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學生必讀的30部短篇小說
《黑奴籲天錄》 斯陀夫人
《飄》 瑪格麗特·密契兒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馬克·吐溫
《戰地鍾聲》 厄納斯特·海明威
《紅字》 納撒尼爾·霍桑
《最後的一葉》 歐·亨利
《麥田裡的守望者》 塞林格
《馬丁·伊登》 傑克·倫敦 《玩偶之家》 易卜生(挪威)
《變形記》 卡夫卡(捷克)
《俄狄浦斯王》 索福克勒斯(希臘)
《女性的和平》 阿里斯托芬(希臘)
《神曲》 但丁·阿里及艾力(義大利)
《唐·吉訶德》 米蓋爾·塞萬提斯(西班牙)
《少年維特的煩惱》 歌德(德)
《靜靜的頓河》 米哈依爾·亞歷山大·蕭洛霍夫(蘇聯)
《牛虻》 艾捷爾.麗蓮.伏尼契(愛爾蘭)
《百年孤獨》 加爾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哥倫比亞)
《當代英雄》 萊蒙托夫
《安娜·卡列妮娜》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 泰
《復活》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 泰
《葉甫蓋尼·奧涅金》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
《罪與罰》 陀斯妥耶夫斯基
《欽差大臣》 果戈理
《戰爭與和平》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 泰 《高老頭》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
《茶花女》 小仲馬
《包法利夫人》 居斯塔夫·福樓拜
《基度山恩仇記》 亞歷山大·仲馬
《偽君子》 莫里哀
《紅與黑》 斯湯達
《卡門》 梅里美
《悲慘世界》 維克多·雨果
《尋求失去的時代》 馬修·普魯斯特
《列那狐的故事》 吉羅夫人
《約翰·克利斯朵夫》 羅曼·羅蘭
《哈姆雷特》 威廉·莎士比亞
《魯濱遜漂流記》 丹尼爾·狄福
《呼嘯山莊》 愛米莉·勃朗特
《大衛·科波菲爾》 查爾斯·狄更斯
《戀愛中的女人》 勞倫斯
《格列佛游記》 斯威夫特
《簡·愛》 夏洛蒂·勃朗特
《人性的枷鎖》 薩烏希德·毛姆
《失樂園》 約翰·彌爾頓
《傲慢與偏見》 簡·奧斯丁
《名利場》 威廉·梅克匹斯·薩克雷
《苔絲》 托馬斯·哈代
《羅密歐與朱麗葉》 威廉·莎士比亞
《麥克白》 威廉·莎士比亞
《雙城記》 查爾斯·狄更斯
《威尼斯商人》 威廉·莎士比亞
『貳』 10部有名的外國文學名著
一,《戰爭與和平》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
故事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通過對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爾、娜塔莎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的描寫,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
二,《巴黎聖母院》作者:維克多·雨果
故事的場景設定在1482年的巴黎聖母院,內容環繞一名吉卜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和由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羅養大的聖母院駝背敲鍾人卡西莫多而展開,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的故事。
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三,《呼嘯山莊》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小說描寫吉卜賽棄兒希斯克利夫被山莊老主人收養後,因受辱和戀愛不遂,外出致富,回來後對與其女友凱瑟琳結婚的地主林頓及其子女進行報復的故事。
全篇充滿強烈的反壓迫、爭幸福的斗爭精神,又始終籠罩著離奇、緊張的超現實氣氛,驚悚恐怖之中感人至深,帶有部分哥特文學的奇幻恐怖色彩。
四,《童年 》作者:馬克西姆·高爾基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在人間》、《我的大學》)。
講述了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前蘇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寫出了高爾基對苦難的認識,對社會人生的獨特見解,字里行間涌動著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
五,《大衛·科波菲爾》作者:查爾斯·狄更斯
《大衛·科波菲爾》是狄更斯的帶有自傳性的扛鼎之作,正如狄更斯自己所言「在我心底深處有一個孩子最為我寵愛,他的名字叫大衛·科波菲爾」。這部長篇小說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部傑作,曾被列夫·托爾斯泰譽為「一切英國小說中最好的一部」。
六,《紅與黑》作者:司湯達
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的個人奮斗及兩次愛情經歷的描寫,揭示了復辟王朝時期的波瀾的階級大博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會腐敗,貴族反動和資產階級利慾熏心的廣闊生活畫面。

七,《悲慘世界》作者:雨果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
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土倫苦刑犯冉·阿讓(Jean Valjean)的個人經歷,融進了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
八,《安娜·卡列尼娜》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品。
作品講述了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卧軌自殺、陳屍車站的下場。
庄園主列文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民,卻又無法擺脫貴族習氣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在矛盾的漩渦中顛簸。這部小說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
九,《約翰·克利斯朵夫》作者:羅曼·羅蘭
是一部通過主人公一生經歷去反映現實社會一系列矛盾沖突,宣揚人道主義和英雄主義的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了主人公奮斗的一生,從兒時音樂才能的覺醒、到青年時代對權貴的蔑視和反抗、再到成年後在事業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後達到精神寧靜的崇高境界。
十,《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
小說中的故事發生在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前夕。生活在南方的少女郝思嘉從小深受南方文化傳統的熏陶,可在她的血液里卻流淌著野性的叛逆因素。
隨著戰火的蔓廷和生活環境的惡化,郝思嘉的叛逆個性越來越豐滿,越鮮明,在一系列的的挫折中她改造了自我,改變了個人甚至整個家族的命運,成為時代時勢造就的新女性的形象。
『叄』 余華 <<溫暖的旅程——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系列 >>
我經常將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名字放在一起,並不是他們應該在一起,而是出於我個人的習慣。我難以忘記1980年冬天最初讀到《伊豆的歌女》時的情景,當時我20歲,我是在浙江寧波靠近甬江的一間昏的公寓里與川端康成相遇。五年之後,也是在冬天,也是在水邊,在浙江海鹽一間臨河的屋子裡,我讀到了卡夫卡。謝天謝地,我沒有同時讀到他們。當時我年輕無知,如果文學風格上的對抗過於激烈,會使我的閱讀不知所措和難以承受。在我看來,川端康成是文學里無限柔軟的象徵,卡夫卡是文學里極端鋒利的象徵;川端康成敘述中的凝視縮短了心靈抵達事物的距離,卡夫卡敘述中的切割擴大了這樣的距離;川端康成是肉體的迷宮,卡夫卡是內心的地獄;川端康成如同盛開的罌粟花使人昏昏欲睡,卡夫卡就像是流進血管的海洛因令人亢奮和痴呆。我們的文學接受了這樣兩份絕然不同的遺囑,同時也暗示了文學的廣闊有時候也存在於某些隱藏的一致性之中。
我曾經迷戀於川端康成的描述,那些用纖維連接起來的細部,我說的就是他描述細部的方式,他敘述的目光無微不至,幾乎抵達了事物的每一條紋路,同時又像是沒有抵達,我曾經認為這若即若離的描述是屬於感受的方式。川端康成喜歡用目光和內心的波動去撫摸事物,他很少用手去撫摸,因此當他不斷地展示細部的時候,他也在不斷地隱藏著什麼,被隱藏的總是更加令人著迷。它會使閱讀走向不可接近的狀態,因為後面有著一個神奇的空間,而且是一個沒有疆界的空間,可以無限擴大,也可以隨時縮小。為什麼我們在閱讀之後會掩卷沉思
『肆』 加西亞·馬爾克斯在何時發表了第一個短篇小說
18歲時,加西亞·馬抄爾克斯進入了哥倫襲比亞國立大學攻讀法律,他雖然只在大學學習了一年,但是這一年對他來說是難以忘懷的,因為正是這一年他的名字第一次和哥倫比亞文學發生了聯系:《觀察家報》文學版主編、小說家愛德華多·薩拉梅亞·博爾達(1907—1963)在報刊上發表了他的第一個短篇小說《第三次無奈》。
『伍』 求大家推薦幾篇,有顛覆性和寓意的外國短篇小說,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 三個夢游者的酸楚【加西亞馬爾克斯特別獨特】
『陸』 除了卡夫卡和加繆還有誰的小說比較荒誕啊
貝克特《等待戈多》
『柒』 馬爾克斯的作品有哪些
他的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百年孤獨》(1967)、《家長的沒落》(1975)、《霍亂時期版的愛情》(1985)、《迷宮中權的將軍》(1989),中篇小說《枯枝敗葉》(1955)、《惡時辰》(1961)、《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1961)、《一件事先張揚的人命案》(1981),短篇小說集《藍寶石般的眼睛》(1955)、《格蘭德大媽的葬禮》(1962),電影文學劇本《綁架》(1984),文學談話錄《番石榴飄香》(1982)和報告文學集《米格爾·利廷歷險記》(198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