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列寧、高爾基、李四光、宋慶齡的短故事
列寧
1870年4月22日出生於俄國辛比爾斯克(今烏里揚諾夫斯克),是俄國共產主義革命政治家,馬克思和恩格斯事業和學說的繼承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和偉大領袖,並親自領導了俄國十月革命,成為蘇聯第一位領導人。他對馬克思主義的貢獻被普遍成為列寧主義。1924年1月21日,列寧因腦溢血去世,遺體經防腐處理後被安放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紅牆下的列寧墓中。
李四光
中國地質學家。原名仲揆,蒙古族,湖北黃岡人。曾留學日本和英國。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曾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中央研究員地質研究所所長。建國後任地質部部長、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地質力學研究所所長等。中科院地學部委員。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當選為中國科協主席,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
宋慶齡
(1893~1981年)又名宋慶琳。原籍廣東文昌,出生於上海。著名革命家、政治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名譽主席,第四、第五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宋慶齡作為影響中國近一個世紀的傳奇女性,是孫中山親屬中最傑出的代表,她繼承捍衛和發展孫中山的思想與事業,並貫穿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和社會主義革命及建設時期,建立了不朽功勛。她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至今為人們所懷念。
高爾基
(1868―1936年)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列寧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 他出身貧苦,幼年喪父,11歲即為生計在社會上奔波,當裝卸工、麵包房工人,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的課堂。他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親身經歷了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這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高爾基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也是傑出的社會活動家。
㈡ 列寧,李四光,高爾基,宋慶齡要抄的短故事
列寧小時候是一個認真學習的孩子。 列寧在學校里,每門功課都學得很好。老師講課,他用心聽。老師留的作業,他認真做。 列寧做完學校里的功課,還讀許多課外書。他常常把書里的故事講給別人聽。他愛書里那些勤勞勇敢的人,拿他們做自己的榜樣。 列寧十分愛護書。他從來不把書弄臟,也不把書到處亂扔。 列1、李四光在上學的時候,他的老師就覺得他有很多天分。一天,上對對子的課時,老師出了一道題:獨角獸。同學們一見就蒙了,有說大馬蜂的,有的說是小壁虎,還有的說是大老虎。各樣說法莫衷一是。這時,李四光想了一會兒說比目魚,同學們鬨堂大笑,老師點了點頭。他的說法也不是沒道理,因為比是成對的意思,和獨相對。
2、李四光還是個會隨機應變的人。他的原名並不叫李四光。他為什麼會改名呢?事情是這樣的。在一次考試中,他無意中在名字一欄里寫上了自己的年齡十四,他把「十」改成了「李」,心想:叫「李四」太不文雅了。於是,他開始四處張望起來,找呀找,忽然他看見了一塊牌匾上「光明正大」四個字。一想,就叫李四光吧。寧小時候就是這樣學習的。
㈢ 有關宋慶齡的故事(短篇 大約400字)
宋慶齡機智小故事
1922年6月,陳炯明在廣州叛變,要逮捕孫中山。一天晚上,他派出部隊包圍了總統府。
凌晨兩點鍾,孫中山接到秘密報告,叛變的部隊要攻打孫中山住的越秀樓了。孫中山要宋慶齡跟他一起撤離,宋慶齡想:如果和孫中山同時撤離,目標太大,很容易被敵軍發現,於是她堅持自己留下,使敵軍誤以為孫中山還在,不會過早沖進府來.這樣就能掩護孫中山秘密撒離。孫中山堅持要宋慶齡一起走,宋慶齡卻堅定地說:「中國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先生。為了中國,你先走。」
孫中山只得忍痛和宋慶齡道別。他身穿長衫,頭戴禮帽,肩背葯箱,化裝成去急診的醫生,由護衛帶著出了總統府,避過叛軍,平安地登上了永豐兵艦。按照和宋慶齡事先約好的信號,鳴炮三聲,表示平安到達。炮聲傳到了越秀樓,宋慶齡放心地對身邊的人說:「先生平安了。」大家這才鬆了一口氣。
凌晨兩點半,叛軍果然開始向越秀樓進攻,槍炮聲不斷。越秀樓上的五十餘名衛士奮勇抗擊四千餘名叛軍。一直堅持到早上八點鍾,宋慶齡認為自己再留在這里已經沒有意義了,才決定沖出包圍圈。這時,叛軍殺進了總統府,府內士兵向外沖,一片混亂。宋慶齡化裝成士兵由衛士護衛沖出大門。遇到叛軍阻攔,宋慶齡急中生智,打開手裡的包袱,把錢物撒在地上,叛軍立刻哄搶起來,宋慶齡和衛士乘機逃了出來。他們剛走不多遠,忽然發現前面街道拐彎處過來幾個敵兵,宋慶齡和衛士們立刻躺在街上的死屍中間,騙過了敵兵。等敵兵走遠後,他們連忙爬起來,藏到一戶人家去,才躲過了這次危險。
最後,宋慶齡和衛士們也終於安全到達了永豐艦,和孫中山會合了。在場的人無不佩服宋慶齡的機智勇敢。
㈣ 宋慶齡的簡短故事
1、誠實守信
宋慶齡小時侯,全家要到伯伯家做客,走到大門時,宋慶齡突然停下腳步。因為已經答應過小珍今天上午教她疊花籃。小珍是宋慶齡的同學。父親讓以後再教她吧,宋慶齡說不行,跟她約的今天,因為她你說過,做人要守信用。要是我忘記了約會,明天向她道歉是可以的。
可是,她並沒有忘記,她認為不能言而無信,於是便獨自一個人留在了家裡。
2、愛國之情
宋慶齡15歲,她被父母送到美國留學,宋慶齡是個文靜而愛沉思的女孩子。她學習非常勤奮,尤其是想到將來要為窮苦的祖國人民做事時,她就更加刻苦地學習。
有一次,班裡要討論歷史方面的問題,她認真地收集資料,認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備。 在討論會上,一位美國學生站起來發言。他說:「我認為,歷史的發展是難以估計的,你們看,那些所謂文明古國,譬如亞洲的中國,已經被歷史淘汰了。人民的希望在歐洲、在美洲。在我們這里。」
這時,坐在前排的宋慶齡不以為然地搖了搖頭。她緊縮雙眉,耐心地聽者美國同學的發言。那位同學剛講完,宋慶齡就站了起來。教室里立刻靜下來了,宋慶齡顯得有些激動,但她仍然用柔和的聲調說:「歷史確實是在不斷變化的,但它永遠屬於億萬大眾。
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沒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說中國像一頭沉睡的獅子,但它決不會永遠的沉睡下去。總會有一天,東亞睡獅的吼聲將震動全世界!因為它有廣闊的土地,勤勞的人民,悠久的歷史,富饒的物產,有無數革命志士,為了它的振興在進行著艱苦卓絕的斗爭!」
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大家交口稱贊:「說得好,以理服人。」「這些話多麼有力量!」 宋慶齡雖然身在國外,但她時時刻刻關心著國內的情況,她常對同學說:「我不能忘掉中國,我對祖國充滿了理想和希望!」

3、孫中山和宋慶齡的愛情故事
宋慶齡從美國畢業後,第二天就由父親和姐姐陪著去拜訪孫中山,。宋慶齡見到孫中山,極為興奮,她也加入了父親與姐姐的行列,協助孫中山處理英文信件。1914年9月做了孫中山的秘書。
她幫助孫中山所做的工作,完全是爭取平民的自由和幸福,她充分了解孫中山內心所懷的熱忱。 宋慶齡凝視著孫中山:「有一件事我要曉得,你願不願和我永遠在一起?我知道你結過婚,但那已經過去,與目前的事情不發生關系。
記得我小時候聽你講過:『要是我不為一件偉大的事業而生存,那麼我的生命便毫無意義』。現在我要知道的只有一件事:你要不要我做你的妻子,永遠幫你做革命工作。 1915年6月,宋慶齡特地為她和孫中山的婚事返回上海徵求父母的同意,但是找到父母的強烈反對,於是被父親軟禁在家。
好在看管宋慶齡的女僕心疼她,趁買菜的機會秘密給孫中山發了一封信,孫中山才得知宋慶齡被軟禁的情況,派朱卓文到上海營救宋慶齡。 宋慶齡給父母寫好了留言條。去了東京。
1915年10月25日,宋慶齡逃到日本的第二天,49歲的孫中山與22歲的宋慶齡在律師和田瑞家舉行了婚禮,簽訂了婚姻誓約書。
4、聰明機智
1922年6月,陳炯明在廣州叛變,要逮捕孫中山。一天晚上,他派出部隊包圍了總統府。 凌晨兩點鍾,孫中山接到秘密報告,叛變的部隊要攻打孫中山住的越秀樓了。
孫中山要宋慶齡跟他一起撤離,宋慶齡想:如果和孫中山同時撤離,目標太大,很容易被敵軍發現,於是她堅持自己留下,使敵軍誤以為孫中山還在,不會過早沖進府來.這樣就能掩護孫中山秘密撒離。孫中山堅持要宋慶齡一起走,宋慶齡卻堅定地說:「中國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先生。為了中國,你先走。」
孫中山只得忍痛和宋慶齡道別。他身穿長衫,頭戴禮帽,肩背葯箱,化裝成去急診的醫生,由護衛帶著出了總統府,避過叛軍,平安地登上了永豐兵艦。按照和宋慶齡事先約好的信號,鳴炮三聲,表示平安到達。
這時,叛軍殺進了總統府,府內士兵向外沖,一片混亂。宋慶齡化裝成士兵由衛士護衛沖出大門。遇到叛軍阻攔,宋慶齡急中生智,打開手裡的包袱,把錢物撒在地上,叛軍立刻哄搶起來,宋慶齡和衛士乘機逃了出來。
他們剛走不多遠,忽然發現前面街道拐彎處過來幾個敵兵,宋慶齡和衛士們立刻躺在街上的死屍中間,騙過了敵兵。等敵兵走遠後,他們連忙爬起來,藏到一戶人家去,才躲過了這次危險。 最後,宋慶齡和衛士們也終於安全到達了永豐艦,和孫中山會合了。在場的人無不佩服宋慶齡的機智勇敢。
5、捐獻房屋、汽車和稿費
192宋慶齡8年,宋藹齡出資在廬山興建一幢別墅,贈送給大妹宋慶齡,供她來山休息之用。宋慶齡在解放前曾三上廬山,都是住在這幢別墅里。
1953年7月,她到江西視察工作,特地來到闊別18年的廬山舊居――河西路51A號私墅,看了後,滿意地說:「我這幢房子保護得很好。現決定從今天起,將此房交給國家,由廬山管理局統管。」
翌日又叫秘書向管理局補繳了從1949年至1953年的房地產稅,並補發了看房工人的工資。接著,宋慶齡又在省、地為她舉行的茶會上表示:「登山公路通車了,廬山管理局沒有小車,我這次帶來的一部黑色福特小轎車,也贈送給管理局使用,作為我在建國後首次來山留下的紀念。」
㈤ 宋慶齡的故事有哪些
1,一次,媽媽給小慶齡講了「自食其言」的故事:春秋戰國時,魯哀公的身邊有一個重臣叫孟武伯,他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說話不算數。因此,魯哀公對他很不滿。一天,哀公舉行宴會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寵 臣鄭重也參加這次宴會。
孟武伯向來不喜歡鄭重,在宴會上借機出鄭重的洋相,便問道:「鄭先生怎麽長得越來越胖了?」哀公聽到後,便插嘴道:「一個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諾言,當然會長肥呀!」在座的大臣一聽就知道哀公並不是批評鄭重,是在暗中指責孟武伯說話不算數。
媽媽的故事是教育她說話要算數,要謹守諾言。對此小慶齡銘記心間。一個星期天,宋耀如准備帶著全家去朋友家做客,孩子們大都穿好了禮服就要出發了,只有宋慶齡仍在鋼琴前彈奏著那動聽的旋律。母親喊道:「孩子們快走吧,伯伯正等著我們呢!」
聽到媽媽的喊聲,宋慶齡立即合上琴蓋,跑出房間,拉著媽媽的手就走,剛邁出大門,突然又停住了腳步。「怎麽呀?」一旁的宋耀如看到慶齡停住了腳步,不解地問道。「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慶齡有些著急地說。「為什麽不能去,孩子?」倪桂芝望著女兒說。
「媽媽,爸爸,我昨天答應小珍,今天她來我家,我教她疊花。」慶齡說。「我原以為有什麽非常重要的事情呢?這好辦,以後再教她吧!」父親說完,便拉著慶齡的手就走。「不行!不行!小珍來了會撲空的,那多不好呀!」慶齡邊說邊把手從父親的大手裡抽回來。
「那也不要緊呀!回來後你就到小珍家去解釋一下,並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疊花不也可以嗎?」媽媽說。「不!媽媽,您不是常說要信守諾言,我答應了別人的事,怎麽可以隨意改變呢?」宋慶齡不停地搖著頭說。
「我明白了,我們的羅莎蒙黛是一個守信用的孩子,不能自食其言是嗎?」媽媽望著慶齡笑了笑,接著說:「好吧,那就讓我們的羅莎蒙黛留下吧!」宋耀如夫婦放心不下家中的小慶齡,在客人家吃過中午飯,就提前匆匆地回到家中。
一進門,宋耀如高聲喊道:「親愛的羅莎蒙黛,你的朋友小珍呢?」宋慶齡回答說:「小珍沒有來,可能是她臨時有什麽急事吧!」「沒有來,那我的小羅莎蒙黛一個人在家該多寂寞呀!」倪桂芝心疼地對女兒說。
「不,小珍沒有來,家中雖然只有我一個人,但是我仍然很快活,因為我信守了諾言。」宋慶齡辯解道。聽了小慶齡的話,宋耀如夫婦滿意地點了點頭。
2,1908年,宋慶齡15歲。這一年,她被父母送到美國留學,進了喬治亞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學。宋慶齡是個文靜而愛沉思的女孩子。她學習非常勤奮,尤其是想到將來要為窮苦的祖國人民做事時,她就更加刻苦地學習 。
有一次,班裡要討論歷史方面的問題,她認真地收集資料,認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備。宋慶齡小時候的故事
在討論會上,一位美國學生站起來發言。他說:「我認為,歷史的發展是難以估計的,你們看,那些所謂文明古國,譬如亞洲的中國,已經被歷史淘汰了。人民的希望在歐洲、在美洲。在我們這里。」
這時,坐在前排的宋慶齡不以為然地搖了搖頭。她緊縮雙眉,耐心地聽者美國同學的發言。那位同學剛講完,宋慶齡就站了起來。教室里立刻靜下來了,宋慶齡顯得有些激動,但她仍然用柔和的聲調說:「歷史確實是在不斷變化的,但它永遠屬於億萬大眾。
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沒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說中國像一頭沉睡的獅子,但它決不會永遠的沉睡下去。總會有一天,東亞睡獅的吼聲將震動全世界。
因為它有廣闊的土地,勤勞的人民,悠久的歷史,富饒的物產,有無數革命志士,為了它的振興在進行著艱苦卓絕的斗爭!」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大家交口稱贊:「說得好,以理服人。」「這些話多麼有力量。」
3,1922年6月,陳炯明在廣州叛變,要逮捕孫中山。一天晚上,他派出部隊包圍了總統府。凌晨兩點鍾,孫中山接到秘密報告,叛變的部隊要攻打孫中山住的越秀樓了。
孫中山要宋慶齡跟他一起撤離,宋慶齡想:如果和孫中山同時撤離,目標太大,很容易被敵軍發現,於是她堅持自己留下,使敵軍誤以為孫中山還在,不會過早沖進府來。
這樣就能掩護孫中山秘密撒離。孫中山堅持要宋慶齡一起走,宋慶齡卻堅定地說:「中國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先生。為了中國,你先走。」孫中山只得忍痛和宋慶齡道別。
他身穿長衫,頭戴禮帽,肩背葯箱,化裝成去急診的醫生,由護衛帶著出了總統府,避過叛軍,平安地登上了永豐兵艦。按照和宋慶齡事先約好的信號,鳴炮三聲,表示平安到達。炮聲傳到了越秀樓,宋慶齡放心地對身邊的人說:「先生平安了。」大家這才鬆了一口氣。
凌晨兩點半,叛軍果然開始向越秀樓進攻,槍炮聲不斷。越秀樓上的五十餘名衛士奮勇抗擊四千餘名叛軍。一直堅持到早上八點鍾,宋慶齡認為自己再留在這里已經沒有意義了,才決定沖出包圍圈。這時,叛軍殺進了總統府,府內士兵向外沖,一片混亂。宋慶齡化裝成士兵由衛士護衛沖出大門。
遇到叛軍阻攔,宋慶齡急中生智,打開手裡的包袱,把錢物撒在地上,叛軍立刻哄搶起來,宋慶齡和衛士乘機逃了出來。
他們剛走不多遠,忽然發現前面街道拐彎處過來幾個敵兵,宋慶齡和衛士們立刻躺在街上的死屍中間,騙過了敵兵。等敵兵走遠後,他們連忙爬起來,藏到一戶人家去,才躲過了這次危險。最後,宋慶齡和衛士們也終於安全到達了永豐艦,和孫中山會合了。
4,宋慶齡的別墅位於廬山牯嶺東谷的蒼松翠柏之中,始建於十九世紀末,為二層石木結構的美式建築。1953年8月中旬的一天,宋慶齡特地去看自己的廬山別墅舊居河西路51A號私墅。
她看到十幾年過去了,舊居被這里的工作人員整修得很好。於是滿意地說:「我這幢房子保護得很完好啊。」隨即,宋慶齡客氣、謙遜地對管理局的領導和工人師傅表示了衷心的感謝。
接著,宋慶齡深思熟慮地又對廬山管理局黨 委書記沈堅說:「我決定將這棟小樓交 給國家,由管理局統一管理,為來廬山休養的英模提供方便。我個人不再需要它了。」
第二天上午,宋慶齡指派秘書前往管理局房管科上繳了別墅的房產證明。又叫秘書向管理局補繳了從1949年至1953年的房地產稅,並補發了看房工人的工資。秘書還代表宋慶齡表達了請廬山收回別墅服務於人民的心願。
1980年8月的一天,宋慶齡收到廬山管理局的一封信。信上請求她允許他們將其房產拆除,他們想要另蓋別墅。宋慶齡很快讓她的辦公室寫了回信。信中表示這房子解放後就交 給人民政府了。對於房子的維修或是改造,一切由當地政府決定。

5,1915年10月,宋慶齡從東京回來已經3個多月了,她的父母不僅反對她和孫中山結合,甚至把她軟禁在家中,還為她匆忙地另擇門婿。宋慶齡感到十分惆悵,她整天沉默寡言,或在自己的房間里悶坐,或在屋子裡踱來踱去。
一天傍晚,宋慶齡趁著身邊無人,趕緊開始收拾衣服,准備去東京找孫中山。忽然,窗外響起了腳步聲,她抬起頭來,看見了母親的身影。這些天來,宋慶齡的母親變得非常憂郁,看上去蒼老了許多。
宋慶齡深愛自己的母親,而在母親倪桂珍的心目中,宋慶齡是最受家人喜愛、最穩重、最聰明的孩子。多年後,宋慶齡對友人說:「我當時的確曾一度拿不定主意,下不了決心。
畢竟,父母養活了我,付出了辛勞,如果我離他們而去,會使他們失望和痛苦。但是我十分崇敬孫中山,非常想和他一起去探索救國富民之路,這恰似一團火在自己心中燃燒著,無論怎樣也無法撲滅。」
宋慶齡望著母親的身影,心裡糾結著,猶豫著,難道就這樣離開善良的母親遠走高飛?她抱著正在收拾的衣服,淚水噗噗地往下掉。
但是,為了實現自己的追求,為了和孫中山一起開創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宋慶齡含著淚水作出了決定。那天晚上,她在女傭的幫助下跳窗逃了出去。之後,她乘坐海輪離開上海,向日本奔去。㈥ 宋慶齡小故事短一點
1893年1月27日,宋慶齡誕生在上海一個牧師兼實業家的家庭。她的父親作為孫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個啟蒙老師。少年時代,她即負笈異域,在美國接受了「歐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義的洗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專制統治,使她對祖國的獨立、自由、民主和富強滿懷憧憬。父親源源寄來的書信與剪報資料,在她的心中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架起了橋梁。然而,共和國在搖籃中被扼殺,革命的大潮已經消退,宋慶齡學成歸國改革和建設祖國的抱負無由施展。她徑直到流亡的革命黨人集中的東京,不久即擔任了孫中山的助手,開始了她長達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25日,宋慶齡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決定與流亡中的孫中山結婚,以堅定的步伐毫不猶豫地跟隨孫中山踏上捍衛共和制度的艱苦鬥爭歷程。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奮斗、救中國」的囑託交給了宋慶齡和他的同志。
孫中山與宋慶齡 1927年8月,宋慶齡出訪蘇聯,以後旅居歐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幾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大國,研讀了馬克思的著作,與流亡歐洲的許多中國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國革命的核心問題——土地和農民問題,思想上有了質的飛躍。
當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不斷擴大,民族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的時候,宋慶齡迅速作出科學的判斷和正確的決策,認為「國難當頭、應該盡棄前嫌。必須舉國上下團結一致,抵抗日本,爭取最後勝利。」她關於全國團結抗戰的思想,與克服了 「左」傾教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戰略方針是相一致的。她並且為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搭橋鋪路,起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宋慶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宋慶齡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宋慶齡長期承擔了大量的國務活動。與此同時,她把許多精力投入婦女與兒童的文化、教育、衛生與福利事業中。之後她一直擔任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和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主席職務。1950年,她被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 1952年,被選為亞洲及太平洋聯絡委員會主席。
1954年9月宋慶齡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1959年4月7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宋慶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她再次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她再次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78年2月第五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連任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80年8月3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擔任大會執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慶齡患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惡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慶齡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1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榮譽稱號。1981年5月29日20時18分病逝於北京。
㈦ 有關宋慶齡與孫中山的故事(短的50字左右,不要愛情故事)謝謝啦!
自己寫自己寫自己寫自己寫
㈧ 宋慶齡發表了什麼小說
田間
㈨ 徵集關於孫中山和宋慶齡愛情的詩歌和短篇散文...越多越好..謝謝..急用
1
一九一三年,日本橫濱,剛從美國威斯里安女子學院文學系畢業的宋慶齡在父親和姐姐的帶領下去拜訪孫中山,宋慶齡對這位革命家早已仰慕已久,如今相見自然滿是歡喜和興奮,相聊甚歡。這一年,宋慶齡二十歲。孫中山四十七歲。這段跨度長達二十七歲的年齡差,往後會成為他們愛情路上的第一道鴻溝。
此次拜訪孫中山其實還有另一件事,那就是此時已經擔任孫中山秘書三年的宋靄齡即將與孔祥熙結婚,那接下來秘書的人選成了問題,酌情之下便介紹宋慶齡接替姐姐繼續擔任孫中山的秘書,宋慶齡也應許,短暫的回國之後她便回到日本,陪在孫中山身邊。宋靄齡不會想到往後自己的妹妹會義無反顧地愛上眼前的這個男人。
2
大多數的愛情,都是從愛慕開始,對方身上的某些特質讓你深深迷戀無法自拔,從愛慕走到愛情,宋慶齡的少女心讓她相信有了愛,就有了一切。就像她深情地對孫中山說道:「有一件事我要曉得,你願不願和我永遠在一起?我知道你結過婚,但那已經過去,與目前的事情不發生關系。 現在我要知道的只有一件事:你要不要我做你的妻子,永遠幫你做革命工作。」
「 我已經老了 」這是孫中山的回答,一種掙扎與無奈。他作為一個長者,考慮的自然比宋慶齡要多,滿是躊躇。年齡是他心中無法跨越的鴻溝,自己的家庭還有社會輿論是他不可忽略的因素,另外這件事宋慶齡的父親宋嘉樹是絕不會同意的。
3
一九一五年十月,宋慶齡回到上海向父母坦白,表示要嫁給孫中山。果如其然遭到了極力的反對,這件事對宋嘉樹的沖擊可想而知。母親倪桂珍更是聲淚俱下地勸說宋慶齡放棄,畢竟年齡實在相差太大,孫中山的兒子孫科比宋慶齡還大兩歲。但宋慶齡依舊不為所動,堅定要嫁,父母無奈之下只能把她軟禁在家嚴加看管。
孫中山也並非是讓宋慶齡獨闖難關,宋嘉樹夫婦擔心的流言蜚語孫中山也在竭力處理,早在九月的時候,孫中山派人把原配夫人盧慕貞接到日本,希望能和平離婚,免除後顧之憂,盧慕貞表示同意。同時早在宋慶齡回國之前孫中山就寫信給宋嘉樹探口風,信中隱晦地說宋慶齡最近愛上了一個叛逆者,如果她與這個叛逆者在一起的話,以後可能會母儀天下,你怎麼看待這事?信中孫中山自然不會說這個叛逆者就是他自己。宋嘉樹回信說難以置信,他相信自己的女兒是不會跟一個叛逆者談戀愛的,請孫先生放心。
孫中山看完很憂傷。
當得知宋慶齡被軟禁後,孫中山派了秘書朱卓文趕到上海營救,剛開始是希望能通過談的方式讓宋家鬆口,但收效甚微,情急之下宋慶齡決定離家出走,終於做了這個艱難的決定,在一天夜裡,宋慶齡趁著家人熟睡,打開房門急促離去,朱卓文早已在門外等候,夜幕下汽車急速向碼頭駛去,踏上了去往東京的輪船。在她打開房門離家的那一刻,她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如宋慶齡自己言:「 能與他結婚,即使第二天死去亦不後悔。」,但這一走,留給父母的則是無盡的痛苦和眷戀,怎麼不愧疚。
4
一九一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日本結婚。 這一年,孫中山四十九歲,宋慶齡二十二歲。 當宋嘉樹夫婦得知女兒離家出走從上海趕來東京的時候,木已成舟,無奈只能接受現實,選擇了妥協。「 我的不懂規矩的女兒,就託付給你了,請千萬多關照。」宋嘉樹夫婦依舊送了一套古樸的傢具和一襲綉有一百個兒童的被面給宋慶齡做嫁妝,可憐天下父母心,人見猶憐。
一九二二年六月十六日,陳炯明兵變,炮轟位於廣州觀音山的總統府,驅離孫中山,此時的宋慶齡已懷有身孕,情況十分危急,她對孫中山說 「 中國可以沒有我,但不可以沒有你!」 結婚時孫中山送給她一把手槍,手槍配了二十顆子彈,十九顆給敵人准備,最後一顆危急時留給自己,她隨時做好了犧牲的准備,好在安全脫險。但由於過度緊張而流產,也正是因為這次流產,導致宋慶齡終生不孕。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一日,北上和談的孫中山病情加重,彌留之際放心不下宋慶齡,不斷對身邊的家人講說要善待孫夫人,「 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之書籍,衣物、住宅等,均付與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 翌日,孫中山離世。
㈩ 《宋慶齡和她的保姆》的作者
柯岩,女,滿族,當代兒童文學作家,女詩人。
原名馮愷,原籍廣東南海,1929年7月14日生於河南鄭州。1949年起,先後在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任專職編劇,曾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專職駐會作家,兼任多種刊物編委或顧問及一些高校的客座教授。
1947年在湖北希理達中學校校刊上發表第一篇小說《我的同窗》,1956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小兵的故事》。1965年以前,主要從事兒童文學創作。1976年以來,創作大量詩歌、小說、報告文學,多次獲全國各地的文學獎。有些作品被譯為英、法、俄、德等多種外國文字,還收入大、中、小學教材。其中的詩歌《周總理,你在哪裡》,以真摯的情感,表達了人民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懷念,打動了無數人的心。《長篇小說》尋找回來的世界》,及據此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因第一次涉及青少年犯罪這一問題,被譽為中國失的「教育詩」。其作品充滿生活情趣,構思精巧,富有詩意和哲理,身受廣大讀者歡迎。
網上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