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白先勇關於紅樓夢中同性戀的論文是出自他的哪本書
這是白先勇先生寫的關於《紅樓夢》同性之愛的文章
現附在這里
賈寶玉與蔣玉菡的同性之愛
——兼論《紅樓夢》的結局意義
《紅樓夢》賈寶玉有句名言:「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然而《紅樓夢》中有四位男性:北靜王、秦鍾、柳湘蓮、蔣玉函,寶玉並不作如是觀。這四位男性角色對寶玉的命運直接、間接都有影響或提示作用。四位男性於貌俊美秀麗,於性則脫俗不羈,而其中以蔣玉函與賈寶玉之間的關系最是微妙復雜,其中的同性情愫可能影響到《紅樓夢》結局的詮釋。
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神遊太虛境,窺見「金陵十二釵又副冊」中有詩寫道:
枉自溫柔和順 空雲似桂如蘭
堪羨優伶有福 誰知公子無緣
此詩影射花襲人一生命運,其中「優伶」即指蔣玉函,可見第一百二十回最後蔣玉函迎娶花襲人代寶玉受世俗之福的結局,作者早已安排下伏筆,而且在全書發展中,這條重要線索,作者時時在意,引伸敷陳。第二十八回,《蔣玉函情贈茜香羅》,馮紫英設宴,賈寶玉與蔣玉函初次相見,席上行酒令,蔣玉函手執木樨吟道:「花氣襲人知晝暖。」彼時蔣玉函並不知有襲人其人,而無意間卻道中了襲人名字,冥冥中二人緣分由此而結。少刻,寶玉出席,蔣玉函尾隨,二人彼此傾慕,互贈汗巾,以為表記。寶玉贈給蔣玉函的那條松花汗巾原屬襲人所有,而蔣玉函所贈的那條「血點似的大紅汗巾子」,夜間寶玉卻悄悄繫到了襲人的身上。蔣玉函的大紅汗巾乃茜香國女國王所貢之物,為北靜王所賜,名貴非常。寶玉此舉,在象徵意義上,等於替襲人接受聘禮,將襲人終身託付給蔣玉函。第一百二十回結尾篇,花襲人含悲出嫁,次日開箱,姑爺見猩紅汗巾,乃知是寶玉丫頭襲人,而襲人見姑爺的松花汗巾,乃知是寶玉摯友蔣玉函,紅綠汗巾二度相合,成就一段好姻緣。而促使這段良緣者,正是寶玉本人。
襲人在《紅樓夢》這本小說以及在寶玉心目中都極佔分量,而寶玉卻將如此重要的身邊人託付給蔣玉函。《紅樓夢》眾多角色,作者為何獨將此大事交託蔣玉函,實在值得深究。蔣玉函原為忠順親王府中忠順王駕前所蓄養的優伶,社會地位不高,在小說中出場次數不多,而作者偏偏對這樣一個卑微角色,命名許以「玉」字,此中暗藏玄機。《紅樓夢》作者對角色命名「玉」絕不輕易賜予,小紅本名紅玉,因為犯寶玉之名而更改,即是一例。玉是《紅樓夢》中最重要的象徵,論者早已著書討論,在眾多復雜的詮釋中,玉至少象徵人的性靈、慧根、本質等意義,已是無庸懷疑。而小說人物中,名字中凡含有玉字者,與寶玉這塊女媧頑石通靈寶玉,都有一種特殊緣分,深具寓意。 除了寶玉以外,《紅樓夢》中還有其他四塊玉。首先是黛玉,寶、黛二玉結的是一段「仙緣」,是神瑛侍者與絳珠仙草的愛情神話,也是一則最美的還淚故事。寶玉和黛玉之間的愛情,乃是性靈之愛,純屬一種美的契合,因此二人常有相知、同類之感。黛玉是寶玉靈的投射,宜乎二人不能成婚發生肉體關系,唯有等到絳珠仙草淚盡人亡魂歸離恨天後,神瑛侍者才回轉太虛幻境,與絳珠仙草重續仙緣。第二塊玉是妙玉,有人猜測寶玉與妙玉的關系在《紅樓夢》的主題命意及文學結構上都有形而上的涵義。妙玉自稱「檻外人」,意味已經超脫俗塵,置身化外。而寶玉為「檻內人」,尚在塵世中耽溺浮沉。而結果適得其反,寶玉終於跨出檻外,修成正果,而妙玉卻墮入淖泥,終遭大劫。寶玉與妙玉的關系是身分的互調,檻外與檻內的轉換,是一種帶有反諷性的「佛緣」,妙玉目空一切,孤癖太過,連村嫗劉姥姥尚不能容,宜乎佛門難入。而寶玉心懷慈悲,廣愛眾生,所以終能成佛。
《紅樓夢》男性角色名字中含有玉者,尚有甄寶玉與蔣玉函。甄寶玉僅為一寓言式的人物,是《紅樓夢》中「真」、「假」主題的反襯角色,甄寶玉貌似賈寶玉,卻熱中功名,與賈寶玉的天性本質恰恰相反。作者創造甄寶玉這個角色亦有反諷之意。《紅樓夢》作者的人物設計,常用次要角色陪襯、反襯主要角色,例如晴雯、齡官陪襯黛玉,二人是黛玉的伸延、投影。寶玉這個角色除了甄寶玉、妙玉用以反襯以外,另外一位名字帶玉的男性角色蔣玉函對寶玉更具深意。如果寶玉與黛玉所結的是一段「仙緣」,與妙玉是「佛緣」,那麼寶玉與蔣玉函之間就是一段「俗緣」了。在《紅樓夢》眾多男性角色中,寶玉與蔣玉函的俗緣最深——寶玉與賈政的俗緣僅止於父子,親而不近。寶玉與蔣玉函之間的同性之愛,其次是蔣玉函與花襲人在《紅樓夢》結局時的俗世姻緣,而此二者之間又有相當復雜的關聯。
第二十八回《蔣玉函情贈茜香羅》,寶玉與蔣玉函初次見面即惺惺相惜,互贈表記。第三十三回《不肖種種大承笞撻》,忠順親王府派長府官到賈府向賈政索人,原因是忠順王府里的優伶琪官(蔣玉函)失蹤,「這一城內,十停人倒有八停人都說,他近日和銜玉的那位令郎相與甚厚」,長府官並指出證據——寶玉腰所系之茜香羅。寶玉無法隱飾,只得承認,蔣玉函私自逃離忠順親王府,在離城外二十里紫檀堡置買房舍。二十八回寶玉與蔣玉函見面互相表贈私物之後,至三十三回以前,兩人「相與甚厚」的情節書中毫無交代,而三十三回由寶玉的招認,顯見二人早已過往甚密,蔣玉函似乎是為了寶玉而逃離忠順王府,在紫檀堡置買房舍的。以《紅樓夢》作者如此縝密的心思,不應在情節上有此重大遺漏,不知是否被後人刪除,尚待紅學專家來解答這個疑問。但三十三回已經說明,寶玉與蔣玉函之間確實已發生過親密的同性之愛,而寶玉因此被賈政大加笞撻,以至遍體鱗傷。一方面來看,固然是寶玉私會優伶的行為,是儒家禮教所不容,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象徵寶玉與蔣玉函締結「俗緣」,寶玉承受世俗後,他的俗體肉身所必須承擔的創痛及殘傷。書中,寶玉為黛玉承受精神性靈上最大的痛苦,為蔣玉函卻擔負了俗身肉體上最大的創傷。就同性戀的特質而言,同性間的戀愛是從另外一個個體身上尋找一個「自己」(self),一個「同體」,有別於異性戀是尋找一個異「己」(other),一個「異體」。如希臘神話中的納西色斯,愛戀上自己水中倒影,即是尋求一種同體之愛。賈寶玉和蔣玉函這兩塊玉的愛情,是基於深刻的認同,蔣玉函猶之於寶玉水中的倒影,寶玉另外一個「自我」,一個世俗的化身。第九十三回,寶玉與蔣玉函在臨安伯府再度重逢,在寶玉眼裡,蔣玉函「鮮潤如出水芙渠,飄揚似臨風玉樹」,此兩句話除形容蔣玉函神貌俊美外,又具深意。「蔣玉函」有的版本亦作「蔣玉菡」,菡萏、芙渠都為荷花蓮花別名。寶玉最後削發為僧,佛身升天。荷花蓮花象徵佛身的化身,因此,寶玉的「佛身」雖然升天,他的世俗分身,卻附在了「玉菡」上,最後替他完成俗願,迎娶襲人。佛經有雲:「自性具三身,一者法身,二者圓滿報身,三者千百億化身。」蔣玉函當為寶玉「千百億化身」之一。
同回描述蔣玉函至臨安伯府唱戲,他已升為領班,改唱小生,「也攢了好幾個錢,家裡已經有兩三個鋪子。」府里有人議論,有的說:「想必成家了。」有的說:「親還沒有定。他倒拿定一個主意:說是人生婚配,關系一生一世的事,不是混鬧得的,不論尊卑貴賤,總要配得上他的才能。所以到如今還並沒娶親。」寶玉聽到,心中如此感想:「不知日後誰家的女孩兒嫁他?要嫁著這么樣的人兒,也算是不辜負了。」後來蔣玉函唱他的拿手戲《占花魁》,九十三回如此敘述:
果然蔣玉函扮了秦小官,伏侍花魁醉後神情,把那一種憐香惜玉的意思,做得極情盡致。以後對飲對唱,纏綿繾綣。寶玉這時不看花魁,只把兩隻眼睛獨射在秦小官身上。更加蔣玉函聲音響亮、口齒清楚、按腔落板,寶玉的神魂都唱的飄盪了。直等這出戲煞場後,更知蔣玉函極是情種,非尋常角色可比……
《紅樓夢》作者善用「戲中戲」的手法來點題,但紅學專家一般都著重在十八回元春回家省親,她所點的四齣戲上:《豪宴》、《乞巧》、《仙緣》、《離魂》,因為「脂本」在這四齣戲下曾加評語,認為元妃「所點之戲,伏四事,乃通書之大過節,大關鍵」。這四齣戲出自《一捧雪》——伏賈家之敗,《長生殿》——伏元妃之死,《邯鄲夢》——伏甄寶玉送玉(俞大綱先生認為《仙緣》影射賈府抄家,寶玉出家更為合理),《牡丹亭》——伏黛玉之死。這幾出戲暗示賈府及其主要人物之命運固然重要,但我認為九十三回蔣玉函扮演之《占花魁》對《紅樓夢》之主題意義及其結局具有更深刻的涵義。此處涵義可分為二層,首先,中國所有的愛情故事中,恐怕《醒世恆言》中的小說《賣油郎獨占花魁》中秦小官對花魁女憐香惜玉的境界最接近賈寶玉的理想。出身貧苦天性醇厚的賣油郎秦重,因仰慕名妓花魁娘子,不惜節衣省食,積得十兩銀子,到院中尋美娘(花魁的妓名)欲親芳澤,未料是夜花魁宴歸,大醉睡倒,小說如此描寫秦小官侍候花魁女:
酒醉之人,必然怕冷,又不敢驚醒她。忽見欄桿上又放著一床大紅zhu絲的棉被,輕輕的取下,蓋在美娘身上,把燈挑得亮亮的。取了這壺茶,脫鞋上床。捱在美娘身邊,左手抱著茶壺在懷,右手搭在美娘身上,眼也不敢閉一閉……
等到花魁真的嘔吐了,他怕污了被窩,就讓她吐在自己新上身的衣袍袖子里,整理了腌臢酒吐後,「依然上床,擁抱似初」,直到天明,秦小官並未輕薄花魁女。秦重對花魁這種由愛生憐之情,張淑香女士認為近乎宗教愛,秦重以自己身上的衣物去承受花魁吐出的穢物,這個動作實含有宗教式救贖的意義,包納對方的不潔,然後替她擦凈——花魁乃一賣身妓女,必遭塵世污染。而賈寶玉在七十七回《俏丫鬟屈夭風流》中,面對奄奄一息的晴雯,亦是滿懷悲憫,無限憐惜,恨不得以身相替。四十四回《喜出望外平兒理妝》,平兒被鳳姐錯打後,寶玉能為她稍盡心意,竟感「喜出望外」。寶玉前世本為神瑛侍者,在靈河畔守護絳珠仙草,細心灌溉,使之不萎。歷劫後墮入凡塵,在大觀園內,寶玉仍以護花使者自居,他最高的理想便是守護愛惜大觀園中的百花芳草(眾女兒),不讓她們受到無情風雨的摧殘。寶玉自己本為多情種子,難怪他觀看蔣玉函扮演秦重,服侍花魁,「憐香惜玉」、「纏綿繾綣」,會感到「神魂飄盪」,而稱蔣玉函為「情種」了。「秦重」與「情種」諧音,因此,「占花魁」中的賣油郎秦重亦為「情種」的象徵。賈寶玉跟蔣玉函扮演的角色秦重——情種,也正是寶玉要扮演的。賈寶玉與蔣玉函這兩塊玉可以說是神與貌都是合而為一的。
《占花魁》這出戲對《紅樓夢》的結局有更深一層的涵義,因為這出戲亦暗伏蔣玉函與襲人的命運結局。襲人姓花,並非偶然,在某種意義上,花襲人的命運與花魁女亦相似,寶玉出家,賈府敗落,襲人妾身未明,她的前途也不會好,鴛鴦為眾丫鬟之首尚不得善終,襲人的命運更不可卜。賣油郎秦重最後將花魁救出煙花火炕,結為夫婦,《紅樓夢》結尾時,蔣玉函亦扮演秦重的角色將花襲人——花魁女,救出賈府,完成良緣——這,也是寶玉的心願,他在第二十八回《蔣玉函情贈茜香羅》,早已替二人下了聘。事實上寶玉在俗世間,牽掛最深俗緣最重的是襲人而不是旁人。一般論者把《紅樓夢》當成寶黛愛情來看,往往偏重寶玉——黛玉——寶釵的三角關系,其實寶玉——蔣玉函——花襲人三人的一段世俗愛情可能更完滿,更近人情。前文已論及寶玉與黛玉的木石前盟是一段「仙緣」,一段神瑛侍者與絳珠仙草的愛情神話,黛玉早夭,淚盡人亡,二個始終未能肉身結合。而寶釵嫁寶玉時,寶玉失玉,失去了本性,已經變成痴人。書中唯一一次敘述二人行夫妻之禮,寶玉只是抱著補過之心,勉強行事,兩人除卻夫妻倫常的關系,已無世俗之情——寶玉不久便勘破世情,悟道出家了。而事實上,在《紅樓夢》眾多女性中,真正獲得寶玉肉體俗身的只有襲人,因為早已在第六回寶玉以童貞之身已與襲人初試雲雨了,襲人可以說是寶玉在塵世上第一個結俗緣的女性。襲人服侍寶玉,呵護管教,無微不至,猶之於寶玉的母、姊、婢、妾——俗世中一切女性的角色,襲人莫不扮演。
『貳』 關於白先勇小說的研究資料
花城出版社有一套他的全集就包括你要的內容
『叄』 求白先勇《台北人》從形式理論角度入手的論文框架和開題報告和文獻綜述。。。。
可以找我,對於理論性的文學論文我非常熟悉,網路HI我吧,網路很垃圾我沒辦法給你留扣扣。
『肆』 白先勇短篇小說集《台北人》內收錄了哪些文章
白先勇,廣西桂林人,1937年生,幼年時曾居住桂林、南京、上海。1949年至香港,就讀九龍塘小學及喇沙書院。1952年赴台灣,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在校期間,與同系同學王文興、歐陽子、陳若曦、李歐梵、劉紹銘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志,培養一代年輕作家,開創新文風,對文學貢獻甚大。 1963年赴美就讀艾奧瓦大學「作家工作室」,獲創作碩士後執教於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部29年,現為榮休教授。
白氏長短篇小說有:《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孽子》,散文集有:《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並有多部作品改編為電影及舞台劇,已出版的劇本和電影腳本有:《游園驚夢二十年》、《玉卿嫂》、《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等。他的小說曾被譯成英、法、德、意、荷、希伯來、日、韓等多種文字,在海內外擁有廣大讀者群。
白先勇的《台北人》,是一本深具復雜性的作品。此書由十四個短篇小說構成,寫作技巧各篇不同,長短也相異,每篇都能獨立存在,而稱得上是一流的短篇小說。台北人》標志著白先勇小說的成熟期和高峰期,十四個短篇小說包含作者最優秀的代表作《游園驚夢》、《永遠的尹雪艷》,集中描述了一個在今與昔、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的斷層中掙扎的失根的中國人。十四個短篇由此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飽含歷史與人生的滄桑,充滿清醒和無奈的嘆息。這種濃濃的歷史感與作家圓熟的小說技巧、典雅流麗的行文風格交相輝映,構成了《台北人》永恆的魅力。
自序
台北人
永遠的尹雪艷
一把青
歲除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
思舊賦
梁父吟
孤戀花
花橋榮記
秋思
滿天里亮晶晶的星星
游園驚夢
冬夜
國葬
『伍』 白先勇的短篇小說《游院驚夢》 錢夫人獨白
1、桂枝香果然還是沒有老。臨離開南京那年,自己明明還在梅園新村的公館替桂枝香請過三十歲的生日酒,得月台的幾個姐妹淘都差不多到齊了——嫁給上海棉紗大王陶鼎新的老二露凝香,桂枝香的妹子後來嫁給任主席任子久小的十三天辣椒,還有她自己的親妹妹十七月月紅——幾個人還學洋派湊份子替桂枝香定製了一個三十寸兩層樓的大壽糕,上面足足插了三十根紅蠟燭。現在她總該有四十大幾了吧?(還有好多呢,太多了!)
『陸』 寫一篇關於白先勇的孽子的論文,1500字
一、那些青春鳥的旅程:少年形象分析
「那些青春鳥的旅程」是《孽子》第三章的標題。在這部小說里,白先勇用「青春鳥」這一別稱,來指代故事中所有同性戀少年的形象。在白先勇此類作品中,少年主人公的形象佔去了很大的比例。他們或是天性異稟,或後天受環境影響,都或濃或淡地體現出與常人相異的性向特徵。少年時期,慾望真實、敏感而又強烈不加掩飾,而作者少年時的某些真實的感受,就這樣清晰地投射在他們的身上。
(一) 同齡少年之愛
此部分要討論的是年齡相仿的少年形象間的感情關系與情感特徵以及作者少年時性向在作品中的投射。
1.寂寞的十七歲
十七歲,敏感而多情的花季年齡,為何會寂寞?作者用《寂寞的十七歲》中的「我」—楊雲峰,作了最好的詮釋。
楊雲峰性格孤僻,學業不佳,始終無法在對其期望極高的父親面前抬頭。在學校一無所長且不善交際的他沒有朋友,更成為同學嘲笑的對象。這個十七歲的孩子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都始終覺得郁悶孤單,以至於到了自己給自己打電話的地步。在他就讀的南光中學,唯一可以讓他傾訴、並理解他的,就是魏伯煬了。
在體育課上,楊雲峰意外受傷,在眾多嘲笑他的同學中,只有班長魏伯煬扶起他去醫務室,並護送他回家。路上,楊雲峰迴想自己在家及在學校遭受的種種不平,忍不住大哭:「平常我總哭不出來的,我的忍耐力特大,從小就被同學作弄慣了……爸爸媽媽刮我,我也能不動聲色……可是枕在他的臂彎里,我卻哭得有滋有味。」
從此之後,楊雲峰對魏伯煬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不但找各種機會和魏伯煬待在一起,而且還幻想「他是我哥哥,晚上我們可以躺在床上多聊一會」。 上述種種都可以證明,魏伯煬已經是楊雲峰的唯一情感依賴。對於這種情感的把握,或許姑且可以認為是男孩子之間深厚的友情,但楊雲峰對魏伯煬的好感卻實實在在的超出了對一個朋友的程度。以至於到後來,楊雲峰的同學都開始對他們的交往議論紛紛,說他是魏伯煬的「姨太太」。終於,在風言風語中,兩人疏遠了,楊雲峰十分苦悶,「我真的想出家當和尚……從來沒有這么寂寞過。」
由此可見,在《寂寞的十七歲》中,作者筆下的主人公的寂寞感情明顯是由一個同齡的同性少年來排遣的。五六十年代的社會背景,相對單調的文化環境,年少而無知的單純心境,這一切都使得主人公無法對自己做出定論,而作者的高明也在於,他並沒有用什麼來鮮明地點清主旨,而是讓讀者悉心把握。實際上,在文章的結尾處,作者已給足了明示。楊雲峰在新公園(這又是個巨大的明示,白先勇的最重要的同性戀作品《孽子》就是以新公園為主要背景的)閑逛時受到了一個男同性戀的試探性騷擾。這一看似偶然的安排實際上已經起到了點睛的作用。
而出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白先勇,恰逢國內連年戰事,同時又因為少時曾患傳染病而一度被家人隔離,所以童年時所經歷的孤獨心境,直至成年都依然鮮明。在家人宴請賓客,歌舞昇平之時,他卻被關在一個小屋子裡,只能默默地看著這一切。「一霎時,一種被人摒棄,為世所遺的悲憤兜上心頭,禁不住痛哭起來。」 又由於其父為國民黨高級將領,大陸解放之後,舉家遷至台灣,白先勇自然對陌生環境感到極不適應,生活中除了讀書,就覺得沒有其它樂趣了。這一切都在《寂寞的十七歲》中楊雲峰的身上有明晰的體現。這般愁苦的心境,自然需要對象來排遣。《寂寞的十七歲》中的魏伯煬,正直善良,樂於助人,必然是作者本人對其朋友的感情投射。由此可見,作者同性相戀的傾向,在年少時就已初露端倪。
在可查詢的白先勇作品之中,朋友王國祥是作者筆墨花得最重的一個人物。在《樹猶如此》中,白先勇把他和這位好友從高中到大學,從台灣到美國,從共同培植園林到不遠萬里幫助朋友求醫問葯的細節娓娓道來。兩人情誼的點點滴滴,在作者飽含深情的筆下,都有了洞察心靈的力量。從友情角度分析,兩人堪稱至交。但若從同性相戀的角度來講,文中的某些片斷才更能讓人理解。例如,白先勇為給王國祥治病,隻身從美國來到大陸,遍訪河北、浙江名醫。或許真的有這樣一種力量,可以使一個人為一個朋友踏遍千山萬水而毫無怨言。而這種力量是否還在友情的范圍,可由讀者細細體會。
由於資料有限,且白先勇本人在作品之中,以紀實或回憶方式記錄個人少年情感片斷的情況並不多見,故以上分析均只能是推測性結論。
2.龍鳳情深
《孽子》是白先勇同類題材作品之中的巔峰之作,也是華語同類題材作品之中的扛鼎之作。王夔龍(龍子)是將門之後,學業初成,意氣風發。結識了新公園中的「名角」阿鳳。兩人宛如「天雷勾動地火」,相見恨晚,情意綿綿。龍子隨即逃出家門,在稻田邊與阿鳳共築愛的小屋。作品中,龍子英俊高大,家境殷實,用情專一,阿鳳瀟灑矯健,浪漫多情,憂怨頻生。二人故事背景中常伴隨一望無垠的金黃稻田,忽明忽暗的銀色星空,爭相怒放的紅色蓮花等浪漫唯美的景象,再加上阿鳳與龍子的感情糾葛始終以過去時出現,所有故事陳述者的口氣中都充滿著強烈的羨慕與嚮往,這一切,都使得此二人的感情充滿了浪漫與唯美。而龍子親手將愛人阿鳳刺死的結局則使得二人的感情更加轟轟烈烈。在新公園這個男同性戀的世界裡,他們的愛情凄美多於真實,已經成為作者筆下的一個只能供傳說的神話了。
在《寂寞的十七歲》中,同性戀主題晦澀不明,而在《孽子》中,關於這個主題的情節構成了小說的主要內容。所以,這部長篇小說的主題給予作者無限的空間與平台去解構、詮釋作者內心深處的同性戀情結。從作品的第一主人公李青(即作品中的「我」)一出場,阿鳳和龍子的感情糾葛就由他人之口,在其耳邊縈繞。此時,阿鳳已死去多年,從美國歸來的龍子也已滄桑中年,讀者都是通過作者安排不同人物的回憶和轉述,來對阿鳳和龍子進行概念化的把握,但結論都幾乎一致:這是一對痴龍怨鳳,這是一幕過於凄美浪漫的愛情悲劇的傳說。
少年形象是《孽子》的主要群體。作品中大部分的主人公都是無家可歸或是有家不能歸的少年。他們因為相同的性情走到一起,在台北新公園的蓮花池邊組成一個與世隔絕的「黑暗王國」,在這樣的一個「世界」里,世俗的道德禮治被暫時擱置,少年們用自己的標准理解和構築他們的愛情。在這里,少了些世俗的羈絆,少了些家庭的干涉,而少年又因為年齡的特點而大膽執著,所以他們的感情就顯得壯烈而唯美。龍子和阿鳳的糾葛就是這種感情的最佳代表。
在這樣一個寬闊的寫作平台上,作者用這樣濃情的筆墨構築了自己的情感烏托邦。根據大多數人的觀念和社會的禮制習俗,同性戀都是異類,在這樣的情況下,和自己有相同取向的人相識都很困難,更不用說在這有限的人群中找到心儀的另一半了。所以,這樣的巧合一旦發生,或者是作者理想中的臆造,白先勇自然會傾注驚人的濃墨重彩。這正是他的同性愛情觀。既然它不為世人所容,那麼它就一定要像傳說般浪漫動人,像神話般轟轟烈烈。
作品中有這樣一處設計,龍子的父親是軍界要人,家境殷實。龍子殺死阿鳳觸犯重罪,隨即被家人送往美國避風頭。而白先勇的父親白崇禧為國民黨五星上將,白先勇大學畢業即去美國深造。這種巧合化的設計或多或少是為了讓龍子身上折射出作者的影子。而龍子對愛情的執著則無疑就是作者在塵世中苦苦追尋真情的明證
『柒』 簡述白先勇短篇小說的特點
白先勇的作品常常流露出:世事無常,人生如夢的思想,透露著強烈的感傷主義情緒.形成白先勇感傷主義情緒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受我國傳統哲學佛家思想和中國文學傳統中的歷史興亡感和人世滄桑感的影響,其次,個人的經歷,環境和性格也是重要的因素.但白先勇的作品中流露的感傷情緒並沒有掩蓋他的作品的豐富的社會內容和認識價值,他的作品描繪了台灣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的真實圖景.
讀白先勇的小說,可以感受到他對社會,對人生,對人的悲憫,而這正源自他對社會,對人生,對人深沉的,執著的,毫無保留的愛.他的這種情懷深深地吸引著我,吸引我如痴如醉的在他的作品中體驗對生活的愛和無奈.
詳解:
白先勇的創作大致可以分為探索期,發展期,成熟期和開拓期四個時期.
白先勇的早期作品,其中包括《金大奶奶》,《我們看菊花去》,《悶雷》,《月夢》,《玉卿嫂》,《黑虹》,《小陽春》,《青春》,《寂寞的十七歲》《那晚的月光》等,主要寫的是他童年時期的生活經驗,帶有明顯的自傳性,模仿性和幻想性的特點.
發展期的作品,是指白先勇赴美後寫的《紐約客》,其中包括《芝加哥之死》,《上摩天樓去》,《香港——一九六O》,《安樂鄉的一日》,《謫仙記》,《謫仙怨》,《火島之行》七篇小說.《紐約客》的主題和內容,主要是寫漂泊到海外的國民黨貴族子弟的生活,寫他們在中西文化的沖擊下的認同危機,寫他們的失落感和孤獨感,寫他們在愛情婚姻方面的悲劇.
成熟期是指白先勇在美國創作的《台北人》,其中包括十四篇小說.《台北人》在思想和藝術上比《紐約客》更加成熟,作者把他的故事人物和中國的近代歷史和社會結合起來,從而使他的作品具有新的現實主義的深度.白先勇的《台北人》具有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主題多,人物性格鮮明,復雜,富於發展變化.其中,《永遠的尹雪艷》就是暴露和抨擊台灣上流社會的一篇現實主義的傑作.
開拓期指的是白先勇近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孽子》.這是作者力圖突破自己創作成就的一次嘗試.其突破性表現在:第一,它是一部同性戀題材的小說,但他並沒有把它孤立起來寫,而是把它和人性的描寫,社會的描寫聯系起來,因此它是一部多層面的小說:表面上是一部同性戀小說,實際上是一部人性小說,現實主義的社會小說,作者在小說中提出許多社會問題,如家庭,社會對子女的關心教養問題,老兵的生活問題,上層官僚對百姓的欺壓問題等;第二,在作者的創作道路上,《孽子》在內容和題材方面都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和里程碑,主要寫台灣現在和未來的現實社會;第三,《孽子》的語言風格比較朴實,通俗,而《台北人》的語言風格幽雅,流麗.
白先勇的作品常常流露出:世事無常,人生如夢的思想,透露著強烈的感傷主義情緒.形成白先勇感傷主義情緒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受我國傳統哲學佛家思想和中國文學傳統中的歷史興亡感和人世滄桑感的影響,其次,個人的經歷,環境和性格也是重要的因素.但白先勇的作品中流露的感傷情緒並沒有掩蓋他的作品的豐富的社會內容和認識價值,他的作品描繪了台灣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的真實圖景.
讀白先勇的小說,可以感受到他對社會,對人生,對人的悲憫,而這正源自他對社會,對人生,對人深沉的,執著的,毫無保留的愛.他的這種情懷深深地吸引著我,吸引我如痴如醉的在他的作品中體驗對生活的愛和無奈.
『捌』 大家對白先勇的寫文風格有什麼看法怎麼有助理解他的作品
他的大部分作品卻仍能保持著比較鮮明的民族風格,白先勇從小熱愛祖國的錦綉山河,對祖國和民族有較深厚的感情。作品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早期作品,主要是描寫作者少年時代所接觸的生活,或模擬西洋文學的作品,如《寂寞的十七歲》中的大部分作品;二是描寫台灣上層社會生活的作品,如《台北人》;三是描寫旅美知識分子生活的作品,如《紐約客》;四是描寫台灣下層人物的作品,如長篇小說《孽子》。白先勇的小說可分為前期和後期。一般以1964年在美國發表的《芝加哥之死》為界線,在這篇小說之前所有在台灣寫的小說稱為前期作品,在這之後所有在美國寫的小說稱為後期作品。前期作品,受西方文學影響較重,較多個人色彩和幻想成份,思想上和藝術上尚未成熟。後期作品,繼承中國民族文學傳統較多,將傳統熔入現代,作品的現實性和歷史感較強,藝術上也日臻成熟。白先勇是台灣現代派中現實主義精神較強的作家。他曾生在中國大活陸、台灣和美國等幾個不同的時代和社會環境,這給他的思想和創作帶來深刻的影響。他的少年時代是在國民黨的官僚家庭度過的,先輩們的「顯赫」和上流社會的「氣派」,在他童年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台灣後,又目睹了國民黨舊官僚的沒落,以及許多離鄉背井、流落台灣的下層人民的痛苦掙扎,他們的思鄉和懷舊情緒,都影響著作者;在美國,旅美中國人對美國物質文明的嚮往和對西方文化腐朽一面的厭惡,對祖國文化傳統的執著和飄泊海外而無根的痛苦感覺,同時湧入他的心胸。這些豐富的生活內容和復雜的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真實的反映。
『玖』 白先勇先生的作品怎麼樣散文呢文學
人物簡介: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台灣當代著名作家,生於廣西桂林。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
白先勇7歲時,經醫診斷患有肺結核,不能上學。1956年在建國中學畢業,1965年,取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後,白先勇到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並從此在那裡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其中《台北人》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七位,是仍在世作家作品的最高排名)。
白先勇2008年獲聘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文學院榮譽院長職務,2009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2011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並於201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崑曲研究推廣計劃」榮譽主任。
小說分期:
白先勇的小說可分為前期和後期。一般以1964年在美國發表的《芝加哥之死》為界線,在這篇小說之前所有在台灣寫的小說稱為前期作品,在這之後所有在美國寫的小說稱為後期作品。前期作品,受西方文學影響較重,較多個人色彩和幻想成份,思想上和藝術上尚未成熟。後期作品,繼承中國民族文學傳統較多,將傳統熔入現代,作品的現實性和歷史感較強,藝術上也日臻成熟。白先勇是台灣現代派中現實主義精神較強的作家。他曾生活在中國大陸、台灣和美國等幾個不同的時代和社會環境,這給他的思想和創作帶來深刻的影響。他的少年時代是在國民黨的官僚家庭度過的,先輩們的「顯赫」和上流社會的「氣派」,在他童年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台灣後,又目睹了國民黨舊官僚的沒落,以及許多離鄉背井、流落台灣的下層人民的痛苦掙扎,他們的思鄉和懷舊情緒,都影響著作者;在美國,旅美中國人對美國物質文明的嚮往和對西方文化腐朽一面的厭惡,對祖國文化傳統的執著和飄泊海外而無根的痛苦感覺,同時湧入他的心胸。這些豐富的生活內容和復雜的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真實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