)也問世了。此外,高爾基還寫了許多具有極大社會意義的劇本,如《小市民》(1901)、《底層》(1902)、《消署客》(1904)、《太陽的孩子》(1905)、《野蠻人》(1905)、《仇敵》(1906)等等。 一九0六年高爾基最著名的長篇小說《母親》問世。高爾基在許多作品中無情地抨擊了作為舊制度支持力量之一的小市民意識(如中篇小 說《奧古羅夫鎮》,1909;《馬特威·克日米亞金的一生》,1911)。第一次世界大 戰前夕高爾基發表的重要作品有《義大利的故事》、《俄羅斯漫遊記》等。在准備十月革命的年代裡,高爾基完成了自傳性的三部曲的前兩部——《童年》 (1914)和《在人間》(1916),第三部《我的大學》於一九二三年寫成。十月革命後高爾基完成了長篇小說《阿爾達莫諾夫家事》(1925),同時又創作了幾個劇本,其中著名的有《葉戈爾·布雷喬夫及其他》(1932)等。高爾基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是一部史詩式的不朽巨著。 高爾基不僅是語言藝術家,同時還是評論家、政論家和學者。高爾基的文學論文是對 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重大貢獻。此外高爾基還從事大量的社會活動,他曾擔任《紅色處 女地》雜志的編輯工作,組織「世界文學出版社」,領導一九三四年第一次蘇聯作家 代表大會工作,同時他還是國內戰爭史和工廠史寫作的倡導者和組織者。在他的關懷 下,培養出整整一代的蘇聯作家。
1934年5月,高爾基的兒子馬克西姆神秘死亡,是對他晚年的沉重打擊。隨後,高爾基的家庭醫生維諾格拉多夫死於秘密警察之手,對馬克西姆的死因調查中斷。克里姆林宮醫療局長柯多洛夫斯基在調查中也死去,死因不明。

俄羅斯作家申塔林斯基在前蘇聯秘密警察(克格勃)檔案中,發現列寧和斯大林統治時期有關作家藝術家的大量秘密檔案,皆屬蘇聯政權的高度機密,多年被封鎖,申塔林斯基把這些史料整理成一本書,1993年在巴黎出版法文本;1995年英國倫敦出版克羅福特譯自俄文的英文節譯本《克格勃文學檔案》,對了解斯大林時代蘇聯作家、藝術家遭受的種種迫害實情以及死亡的真實原因和日期,都是第一手史料;倍受贊揚、地位首屈一指的高爾基,雖未被監禁過,同樣受到克格勃的秘密監視,蘇聯秘密警察總部檔案室存有大量關於他的秘密材料。

跟列寧鬧翻

高爾基被前蘇聯當局譽為「無產階級文學之父」,也跟列寧有 「偉大的友誼」,但從克格勃檔案里看,高爾基與這位俄國「革命之父」之間發生過多次觀念和政治沖突,幾乎鬧到決裂地步。高爾基稍有搖擺,列寧就會批評他,高氏則報以詼諧一笑:「我知道我是一個很差勁的馬克思主義者。說來說去,我們這些藝術家都有那麼幾分傻勁兒……」。十月革命發生後,高爾基被事實震駭,在《新生活報》 (左派孟什維克辦的日報,1917年4月在彼得堡出版)發表文章,公開反對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認為這是俄羅斯的悲劇和毀滅,由此,1918年夏列寧則以一紙命令關閉了這家報紙。第二屆共產國際代表大會開幕時,列寧評論高爾基為此次會議寫的文章「毫無共產黨人氣味,卻有濃厚的反共性質。因此,這種文章絕不能在雜志上發表。」

到了1920年上半年,他們之間幾乎斷交,高爾基在列寧五十壽辰之際,把他同彼得大帝相比,說:「看見這個偉人,總讓人有那麼一種恐懼,他隨心所欲地擺弄我們這個星球上的歷史杠桿。」1922年, 秘密警察第七部在暗中准備整肅高爾基,他們從高氏的朋友和熟人那裡收集證據。此時,列寧和契卡總頭目捷爾任斯基依然在世。

列寧和高爾基最後一次見面是在1920年10月20日,關於此次相見,有過一些戲劇化的描述,如電影《帶槍的人》(1938年)。這次相聚也是分手,列寧一再要高爾基移居國外:「如果你不走,那麼我們就不得不送你走了」。

這是對持不同見解者的一種驅逐方式,兩年之間有數十位知識分子被驅逐出國。可是蘇共卻不讓另一些需要出國的人走,1921年詩人布洛克重病,高爾基一次次催促列寧和盧那察爾斯基放布洛克去芬蘭治病,但詩人還是在得到護照前去世了。18天後,即8月25日,另一位詩人尼古拉·古米廖夫被處決,罪名是白衛分子,盡管根本沒有證據,高爾基對此案的求情同樣毫無作用。這兩位詩人的死亡,開啟了作家受害的時代。

1921年10月8日,高爾基寫信跟列寧告別,離開蘇聯去了歐洲。 1922年夏他在德國北部一個小城,得知俄國社會革命黨的領袖們正在莫斯科受審,7月1日寫給蘇維埃政府首腦里科夫:「親愛的阿列克謝 :如果對社會革命黨人的這場審判以謀殺告終,那麼這將是一件有預謀的罪惡謀殺。我請求你把我的觀點告訴托洛茨基和其他人。我希望這不會使你驚訝,因為在整個革命期間,我已經向蘇維埃當局一千次指出,在我們這個充滿文盲、沒有教育的國家裡,毀滅知識分子是愚蠢和犯罪行為。我現在堅信,如果社會革命黨人被殺害,這一罪行將會使俄國在道德上自絕於社會主義歐洲。高爾基」。他7月3日也寫信給法朗士,希望在歐洲喚起公眾關注此事,流亡國外的孟什維克人士 主辦的雜志發表了高爾基這封信。兩封信都保存在克格勃總部。他寫給法朗士的信產生廣泛影響,驚動了克里姆林宮。列寧稱高爾基的信「卑鄙」,托洛茨基則指示《真理報》「就作家高爾基,寫一篇措辭溫和的文章,搞政治的人不會把這種文人放在眼裡,要用外文發表」。一篇題為「幾乎墮落到極點」的措辭嚴厲、猛烈批判高爾基的文章說:「從這種政治聲明可以看到,身在國外的高爾基在危害我們的革命。他的危害極大……」。但也許是高爾基的呼籲起了效果,蘇共中央執行委員會批准了革命法庭通過的死刑判決,卻沒有執行死刑。

流亡義大利

高爾基和家人住在義大利的索蘭托,他在整理他的長篇小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撰寫文章和回憶錄,與外界保持廣泛的通信關系,身邊朋友和客人不斷。他已年近花甲,似乎應當決定自己晚年的去留問題,可是當他聽到列寧的遺孀克魯普斯卡婭開列了一個書單,要把所有圖書館里的《聖經》、《可蘭經》、但丁和叔本華的著作下架的消息之後,決定宣布放棄他的蘇聯國籍,甚至為此寫了一份聲明。

他為此受到來自兩個陣營的強烈批評。莫斯科的革命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公開說他是一具僵屍,在文學上已成廢物;流亡巴黎的舊俄人士則強烈譴責他跟蘇聯革命的關系,把他那篇關於列寧的隨筆視為俄羅斯文學史上的奇恥大辱。高爾基《論俄羅斯農民》一書出版後,既引來克里姆林宮的憤怒,也遭到一家流亡報紙的譴責,說他誹謗俄國農民。另一家報紙則刊登蘇維埃政府一項決定:如果高爾基進入蘇聯邊境將會被逮捕,迫使高爾基馬上聲明自己忠誠於蘇俄,他唯一不能同意的就是他們對知識分子的迫害。

這一期間,莫斯科的秘密警察總部文件櫃多了一份題為「高爾基在國外」的文章,無人署名,也沒有日期,可能是秘密警察派在外國的某個間諜撰寫的一份匯總材料,以備發表用。新聞界對高爾基的各種報導,都在秘密警察總部有細致分析,國外流亡報紙都被列印出來,各種文字都被譯出。高爾基的大量信件,特別是他人寫給高爾基的信,都被秘密警察總部收集。高爾基1924年3月3日致葉卡特琳娜· 彼什科娃信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想,現在已經到時候了,不要再談論什麼我是受某個人影響這種話。大家應當知道,我55歲,我自己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如果我那麼容易受影響,那麼我很久以前就應當服從伏拉基米爾·伊利奇,他在影響別人方面無人能及,那麼今天我就應當燈紅酒綠,有芭蕾舞女演員們簇擁,坐著最豪華轎車滿城兜風……」這封信寫於列寧死後六周。

秘密警察感興趣的是高爾基的著作和觀點,以及他對蘇俄政權的敵人所持的態度。他的秘密檔案成為一項巨大工程,耗費大批特工的勞動。他的信件上有許多批註,如「送第七部」、「送阿格拉諾夫」、「存檔」、「對照原文查過」,等等。

秘密檔案中有高爾基1927年9月8日寫給身在蘇聯的年輕作家朋友維·伊凡諾夫的一封信,此信從未披露過,可以看出當時他的觀點:「我天生就不能理解那種把群眾、把一個民族或是一個階級理想化的做法。我是一個很差勁的馬克思主義者,我不喜歡把人生的責任由個人轉移到群眾、集體、某個黨或某個集團。而且,我知道,一粒胡椒子比一把罌粟種更有生命。我相信,如果我倒過來看問題,那就虛偽可笑了」、「當我想像俄國、中國、印度和所有其他鄉村地區那一片無知而又混亂的大漠,看到這大漠前面那位極為渺小、非常瘋狂的俄國革命者——盡管他發現了阿基米德的杠桿——便喚起我對這位俄國革命者命運的某種焦慮……」

從高爾基這些觀點可以看出,他是懷疑、批評俄國革命的,為此他曾不得不流亡,但當他後來回到蘇聯之後,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了。他為什麼要回國?關於這個問題,秘密檔案沒有交待,也未見到關於高爾基的研究對此做出解釋。

利誘與監視

1928年,高爾基回到闊別近七年的俄國,但他只是要在蘇聯度夏,每年秋天還回索蘭托。

斯大林親自在莫斯科為他找了一幢房子,離克里姆林宮很近,是一位百萬富翁的豪宅,這里很快成為蘇聯領袖和藝術家、作家們聚會的地方。他還分到兩座大別墅,有警衛保護,一座在克里米亞,一座在莫斯科近郊。

至於這背後的事情,可以通過秘密檔案來看。第二個階段收集的檔案從1926到1928年,此時列寧已死,斯大林執政,捷爾任斯基也死去,繼任者是雅果達,一個極端陰險的克格勃頭子,他手下的秘密警察,不僅遍及蘇聯,而且遍布海外。現在他們不僅繼續收集高爾基的材料,並且開始操縱他,秘密監視他的活動。

秘密檔案顯示,克格勃對高爾基的控制,主要通過他的秘書克魯奇科夫。此人從1918年開始為高爾基工作,聰明能幹,成為高爾基工作和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人物,逐漸控制了他的社交、文學和出版方面的聯系,處處代表高爾基。

未知克魯奇科夫與雅果達相識之前是否與克格勃有聯系,但他在1937年被視為人民敵人和反革命陰謀集團而隨雅果達一起被逮捕後, 在獄中承認,雅果達經常來找他,他也去秘密警察總部找雅果達;他 還承認,他找雅果達商談去義大利看望高爾基;1932年,雅果達給他四千元,為身在國外的高爾基買轎車;1933年,高爾基沒有足夠錢買下索蘭托的別墅,雅果達給克魯奇科夫兩千元去支付,他拿了這筆錢,沒有簽寫收據。

由此可見,高爾基僑居義大利時就受到蘇聯秘密警察的資助。高爾基當然知道這筆款子,這種事很自然地使他與克格勃頭子雅果達相識。秘書招認,不僅涉及高爾基,而且高家其他成員也受到資助:他好幾次從雅果達那裡拿現金給M·巴德勃格(高爾基最後一位妻子, 同時又是H·G·威爾斯的情婦);1936年雅果達交給他和高爾基的兒媳彼什科娃400英鎊,也是給巴德勃格的;最後一次是在1936年9月 (即高爾基去世後),彼什科娃告訴他,她從雅果達的私人秘書那裡收到一大筆錢,她迷惑不解地說:「他們為什麼要把這么多錢硬塞給我呢?」

這位秘書的口供中,提到與高爾基有特殊密切關系的兩個女人。 一位就是瑪麗婭·巴德勃格,一個迷人而且大膽的女人,有好幾個有名的情人,有人認為她是雙重特務,既為英國服務,也為蘇聯工作。 這種說法沒有證據。高爾基秘書的調查案卷中有一個八人名單,她的名字被列入「參與反蘇右派分子組織」,只有她既未逮捕也未被處 決。1938年雅果達及其他人受審時,她已經遠在倫敦,蘇聯秘密警察鞭長莫及。另一位女人是納狄婭·彼什科娃,高爾基的兒媳,長煤?美,羅曼·羅蘭說她「年輕,非常美麗,單純而且快活」,雅果達試圖通過她,更深地打入高爾基家庭內部。

斯大林的寵臣

高爾基於1933年回蘇聯定居後,便受到秘密警察的警察來訪和包圍。甚至他的日常用品,都與斯大林和政治局委員一樣,要由秘密警察部門負責。

慶祝高爾基創作四十年鬧得很紅火。斯大林下令以高爾基名字命名城市、研究所、街道等等。有人戰戰兢兢對斯大林說,莫斯科藝術劇院是契訶夫創辦的。斯大林回答:「沒有關系。高爾基是個沒有用處的人,我們必須把他拴在黨的身上。」高爾基接受了這些禮物,他也不必害怕別人的批評,政府不許人們批評他。在斯大林的主持下,文學界開始崇拜高爾基。

1932年10月26日,在莫斯科高爾基家有一次著名聚會,冠蓋雲集,有克里姆林宮的首腦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羅希洛夫、卡岡諾維奇等,他們談笑風生,觥籌交錯;還有五十餘位作家,如阿赫瑪托娃、曼德爾斯塔姆、帕斯捷爾納克、普拉托諾夫、布爾加科夫、巴貝爾等,舉止卻相當恭謹自製。忽然,作家馬利什金來到斯大林面前和他碰杯,詩人盧果夫斯科依大聲喊道:「讓我們大家都為斯大林同志的健康乾杯!」此時,坐在斯大林對面的小說家尼基夫洛夫,猛地站起來說:「我聽厭了這種話!我們已經為斯大林的健康幹了114萬7千次了。他大概已經厭煩這套了……」頓時冷場。斯大林伸出手,握著這位小說家的指尖說:「謝謝你,尼基夫洛夫,謝謝你。我確實厭煩 這套。」幾年後,那天晚上參加聚會者中,每四位就有一位被投入監獄,許多人被槍決。被槍決者中也包括那位小說家尼基夫洛夫。後來,高爾基的秘書在獄中交待,雅果達在幕後積極操縱文學界活動和作家協會主席人選,1934年作家代表大會即將召開之際,他要高爾基寫信給斯大林,推薦阿維爾巴科作主席。

有人說高爾基反對暴力,說他會反對1937年的「大清洗」,因此斯大林才把他除掉。現在看來,這種說法純屬編造。阿維爾巴科在獄中受審時證實,高爾基對秘密警察的工作給以極高評價。高爾基對1932年8月7日通過的法律毫無抗議,這項法律規定,12歲的兒童也可以像成人一樣判罪,包括死刑。他對著名作家科里烏耶夫和曼德爾斯塔姆的被捕漠不關心。1929年,他參觀索洛維基,贊揚蘇聯這個第一座集中營。

在集體化時期,高爾基向當局提供一個駭人聽聞的口號:「敵人不投降,就讓他滅亡」(1930年11月15日真理報)。同時,當局策劃公開審判「工業集團」,包括那些革命前的老一代工程技術人員,高爾基如此寫道:「讀到關於那些惡棍的報告,我怒火填膺。」1931年3月,他同意孟什維克人士受審,其中包括他以前的一些朋友,他稱他們是罪犯和破壞者,還說他們還有人漏網,應當繼續搜捕。他在一封信里稱贊:「斯大林幹得多漂亮呵!」

1934年12月,列寧格勒黨委第一書記基洛夫被刺,給斯大林展開大清洗一個借口,許多人未經調查或審判就以間諜罪名立即槍決。高爾基1935年1月2日在《真理報》發表一篇文章為斯大林吶喊助威: 「必須無情地、毫無憐憫地消滅敵人,不要理睬那些職業的人道主義者們的喘息和呻吟。」

難堪的晚年

1934年5月,高爾基的兒子馬克西姆神秘死亡,是對高爾基晚年的沉重打擊。隨後,高爾基的家庭醫生維諾格拉多夫死於秘密警察之手,對馬克西姆的死因調查中斷。克里姆林宮醫療局長柯多洛夫斯基在調查中也死去,死因不明。

生命最後兩年,高爾基完全成為政府的馴服工具,他不倦地頌揚斯大林,可是後者對他已毫不在意。他建議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惡魔》,《真理報》立刻發表一個御用文人的文章批判他犯了「自由主義」。甚至,高爾基看不到報紙,克格勃有幾次還專門為他印了一份報紙,高爾基紀念館就保存著這樣一份報紙。

高爾基想去義大利旅遊,但得不到批准。他被鎖入囚籠。表面上他的名聲僅次於斯大林。作家什喀帕在回憶中,談到高爾基絕望地喃喃自語:「我實在太疲倦了。好像他們把我圈在籬笆里,我走不出去。我落在陷阱里。進退不得!我不習慣這種生活……」

高爾基在克里米亞的別墅度過最後一個春天。法國作家安德列· 馬爾羅去那裡訪問他。在蘇聯秘密警察總部保存的巴貝爾審訊檔案證辭中,提供了此次會見的細節。馬爾羅問高爾基,蘇聯文學現在是否正處於衰落階段,高爾基的回答是肯定的;那時《真理報》正在批判什柯洛夫斯基等人的文學形式理論,以及蕭斯塔科維奇的音樂,高爾基非常關心,他不同意那些批評;他心情抑鬱而孤獨,多次說有人不許他回莫斯科,去從事他熱愛的工作。雅果達和克魯奇科夫安排一些行跡可疑的女人和高爾基一起徹夜縱酒狂歡,直到高爾基昏昏睡去。克魯奇科夫控制了高爾基的日常生活,那些來訪者都得經他挑選,使高爾基只能見到雅果達秘密警察圈子裡的人物和一些文化騙子。

這位無產階級「文學之父」之死,官方的解釋是一樁罪惡的謀殺,是托洛茨基右派集團龐大陰謀的一部分,由布哈林、里科夫、雅果達以及托洛茨基等人直接操縱,陰謀在於推翻斯大林政權。連他的死也被斯大林用來大做文章。高爾基死後,他的房子被徹底搜查,而且不只一次。他的秘書克魯奇科夫被捕時,秘密警察甚至把土豆一個個切開,尋找他們需要的材料。

高爾基的可悲命運,耐人深思。他順從於斯大林政權,享受最高的名譽和地位,卻付出一個知識分子最高的代價——人格的喪失和良知的扭曲。他參與殘酷,宣揚虐殺,既是虐政的受害者,也成為虐政的工具
一八六八年俄歷三月十六日,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即馬克西姆·高爾基),生於下諾夫哥羅德。高爾基五歲時,做木匠的父親去世,於是他寄居開設染坊的外祖父家。幼年的高爾基常常陷入日漸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們兇狠的爭吵斗毆中。後來,破了產的外祖父把老房子賣掉,在卡那特街另買了一所房子。「這是一條沒有鋪裝、長滿了草,然而卻很清潔而且安靜的街,它穿過兩排色彩斑斕的小屋,一直通到田野。新房子比從前那所漂亮、可愛;正面塗著令人感覺溫暖恬靜的深紅的顏色;三個天藍色的窗扉和一扇帶柵欄的頂樓白葉窗鮮亮得耀眼;靠左邊的屋頂遮掩著榆樹和菩提樹的美麗的濃蔭。」———《童年》

在高爾基的童年,曾是織花邊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親近的人」。

不知有多少個夜晚,在這所老木屋裡,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爐沿上,望著被小洋燈的亮光照耀著的小外孫,滔滔不絕地講述著勇士伊凡和悲哀的強盜母親等許多童話。外祖母的疼愛和那些如現實生活一般不幸又閃爍著善良和理想光芒的童話,使過早就飽嘗底層生活艱辛的高爾基獲得了「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同時,這些童話正如高爾基後來回憶的,「我的頭腦里充滿了外祖母的童話,就像蜂房裡充滿甜蜜一樣」。正是這些記憶給了作家以最初的豐贍的滋養。

高爾基童年故居至今仍完好保留著,並已辟為作家紀念館,當地人依高爾基原姓親切地稱其為「彼什科夫小屋」。

閱讀全文

與高爾基前期浪漫主義短篇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本重生小說主角秦朗 瀏覽:545
都市小說完結免費豪門隱婚 瀏覽:325
抗日英雄穿越現代當醫生的小說 瀏覽:718
顧西爵小說人物名字大全 瀏覽:60
影帝重生劇本小說 瀏覽:830
小說男主角上官夜 瀏覽:49
邪瓶漫畫小說網 瀏覽:878
主角是女生的校園言情小說 瀏覽:376
悅看小說網資源分享 瀏覽:906
男主強女主弱的仙俠小說 瀏覽:992
替身女帝的逆襲小說排行榜 瀏覽:115
小說這樣寫 瀏覽:29
兩個女子穿越古代的小說 瀏覽:138
女主是網紅重生小說排行榜 瀏覽:867
擁有冒險島技能的穿越小說 瀏覽:445
千章以上的都市仙俠小說排行榜 瀏覽:658
神通板磚有聲小說鏈接 瀏覽:295
男主角叫陰陽的小說全集 瀏覽:596
總裁小說灰姑娘 瀏覽:896
葉辛周鐵有聲小說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