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陳忠實的短篇小說什麼獲得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長篇小說什麼獲得第四屆矛
《白鹿原》是陳忠實的代表作。小說長達近50萬字,是陳忠實歷時六年艱辛創作完成的。小說以陝西關中平原上素有「仁義村」之稱的白鹿村為背景,細膩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全書濃縮著深沉的民族歷史內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實感和厚重的史詩風格。
2. 求文檔: 陳忠實的《日子》
這是一篇上大學時的作業,一直沒有發表。去年某刊曾發過錄用通知,但責編最後審讀時,發現該刊曾在幾年前發表過類似的稿子,陳的這篇小說反響並不太大,似不必在同一刊物上反復討論。於是,此稿又被退回。現在我把它發在這里,主要因為我以後不會再寫這樣的稿子了,好歹也代表我曾經的工作。雖然《日子》是一篇觸及我的心靈讓我心痛的小說,但我不得不承認,我對它的理解,還處在一個比較膚淺的層次上。
——作者
陳忠實的短篇小說《日子》,是篇很值得仔細品味的小說。關於小說的主旨,不同偏好的人會有截然相反的看法。我認為,就創作細節而言,該小說還有不少值得探討的地方,但從其表現悲劇性命運的努力而言,基本上是成功的。
《日子》是一篇悲劇性小說。主人公的所謂「執著」、「堅毅」只是悲劇的道具。小說中的「硬熊」是生活在當下主流意識形態之外的一個藝術標本,他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農民,而是我們曾經擁有或已被泯滅的傳統精神中的一個依稀可辨的亮點。我把《日子》稱為悲劇小說,是基於下面幾個方面的考慮。其一,從小說事件的發生過程而言,它符合悲劇的基本特徵。主人公與命運做著堅決的抗爭,然而夢想最終被現實擠壓得粉碎。小說的結尾,農民說:「大不了給女子在這沙灘上再撐一架羅網喀!」這句話有著深刻的含義,在筆者看來,它並不是主人公與現實達成和諧的喃喃自語,而是向命運展開新一輪抗爭的宣言。這句話不是悲劇的結局,而是同一悲劇的再次重演,只是每次重復都負載著更多的希冀,也必將承受更多的痛苦。第二點,從小說的語言風格來看,也是具有戲劇化的現場感。文章的視角比較單一,只有一個敘述人「我」,故事的全過程都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展開,讀者很容易與「我」進行角色換位,介入到小說描寫的場景中去。對一個悲劇而言,敘述者恰如其分地抒情與說明是必要的,我們可在莎士比亞的劇作中找到不少類似的表演。但這種表演如果過多,則是對小說悲劇美的一種戧害。《日子》里的「我」只是一個情節和話語的助推著,直接參與思維、體現主體意識的地方並不多。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小說第三部分中間「聽著兩口子無遮無掩的拌嘴」兩個段落,還有文章的結尾「我的心裡猛然一顫」和「我的眼睛模糊了」。對小說整體悲劇美的構成而言,這兩部分的存在價值還可討論,但尚不至於對小說構成致命的影響。其三,整篇小說的底色是一種平淡的美麗,其和緩而不憚重復的敘述方式,也造成一種憂郁和傷感,形成一種現實與非現實之間的隔膜。這種敘述很具表演性和舞台效果,為讀者的審美想像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這明顯不同於《白鹿原》中那種宏大的敘事結構,而更多地體現出詩劇特色。
悲劇性是筆者對《日子》的基本判斷。我們閱讀完這篇小說,並沒有感到它是令人討厭的,某些場景和對話,我們甚至還會產生重新咂摸一下的慾望。無論抱著何種心態讀它,都會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審美愉悅,這一點是勿庸置疑的。那麼這種閱讀快感產生的心理機制是什麼?作者為實現這一目的又做哪些方面的努力呢?這些問題頗值得探討。朱光潛先生在其《悲劇心理學前——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一書中認為:「痛苦在悲劇中被感覺到並得到表現,與此同時,它那郁積的能量就得到宣洩而緩和。這種郁積能量的緩和不僅意味著消除高程度的緊張,而且也是喚起一種生命力感,於是這就引起快感。」朱先生還進一步指出由悲劇痛感轉化成積極快感的兩個原因,其一是悲劇的憐憫和恐懼,另一方面則是劇作作為藝術品本身的美。他的這些理論觀點對我們欣賞悲劇性小說有很大的啟發。就作品提供的場景而言,《日子》事件發生的時間、背景相當單純、明快,作者幾次極富暗示性的景物描寫,也使整篇結構和語言更具審美性。他通過重復敘述所營造出的氛圍也頗具詩意。這些都為我們的閱讀快感的產生提供了直觀的外部條件。我們的視角沿著作者指引,無可避免地落在小說的主人公農民身上。我們眼睜睜地看著他不顧外部的現實環境,守著自己祖傳的那點血性,貌似堅強地活著,與周圍做著默默無言地對抗。然而他並不能解釋自己的處境,他的追求陷入一種悖論。因為不適應周圍,所以選擇「石頭才是咱爺」的生活;其「准備把沙灘翻個過兒」的最終目的,又是指向現實的——「只要娃兒們能考大學」。在農村,父母把孩子送到大學的目的只有兩個,其一,為孩子輔就一個滿好的將來,從而不重復自己有過的困苦生活;其二,同時也改變自己的現狀。這二者難以清楚地分開,但對現實的不滿卻是其共同之處。一方面安於現實、安於重復,一方面又寄意於對現狀的摒棄,這也是主人公思想上的一個死結。他因女兒沒分到重點班就被擊倒了三天,更說明他的執著、調侃、幽默背後,有著多麼深刻的精神負擔。在閱讀當中,我們能夠感到主人公的矛盾與痛苦,我們有時候甚至慶幸這樣的事情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但是悲劇又往往超越劇中主人公的命運,而指向整個人類宿命。小說中的主人公已不是一個單純的農民,我們在淺層面的慶幸和憐憫之餘,又分明從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這會引起我們極大的悲哀與恐懼,我們幾乎是無處可藏,必須去直面小說主人公的質問:「你,真的比我幸福嗎?」由此,我們可產生很多聯想,最終也會發現,無論你是否還有良知和血性,你所擁有的一切也無非是流錯方向之河上的那架羅網,時間、名譽、地位是砂子,輕易地從網間漏過;幸福、快樂、成果是石頭,我們彎著腰撈來撈去。最終我們一無所有,一切從頭開始。生生如斯,不變的只是那西流的河水,逝者如斯夫。這種情感會或多或少地存在於我們的心裡,成為我們心中一種揮之不去的郁結,並且會隨時間之延伸而漸漸充滿張力,最終影響我們的話語和思維。在閱讀《日子》這樣充滿命運悲劇感的作品時,這種緊張會得到緩和,也可以說,正是我們對文中主人公命運的憐憫與恐懼,轉換成我們的閱讀快感。這時候我們自己的精神也進行了一次提升。我認為這並非感動,而是減負後的自然舒張,恰似把痛苦告訴一個知心的朋友,這痛苦就減輕了一半,相對而言,內心卻產生紓解的快感。這樣一來,痛苦的傳播反而會成為快樂的源泉。
陳忠實《日子》里主人公與余華《活著》里福貴的追求,表面上是截然相反的。農民是一個生活在別處的孤獨靈魂,主觀上與當下隔開一段保護性距離,然而最終還是因自己生活邏輯上混亂,而被現實重重擊傷。他緩和矛盾的方式是進行生活的重復,在重復中負重前行。《活著》中福貴,關注的恰恰是當下,未來是不可預見、更是不可更改的,人們所能做的只是把眼前的日子過好。農民和福貴的精神內涵又有著一致性,都是以自己無奈而又註定的生存方式,詮解著人生的內涵。在這里個人的奮斗只是一個沙子堆成的簡單符號,一陣微風也可以將一切消解得無影無蹤。剩下的,只是事件共同的筋絡——在一個個平常的日子裡,平庸的活著,這一切甚至與執著無關。這樣的悲劇不乏其例,精衛填海,是精衛的生存方式,與海無關。老人出海,是老人的生存方式,與魚無關。生活在別處重復,是靈魂深處一種悲劇性的生存方式,與當下無關。
3. 陳忠實的寫作特點
首先來了解下他:
陳忠實,男,漢族,1942年8月出生,陝西西安人,1966年2月入黨,1962年9月參加工作,高中學歷,文學創作一級。現任中國作協第五屆全委會委員,陝西省作協主席、黨組成員。1993年以長篇小說《白鹿原》一舉成名,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1965年初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79年以來發表中篇小說9部,短篇小說80餘篇,報告文學散文以及創作漫談50餘篇。其中9部(篇)作品獲全國及各大刊物獎。已出版中篇小說集《初夏》、《四妹子》、《夭折》,短篇小說集《鄉村》、《到老白楊樹背後去》,以及文論集《創作感受談》。
白鹿原是他的代表作:
在接受采訪時,陳忠實表示自己的作品之所以受歡迎,應該是寫得比較真實。他說:「作家寫作應該堅持真實性第一這個基礎原則,從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這也是讀者對你的作品和你這位作家建立信任感的基礎。哪怕一個情節或細節虛假,他就不信任你了,開始排斥你的作品。這是要害。當然,真實性不是文學創作的全部,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創作上的問題需要解決。」
20年過去了,回顧自己的創作,陳忠實坦言《白鹿原》也有不少瑕疵。「一些人物的行為、情節其實可以更圓潤。比如,白靈回故鄉參與的那次革命,裡面穿插了很多內容,我現在覺得一些場景在藝術上看不太自然。」不過,陳忠實表示不會再改寫。他不僅不打算改寫《白鹿原》,而且也沒有再寫長篇的計劃,「寫不動了,老了。」陳忠實透露,其實剛寫完《白鹿原》時他曾想寫長篇,寫一部描寫解放後現實生活的作品。「但是我覺得自己對那種生活的理解程度還沒有達到非要表述的程度,盡管這種生活是我直接體驗的,而《白鹿原》中的生活是間接體驗的。」陳忠實說,如果作家對自己所寫的生活的獨到性挖掘得不夠,開掘深度不能超越讀者理解的深度,讀者就沒必要讀你的作品;如果你的獨到發現能夠超越他的理解,他就有新鮮感,讀過後也能彌補他對生活的理解。
《白鹿原》開篇第一句話是「白嘉軒後來引以為豪壯的是一生里娶過七房女人」,不少讀者和評論家認為陳忠實深受馬爾克斯的影響。對此,他堅決否認。「這部小說動筆前足足構思了兩年,開頭設定了好幾個,最後才確定的這個。我只是要給自己的敘述設立一個時段,確定一個位置,讓自己隱藏在白嘉軒背後。」 陳忠實坦言自己深受外國文學的影響,讀過不少作品,「但要說影響,《靜靜的頓河》對我的影響大得多。1958年我上初二那年的暑假讀的這本書,當時讓我思路大開。」他同時表示,陝西本土的兩位作家柳青、王文實對自己影響也很大。「外國文學的影響,主要是強化自己透視生活的能力,借鑒表現形式。我的內核是中國傳統文化,只是讓結構服從於內容,讓人物和附著的內容得到充分的藝術展示。」
自出版後,《白鹿原》已被改編成秦腔、舞劇、話劇、雕塑等多種藝術形式。陳忠實認為,《白鹿原》時間跨度大,人物多,情節龐雜,給改編造成很大難度。他透露,電影《白鹿原》仍在修改劇本,片方仍處於籌備期。而不少人和團體自《白鹿原》出版後,就想把它拍成電視劇,但從沒有立項成功。
寫作風格:現實主義,朴實厚重
人文思想:1、再現中國革命和變革的壯闊歷史
2、象徵了古老中國的嬗變
3、將描寫的重心和視點變成了民族和文化, 而不是黨派,視角是超越黨派的
4、白鹿兩家象徵了兩種古老的傳統:儒道
4. 陳忠實的代表作創作藝術特色文學史貢獻和藝術追求是
《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鄉村》、《到老白楊樹背後去》,以及文論集《創作感受談》。 中篇小說集《初夏》、《四妹子》,《陳忠實小說自選集》,《陳忠實文集》,散文集《告別白鴿》等
他的小說創作緊密追蹤時代變化的腳步,著力展現時代巨變中鄉村社會的人際關系和人的心理,注重人的思想特別是道德觀念的變化,同時融進了作者在時移世變時期對現實生活的憂慮和思考。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陳忠實的文化視野更為開闊,藝術探索更為深入,他的文學筆觸也更為豐富多姿,探索從地域文化與人的關系、文化覺醒與生命的關系以及文化觀念對人的影響等方面描寫人物的性格及其命運,許多作品引起較強烈的反響。
參考自:http://wenku..com/link?url=OK_6zgZIiI2OqomBLExCApU4WM_lrWLU--
5. 如何評價陳忠實和他的文學作品
陳忠實大部分時間都躲在西安市東郊灞橋區西蔣村的老家舊屋裡,一求耳根清凈,二求讀書彌補文學專業上的殘缺,三求消化他所擁有的生活資源,創作出數量上越來越多、質量上越來越高的文學作品來,直至一九九二年以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白鹿原》而一鳴驚人。陳忠實是一位擁有民族精神的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
6. 《日子》陳忠實 小說中的對話語言有什麼特點,結合文章內容分析
中19速騰的對話語言有什麼特點?呃,結婚照內容空襲,嗯,他得特別就是更加真實,更加豐富有趣。
7. 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在敘事結構和視角上有什麼特點
運用經典敘事學的理論,從敘事結構、敘事時間、敘事角度三個方面對《白鹿原》的敘事藝術進行研究,試圖呈現作品的敘事特質,填補《白鹿原》敘事研究的空缺。
《白鹿原》的人物結構在橫向和縱向上都體現出了力的均衡,它的情節結構採用兩條線索碰撞或平行,用對立情節元素構置人物性格,用強弱相間的情節強度構成節奏感,用起承轉合推進情節。
從人物結構中我們可以看到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影響,從情節結構中我們還能發現古代話本小說的影子。而整個結構中體現出的歷史觀念,來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外部環境的影響。

在具體的創作中,陳忠實大量借鑒了潛意識、非理性、魔幻、死亡意識、性本能等現代主義手法,從而使情節愈顯曲折,突出了人物命運的不可臆測。
尤其是魔幻手法,在中國傳統農村的直觀思維中也可以找到根源,農村中那種融主觀和客觀、生與死於一體的原始宗教的二元論世界觀,恰恰是魔幻思想的溫床。
陳忠實正是通過這種魔幻描寫,模糊了生者與死者、冥界與人間的界壁,在人與鬼的沖突中來展示人性深處的東西,揭示人性的悲劇、人生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