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關於知青的優秀小說。
小說:張承志的<<黑駿馬>>張賢亮的<<綠化樹>>梁曉聲的<<今夜有暴風雪>>等,老鬼的<<血色浪漫>>也值得一看,近期比較吸引人的是都梁的<<血色黃昏>>風趣幽默中帶著感傷. 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初期帶「傷痕」性質的知青小說,寫苦難歷程,以血淚的控訴為特徵。主要作品:葉辛《蹉跎歲月》,竹林《生活的路》,孔平《晚霞消失的時候》。第二階段:80年代前期具有「回歸」傾向的知青小說,寫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義,以對知青生活正面價值的肯定為特徵。主要作品: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梁曉聲《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張承志《黑駿馬》,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第三階段:80年代中期以後是具有「反思」性質的知青小說,以對人性扭曲的思考為特徵。主要作品:朱曉平《桑樹坪紀事》,張抗抗《隱形伴侶》,陸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陽》,老鬼《血色黃昏》,李銳《合墳》。 梁曉聲是知青小說的典型作家,他的創作多以知青題材為主,有人稱他的作品為「北大荒小說」,多描寫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實、動人的展示了他們的痛苦與快樂、求索與理想,深情的禮贊了他們在逆境中表現出來的美好心靈與情操,為一代知識青年樹立起英勇悲壯的紀念碑。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雪城》、《年輪》等,長篇小說《雪城》最為出色;後期作品開始探討現實與人性,長篇《浮城》以社會幻想的形式展現了作者對人類末世預測,十分深刻。其作大多被香港、台灣出版,並譯為英、日、法、俄等國文字。 自1979年起知青文學作品開始增多,而且與文革中的知青作品有了明顯分野。比如涉及到上山下鄉陰暗面及知青的悲慘遭遇。這時期影響較大的作品有竹林的小說《生活的路》,葉辛的小說《蹉跎歲月》及孔捷生的短篇小說《在小河那邊》。八十年代初和中期是知青文學的高峰,出現了一大批懷舊的作品。這些作品可分三類。第一是寫知青與農民,牧民等的情誼。代表作有張蔓菱的《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陳村的《我曾經在這里生活》及懿翎的《十三界》等。第二是表現知青的理想主義,英雄主義。代表作有梁曉聲的《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及曉劍的《世界》和《青春夢幻曲》。張承志的作品《金牧場》等兼有以上兩類的內容。第三是寫知青回城後感到不盡如意而懷念鄉村或兵團生活,如陸星兒的《達紫香悄悄的開了》,孔捷生的《南方的岸》等。八十年代中後期,出現了一批用批判眼光反思上山下鄉運動及知青歷史的作品。比如孔捷生的《大林莽》,阿城的《樹王》,張抗抗的《隱形伴侶》以及李曉和王明浩的系列短篇小說。然而,把知青文學的發展概括為從傷痕到到舊到反思等是過於簡單化了。很多作品不能歸入這些類別,能歸入的作品也遠遠非這些類別能概括。比如老鬼的《血色黃昏》既有強烈的"傷痕"特點又表現了知青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即使同是表現知青理想主義的作品,不同作家也都強調的是不同的側面,表現的是不同的主題。另外如喬雪竹的《尋麻崖》,彭瑞高的《賊船》和阿城的《棋王》等都是極有特色又比較深刻的作品,但無法歸入以上任何類別。知青文學的內容實際相當豐富,從不同視角,不同側面反映了知青的獨特生活體驗,是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的書遠遠不可能囊括的。 九十年代,大多已成名的知青作家轉向非知青題材。但是知青文學並未斷檔,反而有更多長篇問世。比如郭小東|的《中國知青部落》,趙維夷的《老插春秋》,芒克的《野事》,米琴的《芳草天涯》,劉軍的《噩戀》韓乃寅的《遠離太陽的地方》,李晶,李盈的《沉血》等.這些作品都展現了以前知青作品中未出現過的知青生活內容和感情體驗。還有一些中短篇也極具獨特視角。比如王小坡的《黃金時代》解剖了知青所處的政治環境,李銳的《黑白》表現了知青理想主義的虛幻成份,劉醒龍的《大樹還小》從老鄉的角度寫知青。九十年代的知青作品頗有內容,然而都沒引起大陸評論界特別注意。就連2000年出版的最新研究知青的專著,姚新勇的《主體的塑造與變遷:中國知青文學新論(1977-1995)》,主要論及的也大多是八十年代小部分較有名氣的知青作家的作品。原因之一是,九十年代"知青題材"在大陸已經"過時"。代之而起的寫改革,反貪,性愛,婚外情等等的作品吸引了讀者和評論界的注意。 九十年代更受矚目的是大量涌現的知青回憶錄以及報告文學。後者最出名的是鄧賢的《中國知青夢》。該書揭露了大量雲南農場知青受迫害,被虐待的事實。此外還有白描的《蒼涼青春》和結集出版的系列書-《中國知青情戀報告》等。回憶錄有姜昆主編的《中國知青回憶錄》三卷本。其它較出名的有專寫北大荒兵團的《北大荒風雲錄》,專寫內蒙兵團的《草原啟示錄》,陝西插隊知青的回憶錄--《情系黃土地》和《回首黃土地》,山西知青的回憶錄--《老插話當年》,女知青回憶錄--《青春方程式》以及《輝煌的青春夢》,《我們曾經年輕》,《苦難與風流》等等,舉不勝舉。回憶錄中有不少出色的,可入文學的作品,比如王新華的《野草》(載《回首黃土地》)。但大多數比較簡單,粗糙。這些報告和回憶錄為研究知青史和上山下鄉運動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也為知青一代百年之後的知青文學提供了素材。有人總結知青文學的三大主題是:青春無悔,蹉跎歲月,劫後輝煌。這倒是可以基本概括大部分回憶錄,但遠遠不能概括知青的文學作品。沒有任何一部文學作品是僅僅表現這三大主題的。有人認為知青回憶錄的大量出現是因為很多知青不滿意知青文學對知青生活的歪曲。這也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實際上,回憶錄可能有記憶誤差,嚴肅的高質量的文學作品倒可能更真實,更本質,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知青生活。但總的說來,已發表的知青文學作品中比較有份量的長篇不多。表現插隊生活的文學作品數量相對來說遠遠不足。當年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知青插隊,不到百分之二十的知青去農場。但比較有影響的文學作品大多是寫農場知青的。知青文學的最新發展是2000年九月出版的《中國民間備忘文本》系列,六本非虛構長篇著作。其中《羊油燈》和《落荒》實際上是自傳體小說,兩部書寫的是在同一地點插隊的同一撥人。《落荒》中第一次出現了知青野心家的形象。《無人部落》和《狼性高原》寫青海兵團的知青,也是以前知青文學中從未涉及的。紀實小說《泣紅傳》寫文革前下鄉知青在文革中的經歷。《審問靈魂》是知青作家根據別人經歷寫的紀實小說。這套書還在不斷擴充充發展。今年年底將出第二批書。據說,第二批書的質量更高。這套由著名知青編輯岳建一策劃編輯的叢書,對推動知青文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知青文學市場低迷的情況下,這套書的推出,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使知青文學再度引起人們注意。並且這套書的繼續發展也鼓勵知青中的非專業作家從事知青文學的寫作。有強烈使命感的岳編輯特別強調這套書的歷史、政治意義。他希望知青文學真實反映歷史,在進行深刻的歷史反省和自我反省的基礎上為重鑄民族靈魂而作出貢獻。這套紀實文學叢書雖然著重再現歷史和當時的政治文化,但其意義遠遠超出歷史、政治的范疇。因為文學作品與歷史書不同,是以描寫人物形象為主,並著重反映人的思想感情。這套叢書中的一些著作相當深刻地表現出人的復雜性,多面性,矛盾性。也表現出知青對上山下鄉那段經歷的復雜感受
Ⅱ 有哪些有關知青下鄉的小說
史鐵生多先生年來與疾病頑強抗爭,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重要文學獎項,我初中的時候學習他的一篇文章《我與地壇》,深深被他感動。
他是一位好的作家,更是一位偉大的勵志家。
一開始他因為自己自身的殘疾,一度鬱郁寡歡,但他走了出來,走出了那片永無盡頭的陰影,一門心思寫文章。所以才有了這么多優秀的作品。
在經歷過那段上山下鄉的時期中,人們之間涌現了一大批文學分子為此寫文章,至此在那個時期形成了一股流派,知青文學流派。史鐵生先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就是一篇關於知青下鄉的小說。老先生在那段時間寫的小說都是關於這個題材,例如:《狂戀》、《插隊的故事》,另外,張賢亮也寫了很多都是知青小說《綠化樹》、《男人的一半都死女人》,還有一些其他作家的作品《夢回初戀》、《彩雲》、《婚姻的枷鎖》等等。
可能是因為初中的時候專門讀過背過史鐵生先生的文章,所以對他的作品多了幾分喜愛。在文中,作者通過自己經過十年的積淀,終於將這些不能忘卻的記憶寫出來,用最朴實的文字描繪了一幅令人憧憬的插隊生活畫卷,體驗到的卻是另一種感受。先生眼中,清平灣這片貧瘠的土地中,發掘出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冷暖溫馨。
其實,遙遠的清平灣並不遙遠。
Ⅲ 誰知道關於知青題材的小說,越多越好
就叫知青,有電視劇有小說,當當網有賣的
Ⅳ 知青題材小說
葉辛《蹉跎歲月》,竹林《生活的路》,禮平《晚霞消失的時候》
80年代專前期具有「回歸」傾向的知屬青小說,寫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義,以對知青生活正面價值的肯定為特徵:
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梁曉聲《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張承志《黑駿馬》,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
80年代中期以後是具有「反思」性質的知青小說,以對人性扭曲的思考為特徵:
朱曉平《桑樹坪紀事》,張抗抗《隱形伴侶》,陸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陽》,老鬼《血色黃昏》,李銳《合墳》。
90年代至2000年代後,這代知青已進入中、老年,時有冷峻回憶錄,紀實作品,或伴有根據自己知青親身經歷創作的文學作品出現:
劉海 《青春無主》
我只看過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不錯。起碼像我這樣對知青這段歷史完全沒有體會共鳴的都能好好看完。
Ⅳ 關於文革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小說
《男人的一半都死女人》——張賢亮(他寫了很多都是知青小說)
《綠化樹》——張賢亮
《傷痕》——中國知青文學的第一篇小說
《分界線》——張抗抗
《一個冬天的童話》——遇羅錦
《在小河那邊》——孔捷
《鋪滿鮮花的道路》——馮驥才
《狂戀》——史鐵生
《我遙遠清平灣》——史鐵生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曉生
《今夜有暴風雪》——梁曉生
《雪城》——梁曉生
《西望茅草地》——韓少功
《黑駿馬》——張承志
《北方的河》——張承志
《本次列車終點》——王安憶
《血色黃昏》----老鬼
Ⅵ 史鐵生的作品簡介
主要作品《務虛筆記》《我的遙遠的清平灣》被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具影響力小說。
代表作品《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病隙碎筆》《我的丁一之旅》《秋天的懷念》《合歡樹》《文革記愧》《放下與執著》《山頂上的傳說》《死國幻記》《插隊的故事》《禮拜日》《奶奶的星星》《來到人間》《老人》《小說三篇》等。
《我與地壇》是一篇長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國當代作家史鐵生著。這部作品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納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晶。
散文中飽含作者對人生的種種感悟,對親情的深情謳歌。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6)史鐵生知青題材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史鐵生的小說內涵:
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
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Ⅶ 史鐵生的關於知情題材的代表作是
《插隊的故事》、《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當屬於知青文學的經典佳作,作者以順時或逆時的手法,並互相交插,再現了荒謬特定政治時期,一部分知青的生存狀態及生命狀態,反思人生途路的幸與不幸,並藉此展現了陝北的風土人情以及陝北人的憨直、堅韌、順乎大道的性格。圖片的綴入,無疑為作品的經典性提供了最珍貴的佐證,所以至今為世所矚目。——希望有用對你。
Ⅷ 史鐵生的哪兩個作品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Ⅸ 描寫70年代知青生活、愛情的文學作品長遍\短遍小說
汪曾祺80年代復出後的短篇,如《受戒》,寫淳樸的愛情
梁曉聲、韓少功、張承志、史鐵生都是寫了許多著名的知青文學作品。
Ⅹ 關於史鐵生的故事
1、脆弱的生命
十歲那年,史鐵生在一次作文比賽中得了第一。十八歲那年,史鐵生自願到陝西延川縣插隊。插隊初期,史鐵生脊髓損傷、腰背疼痛。有一次他在山裡放牛,遇到了暴雨和冰雹。高燒以後,重現腰腿疼痛的症狀,從此落下了病根。在史鐵生21歲的生日第二天,因為腿疾,父親攙扶著他第一次走進病房。那一刻,史鐵生有過一個決心:要麼好,要麼死,一定不要再這樣走出來。
隨著雙腿日漸地麻木,肌肉無可遏止地萎縮,史鐵生悵然若失。未名氏哲人說:危卧病榻,難有無神論者。整日整夜,卧榻病床,史鐵生消減了讀書的興致。門外來來回回、走走停停的腳步聲擾亂了史鐵生的思緒。史鐵生在心裡荒荒涼涼祈禱著:上帝如果你不收我回去,就把能走路的腿給我留下。南窗之下,桃紅柳綠,雖令人心神嚮往。但史鐵生再也不敢去羨慕那些在花叢樹行間漫步的健康人。
他甚至都不能回憶起腳踩在軟軟的草地上的感覺。自此以後,他也再沒有站起來。生命原來如此脆弱,不忍讓人直視。二十一歲、二十九歲、三十八歲,史鐵生三林三處出醫院。尤其二十九歲那次,史鐵生高燒不退,整天昏睡、嘔吐。將近三個月不敢聞飯味,全靠血管去喝葡萄糖,血壓也不安定。大夫們一度擔心他活不過冬天了。
2、堅強的母親
史鐵生殘廢以後,他母親的整副心思全放在給他治病上。為了治病,全家負債累累。史鐵生母親四周打聽治病偏方,花錢如流水,萬般搜尋稀奇古怪的葯。她給史鐵生又是洗,又是敷,又是熏,又是灸。史鐵生又是吃,又是喝。但奇跡,未有絲毫顯露讓史鐵生終身受益的,是友誼醫院那位老大夫的話:「你一生都未必能有這樣閑在的時候,你何不用這樣的時間來讀點書,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緒?
在初中二年級,史鐵生趕上「文革」,沒有讀過什麼書。大多世界名著等等是在他雙腿殘疾之後讀的。史鐵生每天搖著輪椅去地壇,不是讀書,就是思考。史鐵生母親對兒子的腿也終於絕望。為了盡力忘掉這份不幸,史鐵生母親到處給他借書,頂著雨或雪推他去看電影。生怕史鐵生自盡,忍著疼痛和擔心,她放兒子單獨出去。有很多回,史鐵生在這園子里待得太久了,她就來找他,但她又不敢驚動他。
只要見到史鐵生好好的,她就會一聲不吭,轉身回去。或許出於倔強和羞澀,史鐵生假裝沒有看到,有時還會故意躲起來。三十歲時,史鐵生的第一篇小說終於發表。過了幾年,史鐵生又一次獲獎。而她卻再也不能和兒子共享這輝煌的一刻,早在四十九歲時,她就離他而去了。史鐵生回憶道,自己當時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卻不知道自己的不幸在自己母親那兒總要加倍。
3、追求與活著
在癱瘓的艱難歲月里,史鐵生暴躁易怒。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便不得不耗在園子里。他有時待一會,有時直至月光滿地。史鐵生說:這么多年我在這園子里,有時候是輕鬆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鬱苦悶的,有時候優哉游哉,有時落寞,有時候平靜而且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縈繞史鐵生的耳邊,有三個問題一直在騷擾著、陪伴他。第一個是要不要去死?第二個是為什麼活?第三個我干嗎要寫作?
讓史鐵生受啟發的,是卓別林的一部電影:《城市之光》。女主人公要自殺,卻被卓別林救了。女的說,「你為什麼救我?你有什麼權利不讓我死?」卓別林說,「急什麼?咱們早晚不都得死?」史鐵生心中怦然一動:是啊,咱們早晚不都得死?對於死亡,史鐵生說: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對於殘疾,史鐵生總想憑什麼我能寫出小說來呢?憑什麼那些小說的素材會送到一個截癱者跟前來呢?王蒙曾說,正因他是個殘疾人,所以他作品中有別的作家沒有的一股靜氣。對於生活與寫作,有朋友曾勸史鐵生,你不能死,你還得寫呢,還有好多作品等著你去寫呢。這時,史鐵生真正意識到,人活著,說到底是慾望,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慾望。不怕死和想去死是兩回事,怕活不等於不想活。
而為了生存,人類應該找一些牢靠的理由,認為自己可以得到點什麼,比如愛情價值感之類。所以,史鐵生說: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只是因為我活著,才不得不寫作。

(10)史鐵生知青題材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主題思想
史鐵生許多小說有強烈的自傳要素,如中篇小說《宿命》就是作者的精神自傳;他有強烈的宗教情懷,甚至精深的宗教哲學。在作品中思索人的救贖需要和終極關懷,追尋上帝,反映世人以意識形態名義推翻親情滅絕愛心,甚至背叛自己的良心和信仰,為了利益而放棄信仰,例如《文革記愧》一篇,記述公安發現了一篇在朋友間傳抄的地下小說,「我」在公安尚未上門時,就決定背叛朋友。
命運出於無法窮詰的偶然性,世間萬物只有不合理的混亂;人在這個充滿殘酷不公的世上,是被任意擺布的孤兒。「(神的)仁慈在於,只要你往前走,他總是給你路。」《務虛筆記》記錄了一個尋找神性卻未能企及的痛苦心靈,並批判功利主義,也否定民間氣功風水作為一種尋求超越的可能途徑。
地位
1980年代,史鐵生是「知青情結」的第一個代言人,作品大受歡迎和推崇,是中國文學界的中堅人物,以真誠著稱,也被先鋒派作者奉為精神領袖。1995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是中國文學中第一部真正的宗教哲理小說,有里程碑的意義,但此書反應零落,似乎讀者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