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王小波短篇小說變形計解析

王小波短篇小說變形計解析

發布時間:2021-06-02 17:13:09

『壹』 王小波的短篇小說<南瓜豆腐>到底表達了什麼東西

主要表達的抄是:抨擊那年代詩襲意和夢想的匱乏。
在短篇小說《南瓜豆腐》中,王小波深刻地反思了早已籠罩我們的詩意貧困時代。因為領導們擔憂做夢使人想入非非,破壞安定;而人們又認為做夢導致不切實際,妨礙賺錢。於是,現代人一味屈從於外部權威和感官慾望,遺忘了心靈深處的詩意之夢。小說的主人公老王卻幾乎每天夜裡都要做夢。然而,真實的夢很可能被上級分析出格調不高的危險因素,所以人家問他做了什麼夢,老王就說,一個大南瓜,一塊大豆腐。

『貳』 幫忙分析下王小波的小說

從小說創作來看,王小波主要的作品都收入到了花城出版社於1997年出版的《時代三部曲》中,即:《青銅時代》、《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這三部小說集的作品各有不同的敘事指向。《青銅時代》演繹的是《太平廣記》中的幾則有關唐人的傳奇故事;《白銀時代》則講述的是幾個將來時態的故事;而《黃金時代》中的作品大多是指向文革的,在目前有關王小波小說的評論中,被人們所經常提到的也正是這部分作品,主要包括有《黃金時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時期的愛情》等中篇小說。

王小波的小說有率真、質朴的一面,也有其荒誕、戲謔的一面。在王小波的小說中,很多故事情節的展開都與性愛有關,可以說性成為他多數小說敘事的一個基點,但這卻不是他作品的旨歸,他以此所要表達的,是對生命與人性的健康、健全的存在方式的張揚。另外,王小波的小說有著鮮明的歷史反思意識,他以自己的創作不斷激起人們對文革歲月的記憶,以此來引發對現實生活的沉思。可以說,性與文革是王小波小說創作中兩個十分重要的開掘方向,剖析這兩大命題在其作品中的深層內涵,是解讀王小波小說一個有效的途徑。

在中國的傳統道德觀念中,一直對性持有一種極不正常的態度,以對性的詆毀來實現對人的本能慾望的抑制,人性受到了束縛,人自身也便成為某種觀念與思想學說的奴僕。所以阿Q想要找女人的原因是「不肖有三,無後為大」,而他真正面對吳媽時,口中說出的卻是「我想與你困覺」。「五四」新文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便是倡導人的文學,而在人的文學的旗幟下,性觀念的覺醒與解放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郁達夫在《沉淪》中借留日學生「他」之口大膽地提出:「蒼天呀蒼天,我並不要知識,我並不要名譽, 我也不要那些無用的金錢,你若能賜我一個伊甸園內的『伊夫』,使她的肉體與心靈,全歸我有,我就心滿意足了。」新時期文學發展以來,在關涉到性這一建國後文學禁區領域的大膽突破,是表現其創造繁榮與深化的一個重要標志。但我們應該看到,在王小波之前的作家筆下的性,都沒有表現出真正本體意義上的性的內涵與原貌。最早揭開性的神秘面紗的是張賢亮,他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從人的自然之性的角度,對特定時期政治觀念與社會現實進行了反思,帶有人道主義精神的張揚。王安憶的「三戀」(《荒山之戀》、《小城之戀》、《錦綉谷之戀》),深入到人的心靈深處,揭示了本能的性與道德觀念和環境的沖突。八十年代中期以來,文學中的性描寫更是得到了極大的擴張與發展。女性作家鐵凝的《玫瑰門》、陳染的《私人生活》、林白的《一個人的戰爭》、衛慧的《上海寶貝》,深入而細膩地抒寫出了女性獨到的性心理與性體驗;劉恆的《伏羲伏羲》、蘇童的《米》,在歷史的層面上展現了人的本能慾望與掙扎;賈平凹的《廢都》更是從性的角度審視了當代文人精神家園的迷失與沉淪。但沒有一個作家如王小波這樣將性還原為了性本身,而不再附著其他諸如道德、理性、男權、罪惡、慾望、文明、文化等外在的因素。

性在王小波作品中是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話題。可以說在他的《時代三部曲》中的所有作品中,性都被置於一個非常醒目的層面。從《萬壽寺》到《黃金時代》,從《革命時期的愛情》到《未來世界》,關涉性的敘述開卷即見,而且充斥全篇。性這個在中國人心目中歷來極為避諱的話題,在王小波的作品中卻變得十分隨意與平常,與描寫穿衣、吃飯沒有什麼兩樣。也許正因如此,對性歷來抱有高度警惕心理的中國人,對王小波的作品也產生了高度的戒備,這恐怕也是王小波的作品長久地滯留於各大出版社編輯的案頭而遲遲難以與讀者見面的一個原因。但有意思的一個現象是,在今天這個十分崇尚用性來包裝文學作品以期引起讀者閱讀慾望的出版環境里,當王小波的這些坦誠、直率地描寫性的作品出現以後,卻沒有見到一定出版單位藉此來作大肆宣傳,以此來促銷王小波的作品。究其原因,正在於王小波給人們展示出了本真、健康的性的一面,沒有慾望、沒有挑逗,只有生命的激情在飛揚。有人說,作家中寫性的有兩類:一流作家與三流作家。二流作家不寫性,因為擔心把握不好。三流作家寫性,完全是色情的描寫。王小波寫了性,應屬於哪一類,讀過作品的人,自有公論。

面對性,王小波是坦然的,他有意識地通過對性的真率講述,以使人們用常態的目光來看待性。如他所說的:「在我看來,春天裡一棵小草生長,它沒有什麼目的。風起時一匹公馬發情,它也沒有什麼目的。草長馬發情,絕非表演給什麼人看的,這就是存在本身。」在他看來,人的性慾與動植物的自然生命力沒有區別。它就是存在之本身,沒有任何需要去掩飾、譴責、奇怪、炫耀的理由。性與人的存在是直接相連的,是人生的一個自然的組成部分,以迴避、攻擊、含蓄、窺探的態度來對待它,都是一種不正常心理的表現。所以王小波在作品中能夠這樣去描寫知青王二的心理:「我過二十一歲生日那天,打算在晚上引誘陳清揚,因為陳清揚是我的朋友,而且胸部很豐滿,腰很細,屁股渾圓。除此之外,她的脖子端正修長,臉也很漂亮。我想和她性交,而且認為她不應該不同意。」這是對一個極正常、極健康的年輕人的內心世界的描寫。對這樣的心理進行描寫,是文學作品中極自然的一種存在現象,不是大膽,更不是下流。王小波以此來破除人們面對性扭曲了的陰暗心理。

王小波意欲樹立起世人的一種健康的性心態,同時他還努力地向世人展現性之於人生、之於生命美的一面,所以他會在《黃金時代》里這樣地描寫王二與陳清揚的性愛場面:「陳清揚騎在我身上,一起一落,她背後的天上是白茫茫的霧氣。這時好像不那麼冷了,四下里傳來牛鈴聲。這地方的老傣不關牛,天一亮水牛就自己跑出來。那些牛身上拴著木製的鈴鐺,走起來發出悶悶的響聲。一個龐然大物驟然出現在我們身邊,耳邊的毛上掛著水珠。那是一條白水牛,它側過頭來,用一隻眼睛看我們。」王小波通過對性的毫不掩飾甚至是極富詩意的描寫,對某個時期彌漫於整個社會的禁慾主義氣氛和假道學的虛偽氣氛進行尖刻的反諷。正如李銀河所說:「看王小波小說所寫的性,對國人長期以來被扭曲的心態有矯正作用。無論是對性變得冷漠、以無性為品質高尚的人,還是熱衷於性卻對它持有一種鬼鬼祟祟的態度,以為自己在干壞事的人,王小波筆下的性都是解毒劑。他對性的描寫顯得極其自然、干凈」。「他總是使用最精確、最直白的語匯寫性、寫性器官,寫性活動。如果說藝術追求的是美,科學追求的是真,那麼王小波的性語匯總是更偏向於科學而非藝術,這一偏向好像一柄雙刃劍,一方面殺向重肉體快樂的煽情的性描寫;另一方面也拒絕了重精神美感的藝術的性語言。他的性語言帶有科學的客觀、冷靜,甚至是一種近似殘酷的、切近而令觀察對象纖毫必露的冷漠觀察。因此,人們透過他的性話語來看性這件事時,與其說是透過一副桃色眼鏡,不如說是透過一架顯微鏡。這種寫法據我看是作者為性心態極為扭曲的人特意配製的一付解毒劑。」

作為一位精神啟蒙者,王小波對歷史的、現實的非理性、反科學、偽道德的話語保持著高度的警惕。王小波在自己的小說以及雜文中對文革進行了深層而獨到的反思。「在王小波看來,『文革』在中國文化和中國現代歷史中,是一個最基本、影響力最為巨大的負面坐標,而他近年對理性、寬容、獨立的思維、健全的人格、健全文化心態和生活方式等等的努力提倡,也只是由於『文革』這個巨大陰影曾經的統治和很大程度上的依然存在,才具有了非常現實和迫切的意義。」文革是影響當代中國社會進程的一個重要事件,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對我們今天的生活依然有著巨大的牽製作用。如何面對文革與怎樣正視今天的現實,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文革是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無法逃避的一個存在,反思文革成為衡量當代知識分子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依據。但是,事實的狀況卻讓人無法滿意,我們看到的是太多的閃爍其詞的表達與美化自我的表白,我們缺乏一種理性的反思與深邃的現實批判精神。有幸我們看到了王小波,雖然短暫,但畢竟他出現了。王小波在其雜文中談到一些現象或話題時,經常以文革的記憶作為論理的事實依據,他能夠引發我們作雙重的反思,現實的與歷史的。面對國學熱衷出現的中華文明將拯救世界的說法,王小波回顧了文革中的解放全世界千千萬萬的勞苦大眾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救世情結」 (《救世情結與白日夢》);談到作家創作與體驗生活,他聯想到了文革中的憶苦思甜的荒謬作法(《體驗生活》);談到特異功能與生命科學,他想到了大躍進時期所搞的「超聲波」之類的偽科學、假發明(《生命科學與騙術》)。王小波之所以有著如此充滿智慧的思索,來自於他對理性與科學精神立場的堅守,這也是他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王小波的工作已經初步向人們說明:真正和深刻地認識『文革』,應該成為今天國人思考許許多多重要社會問題和學術問題時無可爭議的前提,應該是我們面向未來時一種需要預設的『啟動程序』。」在反思文革荒謬性、非理性的同時,王小波對文革中的大眾盲從心態以及知識分子的委曲求全心理進行了冷靜的批判,這為我們認識文革掀開了一個新的層面,進入了一個新的維度。在《知識分子的不幸》一文中,王小波一方面指出:「知識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另一方面,他又談到,這種不理智,「總是起源於價值觀或信仰在內,如果被濫用,都可以成為打人的棒子、迫害別人的工具。」這種反思,真正體現出了一位知識分子的人文關懷立場與精神價值立場。

性與文革本是風馬牛不相及,但卻被王小波十分牢固地組接在了一起。王小波的幾篇以文革為背景的作品,都十分醒目地突出了關於性的展現與講述。《黃金時代》中在雲南插隊的「我」與陳清揚的性愛經歷;《似水流年》中被稱為「龜頭血腫」 的李先生及其與線條的情愛故事;《革命時期的愛情》中「我」與姓顏的女大學生以及與X海鷹的性愛游戲。性成為王小波重現那段特定歷史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 由此我們看到了一個十分具有個性特點的有關文革歲月的回顧。文革是一個禁慾主義的時代,政治生活充斥著人們每一個生存的角落,人被政治所統領、所異化。人的正常情感的表達被壓制到了最低限度,存在的只有革命的、同志的、階級兄弟的感情。王小波正是以對性的真率的描寫與張揚,高揚起了人的精神價值與存在價值,以對生命激情的展現來反襯文革歲月的荒謬性與非理性。在中篇小說《黃金時代》里,王二與陳清楊以對情愛的真實追求,體現著平凡小人物對那種摧殘人性的、粗糲的生存環境的反抗,王小波也通過性達到了對文革的深層理性反思。性愛成為王小波筆下人物張揚個性、展現其叛逆性的一個生活空間。這是個人對一整個非理性時代的對抗,是個體在一個病態的年代裡對自我健全人格的堅守,是不可遏制的生命激情對強權政治的蔑視。正因如此,王小波筆下的王二有了一種特立獨行的個性魅力,在他玩世不恭的言行背後,滲透著人對自我生命價值的執著追求。

『叄』 幾本《變形記》的作者分別是誰

1、《變形記》(德語Die Verwandlung,英語The Metamorphosis)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藝術上的最高成就,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作品之一。2、奧維德的《變形記》3、亦舒的《變形記》4、阿普列尤斯的《變形記》5、王小波的《變形記》

『肆』 如何理解和評價王小波的小說

人們喜歡王小波,首先是喜歡他的自由精神。「王小波一生酷愛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價值、自由的寫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自由是一個最美好的詞,一個最美好的價值」。

『伍』 《變形記》的小說結構

你說的是卡夫卡的 ,亦舒的還是王小波的?很多人寫過。下面這段是我從網路上搜的。你可以上中國知網搜期刊。特別全,基本是學術論文,比網路上的回答更有深度

在本書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職員格里高爾·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藉以揭示人與人之間--包括倫常之間--表面上親親熱熱,內心裡卻極為孤獨和陌生的實質,生動而深刻地再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在荒誕的、不合邏輯的世界裡描繪"人類生活的一切活動及其逼真的細節",這正是著名小說家卡夫卡的天賦之所在。 閱讀《變形記》,有一種思維的樂趣,有一種睿智的感覺,思想上的所得顯然多於心靈的收獲,能從那極度的變形與誇張里體會到生命的悸動與沖突。本書比較完整地代表了卡夫卡的思想深度與創造特點,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

『陸』 看過<變形記>的人來..

弗蘭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
在西方現代文學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他生前在德語文壇上幾乎鮮為人知,但死後卻引起了世人廣泛的注意,成為美學上、哲學上、宗教和社會觀念上激烈爭論的焦點,被譽為西方現代派文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論年齡和創作年代,卡夫卡屬於表現主義派一代,但他並沒有認同於表現主義。他生活在布拉格德語文學的孤島上,對歌德、克萊斯特、福樓拜、陽思妥耶夫斯基、易卜生、托馬斯?曼等名家的作品懷有濃厚的興趣。在特殊的文學氛圍里,卡夫卡不斷吸收,不斷融化,形成了獨特的「卡夫卡風格」。他作品中別具一格甚至捉摸不透的東西就是那深深地蘊含於簡單平淡的語言之中的、多層次交織的藝術結構。他的一生、他的環境和他的文學偏愛全都網織進那「永恆的謎」里。他幾乎用一個精神病患者的眼睛去看世界,在觀察自我,在懷疑自身的價值,因此他的現實觀和藝術現顯得更加復雜,更加深邃,甚至神秘莫測。
布拉格是卡夫卡的誕生地,他在這里幾乎度過了一生。到了生命最後的日子,他移居到柏林,試圖擺脫不再是卡夫卡的布拉格。不管怎樣,跟他的同胞里爾克和韋爾弗相比,卡夫卡與布拉格保持著更長時間和更密切的聯系。在這個融匯著捷克、德意志、奧地利和猶太文化的布拉格,卡夫卡發現了他終身無法脫身的迷宮,永遠也無法擺脫的命運。

《變形記》

一本打開之後即會受到教育的好書
一個小人物,一個偶在的個體生命,其命運就是如此地充滿了偶然性、荒謬性,其人生悲劇就是如此地不可預料、不可逃避,更談不到積極地給以預防。

20世紀世界10部影響深遠的小說之一
影響歷史進程的100本書之一

卡夫卡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開山祖師,《變形記》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如果你想了解現代主義文學,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反復閱讀《變形記》開始。
在本書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職員格里高爾·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藉以揭示人與人之間--包括倫常之間--表面上親親熱熱,內心裡卻極為孤獨和陌生的實質,生動而深刻地再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在荒誕的、不合邏輯的世界裡描繪"人類生活的一切活動及其逼真的細節",這正是著名小說家卡夫卡的天賦之所在。

閱讀《變形記》,有一種思維的樂趣,有一種睿智的感覺,思想上的所得顯然多於心靈的收獲,能從那極度的變形與誇張里體會到生命的悸動與沖突。本書比較完整地代表了卡夫卡的思想深度與創造特點,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

卡夫卡的《變形記》把我們帶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實,那另一世界原本屬於我們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試圖用另一套敘述方式與技巧來展示我們人性內部的黑暗王國。因為我們平時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見之下,才會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異和難以理解。
--青年作家 郗曉波

在描寫人被物化的作品中,奧地利著名的"現代藝術的探險者"卡夫卡1912年完成的中篇小說《變形記》,是西方現代派文學中描寫人被異化的傑作。
--知名教授 劉建軍

西方文壇推崇"卡夫卡是本世紀最佳作家之一",並說"如果要舉出一個作家,他與我們時代的關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系,那麼,卡夫卡是首先會想到的名字"。盡管這些贊詞未免有過甚其詞之嫌,但以《變形記》為代表的卡夫卡的作品,的確對西方現代派文學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以至形成了一門專門研究和討論其作品的"卡夫卡學"。
--《影響歷史進程的一百本書》

如果你讀書是為了找樂趕時髦,卡夫卡的《變形記》絕對不適合你,不適合你美酒加咖啡的浪漫。書中荒誕的痛苦,會將你剛剛舉起的酒杯輕易擊碎。如果你不是一個盲目的樂觀主義者,此書可謂精彩至極,可反復閱讀、細細品味。
--《卡夫卡傳》

陌生的卡夫卡

什麼是好小說

『柒』 王小波的全部作品

1、1980年9月,《唐人秘傳故事》山東文藝出版社。

2、1992年3月,《王二風流史》香港繁榮出版社。 1992年8月《黃金時代》台灣聯經出版社。

3、1992年1月,《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與李銀河合著。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4、1992年7月,《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與李銀河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5、1994年7月,《黃金時代》華夏出版社。

6、1995年7月,《未來世界》台灣聯經出版社。

7、1996年11月,《思維的樂趣》北嶽文藝出版社。

8、1997年5月,《時代三部曲》包括《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三部小說集 花城出版社。出版於他逝世之後,當年曾引起轟動。

9、1997年5月,《我的精神家園》文化藝術出版社。

10、1997年10月,《沉默的大多數》 中國青年出版社。

11、1998年2月,《黑鐵時代》 時代文藝出版社。

12、1998年2月,《地久天長》 時代文藝出版社。

(7)王小波短篇小說變形計解析擴展閱讀:

《時代三部曲》是由《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三部篇小說構成。在《時代三部曲》中,作者以喜劇精神和幽默口吻述說人類生存狀況中的荒謬故事。

三部小說從容地跨越各種年代,展示了中國知識分子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命運。作者唾棄中國現當代文學那種軟弱、感傷和媚俗的虛飾風氣,以其尖銳的批判,深刻的思考和豐富的想像,對人世間的苦難和荒謬進行最徹底的反諷,

隨心所欲地穿行於今中外的對話體敘述,變換多種視角,在虛擬時空中自由發揮。他以智慧、創造、愛情這些生命的永恆人極權、昏庸、世俗相抗衡。王小波的過人之處,在於他用汪洋恣肆的手法描寫男歡女愛,言說愛情的驚人美麗和勢不可擋的力量,

展示出超拔卓絕的價值境界。作品通過描寫權力對創造慾望和人性需求的壓制和扭曲,深刻地揭示了歷史的荒誕性,寄寓了對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思索而悲憫。

《時代三部曲》代表著王小波對文學的關懷和理解,代表了他渴求達到的藝術水準。與歷來已有的作品相比,王小波的作品是不同的一種。他無視禁忌的頑童心,

他的幽默反諷才能和想像奇趣,遠遠超出這個時代的某種文學理解力。由於作品本身的這些特質,王小波生前經歷了出書的重重困難。

『捌』 變形記裡面講了什麼啊

《變形記》創作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小說分成三部分,用一、二、三標明。課文節選了原小說的一半內容。 第一部分,寫格里高爾發現自己變成「巨大的甲蟲」,驚慌而又憂郁。父親發現後大怒,把他趕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格里高爾變了,養成了甲蟲的生活習性,卻保留了人的意識。他失業了,仍舊關心怎樣還清父親欠的債務,送妹妹上音樂學院。可是,一個月後,他成了全家的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改變了態度。 第三部分,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掙錢,忍受不了格里高爾這個負擔。妹妹終於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爾又餓又病,陷入絕望,「他懷著深情和愛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後他的頭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後一絲氣息」,死了。父親、母親和妹妹開始過著自己養活自己的新生活。 情節的發展由兩條線索交互展開: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成為累贅——絕望而死 家裡親人:驚慌、同情——逐漸憎恨——「把他弄走」 格里高爾自始至終關心家庭、懷戀親人,可是親人最終拋棄了他,對他的死無動於衷,而且決定去郊遊。 作者描寫這種人情反差,揭示了當時社會生活對人的異化,致使親情淡薄,人性扭曲。《變形記》的主題具有強烈的批判性。

閱讀全文

與王小波短篇小說變形計解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本重生小說主角秦朗 瀏覽:545
都市小說完結免費豪門隱婚 瀏覽:325
抗日英雄穿越現代當醫生的小說 瀏覽:718
顧西爵小說人物名字大全 瀏覽:60
影帝重生劇本小說 瀏覽:830
小說男主角上官夜 瀏覽:49
邪瓶漫畫小說網 瀏覽:878
主角是女生的校園言情小說 瀏覽:376
悅看小說網資源分享 瀏覽:906
男主強女主弱的仙俠小說 瀏覽:992
替身女帝的逆襲小說排行榜 瀏覽:115
小說這樣寫 瀏覽:29
兩個女子穿越古代的小說 瀏覽:138
女主是網紅重生小說排行榜 瀏覽:867
擁有冒險島技能的穿越小說 瀏覽:445
千章以上的都市仙俠小說排行榜 瀏覽:658
神通板磚有聲小說鏈接 瀏覽:295
男主角叫陰陽的小說全集 瀏覽:596
總裁小說灰姑娘 瀏覽:896
葉辛周鐵有聲小說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