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國演義有哪些主要人物它主要講了些什麼閱讀後的心得是什麼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語言生動、場面宏大、個性鮮明,塑造出曹操、劉備、關羽、張飛等許多不朽的歷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學成就,使它的影響事實上已深入到中國文學、藝術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心得體會:
三國演義何為義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從小就關注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最近興致來潮,又一次捧起了這本另類的史記。雖然作者的文字帶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但多少歷史見證過它的真實,也許不是百分之百的符合事實,但不可以否認它曾經的存在。
小時候就看著書中200多個人物上演著群英會,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下明爭暗鬥,爾虞我詐,絞盡腦汁想著如何凌駕於他人之上,戰火紛飛的年代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不明白為何三國不能和睦相處,不明白英雄為何熱衷於成為亂世的梟雄。蜀魏吳,個個都自稱君子,孰不知自己的「豐功偉績」是由什麼壘成的,自己正踩在無數將領小兵的鮮血與汗水中站起來的,君子嚮往高尚,講究仁義。當我第一次用小學生的眼光欣賞《三國》的時候,我無法理解他們之間的爭斗,無法理解他們的嚮往,他們的內心世界,更無法理解他們口中常常提到的仁義。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發誓至死永遠是兄弟,然而一覽全書,每次遇到危險,跑得最快的總是小劉,為了保命甚至連老婆都不要了。害的關羽那死腦經為了個「義」字去替曹操打工,過五關斬六將,這難道是悟出了「義」的真諦?
呂布本是一代豪傑,一表人才,然而卻為了個貂禪,兒女情長,親手弒父,兩個乾爹都死在了自己的劍下。弄得孝義兩失,一輩子的英名毀於一旦。
曹操乃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這評價一點兒沒錯。呂伯奢好心設宴款待他曹阿瞞,卻不料引來一場滅門的殺身之禍,最起碼的禮尚往來都不見了蹤影,華佗給他治病,卻賠上了自己的性命。
魏延給我的感覺就是個惟利是圖的傢伙,「功勞由他領,黑鍋你來背」。陳式的例子再貼切不過。
然而當我再一次用高中生的眼光重省《三國》的時候,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
趙雲的忠肝義膽天地可見,沖鋒陷陣,他會沖在最前面,撤退回營,他甘願斷後護送,生命在他的戰場上只屬於國家,屬於他效忠的朝廷,無論功勞多大,他都不會居功自傲,獨領風騷。這,才是真正的「義」。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生的智慧都傾注在軍師的天職上,獻給了劉備創業的進程,沒有怨言。空城計,草船借箭,火燒赤壁,耳熟能詳的歷史無一不透著孔明的努力汗水智慧與精力。出師一表爭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用一生的光陰詮釋了「義」的真諦。
張飛雖然是個欠考慮,容易腦熱的單細胞動物,看他就曉得什麼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然而兄弟有難他必定出手相助,因為火爆的脾氣,他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這也是為了兄弟,為了義,他用生命換來的「義」。這,才是真正的義。
關羽很講義氣,對事不對人,為了劉備,他寧願幫曹操掃除前進道路上的阻礙,因心念舊恩,在立下軍令狀的情況下毅然在華容道調轉馬頭,放走了曹操,不是別的,只是為了義。這,才是真正的「義」。
《三國演義》上演的不只是場戰爭游戲,它並非「演」的天下,而是「義」的舞台。如果不是「義」的存在,哪會有三國鼎立的時代?!
義――三畫一字,簡簡單單,又寓意深刻,三國演義,義貫三國,逝去了義,三國也就演不起來。
『貳』 蕪湖的有什麼戰爭遺址和本地的英雄人物。
蕪湖歷史名人——張九皋先生
http://www.smxs.gov.cn/viewtexti.asp?id=577675
劉拯,字彥修,宣州南陵人。進士及第。知常熟縣,有善政,縣人稱之。元豐中,為監察御史,歷江東淮西轉運判官、提點廣西刑獄。 紹聖初,復為御史,言:「元佑修先帝實錄,以司馬光、蘇軾之門人范祖禹、黃庭堅、秦觀為之,竄易增減,誣毀先烈,願明正國典。」又言:「蘇軾貪鄙狂悖,無事君之義,嘗議罪抵死,先帝赦之,敢以怨忿形於詔誥,丑詆厚誣。策試館職,至及王莽、曹操之事,方異意之臣,分據要略,而軾問及此,傳之四方,忠義之士,為之寒心扼腕。願正其罪,以示天下。」時祖禹等已貶,軾謫英州,而拯猶鷙視不愜也。進右正言累至給事中。 徽宗立,欽聖後臨朝,而欽慈後葬,大臣欲用妃禮。拯曰:「母以子貴,子為天子,則母乃後也,當改園陵為山陵。」又言:「門下侍郎韓忠彥,雖以德選,然不可啟貴戚預政之漸。」帝疑其阿私觀望,黜知濠州。改廣州,加寶文閣待制,以吏部侍郎召還。帝稱其議欽慈事,褒進兩秩,遷戶部尚書。 蔡京編次元佑奸黨,拯言:「漢、唐失政,皆分朋黨,今日指前人為黨,安知後人不以今人為黨乎?不若定為三等,某事為上,某事為中,某事為下,而不斥其名氏,」京不樂。又言戶部月賦入不足償所出。京益怒,徙之兵部。旋罷知蘄州,徙潤州。 張商英入相,召為吏部尚書。拯已昏憒,吏乘為奸,又左轉工部,以樞密直學士知同州。時商英去位,侍御史洪彥升並劾之,削職,提舉鴻慶宮,卒。
著名作家:阿英 阿英(1900——1977),原名錢德富、德賦,筆名錢杏屯、謙吾、張鳳吾、張若英、黃英、黃錦濤、牟殊死搏鬥、殘夫、寒峰居士、阮無名、鷹隼、魏如晦等,安徽蕪湖人。其父錢聚仁為鍾表修理工。阿英幼入私塾,繼入安徽公學附小,後到省立商業學校就讀,該校停辦後改入蕪湖聖雅閣中學,後轉入萃文中學, > 1918年考取蕪湖郵政局郵務生,年終辭職。1920年初赴上海考入中華工業專門學校,開始在《解放畫報》等刊物上發表詩文,並參與上海學生聯合會工作,任「日刊」編輯。在滬結識鄒恩潤(韜奮)、周劍雲等,暑期回鄉結識劉希平、高語罕。 1937年,抗戰爆發後,與郭沫若、夏銜創辦《救亡日報》,建出版機構「風雨書屋」,主編《文獻》雜志,為出版《魯迅全集》提供資料。1938年,冒著危險出版黃鎮《西行漫畫》(後改名《長征畫集》),受組織委託,保存毛澤東著作及黨的重要文獻。出版《抗戰期間的文學》、《劍腥集》、《晚清小說史》等,投入戲劇活動,組織劇社,創作劇本,參加導演,寫話劇《春風秋雨》、《碧血花》、《海國英雄》、《洪宣嬌》、《牛郎織女》、《楊娥傳》等。
戰爭遺址
垓下遺址驚現史前房址
從「力拔山兮氣蓋世」到「霸王別姬」,從「四面楚歌」到「十面埋伏」,我省固鎮縣濠城鎮境內的「垓下遺址」被賦予了很多壯美而感人的傳說。傳說中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的決定性戰役「垓下之戰」就發生在這里。然而,垓下古戰場究竟在哪裡?千百年來,許多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都在尋蹤覓跡、考察論證。
從2007年開始到今年4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經對垓下遺址進行了四次發掘,不僅發現了一處距今4600-4300年的史前城址,還通過發現印證了「霸王曾踞城而戰」的史實。這些成果,不僅填補了淮河中下游無史前城址的空白,也為探討我國早期城市的起源與發展演變軌跡以及淮河流域文明化進程,提供了寶貴的考古新資料,專家稱垓下遺址記錄的就是一個戰爭史。
目前,第四次考古發掘已經進行了一個多月,昨天本報記者前往探訪。
垓下遺址曾是一個「諱地」
位於固鎮縣濠城鎮境內的「垓下古戰場」,被譽為世界「七大古戰場」之一。但關於垓下之戰的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過。一般說法有三:一是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南沱河北岸,二是垓下在河南鹿邑東,三是1995年版的「安徽地圖」標明「垓下」在安徽固鎮縣沱河南岸。
固鎮縣濠城鎮沱河南岸的「垓下村」,在歷史上老百姓叫它「霸王城」。6月12日,記者抵達垓下遺址所在的垓下村的發掘現場時,已經是上午十點,由於前天小雨,發掘工作暫時停止。記者注意到,這是一片開闊地,地勢高聳,倚河而築,四面環水,一陣微風吹過,金黃的麥地泛起陣陣漣漪。
今年73歲的畢從發老人是地地道道的垓下人,自考古隊進入垓下起,就和老伴一起參與發掘,從那一刻開始,他才相信垓下這里可能真的與項羽有關聯。這次發掘畢從發老人負責看守工地,雖然一天一夜只有24元錢,但老人倍感責任重大,每一個進入考古現場的人他都要審視一番。
畢從發老人告訴記者,垓下村又叫霸王城,現在只有五六十戶人家。「這里曾經是一個『諱地』。小麥地底下到處是碎瓦片,麥子不好種,每次暴雨之後,村民們都可以拾到很多銅錢、箭頭(箭鏃)還有一些叫不出名的東西。大家認為下面墳墓很多,很忌諱,不吉利。雖然這里很開闊,距離水很近,但整個垓下村人丁一直都不旺盛。」
史前民房驚現古城
在考古現場,記者看到,考古探方呈「L」形,南北方向,面積大約在數百平方米左右。最深處已經超過2米,文化層已經發掘至12層。
在發掘區的南部,考古人員發現大范圍黃土面,判斷其為一個台形遺跡,可能是建築基址。現正在對疊壓在台形遺跡四周的地層進行清理。發掘區的北部為古城牆,據介紹,在最早期的新石器時代城牆頂部有大片成堆的紅燒土塊,考古人員對其清理後發現為紅燒土房屋遺跡。該房址為半地穴式,平面為長方形,地面及牆壁內側使用白灰抹光。現工作人員通過對其進行清理,並在其周邊尋找是否存在與其相關的其他房址和遺跡。
房址為新石器時期,這也是考古以來首次發現。記者注意到,在探方的南側也有大大小小的坑,其中一個深不見底的井。省考古隊專家王志說,大大小小的也是灰坑,水井初步判斷是漢代的,水井很深,井裡有水。
「這里我們種了一輩子地,從來也沒有發現有過水井。直到這次考古發現。」畢從發老人告訴記者。
王志告訴記者,目前發掘區已經將漢代地層與遺跡基本發掘完畢,全面揭露至新石器時代層面。本次發掘已發現的漢代遺跡有灰坑和水井等,新石器時代遺跡有城牆、房址、墓葬、灰坑等。
據悉,雖然霸王城已經證明是大汶口文化末期和漢代疊加的城上城,但目前並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上面的城牆為項羽所造,「項羽與劉邦垓下之戰的短短的時間里,造城的難度很大。但種種跡象表明,城上城中的上部,確為漢代。」
四次發掘,掘開一段戰爭史
垓下遺址歷來被人們稱為是楚漢相爭垓下決戰的戰場中心,1986年確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2007年至今,垓下遺址已經進行了四次發掘。」發掘現場省考古隊專家王志告訴記者。
第一次發掘是2007年1月30日至5月14日。發掘主要以鑽探為主,目的是尋找垓下遺址的具體范圍和年代特徵。此次考古勘探,發現遺址四周城垣呈南北向不規則長方形,大多數地段的城垣仍聳立在地面,保存完好。城垣埋於地下的基礎保存較完整,結構形制較清晰,古城包括護城河,城址面積近20萬平方米。考古中發現了城垣、城門、護城河、道路和排水系統、夯土建築基址、窯址、活動場所、紅燒土遺跡、水井、灰坑等重要遺存,並出土石器、陶器、銅器、鐵器和錢幣等各類器物170餘件。
考古發現表明,垓下遺址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已是一處有人居住的聚落遺址,發展至距今4600年至430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進入鼎盛期,成為一個區域文化的中心。這一時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時期,垓下早期城址是我國在淮河流域的一次重要發現,填補了淮河中下游無史前城址的空白。
第二次發掘從2008年3月開始。主要目的是通過對古城牆地層堆積的解剖,求證古城建造、使用、廢棄的准確年代,進一步確定遺址的文化價值。發掘中,考古人員通過對城牆的解剖,發現漢代築造的城牆直接疊加在早期城牆之上,夯層明顯,殘存有8層。也就是說,垓下古城牆應該分兩個時期築造,一為史前的龍山文化末期,一為漢代。「大量的箭簇發現,表明這里曾經發生過重大的戰爭。」王志告訴記者。這與史書記載的項羽垓下戰很吻合。
第三次發掘從2008年10月開始。此次發掘位於遺址的東邊,是在前兩次發掘工作的基礎上,對發掘資料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並根據勘探情況對垓下古城址的結構布局進行初步探索。目的是對古城址的東城牆缺口進行解剖,解決該缺口的年代和性質問題。同時對城門缺口附近的古代道路的揭露。此外在城的西北角進行發掘,目的是探明城址內部文化堆積的年代與內涵,以及了解城內堆積與城牆牆體之間的疊壓連接關系。
「此次發掘是第四次發掘了。」王志說,此次發掘是為了進一步探明城址的文化內涵以及對城址西北部疑似居住區。
垓下遺址發掘結果同時與垓下作為楚漢戰爭古戰場的事實並不沖突。垓下古城在史前便具有完備的防禦功能,至楚漢戰爭發生時城址仍保存較好,城牆較高,壕溝猶深,因此很可能項羽退守此地時正是利用了古城池做據點進行固守。城內發現的一些楚物以及大量的銅族充分地說明了城址與楚以及戰爭的聯系。漢代時城牆被進行了加築,並且人工開鑿了北城牆處通向城外的可能作為水門使用的大型水槽,加之城內豐富的漢代遺存,也佐證了城址在漢代可能確為洨縣城池所在。
在幾次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的石制和銅制、鐵制的箭簇,由於垓下所處的是淮河流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實際上這里發生戰爭可能不僅僅是楚漢垓下之戰,乃至早在史前時期至後來,曾經發生過多次戰爭,垓下遺址記錄的可能不僅僅是垓下之戰,而可能是一部戰爭史。 寒冰 文/攝
蕪湖古城文明拾遺
(一) 八百里皖江浩浩盪盪,見證了蕪湖源遠流長的歷史。
就像接連在繁昌發現的人字洞舊石器遺址、柯家沖古瓷窯遺址、三山的商周遺址,還有著名的蕪湖城隍廟遺址、南陵縣大工山古銅礦遺址(已探明西周至唐宋時期的采礦、冶銅遺跡共35處)。翻開蕪湖的古文明歷史,我們能發現足下的這塊土地曾擁有「楚王城」、「三國東吳城」、「王敦城」、「宋城」和「明城」等眾多古跡遺址,展示了古城文明的燦爛輝煌。
蕪湖是一座古城,迄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春秋時,因「地勢低窪,鳩鳥雲集」而得名「鳩茲」,邑址位於今市區東南20公里處,為蕪湖聚落之起始。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此地因「地卑積水,而生蕪藻」,故名「蕪湖」,並始設蕪湖縣。三國時,蕪湖是孫吳抗拒曹魏的重要據點。吳黃武二年(223),縣址由鳩茲故地遷止青弋江口。
這里,有中國第一個煉鋼遺址——神山。舊石器時代文物以及古銅冶煉遺址證明,古代蕪湖的冶金和製造工業技術水平就十分發達。《圖經》雲:「縣東北六里的赤鑄山有干將墓,神山上有磨劍池。干將淬劍於此。上有磨劍石」。這是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干將和莫邪夫婦為楚王在此煉就了舉世聞名的雌雄劍。《中國通史簡編》稱:「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最早,而且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早。」1978年,北京大學侯仁之教授來神山實地考察之後,次年即在全國政協會上發言,呼籲人們保護這一世界上最早的煉鋼遺址。
這里,有佛教「金地藏玉菩薩」第一行宮——「小九華廣濟寺」,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公元894年至898年的唐代時期,赭山就建成了「永清寺」,到公元1008至1016年間的宋代中祥年間又改為「廣濟寺」,並一直沿襲到今天。它和宋代治平年間(公元1065年)建於赭山南坡的磚塔相映成輝,形成了「赭塔晴嵐」景觀。宋代時,美妙的「赭塔晴嵐、雄觀江聲、天門煙浪、荊山寒壁……」等「蕪湖古八景」已基本形成。
這里,有名揚華夏的圩田水利工程——萬春圩。嘉佑六年(1061年),沈括任安徽寧國縣令,倡導並發起了修築蕪湖地區萬春圩的工程,一次就動員民工達1.4萬餘人,開辟出能排能灌、旱澇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頃。這是當時江南最大的修圩——堤垸工程,修復後,圩內及周邊地區廣泛受益,因而命名為「萬春圩」,沈括著有《萬春圩圖記》。今天的萬春圩依然在發揮作用,已有蕪湖學者提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建議。
這里,自古以來便是工貿重鎮。南唐時「樓台森列」、「煙火萬家」;宋代冶煉走向鼎盛,史稱「鐵到蕪湖自成鋼」。明朝成為當時的印染中心,有「織造尚淞江,漿染尚蕪湖」的記載。清代蕪湖著名鐵畫藝人湯天池和當時的姑熟畫派代表人物蕭雲從合作,以錘為筆,以砧為硯,以鐵為墨,鍛造出了中華一絕———蕪湖鐵畫。 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開蕪湖為通商口岸後,蕪湖成了米業商埠,商貿日興。因蕪湖水運交通發達,李鴻章便出面將在外省的米市遷至蕪湖,從此蕪湖米市開始興旺,位居中國四大米市之冠。蕪湖逐步發展成為長江下游內外貿易的主要商埠和港口,也成了安徽近代工業的發祥地。
伴隨經濟發展、城區擴大興旺,促進了以寺廟為主的園林風景開發。東晉永和年間(公元345年)就建成了永壽院,(北宋二年改為吉祥寺,即今天的吉和街道所在地)。其建築之華麗,香火之旺盛在當時也是少有的。寺的北面,還有「觀瀾亭」、「三元殿」等,今沿河路防洪牆寶塔根旁的「觀瀾亭」也是根據這一古景所命名。而「雄觀江聲」之景點,現仍是吉和街的一個小巷。與此同時,一批民族式園林建築如「吳波亭」、「一覽亭」、「清輝閣」、「御書亭」等也相繼問世。明萬曆46年(公元1618年)開始建設中江塔,由於種種原因,斷斷續續前後歷時50餘年,直至清代康熙8年(公元1669年)才完工建成。 乾隆年間,「洪園」與「澹人居」兩園合並,更名為「琴余別館」,皆為蕪湖知府陳聖修佔有。到了清道光年間,官宦王澤告老歸家之後,便將其買下,加以修飾又更名為「希右園」,意欲「希蹤右軍,誓暮不出」之意。清末民初,李鴻章家族便在原有園林設施的基礎上大興土木,又相繼興建了「柳春園、煙雨墩、景春花園、長春花園」和公館等,使之初步成了一個環湖的大花園體系。然而,在1937年時,日本軍佔領蕪湖後,好山好水好景緻就從此敗壞下去。今天「吳波秋月」和「玩鞭春色」經過修葺,它那神秘的故事仍吸引著四方來客。透過一些古跡,如楚王城遺址(南陵的黃池鄉城西村)、南陵的黃墓(黃蓋之墓)、蕭雲從墓、夫子廟大成殿、衙署前門、縣學記碑(位於市十二中學內,碑文為宋代書法家米芾的真跡)等,仍能遙想當年蕪湖的盛景。
(二) 歷史上的蕪湖,水鄉澤國,自然風光宜人,歷代都有文人雅士涉足並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詞、題詠和篇章。早在南朝梁,梁元帝(蕭繹)即寫下了《泛蕪湖》詩,歌詠蕪湖山水。唐朝詩人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中唐詩人劉秩《過蕪湖》的贊美詩:「百里蕪湖縣,封候自漢朝。荻林秋帶雨,沙浦晚生潮。近海魚鹽富,頻淮粟麥饒。相逢白頭叟,擊壤頌唐堯」。宋代文學家梅堯臣的《時魚》:「四月時魚卓浪花,漁舟出沒浪為家。甘肥不入罟師口,一把銅錢趁槳牙」。 玩鞭亭歷來是游覽名勝,留有甚多文人題詠。李白《南奔書懷》詩雲:「顧乏七寶鞭,留連道旁玩」,即指此典故。公元1084 年(元豐七年),應蕪湖東承天院方丈蘊湘之約,宋代文豪蘇東坡攜幼子蘇過自黃州(今湖北黃岡)乘舟抵蕪,為剛竣工的玩鞭亭和夢日亭題詩。蘇軾在東承天院揮毫書下《湖陰曲》七言古律一首,詠嘆的是蕪湖八景之一「玩鞭春色」的故事。蘇轍「馬鞭七寶留道左,猛士徘徊不能追」,黃庭堅「至今亭竹根延蔓,尚想當年七寶鞭」,讀之令人感慨不已。 北宋詩人林逋因流連蕪湖美景而留下「詩中長愛杜池州,說著蕪湖是勝游」的佳句。著名詩人黃庭堅因欣賞蕪湖的山水勝境,而在赭山廣濟寺中的滴翠軒內讀書居住,研究詩文。蕪湖狀元、南宋愛國詞人張孝祥, 「捐田百畝、匯而成湖」,形成「邑中風景最佳處」的「鏡湖細柳」風景區;並盛贊蕪湖「日照山如畫,雲濃水似煙」。明代著名戲曲作家、文學家湯顯祖的名著《牡丹亭》就是在當時蕪湖的「雅積樓」創作的。雅積樓歷經明清兩代,是蕪湖歷史上最久、藏書最多的私家書樓。清代著名小說家吳敬梓的諷刺文學巨著《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街景、風俗、人物都是取材於蕪湖,小說充滿了蕪湖一帶濃郁的生活氣息。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姑孰派的創始人蕭尺木出生於蕪湖。今存鐵畫創始人湯天池的鐵畫,都是根據蕭尺木的畫稿製成。 1918年2月,張恨水經摯友郝耕仁介紹到蕪湖《皖江報》任總編輯兼編文藝副刊。1919年五四運動時期,該報副刊《皖江新潮》,曾在全國風靡一時,恨水先生當時是其主筆之一。著名女畫家潘玉良,13歲時她被賭棍的舅父騙到蕪湖,賣給了妓院當燒火丫頭,幸遇蕪湖鹽督潘贊化相救,並且替玉良贖身,跳出火炕,結成伉儷,張改姓潘,證婚人是陳獨秀。潘贊化不為世俗偏見所動支持玉良,最終潘玉良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1921年留法勤工儉學興起,潘玉良考取留法深造,從此遠渡重洋,是我國旅法最早的畫家。
(三)世紀初的那些日子,在赭山那蒼翠的松柏之後,掩映著安徽公學的遺址,它曾被人稱作"安徽的北大"。1905年,陳獨秀在蕪湖的赭山皖江中學堂和安徽公學教書期間,曾主辦過《安徽俗話報》,傳播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回憶錄》第四冊「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動」一文指出,「安徽的辛亥革命活動發源地是蕪湖,而在蕪湖的活動中心則為安徽公學(安徽公學是皖江中學堂的連襟學校)。這時期的革命人士有陳獨秀、李光炯、張伯純、蘇曼殊(著名詩人、文學家、《民報》編輯)、謝無量(著名革命家、作家和書法家、孫中山建國方略的起草者之一)、章士釗、柳亞子等著名人物。 現中長街20號,曾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蕪湖科學書社》,它於1903年由績溪人汪孟鄒創辦並任經理。它經歷過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北伐戰爭,且都是時代波浪的前潮,被稱為「革命的據點」和「新文化的媒婆」。它經銷的有《新青年》、《向導》、《湘江評論》和魯迅的《吶喊》等早期革命書刊。1904年下半年,時在蕪湖「安徽公學」和「赭山中學」任教的陳獨秀,就寄居在書社的小樓上,編寫半月刊《安徽俗話報》,他兩次到蕪,歷時兩年多,都是在這里居住。 1926年,現代文學家阿英曾在蕪湖主編過激進清新的《蒼茫》雜志。出生於蕪湖的30年代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和女作家王瑩,她的自傳小說《寶姑》將蕪湖20年代的風土人情描寫得栩栩如生,展現了當進的蕪湖風貌。1911年新劇《恨海》曾多次在大戲院內公演,開安徽話劇演出之先聲。 市區赭山內,有抗日名將戴安瀾之墓,黨和國家領導人王稼祥紀念館;鏡湖西南有紀念早年安徽省委代理書記王步文犧牲的步文亭,有文化名人王瑩紀念館,有曾在蕪湖編著早期革命書刊《蒼茫》的阿英藏書室,還有孫中山光臨蕪湖的地方;革命先輩惲代英、蔣光慈、劉希平等早年在蕪湖活動時的舊址。登上江南第一船的解放軍,就是在蕪湖荻港上的岸,這些都是「紅色之地」的閃光點。(來源:蕪人在線 網友:鏡湖煙柳)
http://www.ah.xinhuanet.com/xinwen/2005-02/05/content_3695256.htm
『叄』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歷史有實例嗎不算小說
那個最開始是君命。軍令是將軍發的不能是自己發給自己。古代是君給代軍的將領發命令。
出處是孫子兵法,實例是孫武斬吳王二妃。
近現代實例是隆美爾在非洲公然違反希特勒命令進軍。
『肆』 誰有老子,孟子,孫子的資料
http://..com/question/28573144.html?fr=qrl3
『伍』 為什麼有「紅學」沒有「三國學」
1、《紅樓夢》涉及到的學問,橫跨文學、哲學、史學、經濟學、心理學、中醫葯學等多個學科,需要系統地進行研究。《紅樓夢》具有高關注度、高吸引度、高參與度的特點,上至政商學,下至工農兵,各行各業、各個階層都不乏紅學愛好者,甚至跨越國界、跨越語種,其在國際上的熱度堪與莎學比肩。所以形成了研究《紅樓夢》的「紅學」。
紅學,即研究《紅樓夢》的學問,橫跨文學、哲學、史學、經濟學、心理學、中醫葯學等多個學科。清代學者運用題詠、評點、索隱等傳統方法研究《紅樓夢》,被稱為舊紅學。五四運動前後,王國維、胡適、俞平伯等人引進西方現代學術範式研究《紅樓夢》,紅學作為一門嚴肅學問堂而皇之步入學術之林,被稱為新紅學,與甲骨學、敦煌學並稱20世紀三大顯學。20世紀末21世紀初,紅學發生分化,主流紅學遭遇瓶頸,民間紅學奇談怪論迭出,紅學整體的學術品質和社會聲譽均呈下滑之勢,同時又給人很多想像空間。
紅學縱向劃分為舊紅學、新紅學、當代紅學三個時期,橫向劃分為評論派、考證派、索隱派、創作派四大學派,各派又細化為若干分支,主要包括題詠、評點、鑒賞、網路、批評、曹學、版本學、本事學、脂學、探佚學等等 。
紅學具有高關注度、高吸引度、高參與度的特點,上至政商學,下至工農兵,各行各業、各個階層都不乏紅學愛好者,甚至跨越國界、跨越語種,其在國際上的熱度堪與莎學(莎士比亞學)比肩。
2、《三國演義》是演義小說,多為虛構,歷史也多不相符,為古代白話文,研究價值不高,所以沒有形成「三國學」,歷史研究多參照《三國志》。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吳.蜀.魏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國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礎上,才進行再發揮,進行誇張、美化、醜化等等,這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套路。《三國演義》一方面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歷史,照顧到讀者希望了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據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誇張、美化、醜化等等。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陸』 如姬和信陵君有曖昧關系嗎、。在歷史上他們有真正相愛過嗎
沒有,歷史上他們也沒有相愛過。但如姬幫信陵君偷過魏王的兵符,歷史上稱之為「竊符救趙」。
如姬,是戰國時期著名女子。
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的過程中,如姬是關乎成敗的關鍵人物之一。如姬雖為一介女流,然而為了國家大義、報答恩情,她置個人生死度外,毅然盜取兵符,幫助信陵君救援趙國,提高了魏國的威望,可謂巾幗英雄。
魏無忌,即信陵君,魏國公子,與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並稱為「戰國四公子」。
是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於信陵(河南寧陵縣),所以後世皆稱其為信陵君。
魏無忌處於魏國走向衰落之時,他效仿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的輔政方法,延攬食客,養士數千人,自成勢力。
魏無忌禮賢下士、急人之困,曾在軍事上兩度擊敗秦軍,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危局。但屢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前243年,魏無忌因傷於酒色而死。
十八年後,魏國為秦所滅。著有《魏公子兵法》。

(6)將在外有聲小說擴展閱讀:
竊符救趙:
公元前260年,趙孝成王在和秦國的長平之戰中,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老將廉頗,結果導致趙國的大敗,四十多萬兵士被秦國坑殺。
公元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的形勢非常危急。趙國丞相平原君趙勝的妻子是魏無忌的姐姐,平原君趙勝多次向安釐王和魏無忌送信,請求魏國救援。安釐王派將軍晉鄙領兵十萬前去救趙。
秦昭王得知此消息後就派使臣告誡魏王說:「我攻下趙國,只是早晚的事,諸侯中有誰敢救趙國的,拿下趙國後,一定調兵先攻打它。」
魏王聽了很害怕,就派人阻止晉鄙再進軍,讓他把軍隊留在鄴城扎營駐守,名義上是救趙國,實際上是採取兩面倒的策略來觀望形勢的發展。
趙勝使臣的車子連續來到魏國來告急,責備魏無忌說:
「我趙勝之所以自願依託魏國跟魏國聯姻結親,就是因為公子的道義高尚,能幫助別人解脫危難。如今邯鄲危在旦夕,早晚就要投降秦國,可是魏國救兵至今不來,公子能幫助別人擺脫危難又表現在哪裡!再說公子即使不把我趙勝看在眼裡,拋棄我讓我投降秦國,難道就不憐惜你的姐姐嗎?」
魏無忌為此事十分焦慮,屢次請求安釐王趕快出兵,又讓賓客辯士們千方百計地勸說安釐王。安釐王由於害怕秦國,始終不肯聽從魏無忌的主張。
魏無忌估計終究不能徵得安釐王同意,就決計不能自己偷生而眼看趙國滅亡,於是請來賓客,湊齊戰車一百多輛,打算帶著賓客趕到戰場上去同秦軍決一死戰,與趙國共赴死難。
魏無忌率領車隊經過東門時,去見侯嬴,把自己決計同秦軍血戰到底的情況告訴了他。
然後向侯嬴訣別准備啟程,行前侯嬴說:「公子努力干吧,老臣不能隨行。」
魏無忌走出幾里路,心裡不痛快,自語道:「我對待侯生算是夠周到的了,天下無人不曉,如今我就要死難,可侯生竟沒有片言只語送我,難道我對待他有什麼不周到之處嗎?」於是又乘車返回,想問問侯嬴。
侯嬴一見公子就笑著說:
「我本來就知道公子會回來。」又接著說:「公子好客養士,聞名天下。如今有了危難,想不出別的辦法卻要趕到戰場上同秦軍拚死命,這就如同把肥肉扔給飢餓的老虎,有什麼作用呢?如果這樣的話,還用我們這些賓客干什麼呢?公子對我情義深厚,公子前往我卻不送行,因此知道公子惱恨我,會返回來的。」
魏無忌連著兩次向侯先生行拜禮,進而問對策。
侯嬴就讓旁人離開,同公子秘密交談,說:「我聽說晉鄙的兵符經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如姬最受魏王的寵愛,她出入魏王的卧室很隨便,只要盡力是能偷出兵符來的。我聽說如姬的父親被人殺了。
如姬有復仇的志向,魏王以下的臣民都想為如姬報仇,但均未如願。為此,如姬曾對公子哭訴,公子派門客斬了那個仇人的頭,恭敬地獻給如姬。如姬要為公子效命而死,是在所不辭的,只是沒有行動的機會罷了。
公子果真一開口請求如姬幫忙,如姬必定答應,那就能得到虎符而奪了晉鄙的軍權,北邊可救趙國,西邊能抵禦秦國,這是春秋五霸的偉業啊。」魏無忌聽從了侯嬴的謀略,請求如姬幫忙。如姬果然成功盜出晉鄙的兵符,將其交給了魏無忌。
魏無忌拿到了兵符准備上路,侯嬴說:
「將帥在外作戰時,有當機立斷的權力,國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聽從,以利於國家。公子到那裡即使兩符相合,驗明無誤,可是晉鄙仍不交出兵權給您而要請示魏王,那事情就危險了。我的朋友屠夫朱亥可以跟您一起前往,這個人是個大力士。如果晉鄙聽從,那是再好不過了;如果他不聽從,可以讓朱亥擊殺他。」
魏無忌聽後,便哭了。侯嬴見狀便問他:「公子是怕死嗎?為什麼而哭?」公子答道:「晉鄙是魏國勇猛強悍、富有經驗的老將,我去他那裡恐怕他不會聽從命令,必定要殺死他,因此我難過得哭了,哪裡是怕死呢?」於是魏無忌去請朱亥一同前往。
朱亥笑著說:「我不過是市場上揮刀殺牲的屠夫,可是公子竟多次登門問候我,我之所以不回答報酬您,是因為我覺得小禮小節無甚大用。如今公子有了急難,這就是我為您殺身效命的時候了。」就與魏無忌一同上路。
魏無忌去向侯嬴辭謝。侯嬴說:「我理當隨您一起去,但年邁了力不從心。您行至晉鄙軍中的那一天,我面向北邊自刎,以答謝公子的知遇之恩。」魏無忌於是上路前行了。
『柒』 有沒有和《鳳囚凰》類型差不多的小說推薦幾部唄~
就一本,強推滄海遺墨大人的《傾盡天下亂世繁華》,耽美我有原因的,當初看專完《鳳囚凰》,好屬喜歡容止的說~~就網路容止類腹黑男主小說~~~然後找到傾盡天下的MV(額,可能是明日的關系吧)同時也找到了這本小說,覺得MV很唯美很有意境(建議樓主看下),不過當時偶不是很能接受耽美,,,,,,反正後來還是看了,驚為天人啊,感動的我稀里嘩啦的(建議樓主邊聽那首歌邊看)。無雙公子的氣質和容止很相似,額,甚至早已超越而代替了容止。。。。滄海大人文筆真的很好。。。另外《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琅琊榜》也不錯。。。樓主你不選我也沒關系,第一本書一定要看啊!!拜託!!
『捌』 古代還有什麼著名公主
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公主:長平公主、太平公主、文成公主。
『玖』 長平公主、昇平公主、平陽公主有什麼事,還有哪些有名的公主
長平公主幻人間
長平公主,令人哀憐;身世悲涼,幻影人間。或許史書記載常有難言之隱;或許民間傳聞多寓美好希冀;或許文學作品關注亂世情緣;或許國破家亡之美麗公主,英年早逝靈魂不散。
史書記載,故事簡練。《明史》列傳第九曰:「長平公主,年十六,帝選周顯尚主。將婚,以寇警暫停。城陷,帝入壽寧宮,主牽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劍揮斫之,斷左臂;又斫昭仁公主於昭仁殿。越五日,長平主復甦。大清順治二年上書言:『九死臣妾,跼蹐高天,願髡緇空王,稍申罔極。』詔不許,命顯復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錢車馬錫予有加。主涕泣。逾年病卒。賜葬廣寧門外。」
民間傳聞,軼事纏綿。傳說李自成義軍打開彰義門,崇禎皇帝朱由檢登煤山,望京城烽火徹天,徘徊良久乃歸乾清宮。凌晨五鼓,催皇後、貴妃自盡,於壽寧宮斬殺愛女長平公主,因不忍力微,斷其左臂,公主未殊死而悶絕於地。後為尚衣監何新入宮所見,負之而出,自此神秘失蹤。再後,或說與狀元郎周世顯諦結美好姻緣;或說皈依佛門永伴青燈尼姑庵。
戲曲小說,演繹紛繁。《倚睛樓七種曲》之《帝女花》,一對金童玉女欲結連理,下凡人間。於亂世驚濤之中,尋尋覓覓,至死不渝。玉女幻影為長平公主,金童投生為狀元郎周世顯。明朝亡國,崇禎劍刃帝女。公主未死,輾轉至庵堂避難,巧遇郎君世顯,二人重續前緣,然後雙雙殉愛而去,飛往天界之飄渺雲煙。金庸小說之《碧血劍》,演繹長平公主村姑裝扮,行走江湖,相貌極美,氣質高貴,描寫公主國恨愛情錯綜復雜之少女情懷;《鹿鼎記》再度描繪長平公主為獨臂神尼,白衣俠女纖塵不染,神功蓋世浪跡江湖。
可憐如花似玉女,生於末世帝王家。
國破家亡烽煙起,飄零淪落夢天涯。
永泰公主死因謎
永泰公主,香魂依依;眾說紛紜,撲朔迷離。生於帝王之家,唐中宗李顯之女,武則天之孫女;喜榮華正好,年僅妙齡十之有七;恨無常早降,禍起蕭牆一命歸西。生之尊貴,葬之顯赫,死因神秘。
一說永泰公主被武則天處死。《新唐書·則天順聖武皇後紀》中說:大足元年「九月壬申,殺邵王重潤及永泰郡主、主婿武延基。」 《資治通鑒·則天順聖皇後》中說:「太後春秋高,政事多委張易之兄弟,邵王重潤與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竊議其事,易之訴於太後,九月壬申,太後皆逼令自殺。」史書記載,均為懿德太子李重潤與永泰公主,因議論武則天私生活而被其賜死。
一說永泰公主死於難產。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發掘永泰公主之墓,墓室得《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銘》碑。有人根據永泰公主墓出土十一塊骨盆碎片,復原了永泰公主之骨盆,經科學測量與鑒定,認為「永泰公主骨盆各部位較之同齡女性骨盆都顯得狹小,並結合墓誌銘「珠胎毀月」句,斷定「永泰公主死於難產」,而非其祖母武則天所殺害。
一說永泰公主被武則天毒死。永泰公主墓誌銘有「自蛟喪雄鍔,鸞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句。有人判斷,「自蛟喪雄鍔,鸞愁孤影」,說明永泰公主丈夫武延基喪命於利刃後,永泰公主仍孤單生活。「槐火未移,柏舟空泛」,說明焚燒大槐樹之火,即殺武延基之事,雖然未波及公主,但她不久亦死去。墓誌銘另有「珠胎毀月,怨十里之無香」句。 「珠胎」為懷孕, 「珠胎毀月」當是志文作者隱喻公主被武則天所毀。因身懷有孕,不立斬或杖殺,而緩期逼令服葯自殺。這就是「自蛟喪雄鍔,鸞愁孤影」,所謂永泰公主之「守寡生活」。
皇親國戚金波粒,冷酷無常索香魂。
尋常百姓粗茶淡,摯愛親情享天倫。
文成公主進吐蕃
文成公主,和親吐蕃;雪域高原,佳話千古。西藏之歷史熠熠生輝,拉薩之古跡脈脈傾訴。美麗公主深情邊陲,冰山雪蓮綻放幽香;黃河文明涓涓流向青藏高原,雅魯藏布江水交映黃河長江。
文成公主,和平使者。公元7世紀中葉,松贊干布完成吐蕃部族統一大業,仰慕唐朝文化,派使者長途跋涉,到長安訪問。並向唐朝求親,唐太宗不允。吐蕃使者恐無功謊稱:唐天子將允公主嫁,吐谷渾王求親而不決。松贊干布因怨吐谷渾,發兵二十萬驅之。侵唐松州,以武求親。太宗譴侯君集將兵反擊,松贊干布乃求和。公元640年,松贊干布再派使者,備黃金珍寶厚禮,到長安去求親。太宗應允。翌年,文成公主動身前往吐蕃。華夏邊疆平和寧靜,炎黃兒女幸福安康。
文成公主,身世不詳。唐高祖李淵有女兒19,太宗李世民有女兒21,除早夭者,均嫁有名本朝之臣。文獻記載,文成公主為「唐宗室女」,當為李姓。按慣例。親王之女亦會有史籍註明,若以宗室女身份出嫁,或許與宗親關系較遠,其父爵位不會太高。或許「和親」事關重大,破格封之為公主。盡管如此,文成公主出嫁規格較高,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至吐蕃。松贊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於河源。松贊干布不疑有他,「自以其先未有婚帝女者,乃為公主築一城以誇後世」。
文成公主,美名邊疆。傳說公主進藏後,建議用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廟,命名為「惹薩」,即現今之大昭寺。「惹薩」藏語意為「山羊背上」。最來,「惹薩」被譯為「邏些」,又演變成為「拉薩」,成為西藏政教活動中心與「神聖之地」。 相傳布達拉宮乃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布達拉」是普陀羅之譯音,意為菩薩居住之宮殿。如今,西藏大昭寺與布達拉宮,仍供奉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之塑像。
文成公主離故鄉,中原文明融邊疆。
古往吐蕃唐溝通,今來追憶弱女芳。
平陽公主揚威名
平陽公主,女中豪傑;威武將兵,旌旗獵獵。天下紛爭中原逐鹿,馳騁疆場父兄齊名。不讓須眉,獨樹一幟招兵馬;數萬紅顏,娘子軍威天下聞。君不見,娘子雄關今尤在,千年猶憶女將軍。
平陽公主,豪氣干雲。唐高祖李淵之第三女,太宗李世民之妹,太穆皇後所生。李淵父子決策起兵,公主見解非凡,讓丈夫柴紹速往太原參與,自己則獨立於關中組織武裝策應。《舊唐書·平陽公主傳》記載:「義兵將起,公主與紹交在長安,遣使密召之。紹謂公主曰:『尊公將掃清多難,紹欲迎接義旗,同去則不可,獨行恐懼後患,為計若何?』公主曰:『君宜速去。我一婦人,臨時易可藏隱,當別自為計矣。』」紅顏女子豪氣干雲,胸中自有十萬兵。
平陽公主,巾幗將軍。隋末天下大亂,義軍蜂起。李淵起兵反隋後,公主乃歸鄠縣庄所,遂散家資,招引山中亡命,得數百人,起兵以應高祖。並招降了隋朝將領何潘仁上萬名隊伍,攻佔戶縣、周至、武功、始平四縣,隊伍擴大到7萬餘人。李淵渡黃河推進長安時,公主隊伍與父回合圍攻京城。後,公主與兄李世民一起盪平西北之隋王朝殘余勢力,為唐王朝建立立下卓著之功勛,其軍隊女子英豪,紀律嚴明,被稱為「娘子軍」。
平陽公主,紅顏精英。唐軍所向披靡,平定關中;高祖因公主獨有軍功,晉封「平陽公主」,每次賞賜,都與其他公主有所不同。唐高祖武德六年,平陽公主薨。李淵打破舊制,以正式軍樂軍禮為其送葬。按照謚法「明德有功曰『昭』」,謚平陽公主為「昭」,以彰其「偉烈」。相傳,山西陽泉娘子關故名「葦澤關」,因公主於此駐兵而今名。娘子關南門之「宿將樓」,桃河彼岸之「點將台」,綿山之「避暑樓」均為平陽公主所建。避暑樓東山坳之小水潭,乃當年公主之洗臉盆。
巾幗英雄膽氣豪,腰橫秋水艷翎刀。
功成名就天下定,女兒紅裝換戰袍。
大義公主屏風恨
大義公主,身世浮萍;生於皇家,飄流虜廷。榮華富貴實難守,池台亭榭終自平。遭逢偏傷遠嫁無奈事,經歷國破家亡凄涼情,目睹盛衰成敗如朝露,感懷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大義公主,愛情不幸。本為北周趙王宇文招之女,號為千金公主。趙王喜愛文學,與庾信交往甚密,多有唱和之作,公主受其熏陶,亦有詩才。周大象二年,身不由己,出嫁突厥沙缽略可漢,以其青春年華,充當維持兩國友好之工具。才貌雙全之公主,豈無愛情。生於皇家,惟有犧牲,聽天由命。
大義公主,家庭不幸。出嫁不久,皇室傾崩。時周靜帝年幼,執掌朝政之大臣楊堅,趁機篡權,以「禪讓」形式,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家國覆滅之時,宗族被殺戮殆盡。搖望故國,懷念親人,悲痛欲絕,孤苦伶仃。仰望蒼天,哀嘆遭此又一重不幸。
大義公主,情感不幸。突厥軍事力量強大,隋文帝楊堅出於政治利益之需要,對金公主不能不加以籠絡,因賜姓為楊,編入楊家宗譜,改封千金公主為「大義公主」。望其深明「大義」,維護突厥與隋之友好關系。面對民族大義,面對國恨家仇,痛心欲絕,和睦仇敵。情感折磨,何其不幸。
大義公主,死亦不幸。大業九年隋滅陳,隋文帝楊堅將陳後主宮中一架屏風賜與大義公主。陳之屏風,陳之覆亡,由此聯想北周王朝與個人之命運,大義公主寫下無限傷感之詩篇:「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榮華實難守,池台終自平。富貴今何在?空事寫丹青。杯酒恆無樂,弦歌詎有聲!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虜廷。一朝睹成敗,懷抱忽縱橫。」 隋文帝得知後,大為惱怒。迫使突厥可汗,殺死大義公主。飄泊胡地多不幸,一縷香魂返故鄉。
皇家公主榮華世,命運噓嗟不幸生。
盛衰朝暮浮萍搖,怨詩香魂恨屏風。
解憂公主歷滄桑
解憂公主,歷經滄桑;和親邊陲,名振四方。西行萬里飽艱辛,下嫁三代烏孫王。伊犁河畔,五十餘載之風風雨雨;莎車古城,異國他鄉之恩恩怨怨。英雄之鮮血,美人之青淚,匯成千古青史悠遠綿長。
解憂公主,慷慨邊疆。烏孫公主憂郁而死,烏孫王岑陬再向漢廷求婚。漢武帝選派楚王劉戊之女兒解憂,仍以公主身份嫁與岑陬。解憂公主豐腴健美,生性爽朗,以英姿氣慨,若出征疆場。參與軍國大事,堪稱運籌帷幄,於烏孫國之政治產生深遠之影響。
解憂公主,隨俗他鄉。岑輒為國王,解憂為右夫人;岑輒死,其堂弟翁歸靡即位為王,解憂公主又嫁,生元貴靡等三男兩女。翁歸靡死,岑輒之子泥靡即位為王,解憂公主再嫁泥靡,生一男鴟靡。烏就屠襲殺泥靡,經過一番較量,烏孫國一分為二:解憂公主之長子元貴靡任大國王;匈奴公主之子烏就屠任小國王。解憂公主共生有四男二女。他們長大成人後分別做了烏孫昆莫、莎車國王、烏孫大將軍、龜茲王之妻子等;孫輩與重孫輩也相繼為烏孫大昆莫。解憂公主兒孫顯貴,被譽為烏孫國母,威震邊疆。
解憂公主,經歷滄桑。漢武帝太初年間,解憂意氣風發踏上征途;漢宣帝甘露初年,昔日之及笄少女,已是黃發垂髫。感時傷逝,蕭索蒼茫,思念親人,思念故鄉。乃上書請求回國:「年老土思,願得歸骸骨,葬漢地」,情詞哀切,漢宣帝為之動容,乃派人迎歸。解憂公主於漢宣帝甘露51年回到長安,此時公主年已七十。紅顏出國,白發歸來,於西域生活半個世紀,經歷四朝三嫁,受盡委屈,可謂歷盡滄桑。
太平若為將軍定,何許紅顏苦邊疆。
天若有情天亦老,解憂無奈歷滄桑。
烏孫公主悲秋歌
烏孫公主,身世凄涼;漢家和親,遠離家鄉。千山萬水,伶仃孤苦,漢代遠嫁之公主第一人;琵琶聲聲,悲歌一曲,異國凄涼之女子憶故鄉。感天動地之愁緒,秋聲起,心感傷。
烏孫公主,漢室宗親。西漢江都王劉建之女,本名細君。元鼎二年,漢武帝為夾擊匈奴,派張騫出使烏孫國,烏孫王昆彌願與漢通婚。原為閑臣之女,忽為榮耀公主身。武帝欽命細君和親烏孫,並令人為之做一樂器,以解遙途思念之情,此樂器便是「阮」,亦稱 「秦琵琶」。明知胡地苦,何為嫁女郎。
烏孫公主,孤苦伶仃。烏孫王昆莫獵驕靡年紀已老,細君僅與其孫年齡相當。語言不通,習俗不同,夫妻之間一年會面僅一、二次,全無溫情可言。細君乃漢宗室之女,來自「禮儀之邦」。 相比中原文明,烏孫乃相應落後,穹廬為室氈為牆,以肉為食酪為漿。風俗勉相就,灑淚守空房。
烏孫公主,痛心哀傷。昆莫獵驕靡後曾使其孫岑陬娶細君為妻,細君不肯從命,上書漢朝天子,希冀得到親人之支持。漢天子回曰:「從其國俗,吾欲與烏孫共滅胡。」細君無奈,為漢帝征服匈奴之大業,再次成為岑陬之妻。祖孫共妻俗,細君心哀傷;5年後去世,終生不曾歸漢。
烏孫公主,悲秋歌盪。「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血淚為墨之名篇,千古女子之吟唱。或許文姬為之灑淚,或許昭君為之感傷。白居易為之詠嘆:「烏孫公主歸秦地,白馬將軍入潞州。……畫角三聲刁斗曉,清商一部管弦秋。」 黃庭堅為之感傷:「……萬里嫁、烏孫公主。對易水、明妃不渡。淚粉行行,紅顏片片,指下花落狂風雨……」。公主坎坷路,天涯凄涼人。
秋風瑟瑟秋悲涼,愁雲盪盪愁斷腸。
路遠迢迢路望盡,山高重重山凄涼。
高陽公主情迷茫
高陽公主,痴情悲涼;婚戀經歷,毀譽滄桑。美麗任性之公主,或曰驕奢淫逸,放盪不羈;或曰執著情愛,蔑視綱常;一代爭訟紛紜之傳奇女子,一曲哀怨凄婉之情感哀傷。
高陽公主,帝王血統。高陽公主乃唐太宗李世民之十八女,美麗溫柔之玳姬所生,素為太宗所鍾愛。帝王深宮之威嚴華貴,使其養成民間女子絕無僅有之傲慢驕橫;大唐盛世之生活熏陶,使其具有無可比擬之雍容才情。高傲之公主,叛逆之性格,或許奠基其艷麗哀婉之悲劇,或許埋下其無法擺脫之禍根。
高陽公主,無緣美夢。位尊高貴之窈窕少女,風流倜儻之翩翩郎君幻夢。郎才女貌之希冀,實乃人之渴望;然則絕望之抗爭,卻非比尋常。父皇降旨,嫁與名臣房玄齡之子房遺愛。房遺愛乃紈絝子弟,不學無術。公主抗爭:寧嫁田舍翁,不嫁宰相府。父皇不許公主無奈,新婚之夜,將駙馬阻擋於洞房門外,語之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高陽公主,愛河禪房。或許婚姻不如意之郁悶,或許郊外游獵之機緣,或許冥冥命運之安排,公主巧遇年輕有為才華橫溢之辯機和尚。辯機15歲出家,懷著高操之志節,專心佛學,以淵博學識,優雅流利之文采而知名。荒野草庵突現麗如牡丹之佳人,大膽熱情之公主,使辯機落入情網,巫山雲雨愛河鴻蒙。
高陽公主,情愛憂傷。公主青春之戀情火熾烈,幾番幽會辯機深感彷徨,事情敗露學術抱負無成,美麗公主之熱情,令其心醉難斷衷腸。被選為《大唐西域記》之撰寫人,使辯機擺脫煩惱。公主為情人之光榮使命,含淚應允暫不分心情郎,臨別贈與玉枕,豈料或從天降。盜賊贓物源於僧房,和尚玉枕華貴閨香,「姦情」之憑證,令太宗怒發沖冠,判辯機腰斬極刑血染刑場。《瑜伽師地論》之五十一卷至八十卷譯文成為辯機絕筆。公主揪發捶胸,咬破衣裳,飲食懼廢,如瘋若狂。公主之魂魄,已伴隨辯機消逝遠方。
巫山雲雨入禪房,藩籬情深卧鴛鴦。
辯機腰斬刑場日,長歌當哭美嬌娘。
寧國公主恨無奈
寧國公主,富貴榮華;禍起蕭牆,難以為家。骨肉相殘之情感折磨,忠義顛倒之風雲變換;顛沛流離之烽火煙塵,夫君罹難之無奈淚花。一代顯赫之公主,父兄侄兒均為帝王,卻難圓平安溫馨之榮華。
寧國公主,於歸孔佳。明太祖朱元璋之女,父皇寵愛,精選駙馬。下嫁汝南侯梅思祖從子梅殷。梅殷精通經史,堪為儒宗,善騎射,當世皆榮之。太祖臨崩,嘗有遺囑,委託梅殷力扶幼主太祖崩,其長孫建文帝即位,遂召入朝,商決軍事,委以大任。寧國公主貴為皇姑,夫君文韜武略,夫妻何等富貴榮華。
寧國公主,無奈國家。其兄燕王舉兵,奪侄天下。國亂家亂,一方為皇帝親侄與夫君,一方為同胞兄長,刀兵相見,公主心亂如麻。建文帝命其夫將兵四十萬,駐守淮上,防扼燕軍;命公主致書燕王,責以君臣大義,燕王不答。燕王至淮北,貽公主書,命遷居太平門外,勿罹兵禍。公主亦不答。國亂討賊,賊為兄長,骨肉相殘;家亂爭斗,血染山河,屍橫遍野。公主惶惑,何以為國,何以為家?
寧國公主,魂思駙馬。燕王破南京,奪帝位,是為永樂帝。其時駙馬梅殷,尚駐兵淮上。遂迫令寧國公主,嚙指流血,作書招殷。殷得書慟哭,並問建文帝下落。來使答言出亡。殷喟然道:「君存與存,我且忍死少待。」乃偕來使還京,永樂帝聞殷至,下殿迎勞道:「駙馬勞苦。」殷答道:「勞而無功,徒自汗顏。」 永樂帝默然,心中不樂。後稱殷畜養亡命,與朋邪詛咒等情,別命錦衣衛執殷家人,充戍遼東。永樂三年,召殷入朝,暗命迎接殷駕,至笪橋將殷擠入水中溺死。公主聞噩耗,趨入殿中,牽衣大哭,美滿姻緣,何為蒼天所不容?
尋常百姓粗茶淡,帝王富貴燃斗箕。
公主深宮恨無奈,夜夜夢魂淚沾衣,
金城公主多舛難
金城公主,宗室名媛;金枝玉葉,遠嫁吐蕃。生於帝王之家,命運坎坷多舛;歷經坎坷之路,幾遭情感折磨。背井離鄉,飽經凄苦,一代公主富貴雲煙迷幻,柔弱女子苦澀其心傷悲。
金城公主,出身名門。文成公主乃唐朝最後以無名宗室之女和親,金城公主實為和親公主之真實「帝女」身份。公主入藏,唐王朝明言,其為雍王李守禮之女。李守禮其父為章懷太子李賢,即高宗李治第六子,中宗與睿宗之兄。《新唐書·吐蕃傳》記載:唐中宗親自送金城公主至始平縣,「帳飲,引群臣及虜使者宴,酒所,帝悲啼噓欷,為赦始平縣,罪死皆免,賜民徭賦一年,改縣為金城,鄉曰鳳池,里曰愴別。」再以左衛大將軍楊矩持節送往吐蕃。
金城公主,和親波瀾。公主入藏,本為嫁與吐蕃年輕英俊之王子善擦拉溫,豈知王子迎親途中,賓士墜馬,命喪黃泉。相傳,公主行至漢藏兩族交界處,聞之噩耗,悲痛無奈孤影自憐,寶鏡從手中滑落,摔成兩半,變成兩座山,此乃青海境內之日月山。王子雖死,其父還在,無奈和親之使命,只得繼續艱難之旅,陰錯陽差嫁與本應為其公爹之藏王赤德祖贊,作一偏妃。
金城公主,痛子哀傷。公主生王子赤松德贊後,引起沒有生育之大妃子納朗嫉恨,趁公主分娩時搶走嬰兒,外宣稱孩子是她所生。兒子被別人據為己有,公主悲痛欲絕。史料記載,金城公主於不梳不洗中熬過無數不眠之夜。歷時一年有餘,經過諸多磨難,公主方與兒子團聚。身心受到傷害之金城公主,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命運坎坷,於吐蕃生活未及三十年而逝。
『拾』 帶那的成語有哪些
1、帶那的成語有:這山望著那山高。
拼音為:zhè shān wàng zhe nà shān gāo。比喻對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環境不滿意,老認為別的工作、別的環境更好。
2、帶那字的套語:說時遲,那時快。
拼音為: shuō shí chí,nà shí kuài。寫作中的常用套語。意指事情發生的速度不是記敘速度所能跟得上的。多指速度很快,也指講說時筆墨唇舌佔用時間,而所說的動作卻是很快的。

(10)將在外有聲小說擴展閱讀:
2、「那」是一個漢字,在普通話裡面有多種讀法,形聲。小篆字形,從邑,冄(rǎn)聲。邑與地名或行政區域有關。後省作「那」。
2、帶哪字的詞語有:哪怕、哪兒、哪裡、哪樣、恩哪、哪塊、哪能、哪吒、嗯哪、哪搭、哪位、哪達、哪吒糍、哪捏些、哪吒鬧海、哪門搞起、哪壺不開提哪壺、到哪座山裡唱哪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