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推薦,具有現實意義的短篇小說。
《促織》是《聊齋志異》中一篇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小說。它通過描寫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繳納促織而備受摧殘、幾乎家破人亡的命運,反映了皇帝荒淫無道,巡撫縣令胥吏橫征暴斂的罪惡現實,寄託了對受盡欺凌和迫害的下層群眾的深切同情。
一 情節曲折離奇,跌宕起伏
《促織》揭露社會的黑暗,鋒芒所向,從皇帝直到里胥,譴責了整個統治階級和各級行政官員。《促織》是血淚的控訴,卻編寫成一出悲喜劇,以喜寫悲,叫人開心不起來,反而更讓人覺得沉痛。
情節曲折離奇,跌宕起伏。故事不止一個轉折,先是「山窮水盡疑無路」,為促織,成名先是「薄產累盡」,繼而「無所賠償,憂悶欲死」,而後費盡心力,捉不到一頭合適的,以致被打得「兩股間膿血流離」,但求一死了之。
下面的故事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一次轉折。成名終於捉到一頭好的,「狀極俊健」,「巨身修尾,青項金翅」。由絕望而大喜過望,「舉家慶賀」。而轉機非常神奇,是一個「能以神卜」的「駝背巫」,用一張畫指點的。成名按圖索「蟲」,雖然很費了一番工夫,可是果真發現了,果真是價值連城的寶貝。占卜的情景寫得神秘莫測,彌漫著神奇色彩。香煙繚繞,密室垂簾,巫婆並非裝神弄鬼,竟是「無毫發爽」,非常之靈,可謂神了。這便是「志怪」了。事實上決不可能,而情節的離奇,卻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
不料,接下去,卻又樂極生悲。成名兒子想偷看,不好,出事了,促織「就斃」,成名兒子嚇得跳井自殺。夫妻倆「搶呼欲絕」,「不復聊賴」。這一轉折,大喜變大悲。轉得又完全自然,這樣稀奇的促織讓孩子好奇,是自然的,這樣俊健的促織「躍擲徑出」,也是自然的。一頭促織,竟使兒子嚇得尋死,說到底,全是官府兇殘的緣故。「搶呼欲絕」之聲,就是血淚斑斑的控訴。
下面又出現第三轉,這一轉折,筆法又有變化,不像第二轉那樣陡起陡落,而是慢慢轉折過來,而且轉折的原因秘而不宣,到最後才說明白,竟是成子身化促織。作者把這頭促織寫得處處出人意外:一是就在門外鳴叫;二是你捉它,捉不住,你不要它,它偏「躍落襟袖間」;三是粗看太小,不行,細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四是大智若愚,大勇似怯。其實,這頭促織乃成子所化,天下促織當然不在話下,公雞也不在話下。可是作者並不把它寫成「巨身修尾」「狀極俊健」,反而把它寫成又小又蠢,同時暗暗透露它乃神物。這樣就在巨大的反差中生發出種種怪異有趣的情節。成名捕捉的過程一波三折,由「喜而捕之」到「劣之」,最後「喜而收之」。與「蟹殼青」比試,也是一個跌宕的場面。「蟲暴怒」前後,全然兩個局面。起先,一大一小,一動一靜,而促織的主人,一個是一笑再笑,一個是慚怍不已。待到「蟲暴怒」,則天翻地覆,小蟲竟「輕捷善斗」,「直敵領」,大笑者大駭了,慚怍者大喜了。作者趁勢推進一步,設計蟲雞相鬥的場面,寫得活靈活現,躍然紙上。雞取進攻態勢,「徑進以啄」「健進,逐逼之」,而蟲由防禦而至跳上雞冠,力叮不釋,出奇制勝。又用成名的心情作烘托,由「駭立愕呼」,到「頓足失色」,到「益驚喜」,這個場面多麼跌宕起伏,曲折動人。
喜劇的結局,蟲,是逐級獻上去,獎,是逐級賞下來,似乎從上到下皆大歡喜。點出成子「自言身化促織」,真是揮灑出一把辛酸的眼淚。而逐級的賞賜乃至政績的考核,竟然都是因為獻蟲有功,而不是關乎國計民生的政績,朝廷的荒唐無道就顯得可悲可嘆。
二 描寫細膩生動,情態畢現
這篇小說情節豐富多彩,寫了成名一家的悲歡,寫了巫婆的占卜,寫了捉促織,斗促織,寫了雞與蟲相搏,情態無不生動逼真。
作者寫促織的外形,大佛閣的一頭,是「狀極俊健」,「巨身修尾,青項金翅」,「蟹殼青」則「龐然修偉」,寫小蟲,則「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可見狀物的傳神與精細。動態描寫,則繪聲繪影,惟妙惟肖,躍然紙上。特別是寫小蟲與「蟹殼青」斗:
小蟲伏不動,蠢若木雞。少年又大笑。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少年又笑。屢撩之,蟲暴怒,直奔,遂相騰擊,振奮作聲。俄見小蟲躍起,張尾伸須,直敵領。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蟲翹然矜鳴,似報主知。
小蟲貌不驚人,一「斗」驚人。兩個「不動」,形若痴呆畏葸,不料這正是一種大將風度。一個「暴」字,動靜陡轉。「遂相騰擊」四字,能表現一個連續的激烈的廝斗過程,能調動你的想像。「小蟲躍起,張尾伸須,直敵領」,那奮勇搏擊之狀如在眼前。小蟲的鳴聲,一說「振奮有聲」,似聽得見叫聲,看得見英姿,似在宣告初戰告捷,似在自我鼓舞鬥志,准備著最後的一搏。而最後的鳴聲,是「翹然矜鳴」,叫聲、形狀、神氣都栩栩如生,「矜」字尤其形神畢現。
心理活動也刻畫得細致入微。成名捕得小蟲,起初惴惴不安,擔心「不中於款」,交不了差。當村中少年持「蟹殼青」強與小蟲搏鬥時,他「自增慚怍」,在少年強求之下,「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不如拼搏一笑」。當小蟲角逐得勝,成名這才轉憂為喜,且大喜過望,不料,雞啄小蟲,「成駭立愕呼」,緊急關頭,更是「倉猝莫知所救,頓足失色」,當小蟲出奇制勝時,「成益驚喜」。
三 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
整個故事情節有三大轉折,中間一個是現實的,前後兩個是虛幻的。前後兩個轉折,求神問卜而得佳蟲和兒子身化促織而輕捷善斗,這兩個神鬼怪異的情節,將人間悲劇幻化成喜劇的形式,不但沒有削弱對封建統治者的譴責力量,相反蘊含著更為深沉的悲哀,這里寄託了作者對成名的同情,對腐朽的封建統治者的譴責。成名的入邑庠,發大財,官員的得獎賞,獲升遷,完全取決於皇帝的偶一歡喜。皇帝正經事不幹,一味玩小蟲,這是何等荒誕。對此,作者譴責和諷刺的意味非常辛辣。
蒲松齡不但對現實生活有精細的觀察,而且想像力特別豐富,特別奇妙。波德萊爾說,想像乃「真實的皇後」。真實加想像,這樣的志怪小說對現實是悲憤的譴責,思想性有深度,這樣的志怪小說其情節有如萬花筒,特別奇妙有趣,值得欣賞。
解題指導
一 本題意在讓學生把握全文故事情節,並注意全文在情節設計上曲折巧妙、出人意料之外的特點。
1.情節發展有三次大的轉折:
第一次:成名不能按時上繳一隻合格的促織,結果接連遭到官府毒打,生不如死。忽然得到神巫的指點,捉到了一隻「狀極俊健」的促織。
第二次:成名的兒子不小心使促織死掉,畏懼之下,他自己也跳井身亡。
第三次:成名的兒子化身為一隻小促織,極為勇猛善斗。成名把它獻上去。小促織逐層進獻,到了皇帝那裡,皇帝非常喜歡它。於是逐層賞賜下去,成名很快富貴起來。
曲折多變的情節發展既引人入勝,又能更充分、深刻地表現統治集團的荒謬、苛酷給普通百姓造成的巨大災難。
2.小說如果先交代勇猛善斗的小促織是成名的兒子所化,就有可能減少原文所具有的奇幻色彩,「兩蟲相鬥」「蟲雞相鬥」的場面也會沒有了懸念,失去扣人心弦的效果。
二 本題意在讓學生體會作者精妙傳神的語言。
1.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
表現了成名乍聞「噩耗」時全身心遭到巨大打擊時的驚怖之情。「如被冰雪」用語非常形象。
2.表現了成名憂懼交加、一籌莫展的絕望心情。「目不交睫」「僵卧」刻畫了他絕望到近於失去知覺的情形。
3.表現了處於極度絕望中的成名,忽然聽到促織的叫聲、看到促織時驚喜莫名、恍惚如在夢中的情形。「宛然」一詞用得非常形象、貼切,它包含有多方面的意味:一則成名因為一夜沒合眼而眼睛發花,看不真切,一則因為他不敢相信促織又活了過來,一則這只促織本身就是「虛」的,其任務只是引起成名的興趣而已。
三 本題意在加深和拓展學生對課文思想意義的理解。
這篇小說結尾處「異史氏」的評論,將悲劇的始作俑者「天子」輕輕一筆帶過,而把責任全推在各級官吏身上,給人避重就輕之感。要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並以此為出發點展開討論。
教學建議
《聊齋志異》這部小說的突出特點是,故事情節離奇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心理刻畫細膩逼真,語言搖曳多姿。學習這篇小說,建議從分析情節結構開始。弄清「宮中尚促織之戲」與下文的關系,以及圍繞促織所展開的悲歡故事。
有關資料
一 完整的結構
《促織》是按事物發展的自然順序記敘的,情節曲折多變,故事完整。本篇小說從總體看是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記敘的。在本文之後又加上「異史氏曰」的一段作者評論。《聊齋志異》在小說後面常有作者對所寫的人和事作出的評價,是作品的附帶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背景:禍患起於宮廷,為滿足宮中鬥蟋蟀之樂而「歲征民間」,一頭促織會帶來「輒傾數家之產」的後果。圍繞著徵集促織,充分地表現了官府的貪鄙,「游俠兒」的居奇,里胥的刁猾。故事背景的簡要交代為全文作了鋪墊。
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開端:寫成名因繳不上促織而遭受的痛苦。
本段先點明成名充「里正」是受里胥的陷害,以至家業敗落,「薄產累盡」。面對征促織,他既「不敢斂戶口」,又「無所賠償」,形勢逼迫下,只好自行捕捉,又無所得,苦受杖刑,只有「轉側床頭,惟思自盡」。這部分概寫故事發端,點出成名因「征促織」而遭受的苦難,同時表現出他「迂訥」、忠厚的性格。
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發展:寫求卜得蟲為成名一家帶來解脫苦難的希望。
「求神問卜」是在無望中尋求生路。「能以神卜」的女巫竟有「道人意中事,無毫發爽」的靈驗,引出成妻問卜,由此推動情節的發展。問卜得圖為再度捕捉促織提供了線索。
成名得畫,按圖苦搜,終獲佳品,「留待期限,以塞官責」,解脫苦難有了希望,至此第一層波瀾趨向平息。
第四部分(第5至第7段),故事的高潮:寫成名得蟲、失蟲和再得異蟲(成子化蟲)。
「失蟲」是又一新的波瀾。獲蟲的喜悅和對蟲的珍愛,為成子的誤斃促織作了襯筆。「兒懼」,母親的驚恐,說明事關身家性命,而「死期至矣」一語,暗扣後文的「得其屍於井」。
從失促織到失愛子是情節的深入發展,加強了故事的悲劇色彩。成子投井自殺的悲劇,其原因不過是斃一蟋蟀,這充分反映了官府貪暴給百姓帶來的苦難之深。行文至此,著意寫出成名夫婦的感情變化:由驚怖(「如被冰雪」)到「怒索兒」,得屍於井又「化怒為悲,搶呼欲絕」,然後又轉入深深的憂慮(「相對默然,不復聊賴」)。這驚、怒、悲、憂的一系列感情變化,更增強了悲劇氣氛。待發現愛子「氣息然」,又陷入更深的焦慮。「忽聞門外蟲鳴」是情節的又一轉折,出人意外,追尋之下得小蟋蟀。在此寫了小蟋蟀的形狀: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寫了它動作的迅捷、飄忽;又寫了「壁上小蟲忽躍落襟袖間」,對成名似乎有感情,以此表示促織的異乎尋常,暗與成子化身促織相呼應。
小說接著細寫小促織斗勝強敵「蟹殼青」與雞口脫險,顯示了小促織的超凡本事,故事達到了高潮。
小說以誇張手法與細節描寫來顯示促織的才能。寫促織的善斗,採用了襯托與對比的手法。「蟹殼青」的斗無不勝、「龐然修偉」,與成名的促織「伏不動,蠢若木雞」形成對比,給人造成一種小蟲怯懦無能的印象,加強了緊張氣氛。然後情況一變,小蟲「暴怒,直奔」,「騰擊」「躍起,張尾伸須,直敵領」這一系列動作展示了小促織的勇敢善斗,少年從「笑」到「駭」的表現又從側面作了渲染。然而在這時,又掀起波瀾:雞的出現和「徑進以啄」,形成極其危急的情勢,而小蟲以其機敏出人意料地將雞制伏,進一步以誇張筆法顯示了促織的神奇本領。
第五部分(第8段),故事的結局:成名因禍得福。
成名獻促織,宮中試斗進一步展示了小蟲非凡的才能(不只善斗,且能聞樂起舞),成名因得厚賞而巨富。成子復甦之後「自言身化促織」的交代點明了神異促織的來歷,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與神奇色彩,同時也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劇性。在官府逼迫之下,成子自殺後還要魂化促織以供玩賞,方能解脫一家的苦難,這就更加表現出所受迫害之深,對荒淫殘暴的封建統治者是一個有力的抨擊。這一喜劇結尾寄託了作者的美好願望。
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的評語。
「異史氏曰」的一段文字是蒲松齡對故事所作的評論,這也是筆記小說常用的一種形式,通過評語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段評論主要有三點:第一,從官貪吏虐追溯到天子宮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寄諷諫之旨;第二,就成名的一貧一富說明是「天將酬長厚者」,反映了「善惡有報」的宿命論思想;第三,針對撫臣、令尹蒙受促織「恩蔭」,證實「一人飛升,仙及雞犬」的說法,生動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遷發跡是建立在百姓苦難之上的,在此作者抒發了憤懣不平之感。
二 借古諷今的寫法
本文是《聊齋志異》中深刻揭露黑暗現實的篇章之一。作品是以斗促織的宮廷嬉戲作為引線,由於宮廷的倡導,而形成地方上的按期徵收的「定例」。這對百姓是災難,而對封建官僚卻是「媚上取寵」、受賞升遷的好時機。可見由上而下的封建官僚體制是造成民不堪命的根源。作品所揭露的正是作者所處的黑暗現實,但作者對此採取了曲筆,開頭即指明故事發生年代為明代「宣德間」,這樣既可以放開去寫,又可以避開「文網」的迫害,這也是「借古諷今」的一種筆法。
作者通過曲折變化的情節揭露黑暗的社會現實,例如小說的第1段,以極精練的筆觸對封建官僚機構的面貌作了勾勒:「宮中尚促織之戲」這是「禍根」,而縣令、里胥這些下屬和爪牙趁機搜刮,連不務正業的「游俠兒」也來推波助瀾,其結果是善良百姓傾家盪產。這一段是一幅黑暗現實的較完整的畫面。
然後又將這一畫面通過成名一家悲慘而曲折的遭遇加以展開。成名一家的苦難對整個封建社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成名一家的悲劇是深刻的,正是由於成名的質朴、善良而被「報充里正役」,這樣就引來更大的災禍,不僅「薄產累盡」,而且屢受杖責,被逼得「惟思自盡」。費盡苦心得到一頭能夠「塞責」的促織,又被兒子誤斃,以致兒子投井,骨肉分離,造成極大的精神痛苦……直到成子僵卧歲余,魂化促織,歷經險厄,才從災難中拯救了全家,於是因禍而得福。這種「化魂」的情節,只是寄託美好願望——所謂「天酬長厚者」的藝術虛構,除增強悲劇的深刻性之外,這並不能說明善良的百姓能夠獲得解脫。因此,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本質,鞭撻官僚體制是本文的特點與基調。至於結局部分的「宰悅,免成役。又囑學使俾入邑庠」、「撫軍亦厚成」等等,這是因為他們「並受促織恩蔭」,並非良心發現。這些官僚的獲賞、受封的代價是人民的血淚與苦難。
三 細膩的心理描寫
這篇小說生動感人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真實、細膩的心理描寫。故事的開端就寫了官府逼迫之下成名的深刻的心理矛盾,這一方面是苦無生路,憂悶欲死,而另一方面是在痛苦中掙扎,千方百計搜尋,「冀有萬一之得」,正是這種心理矛盾促使他按「神」示的圖去廟宇尋覓促織,在尋求促織中的希冀、急切、驚愕、狂喜等情緒變化無不與他的心理矛盾有直接聯系,情理自然,真實感人。
心理描寫的另一特點,是圍繞著人物的命運來寫其心理變化。成名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意外地捕到一隻「巨身修尾,青項金翅」的促織,這時寫了他的喜悅與珍惜,「雖連城拱璧不啻也」一句,道出其珍視的心情。待蟲斃於兒手,兒又不知去向,頓時陷入絕望之中,「如被冰雪。怒索兒」正表現「由喜而怒」的心理變化。「得屍於井」,發現幼子投井自殺,自然地「化怒為悲」,由「搶呼欲絕」的悲慟,繼又轉為無限的悲愁:「……相對默然,不復聊賴。」發現幼子復甦,成名夫婦僅是「心稍慰」,因為繳納不上促織會使家破人亡,因此,成名陷入焦慮,甚至「亦不復以兒為念」。正在這時,又發生了意外情況:「門外蟲鳴……蟲宛然尚在」,絕望中出現了希望。終於得到「意似良」的小促織,這才「轉悲為喜」。在「試斗」時,又發生了「慚——大喜——驚——驚喜」的心情變化。成名的一系列感情變化與其悲歡離合的命運緊相聯系,這就給人以更加真實的感覺,使人物形象也更為豐滿。
⑵ 魯迅的新現實主義文學的短篇小說
1、簡述:
《故事新編》。
2、拓展:
《故事新編》是魯迅先生以遠古神話和歷史傳說為題材而寫就的短篇小說集,包括他在不同時期所寫的8篇作品。《故事新編》在取材和寫法上都不同於《吶喊》和《彷徨》。魯迅先生自己認為,這是一部"神話,傳說及史實的演義"的總集。
《故事新編》是魯迅的一部短篇小說集。收錄了魯迅在1922年~1935年間創作的短篇小說八篇。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為巴金所編的《文學叢刊》之一作者生前共印行七版次。
這八篇小說分別是:《補天》、《奔月》、《理水》、《採薇》、《鑄劍》、《出關》、《非攻》、《起死》。外加一篇《序言》。此書主要以神話為題材,故事有趣,想像豐富,是魯迅作品中僅有的以遠古為背景創作的小說。
其中,《補天》寫於1922年冬天,原題《不周山》,收錄於《吶喊》初版,後改名《補天》並抽出;《奔月》、《鑄劍》寫於1926年和1927年,《鑄劍》在《莽原》上發表時題名《眉間尺》;《出關》、《理水》、《非攻》、《採薇》、《起死》寫於1934至1935年。
《故事新編》多數是在「博考文獻」的基礎上,「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獻可考,但又不受文獻束縛,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礎上,進行藝術想像和虛構,有點難懂。
⑶ 有哪兒些反映社會現實的小說
寫反應社會現實的小說成為現代很多作家的寫作風格,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有很回多現象值得答人們深思,很多作家把它寫到自己的作品裡來讓人們發現自己的錯誤,追風箏的人就是其中的一本,它描寫了普通百姓的平常生活用朴實的文筆,讓人們看到了社會的多樣性。
⑷ 反映社會現實的短篇小說!!
人間現實是最精彩的小說,人心是最大的懸疑——這是蔡駿創作十年首次將這種認知用小說的形式去表現,同樣這也是我看《人間》直觀感受,蔡駿首次將他這種認知用小說的形式進行完美體現,以至於他說,除了他兒子以外,這就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在蔡駿《人間》這本書里,懸疑不需要設局,感動不需要煽情,蔡駿完全拋棄他最先寫青春懸疑小說的套路,而用了另外一種更為成熟的敘述方式,一樣的細膩,一樣的糾結,一樣的充滿懸念,結局出乎意料。這樣的結局,除了蔡駿,誰也猜不到,蔡駿說:我倒可以給讀者一個暗示,料想讀者也猜不出來——「你的心在我的心上,他的臉在我的臉上,我能讀懂你卻讀不懂我自己,你能看到我卻根本無法認出我,那麼,我是誰?」 另外《人間》里失憶的小說主人公高能在尋找自我時的不信任感給了我很深的印象:我忘了我自己,我不知道誰是我!這個世界充滿欺騙,我又該相信誰是我——一個迷失男人的自我尋找…….
可以看出,《人間》其實並不是單純的懸疑小說,而是完全超越懸疑屬性,一本適合所有人看的懸疑小說,因為人間的懸疑並不是來自於神秘事件的解密,而是來自於現實,來自於人的內心,來自於人的本身,人對現實的疲憊,對生活的焦慮,對未來的不確定。小說中的高能就是這樣的人,他昏睡一年後醒來,完全遺忘自己過去,在他人安排下,開始自己新的生命。事業不順心、生活不如意,經濟危機來襲,他很快被炒魷魚,高能的生活達到最低潮。與此同時,一系列離奇事件在他身上接踵出現,一個又一個無辜的人在他身邊接連死去,他感覺自己正被一股可怕的未知力量控制著,而這一切又似乎和一千多年前的蘭陵王有著神秘聯系…… 蔡駿首次將現實、歷史、懸疑進行了完美的糅合,又從小說事件沖突上升到對人性的探索上——因為它的背景出現在你非常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它的懸疑主要來自於人的內心,註定的,就算不喜歡看懸疑類小說的人也能看得感同身受。我如此相信,只要你喜歡看小說,你就會喜歡看《人間》。
麥琪的禮物 歐亨利
《麥琪的禮物》(也叫《聖誕禮物》)是美國著名文學家歐·亨利寫的一篇短篇小說,它通過寫在聖誕節前一天,一對小夫妻互贈禮物,結果陰差陽錯,兩人珍貴的禮物都變成了無用的東西,而他們卻得到了比任何實物都寶貴的東西——愛。德拉將一頭長發賣掉給丈夫祖傳的金錶配了表鏈,而丈夫吉姆卻賣掉金錶給德拉買了全套的梳子。悲劇式的情節讓特定時代背景下夫妻之間的愛更加深刻.
希望能幫到您,滿意請採納~
⑸ 可以反映某種社會現象的短篇小說範文
麥琪的禮物 歐亨利
《麥琪的禮物》(也叫《聖誕禮物》)是美國著名文學家歐·亨利寫的一篇短篇小說,它通過寫在聖誕節前一天,一對小夫妻互贈禮物,結果陰差陽錯,兩人珍貴的禮物都變成了無用的東西,而他們卻得到了比任何實物都寶貴的東西——愛。德拉將一頭長發賣掉給丈夫祖傳的金錶配了表鏈,而丈夫吉姆卻賣掉金錶給德拉買了全套的梳子。悲劇式的情節讓特定時代背景下夫妻之間的愛更加深刻.
原文:
1塊8毛7,就這么些錢,其中六毛是一分一分的銅板,一個子兒一個子兒在雜貨店老闆、菜販子和肉店老闆那兒硬賴來的,每次鬧得臉發臊,深感這種掂斤播兩的交易實在丟人現眼。德拉反復數了三次,還是一元八角七,而第二天就是聖誕節了。
除了撲倒在那破舊的小睡椅上哭嚎之外,顯然別無他途。
德拉這樣做了,可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生活就是哭泣、抽噎和微笑,尤以抽噎占統治地位。
當這位家庭主婦逐漸平靜下來之際,讓我們看看這個家吧。一套帶傢具的公寓房子,每周房租八美元。盡管還夠不上難以用筆墨形容的程度,可乞丐幫這個詞兒也絕不算是誇誇其談。
樓下的門道里有個信箱,可從來沒有裝過信,還有一個電鈕,也從沒有人的手指按響過電鈴。而且,那兒還有一張名片,上寫著「傑姆斯·狄林漢·楊先生」。
「狄林漢」這個名號是主人先前春風得意之際,一時興起加上去的,那時候他每星期掙三十美元。他的收入縮減到二十美元,「狄林漢」的字母也顯得模糊不清,似乎它們正嚴肅地思忖著是否縮寫成謙遜而又講求實際的狄。不過,每當傑姆斯·狄林漢·楊先生,回家上樓,走進樓上的房間時,傑姆斯·狄林漢·楊太太,就是剛介紹給諸位的德拉,總是把他稱作「吉姆」,而且熱烈地擁抱他。那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了。是呀,吉姆是多好的運氣呀 !
德拉哭完之後,往面頰上抹了抹粉,她站在窗前,痴痴地瞅著灰濛蒙的後院里一隻灰白色的貓正行走在灰白色的籬笆上。明天就是聖誕節,她只有一元八角七給吉姆買一份禮物。她花去好幾個月的時間,用了最大的努力一分一分地攢積下來,才得了這樣一個結果。一周二十美元實在經不起花,支出大於預算,總是如此。只有一元八角七給吉姆買禮物,她的吉姆啊。她花費了多少幸福的時日籌劃著要送他一件可心的禮物,一件精緻、珍奇、貴重的禮物——至少應有點兒配得上吉姆所有的東西才成啊。
房間的兩扇窗子之間有一面壁鏡。也許你見過每周房租八美元的公寓壁鏡吧。一個非常瘦小而靈巧的人,從觀察自己在一連串的縱條影象中,可能會對自己的容貌得到一個大致精確的概念。德拉身材苗條,已精通了這門子藝術。
突然,她從窗口旋風般地轉過身來,站在壁鏡前面。她兩眼晶瑩透亮,但二十秒鍾之內她的面色失去了光彩。她急速地拆散頭發,使之完全潑散開來。
此時,詹姆斯·迪林厄姆·楊夫婦倆各有一件特別引以自豪的東西。一件是吉姆的金錶,是他祖父傳給父親,父親又傳給他的傳家寶;另一件則是德拉的秀發。如果示巴女王①也住在天井對面的公寓里,總有一天德拉會把頭發披散下來,露出窗外晾乾,使那女王的珍珠寶貝黯然失色;如果地下室堆滿金銀財寶、所羅門王又是守門人的話,每當吉姆路過那兒,准會摸出金錶,好讓那所羅門王嫉妒得吹鬍子瞪眼睛。
此時此刻,德拉的秀發潑撒在她的周圍,微波起伏,閃耀光芒,有如那褐色的瀑布。她的美發長及膝下,彷彿是她的一件長袍。接著,她又神經質地趕緊把頭發梳好。躊躇了一分鍾,一動不動地立在那兒,破舊的紅地毯上濺落了一、兩滴眼淚。
她穿上那件褐色的舊外衣,戴上褐色的舊帽子,眼睛裡殘留著晶瑩的淚花,裙子一擺,便飄出房門,下樓來到街上。
她走到一塊招牌前停下來,上寫著:「索弗羅妮夫人——專營各式頭發」。德拉奔上樓梯,氣喘吁吁地定了定神。那位夫人身軀肥大,過於蒼白,冷若冰霜,同「索弗羅妮」的雅號簡直牛頭不對馬嘴。
「你要買我的頭發嗎?」德拉問。
「我買頭發,」夫人說。「揭掉帽子,讓我看看發樣。」
那褐色的瀑布潑撒了下來。
「二十美元,」夫人一邊說,一邊內行似地抓起頭發。
「快給我錢,」德拉說。
呵,接著而至的兩個小時猶如長了翅膀,愉快地飛掠而過。請不用理會這胡謅的比喻。她正在徹底搜尋各家店鋪,為吉姆買禮物。
她終於找到了,那準是專為吉姆特製的,決非為別人。她找遍了各家商店,哪兒也沒有這樣的東西,一條樸素的白金錶鏈,鏤刻著花紋。正如一切優質東西那樣,它只以貨色論長短,不以裝潢來炫耀。而且它正配得上那隻金錶。她一見這條表鏈,就知道一定屬於吉姆所有。它就像吉姆本人,文靜而有價值——這一形容對兩者都恰如其分。她花去二十一美元買下了,匆匆趕回家,只剩下八角七分錢。金錶匹配這條鏈子,無論在任何場合,吉姆都可以毫無愧色地看時間了。
盡管這只表華麗珍貴,因為用的是舊皮帶取代表鏈,他有時只偷偷地瞥上一眼。
德拉回家之後,她的狂喜有點兒變得審慎和理智了。她找出燙發鐵鉗,點燃煤氣,著手修補因愛情加慷慨所造成的破壞,這永遠是件極其艱巨的任務,親愛的朋友們——簡直是件了不起的任務呵。
不出四十分鍾,她的頭上布滿了緊貼頭皮的一綹綹小卷發,使她活像個逃學的小男孩。她在鏡子里老盯著自己瞧,小心地、苛刻地照來照去。
「假如吉姆看我一眼不把我宰掉的話,」她自言自語,「他定會說我像個科尼島上合唱隊的賣唱姑娘。但是我能怎麼辦呢——唉,只有八角七分錢,我能幹什麼呢?」
七點鍾,她煮好了咖啡,把煎鍋置於熱爐上,隨時都可做肉排。
吉姆一貫准時回家。德拉將表鏈對疊握在手心,坐在離他一貫進門最近的桌子角上。接著,她聽見下面樓梯上響起了他的腳步聲,她緊張得臉色失去了一會兒血色。她習慣於為了最簡單的日常事物而默默祈禱,此刻,她悄聲道:「求求上帝,讓他覺得我還是漂亮的吧。」
門開了,吉姆步入,隨手關上了門。他顯得瘦削而又非常嚴肅。可憐的人兒,他才二十二歲,就挑起了家庭重擔!他需要買件新大衣,連手套也沒有呀。
吉姆站在屋裡的門口邊,紋絲不動地好像獵犬嗅到了鵪鶉的氣味似的。他的兩眼固定在德拉身上,其神情使她無法理解,令她毛骨悚然。既不是憤怒,也不是驚訝,又不是不滿,更不是嫌惡,根本不是她所預料的任何一種神情。他僅僅是面帶這種神情死死地盯著德拉。
德拉忐忑不安地從桌上跳了下來,走到他身邊。
「吉姆,親愛的,」她喊道,「別那樣盯著我。我把頭發剪掉賣了,因為不送你一件禮物,我無法過聖誕節。頭發會再長起來——你不會介意,是嗎?我非這么做不可。我的頭發長得快極了。說『恭賀聖誕』吧!吉姆,讓我們快快樂樂的。你肯定猜不著我給你買了一件多麼好的——多麼美麗的禮物啊!」
「你已經把頭發剪掉了?」吉姆吃力地問道,似乎他絞盡腦汁也沒弄明白這顯而易見的事實。
「非但剪了,而且賣了,」德拉說。「不管怎麼說,你不也同樣喜歡我嗎?沒了長發,我還是我,不是嗎?」
吉姆好奇地向房裡四下張望。
「你說你的頭發沒有了嗎?」他帶著近乎白痴的神情問道。
「別找啦,」德拉說。「告訴你,我已經賣了——賣掉了,沒有啦。這是聖誕前夜,親愛的。好好對待我,這是為了你呀。也許我的頭發數得清,」突然她特別溫柔地接下去,「可誰也數不清我對你的恩愛啊。我把肉排燒上好嗎,吉姆?」
吉姆好像從恍惚之中醒來,把德拉緊緊地摟在懷里。別著急,先讓我們花個十秒鍾從另一角度審慎地思索一下某些無關緊要的事。房租每周八美元,或者一百萬美元——那有什麼差別呢?數學家或才子會給你錯誤的答案。麥琪②帶來了寶貴的禮物,但就是缺少了那件東西,這句晦澀的話,下文將有所交待。
吉姆從大衣口袋裡掏出一個小包,扔在桌上。
「別對我產生誤會,德兒,」他說道,「無論剪發、修面,還是洗頭,我以為世上沒有什麼東西能減低一點點對我姑娘的愛情。不過,你只要打開那包東西,就會明白剛才為什麼使我愣住了。」
白皙的手指靈巧地解開繩子,打開紙包。緊接著是欣喜若狂的尖叫,哎呀!突然變成了女性神經質的淚水和哭泣,立刻需要公寓的主人用盡辦法來安慰她。
因為擺在眼前的是那套插在頭發上的梳子——全套梳子,包括兩鬢用的,後面的,樣樣俱全。那是很久以前德拉在百老匯的一個櫥窗里見過並羨慕得要死的東西。這些美妙的發梳,純玳瑁做的,邊上鑲著珠寶——其色彩正好同她失去的美發相匹配。她明白,這套梳子實在太昂貴,對此,她僅僅是羨慕渴望,但從未想到過據為己有。此時,這一切居然屬於她了,可惜那有資格佩戴這垂涎已久的裝飾品的美麗長發已無影無蹤了。
不過,她依然把發梳摟在胸前,過了好一陣子才抬起淚水迷濛的雙眼,微笑著說:「我的頭發長得飛快,吉姆!」
隨後,德拉活像一隻被燙傷的小貓跳了起來,叫道,「喔!喔!」
吉姆還沒有瞧見他的美麗的禮物哩。她急不可耐地把手掌攤開,伸到他面前,那沒有知覺的貴重金屬似乎閃現著她的歡快和熱忱。
「漂亮嗎,吉姆?我搜遍了全城才找到了它。現在,你每天可以看一百次時間了。把表給我,我要看看它配在表上的樣子。」
吉姆非但不按她的吩咐行事,反而倒在睡椅上,兩手枕在頭下,微微發笑。
「德拉,」他說,「讓我們把聖誕禮物放在一邊,保存一會兒吧。它們實在太好了,目前尚不宜用。我賣掉金錶,換錢為你買了發梳。現在,你做肉排吧。」
那三位麥琪,讀者都知道,全都是有智慧的人——非常有智慧的人,他們把禮物帶來送給出生在馬槽里的聖嬰耶穌。他們首創了聖誕節饋贈禮物的風俗。由於他們是聰明人,毫無疑問,他們的禮物也是聰明的禮物,如果碰上兩樣東西完全一樣,可能還具有交換的權利。在這兒,我已經笨拙地給你們介紹了住公寓套間的兩個傻孩子不足為奇的平淡故事,他們極不明智地為了對方而犧牲了他們家最最寶貴的東西。不過,讓我們對現今的聰明人說最後一句話,在一切饋贈禮品的人當中,那兩個人是最聰明的。在一切饋贈又接收禮品的人當中,像他們兩個這樣的人也是最聰明的。無論在任何地方,他們都是最聰明的人,他們就是麥琪。
⑹ 有哪些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短篇小說值得推薦
強烈推薦一本小說《紅與黑》,它的作者是司湯達,還有一本小說叫《人間喜劇》,是巴爾扎克的小說,以及莫泊桑的各種短篇小說都非常推薦。
⑺ 推薦幾本反映現實生活中的書
《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現實一種》
《四十一炮》、《豐乳肥臀內》、《紅高粱家容族》
中國農民的史詩小說:《白鹿原》(陳忠實)《麥琪的禮物》(也叫《聖誕禮物》)是美國著名文學家歐·亨利寫的一篇短篇小說,蔡駿《人間》,《寂寞如失》等都是反應現實生活的書,希望你喜歡。
⑻ 孔乙己是最能反映現實文學的的短篇小說嗎
都說文如其人,不建議看郭沫若的,那個年代寫那樣的文章,孔乙己不是反映現實文學,而是批判現實文學,既然是批判,帶有這種色彩的,就會有藝術加工,就不會反映現實,
⑼ 中國現代文學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是什麼
郁達夫的《沉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說集。而《狂人日記》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現代型短篇白話小說。
《沉淪》作為郁達夫的代表作,其主人公身上所體現的沉淪精神體現了作為五四青年後的一代知識分子,對這個積貧積弱的國家的深深的憂慮及以大膽暴露的方式表達對殘酷現實的控訴。
可以說,在《沉淪》主人公身上體現的沉淪精神,不只是一個個體青年的表現,而是在當時國內危機重重之下的整個民族所表現的一種精神狀態。得出這一看法,是通過對文本中郁達夫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分析得出的。
作者本人也曾說 :我的消沉,也是對國家,對社會的。因此,把文中的沉淪精神看做是對當時整個民族精神狀態的一種描寫是有合理意義的。

(9)最能反映新現實文學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對於主人公身上的沉淪精神的含義,我們可以多角度分析 :
1、從主人公的形象、性格角度分析 :《沉淪》中 20 歲上下的主人公無疑正處於人格塑定階段, 主人公在中國傳統文化格局中的小小的書齋里度過了十幾年春秋,這決定了他人格塑造的基礎,儒家傳統文化的修齊治平觀念與倫理道德的約束, 使其個體意識有弱化傾向,
這使他不敢在自己愛慕的異性面前公開自己情感的社會習慣心理和採用用放情山水來迴避消解性本能的傳統意義上的移情模式。
主人公所受到的文化也是我們民族一直以來接受的,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讓我們對打開國門後突如其來的變化應接不暇,我們一方面用自己幾千年來的正統文化看似執著的抵擋著外部世界的腐朽思想的誘惑,但另一方面身體及心理的本能卻想去接受、去學習,這種種沖突,
在我們從近代以來對待外國來的一切包括器物、思想都可以看出,這也是我們民族所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所表現的出的,曾經不斷地反抗,在失敗後變為了無奈的掙扎。
2、其次是在塑造主人公的過程中,郁達夫有意的要突出主人公主體意識的覺醒以及產生了對生命意識的危機感。
《沉淪》引起人們對覺醒了的自我的關注,而對其賴以存在的生命本體予以重新審視的同時,主人公在試圖塑造與完善自己人格過程所深受的痛苦與悲劇性結局,也促使當時青年知識分子在肯定與張揚自我意識的努力中產生一種巨大的生命意識的危機感。
當面對日趨激化的社會矛盾和錯綜復雜的政治動亂時,青年知識分子一時找不到出路,看不清方向,在前進中陷入迷惘,在反抗中淪入消沉,思想上處於苦悶、感傷、憂郁、頹廢之中。事實上,這是當時的社會通病,是知識分子中普遍存在的思想情緒。
這種苦悶,是一種時代的苦悶,這種頹廢同時也列印著深沉的時代烙印。最後作者的對主人公的描寫中,表達了作者本人及主人公的雙重悲哀與失望。通過對比主人公與郁達夫本人,我們會發現兩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⑽ 最能反映新現實文學的短篇小說是魯迅的什麼和郭沫若什麼
魯迅的《墳》、《狂人日記》郭沫若的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