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艾麗斯沃克短篇小說

艾麗斯沃克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2021-05-21 12:57:20

1. 艾麗斯·沃克的代表作品

艾麗斯·沃克的小說《紫色》是一部優秀的張揚黑人女權主義的代表作。小說描述了一位受舊思想束縛的黑人婦女的轉變和成長過程,充分展現了黑人女性深受性別和種族雙重壓迫的政治狀況和生活境遇,以及對這種雙重壓迫的反抗和對完善自我及完美生活的渴望與追求,深刻反映了作者的婦女主義思想。《紫色》還深刻地揭示了婦女主義思想的內涵和對黑人婦女求解放、求平等的積極意義。
1982年是艾麗斯·沃克的事業巔峰期,她發表了小說《紫色》(The Color Purple)。《紫色》1983年一舉拿下代表美國文學最高榮譽的三大獎:普利策小說獎、美國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家協會獎。1985年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將其拍成電影,當電影在艾麗斯的家鄉上演時,艾麗斯受到了家鄉人的盛大歡迎。《紫色》從此成為美國大學中黑人文學與婦女文學的必讀作品。《紫色》全書由94封書信構成。主人公西麗亞寫給上帝的信、西麗亞寫給她妹妹內蒂的信(被退回)、內蒂寫給西麗亞的信、西麗亞所愛的女人莎格給西麗亞的信。故事的背景是艾麗斯·沃克所熟悉的美國南方喬治亞鄉村,故事大約發生在二十世紀初。14歲的黑女孩西麗亞被繼父強奸,生下的兩個孩子也被繼父送走,後來西麗亞的媽媽死了,繼父再婚。西麗亞被嫁給一個已有四個孩子的鰥夫X先生,妹妹內蒂被迫逃走,輾轉到非洲。西麗亞受到X先生的百般虐待,但後來在X先生的情人莎格的愛與幫助下,逐漸轉變為一個有獨立個性的人。在藝術手法上,《紫色》採用的是傳統的書信體小說的形式。但艾麗斯·沃克突破了以往書信體的基本構思和創作原則,並不注重細節、真實,而是著力誇張、變形的手法,具有強烈的超現實性和詩意。自七十年代中期之後,美國許多重要的女作家都開始嘗試具有實驗性的對女性自我的建構和解構的小說形式,如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最藍色的眼睛》(1970)、馬麗安娜·赫瑟的《說話的房子》(1975),這些作品的出現,標志著她們對以男性為主的敘述方式(在很多方面都不能充分表現婦女生活的特徵)的傳統,以及傳統的女權主義小說的可貴反省與大膽更新。《紫色》在敘事技巧上的獨到之處還體現在艾麗斯·沃克對語言在敘事策略中的作用的充分把握,西麗亞特有的南方鄉村黑人方言(她唯一知道的語言)製造了一種直接的真實效果,但同時又將讀者與敘述者的環境有意拉開了距離——他們是局外人、陌生人,說的是另外的一種語言。通過強調西麗亞與內蒂所使用的不同的語言(內蒂受過教育的、來自外面的遙遠的世界的語言)強調敘述者的轉換,因而內蒂的信的出現也就使西麗亞有了對話的可能,使故事繼續發展下去,而且使西麗亞與上帝的對話順利地轉換到西麗亞與人的直接對話。伴隨著西麗亞的成長,西麗亞的語言和思想也越來越成熟起來。

2. 艾麗斯·沃克的婦女主義

當然,自《格蘭奇·科普蘭的第三次生命》起,艾麗斯·沃克由於對黑人男人的過激描寫而一直受到非美作家群體的強烈指責。在動盪的60年代後期,伴隨著民權運動,女權運動也空前高漲。1970年米利特的《性的政治》這一女權主義經典作品的問世,激發了一批反映女性意識覺醒的作品。女權主義小說在高峰期主要以婦女在傳統的社會結構中的各種見解為「內容」,因而,出現了大量描寫婦女的性生活和受虐待的日常事務小說,其表現比過去更為袒露,更富有同情意味,但手法上並無新穎之處,某些小說只是成功地公開了一般屬隱私的婦女生活的某些方面。在70年代中後期,女權運動開始出現分裂,激進的女權主義者排斥一切男性,主張以同性戀來解決婦女問題,但另外一些女權主義者則迅速而清醒地意識到婦女樹立新的自我來改變她們的社會形象與地位的必要性。黑人與女性作家的雙重身份,使艾麗斯·沃克和其他黑人女作家一樣,既要表現一個白人中心社會中的黑人意識,又要表現一個男性中心社會中女性意識的覺醒。艾麗斯·沃克的可貴之處在於她在處理黑人男女之間的矛盾沖突時,深刻地剖析了他們的思想意識和心理狀態,塑造出的黑人形象既有普遍共性又富有獨特個性,並從不把黑人理想化,而是站在一種超越種族的高度。她描寫的黑人男人充滿在白人社會的價值標准與理想幻滅的扭曲下失去理性、絕望、痛苦的個性,而他們的絕望與憤怒往往會轉化為對婦女的殘酷粗暴。艾麗斯·沃克鼓勵女性通過爭取自由平等的斗爭和尋求真正的自我而獲得獨立和充分的人性。或許《紫色》可能讓女性更能認同之處也在於它所表達出來的、女性特有的與「上帝」(上帝其實是一個不確定也無須確定的對象)對話的願望,尤其是在發現與男性的對話的不可能實現之後(由於男女在感受上的差異)。

3. 求艾麗斯沃克《 紫色》中文版電子書

網路搜索最上面那個,譯本不錯。

4. 艾麗斯沃克的寫作風格是什麼

處理黑人男女之間的矛盾沖突時,深刻地剖析了他們的思想意識和心理狀態,塑造出的黑人形象既有普遍共性又富有獨特個性,並從不把黑人理想化,而是站在一種超越種族的高度,讓女性更能認同之處也在於它所表達出來的、女性特有的與「上帝」,而且她的小說中涉及同性戀題材。

5. 求愛麗絲沃克《紫色》的創作背景,要詳細點,很急!

愛麗絲·沃克1944年2月9日出
生於美國喬治亞州伊藤頓(Eatonton, Georgia)的一個非洲裔佃農家庭。1961至1963年間,她就讀於斯佩爾曼學院(Spelman
College),1965年畢業於薩拉勞倫斯學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她在1964年去非洲旅行,並開始寫詩,部分詩歌藉1968年的詩集《曾經》(Once)發表。
畢業之後,她效力於紐約市福利部門,並致力於密西西比州的民權運動。1967年,她與民權律師梅爾文·列文斯爾(Melvyn R. Levanthal)結婚,並於1969年生下了他們的女兒瑞貝卡(Rebecca)。兩人在1976年和平離婚。
20世紀70年代,沃克的寫作事業開始綻放。到1974年,她已經是《女士雜志》(Ms Magazine)的特約編輯。
沃克得到了多個寫作獎金,頒發者包括麥克杜威文藝營(MacDowell Colony)、拉德克利夫學院(Radcliffe Institute)以及古根海姆基金會(Guggenheim Foundation)等。她還在幾所大學擔任教職,並發表了大量詩集、小說和散文。
此外,她還獲得了諸多知名獎項:詩集《革命的牽牛花》(Revolutionary Petunias,1973)獲頒「莉蓮史密斯獎」
(Lillian Smith Award),該書還獲得了「國家圖書獎」 (National Book
Award)提名;1974年她獲得由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頒發的「羅森塔爾基金會獎」 (Rosenthal Foundation Award);小說《紫色》 (The Color
Purple,1982)於1983年獲得「普利策獎」 (Pulitzer Prize)。
1981年,她移居加利福尼亞州,至今她仍在加州寫作和生活。
愛麗絲·沃克的作品所涉及的主題極具普遍意義,例如:精神生存、個人認同、自由和力量,以及自我與社群的內在聯系。她把對於這些問題的關心,有力地投射到了黑人女性的經驗之中。她認為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都是男權文化所產生的後果,她要揭示它們對個人的摧殘。
她不畏涉足種族和性的禁忌,在她看來,虐待他人是一種自我憎恨的表達方式,同時也是女性的完整性在社會規范的壓力之下被迫分割的表現。沃克一再重申的觀點是:健康的自我定義應該建立在自我了解和自愛的基礎之上。
在她的作品當中,尤其在小說《紫色》之中,她把女同性戀視為自然的和令人自由的。《紫色》的主角西麗(Celie)在經歷精神死亡之後,在她的姐妹兼朋友兼愛人的指引下,獲得了理想上的重生。通過一段分享且互惠的關系,她獲得了性和精神上的覺醒,意識到自身的美麗以及個人獨立的可能。
縱觀沃克的全部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出,對她而言沒有禁忌的愛或主題。她希望那些社會常規被質疑。她的小說《擁有快樂的秘密》(Possessing
the Secret of
Joy,1992)描寫了對非洲婦女的強制割禮。她迫使讀者去分擔書中角色生理上的痛苦,但更重要的是,她突出了強行割禮給女性帶來的精神上的殘疾。這是
一種現實與暗喻的結合。
愛麗絲·沃克把女性視為在死板、束縛的性別分類中受到傷害的一群。正如她在最近的小說中所說:「快樂的秘密」就是反抗。她的所有作品都在呼籲社會必須改變,以便實現個人轉型和自我完整。
對於禁忌的抵抗其實意味著一種潛在的救贖以及感情上的維系,例如:女同性戀,它可以治癒傷痛、帶來解放。沃克的貢獻不僅在於她本人對於這些禁忌主題的表達,更在於她小說中的人物對於傳統的顛覆、對於刻板形象的突破。

6. 找一本小說《紫顏色》《紫色》艾麗斯.沃克 的

要不參考一下這個吧
http://emuch.net/journal/article.php?id=CJFDTotal-WXYS200701045
摘 要:艾麗斯·沃克的《紫顏色》堪稱黑人文學的經典之作。它通過描述黑人婦女西麗亞的順從——覺醒——抗爭——和解的成長歷程向人們傳達了和諧的思想。

一、艾麗斯·沃克和她的《紫顏色》

艾麗斯·沃克(1944- )出生在喬治亞州一個佃農家庭,大學時開始創作,憑借大量的詩歌、散文和小說躋身當代美國文學重要作家的行列。她的代表作長篇書信體小說《紫顏色》剛一出版便成為暢銷書,並為作者贏得了美國文學最重要的獎項普利策獎、美國國家圖書獎和全國書評家協會獎。《紫顏色》以一封文字稚拙的簡訊開頭,飽含著深沉的痛苦,揭示了一幅可怖的畫面,扣人心弦,發人深思。故事大約發生在上世紀20年代,時間跨度約30年,主要講述的是西麗亞的生活,同時以其妹耐蒂逃離家門後在非洲的經歷作為呼應。在美國南方喬治亞鄉村,14歲的黑人女孩西麗亞慘遭「父親」阿爾方索姦汙並兩度懷孕,兩個孩子生下後即被人抱走。之後,「父親」又將她嫁給某某先生。妹妹耐蒂不堪忍受「父親」的騷擾前來投靠西麗亞,姐夫某某先生卻企圖佔有她,未能得逞後惱羞成怒將其趕出家門。耐蒂逃脫魔掌,跟隨一位傳教士的家庭前往非洲,照顧對方的兩個孩子。此後30年西麗亞再沒聽到耐蒂的任何消息。與此同時,西麗亞過著無愛而苦難的生活。她丈夫的情人,莎格·艾弗,一位黑人女歌手身患重病,被某某先生帶回家中,在西麗亞的照料下逐漸康復並與之結下深厚的姐妹情誼。由於莎格的幫助,西麗亞發現了某某先生多年以來一直隱藏的耐蒂寫來的信件,高興地了解到妹妹還活著並且在傳教士的妻子死後嫁給了他,兩個孩子原來竟是自己的親身骨肉,被傳教士夫婦收養並長大成人。在莎格的啟發和引導下,西麗亞逐漸成熟並要求獨立,她離開某某先生,和莎格一起外出闖盪。後來,西麗亞了解到阿爾方索其實是她的繼父,她的親生父親因生意上的成功遭白人忌妒被用私刑絞死。繼父阿爾方索為了霸佔財產,對西麗亞隱瞞了實情。阿爾方索死後,西麗亞繼承她親生父親的財產,經濟上取得了獨立,同時精神上也獲得了新生。在她蒸蒸日上的時候,某某先生的生活卻日漸凄慘。西麗亞離開後,他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氣,染上了酗酒的惡習,差點因此喪命。他終於開始反省和改過,成為西麗亞的朋友。最後,耐蒂和傳教士帶著孩子從非洲回來,一家人幸福團聚。自出版以來,《紫顏色》就吸引了眾多批評家的注意力,有關評論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它主題豐富,風格獨特,評論者中有人探討書中的種族壓迫和黑人解放問題①,有人關注女權主義②,更多的人聚焦於其中的婦女主義(womanism)③,也有不少評論者談論它的語言和書信體敘事形式④,不一而足。

二、順從和失語

服從和失語是遠古以來男權意識強加在婦女頭上的鎖鏈,在古希臘的神話傳說中已有體現。例如,塞普勒斯國王皮格馬利翁(Pygmalion)愛上自己親手設計的雕像,並藉助女神的力量賦予其生命的故事或許就是後世要求女性順從的男權思想的濫觴。另一個希臘神話人物菲洛梅拉(Philomela)被姐夫蒂留斯強奸後割去了舌頭並加以囚禁的故事隱喻了婦女自古以來就飽受壓迫,備受失語症煎熬的命運。西麗亞就像菲洛梅拉一樣是個失語症患者,而使她失語的有兩種力量:白人社會和黑人男性。前者剝奪了她作為黑人的話語權,後者剝奪了她作為女性的話語權。這兩種力量最典型最集中的代表就是她的繼父阿爾方索。他是白人社會和黑人男性的結合體,是種族歧視和男權思想共同造就的怪胎,是個十足的「白化病」患者。對待白人他卑躬屈膝、討好巴結,對待黑人特別是黑人女性,他任意欺騙恐嚇、肆意侮辱。西麗亞的母親自第一任丈夫被白人絞死後就變得瘋瘋癲癲,再嫁阿爾方索後完全聽命於他,沒有絲毫的自我意識和話語權可言。母親的生活反映了婦女飽受壓迫的命運,而西麗亞的早期生活正是她母親所受壓迫的縮影。年僅14歲的西麗亞還正處在懵懵懂懂、充滿幻想的未成年期,就已經被阿爾方索多次強奸並生下兩個孩子。可憐、無知、充滿恐懼的西麗亞被繼父嫁給或者不如說倒貼一頭母牛賣給了並不愛她的某某先生為妻,替他幹家務和照顧前妻留下的一堆孩子,實際上成了他的勞動機器、打罵對象、洩慾的工具和私有財產。她沒有一點權利和自由,連選擇一件紫色衣服的權力都沒有,因為丈夫不會同意,更不會出錢為她買這種顏色鮮亮的衣服。因此,她別無選擇,只有買丈夫允許的藍色布料來穿。這代表憂郁和悲傷的藍色正象徵了西麗亞苦難的歲月。長期的壓迫和侮辱以及無愛的婚姻使西麗亞的生活暗無天日,她只有痛苦和無窮的勞作相伴,沒有一絲一毫的快樂,整個人完全物化了,既缺乏自我意識,也不敢反抗,生命之花幾乎凋謝。麻木的她只能給上帝寫信來訴說自己的苦悶和困惑。她的這種忍氣吞聲、逆來順受、麻木不仁的生存狀態直到黑人女歌手莎格的出現才有了改變。

三、覺醒和反抗

西麗亞的覺醒包括兩個方面:身體和精神,這兩方面的變化都開始於莎格到來之後。此前的西麗亞悲觀、麻木、失望透頂,在對上帝的滿心懷疑中,僅僅靠著對遠方杳無音信的妹妹的一絲牽掛而勉強活著。但在莎格前來養病的過程中,一切都改變了。莎格美麗大方、熱情奔放、自由自信,具有獨立意識,在西麗亞的悉心照料下恢復了健康,同時愛上了這位勤勞善良卻飽受壓迫的姐妹。在莎格的啟發和指導下,西麗亞開始了解自己的身體和性的奧秘,重新認識了「上帝」。莎格給了西麗亞一種歸屬感和一份刻骨銘心的感情,鼓勵和引導她走出自卑的陰影,在女性團結合作、爭取平等和自由方面為西麗亞樹立了榜樣。她首先幫助西麗亞認識自己的身體,她像母親一樣給西麗亞上了一堂生理衛生課。西麗亞從男人那裡得到的只有傷痛和恥辱,沒有絲毫的愛,而莎格和她的同性戀關系喚醒了她的性意識,以濃濃的愛意拯救了西麗亞。
莎格給予西麗亞的最大幫助是解放了她的思想。她指出,西麗亞心中的上帝只是白人的上帝,她對西麗亞說:「上帝在你心裡,也在大家心裡……上帝既不是她也不是他,而是它。」⑤她又進一步顛覆了代表男權和男性的上帝:「男人腐蝕一切,他坐在你的糧食箱上,待在你的腦子里,收音機里。他要讓你以為他無處不在。你相信他無處不在的話,你就會以為他就是上帝。可他不是。」⑥從莎格那裡西麗亞獲得了對於上帝的新的理解: 上帝即精神,上帝即自我。除了莎格之外,西麗亞身後還有耐蒂、索菲亞等黑人姐妹的支持和幫助。這是一個主要由黑人姐妹組成的強有力的黑人群體同盟,正是有了這些黑人姐妹的愛和支持,西麗亞才有了反抗壓迫的勇氣,也正是有了姐妹同盟的存在,西麗亞的反抗才具有更廣泛的和更高層次的含義。終於有一天,逐漸成熟起來的西麗亞對譏諷她的丈夫自豪地宣稱:「我窮,我是個黑人,我也許長得難看,還不會做飯……不過我就在這里。」⑦這不啻於婦女解放的宣言,向一貫自以為是、唯我獨尊的某某先生以及所有男性宣告了自己的存在,讓他們受到了震撼,徹底顛覆了男性一廂情願營造起來並沉醉其中的單極世界!
發現了自我和找到自信的西麗亞開始了抗爭:她積極爭取獨立、平等和全部做人的尊嚴。一直沉默的西麗亞爆發了!她所有的不滿和憤怒在發現某某先生隱瞞了她妹妹耐蒂寫來的信件之後終於傾瀉而出,她幾乎要殺了某某先生,但最終還是在莎格的指點下採取了明智的斗爭策略:和莎格一起離家出走,到孟菲斯去闖世界。西麗亞在發現信件之前的遭遇和希臘神話中的菲洛梅拉姐妹的境遇十分相似,她們都遭受了壓迫,都被剝奪了話語權,都受到了蒙蔽。但菲洛梅拉的故事從頭到尾都是悲劇,姐姐普洛克涅的狂怒把整個家庭帶入死亡的深淵。姐妹二人出於報復殺死了姐姐和蒂留斯所生的兒子,做成人肉餐獻給蒂留斯享用,結果惹怒了眾神,遭到了懲罰,被分別變成了麻雀和夜鶯,而同時蒂留斯也被變成了一隻戴勝科鳥。西麗亞的故事大部分是悲劇,但結尾是喜劇。在周圍女伴——尤其是莎格——的幫助下,她的狂怒最終朝良性發展。她壓抑無限的悲憤放棄了復仇的想法離家而去,憑借自己的奮斗穿上了嚮往已久的象徵尊嚴和高貴的紫色衣服。西麗亞失去的是鎖鏈,獲得的是整個世界!
四、和解

在這個男女二元的世界上,任何一方的解放都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是相對於對方而言的,徹底離開了男性,女性的解放也就無從談起。西麗亞在有意無意之中遵循了這一原則。在經濟和精神上獲得獨立和自由的西麗亞並沒有像以前爭取解放和自由的婦女那樣,以犧牲家庭為代價,或者與以丈夫為代表的男性世界徹底決裂。在以往的文學作品中不乏像西麗亞這樣具有反叛精神的婦女,這些女主人公為了追求自由和獨立,獲得自身的解放,常常不得不離家出走,拋夫棄子,其代價相當昂貴,而結果卻並不令人滿意。《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就是一例,她的出走就是反叛。美麗善良、富於犧牲精神的家庭主婦娜拉在極度傷心之餘離家出走,卻四顧茫茫,找不到歸宿。作者易卜生在該戲劇中提出了問題,但是沒能指出出路在何方。從作者所處的階級地位和生活的社會環境來看,他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答案。再如,《覺醒》中的貴婦人埃德娜在覺醒之後卻深感孤立無援,在找不到愛情和自由的情況下,最後只得拋家棄子投海而亡。這兩位頗具反叛精神的女權主義者為了自由和獨立不惜代價,實在令人欽佩。但可惜,她們由於自身所處的階級地位和社會環境的局限都不具備走向獨立的基本條件:經濟獨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勞動中去。」因為,「男子在婚姻上的統治是他的經濟統治的簡單的後果,它將自然地隨著後者的消失而消失。」⑧娜拉和埃德娜要真正取得獨立光憑一點反叛精神是不夠的。黑人婦女西麗亞成功了,她不僅具備強烈的反叛精神,還通過雙手為自己贏得了經濟獨立,這正是她身上超越前輩的最可貴之處,也是她成功的基本條件之一。她到孟菲斯後以做褲子謀生,並很快創辦了自己的褲子有限公司,為贏得自由和尊重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更值得欽佩的是,西麗亞不僅找到了自我,獲得了渴望已久的自由和獨立,而且重新贏得了男性世界。她的丈夫某某先生是黑人男性的代表,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不僅在肉體上折磨西麗亞, 而且在精神上加倍折磨她, 並在公共場合侮辱她, 對於西麗亞與妹妹耐蒂長時間的分離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以西麗亞為代表的黑人女性確實遭受著白人種族主義的歧視和壓迫。如果她的親生父親沒有被白人所害,她的人生悲劇可能就不會發生。⑨但是,縱觀全篇可以看出,她們是種族主義的間接受害者,更是黑人男性的各種邪惡行為的直接受害者。對於黑人婦女的悲慘生活,黑人男性也難辭其咎,比如阿爾方索強奸了西麗亞,並且絲毫不考慮她的意見,將她「嫁給」某某先生;受某某先生的影響,其子哈波打跑了自己的老婆索菲亞;而索菲亞的媽媽一生受盡了她爸爸的虐待。小說中某某先生與西麗亞之間的關系顯然是作者關注的重心。某某先生虐待西麗亞,拿她不當人看,西麗亞對他一度恨之入骨,欲殺之而後快。西麗亞在幾十年的時間里一直不屑於叫他的名字阿爾伯特,而代之以「某某先生」。她的離家出走對阿爾伯特打擊很大,他的生活難以為繼,為自己過去的惡行付出了代價。他痛定思痛,認真反省並悔過自新。在故事的結尾,西麗亞在他反省之後才稱他阿爾伯特,表示對他的認可。總之,西麗亞走過的是肯定——否定——再否定的曲折歷程,從完全順從男性世界開始,然後是覺醒和反抗,顛覆男權世界獲得徹底獨立,到最後又重新贏得男性世界的尊重,彷彿畫了個圓,但這回歸點就其內涵和本質而言已經遠遠高於出發點之上:在出發點上,她是奴隸和工具,除了生死不明的妹妹以外,不愛別人也不被人愛;在回歸點上,她享有自尊、自由、獨立和尊重,是完整的人,愛別人也享有周圍人的愛。

五、結 語

在文學長廊的眾多女權主義人物中,沃克筆下的西麗亞與眾不同,她不僅獲得了經濟的獨立,精神的拯救,而且回到了家鄉,與認真反省後的丈夫達成了和解,在平等的基礎上共建男女兩性相互寬容、理解、和睦共處的理想社會,重建和諧的精神家園——人類夢想中的伊甸園。另外,縱觀美國黑人文學和世界文學史,我們不難發現,許許多多經典作品中的文學人物與西麗亞都有著十分相似或者相同的經歷,比如拉爾夫·埃利森的《看不見的人》中的「我」。西麗亞所走過的順從——對抗——和解之路正是這些人物在自身與外在世界的矛盾沖突中必然要經歷的三個階段。從這個角度上講,西麗亞代表了我們每一個人,她的成長歷程也因此具有了一定的哲學意義。

① 王成宇.《紫色》與艾麗絲·沃克的非洲中心主義[J].外國文學研究,2001, (4): 30-36.
② 趙威.白人世界中的黑人女性成長歷程——淺析《最藍的眼睛》與《紫顏色》的相似性[J].大眾科學(科學研究與實踐),2007, (3): 141-142.
③ 孫薇, 程錫麟.解讀艾麗斯·沃克的「婦女主義」——從《他們的眼睛望著上帝》和《紫色》看黑人女性主義文學傳統[J].當代外國文學,2004, (2): 60-66.
④ 陳健.淺析《紫色》的書信體風格[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 (3): 58-60.
⑤⑥⑦艾麗斯·沃克.紫顏色[M].陶潔譯.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6:170,172,183.
⑧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2.
⑨ 常耀信.英國文學簡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362.

7. 艾麗斯·沃克的作品除了《紫色》和《父親的微笑之光》還有翻譯成中文的嗎

梅麗迪恩 外婆日用家當 尋找母親的花園中 等等

8. 關於艾麗斯·沃克(Alice Walker)寫的《外婆的家什》(Everyday Use)的一些疑

1) Dee 和Maggie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人,maggie是因循守舊或者說珍視傳統文化(看你從哪方面看), dee 是受到了教育和當時社會思潮的影響,可以代表追求時尚、追求新生活的黑人女性。 另外,如果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來說,maggie是superego,dee是id。
2)quilts 代表傳統黑人文化嘛,這個也可以看成是說當時被壓迫的黑人,應該如何面對自己傳統文化的小說。一種說法就是他們想保留黑人的傳統文化,覺得這是treasure.
3) grandma這里用了ambiguity,到底指的是作者的grandma,還是grandma一類人呢?這個靠自己的解讀。另外,這個your指的是誰也看你自己閱讀。

9. 求高手介紹黑人女作家alice walker

艾麗絲·沃克(Alice Walker,1944—)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歐美國家第二次婦女運動之後)美國文壇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在她的小說里生動的反映了黑人女性的苦難,歌頌了她們與逆境搏鬥的精神和奮發自立的堅強性格。為了區別於其它女權主義者,她提出了「婦女主義」(Womanism)這一獨特的思想概念。如果說婦女主義是理論,她的長篇小說《紫色》(The Color Purple)便是對這一理論的具體實踐。《紫色》自1982年發表以來,便轟動美國文壇,接連獲得了美國文學作品的三個大獎:普利策獎、全國圖書獎和全國書評家獎。艾麗絲·沃克成為獲得普立策獎的第一個黑人女作家。

艾麗斯·沃克1944年2月9日出生於南方喬治亞州的一個佃農家庭,父母的祖先是奴隸和印度安人,艾麗斯是家裡八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艾麗斯8歲時,在和哥哥們玩「牛仔與印度安人」的游戲時被玩具槍射瞎了右眼。1961年艾麗斯獲獎學金入亞特蘭大的斯帕爾曼大學學習,正趕上美國民權運動的高漲時期,她即投身於這場爭取種族平等的政治運動。1962年,艾麗斯·沃克被邀請到馬丁·路德·金的家裡做客。1963年艾麗斯到華盛頓參加了那次著名的遊行,與萬千黑人一同聆聽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的講演。艾麗斯大學畢業前在東非旅行時懷孕,當時流產仍屬非法,她經歷了一段想要自殺的痛苦時期,同時也寫下了一些詩歌。1965年艾麗斯大學畢業後回到了當時是民權運動中心的南方老家繼續參加爭取黑人選舉權的運動。在活動中艾麗斯遇上了猶太人列文斯爾,倆人克服跨種族婚姻的重重困難結為「革命伴侶」,艾麗斯再一次懷孕,但不幸的是在參加馬丁·路德·金的葬禮時因悲傷而痛失孩子。在列文斯爾的鼓勵下,艾麗斯繼續寫作並先後發表了詩集《一度》(Once,1968)和小說《格蘭奇·科普蘭的第三次生命》(The Third Life of GrangeCopeland,1970)。1972年艾麗斯到威爾斯利大學任教,開設了「婦女文學」課程,這是美國大學最早開設的女性研究課程。艾麗斯給學生介紹了大量黑人女作家,尤其是在此過程中發掘並整理了黑人女性文學先行者佐拉·尼爾·赫斯頓(Zora Neale Hurston,1891-1960)的材料。赫斯頓是30年代哈萊姆文藝復興時期的黑人女作家,其代表作為《她們眼望蒼天》(1937),但因其作品中所體現出對黑人生活及傳統的積極、樂觀態度而在抗議文學風靡的時代備受冷落。艾麗斯此時還擔任了《女士》雜志的編輯,但仍堅持寫作。1973年、1976年艾麗斯先後出版了小說集《愛與煩惱》和長篇小說《梅麗迪恩》。在《梅麗迪恩》中,艾麗斯·沃克敘述故事的才能和刻畫復雜人物形象的本領已臻成熟。梅麗迪恩在民權運動中既感到精神解放又孤立無援的矛盾心理也反映出艾麗斯自己對所經歷過的政治浪潮的深刻認識。《梅麗迪恩》的出版受到了文藝界的廣泛注意,梅麗迪恩這個重新站起來的新女性形象尤其受到女權主義者們的高度贊揚。這是艾麗斯·沃克創作的第一階段,與之一起結束的還有艾麗斯和列文斯爾的婚姻。在艾麗斯後來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找到她早年生活滯留下來的某些痛苦記憶以及她對這一段婚姻的反思。艾麗斯隨後辭去工作開始專職寫作,在舊金山,她遇上《黑人學者》的編輯羅伯特·亞倫,不久即與之共同生活。

1982年是艾麗斯·沃克的事業巔峰期,她發表了小說《紫色》(The Color Purple)。《紫色》1983年一舉拿下代表美國文學最高榮譽的三大獎:普利策獎、美國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家協會獎。1985年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將其拍成電影,當電影在艾麗斯的家鄉上演時,艾麗斯受到了家鄉人的盛大歡迎。《紫色》從此成為美國大學中黑人文學與婦女文學的必讀作品。《紫色》全書由94封書信構成。主人公西麗亞寫給上帝的信、西麗亞寫給她妹妹內蒂的信(被退回)、內蒂寫給西麗亞的信、西麗亞所愛的女人莎格給西麗亞的信。故事的背景是艾麗斯·沃克所熟悉的美國南方喬治亞鄉村,故事大約發生在二十世紀初。14歲的黑女孩西麗亞被繼父強奸,生下的兩個孩子也被繼父送走,後來西麗亞的媽媽死了,繼父再婚。西麗亞被嫁給一個已有四個孩子的鰥夫X先生,妹妹內蒂被迫逃走,輾轉到非洲。西麗亞受到X先生的百般虐待,但後來在X先生的情人莎格的愛與幫助下,逐漸轉變為一個有獨立個性的人。在藝術手法上,《紫色》採用的是傳統的書信體小說的形式。但艾麗斯·沃克突破了以往書信體的基本構思和創作原則,並不注重細節、真實,而是著力誇張、變形的手法,具有強烈的超現實性和詩意。自七十年代中期之後,美國許多重要的女作家都開始嘗試具有實驗性的對女性自我的建構和解構的小說形式,如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最藍色的眼睛》(1970)、馬麗安娜·赫瑟的《說話的房子》(1975),這些作品的出現,標志著她們對以男性為主的敘述方式(在很多方面都不能充分表現婦女生活的特徵)的傳統,以及傳統的女權主義小說的可貴反省與大膽更新。《紫色》在敘事技巧上的獨到之處還體現在艾麗斯·沃克對語言在敘事策略中的作用的充分把握,西麗亞特有的南方鄉村黑人方言(她唯一知道的語言)製造了一種直接的真實效果,但同時又將讀者與敘述者的環境有意拉開了距離——他們是局外人、陌生人,說的是另外的一種語言。通過強調西麗亞與內蒂所使用的不同的語言(內蒂受過教育的、來自外面的遙遠的世界的語言)強調敘述者的轉換,因而內蒂的信的出現也就使西麗亞有了對話的可能,使故事繼續發展下去,而且使西麗亞與上帝的對話順利地轉換到西麗亞與人的直接對話。伴隨著西麗亞的成長,西麗亞的語言和思想也越來越成熟起來。

當然,自《格蘭奇·科普蘭的第三次生命》起,艾麗斯·沃克由於對黑人男人的過激描寫而一直受到非美作家群體的強烈指責。在動盪的60年代後期,伴隨著民權運動,女權運動也空前高漲。1970年米利特的《性的政治》這一女權主義經典作品的問世,激發了一批反映女性意識覺醒的作品。女權主義小說在高峰期主要以婦女在傳統的社會結構中的各種見解為「內容」,因而,出現了大量描寫婦女的性生活和受虐待的日常事務小說,其表現比過去更為袒露,更富有同情意味,但手法上並無新穎之處,某些小說只是成功地公開了一般屬隱私的婦女生活的某些方面。在70年代中後期,女權運動開始出現分裂,激進的女權主義者排斥一切男性,主張以同性戀來解決婦女問題,但另外一些女權主義者則迅速而清醒地意識到婦女樹立新的自我來改變她們的社會形象與地位的必要性。黑人與女性作家的雙重身份,使艾麗斯·沃克和其他黑人女作家一樣,既要表現一個白人中心社會中的黑人意識,又要表現一個男性中心社會中女性意識的覺醒。艾麗斯·沃克的可貴之處在於她在處理黑人男女之間的矛盾沖突時,深刻地剖析了他們的思想意識和心理狀態,塑造出的黑人形象既有普遍共性又富有獨特個性,並從不把黑人理想化,而是站在一種超越種族的高度。她描寫的黑人男人充滿在白人社會的價值標准與理想幻滅的扭曲下失去理性、絕望、痛苦的個性,而他們的絕望與憤怒往往會轉化為對婦女的殘酷粗暴。艾麗斯·沃克鼓勵女性通過爭取自由平等的斗爭和尋求真正的自我而獲得獨立和充分的人性。或許《紫色》可能讓女性更能認同之處也在於它所表達出來的、女性特有的與「上帝」(上帝其實是一個不確定也無須確定的對象)對話的願望,尤其是在發現與男性的對話的不可能實現之後(由於男女在感受上的差異)。

艾麗斯·沃克1983年曾隨美國女作家代表團來華。除《紫色》及一兩個短篇外,艾麗斯的其他作品在中國譯介不多。她的最新小說是《在我父親微笑的光芒下》(1998),該小說採用了多重的敘事角度,講述了性與精神、父親與女兒的關系,尤其剖析了幾代人的不同觀念。評論界的反應不是很熱烈,可見艾麗斯·沃克還沒有成功地超越自我。但不管是她自己還是別的黑人女作家,超越《紫色》本來就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所以《紫色》在今天大家還在讀。可見《紫色》還在紅著。

《紫色》下載:http://www.namipan.com/d/

10. 艾麗斯·沃克的與中國

艾麗斯·沃克1983年曾隨美國女作家代表團來華。除《紫色》及一兩個短篇外,艾麗斯的其他作品在中國譯介不多。她的最新小說是《在我父親微笑的光芒下》(1998),該小說採用了多重的敘事角度,講述了性與精神、父親與女兒的關系,尤其剖析了幾代人的不同觀念。評論界的反應不是很熱烈,可見艾麗斯·沃克還沒有成功地超越自我。但不管是她自己還是別的黑人女作家,超越《紫色》本來就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所以《紫色》在今天大家還在讀。可見《紫色》還在紅著。

閱讀全文

與艾麗斯沃克短篇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本重生小說主角秦朗 瀏覽:545
都市小說完結免費豪門隱婚 瀏覽:325
抗日英雄穿越現代當醫生的小說 瀏覽:718
顧西爵小說人物名字大全 瀏覽:60
影帝重生劇本小說 瀏覽:830
小說男主角上官夜 瀏覽:49
邪瓶漫畫小說網 瀏覽:878
主角是女生的校園言情小說 瀏覽:376
悅看小說網資源分享 瀏覽:906
男主強女主弱的仙俠小說 瀏覽:992
替身女帝的逆襲小說排行榜 瀏覽:115
小說這樣寫 瀏覽:29
兩個女子穿越古代的小說 瀏覽:138
女主是網紅重生小說排行榜 瀏覽:867
擁有冒險島技能的穿越小說 瀏覽:445
千章以上的都市仙俠小說排行榜 瀏覽:658
神通板磚有聲小說鏈接 瀏覽:295
男主角叫陰陽的小說全集 瀏覽:596
總裁小說灰姑娘 瀏覽:896
葉辛周鐵有聲小說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