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幫忙:《曾國藩三部曲》的讀後感,700字的,謝了!
1、讀了唐浩明寫的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三部曲》:《血祭》《野焚》和《黑雨》,總體感覺他是個了不起的功大於過的人物。
我最佩服曾國藩為官清廉,崇尚節儉的行為。官至極品的他始終嚴以律己,曾國藩十分清楚「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道理,雖然後來官越做越大,但一直要求家人生活儉朴,遠離奢華。他自己常說:「余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官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蓋子孫若賢,則不靠父輩,亦能自覓衣食;子孫若不賢,則多積一錢,必將多造一孽,後來淫佚作惡,大玷家聲。故立定此志,決不肯以做官發財,決不肯以銀錢予後人。」他在京城時,見到的世家子弟都一味奢侈腐化,揮霍無度,因此不願意讓自己的子女來北京居祝他讓他們住在老家,門外也不能掛「相府」、「侯府」的匾。他北上征捻前夕,為家中婦女定下功課表,嚴格要求。因為他教育子女有方,所以他的後人都秉承他的治家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成就都不校
2、
暑假我閱讀了唐浩明寫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三部曲》,即:《血祭》《野焚》和《黑雨》,曾國藩這人有時我曾是唾棄,有時讓人依靠,有時讓人嗤之以鼻,有時又讓人十分佩服,他的所作所為,真的是不可預知的。不過,總體感覺是,他是一個成就大於過錯的人。
曾國藩的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是內聖外王。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戰場上的猛將,其鍥而不舍的性清決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此外,他的文辭雋永濕潤,諄諄告誡,真誠待人,同樣令人欽佩。
曾國藩待人隨和,經常會耐心傾聽學生提問,這個不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他為官清廉,一生都沒有貪得錢財,深受文人學者好評。
曾是一個永遠無法理解的人,誰也看不懂他,他是一個學者,也是個好官。也許只有那一句最中肯的評價:「曾國藩是地主階級力最強大的人。」
3.
曾國藩,湖南湘鄉人,生於清代嘉慶十六年(1811年),卒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謚號文正,因稱曾文正公,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儒家講「三立」,「立德」居第一位,然後才是「立功」、「立言」。曾國藩在修身立德方面,一向篤學力行,老而不懈,尤其注重教育子弟,認為家族興旺不在積銀兩、置田產,而在出賢子弟。他在政事繁勞、軍務緊張之際,總共寫出了一千六百多封、近百萬字的家書。其內容涉及社會生活、人際交往、家教家訓等各個方面。讀《曾國藩家書》,不僅讓我學到了許多家教家訓,而且也讓我增長了不少有關治家、治學、修身、立志、從政等方面的知識。
3、治家篇
儒家認為「孝」是治天下的根本,並由此派生出「悌」和「友」。深受理學熏陶的曾國藩將此列入修身的准則,同時作為家庭團結興旺的凝聚力。在他看來,榮華富貴的仕宦人家好景難長,優越的家庭條件是使子孫滋生驕佚的溫床,只有謹朴耕讀、孝順友愛之家才會興旺發達,前程遠大。曾國藩在給弟弟的信中寫道「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若全無一分,未有不敗。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不和未有不敗者。」教導弟弟們,對長輩要敬愛兼至,平輩之間要和睦相處,在晚輩面前要做出榜樣,人人恪守和、勤、敬三字,樹立良好的家風家教。要求子侄輩除讀書之外還要室內和下田勞動,並且認為這是極好之事。兄弟情如手足,必將患難與共,同御外侮,所以必須團結和睦,互相庇護,相互扶植,休戚與共,「兄以弟得壞名為憂,弟以兄得好名為快。兄不能使弟盡道得令名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盡道得令名是弟之罪。」
時代不同了,今天的人們不必再拘守君臣父子之類的綱常信條,而應該還「孝友」之本來面目,賦予其嶄新的意義。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往往也是一個胸懷四海,追求美善、篤敬事業的人,一個友愛兄弟的人,難以想像他不是襟懷坦白、肝膽相照、善於合作的人。
治學篇
明清以來,科舉取士的制度日趨腐朽弊陋,壓抑人才,浪費青春,貽害匪淺。曾國藩參加科舉還算順利,但他卻明確認識到「此中誤人終身多矣」。他期望於弟弟們的,不在於科名的有無,而是孝悌為瑞,文章不朽,要真才實學,不圖科舉虛名。這些真知灼見,體現了他務大、務遠、務實的思想作風。
他還在信中跟弟弟們講治學修身之道,妙語連珠,感染力強,例如「師友夾持,雖懦夫亦有立志」,「為學譬如熬肉」,「用功譬如掘井」,「但取名師之益,無受損友之損」,均十分貼切深刻。
修身篇
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是起點,是基矗曾國藩在他給弟弟的家書中講道「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知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這些都是有關「修身」的道理和方法,他認為人成材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做到言有矩,動有法,並且開列了自己修身養性的課程,每天都糾正過失,增長知識和技能,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他不但自己這樣做,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弟弟們能夠仿效。
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歷來是人們的准則。凡驕傲者,總是拿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相比,因而沾沾自喜,不求上進。或者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牢騷滿腹。這些都是影響進步的因素。曾國藩在信中通過總結正反兩方面的教訓,諄諄告誡弟弟們力除傲氣,力戒自滿,對後人也同樣會有深刻的教益。
立志篇
立志是成材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凡成材者,都是有志者;凡平庸者,都是無志或志短者。要在事業上取得卓越的成就,就要樹立遠大志向,同時還須具備堅強的性格。曾國藩自辦理軍務以來,既要對付強大的太平軍,又受到地方實力的排斥、攻擊和朝廷的不信任,但他卻能從大局出發,「忍辱包羞,屈心抑志」,用一個「忍」字訣應付險惡的環境,在與太平軍的戰事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在中國近代史上創造了奇跡。
從政篇
自古以來官場險惡,伴君如伴虎,為官者大都苟合取容,投機鑽營,耿直不阿者可謂鳳毛麟角。而曾國藩則敢於在新君即位之際力矯時弊,直言進諫,將個人得失禍福置之度外,公而忘私,國而忘家,一切陞官得差之念毫不掛於意中,其精神確實難能可貴。
時代在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更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應該繼續讀《曾國藩家書》,知榮明恥、懲惡揚善,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營造一個良好的政治、思想、經濟等環境氛圍,共同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中國!
㈡ 曾國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txt全集下載
曾國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㈢ 曾國藩傳 有聲小說
在天空自由論壇,有聲小說里有
㈣ 曾國藩冰鑒有聲小說
這個好像沒有呢,我在聽果FM里聽過曾國藩家訓,音質很不錯呢
㈤ 請問唐浩明的《曾國藩》三部曲,好在哪裡(未親身讀過的請勿擾)
就這個問題,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簡單說一下
其一:唐浩民算是研究曾國藩這方面比較權威的作家,所以他寫的三部曲廣為流傳,就內容而言,我覺得應該以看細節為主。曾國藩此人為人處世,修身養性的功夫極深,正是從一些小事,一些細節來感受,品味。總體來說我覺得這本書很真實,對話很符合古人的習慣,描寫也是非常細致,常常在一些細節之處讓人有很多感觸。
其二:關於權力斗爭,陰謀權術不可能像架空歷史那樣寫的扣人心弦,自認為歷史上的權力斗爭也會有,但不會像有些網路小說寫的那樣驚世駭俗。況且此書前半部分主要寫的曾國藩操辦團練,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後半部分主要寫他繼續為國盡忠,興辦洋務之事。所以距離權力斗爭有些距離,但是也有一些權臣之間的斗爭,只不過並非主體。況且太平天國運動前曾國藩就已名揚四海,所以才能聚集起一堂文臣武將與太平軍斗爭;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曾國藩之名更可謂是如日中天,更有很多人勸他推翻滿清,自立為王,只不過曾老一生奉行忠君敬上,卻是從未動過反清的念頭,而且平定太平軍後自己又主動裁軍以示忠心。所以要說當時有人和曾國藩有權力沖突還真找不出幾個。
其三:就曾國藩其人,當時那個年代,且身居高位,說他愚忠,死板等等這些都是情有可原,但他一生卻是修身養性,識人用人,愛國愛民,無愧於心。《黑雨》文末有一段曾老總結自己的一生,自覺帶兵打仗他是外行,舞文弄墨也沒幾篇拿得出手,德行勛業也只能望古人之項背,說起來識人之明卻是長項。在我看來曾老擅於識人用人確是不虛,但最大的成就還是修身養性之道,真正做到了「隨心所欲不逾矩」。為人處事自有原則,恪守一生,更難得的是讓人信服,不愧「修身齊家治國中華千古第一完人」之稱。
以上皆為愚人拙見,也只是從幾個方面談一談自己的感受,但願能夠有些用處。
㈥ 想下載單田芳講的《曾國藩》這部評書最好是mp3格式的
到我要評書網或中國千網上下載
㈦ 如何評價《曾國藩三部曲》
這本書大概論述了曾國藩一生的功與過.。探究了其內心的歷史負荷與無奈,評價其文化史上之地位。裡面詳細介紹了曾國藩的生平經歷和主要事跡,重點記述其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捻軍起義和處理天津教案、發起洋務運動的過程;深刻透闢地分析了曾國藩政治和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演變及對後世的影響;深入歸納了曾國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國藩及其幕府為核心的政治集團的形成、發展、分化和主要特徵、作用;同時,歷史地科學地實事求是地總結評價了曾國藩的歷史功過和歷史作用。縱觀他一生,我覺得曾國藩是近代中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最後我想用四個詞來形容他:睿智,堅守,,嚴謹,忠貞不渝.
㈧ 《曾國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曾國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確認後請採納
㈨ 唐浩明所著的曾國藩1至3部順序
《曾國藩三部曲》包括《血祭》、《黑雨》和《野焚》,講述了曾國藩重要的人生部分。
㈩ 有一部關於曾國藩的書,其中有兩部分叫黑雨和血祭,它全名叫什麼
《曾國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
曾國藩的有一個貴人也是他在翰林院的老師叫做唐鑒,他臨終之時給曾國藩寫了一封信,信上只有一句話:「大丈夫打脫牙和血吞」。意在勉勵曾國藩身處當時的亂局想要成功十分不易,要堅韌不拔,才能有所成就。
曾國藩在辦理團練軍務的時候遇到了很多內外交困的難關,比如朝廷不信任他,只給練兵權不給地方實職;比如當地的同僚排擠他,告他狀處處掣肘;比如曾國藩練兵初期屢戰屢敗等等,難關之際曾國藩本人也曾兩度想要自殺。可見這一時期他的成功之路充滿坎坷,但他牢記「大丈夫打脫牙和血吞」這句話,始終勉勵自己,最終獲得成功,軍功、文工、內功(指修德養性)均有非凡成就,留名史冊。
所以作者將這一段故事起名為血祭,大概意為曾國藩的成功之路即是打脫牙和血吞的奮斗之路吧(此書全套共三本,分別為血祭、野焚、黑雨)。以上均是本人猜測,不一定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