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短篇小說臨終關懷

短篇小說臨終關懷

發布時間:2021-05-25 03:08:22

① 《我很重要》的作者是_,她的代表作品《》

《我很重要》作者簡介
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於新疆,中學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表後,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現在,畢氏為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

② 想了解一下當代走紅作家馮驥才、畢淑敏、閻連科、朱增泉、林清泉的散文有什麼特點。謝謝!

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於新疆,中學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

畢淑敏17歲便來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高原阿里當兵。在蒼茫的高原上,她親眼看到一些年輕人為了祖國的安全富強而永遠長眠在冰層中的悲壯。那些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對生命有著特別的關注。

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第17屆聯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

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表後,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

祖籍山東。曾在西藏高原阿里地區當兵,服役十年,歷任衛生員、助理軍醫、軍醫。著有《畢淑敏文集》八卷,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等。國家一級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心理學博士方向課程結業。內科主治醫師,注冊心理咨詢師。

附1:
《畢淑敏作品精選》序----王蒙
如果她的署名是阿咪、狂姐、原水爆或者荷蘭豆,也許我早就讀過她的作品了。

然而她的名字是畢淑敏,這名字普通得如——對不起——任何一個街道婦女。

而且她說她從小就是一個好學生,她的數學與語文是同樣地好(總算找到了一個喜歡也學得好數學的同行了,王蒙大悅焉!),她的開始寫作源於她父親的建議,而她的戒驕戒躁是由於兒時的母親的教導,為了寫作她在完成了醫學學業以後又去上廣播電視大學的文學系並以「優」的成績畢業,繼而讀研究生,獲得了碩士學位(有幾個作家老老實實地這樣學過文學?),再說,她同時是或者更加是一個醫術精良的內科醫生,她對此充滿自信與自豪……

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規規矩矩的作家與文學之路。我本來以為新涌現出來的作家都可能是懷才不遇、牢騷滿腹、刺頭反骨、不敬父母(而且還要審父)、不服師長、不屑學業、嘲笑文憑。突破顛覆、艱深費解、與世難諧、大話爆破、呻吟顫抖、充滿了智慧的痛苦天才的孤獨哲人的憔悴沖鋒隊員的血性暴烈或者安定醫院住院病人的憂郁兼躁狂的偉人棗怪物。

畢淑敏則不是這樣。她太正常、太良善,甚至於是太聽話了。即使做了小說,似乎也沒有忘記她的醫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眾生的宏願,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條不紊的規章和清澈如水的醫心。她有一種把對於人的關懷和熱情、悲憫化為冷靜的處方,集道德、文學、科學於一體的思維方式、寫作方式與行為方式……

所以就更顯得畢淑敏的正常、善意、祥和、冷靜乃至循規蹈矩的難能可貴。即使她寫了像《昆侖殤》這樣嚴峻的、撼人心魄的事件,她仍然保持著對於每一個當事人與責任者的善意與公平。善意與冷靜,像孿生姐妹一樣地時刻踉隨著畢淑敏的筆端。惟其冷靜才能公正,惟其公正才能好心,惟其好心世界才有希望,自己才有希望,而不至於使自己使讀者使國家使社會陷於萬劫不復的惡性循環里,也許她缺少了應有的批評與憎恨,但至少無愧於、其實是遠遠優於那些缺少應有的愛心與好意的志士。她正視死亡與血污,下筆常常令人戰栗,如《紫色人形》《預約死亡》,但主旨仍然平實和悅, 她是要她的讀者更好地活下去、愛下去、工作下去。她寧願意懺悔「我」的多疑與戒備大過,歌頌普通人性(《翻漿》,而與泛惡論的咀咒與煽動迎迥異其趣。至於她的散文就更加明澈見底了。

她確實是一個真正的醫生,好醫生,她會成為文學界的白衣天使。昆侖山上當兵的經歷,醫生的身分與心術,加上自幼大大的良民的自覺,使她成為文學圈內的一個新起的、別有特色的、新諧與健康的因子。

而另外的多得多的天才作家的另一面,實在是文學界的病友。我尊敬與同情我的病友,我知道世界上許多偉大的作家都有病,他們太痛苦了,他們因痛苦而益發偉大了。但同時我也贊美與感謝大夫,為了全國人民的身心健康,我祝願在大夫與病友的比例上不至於出現太大的失調。有病人也有醫生,這才是世界,這才有各種寫不完的故事。

不知道這是我的幸還是不幸,不知道這是不是我的被誤解與被攻擊的原因之一,我既覺得病人之可哀可嘆,又覺得醫生之可親可信,特別是當我給一個比我年輕的作家作序寫評的時候,我承認每一片樹葉的價值。當然,我寧願多稱贊一點祥和與理性,我也許又發放了太多的苦口的良葯,真對不起。

附2:
文學的白衣天使---柴福善
「文學的白衣天使」,是王蒙專門說給畢淑敏的。畢淑敏一方面文學,一方面大夫,幾十年的人生經歷,這幾個字便太貼切不過地概括了。

1969年,北京的「文革」正轟轟烈烈,不滿17歲的畢淑敏,卻悄然穿上軍裝,告別北京,作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達共和國這塊最高的土地戍邊了。這是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和喀喇昆侖山聚合的地方,平均高度在海拔五千米以上。前不久,我陪她考察京東丫髻山森林公園,畢竟是春天,天格外地藍,陽光格外地暖,空氣格外地清新,她深吸一口,彷彿要把這藍天這陽光這空氣,全吸進去,而後慨嘆一聲:藏北哪有啊,空氣稀薄,缺氧使人簡直難以生存。她不明白,那麼高的山上,陽光照著,覺不出暖和。當時與她同去的共有5名女兵。那個部隊從來沒有女兵,破天荒了。及至今天,軍區首長告訴她:現在也沒有,她們是唯一的,後無來者了。三年後,她去新疆軍區軍醫學校學習,原本要去軍醫大的,因受林彪事件影響,重災區的軍醫大遲遲未招生,又不能再等,只有先走為上。在校成績優異,院方要她留校,想把她培養成一名出色的外科醫生。如果真的留校了,一心於救死扶傷的事業,或許真的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外科醫生,一名教授專家,那麼是否還會有今天一位幾乎家喻戶曉的出色的女作家,一位國家一級作家?她真心地感謝母校對她的厚愛與挽留,她對我說:部隊培養一個醫生不容易,她不回去,以後所在的部隊就沒有名額了。她毅然回到阿里那個地方,誰料女兵們都調了,報道時幹部科長翻出過去的名單,查出有個畢淑敏,性別中寫的卻是男性,因為這幾年裡部隊已無女兵了。一干就是5年,直到1980年轉業回北京進工廠,做醫務所長、主治醫師,1991年成為專業作家,前後行醫22年,對醫生職業,她是情有獨鍾,一往情深,尤其有幾條生命就是在死亡邊緣,她一把手拉回的。看到一個個生命的復活與重新煥發青春,那份情感非常人所能體味。

她父親也是一位軍人,官至師級,在文學藝術方面有很好的天賦,只是由於那一代人所處的環境,老人家一生戎馬,始終未能從事文學。一天,父親突然對她說:我看你是可以寫一點東西的。她也確實想把藏北的軍旅生活表現出來,在父親的鼓勵下,悄然動筆了,一周內就完成處女作《昆侖殤》。這是1986年,她34歲時。對於一個從未寫過東西的人來說,起手就中篇,難免沒有底數與把握。可往往也有例外,這部中篇第二年在《昆侖》雜志發表,引起轟動,並獲第四屆「昆侖文學獎」,她從此步入中國文壇。這期間,她邊做醫生邊寫作,後來,發覺寫作與醫生是不可以同時做的。她十分敬重醫生的職業,盡管她做基層醫生,危在旦夕的病不多,但也要全心全意地做好,不能分心,這是一個務實的世界,不能隨意誇張修改延誤,更不能有絲毫失誤,畢竟人命關天,責任感事業心要她必須這樣想這樣做。所以,她所在廠的一名下崗職工,恰到她朋友家做保姆,談起她來,連連稱贊好大夫,眉飛色舞地談了半天,結果連該乾的活都沒干。她深知寫作是一個想像的世界,虛擬的世界,可以誇張,不滿意還可以修改,甚至推倒重來,即使寫完了,發表了好,不發表也無所謂,畢竟是自己的事,與人無礙。她成天在這兩個世界跳來跳去,總覺處一種兩難境地。這時,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慧眼識才,調她去做專業作家,懸壺濟世22年,要她從此脫下白大褂,離開醫生崗位,內心很痛苦,實在難下決心,況且她已近不惑之年,對以後的創作沒有把握。她手裡足足攥了兩個月的調令,一番痛苦的徘徊思考,最後還是脫下白大褂,放下手術刀,有所取有所舍,有所為有所不為,人生很難樣樣兼顧,魚與熊掌全得。她自此一心一意寫作了,寫作,又深感底氣不足,便想方設法彌補,先是自學廣播電大中文系課程,而後又拿下文學碩士,現在正攻讀心理學博士。王蒙說她「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規規矩矩的作家與文學之路。」她就是以這樣堅實的腳步,一步一步走到文壇的今天。

迄今為止,她已發表近四百萬字作品,主要是小說和散文,其內容歸攏來,一是反映藏北軍旅生活,二是反映醫生方面的生活,作品中始終關注關懷著人的生存狀態,除去西藏生活與做醫生的特殊經歷,還有就是她做女人做母親的天性使然。故此,幾乎她每完成一部作品,總會造成文壇轟動,引起社會反響,雖沒有大紅大紫於一時,作品卻可持久地一版再版,如散文集《素麵朝天》,多次重印;厚厚地八卷本《畢淑敏文集》,2002年1月發行,2月即告脫銷再版,在當今純文學低迷的境況下,「畢淑敏現象」實在值得研究。她的小說,因是醫生,筆下便從沒忘記醫生治病救人的宗旨,普渡眾生的宏願,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條不紊的規章和清澈如水的醫心,她將對人的關懷和熱情悲憫,化作一種集道德、文學與科學於一體的思維方式寫作方式及行為方式。她正視死亡與血污,下筆常常令人戰栗,但主旨仍然平實和悅,根本是希望人們更好地活下去,讓我們的社會更和諧,我們的世界更美好。可以說,她的小說攜帶著高原的嚴寒,青春的沉重,生命的厚實以及對死亡的冷靜,足以震撼每一個人的靈魂,而冷靜理智的敘述,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種罕見的磅礴大氣。確實,創作不僅需要作家對所寫內容的熟悉,更需要作家真正刻骨銘心的體驗,應當是她成功的基礎。長篇《紅處方》、《血玲瓏》也好,中篇《昆侖殤》、《生生不已》、《預約死亡》也好,短篇《紫色人形》、《一 厘米》、《女人之約》也好,勿庸置疑,她的小說已風格獨具,自成一家。至於她的散文,坦率地說,我更喜歡,倒不是因為我寫散文就喜歡散文,她的散文實在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對那些矯情造做虛假一類的文章,我向來是不屑一顧的,我讀過她的《婚姻鞋》、《素麵朝天》、《大雁落腳的地方》等多本散文集,她認為,散文是蘊涵切膚之痛的標本。心的運行是透明的,它的腳印被語言固定下來,就成了散文。小說常常依心情而寫,並無章法可言。散文看起來很隨意,其實有著戒律,它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的感情的追述。於是散文在某種意義上就有了史的品格。在小說里,她躲在人物背後竊竊私語。在散文里,她站在浮動的文學面前自言自語。正因為如此,讀她的小說,讀出的是她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與形象的演繹。讀她的散文,才真正讀出一個活脫脫的畢淑敏來,我知道了她17歲生日,是在藏北高原過的,戰友們把水果罐頭汁傾倒在茶褐色的刷牙缸里,彼此碰得山響,向她祝賀,對於每月只有一筒半罐頭的她們來說,這是一場盛大的慶典。知道了她背負武器、紅十字箱、干糧、行軍帳篷,徒步跋涉在無人區,攀越六千多米高山時,心臟彷彿隨著急遽的呼吸而迸出胸膛,仰望頭上頂峰雲霧繚繞,俯視腳下淵藪深不可測,年輕的她第一次想到了死。知道了她給20歲的班長換血染的屍衣,知道了她28歲轉業回京,結婚、生子,操持家條,一個女人來到這個世界上該干能乾的事情,她都很認真地做了,賢妻良母,好大夫,優秀作家,這是人們眾口一致的評價。

就創作而言,她是當今文壇最具實力和個性的女作家之一,獲海內外文學獎30餘次。而她依然很謙虛,無論何時何地,從不張揚自己。這種品格,應該說是來源於母親。她出生新疆巴岩岱,半歲時母親抱著她一路顛簸一路風塵地來到北京。當年王蒙下放落戶新疆,也是巴岩岱,一次她母親與王蒙相見,大談巴岩岱,談得她好感動,以至後來竟陪著母親,專程赴巴岩岱尋根。這次來京東丫髻山,她母親雖已72歲高齡,也來了,每遇坡坎,她總上前攙扶,有些地方,母親去不了,她寧可不去也要陪伴母親。有時我們光顧說什麼了,她以為母親落在了後邊,忙喊著回身去找,不想母親趁說話之機,先慢慢地到前邊石頭那兒等著了。看得出,她不但相夫教子,而且極孝順母親。賢惠善良,以這種品格與心境立身於世,並進而去創作,作品能不感人能不深受讀者喜愛能不經受住時間的檢驗么?人品與文品畢竟是統一的。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40339.html

③ 畢淑敏的生平簡介!!!

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於新疆,中學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回、答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
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
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表後,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現在,畢氏為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

④ 楊絳散文1000字左右

中國當代最具實力女作家正十二釵榜單

1. 宗璞代表作品《野葫蘆引》

她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自幼生長於清華園,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精粹,學養深厚,氣韻獨特。她的小說,刻意求新,語言明麗而含蓄,流暢而有餘韻,頗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長,雋永如水。近年來又抱病創作反映中華民族知識分子命運的系列長篇小說《野葫蘆引》,獲得矛盾文學獎。

2. 王安憶代表作品《長恨歌》

她是著名作家茹志鵑的女兒,但青出於蘭勝於蘭。王安憶的小說,多以平凡的小人物為主人公,表現他們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經歷與情感。「理解」與「愛」是她的創作宗旨。在藝術表現上,她的早期小說多感情抒發,近期創作則趨於冷靜和細致。王安憶小說對人情和人性的表現達到了一個高度,她具有很強的語言能力,對當代漢語文學的純正功不可沒。

3. 鐵凝代表作品《笨花》

她是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從《哦,香雪》一鳴驚人,她就寫出了幾乎篇篇有反響的作品。《笨花》是多年文學積累的力作,憑借其出色的文學內蘊被評為五個一工程最佳作品。鐵凝魅力來自文學也來自出色個人才華,她成為中國文壇的領軍者依靠的是自己的才華。

4. 楊絳代表作品《洗澡》

她是學者型作家,是翻譯家也是文學家。丈夫、女兒相繼去世後,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錢鍾書的作品整理出來,還把他密密麻麻的讀書筆記發表,之後又將他們二人全部稿費和版稅捐贈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楊絳先生已步入生命的第96個年頭,她依然在書寫生命,在樸素的《我們仨》中,我們看到那樣一個讓人仰止的家庭,也有普通家庭的歡喜與哀愁。楊絳先生文學語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簡潔的語言,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於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著本色的絢爛華麗。干凈明晰的語言在楊絳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

5. 霍達代表作品《穆斯林葬禮》

《穆斯林葬禮》整整流傳了20年不衰落,霍達的經典大作感動我們的是文學的品格和力量。 自幼喜愛文學藝術,並曾師從史學家馬非百先生研究歷史。青年時代開始發表作品, 1976年之後從事專業文藝創作,迄今已發表小說、報告文學、劇本、散文等多種體裁的文學作品約300萬字。作品沉雄深厚、凝練典雅,兼備陽剛陰柔之氣,獨具亦史亦文之風。

6. 凌力代表作品《少年天子》

寫帝王系列筆觸大氣磅礴。她於1978年調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開始歷史研究和文學創作至今。現任北京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第6屆全委。主要獲獎作品:長篇歷史小說《少年天子》獲第3屆茅盾文學獎;《暮鼓晨鍾——少年康熙》獲1995年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北京市慶祝國慶45周年徵文佳作獎;《夢斷關河》獲第二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首屆老舍文學獎和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其它作品還有《星星草》、《傾城傾國》等。

7. 張潔代表作品《無字》

她的作品兩度摘取矛盾文學獎是個奇跡。她不斷拓展藝術表現的路子,作品以濃烈的感情筆觸探索人的心靈世界,細膩深摯,優雅醇美。著有作品集《張潔小說劇本選》,小說散文集《愛是不能忘記的》、《方舟》,小說集《祖母綠》,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全國第2屆茅盾文學獎,曾被譯成德、 英,法,瑞典等多種文字出版)和《只有一個太陽》,散文集《在那綠革地上》以及《張潔集》等。張潔獲義大利1989年度「瑪拉帕爾帝」國際文學獎。她的《誰生活得更美好》、《條件尚未成熟》分別獲1979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祖母綠》獲全國第3屆優秀中篇小說獎;短篇小說《有一個青年》改編拍攝成電視劇播映。張潔以「人」和「愛」為主題的創作,常引起文壇的論爭。

8. 張抗抗代表作品《隱形伴侶》

她的作品,帶有一定的理想主義因素卻又敢於直面現實。她1950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1969年插隊,後報名支邊至黑龍江國營農場,1977年進入黑龍江藝術學校編劇班學習,1979年畢業,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分會從事專業創作,並任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職。她於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題材的長篇小說《分界線》,1979年以短篇小說《愛的權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則更是作品不斷。長篇小說除《隱形伴侶》(1987)外,還有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識分子命運的《赤彤丹朱》(1995)。

9. 殘雪代表作品《白雲蒼狗謠》

她是新的文學筆法的實踐者,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含量。原名鄧小華,1953年生於長沙。小學畢業。當過赤腳醫生、工人,開過裁縫店。1985年開始發表作品。她的「先鋒小說」《山上的小屋》、《飼養毒蛇的小孩》、《阿娥》、《蒼老的浮雲》、《長發的遭遇》、《五香街》等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殘雪是具有鮮明個性化創造風格的作家,她著眼於深層的精神世界,不斷開拓和挖掘,在中國文學界是一個極為獨特的存在。近年來殘雪寫了不少關於西方經典文學的評論,她以純粹藝術家的感悟,結合自己的創作觀念和體會,獨辟蹊徑,以創作與評論相融合的文體形式對卡夫卡、博爾赫斯、歌德、莎士比亞、但丁等經典作家作了全新的闡釋和描述。

10. 遲子建代表作品《晨鍾響徹黃昏》

遲子建作品具有歷史和時代深度和厚度,文學天賦出眾。1964年元宵節出生於漠河。1984年畢業於大興安嶺師范學校。1986年因發表中篇小說《北極村童話》而成名,其作品帶有某種散文化風格,這一點與蕭紅有些相似,許多讀者也許正是因此而喜歡她獨特的語言風格。1987年入北京師范大學與魯迅文學院聯辦的研究生班學習,1990年畢業後到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工作至今。中國作協會員,一級作家。1983年開始寫作,至今已發表文學作品近四百萬字。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樹下》、《晨鍾響徹黃昏》、《偽滿洲國》,小說集《北極村童話》、《白雪的墓園》、《向著白夜旅行》、《逝川》、《白銀那》、《朋友們來看雪吧》以及散文隨筆集《傷懷之美》、《聽時光飛舞》、《遲子建隨筆自選集》等。

11. 范小青代表作品《女同志》

范小青作品對人情世態描寫成為一絕。主要文學藝術成就:長篇小說《褲襠巷風流記》、《百日陽光》、《城市表情》、《女同志》等16部,中短篇小說《瑞雲》、《顧氏傳人》、《楊灣故事》等200餘篇,中短篇小說集8部,散文隨筆集6部,長篇報告文學1部,電視劇《費家有女》、《幹部》等百餘集,共計1000多萬字。作品曾獲省政府文學藝術獎、全國當代女性文學創作獎、冰心獎、飛天獎、省「五個一工程」獎等多種獎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2. 池莉代表作品《小姐你早》

池莉是能寫進你的最隱私生活的作家,對日常生活有逼真的展示,是含淚中的微笑。她的成名作是中篇小說《煩惱人生》,此作被譽為是「新寫實小說」的代表作。池莉現為武漢市專業作家,她因不久前的一部中篇小說《來來往往》被改編為電視劇而紅遍國內,並緊接著創作了另一部中篇《小姐你好》。

中國當代最具實力女作家副十二釵榜單

1. 方方代表作品《烏泥湖年譜》

是一方水土孕育出來的作家,對生活的藝術表現達到新高度。原名汪芳,江西彭澤人,1955年生。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同年開始發表作品.其作《風景》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桃花燦爛》、短篇小說《紙婚年》分獲《中篇小說選刊》第五屆百花獎。現在湖北省作家協會任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八十年代中後期以「新寫實小說」作者的身份被讀者周知,其作品與池莉相比,更加傳奇與深刻,因此也更具耐久力。

2. 嚴歌苓代表作品《扶桑》

海外作品國內流行,嚴歌苓作品依然是用民族化、傳統手法開啟心扉。 198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0年入美國芝加哥哥倫比亞藝術學院,攻讀寫作碩士學位。二十餘歲開始發表作品,長篇小說《綠血》、《一個女兵的悄悄話》分獲十年優秀軍事長篇小說獎、解放軍報最佳軍版圖書獎等。九十年代後曾以《少女小漁》、《女房東》、《人寰》等中長篇小說獲一系列台灣文學大獎。另著有《雌性的草地》、《學校中的故事》、《海那邊》等。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扶桑》(獲台灣「聯合報文學獎長篇小說獎」)、《人寰》等。短篇小說《天浴》(根據此作改編的電影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金馬獎等七項大獎)、《少女小漁》(根據此作改編的電影獲亞太影展六項大獎)等。作品被翻譯成英、法、荷、西、日等多國文字。

3. 趙玫代表作品《武則天》

趙玫是有思想性的高產作家,她的作品深刻而透徹,對各種題材具有天才的駕御能力。著有小說集《流星》、《太陽峽谷》、《零公里》、《紫丁香園》;小說《搵英雄淚》、《我們家族的女人》、《世紀末的情人》、《天國的戀人》、《武則天》、《朗園》、《歲月如歌》、《高陽公主》、《婉姑》、《天空沒有顏色》、《女皇武則天》(修訂)、《趙玫文集(一)》、《趙玫文集(二)》、《趙玫文集(四)》、《超低空飛翔》、《上官婉兒》、《說好了,做朋友》等。趙玫的作品獲得過數十種省市以上各類文學獎,曾連續兩次獲得第四、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獎,1993年獲中國作家協會「莊重文文學獎」。1994年應美國政府邀請赴美參加「國際訪問者計劃」。1995年以作家身份作為正式代表參加世界婦女大會非政府組織論壇,獲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中國組委會嘉獎。1998年獲全國首屆魯迅文學獎。

4. 畢淑敏代表作品《拯救乳房》

畢淑敏是對生命感悟有獨特認知的作家,她的小說是心理調試的良方。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亡》發表後,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5. 王旭烽代表作品《茶人三部曲》

雖然一部成名,但她對中國文化的表現選取的是一個最無人問津的選題。生於杭嘉湖平湖,現居杭州,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畢業,曾在中國茶葉博物館從事茶文化研究,現為浙江省作家協會專職副主席,「茶人三部曲」作者,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得主。

6. 林白代表作品《一個人的戰爭》

林白,中國女性主義文學重要作家之一。廣西人,1958年出生。1982年大學畢業,曾從事圖書、新聞、電影等行業的工作,現居北京。早年寫詩,1989年發表小說《同心愛者不能分手》引起文壇關注,1994年發表長篇小說《一個人的戰爭》,因深刻細致地表現了女性經驗而引起極大的反響,此後被認為是個人化寫作的代表之一。部分作品被譯成六種文字在國外發表出版。現為武漢文學院專業作家,居北京、武漢兩地。長篇小說《萬物花開》被列入2003年中國小說排行榜(中國小說學會),入圍第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學年度小說家獎。2003年中國書情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被《中華讀書報》推薦為2003年值得閱讀的純文學作品。

7. 徐坤代表作品《狗日的足球》

筆名妙玉。出生於沈陽,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博士,北京作家協會駐會作家,北京作家協會理事,北京市青聯委員。 1993年開始發表小說,出版小說散文300多萬字,代表作有中篇小說《白話》、《先鋒》、《熱狗》、《沈陽啊沈陽》、《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短篇小說《遭遇愛情》、《鳥糞》、《狗日的足球》、《廚房》、《愛之路》,長篇小說《春天的二十二個夜晚》等。部分作品被翻譯成英、德、日語。《一條名叫人剩的狗》(短篇小說)獲《中國作家》1993年優秀小說獎。《先鋒》(中篇)獲《人民文學》1994年優秀小說獎。《鳥糞》(短篇)獲《小說選刊》1995年優秀小說獎。《遭遇愛情》(短篇)《小說月報》1996至97年百花獎。《狗日足球》(短篇)獲《作家報》評選1996年度優秀小說獎。《廚房》(短篇)獲《作家報》評選1997年度優秀小說獎。1998年獲首屆「女性文學成就獎」,2000年獲首屆「馮牧文學獎」,2001年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第九屆莊重文文學獎。

8. 徐小斌代表作品《敦煌遺夢》

1981年始發表小說,迄今發表文學作品三百萬字。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同年8月,在中央美術學院畫廊舉辦個人刻紙藝術展。1993年調入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1996年應美方邀請赴美講學。先後在楊百翰大學、科羅拉多大學、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及馬里蘭大學舉辦講座。1997年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團赴歐洲訪問,並參加第三十四屆貝爾格來德國際作家會議。1999年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團去台灣參加兩岸文學研討會及2002年在加拿大舉辦的渥太華國際作家會議,會議上均有論文發表,並獲得與會者廣泛好評。有部分作品被譯為英、法、日等國文字在海外發表。

9. 葉廣岑代表作品《採桑子》

90年代初在日本千葉大學學習,回國後任西安市文聯專業作家。主要作品有有長篇小說《採桑子》、《注意熊出沒》等,中篇小說《黃連厚朴》等。還有電影《紅燈停綠燈行》、電視連續劇《家族》、《全家福》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葉廣芩系中國作協會員,陝西作協理事,現任西安市文聯副主席、西安市作協副主席、西安市政協委員;被評為西安市優秀女作家,並獲陝西省委、省政府「德藝雙馨」稱號。

10. 虹影代表作品《上海王》

享譽世界文壇的著名作家、詩人。中國新女性文學的代表之一。1962年生於重慶。代表作有長篇《上海王》、《上海之》、《孔雀的叫喊》、《阿難》、《飢餓的女兒》、《K》、《女子有行》、詩集《魚教會魚歌唱》等。現居北京和倫敦兩地。四部長篇被譯成25種文字在歐美、澳大利亞、以色列、日本和韓國等國出版。長篇自傳體小說《飢餓的女兒》曾獲中國台灣1997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被中國權威媒體評為2000年十大人氣作家之一;2001年被評為《中國圖書商報》十大女作家之首,稱為「脂粉陣里的英雄」,曾獲「英國華人詩歌一等獎」、紐約《特爾菲卡》雜志「中國最優秀短篇小說獎」。

11. 張欣代表作品《浮華背後》

以創作愛情小說知名,是大陸少數幾個純走通俗路子的作家。作品多反應南方沿海城市白領女性的生活,頗受讀者歡迎。廣州市文藝創作研究所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委員。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作品:中篇小說《投入角色》、《永遠的徘徊》獲第三,五屆十月文學獎;中篇小說《首席》獲上海文學獎;中篇小說《絕非偶然》獲上海首屆長、中篇小說優秀作品二等獎;中篇小說集《不要問我從哪裡來》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並於1995年獲莊重文學獎。中篇小說《伴你到黎明》、《歲月無敵》等被改編為影視作品。

12. 王海瓴代表作品《新結婚時代》

⑤ 保護生命,健康成長的短篇小故事

1、關於生命的小故事——《我為什麼登山》
英國一名著名的登山家這樣回答:「因為山在那裡。」對於登山家來說,山是一種無法抗拒的召喚。把登山運動作為自己的崇高事業,全力以赴。
人類不斷探險的精神是永恆的。正是由於人類的探險精神,人類才不斷進步,才有今天的文明。許多人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對後來者,它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培育探險精神對於一個人、一個民族都有積極意義。一個具備探險精神的人,會不斷尋求新的征服目標,不斷尋求人生的新境界和高度;相反,一個人、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探險精神,就不會有什麼前途。
2、關於生命的小故事——《生命的價值》
有一個生長在孤兒院中的孩子,常常悲觀地問院長:「像我這樣沒人要的孩子,活著究竟有什麼意思呢?」
院長總是笑而不答。有一天,院長交給男孩一塊石頭,說:「明天早上,你拿這塊石頭到市場上去賣;但不是『真賣』,記住,不論別人出多少錢,絕對不能賣。」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場角落,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買那塊石頭,而且價錢越出越高。回到院內,男孩興奮地向院長報告,院長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黃金市場叫賣。在黃金市場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價錢要那塊石頭。
最後,院長叫男孩把石頭拿到寶石集市上去展示,結果,石頭的身價較昨天又長了十倍,更由於男孩怎麼都不賣,竟被傳成「稀世珍寶」。男孩興沖沖地跑到孤兒院,將這一切稟報院長。院長望著男孩,徐徐說道:「生命的價值就像這塊石頭一樣,在不同的環境下就會有不同的意義。一塊不起眼的石頭,由於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價值,被說成是稀世珍寶。你不就像這石頭一樣?只要自己看中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義,有價值。」
3、關於生命的小故事——《中西生死哲學》
儒家一方面承認「死生有命」,但也強調「未知生,亦知死?」以此提醒世人把重點放在現世努力。孟子所謂「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最能突現這種人文精神。道家莊子雖明言「死生命也」,但也強調應用平等心看待生死,因為「生死如一」最能突現超拔精神。
在西方,柏拉圖曾經明白強調,人生的目的在求真善美,但永恆的真善美只有在死亡之後,因此,「哲學就是對死亡的練習」。並且,他主張靈魂不死論,其學生亞里士多德雖然否認靈魂不死,但也肯定「神聖理性不死」,並強調「我們應盡力過理性生活,使自己不朽」。
到了康德,認為靈魂不死雖然「沒有邏輯的確定性」,卻有「道德的確定性與必要性」。因而他強調,精神愈用而愈出的道理,「想得越多,做得越多,就活得越久」。在黑格爾更是直言「死亡是一種揚棄」。存在主義者海德格爾則明言,人生觀即死亡觀,人生既然註定是「邁向死亡的存有」,因此,如何能在平日盡心盡責,才是面對生死最好的態度。
到了當代,因為醫學發達,「臨終關懷」更成為普世關心的問題,如何「生有尊嚴,死也有尊嚴」,也成為超越國界的共同課題。芝加哥大學蘿絲教授的名著《生死學》認為,死亡也是人生的一種「成長」,更具積極性與建設性。

⑥ 畢淑敏寫得書好好看啊,認同嗎

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表後,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在畢淑敏去西藏當醫生的歲月,她碰到過很多次死亡,她那時候年輕,年輕的心總是非常敏感,面對那些年輕戰士生命的突然消失,畢淑敏有刻骨銘心之感。同時,在稱為生命禁區的高原上,畢淑敏也第一次遇到了對自己生命的挑戰。畢淑敏說這是一種非常極端的體驗,因為堅持一步步向前挺進,她突然間對生命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感知和認識。她的小說攜帶著高原的嚴寒,青春的沉重,生命的厚實以及對死亡的冷靜,足以震撼每一個人的靈魂。

⑦ 葵花之最的文章節選

昆侖山其實只有一個季節--冬天,春節過後那段漫長而寒冷的日子被稱為春天,這是我們這幫小女兵從平原家中帶來的習慣。
突然聞到一股奇異的清香。那是一個綉著黃色八一和紅色五星的小白口袋。針腳毛茸茸的,綉活兒手藝不高,想必出自一個笨手笨腳的胖姑娘。打開一看,是一袋葵花子,顆顆像小炮彈一樣結實,飽滿得可愛。我們每個人搶了一把,一嘗,竟是生的。葵花子中埋著一封信:
敬愛的解放軍叔叔們……
信是從廣東省湛江市第二小學發出的。
我們趴在地圖上找。晤,湛江,好遠!那裡是亞熱帶,一個很熱的地方。
孩子們請求解放軍叔叔們,把他們精心挑選出的葵花種子,種在祖國的邊防線上。
我們把手中的葵花籽放回布袋。那清香,是陽光、土地和綠色植物的芬芳。
昆侖山咆哮的暴風雷,伴隨著我們進行討論。
為什麼只寫給解放軍叔叔?邊防線上也有解放軍阿姨呀?!
在國境線上種葵花,多麼美妙的想法!每當葵花開放的時候,我們將有一條金色的國境線。
這根本不可能!昆侖山是世界第三極,雪線上連草都不長,還能開葵花?!
我們都默不做聲了,只聽見屋外風在嘶鳴。
大家決定由我給孩子們回一封信,就說葵花籽是解放軍阿姨們收到的,只是這里很冷很冷……
昆侖山的夏天到了。
信早已寫好,卻終於沒有發出。我們大著膽子,把葵花籽種在院子里。
人們都說活不了,卻天天跑來看,鬆土施肥。
種子發芽了,先探出兩片嫩黃的葉子,像試探風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然後,舒展腰肢,前仰後合生機盎然地長起來。
昆侖山默默地認可了這些來自亞熱帶的綠色幼苗,就像它認可了我們一樣。
然而,我們高興得太早了。不知道是上個冬天最遲,還是下個冬天最早的一股冷風,凍死了絕大部分葵花。
奇跡般地保存下一棵幼苗,它並不是最強壯的,也許因為旁邊有一塊大石頭。受到啟發,我們用石頭為葵花圍起了一圈不透風的籬笆。
現在,我們每天都趴在石頭圍牆上看葵花,不知道的人,還以為裡面養著活蹦亂跳的小生靈。
這棵幸運的葵花,一往情深地看著太陽,勇敢地展開桃形的枝葉。莖上纖巧的絨毛,像蜜蜂翅膀一樣,在寒風中抖個不停。也許它感到了昆侖山喜怒無常的威嚴,急匆匆地壓縮了自己的生命歷程;才長到一尺高,就萌發出了鈕扣大的花蕾,壓得最高處的莖葉微微下垂,好像慚愧自己為什麼不長得更高一些。
那一年沒有秋天,寒凝一切的風雷,毫無先兆地驟然降臨。早晨起來,天地一片蒼茫,我們幾乎是跌跌撞撞撲向葵花。石圍牆也被颶風吹得四散飄去,向日葵卻凝然不動地站立在那裡,在冰雕玉琢的瑩白之中,保持著凄清的翠綠。葉片傲然舒展,像一面玻璃做的旗,發出環佩般的叮當之聲。最不可思議的是,在它生命的最後一刻,居然綻開一朵明艷的花。那花盤只有5分錢硬幣那麼大,薄而平整,冰雪凝凍其上,像一塊光滑的錶蒙子;剛分孽出的葵花籽還未成熟,像絲絲柳絮一樣優雅地彎曲著,沁出極輕淡的紫色。最令人警醒的是花盤四周彈射出密集的黃色花瓣,箭頭一般怒放著,像一顆永不氓滅的星。
葵花身上的冰花越結越厚,最後,凝固成一個方柱形的冰晶。
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
作者簡介:
畢淑敏
畢淑敏,國家一級作家,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作品很多都與醫生這個職業有關,198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代表作品《紅處方》。
目錄介紹 【附1:《畢淑敏作品精選》序】 【附2:文學的白衣天使】 【附錄3:提醒幸福】 【附錄4:畢淑敏的作品】 【附錄5:畢淑敏經典語錄】 《孩子,我為什麼打你》 【附錄6:淺評畢淑敏】 【附錄7:畢淑敏登百家講壇】 內容介紹 播放集數【介紹】【附1:《畢淑敏作品精選》序】【附2:文學的白衣天使】【附錄3:提醒幸福】【附錄4:畢淑敏的作品】【附錄5:畢淑敏經典語錄】《孩子,我為什麼打你》【附錄6:淺評畢淑敏】【附錄7:畢淑敏登百家講壇】
畢淑敏,女,1952年10月出生於新疆伊寧。中共黨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歷任衛生員、助理軍醫、軍醫等。1980年轉業回北京。國家一級作家,北京銅廠主治醫師、衛生所所長、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研究室專業作家,1991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中文系,碩士。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1987年開始共發表作品200餘萬字。198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曾獲莊重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第17屆聯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 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表後,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畢淑敏是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心理學博士方向課程結業,內科主治醫師,注冊心理咨詢師。著有《畢淑敏文集》十二卷,處女作《昆侖殤》(《阿里》)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等,中短篇小說集《女人之約》等,散文集《婚姻鞋》等。

⑧ 尋求畢淑敏的作品

畢淑敏(1952~),女,1952年出生於新疆伊寧,祖籍山東。中學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畢淑敏17歲便來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高原阿里當兵。在蒼茫的高原上,她親眼看到一些年輕人為了祖國的安全富強而永遠長眠在冰層中的悲壯。那些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對生命有著特別的關注。歷任衛生員、助理軍醫、軍醫。1980年轉業回北京。國家一級作家,北京銅廠主治醫師、衛生所所長、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研究室專業作家,1991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中文系,碩士。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1987年開始共發表作品200餘萬字。198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曾獲莊重文文學、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第17屆聯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 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表後,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她是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祖籍山東文登。她曾在西藏高原阿里地區當兵,服役十一年,歷任衛生員、助理軍醫、軍醫。著有《畢淑敏文集》八卷,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女心理師》(07年4月出版),中短篇小說集《女人之約》、《昆侖殤》、《預約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麵朝天》、《保持驚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楊木鼻子》,散文集《心靈處方》等。 新書:《鮮花手術》(07年9月28日出版).《心靈眼睛》,《女兒拳》(2007年12月出版) 出版 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其中《不會變形的金剛》獲第四屆百花文學獎,《女人之約》獲第四屆青年文學獎、第五屆《小說月報》百花獎,《紫色人形》獲台灣第十六屆《聯合報》文學首獎,《昆侖殤》獲第四屆昆侖文學獎,《生生不己》獲當代文學獎、人民文學出版社炎黃獎,《補天石》獲北京慶祝建國40周年文學作品獎,《預約死亡》獲北京慶祝建國45周年文學作品獎,《素麵朝天》獲全國第五屆報紙副刊一等獎。《預約死亡》獲第6屆小說月報獎,《原始股》獲第7屆小說月報獎。《紅處方》獲全國人口獎、北京市首屆文藝大獎。《翻漿》獲台灣第17屆中國時報文學獎。 另:其人也是國家一級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心理學博士方向課程結業。內科主治醫師,注冊心理咨詢師。 一個比我年輕的作家作序寫評的時候,我承認每一片樹葉的價值。當然,我寧願多稱贊一點祥和與理性,我也許又發放了太多的苦口的良葯,真對不起。

⑨ 畢淑敏的介紹

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於新疆,中學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
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
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表後,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現在,畢氏為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

⑩ 畢淑敏的資料

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於新疆,中學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

畢淑敏17歲便來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高原阿里當兵。在蒼茫的高原上,她親眼看到一些年輕人為了祖國的安全富強而永遠長眠在冰層中的悲壯。那些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對生命有著特別的關注。

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第17屆聯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

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表後,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

祖籍山東。曾在西藏高原阿里地區當兵,服役十年,歷任衛生員、助理軍醫、軍醫。著有《畢淑敏文集》八卷,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等。國家一級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心理學博士方向課程結業。內科主治醫師,注冊心理咨詢師。

附1:
《畢淑敏作品精選》序----王蒙
如果她的署名是阿咪、狂姐、原水爆或者荷蘭豆,也許我早就讀過她的作品了。

然而她的名字是畢淑敏,這名字普通得如——對不起——任何一個街道婦女。

而且她說她從小就是一個好學生,她的數學與語文是同樣地好(總算找到了一個喜歡也學得好數學的同行了,王蒙大悅焉!),她的開始寫作源於她父親的建議,而她的戒驕戒躁是由於兒時的母親的教導,為了寫作她在完成了醫學學業以後又去上廣播電視大學的文學系並以「優」的成績畢業,繼而讀研究生,獲得了碩士學位(有幾個作家老老實實地這樣學過文學?),再說,她同時是或者更加是一個醫術精良的內科醫生,她對此充滿自信與自豪……

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規規矩矩的作家與文學之路。我本來以為新涌現出來的作家都可能是懷才不遇、牢騷滿腹、刺頭反骨、不敬父母(而且還要審父)、不服師長、不屑學業、嘲笑文憑。突破顛覆、艱深費解、與世難諧、大話爆破、呻吟顫抖、充滿了智慧的痛苦天才的孤獨哲人的憔悴沖鋒隊員的血性暴烈或者安定醫院住院病人的憂郁兼躁狂的偉人棗怪物。

畢淑敏則不是這樣。她太正常、太良善,甚至於是太聽話了。即使做了小說,似乎也沒有忘記她的醫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眾生的宏願,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條不紊的規章和清澈如水的醫心。她有一種把對於人的關懷和熱情、悲憫化為冷靜的處方,集道德、文學、科學於一體的思維方式、寫作方式與行為方式……

所以就更顯得畢淑敏的正常、善意、祥和、冷靜乃至循規蹈矩的難能可貴。即使她寫了像《昆侖殤》這樣嚴峻的、撼人心魄的事件,她仍然保持著對於每一個當事人與責任者的善意與公平。善意與冷靜,像孿生姐妹一樣地時刻踉隨著畢淑敏的筆端。惟其冷靜才能公正,惟其公正才能好心,惟其好心世界才有希望,自己才有希望,而不至於使自己使讀者使國家使社會陷於萬劫不復的惡性循環里,也許她缺少了應有的批評與憎恨,但至少無愧於、其實是遠遠優於那些缺少應有的愛心與好意的志士。她正視死亡與血污,下筆常常令人戰栗,如《紫色人形》《預約死亡》,但主旨仍然平實和悅, 她是要她的讀者更好地活下去、愛下去、工作下去。她寧願意懺悔「我」的多疑與戒備大過,歌頌普通人性(《翻漿》,而與泛惡論的咀咒與煽動迎迥異其趣。至於她的散文就更加明澈見底了。

她確實是一個真正的醫生,好醫生,她會成為文學界的白衣天使。昆侖山上當兵的經歷,醫生的身分與心術,加上自幼大大的良民的自覺,使她成為文學圈內的一個新起的、別有特色的、新諧與健康的因子。

而另外的多得多的天才作家的另一面,實在是文學界的病友。我尊敬與同情我的病友,我知道世界上許多偉大的作家都有病,他們太痛苦了,他們因痛苦而益發偉大了。但同時我也贊美與感謝大夫,為了全國人民的身心健康,我祝願在大夫與病友的比例上不至於出現太大的失調。有病人也有醫生,這才是世界,這才有各種寫不完的故事。

不知道這是我的幸還是不幸,不知道這是不是我的被誤解與被攻擊的原因之一,我既覺得病人之可哀可嘆,又覺得醫生之可親可信,特別是當我給一個比我年輕的作家作序寫評的時候,我承認每一片樹葉的價值。當然,我寧願多稱贊一點祥和與理性,我也許又發放了太多的苦口的良葯,真對不起。

附2:
文學的白衣天使---柴福善
「文學的白衣天使」,是王蒙專門說給畢淑敏的。畢淑敏一方面文學,一方面大夫,幾十年的人生經歷,這幾個字便太貼切不過地概括了。

1969年,北京的「文革」正轟轟烈烈,不滿17歲的畢淑敏,卻悄然穿上軍裝,告別北京,作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達共和國這塊最高的土地戍邊了。這是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和喀喇昆侖山聚合的地方,平均高度在海拔五千米以上。前不久,我陪她考察京東丫髻山森林公園,畢竟是春天,天格外地藍,陽光格外地暖,空氣格外地清新,她深吸一口,彷彿要把這藍天這陽光這空氣,全吸進去,而後慨嘆一聲:藏北哪有啊,空氣稀薄,缺氧使人簡直難以生存。她不明白,那麼高的山上,陽光照著,覺不出暖和。當時與她同去的共有5名女兵。那個部隊從來沒有女兵,破天荒了。及至今天,軍區首長告訴她:現在也沒有,她們是唯一的,後無來者了。三年後,她去新疆軍區軍醫學校學習,原本要去軍醫大的,因受林彪事件影響,重災區的軍醫大遲遲未招生,又不能再等,只有先走為上。在校成績優異,院方要她留校,想把她培養成一名出色的外科醫生。如果真的留校了,一心於救死扶傷的事業,或許真的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外科醫生,一名教授專家,那麼是否還會有今天一位幾乎家喻戶曉的出色的女作家,一位國家一級作家?她真心地感謝母校對她的厚愛與挽留,她對我說:部隊培養一個醫生不容易,她不回去,以後所在的部隊就沒有名額了。她毅然回到阿里那個地方,誰料女兵們都調了,報道時幹部科長翻出過去的名單,查出有個畢淑敏,性別中寫的卻是男性,因為這幾年裡部隊已無女兵了。一干就是5年,直到1980年轉業回北京進工廠,做醫務所長、主治醫師,1991年成為專業作家,前後行醫22年,對醫生職業,她是情有獨鍾,一往情深,尤其有幾條生命就是在死亡邊緣,她一把手拉回的。看到一個個生命的復活與重新煥發青春,那份情感非常人所能體味。

她父親也是一位軍人,官至師級,在文學藝術方面有很好的天賦,只是由於那一代人所處的環境,老人家一生戎馬,始終未能從事文學。一天,父親突然對她說:我看你是可以寫一點東西的。她也確實想把藏北的軍旅生活表現出來,在父親的鼓勵下,悄然動筆了,一周內就完成處女作《昆侖殤》。這是1986年,她34歲時。對於一個從未寫過東西的人來說,起手就中篇,難免沒有底數與把握。可往往也有例外,這部中篇第二年在《昆侖》雜志發表,引起轟動,並獲第四屆「昆侖文學獎」,她從此步入中國文壇。這期間,她邊做醫生邊寫作,後來,發覺寫作與醫生是不可以同時做的。她十分敬重醫生的職業,盡管她做基層醫生,危在旦夕的病不多,但也要全心全意地做好,不能分心,這是一個務實的世界,不能隨意誇張修改延誤,更不能有絲毫失誤,畢竟人命關天,責任感事業心要她必須這樣想這樣做。所以,她所在廠的一名下崗職工,恰到她朋友家做保姆,談起她來,連連稱贊好大夫,眉飛色舞地談了半天,結果連該乾的活都沒干。她深知寫作是一個想像的世界,虛擬的世界,可以誇張,不滿意還可以修改,甚至推倒重來,即使寫完了,發表了好,不發表也無所謂,畢竟是自己的事,與人無礙。她成天在這兩個世界跳來跳去,總覺處一種兩難境地。這時,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慧眼識才,調她去做專業作家,懸壺濟世22年,要她從此脫下白大褂,離開醫生崗位,內心很痛苦,實在難下決心,況且她已近不惑之年,對以後的創作沒有把握。她手裡足足攥了兩個月的調令,一番痛苦的徘徊思考,最後還是脫下白大褂,放下手術刀,有所取有所舍,有所為有所不為,人生很難樣樣兼顧,魚與熊掌全得。她自此一心一意寫作了,寫作,又深感底氣不足,便想方設法彌補,先是自學廣播電大中文系課程,而後又拿下文學碩士,現在正攻讀心理學博士。王蒙說她「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規規矩矩的作家與文學之路。」她就是以這樣堅實的腳步,一步一步走到文壇的今天。

迄今為止,她已發表近四百萬字作品,主要是小說和散文,其內容歸攏來,一是反映藏北軍旅生活,二是反映醫生方面的生活,作品中始終關注關懷著人的生存狀態,除去西藏生活與做醫生的特殊經歷,還有就是她做女人做母親的天性使然。故此,幾乎她每完成一部作品,總會造成文壇轟動,引起社會反響,雖沒有大紅大紫於一時,作品卻可持久地一版再版,如散文集《素麵朝天》,多次重印;厚厚地八卷本《畢淑敏文集》,2002年1月發行,2月即告脫銷再版,在當今純文學低迷的境況下,「畢淑敏現象」實在值得研究。她的小說,因是醫生,筆下便從沒忘記醫生治病救人的宗旨,普渡眾生的宏願,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條不紊的規章和清澈如水的醫心,她將對人的關懷和熱情悲憫,化作一種集道德、文學與科學於一體的思維方式寫作方式及行為方式。她正視死亡與血污,下筆常常令人戰栗,但主旨仍然平實和悅,根本是希望人們更好地活下去,讓我們的社會更和諧,我們的世界更美好。可以說,她的小說攜帶著高原的嚴寒,青春的沉重,生命的厚實以及對死亡的冷靜,足以震撼每一個人的靈魂,而冷靜理智的敘述,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種罕見的磅礴大氣。確實,創作不僅需要作家對所寫內容的熟悉,更需要作家真正刻骨銘心的體驗,應當是她成功的基礎。長篇《紅處方》、《血玲瓏》也好,中篇《昆侖殤》、《生生不已》、《預約死亡》也好,短篇《紫色人形》、《一 厘米》、《女人之約》也好,勿庸置疑,她的小說已風格獨具,自成一家。至於她的散文,坦率地說,我更喜歡,倒不是因為我寫散文就喜歡散文,她的散文實在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對那些矯情造做虛假一類的文章,我向來是不屑一顧的,我讀過她的《婚姻鞋》、《素麵朝天》、《大雁落腳的地方》等多本散文集,她認為,散文是蘊涵切膚之痛的標本。心的運行是透明的,它的腳印被語言固定下來,就成了散文。小說常常依心情而寫,並無章法可言。散文看起來很隨意,其實有著戒律,它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的感情的追述。於是散文在某種意義上就有了史的品格。在小說里,她躲在人物背後竊竊私語。在散文里,她站在浮動的文學面前自言自語。正因為如此,讀她的小說,讀出的是她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與形象的演繹。讀她的散文,才真正讀出一個活脫脫的畢淑敏來,我知道了她17歲生日,是在藏北高原過的,戰友們把水果罐頭汁傾倒在茶褐色的刷牙缸里,彼此碰得山響,向她祝賀,對於每月只有一筒半罐頭的她們來說,這是一場盛大的慶典。知道了她背負武器、紅十字箱、干糧、行軍帳篷,徒步跋涉在無人區,攀越六千多米高山時,心臟彷彿隨著急遽的呼吸而迸出胸膛,仰望頭上頂峰雲霧繚繞,俯視腳下淵藪深不可測,年輕的她第一次想到了死。知道了她給20歲的班長換血染的屍衣,知道了她28歲轉業回京,結婚、生子,操持家條,一個女人來到這個世界上該干能乾的事情,她都很認真地做了,賢妻良母,好大夫,優秀作家,這是人們眾口一致的評價。

就創作而言,她是當今文壇最具實力和個性的女作家之一,獲海內外文學獎30餘次。而她依然很謙虛,無論何時何地,從不張揚自己。這種品格,應該說是來源於母親。她出生新疆巴岩岱,半歲時母親抱著她一路顛簸一路風塵地來到北京。當年王蒙下放落戶新疆,也是巴岩岱,一次她母親與王蒙相見,大談巴岩岱,談得她好感動,以至後來竟陪著母親,專程赴巴岩岱尋根。這次來京東丫髻山,她母親雖已72歲高齡,也來了,每遇坡坎,她總上前攙扶,有些地方,母親去不了,她寧可不去也要陪伴母親。有時我們光顧說什麼了,她以為母親落在了後邊,忙喊著回身去找,不想母親趁說話之機,先慢慢地到前邊石頭那兒等著了。看得出,她不但相夫教子,而且極孝順母親。賢惠善良,以這種品格與心境立身於世,並進而去創作,作品能不感人能不深受讀者喜愛能不經受住時間的檢驗么?人品與文品畢竟是統一的。

閱讀全文

與短篇小說臨終關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本重生小說主角秦朗 瀏覽:545
都市小說完結免費豪門隱婚 瀏覽:325
抗日英雄穿越現代當醫生的小說 瀏覽:718
顧西爵小說人物名字大全 瀏覽:60
影帝重生劇本小說 瀏覽:830
小說男主角上官夜 瀏覽:49
邪瓶漫畫小說網 瀏覽:878
主角是女生的校園言情小說 瀏覽:376
悅看小說網資源分享 瀏覽:906
男主強女主弱的仙俠小說 瀏覽:992
替身女帝的逆襲小說排行榜 瀏覽:115
小說這樣寫 瀏覽:29
兩個女子穿越古代的小說 瀏覽:138
女主是網紅重生小說排行榜 瀏覽:867
擁有冒險島技能的穿越小說 瀏覽:445
千章以上的都市仙俠小說排行榜 瀏覽:658
神通板磚有聲小說鏈接 瀏覽:295
男主角叫陰陽的小說全集 瀏覽:596
總裁小說灰姑娘 瀏覽:896
葉辛周鐵有聲小說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