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土地的誓言短篇小說

土地的誓言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2021-06-03 06:17:14

A. 《土地的誓言》中心思想

《土地的誓言》中心思想

中國語文網

作者以傾訴式的語言,抒發了「九·一八」事變之後東北流亡青年對國土淪喪的壓抑之情;對美好家園,已被日本侵略者強佔十年之久的關東原野的深深眷戀之情,具有強烈的愛國色彩。

這是一篇幾近於散文詩的抒情散文,寫於九一八事變十周年,當時抗日戰爭正處於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法返回他們摯愛著的家鄉。作為他們中的一員,作者用火一樣熾熱的語言,把九一八事變以後東北流亡青年壓抑著的飽滿的深沉的愛國情感表達出來,彷彿可以諦聽到心臟的跳動,感受到熱血的沸騰。課文展現了端木蕻良濃郁獨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傾訴式的語言表達激情,以富有力度與濃度的情感打動人心。

B.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什麼文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 端木蕻良,著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他屬於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現當代著名作家、小說家(文學派別),他們的作品大都表現了家仇國恨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難的雙重情感.
現當代著名作家、小說家.原名曹漢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筆名黃葉、羅旋、葉之林、曹坪等.遼寧昌圖人.1912年 9月25日生.中學時代就接受了進步思想的影響,1932年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聯盟,同時開始文學創作活動.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在山西、重慶等處任教,在重慶、香港、上海等地編輯《文摘》副刊、《時代文學》雜志、《大剛報》副刊《大江》、《求是》,長期從事進步的文化工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風景》,短篇小說集《憎恨》《風陵渡》,童話《星星記》,京劇《戚繼光斬子》《除三害》,評劇《羅漢錢》《梁山伯與祝英台》及長篇歷史小說集《曹雪芹》等.端木蕻良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中國的30年代,是動盪不安的年代,國民黨的白色恐怖,日本侵華戰爭的蹂躪,把中國折騰得千瘡百孔.曹京平為了掩人耳目,避免國民黨迫害,在寫完小說之後,突發奇想,決定給自己起個既不被人猜疑,又讓人難以模仿的名字.於是,用了「端木」這個復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東北紅高粱中的「紅粱」移作名子.這樣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紅粱」.可是,他當時身處白色恐怖之中,公開使用「紅」字,很容易招來嫌疑.所以,他靈機一動,就將「端木紅粱」中的「紅」字改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這樣「端木蕻良」就成了曹京平的筆名.
端木蕻良的作品,從第一部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1934)開始,包括《大地的海》,中、短篇小說《鷺湖的憂郁》、《遙遠的風砂》、《憎恨》、《爺爺為什麼不吃高粱米粥》等,大都以東北故鄉為背景,展現出在民族與階級的雙重壓迫下人民的災難和戰斗.作家懷著憂郁的心情眷戀故鄉的土地,為人民所遭受的苦難而憤怒.愛與憎交織的思想基調,貫穿於他的主要作品和人物身上.作品場面宏偉,筆調細致,有些細節描寫十分突出;以濃郁的風土人情和方言,渲染出強烈的地方色彩.早期有些短篇小說,表現手法簡練而含蓄,富有抒情色彩.後期某些長篇小說,過多地追求場景宏大,開掘不深,顯得龐雜,但仍然保持著鮮明的地方色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端木蕻良主要從事歷史題材的戲曲和小說創作,曾在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工作,編輯《北京文藝》,1980年發表長篇小說《曹雪芹》(上卷).
1928年入天津南開中學讀書,並從事進步學生運動.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同年加入「左聯」,發表小說處女作《母親》.1933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的,成為三十年代東北作家群產生重要影響的力作之一.從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漢等地從事抗戰文學活動,創作亦走向成熟與多產,計有長篇小說《大地的海》,以及《鴜鷺湖的憂郁》、《遙遠的風沙》等一系列風格獨異的短篇小說,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壇的位置.1938年5月,端木與蕭紅在武漢結婚.1942年蕭紅在香港病逝後,端木旅居桂林,後又輾轉於重慶、上海和香港等地,積極投身於新品有長新品有長篇小說《大江》、《大時代》、《上海潮》、《科爾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諸多中短篇小說,其中《新都花絮》、《風陵渡》、《紅燈》、《紅夜》、《雕鶚堡》等篇都是有影響的佳作.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端木從香港回到北京.從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農村、工廠和部隊深入生活,並創作了《墨爾格勒河》、《風從草原來》、《花一樣的石頭》等大量謳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1960年5月與鍾耀群結婚.十年浩劫後,端木以更大的熱情和更勤奮和更勤奮的創作加入了新時期文學的發展歷程,先後寫出了《懷念老舍》第一批散文和文化隨筆,《江南風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說,而尤以長篇小說《曹雪芹》影響卓著.1979年《曹雪芹》上卷行世,海內外頗多贊譽.1980年,端木當選為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1984年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85年,《曹雪芹》中卷(與夫人鍾耀群合著)出版,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又添重筆.1996年10月5日,這位跨越現當代文壇的遼寧籍著名作家,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84歲.

C. 《土地的誓言》原文

「九一八」十周年寫。

賞析原句
1、解釋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和「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超出了常規,是很特殊的用法,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求解:一、明確該詞的本義;二、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最後在本義和語境間發現詞語具體確切的含義。「泛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物到處擴散」。在這里,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較之用「澎湃」、「涌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

「埋葬」和「飄盪」、「回響」等詞又有何不同呢?須知,埋葬只用於已經死去的事物。是的,昔日的歡笑早已盪然無存,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樂只屬於失去的故園,但它卻已被埋葬在了故鄉的田壟間。因此,用「埋葬」一詞就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

2、怎樣理解「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亘古的地層里,有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噴涌著血液一樣」等語句?

從表層看,這是寫實。在任何一塊大地的深層,都涌動著沸騰的岩漿,這些岩漿就是文中所說的「紅熟的漿液」。深層的理解是,他的內心也正如地下沸騰的岩漿一樣在燃燒,似乎正要噴涌而出!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塑造了兩個顫栗著、憤怒著並且不可阻擋地將要爆發出來的意象——一個是大地之心,一個是作者之心。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於是可以像人一樣召喚著「我」、激勵著「我」為之奮斗、為之犧牲!

D. 《土地的誓言》一文,表達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作者簡介:
端木蕻良,現當代著名作家、小說家。原名曹漢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筆名黃葉、羅旋、葉之林、曹坪等。遼寧昌圖人。1912年 9月25日生。中學時代就接受了進步思想的影響,1932年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聯盟,同時開始文學創作活動。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在山西、重慶等處任教,在重慶、香港、上海等地編輯《文摘》副刊、《時代文學》雜志、《大剛報》副刊《大江》、《求是》,長期從事進步的文化工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風景》,短篇小說集《憎恨》《風陵渡》,童話《星星記》,京劇《戚繼光斬子》《除三害》,評劇《羅漢錢》《梁山伯與祝英台》及長篇歷史小說集《曹雪芹》等。 端木蕻良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中國的30年代,是動盪不安的年代,國民黨的白色恐怖,日本侵華戰爭的蹂躪,把中國折騰得千瘡百孔。曹京平為了掩人耳目,避免國民黨迫害,在寫完小說之後,突發奇想,決定給自己起個既不被人猜疑,又讓人難以模仿的名字。於是,用了「端木」這個復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東北紅高粱中的「紅粱」移作名子。這樣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紅粱」。可是,他當時身處白色恐怖之中,公開使用「紅」字,很容易招來嫌疑。所以,他靈機一動,就將「端木紅粱」中的「紅」字改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這樣「端木蕻良」就成了曹京平的筆名。

賞析:
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作者這種情緒的表露,並不流於空泛,他把九一八事變以後東北流亡青年壓抑的情感用火一樣熾熱的語言表達出來,彷彿使人諦聽得到心臟的跳動,感受得到熱血的沸騰。眷念鄉土,這是一種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戀的關東原野,當時卻已被日本侵略者強佔十年之久,對作者來說,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園;對國人來說,她是祖國完整版圖上淪喪的土地,因此,眷念鄉土就有了讓人產生共鳴的強烈的愛國色彩。

整體把握:
這篇課文在藝術上體現了端木蕻良濃郁的抒情風格與獨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傾訴式的語言表達激情,以富有力度與濃度的情感打動人心。幾個突出的特點是:
1.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對著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眷念,並且將傾訴對象擬人化,以「 她」而不是「它」相稱,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比如:「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這種感情經過多次反復,像音樂的主旋律一樣得到加強,自然會在讀者心裡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的共鳴。
2.選擇有特徵、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
3.大量運用排比造成連貫的、逐漸增強的氣勢,例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處。
4.課文中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願,敘述的方式和內在感情的起伏表裡相應,形成文章的波瀾與節奏。以「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一段為例,先是以平靜的敘述,一組對句強調「我」與土地不可分離的關系。接著,是一個總結性的語句:「我不能離開她」。從「在故鄉的土地上」到「多麼豐饒」,這一段話回憶「我」在故鄉成長的足跡,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思鄉之情。感情舒緩,境界優美,幾乎令人忘卻了現實的傷痛。由衷的沉醉之後,卻以一句「沒有人能夠忘記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現實當中,發出堅強的誓言:「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至此,情緒漸強,達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這些藝術特點都要結合語言揣摩才能更細致地體會得到。
本文的結構看似復雜,實則線索清晰,結構簡單。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是: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此熱血沸騰!第二段的主要內容是: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而戰斗而犧牲!兩段文字一氣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傾瀉,在結構上有如雙峰對峙,又宛若對仗工整的一副長聯!
問題研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於「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願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這種表達方式並不是獨一無二的。例如朱德的「母親的回憶」,其意就是「關於母親的回憶」而不是「母親自身的回憶」。作者之所以作如此表達,估計是在不影響意思表達的前提下力求簡潔,在擬寫標題之時就更是如此。況且,本文集中筆力寫「土地」,將「 土地」二字置於最醒目的位置也確實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2.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與「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逾越了常規。凡是反常之處總是格外引人注目並且令人感到困惑的。對於這些特殊的用法,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求解:一、明確該詞的本意;二、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最後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現詞語的具體確切的含義。
「泛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物到處擴散」。細細品味這一詞語會覺得十分貼切: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涌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至於「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為什麼不用「飄盪著我的歡笑、回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語句呢?須知,埋葬只用於已經死去的事物,那麼,我的歡笑已經死去了嗎?是的,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壟上,散發著迷人的光澤。而今,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昔日的快樂歡笑早已盪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於失去的故園。這樣想來,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呢?誰埋葬了我們的歡笑,誰奪去了我們的「田壟」,我們就要埋葬他們!讓埋葬我們歡笑的田壟成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這是不是使作者發出錚錚誓言的原因之一呢?
3.怎樣理解「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亘古的地層里,有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裡噴涌著血液一樣」等語句?
這幾句確實較為費解,因為它包含了好幾個層面的意思。
從表層看,這是寫實。在任何一塊大地的深層,都涌動著沸騰的岩漿,這些岩漿就是文中所說的「 紅熟的漿液」。這一表層含義必須理解。那麼,作者為什麼會有這一種聯想呢?因為他的內心也正如地下沸騰的岩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似乎正要噴涌而出! 這時,充滿激情的作者就進入了寫意的層面:他用詩一般的語言塑造了兩個顫栗著、憤怒著並且不可阻擋地將要爆發出來的意象——一個是大地之心,一個是作者之心。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於是可以像人一樣召喚著我、激勵著我為之奮斗為之犧牲!
4.為什麼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後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的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於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於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練習說明
一、認真閱讀「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在這段話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
2.作者用了大量的詞語形容東北地區的種種事物,你覺得哪些詞語用得好,能夠引起你豐富的聯想?
3.有人說這段話排列的詞語過多,不夠簡潔,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刪掉,比如「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麼?
本題意在揣摩精彩語段,通過揣摩語言感知文章寫作特色。
第1小題提示學生注意這段話中密集的意象,如白樺林、紅高粱、馬群、黑土地等等。抓住這些特點,能充分體會到東北的地域特徵。
第2小題,品味形容詞和短語的修飾作用。這段話用了大量的形容詞和短語修飾事物,使事物帶上豐富的、耐人尋味的意味。細心品味這些形容詞的修飾作用,並且強調語言引起的「聯想」,著眼點在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品味語言。
第3小題是一道開放題,鼓勵學生發揮質疑精神,對作家個性化的語言風格加以評論。答案應該是多樣的,開放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你覺得這篇課文中哪些語句寫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動你?找出來,讀一讀,背一背。
這是一道語言積累題,意在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文章,通過積累、記憶,體會課文濃郁的抒情性。例句如下:
1.對於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裡懷著熾痛的熱愛。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2.我總是被這種聲音所纏繞,不管我走到哪裡,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夢中突然驚醒的時候,我都會突然想到是我應該回去的時候了。
3.在故鄉的土地上,我印下我無數的腳印。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
三、學唱歌曲《松花江上》,進一步體會課文中的思想感情。
此題旨在通過跨學科活動,深入理解課文思想內涵。
三十年代的東北作家群與端木蕻良(吳福輝)
從東北流亡到上海及關內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蕭紅、蕭軍、端木蕻良、舒群、駱賓基、羅烽、白朗、李輝英等人,習慣上被稱為「東北作家群」,形成於30年代中期。他們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聯」,但其創作實際上構成「左聯」文學的一部分。正是他們,開了抗日文學的先聲,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與東北廣袤的黑土,鐵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攪成一團,以一種濃郁的眷戀鄉土的愛國主義情緒和粗獷的地方風格,令人感奮。
東北作家群里,還有《憎恨》集的作者端木蕻良(生於1912年)。其中,《鷺湖的憂郁》一向為人稱道,這是用詩情的筆法寫出難以想像的人民貧窮,悲憤郁怒之情回盪在平靜的敘述中,傳達出遭受壓抑的凄厲感。他還善於在抗日的題材下表現東北特殊的風情,《遙遠的風砂》《渾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氣勢,民族意識通過地方的粗獷性格表露出來。他注重方言的運用,又自覺地吸收電影剪接手法來結構小說,敘述帶跳躍性,用筆舉重若輕,講究力度,在小說體式上有新的創造。抗戰時期他先後出版了《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長江》等長篇。
(選自《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參考資料:網路

E. 土地的誓言作者的生平簡況

原名:曹漢文,又名曹京平,端木蕻良。現當代著名作家、小說家遼寧省昌圖縣人,1912年出生,1928年入天津南開中學讀書,並從事進步學生運動。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同年加入「左聯」,發表小說處女作《母親》。1933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為三十年代東北作家群產生重要影響的力作之一。從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漢等地從事抗戰文學活動,創作亦走向成熟與多產,計有長篇小說《大地的海》,以及《鴜鷺湖的憂郁》、《遙遠的風沙》等一系列風格獨異的短篇小說,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壇的位置。 1938年5月,端木與蕭紅在武漢結婚。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件十周年他懷著悲痛的心情寫下了《土地的誓言》。 1942年蕭紅在香港病逝後,端木旅居桂林,後又輾轉於重慶、上海和香港等地,積極投身於新品有長新品有長篇小說《大江》《大時代》《上海潮》《科爾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諸多中短篇小說,其中《新都花絮》《風陵渡》《紅燈》《紅夜》《雕鶚堡》等篇都是有影響的佳作。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端木從香港回到北京。從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農村、工廠和部隊深入生活,並創作了《墨爾格勒河》《風從草原來》《花一樣的石頭》等大量謳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1960年5月與鍾耀群結婚。十年浩劫後,端木以更大的熱情和更勤奮的創作加入了新時期文學的發展歷程,先後寫出了《懷念老舍》第一批散文和文化隨筆,《江南風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說,而尤以長篇小說《曹雪芹》影響卓著。1979年《曹雪芹》上卷行世,海內外頗多贊譽。1980年,端木當選為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1984年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85年,《曹雪芹》中卷(與夫人鍾耀群合著)出版,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又添重筆。1996年10月5日,這位跨越現當代文壇的遼寧籍著名作家,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84歲。

端木蕻良-作品縱覽
端木蕻良的作品,從第一部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1934)開始,包括《大地的海》,中、短篇小說《鷺湖的憂
端木蕻良
郁》、《遙遠的風砂》、《憎恨》、《爺爺為什麼不吃高粱米粥》等,大都以東北故鄉為背景,展現出在民族與階級的雙重壓迫下人民的災難和戰斗。作家懷著憂郁的心情眷戀故鄉的土地,為人民所遭受的苦難而憤怒。愛與憎交織的思想基調,貫穿於他的主要作品和人物身上。作品場面宏偉,筆調細致,有些細節描寫十分突出;以濃郁的風土人情和方言,渲染出強烈的地方色彩。早期有些短篇小說,表現手法簡練而含蓄,富有抒情色彩。後期某些長篇小說,過多地追求場景宏大,開掘不深,顯得龐雜,但仍然保持著鮮明的地方色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端木蕻良主要從事歷史題材的戲曲和小說創作,曾在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工作,編輯《北京文藝》,1980年發表長篇小說《曹雪芹》(上卷)。
1932年加入「左聯」,發表小說處女作《母親》。1933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為三十年代東北作家群產生重要影響的力作之一。從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漢等地從事抗戰文學活動,創作亦走向成熟與多產,計有長篇小說《大地的海》,以及《鴜鷺湖的憂郁》、《遙遠的風沙》等一系列風格獨異的短篇小說,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壇的位置。1942年蕭紅在香港病逝後,端木旅居桂林,後又輾轉於重慶、上海和香港等地,積極投身於新品有長新品有長篇小說《大江》、《大時代》、《上海潮》、《科爾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諸多中短篇小說,其中《新都花絮》、《風陵渡》、《紅燈》、《紅夜》、《雕鶚堡》等篇都是有影響的佳作。
從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農村、工廠和部隊深入生活,並創作了《墨爾格勒河》、《風從草原來》、《花一樣的石頭》等大量謳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1960年5月與鍾耀群結婚。十年浩劫後,端木以更大的熱情和更勤奮和更勤奮的創作加入了新時期文學的發展歷程,先後寫出了《懷念老舍》第一批散文和文化隨筆,《江南風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說,而尤以長篇小說《曹雪芹》影響卓著。1979年《曹雪芹》上卷行世,海內外頗多贊譽。

端木蕻良-創作書目
憎恨(短篇小說集) 1937年6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端木蕻良

大地的海(長篇小說) 1938年5月,上海,生活書店
科爾泌旗草原(長篇小說) 1939年5月,上海,開明書店
風陵渡(短篇小說集) 1939年12月,重慶,上海雜志公司
江南風景(中篇小說集) 1940年5月,重慶,大時代公司
新都花絮(長篇小說) 1940年9月,上海,知識出版社
大江(長篇小說) 1944年4月,桂林,良友復興圖書印刷公司
羅漢堂(河北梆子劇本) 1952年2月,北京,寶文堂書店
梁祝、除三害、戚繼光斬子(京劇劇本) 1952年10月,北京,大眾出版社
此鷺灑湖的憂郁(短篇小說集) 1956年6月,香港,藝美圖書公司
鋼鐵的凱歌(長篇小說,未完成) 1958年,北京,北京出版社
端木蕻良選集 1978年6月,香港,文學研究所
曹雪芹(上卷) 1980年4月,北京,北京出版社
火鳥之羽(散文集)1981年7月,香港,文學研究會
端木蕻良小說選取 1982年3月,湖南人民出版社
端木蕻良近作 1983年1月,重慶,花城出版社
曹雪芹(中卷,與鍾耀群合著) 1985年5月,北京,北京出版社
中國現代作家選集--端木蕻良 1988年11月,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友情的絲(散文集) 1993年1月,重慶,花城出版社

F. 土地的誓言的文章結構

這篇課文在藝術上體現了端木蕻良濃郁的抒情風格與獨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傾訴式的語言表達激情,以富有力度與濃度的情感打動人心。幾個突出的特點是:1.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對著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眷念,並且將傾訴對象擬人化,以「 她」而不是「它」相稱,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比如:「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這種感情經過多次反復,像音樂的主旋律一樣得到加強,自然會在讀者心裡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的共鳴。2.選擇有特徵、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3.大量運用排比造成連貫的、逐漸增強的氣勢,例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處。4.課文中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願,敘述的方式和內在感情的起伏表裡相應,形成文章的波瀾與節奏。以「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一段為例,先是以平靜的敘述,一組對句強調「我」與土地不可分離的關系。接著,是一個總結性的語句:「我不能離開她」。從「在故鄉的土地上」到「多麼豐饒」,這一段話回憶「我」在故鄉成長的足跡,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思鄉之情。感情舒緩,境界優美,幾乎令人忘卻了現實的傷痛。由衷的沉醉之後,卻以一句「沒有人能夠忘記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現實當中,發出堅強的誓言:「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至此,情緒漸強,達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這些藝術特點都要結合語言揣摩才能更細致地體會得到。本文的結構看似復雜,實則線索清晰,結構簡單。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是: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此熱血沸騰!第二段的主要內容是: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而戰斗而犧牲!兩段文字一氣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傾瀉,在結構上有如雙峰對峙,又宛若對仗工整的一副長聯!

G. 土地的誓言

一、認真閱讀「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在這段話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
2.作者用了大量的詞語形容東北地區的種種事物,你覺得哪些詞語用得好,能夠引起你豐富的聯想?
3.有人說這段話排列的詞語過多,不夠簡潔,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刪掉,比如「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麼?
本題意在揣摩精彩語段,通過揣摩語言感知文章寫作特色。
第1小題提示學生注意這段話中密集的意象,如白樺林、紅高粱、馬群、黑土地等等。抓住這些特點,能充分體會到東北的地域特徵。
第2小題,品味形容詞和短語的修飾作用。這段話用了大量的形容詞和短語修飾事物,使事物帶上豐富的、耐人尋味的意味。細心品味這些形容詞的修飾作用,並且強調語言引起的「聯想」,著眼點在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品味語言。
第3小題是一道開放題,鼓勵學生發揮質疑精神,對作家個性化的語言風格加以評論。答案應該是多樣的,開放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你覺得這篇課文中哪些語句寫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動你?找出來,讀一讀,背一背。
這是一道語言積累題,意在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文章,通過積累、記憶,體會課文濃郁的抒情性。例句如下:
1.對於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裡懷著熾痛的熱愛。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2.我總是被這種聲音所纏繞,不管我走到哪裡,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夢中突然驚醒的時候,我都會突然想到是我應該回去的時候了。
3.在故鄉的土地上,我印下我無數的腳印。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H. 土地的誓言作者背景

《土地的誓言》是男作家端木蕻良所寫,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於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

作者懷著難以抑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犧牲也要保衛祖國,使祖國得到解放,願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衛祖國的感情。

拓展資料:

《土地的誓言》是當代作家端木蕻良創作的一篇散文。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文章中作者抒發了對國土淪喪的壓抑之情、以及對故鄉的深深眷戀。

此文的結構看似復雜,實則線索清晰,結構簡單。兩段文字一氣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傾瀉,在結構上有如雙峰對峙,又宛若對仗工整的一副長聯。

端木蕻良,(1912年9月25日—1996年10月5日),原名曹漢文(曹京平),遼寧省昌圖縣人。曾任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江南風景》、《大江》,短篇小說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風陵渡》,童話《星星記》,京劇《戚繼光斬子》、《除三害》,評劇《羅漢錢》、《梁山伯與祝英台》及長篇歷史小說集《曹雪芹》等,影響卓著,為世人所流傳。

同時,文章《土地的誓言》被錄用為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第7課和魯教版六年級下冊第16課。

I. 土地的誓言的作者是什麼人

端木蕻良——現當代著名作家、小說家。原名曹漢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筆名黃葉、羅旋、葉之林、曹坪等。遼寧昌圖人。1912年 9月25日生。中學時代就接受了進步思想的影響,1932年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聯盟,同時開始文學創作活動。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在山西、重慶等處任教,在重慶、香港、上海等地編輯《文摘》副刊、《時代文學》雜志、《大剛報》副刊《大江》、《求是》,長期從事進步的文化工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風景》,短篇小說集《憎恨》《風陵渡》,童話《星星記》,京劇《戚繼光斬子》《除三害》,評劇《羅漢錢》《梁山伯與祝英台》及長篇歷史小說集《曹雪芹》等。 端木蕻良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中國的30年代,是動盪不安的年代,國民黨的白色恐怖,日本侵華戰爭的蹂躪,把中國折騰得千瘡百孔。曹京平為了掩人耳目,避免國民黨迫害,在寫完小說之後,突發奇想,決定給自己起個既不被人猜疑,又讓人難以模仿的名字。於是,用了「端木」這個復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東北紅高粱中的「紅粱」移作名子。這樣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紅粱」。可是,他當時身處白色恐怖之中,公開使用「紅」字,很容易招來嫌疑。所以,他靈機一動,就將「端木紅粱」中的「紅」字改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這樣「端木蕻良」就成了曹京平的筆名。
端木蕻良的作品,從第一部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1934)開始,包括《大地的海》,中、短篇小說《鷺湖的憂郁》、《遙遠的風砂》、《憎恨》、《爺爺為什麼不吃高粱米粥》等,大都以東北故鄉為背景,展現出在民族與階級的雙重壓迫下人民的災難和戰斗。作家懷著憂郁的心情眷戀故鄉的土地,為人民所遭受的苦難而憤怒。愛與憎交織的思想基調,貫穿於他的主要作品和人物身上。作品場面宏偉,筆調細致,有些細節描寫十分突出;以濃郁的風土人情和方言,渲染出強烈的地方色彩。早期有些短篇小說,表現手法簡練而含蓄,富有抒情色彩。後期某些長篇小說,過多地追求場景宏大,開掘不深,顯得龐雜,但仍然保持著鮮明的地方色彩。

J. 土地的誓言的作者

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原名曹漢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筆名黃葉﹑羅旋﹑葉之
林﹑曹坪等。現代著名作家、小說家。滿族人。20世紀30年代「東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遼寧昌圖滿族人。1912年9月25日出生,1928年入天津南開中學讀書。中學時代就接受了進步思想的影響﹐1932年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聯盟﹐同時開始文學創作活動,並發表小說處女作《母親》。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在山西﹑重慶等處任教﹐在重慶﹑香港﹑上海等地編輯《文摘》副刊﹑《時代文學》雜志﹑《大剛報》副刊《大江》﹑《求是》﹐長期從事進步的文化工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長江》《江南風景》,短篇小說集《憎恨》《風陵渡》,童話《星星記》,京劇《戚繼光斬子》《除三害》,評劇《羅漢錢》《梁山伯與祝英台》及長篇歷史小說集《曹雪芹》等。本文選自《中國新文學大系1937—1949·散文》。 端木蕻良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中國的30年代,是動盪不安的年代,國民黨的白色恐怖,日本侵華戰爭的蹂躪,把中國折騰得千瘡百孔。曹漢文(曹京平)為了掩人耳目,避免國民黨迫害,在寫完小說之後,突發奇想,決定給自己起個既不被人猜疑,又讓人難以模仿的名字。於是,用了「端木」這個復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東北紅高粱中的「紅粱」移作名字。這樣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紅粱」。可是,他當時身處白色恐怖之中,公開使用「紅」字,很容易招來嫌疑。所以,他靈機一動,就將「端木紅粱」中的「紅」字改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這樣「端木蕻良」就成了曹漢文(曹京平)的筆名。

閱讀全文

與土地的誓言短篇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本重生小說主角秦朗 瀏覽:545
都市小說完結免費豪門隱婚 瀏覽:325
抗日英雄穿越現代當醫生的小說 瀏覽:718
顧西爵小說人物名字大全 瀏覽:60
影帝重生劇本小說 瀏覽:830
小說男主角上官夜 瀏覽:49
邪瓶漫畫小說網 瀏覽:878
主角是女生的校園言情小說 瀏覽:376
悅看小說網資源分享 瀏覽:906
男主強女主弱的仙俠小說 瀏覽:992
替身女帝的逆襲小說排行榜 瀏覽:115
小說這樣寫 瀏覽:29
兩個女子穿越古代的小說 瀏覽:138
女主是網紅重生小說排行榜 瀏覽:867
擁有冒險島技能的穿越小說 瀏覽:445
千章以上的都市仙俠小說排行榜 瀏覽:658
神通板磚有聲小說鏈接 瀏覽:295
男主角叫陰陽的小說全集 瀏覽:596
總裁小說灰姑娘 瀏覽:896
葉辛周鐵有聲小說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