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武媚娘傳奇中李恪的結局是怎樣的
武媚娘傳奇中李恪被長孫無忌以謀反的罪名陷害至死,後平反,是被冤死的。
李恪,生於武德二年(619年),薨於永徽四年(653年3月6日),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諸多兒子中最賢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為太子,但遭到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而作罷。《毛澤東點評二十四史》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1)李恪傳奇有聲小說擴展閱讀:
李恪(619-653年),唐朝宗室,祖籍隴西狄道,唐太宗李世民與 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排行第三 。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封長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漢中郡王。貞觀元年(627年),晉封漢王。貞觀二年(628年),改封蜀王,同時被授予益州大都督。貞觀十一年(637年),封為吳王,改授安州都督。
永徽元年(650年),官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652年),加授太子太師。永徽四年(654年),因牽扯進房遺愛謀反案中,李恪被長孫無忌誣陷致死。
神龍元年(705年),李恪平反昭雪,追贈司空、並重新以親王禮改葬。
升元三年(939年),南唐烈祖李昪追謚李恪為 孝靜皇帝,廟號 定宗。
正史評價
《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史臣曰: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辯悟,為長孫無忌忌嫉,離間父子,遽為豺狼,而無忌破家,非陰禍之報歟?
《舊唐書.太祖、代祖諸子列傳》:無忌、遂良銜不協之素,致千載之冤。永徽中,無忌、遂良忠而獲罪,人皆哀之。殊不知誣陷劉洎、吳王恪於前,枉害道宗於後,天網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
《新唐書.長孫無忌列傳》:噫,使長孫不逐江夏、害吳王,褚不譖死劉洎,其盛德可少訾乎!
《大唐故朗陵郡王墓誌銘並序》:昔吳王帝之愛子,朝望攸歸,雖魏武憐才,方之多愧,漢皇許善,對我何階。然優寵特殊,各萌斯構。讒人發於左戚,妖迭兆於中台。桂折小山,蘭枯長圾。
《李恪第四女信安縣主墓誌銘》:(缺兩字)睿族,肇跡於殷時,鳳翥龍興,克昌於明代。遠則垂芳萬古,近則啟聖千齡。國史為祥,斯可略而稱也。昔文帝升遐之後,高宗踐位之初,吳王以英傑親賢,酒(久)為權臣所疾,讒言罔極,非命而薨。
㈡ 武媚娘傳奇中吳王李恪是怎麼死的
《武媚娘傳奇》中,吳王李恪是被長孫無忌忌憚誣陷致死的。
李恪是李世民眾多兒子中文韜武略最為出眾的一個,母親是前朝公主楊淑妃,而李恪也算是隋煬帝的後裔。李恪本性心機深沉,有個非常遠大的計劃:造反為王。
大唐名將薛萬徹一直跟隨李恪遠征打仗,後來回到大唐投向李恪出入朝廷,並支持李恪謀反,一起殺入朝廷。
淑妃逝世後,李恪遠離了長安。此間,李恪費盡心思得到李治的信任,只為有朝一日能夠回到長安。吳王李恪有滿腹詩書經綸,文韜武略卻無處發揮,還未來得及造反,便被長孫無忌誣陷,定以謀反的罪名給陷害之死。
而長孫無忌之所以陷害吳王,是因為當初李世民有意定李恪為太子,但長孫無忌強烈反對,李治繼位後,長孫無忌為穩定朝綱,以防李恪造反奪位,先發制人,害死了吳王李恪。

(2)李恪傳奇有聲小說擴展閱讀:
歷史上真實的李恪:
李恪,生於武德二年(619年),薨於永徽四年(653年3月6日),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諸多兒子中最賢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為太子,但遭到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而作罷。高宗李治即位後,李恪被長孫無忌以謀反的罪名陷害至死。
神龍元年(705年),平反昭雪,追贈司空,後恢復吳王爵。
毛主席曾經評價李恪為「英物」,為李世民不立李恪為太子而感到惋惜。李恪之母楊妃是隋煬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瑋、李琨、李璄。《毛澤東點評二十四史》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
㈢ 武媚娘傳奇中吳王李恪的結局是怎麼死的
【85集9分47秒字幕:永徽四年,高陽公主謀反,與其同黨房遺愛、薛萬徹等人一同被誅殺,吳王李恪被此案牽連,於神龍元年平反昭雪。】被此案牽連:說明李恪已被殺。平反昭雪:說明是冤死的。
《武媚娘傳奇》劇中的李恪其實是李世民眾多兒子中文韜武略最為出眾的一個,他的母親就是前朝公主楊淑妃,親生父親是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楊淑妃後來才告訴李恪的),而李恪其實也算是隋煬帝的後裔。李恪本性並非看淡名利不爭不搶,實則是心機深沉穩重的一個人,時刻等待著機會准備厚積薄發,在設壇祭奠李承乾與李治喝酒暢談的時候去,我以為他要猶豫了,實則沒有。李恪的心中一直就有一個非常遠大的計劃,這個計劃就是造反稱帝,一直沒有實施只是因為自己庶出,而且母親又是前朝公主的。在目睹了太子李承乾逼宮造反未果,魏王李泰密謀造反失敗,經歷了李世民駕崩和李治登基之後,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計劃,後來聯合高陽公主等人試圖奪權篡位,無奈最終高陽事情敗露被殺,自己也受到了牽連。
在李恪的計劃中起到關鍵性作用的便是淑妃娘娘的長史楊青玄,淑妃娘娘逝世後,楊青玄就跟隨吳王李恪,為了能更好的實施自己的計劃,還一起遠離了長安往安州駐守。在此期間,李恪費盡心思得到李治的信任,離開長安就是為了麻痹李治,使李治降低對自己的注意和防範,為有朝一日能夠回到長安。而有勇有謀的楊青玄此時就成為了吳王的得力助手,不僅出謀劃策,還武功高強,又盡心盡力的效忠楊家,也正是楊青玄在關鍵時刻為吳王擋箭,為吳王籠絡朝野上的文臣武將。此等女子真是世間難得。
吳王李恪其實最後也成了政治的犧牲品,有滿腹詩書經綸,文韜武略卻無處發揮,英雄又怎敢居於人下,只是還未來得及造反 ,便被長孫無忌誣陷,定以謀反的罪名給陷害至死。而長孫無忌之所以陷害吳王,是因為當初李世民有意定李恪為太子,但長孫無忌強烈反對,李治繼位後,長孫無忌為穩定朝綱,以防李恪造反奪位,先發制人,害死了吳王李恪。
【第84集】 李恪與高陽公主即將謀反:
長孫無忌伏案閱卷,陳大人送了一封書信給長孫無忌,長孫無忌看完書信心中不由一緊,陳大人在信中提醒長孫無忌提防吳王李恪造反。雉奴喝醉了酒蘇醒過來,武媚娘坐在床邊照顧雉奴,雉奴一覺睡醒猛然記起還有許多奏摺沒有批閱。皇後勸說蕭妃一起喝下毒葯自殺,只要兩人願意自殺其它親人方能逃過一劫,皇後已經不想再活在世上只想盡快結婚自己的生命,蕭妃在皇後勸說下同意喝毒酒自殺,兩個女人拿出毒酒喝下肚中死在冷宮中。太監王德來到雉奴身邊宣布皇後與蕭妃已經自殺,雉奴聽完王德的話面色平靜沒有露出過多的悲痛,皇後與蕭妃挖苦心思想除掉武媚娘,雉奴早就對兩人產生了殺念,兩人識趣的喝下毒酒自殺,雉奴僅是怔了一下沒有露出過多的悲痛。長孫無忌多年以來一直干涉雉奴的權力,雉奴決定與李恪聯手逼長孫無忌辭官不再參政,長孫無忌猜到了雉奴的心思主動辭官,雉奴與李恪見面將長孫無忌辭官的事情說了出來。本來雉奴打算與李恪聯手逼迫長孫無忌退位,結果長孫無忌主動退位省下了雉奴與李恪聯手的時間。李恪秘密與高陽公主見面,高陽公主叮囑李恪尋找機會造反,李恪在高陽公主的叮囑下做好造反准備。武媚娘得知長孫無忌已經辭官,心中升起不安找到雉奴談起李恪,李恪表面上對雉奴非常尊敬,其實暗中已經計劃在造反,高陽公主很有可能是李恪造反的幫手,武媚娘提醒雉奴不能掉以輕心,長孫無忌多年以來一直懷疑李恪造反,武媚娘希望雉奴能找長孫無忌幫忙,長孫無忌在朝中權力蓋天完全有能力幫助雉奴鎮壓李恪。雉奴在武媚娘的勸說下找長孫無忌秘談,長孫無忌其實是想引誘李恪露出真實面目所以才辭官,如果李恪真的以為長孫無忌已經辭官,一定會露出真實面目舉兵造反。雉奴與長孫無忌在房中秘談之時,武媚娘站在門外傾聽。
【第85集】 高陽公主被武媚娘處決
雉奴與長孫無忌在房中秘談之時,武媚娘站在門外傾聽。高陽公主來到辯機墳前做好造反准備,多年以來高陽公主為了替辯機復仇不惜殺害武媚娘的兩個孩子,武媚娘已經知道高陽公主是殺子兇手,高陽公主撲到辯機的墓碑前內心非常矛盾心知自己已經成為一個狠毒之人。在辯機的墳墓面前哭述完畢,高陽公主騎馬帶兵造反,房遺愛跟著高陽公主一起殺向雉奴,保護雉奴的禁軍與高陽公主為首的反軍血戰。長孫無忌找到一個老將軍想說服老將軍支援雉奴,武媚娘拿著老將軍夫人隨身攜帶的玉佩找到老將軍,老將軍見武媚娘手中有夫人的玉佩,吃了一驚拔劍對准武媚娘,武媚娘面對老將軍手中的寶劍面不改色,長孫無忌臉上升起焦急提醒老將軍不要胡來。武媚娘面色平靜提醒老將軍必須出兵支援雉奴,雉奴情況危急隨時有可能被高陽公主劫持,如果老將軍不出手支援雉奴,武媚娘的手下就會殺掉老將軍的夫人以及所有相關之人。老將軍在武媚娘的威脅下出兵支援雉奴,雉奴在老將軍及時支援下擒獲房遺愛。
(字幕:永徽四年,高陽公主謀反,與其同黨房遺愛、薛萬徹等人一同被誅殺,吳王李恪被此案牽連,於神龍元年平反昭雪)
一年後,雉奴決定處決房遺愛,高陽公主主動向雉奴認錯,雉奴沒有怪罪高陽公主只想處決房遺愛。三日過後,房遺愛被押往刑場,行刑之前房遺愛左看右看像是在等人,行刑官員提醒房遺愛有遺言趕緊寫下,房遺愛無心寫遺書非常希望高陽公主出現,高陽公主沒有來刑場送房遺愛最後一程,房遺愛被行刑官處決。高陽公主捧著辯機的骨灰准備逃離王宮,武媚娘來到樹林裡面攔住高陽公主,高陽公主雖然心中已經產生懼意,但依然扮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提醒武媚娘不能殺她,雉奴的兄弟姐妹死的死走的走,高陽公主已經是雉奴唯一的妹妹,如果武媚娘殺害了高陽公主自然無法向雉奴交待。武媚娘沒有被高陽公主嚇倒,而是面色悲憤指責高陽公主的所作所為,高陽公主求生心切又哭又鬧,武媚娘指責高陽公主為了一已私慾殺害她的兩個孩子,高陽公主窮途末路掏出匕首企圖偷襲武媚娘,站在旁邊的幾個太監合力拿出布匹勒住高陽公主的脖子,高陽公主被幾個太監弔死在樹上......
【歷史中的李恪】
李恪,生於武德二年(619年),薨於永徽四年(653年3月6日),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諸多兒子中最賢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為太子,但遭到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而作罷。高宗李治即位後,李恪被長孫無忌以謀反的罪名陷害至死。
毛主席曾經評價李恪為「英物」,為李世民不立李恪為太子而感到惋惜。李恪之母楊妃是隋煬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瑋、李琨、李璄。《毛澤東點評二十四史》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新唐書》。史臣曰: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辯悟,為長孫無忌忌嫉,離間父子,遽為豺狼,而無忌破家,非陰禍之報歟?武後斫喪王室,潛移龜鼎,越王貞父子痛憤,義不圖全。毀室之悲,《鴟鴞》之詩,傷矣!比齊佑之妄作,豈同年而語哉!贊曰:子弟作籓,磐石維城。驕侈取敗,身無令名。沖、撰憤發,視死如生。承乾、齊佑,愚弟庸兄。《舊唐書·李恪傳》
書評:歷史中許多名人都稱贊李恪文韜武略,毛澤東更稱他為「英物」,並為他感到惋惜,可鑒李恪在確實是個了不起的英雄,是個正面勵志的人物。
㈣ 主角是吳王李恪的小說
http://read.xxsy.net/books/42821
㈤ 有沒有關於李恪的穿越小說啊
《情迷李恪》-簡介: 當天地產生了裂縫,時光中有了空隙,將現代女生商宛情帶到了唐朝王子李恪的身邊,她的才情她的幽默她的霸道都讓李恪覺得暈眩,他一直只孤獨的,從來不對任何人動真感情,除了高陽他不再會愛上別人,可是商宛情的出現好像改變了許多,他的心有漸漸被溫暖的...
《女遇上男》
夏雪國慶的六天唐朝長安穿越之旅,意外的穿越到長陽這個完全陌生的城市,正確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卻遇到了正確的人——李恪。
李恪所要的只是一杯毒酒,既然無力回天,他的驕傲讓他選擇死得更有尊嚴,卻因千年之後某人的一個錯誤,穿越到了這個陌生的地方。
《大唐皇子李恪》 簡介
長安城花團錦簇,玄都觀看桃花歸來的遊客擁堵在城門口,人群熙攘,車馬雜沓。
「這幾日各位皇子公主都奉旨從封地趕回長安拜壽,來來往往一清道,這城門就堵塞了。」道旁賣肉夾饃的老漢對路人解釋說。
「快看,那不是吳王殿下的車隊嗎?」不知道誰嚷了一句,眾人尋聲望去。
幾輛錦棚大車嘎吱嘎吱的駛來,描綉有斗大「吳」字的旗幡迎風招展。
兩匹挺拔雄健的高頭塞北駿馬走在車隊前,馬上一身錦服豐姿奕奕的男子正揚鞭指點著周圍景物對身旁馬匹上那位英氣勃勃的少年評說著。
「看,那不是吳王殿下嗎?很多年都沒見到他了。」
「是呀,聽說入贅草原阿史那部落當小女婿去了。」
「誰?吳王是誰呀?」一個年輕好事的小夥子探頭探腦的撥開人群順了手指的方向看熱鬧。
「這吳王可是了得,可是當今太宗皇帝的三兒子,他母親是前隋朝的公主,兩朝帝胄血脈,身份尊貴呢。十多年前,小小年紀就做了幾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可是被百姓擁戴呢。」
「你去對面的茶館聽聽說書的段子,關於吳王少殿下當年少年英雄、單騎闖敵營的故事直到現在還說得熱火呢。」
㈥ 有沒有小說是寫大唐李恪的
有。《大唐武帝李恪》作者:lonng
《大唐李恪》小說作者: 雲中寒
《穿越版大權唐之李恪傳奇》小說作者: 芸騰
《大唐霸皇李恪》作者:連老黑
《大唐神君李恪》作者:傻子張二
《大唐吳王李恪》作者:七裏海岸線
㈦ 有一本小說 李恪被封為北王
雖然一直以來由於電視劇的宣傳,很多人誤以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兒子,但就史實而言,論起唐太宗所有兒子中誰的待遇最差,李恪稱第二,沒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們不妨一起來看一看史書是如何記載的。
首先根據史書的記載,李恪最遲貞觀7年便去了封地,而與李恪同齡的李泰不僅不「之國」,唐太宗甚至還想過讓其「入居武德殿」,最後還是被魏徵力諫勸止。李治更是自長孫皇後去世後就一直由唐太宗親自撫養,甚至在被封為太子後,仍讓唐太宗不惜公然違反禮制也要繼續留在身邊,這便導致了褚遂良劉洎等人分別在貞觀18年、20年相繼上疏懇請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邊一味溺愛,放其回東宮。
其次貞觀7年李恪赴任齊州都督時,唐太宗對李恪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可見讓諸王之藩是因為「家國事殊」,更是為了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國事殊」面前卻出於私心,不僅不讓李泰之藩,甚至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說了,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絕口不提之藩的事,貞觀16年甚至乾脆直接讓他上朝參政了,卻偏偏將沒什麼威脅的李恪打發到封地上去。
再者貞觀12年唐太宗給李恪寫的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么一句,自然會覺得其間是飽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題目卻是《誡吳王恪書》。誡者,告誡、警告之意,齊王李祐在封地上屢屢犯錯時,唐太宗也曾寫信「誥誡之」。所以這封信也不是什麼訴說離別後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寫信來警告李恪要老老實實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為了。
而且就在唐太對李恪說「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結果在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唐太宗卻又是截然相反的態度。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於皇太子」,對李承乾更是乾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庫物的限制。
至於唐太宗會如何在書信中表達自己的愛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麗時給李治寫的一封信,簡直堪稱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對李恪的嚴厲告誡,或許唐太宗給李治的這封信才更似尋常間的父子之情吧。
《兩度帖》原文:
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恆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譯文:
兩次收到大內送來的文書,卻還不見稚奴你的書信。爸爸我擔心的要死。剛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親筆手書,說娘子生病了,我的擔心害怕頓時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復生一樣。從今以後,只要你的頭風病發作,就立刻寫信告訴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會一一寫信告訴你。今天得到遼東(戰場)消息,抄錄一份給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去,要說的就這些。爸爸,敕。
最後,便是為很多人所津津樂道的唐太宗欲立吳王李恪為太子這件事了,甚至有人聲稱,如果唐太宗不喜歡李恪的話又怎麼會要立他為太子?那麼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唐太宗為什麼會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為太子。
貞觀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後過了大半年的時間,覺得這個小兒子只有15歲,一直養在自己的身邊沒有經過什麼歷練,作為帝國未來的繼承人還不夠強大有力,擔憂他無法很好地駕馭朝政,畢竟「國賴長君」。於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換儲一事,而當時的李恪可以說是唯一適合的人選,因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幾位皇子:
第二子李寬,早夭
第四子李泰,奪嫡被貶
第五子李佑,貞觀十七年謀反被誅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罵為禽獸不如
第七子李惲,好斂財,被有司彈劾
第八子李貞,僅比李治大一歲
第十子李慎,年紀比李治還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囂、李簡、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紀太小。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歲的李恪,唐太宗還有別的選擇嗎?
唐太宗欲立李恪歸根究底就是因為除了李恪外,別的年長一些的皇子不是因為奪嫡被貶、被殺,就是實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盡管也曾因為踩莊稼和賭博這些小事被連續貶官和削戶過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經別無選擇。
不過很顯然,唐太宗欲立李恪這個想法並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而是一時沖動下的心血來潮之念。因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慮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換儲了,那麼長孫無忌是絕對沒有「密爭之」的機會的,更不可能只憑他一家之言便一錘定音。畢竟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長孫的。貞觀十七年時的長孫無忌雖然位極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統而言,司徒位高卻只是個虛職。在根本沒有實權的情況下,長孫無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時的魏徵固然已死,但房玄齡李靖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壯年手握兵權,怎麼可能任由一個既無實權又無兵權的長孫無忌操縱朝政?
何況廢立太子是國家大事不是兒戲,唐太宗若是下定了決心要換太子,肯定會把這件事拿到朝上廷議,再不濟也要找幾個心腹大臣一起來商量商量,就像當初要立李治一樣,「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績等計議」,而不會只跟最不可能贊同的長孫無忌一個人商量,甚至被長孫無忌反駁後就此立刻作罷。
而從正史中對改立李恪這件事一筆帶過的記敘來看,很明顯唐太宗只是一時心血來潮,突然間有了這么一個想法,然後對長孫無忌露了個口風,長孫無忌反對,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徹底打消這個念頭了。更不要說什麼長孫無忌反對立李恪是因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實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並不是長孫無忌,而是唐太宗本人。畢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嫡子的未來就很難有所保證了,這一點唐太宗顯然比長孫無忌更為擔心,因為當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為了可以保全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
唐太宗改立太子時,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與李治之間搖擺不定,決定立李治也是因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會對自己的兩個親兄弟不利。而在這期間,唐太宗自始至終都沒有想到過還有庶出但年長的李恪可以考慮,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見一斑了。因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還算是有些分量的話,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時候絕對會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塵埃落定後又過了大半年的時間,才發現原來還有這么一個庶長子可以考慮,而且還只是曇花一現的想法。
至於說什麼李恪遠離京城和朝中大臣沒有交情,自然不會有人願意保舉他做太子。事實上朝中大臣的意願怎樣並不重要,關鍵仍在於唐太宗自己的態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這個太子可謂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為了冊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劍欲在大臣面前自盡;在正式立了李治為太子後,唐太宗又傾力打造了一個強大可靠的東宮班底以輔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太子太師,司空、梁國公房玄齡太子太傅;特進、宋國公蕭瑀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英國公李績為太子詹事,仍同中書門下三品。」(《舊唐書·太宗本紀》)
「又以左衛大將軍李大亮領右衛率,前詹事於志寧、中書侍郎馬周為左庶子,吏部侍郎蘇勖、中書舍人高季輔為右庶子,刑部侍郎張行成為少詹事,諫議大夫褚遂良為賓客。」(《資治通鑒》)
同時,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宮缺少歷練,便開始加強對他處理政務能力的培養,時常把他帶在自己的身邊言傳身教。
「太宗每視朝,常令在側,觀決庶政,或令參議,太宗數稱善。」(《舊唐書·高宗本紀》)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則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誨諭。』」(《貞觀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為太子的話,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時的舉動照搬過來,而不只是口頭上提那麼一提,被否決後既不見有過失落後悔的時候,更不曾見對李恪這個改立未果的兒子有什麼內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後沒過兩天,唐太宗就因為李治長子李忠的出生而舉行了盛大的筵席,不僅在宴會上高興地「酒酣起舞」「盡日而罷」,還一反皇孫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將李忠冊封為了親王——完全將李恪的事情拋之腦後。反觀劉邦欲立趙王如意失敗後,為戚姬母子的未來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長吁短嘆,甚至「心不樂,悲歌」,不僅特意讓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國,而且一聽說樊噲要在自己百年之後誅殺戚姬母子,當即下令要陳平等人去殺了樊噲。
而同樣提名未果的李恪不僅沒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護措施,反而被唐太宗嚴厲地告誡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紀守法,西漢的燕王劉旦就是你的下場,就算你是我兒子我也救不了你!」雖然有人認為這是唐太宗在「保護」李恪,要他小心謹慎一些,但李恪作為親王,他的性命並不掌握在自己手裡而是掌握在皇帝手裡,光是告誡李恪自己謹言慎行是沒有用的,只有讓未來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達到保護李恪的目的。
也正因為明白這樣的道理,所以漢高祖劉邦臨終前特地留了封手詔給太子劉盈,要他日後一定要照顧好他曾經欲立未果的趙王如意;唐太宗在立李治為太子時也反復強調過立李治的原因是為了能同時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兒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後安危做打算,又為什麼沒為李恪日後的安危做出同樣的安排呢?想來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據一席之地的話,又如何會遭此待遇?
至於李恪不能當上皇帝是因為具有前朝血統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李恪的兩朝血統並不是什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時就有許多兩朝一脈的皇位繼承人,比如後趙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趙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閔帝宇文覺的生母就是北魏馮翊公主。就連隋煬帝楊廣的太子楊昭也是兩朝一脈——楊昭的生母蕭皇後,即西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
再說如果前朝血統真的是問題,是忌諱,那唐太宗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統的情況下,還想立其為太子?長孫無忌又為什麼不用這么好的理由來反對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為後,大臣首先就用武家與李唐皇室有仇為由勸阻唐玄宗,而李恪這里卻壓根沒人提及所謂的血統這一點。所以李恪與儲位無緣,和他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根本沒有任何的關系,而是因為李恪與楊妃均不得寵於唐太宗的緣故。
還有人因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認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賢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說的那樣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選擇了李治作為繼承人是懵懂一時(事實上看看某毛自己選定的繼承人就知道他是什麼眼光了)。然而通觀李恪的生平,實在看不出他有什麼文功武治的政績。《舊唐書》中對李承乾的治國才能好歹還有一句「太宗居諒暗,庶政皆令聽斷,頗識大體」的介紹,對李泰至少還能知道他「少善屬文」,也的確編修了一部《括地誌》,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為處理地方政務出色而被當地百姓稱贊的。
然而關於李恪卻只知其有文武才,相當籠統的一句贊美之詞,至於具體有什麼雄才偉略的事跡可以展現其賢能的,史書中便再無一字了。就連李恪的「善騎射」也不過是身為關隴軍事貴族最基本的素養而已,在唐朝這個連後宮才人都能陪帝王騎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騎射」卻根本沒有絲毫的軍功或突出的事跡可以證明。
李恪所謂的文才更是如此,就連李唐皇室成員中最常見的書法特長都毫無記載,而同樣因謀反被誅的漢王李元昌,卻能夠以書法、繪畫、射獵著稱於各部史書。
《冊府元龜》:「唐漢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騎射,頗涉文史,兼能隸書。」
《唐朝名畫錄》:「漢王元昌善畫馬,筆蹤妙絕,後無人見。畫鷹鶻、雉兔見在人間,佳手降嘆矣。」
《法書要錄》:「漢王童年,自得書意。夙承羲、獻,守法不二。」
《歷代名畫記》:「天人之姿,博綜伎藝,頗得風韻。自然超舉,碣館深崇,遺跡罕見。在上品二閻之上。」
一位專研經典名著,擅長音樂,繪畫精妙,射獵如神的多才多藝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後人心目挺拔起來,相比之下,李恪的才華無論是在史書還是墓誌銘上,都沒有分毫體現。
所以若只因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類己」,便斷定了李恪之賢,也著實武斷了些。畢竟唐太宗只是覺得李治性格仁厚溫和,並沒有說他不如李恪賢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斷出李恪便是大唐眾望所歸的賢王呢?
至於《舊唐書》中所說的「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為唐高宗李治最年長的皇兄,德行比起下面幾個弟弟也還說得過去,有聲望並不足以為奇,沒有名聲才是要值得奇怪的。畢竟唐中宗時,身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實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湊也是「賢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孫李孝逸同樣是「素有名望,自是時譽益重」;唐高祖之子韓王李元嘉在則天朝受到安撫重用,不僅是因為「地尊望重」,更是為了「順物情」。
李恪被冤殺後史書中又言「以絕眾望,海內冤之」,看似評價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徵做太子太師的時候,也曾說過「用絕天下之望」這樣的話。不僅如此,武三思在殺桓彥范等人時,是為了「絕其歸望」;王世充殺害楊侗時,也是為了「絕眾望」;武則天殺李元嘉更是為了「絕宗室之望」;源休勸朱泚剪除唐宗室的時候,同樣是為了「絕人望」。而格輔元劉晏被殺都是「海內冤之」,盧崇道父子被杖斃也是「四海冤之」,崔寧被縊殺後「中外稱其冤」,安思順兄弟被誅更是「天下冤之」,李林甫被構陷同樣是「天下以為冤」。可見所謂的「以絕眾望,海內冤之」不過是史官的慣用語罷了,究竟能有幾分分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
何況當時的唐人並不覺得李恪是冤枉,睦州刺史夏侯絢的墓誌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謀反案時就明確寫道「荊吳構逆」,認為荊王李元景與吳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謀反,這樣的態度與史官所說的「海內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絢的身份,夏侯絢曾是蜀王李愔的長史,而李愔不是別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謀反被殺後,李愔也因此被廢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絢這樣的身份,在提及頂頭上司的胞兄被誣陷謀反時理應是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構逆」。連原本最該為李恪喊冤的人都認為李恪就是謀反,當時能有多少人認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事實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是一個普通的皇子,只不過是近年來的一些電視劇與小說將歷史篡改戲說得太厲害了,以至於誤導了很大一部分觀眾,認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愛的兒子唐朝最賢明的皇子。但凡願意認真讀一讀正史的,看看史書上所記載的唐太宗是如何寵愛他的三個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愛子應該是什麼樣子。
相比三位嫡子數不勝數的得寵事跡,僅憑唐太宗心血來潮之下的「欲立吳王恪」,以及立儲這種環境下的一句「類己」(在立太子這種情況下,不說「類己」難道要說這個兒子「不類己」?),便要妄圖證明李恪的受寵,顯然是不成立的。何況《舊唐書》中是「太宗常稱其類己」,《唐會要》記載為「太宗嘗稱其類己」,可見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嘗,意思是唐太宗曾經說過李恪類己,而不是經常說李恪類己——如果唐太宗經常說李恪類己卻又不給他任何保護措施,那麼此舉根本不是在愛李恪而是在害李恪。
特別是貞觀2年李恪與李泰同時受封,卻明顯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卻不僅是揚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達22州!
且先不說單就數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幾乎是李恪的兩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帶,在唐朝時可絕對不是什麼香餑餑,「揚一益二」的說法還得等到安史之亂以後。蜀地自古地勢天險,古時候交通又不發達,想想當初唐高祖李淵私下許諾唐太宗要改立他為太子時就曾說過,要將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見蜀地在唐初時候人們的心中是怎樣一種存在了。而揚州的富庶則不必多言,更何況封地里還包括了蘇杭一帶。
更不用說李恪受封的不過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樣都是大都督。根據《唐會要》的記載,益州的大都督府於「貞觀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龍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級為大都督府——就在李恪受封前三個月,唐太宗就將益州由大都督降級為了都督。所以貞觀二年五月李恪與李泰雖然同時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為了益州都督——不僅都督府的規模遠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後來李恪在貞觀11年的時候,不過是因為打獵時踩壞了莊稼,就由安州都督降職為安州刺史,還被削戶300(當時親王實封只有800戶)。看上去封地還是在一個地方,但實際上所管轄的地方卻大大減少了,因為作為都督時,李恪可以「督安、隋、溫、沔、復五州」軍事,然而作為刺史就只能管轄安州這一州之地。後來李恪又因為和乳母的兒子賭博,再次被罷官削戶,自此一直到貞觀23年共12年的時間里,李恪再也沒有官復原職過。這樣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個被唐太宗斥為「不如禽獸鐵石」的胞弟李愔同樣享有了,而其他犯過遠比踩莊稼更嚴重錯誤的皇子們,也從來沒有遭受過如此嚴厲的懲罰。
唐太宗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在面對自己的愛子時,仍舊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尋常人家是怎麼疼愛兒子的,唐太宗就是怎麼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謀逆這等殺頭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設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奪嫡失敗後,唐太宗仍舊說他是「朕之愛子,實所鍾心」,甚至被貶後不到四年的時間就又重新晉封為濮王;所以李治雖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劉洎為了這事上諫過多少次,也沒見唐太宗以「家國事殊」為理由,把李治打發出宮去住。
對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些愛子們寵溺至極,以至於一次又一次招來了魏徵這些朝臣的上疏與進諫,偏偏對李恪這些兒子該罰的罰,該殺的殺,一個都沒手軟。就這樣,還能說李恪是唐太宗的「愛子」嗎?
㈧ 一部穿越回古代的小說。主人公穿越到唐朝成了李世民的兒子李恪,沒有和幾個兄弟爭權奪利,自己去開辟疆土
《資本大唐》
作家:北冥老魚
資本主義與殖民主義是一回對雙胞胎,殖民主義的誕答生又必然伴隨著奴隸貿易的興起!某個喪盡天良的大唐第一資本家語。
穿越成為太宗李世民最不喜歡的兒子李愔,本想借著皇子的身份泡幾個大唐美女,然後過上混吃等死的美好生活。但以前的混蛋李愔給他留下尊貴的身份,也留下了無數的爛攤子,比如出身低賤的准王妃讓他成為貴族笑柄,王府的財政也處於破產邊緣,母妃為了他傾盡所有,在宮中過著清苦的生活……
為了解決以前李愔留下的爛攤子,李愔只能炒茶、釀酒、燒水泥……,一件件新發明提前出現在大唐,而在此過程中,李愔不但改變了世人對他的印像,更積累了大量財富。但讓他沒想到的是,他的種種舉動已經將「資本」這頭嗜血惡獸放出,並很快成長到連他也無法控制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