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白話短篇小說流行的原因

白話短篇小說流行的原因

發布時間:2021-06-02 11:40:32

1. 白話文的特點

白話文是明清小說流行以後行成的口語與書面語結合的新書面語。影響最大的是評書藝人使用的章回體小說。聽眾大多是文盲半文盲,又有少量的知識分子聽眾、讀者,因此雅俗共賞是評書的首要條件。
新文化運動以後,對比四大小說(西遊、水滸、三國、紅樓)與四書五經的實際影響力,新文化運動發起者提倡推廣白話文。事實證明,這種努力是積極的。

白話文也有缺點,含義變化極快。很多古白話,現代人非研究人員絕難理解含義,有些甚至研究人員也有歧義。
可以說,今天的白話,古人看不懂,未來人也可能不明白。這一點在網路文學興起後,表現很明顯。

2. 明代流行的白話短篇小說被稱為( )

擬話本
其代表為「三言」、「二拍」

3. 明清時期是俗文學蓬勃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1、因為市民階層的擴大,明清小說發展迅速。
2、因為清初大興文字獄,回導致清初的文人都不敢答研究時政,紛紛將目光轉移到歷史和考古上,有了長足發展。
3、因為皇權的加強,使得宮廷文化發展較快,集中在建築領域。
4、科舉制中採用「八股取士」,導致文化衰退,文人都以陞官發財為目的而讀書,使得諷刺小說很流行。
5、清朝中後期,列強入侵,民族危亡,出現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潮,體現在文化上就是中西文化開始交融。
6、戲曲、繪畫大發展。

4. 明朝中後期白話短篇小說繁榮的原因是什麼

其內因,是經過幾百年的積累,中國白話小說藝術走向成熟。瓜熟蒂落,到了這個份上了內。中國白話小說,容起於唐代佛教變文,經過宋元話本,到明終於成熟。

其外因,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市民階級精神需求提高,像北宋南宋的詞、話本、風俗畫繁盛一樣,小說出現井噴。而且明朝不是清朝,針對民間的文字獄少,特務的重點放在官員,使小說流通順暢。

5. 白話文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其實白話文的發展歷史很漫長,早在唐宋時期就出現了白話文學。宋代的話本,明清時期的《西遊記》、《水滸傳》等小說都可以見證白話文的發展歷程。雖然在那個時期就有白話文學出現,但是因為當時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發展等原因,占據主流位置的仍然是文言文。

雖然我們中華民族文言文發展歷史悠久,其中的文化底蘊深厚,不過,畢竟對於大眾來說還是不夠通俗易懂,而白話文的出現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點,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了現今這個時代,既可以感受古文的美妙,又可以享受白話文通俗易懂所帶來的簡單與便利,讓我們有機會更直截了當的表達對親人、朋友的愛意。

6. 論述題 白話詩歌興起的原因求大神!!!

1.具有鮮明口語特色,易懂。
2.現代文學是在中國社會內部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條件下,廣泛接受外國文學影響而形成的新的文學。它不僅用現代語言表現現代科學民主思想,而且在藝術形式與表現手法上都對傳統文學進行了革新,建立了話劇、新詩、現代小說、雜文、散文詩、報告文學等新的文學體裁,在敘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寫手段及結構組成上,都有新的創造,具有現代化的特點,從而與世界文學潮流相一致,成為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文學。
3.現代文學是在中國社會內部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條件下,廣泛接受外國文學影響而形成的新的文學。它不僅用現代語言表現現代科學民主思想,而且在藝術形式與表現手法上都對傳統文學進行了革新,建立了話劇、新詩、現代小說、雜文、散文詩、報告文學等新的文學體裁,在敘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寫手段及結構組成上,都有新的創造,具有現代化的特點,從而與世界文學潮流相一致,成為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文學。

現代文學的起端和發展階段 現代文學發端於「五四」新文學運動和文學革命。早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隨著帝國主義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機日益加重,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即在西方新思潮、新文學的啟迪下,產生了改革文學以喚起民族覺醒的啟蒙要求,在理論、詩歌、小說、戲劇、散文各個領域進行了文學改良的初步嘗試,為「五四」文學革命作了思想與文學的准備。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隨著中國新的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發展,中國社會新的民主勢力——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力量有了很大發展。十月革命又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帶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在這樣的經濟、政治、思想背景下,觸發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作為這一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突破口,「五四」文學革命以反對封建蒙昧主義與專制主義的舊教條,提倡科學、民主和社會主義,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為主要旗幟,向封建舊文學展開了猛烈進攻,鋒芒所及,從內容到形式,無不引起巨大的變革,開始了文學現代化的歷史進程。這個新的文學運動,發韌於北京、上海等少數文化發達的城市,在中國現代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深入全國各地;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省和以後淪為日本殖民地的東北地區以及香港、澳門等地,也都發生了並且進行著同樣的或者類似的文學變革。

現代文學在「五四」文學革命以後的60多年發展過程中,隨著中國革命與社會性質的演變,以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轉折,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與社會主義時期兩個歷史階段。兩個階段的文學既有各自的歷史面貌,顯示出不同階段的差異性;又具有共同的傳統與特點,存在著內在的連續性。新民主主義文學中所孕育的社會主義因素,保證了文學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便形成了社會主義文學的洪流。

現代文學的基本歷史特徵 中國現代文學的主流是人民的文學 「五四」文學革命在中國文學史上引起的歷史性變革,集中地表現為大大加犟了文學與人民群眾的結合,文學與進步的社會思潮及民族解放、人民革命運動的自覺聯系。這構成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基本歷史特點與傳統。「五四」文學革命由倡導白話文開始,就體現了文學必須能為最廣大的群眾所接受的歷史要求。文學革命的先驅者並提出了「國民文學」、「平民文學」的口號,以表現普通人民生活、改造民族性格和社會人生為文學的根本任務。在創作實踐上,出現了中國文學史上從未有過的徹底反封建的新的主題和人物:普通農民與下層人民,以及具有民主傾向的新式知識分子,取代封建舊文學中常見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成為文學的主人公,展示了「批判封建舊道德、舊傳統、舊制度」、「表現下層人民的不幸」、「改造國民性」與「爭取個性解放」等全新的主題。

「五四」以後,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並在社會生活中日益顯示出自己的力量;與歷史的這一發展相適應,20年代中後期起在文學上提出了以「農工大眾」為主要服務對象與表現對象的要求。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以後,更明確規定以大眾化作為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中心。在創作實踐上,進行了正面表現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群眾斗爭和塑造覺醒中的工人、農民形象的藝術嘗試;知識分子題材的作品獲得了新的開掘;從知識分子與人民、革命的關系的角度,探討與展示現代知識分子的歷史命運\,指出了個性解放與社會解放相結合的道路。這時期革命作家與進步作家還作了文學形式通俗化、大眾化的實驗,顯示了文學與人民結合的新發展。

在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危難使作家與人民有了共同命運,推動著許多曾經有過脫離人民的傾向,「為藝術而藝術」的作家走出個人小天地。「文章下鄉,文章入伍」成為抗戰初期不同政治藝術傾向的作家的共同要求。在抗戰中期民族形式問題的討論中,文學與人民的關系、作家與人民的關系成為理論家與作家關注、思考的中心。在創作實踐上,愛國主義成為文學的重大主題。作家們熱情地表現偉大民族解放戰爭中新人的誕生和新的民族精神面貌的形成;抗戰中後期,又轉向對現實與歷史的深入思考,著力於暴露破壞抗戰、阻礙民族進步的現實黑暗勢力,進一步探索民族傳統文化與傳統性格的優劣得失,充分顯示了作家對於國家、民族犟烈的責任感,與祖國、人民休戚與共的血肉關系。民族解放戰爭也帶來了文學形式的新變化:抗戰初期小型、通俗作品的大量出現,中後期長篇小說、多幕劇、長篇敘事詩的繁榮,都促進了文學藝術與人民群眾和時代更密切的結合。

1942年,在革命根據地建立了人民政權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鮮明地提出了「文藝為以工農兵為主體的人民大眾服務」的根本方向。在深入工農兵火熱斗爭實踐中,鍛煉出一支熟悉工農兵生活並在思想感情上與工農兵打成一片的新型文藝隊伍;以工農兵為主體的人民大眾,特別是從他們中間成長起來的新人,成為文學的主要描寫對象與歌頌對象;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和他們的語言受到了作家們高度重視,並得到創造性的運用;新文學作品開始為普通工農兵群眾所接受,新文學自身與以工農兵為主體的人民大眾之間的關系,得到了空前的加犟,為文學向社會主義方向的發展准備了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人民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成為國家的主人,為文學與人民在更大的廣度與深度上的結合開辟了廣闊的道路。作家獲得了深入工農兵和表現工農兵的自由及各種物質上的保證。隨著人民文化科學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不僅充分享有欣賞文學藝術作品的權利,而且從直接參加體力勞動的工農群眾中不斷產生出有文學才能的專業和業餘作者。社會主義祖國的統一和團結,促進了各兄弟民族文學的發展。在民主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先後有為數眾多的少數民族作家參加了新文學的創造,如老舍(滿族)、沈從文(苗族)、納‧賽音朝克圖(蒙族)、黎‧穆塔里甫(維吾爾族)、李喬(彝族)、李准(蒙族)、瑪拉沁夫(蒙族)、饒階巴桑(藏族)、陸地(壯族)、金哲(朝鮮族)、曉雪(白族)、康朗甩(傣族)等。現代文學成為多民族的文學,獲得了更廣泛的群眾基礎。熱情歌頌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兵群眾在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中所建立的功績,塑造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英雄形像,在50、60年代的新中國形成犟大的文學潮流,給文學的題材、主題、藝術表現方法與形式、風格帶來深刻的影響。

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曲折,1979年召開的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在解放思想、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重新明確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作家自覺地與黨和人民一起思考、探索振興中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歷史道路,文學主題的演變和現實的發展取得基本相同的步調;描寫時代風雲中普通人的歷史命運和人生道路,展示「四化」建設中的時代英雄——改革者豐富的精神世界,塑造各種各樣人物的典型形像,成為許多作家共同的藝術追求。作品題材趨向多樣化的發展:除傳統的農村題材繼續受到一些作家的重視,並獲得了新的表現角度外,知識分子題材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工業題材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和平時期的軍事題材有了新的開拓,歷史題材的作品出現了初步繁榮的局面。文學作品在各階層人民群眾中引起的犟烈反響,顯示了文學與時代、人民更加緊密與廣泛的結合。

中國現代文學是以革命現實主義為主體並包有多種創作方法、流派的文學 「五四」文學革命在中國文學史上引起的另一個歷史性變革,是大大加犟了文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打破「瞞」與「騙」的封建文學原則和方法,按照生活本來面目去反映現實生活,揭示現代中國社會真實的矛盾運動,以激發人民群眾變革現實的熱情,這一歷史要求貫串於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全過程,使革命現實主義成為現代文學文藝觀和創作方法的主流。「五四」文學革命在一開始就旗幟鮮明地把「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作為文學革命的三大主義之一(陳獨秀《文學革命論》);以後魯迅又進一步提出了「取下假面,真誠地、深入地、大膽地看取人生」(《論睜了眼看》),「敢於如實描寫,並無諱飾」(《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的嚴格的現實主義要求。這一時期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提倡,充滿著反封建傳統的批判精神,犟調了文學清醒地揭露、批判黑暗現實的功能,顯示了啟蒙主義的特色。「五四」時代是一個歷史的開放時期,先驅者以恢宏的氣魄,進行了多種創作方法與藝術流派的開拓。魯迅和他所支持的文學研究會等社團的作家,在開創中國現代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同時,又汲取了浪漫主義、象徵主義等藝術流派的某些藝術手法,為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魯迅的短篇小說《吶喊》、《彷徨》達到了時代、民族思想藝術的高峰,《阿Q正傳》等經典作品,不但堪稱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之作,對中國現代作家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且引起國際文壇的注目,成為中國現代文學進入世界文學之林的代表作。與魯迅同時出現的葉聖陶、冰心、朱自清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作家,也對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以郭沫若、郁達夫為代表的創造社,以聞一多、徐志摩為代表的新月社,以田漢為代表的南國社等社團的作家,主要從浪漫主義文學汲取藝術營養,同時也受到西方現代主義不同程度的影響,《女神》、《沉淪》、《死水》等作品開創了現代文學浪漫主義的傳統。

20年代末與30年代,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得到了有力的倡導與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向文學的現實主義提出了加犟與工農大眾實際生活的聯系、自覺地揭示歷史發展趨向、表現無產階級理想等要求,並有了「新現實主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革命現實主義」理論的介紹與提倡。革命現實主義文學在自己的歷史發展中面臨著全新的課題:如何把無產階級的思想要求即傾向性,與作品的藝術真實性的要求統一起來;如何認識與解決無產階級文學必須表現工農兵的歷史要求與作家對工農生活不熟悉之間的矛盾。革命文藝界為從理論與藝術實踐上解決這一歷史課題作了巨大努力,同時產生過理論的失誤與背離現實主義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創作傾向。革命現實主義文學正是在不斷克服自身錯誤的過程中日趨成熟,在創作實踐上獲得了新的突破,產生了茅盾《子夜》這一里程碑式的作品,出現了巴金、老舍、曹禺、丁玲、張天翼、沙汀、艾蕪、吳組緗、李劼人、葉紫、蕭紅、蕭軍、殷夫、蒲風、艾青、臧克家、夏衍等一大批有著鮮明藝術個性的革命現實主義作家。他們都以具有反映現實的深度和藝術上比較成熟的力作,為現實主義藝術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沈從文、戴望舒、施蟄存、何其芳等作家各自為吸取浪漫主義、象徵主義、現代主義等藝術養料,發展多種藝術流派,進行了多方面的藝術探討,其理論與藝術實踐的得與失,都對現代文學豐富多樣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抗日民族解放戰爭與解放戰爭進一步加犟了作家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出現了各種流派、創作方法的作家向革命現實主義歸依的趨向,這反過來又促進了革命現實主義向反映現實的深度、廣度與多樣化方向的發展。艾青、田間及「七月詩派」的詩歌創作,茅盾、巴金、沙汀、老舍、路翎的小說以及曹禺、夏衍、陳白塵、宋之的、吳祖光的戲劇創作,代表著這一時期革命現實主義藝術所達到的新的水平。以郭沫若的《屈原》為代表的歷史劇創作則是繼《女神》以後革命浪漫主義藝術的另一高峰。

同一時期,革命根據地的作家長期地深入工農兵群眾生活,參加實際斗爭,初步解決了革命現實主義文學所面臨的表現工農兵的歷史要求與作家不熟悉工農兵生活的矛盾,獲得了創作上的新成就。趙樹理《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暴風驟雨》,李季《王貴與李香香》等作品,在表現工農兵,並努力達到鮮明的思想傾向性與藝術真實性的統一上,為社會主義時期革命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經驗。賀敬之、丁毅的《白毛女》等作品則顯示了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結合的趨向。

新中國成立帶來的巨大歷史變革,人民當家作主、創造歷史的自覺努力,為社會主義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基礎。新中國的作家堅持真實地、歷史地、在現實的變革和發展中反映生活,自覺地把革命現實主義即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為最根本的創作原則與方法。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在50、60年代逐漸形成了代表社會主義新中國文學的主導性風格與特徵,即注重題材與主題的重大性與時代性,自覺追求具有「巨大的思想深度」與「廣闊的歷史內容」的史詩性,對民族性格進行具有歷史的縱深度的開掘,創造雄渾壯闊的藝術境界,以及從歷史進程中所汲取的昂奮的戰斗精神。思想上藝術上的這些特點,在《紅旗譜》、《創業史》、《紅岩》、《茶館》等優秀作品中,都表現得相當鮮明和突出。盡管這一時期的文學在多樣性發展上有所不足,並存在著粉飾現實的偏差,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及時代特色的主導性風格的初步形成,無疑表現了中國社會主義文學日見成熟的趨向。

7. 白話文通俗易懂的原因

白話文是相對於文言文說的,個人覺得可以理解成文言文翻譯後的不規整的普通話,普通話自然通俗易懂一些,不能完全屬於普通話是因為,普通話是規范的白話文,有語法方面的限制和要求,哈哈,不知道這樣說准不準確,僅供題主參考一下。

8. 明清兩代小說興盛的原因是什麼

文學是歷史的反映。明清小說繁榮,有其社會歷史和文學發展的原因。

就社會歷史角度來分析其原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明中葉以後,逐漸產生了資本主義的萌芽,新的經濟因素必然要在包括文學藝術在內的社會意識形態中得到反映,所以最能夠反映市民階層思想感情和復雜的社會生活的通俗文藝形式小說和戲曲,便打破正統詩文的一統天下而得到長足的發展。

其二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明清兩代,隨著工商業市鎮繁榮和書坊、刊刻印刷業的迅速發展,適合廣大平民欣賞的趣味性小說具有廣闊的市場需要而廣泛流傳。當時無論是士人還是商賈農工,都喜歡讀小說,聽說書,而清代時更有人將小說視為與儒、佛、道三教並列而影響更廣的又一教。

其三是,明清兩代統治階級對知識分子採用籠絡和高壓兩手政策,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文人心有餘悸,不敢在詩文創作中觸及現實政治,唐宋以來的正統詩文創作在明清時期發展受阻,文人墨客將創作的潛力發揮在小說創作上,客觀上加強了小說創作的力量與空間。

就其文學發展角度來分析,有以下原因:

其一是中國古典小說經過由唐至元三代的醞釀、准備、發展,無論在藝術方法以及情節、人物塑造、結構和語言諸方面都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藝術經驗,為明清時期小說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小說、戲曲以其自身的創作成就,顯示了它們不容忽視的社會作用和文學價值。明中後期就有一些文學家如李贄、袁宏道等人,打破傳統的文學偏見,起來為一向被人輕視的小說戲曲爭文學地位,作出極為崇高的評價,這就在理論上為小說戲曲的發展開拓了道路。

其二是明嘉靖、萬曆以後,以王艮、李贄為代表的進步思想家,批判程朱理學,反對「存天理,滅人慾」的反動說教。李贄又倡「童心說」,認為表現童心的作品才是好作品。這些進步思想對小說戲曲的創作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例如在《牡丹亭》和一些擬話本小說中就有鮮明的反映。明末清初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的進步思想,對《聊齋志異》、《儒林外史》和《紅樓夢》的創作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9. 明代白話短篇小說反映了哪些時代內容

明代白話短篇小說反映時代內容有三種:

1、反映了明代社會生活的新特點回,主要是市答民(商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如《施潤澤灘闕遇友》中小手工業者勞動致富,《轉運漢巧遇洞庭紅》中商人牟利致富的心理。

2、愛情婚姻小說中表現出的新思想、新觀念。正面表現市民階層在愛情婚姻問題上的新觀念、新追求,如《賣油郎獨占花魁》;描寫情與禮的矛盾,或以悲劇結局來揭露控訴禮教對婦女的迫害,如《杜十娘》;或以喜劇結局來否定禮而肯定情,如《宿香亭張浩遇鶯鶯》。

3、揭露社會黑暗和封建統治階級丑惡:直接描寫惡霸壓迫人民,如《灌園叟晚逢仙女》;通過統治階級內部斗爭揭露其兇殘陰險本性,如《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9)白話短篇小說流行的原因擴展閱讀:

明代白話短篇小說繁榮的原因:

1、宋元「說話」藝術的直接影響;

2、明中葉以後商品經濟的繁榮,市民階層的擴大;

3、和市民思想感情息息相通的一些帶有個性解放特點的新思潮,如對情和人慾的肯定、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對商人社會地位的肯定、對傳統貞操觀念的蔑視、對男女平等的追求等,在思想界和社會上的傳播;

4、印刷術的進步、印刷業的發達為通俗小說的刊行創造了有利條件。

10. 白話小說的白話小說

「小說」一詞最早出現於《莊子外物篇》:「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這里認為小說是一種不登大雅之堂、不為學士大夫所重視的東西。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學史》中說:「凡是不登大雅之堂、凡為士大夫所鄙夷、所不屑注意的文體都是『俗文學』」,小說正是這樣一種俗文學。班固也認為「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他認為小說是末技,是小道小智所為。但小說的生命力極為旺盛,雖然飽經磨難和拒斥,卻仍然有強烈的發展勢頭。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到唐宋之交,漢族市民階層興起,尤其是宋代,生產力發展迅速,市民階層日益壯大,他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休閑娛樂的呼喚也日益強烈,城市文化越來越盛行,中國的長篇白話小說以此為契機,迅速的發展起來。
唐代傳奇相對白話小說是雅,但拿傳統的雅俗觀來衡量它,卻又可以說它為俗。雅俗問題與上述娛樂和教化、虛構和實錄的問題有著內在的聯系。教化的內容是禮義,實錄叫做雅馴,可見傳統的雅俗觀是貶低和排斥娛樂和虛構的。 儒家道統文統的繼承和發揚,阻塞了傳奇小說的發展。傳奇小說,一般的說是士人寫給士人讀的文學,它本來就產生和活躍在雅文化圈內。當它蒙上不雅的俗名,士人便疏遠它,它便從雅文化圈走出來,逐漸向俗文化靠攏。宋代傳奇小說作者的文化層次下移,同時創作傾向卻向雅的方向攀附。「論次多實」、「采艷殊乏」,都是棄俗而就雅的表現。
降至元明,傳奇小說俗化趨勢愈益明顯,從明代中後期流行的各種通俗類書如《國色天香》、《萬錦情林》、《綉谷春容》、《燕居筆記》等競相轉載來看,它們在士人中還是頗有讀者的。人們總愛附庸風雅,標榜不俗,而實際卻有難以脫俗的一面。
這類半文半白的、篇幅已拉得很長的傳奇小說繼續走著俗化的路,到明末清初,它們乾脆放棄文言,使用白話,並且採取章回的形式,便成為了才子佳人小說,完全與通俗小說合流。
如果說傳奇小說是從雅到俗,那麼白話小說的運動方向恰好相反,是從俗到雅。白話小說無論短篇還是長篇,都源於民間「說話」,它們的體制和敘事方式都保留著「說話」的胎記,與源於史傳的傳奇小說迥然有別。白話小說長時期在民間傳播,其故事是生鮮的、同時又是稚拙的,版刻也很粗率。直到明代嘉靖前後,情況才發生重大變化。文人突然看好這種俗而又俗的文學樣式,他們不只是評論,而且參與其間,進行搜集、整理、加工、編輯、出版。接著還有模擬這種樣式的文人創作,如馮夢龍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和陸人龍的《型世言》,等等。
這種情況的發生,與王陽明「心學」的崛起有著直接的關系。王陽明是主張人皆可以成為聖賢的,有利用俗的形式才能達到化俗的效果。他對俗的重視,在當時卻有振聾發聵效果。嘉靖萬曆時代推崇通俗文學的文學家所依據的就是王陽明的這種思想。
白話小說的作者由不見經傳的無名氏,漸次上升為大文人。他們的文化修養和社會地位都是早期白話小說作者所不能相比的。
白話小說的內容和風格也隨著作者成份的改變而漸次由俗變雅。按創作方式,白話小說的演進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是「說話」的書面化;中期是作家根據現成故事進行創作;後期是作家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獨立創作。文人獨創的小說,不僅題材情節出自個人機杼,而且藝術風格也有鮮明的個性。白話小說發展到後期已有雅俗的分別。不過,白話小說的主流趨向於雅,卻是不爭的事實。
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它們的源頭分別為雅和俗,它們的走向卻相反,文言小說向俗靠攏,白話小說向雅接近。雅俗在小說范疇內達成了妥協。「雅」接納了白話,承認了「虛構」;「俗」則承擔起「教化」的使命。換言之,「雅」放棄了「雅言」和「實錄」的原則,「俗」則放棄了娛樂惟一的宗旨。小說中雅俗共存是小說藝術成熟的重要際志。
中國小說的源頭就存在著雅俗的分歧,雅的是文言小說,它從史傳蛻化而來;俗的是白話小說,它從民間伎藝「說話」轉變而成。在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的發展途程中,雅和俗構成兩極,文言小說受到俗的引力作用,不斷吸收俗的成分,顯示出漸次俗化的傾向;而白話小說則受到雅的引力作用,不斷吸收雅的成分,表現為漸次雅化的傾向。雅俗結合是小說成就的重要標志之一。
明萬曆以後,不僅長篇小說的創作達到了空前的繁榮,而且短篇白話小說的創作也呈現出繁榮景象。
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作品衰微,這種文學樣式在當時已不適應社會的要求,相反,白話短篇小說作品的創作卻是一派生機盎然。這里的原因是比較多的。首先,明中葉以後,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城市不斷擴大,市民階層的力量壯大,在社會上是一股極為活躍的、強大的階層,他們要求在文學上能有反映他們的生活和思想的文學樣式和文學作品。
其次,宋元話本小說在明代得以繼續發展,它是勞動群眾小說創作自身發展的結果,顯示出比文言小說更強的生命力。參予白話小說創作的作家大多是中下層知識分子,他們善於吸收群眾藝術創作的結果,語言通俗易懂,作品更多地反映了現實社會的內容,有一定的社會批判精神,因而有著更強的人民性,為廣大群眾所觀賞喜愛。
明代印刷術發達,書壇眾多,迎合人們的口味與喜好,書商也大量地刊行話本小說,因此話本小說慢慢地演變為供案頭閱讀之作的擬話本。
擬話本的體裁與話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詞,中間以詩詞為點綴,故事性強,情節生動完整,描寫人物的心理細致入微,個性突出,比較注意細節的刻畫等。但它又與話本不同。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認為擬話本是「近講史而非口談,似小說而無捏合」,「故形式僅存,而精采遂遜。」在口語運用和生活氣息上,擬話本明顯地遜於話本小說。
現在認為最早的話本集《清平山堂話本》,是嘉靖年間洪楩輯印的,分《雨窗》、《長燈》等6集,每卷1篇,共收話本60篇,故全書總名為《六十家小說》,今存15種。萬曆年間熊龍峰刊印的話本今存4種。這兩種話本集都包括宋元話本和明代擬話本在內。天啟年間馮夢龍編輯的《喻世明言》(初題《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短篇小說集,簡稱「三言」,每集收話本40篇,包括宋元話本、明代擬話本兩部分。「三言」對後世影響較大,此後擬話本的專集大量出現。明末凌濛初在「三言」的影響下,創作了《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兩個擬話本集,簡稱「二拍」。「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擬話本的成就,是由話本向後代文人小說過渡的形態,對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創作在明末以後繼續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明代白話短篇小說反映了廣泛的社會生活內容。愛情婚姻的題材是明代擬話本的一個重要內容。《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樂小舍拚生覓偶》、《玉堂春落難逢夫》等真實地描寫了被糟踐的婦女的悲慘地位以及她們對愛情婚姻的自主要求,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與嚮往,貫穿了對封建禮教及門第觀念的批判,尤其是《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藝術上,都可稱為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在《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賣油郎獨占花魁》等篇中,反映了市民階層的愛情婚姻觀念。《俞伯牙摔琴哭知音》、《施潤澤灘闕遇友》等篇描寫了在冷酷的等級社會中真誠的友誼。《沈小霞相會出師表》、《盧太學詩酒傲王侯》、《灌園叟晚逢仙女》等篇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猙獰面目和無恥罪惡。《轉運漢巧遇洞庭紅,波斯胡指破鼉龍殼》、《疊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顯靈》等篇反映了明代社會商人的心理。
總之,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和政治的黑暗,描寫手工業者和小商人的生活與思想,歌頌市民階級的勤勞誠實及對發財致富的追求,要求愛情與婚姻生活的自由,抨擊科舉制度的不合理和司法制度弊病等主題,共同組織成明中葉以後短篇白話小說的重要內容,顯示了明擬話本新的思想特色。但「三言」、「二拍」中也包含著明顯的落後和庸俗的因素,比如美化統治階級、宣揚封建禮教、迷信鬼神等佔了相當的數量,尤其又以「二拍」更為嚴重,這也是明代後期話本小說的通病。明末短篇白話小說集還有十多種,比較有影響的是《西湖二集》、《石點頭》、《鼓掌絕生》、《醉醒石》等,成就都不高,但其中有一些篇章,文筆生動,形象鮮明,對封建社會的種種弊病有所揭露。
明清時代是一個充滿進步與守舊、啟蒙與頑愚、思想解放與鉗制的時代。一方面,個性覺醒,人本意識抬頭,不少進步人士張揚個性,追求自由,肯定物慾財利,這反映在小說里就是小說中人性涌動,追求物慾,情愛描寫細膩等。另一方面,封建統治者強化統治,中央集權突出,進一步加強思想控制,由此也出現了一些理學觀念濃厚、倫理說教明顯的小說作品。此外,還有兩種思想皆有,禁慾主義和享樂之風並行。明清小說內容豐富,類別繁多。

閱讀全文

與白話短篇小說流行的原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本重生小說主角秦朗 瀏覽:545
都市小說完結免費豪門隱婚 瀏覽:325
抗日英雄穿越現代當醫生的小說 瀏覽:718
顧西爵小說人物名字大全 瀏覽:60
影帝重生劇本小說 瀏覽:830
小說男主角上官夜 瀏覽:49
邪瓶漫畫小說網 瀏覽:878
主角是女生的校園言情小說 瀏覽:376
悅看小說網資源分享 瀏覽:906
男主強女主弱的仙俠小說 瀏覽:992
替身女帝的逆襲小說排行榜 瀏覽:115
小說這樣寫 瀏覽:29
兩個女子穿越古代的小說 瀏覽:138
女主是網紅重生小說排行榜 瀏覽:867
擁有冒險島技能的穿越小說 瀏覽:445
千章以上的都市仙俠小說排行榜 瀏覽:658
神通板磚有聲小說鏈接 瀏覽:295
男主角叫陰陽的小說全集 瀏覽:596
總裁小說灰姑娘 瀏覽:896
葉辛周鐵有聲小說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