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皮蘭德婁主要有哪些劇本
路易吉·皮蘭德婁(Luigi Pirandello,1867~1936),義大利出色的現代小說家、劇作家,也是世界上最有獨創性的劇作家之一。1894年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說集,使他步入文壇,但真正給皮蘭德婁帶來世界聲譽的是戲劇。他的主要劇本有《想一想,賈科米諾》、《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和《亨利第四》等。
『貳』 皮蘭德婁的早期作品有哪些
皮蘭德婁寫作的長篇小說有《被拋棄的女人》、《已故的巴斯加爾》、《老人與青年》等,藝術論文有《幽默主義》和《藝術與科學》等。戲劇的作品,前期有《別人的權利》(1899),《手法》(1910)、《西西里檸檬》(1910),《利奧萊》(1916)、《想一想,賈科米諾》(1916)等等。此期劇作基本上是現實主義的,手法仍然是傳統的。
『叄』 路伊吉·皮蘭德婁的創作特點
皮蘭德婁的早期創作屬於真實主義范疇,他受好友真實主義理論家卡普安納的影響十分深刻,最初的小說作品就是在其直接關注下寫出的。它們多以西西里為背景,作家用准確、幽默、帶有自然主義的筆調,描寫這個海島的風物俗尚,反映世態人情,暴露社會黑暗,批判資產階級腐朽生活方式,鞭撻宗教勢力和舊道德觀念造成的邪惡,同情下層人民的疾苦尤其是婦女的不幸,對勞動者爽朗質朴的性格充滿贊美之情。
在20世紀的頭10年裡,他主要寫小說,小說創作使他蜚聲文壇。1910年以後轉入戲劇創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早期的小說受真實主義文學影響,以故鄉西西里島為背景,暴露社會的陰暗面,對於下層勞動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屬於真實主義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被拋棄的女人》(1901)是其成名作。第2部長篇小說《已故的帕斯加爾》(1904)則在主題上發生變化。小說通過帕斯加爾企圖尋找「自我」而失敗的經歷,表現現代人的孤獨和苦惱。從此之後皮蘭德婁著力刻畫一個荒誕的不可知的外部世界與一個充滿種種焦慮的現代人的內心世界以及兩者之間的沖突。長篇小說《老人與青年》(1913)、《一個電影攝影師的日記》(1925)、《一個人,既不是任何人又是千萬個人》(1915)以及一些短篇小說都表現了這樣的主題。 皮蘭德婁把他關於哲學與文學的新思考集中闡述在《藝術與科學》(1908)、《幽默主義》(1908)兩部論著中。 作品主題
皮蘭德婁在作品中描寫的人物都是些平凡的普通人。這些人在不同的處境中有著各自不同的煩惱。他們每個人都在困境中奮力掙扎,都企圖通過各種方式來擺脫困境,甚至不惜採用極端的反抗方式—為了確立自己而毀滅自己。但他們的努力終歸是徒勞的。不管是在小說中還是在劇本中,皮蘭德婁都給我們展示了他那個時代人的生存困境。這些現代人不再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而只是無奈地在世上生存著。他們一個個都困惑茫然,在精神上無所適從,在生活中找不到出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皮蘭德婁的戲劇創作,是在小說的基礎上進行的,繼承和發展了現代人在一個充滿焦慮憂患的荒誕世界中,悲劇化的生存境遇主題。苦難深重的現代人,如何在社會中尋求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一線生機,是作品不斷追索的主題。皮蘭德婁戲劇中的角色人物,大都是社會中最普通的人群,是社會中的弱者,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往往無立足之地,不得已藉助「瘋癲」或「假面」來逃遁苦難現實,這些劇作也被稱為「怪誕劇」。
皮蘭德婁對現代性的思考,首先是從對外界生存大環境的敏銳觸覺來切人的,即在戲劇中,表現人與外部世界的沖突,以及在這種沖突中,個體的人必然失敗的悲劇命運。參照存在主義的理論觀點,「存在先於本質」,每個人都有不證自明的生存價值。然而「存在」本身又分為兩種形態:「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人的悲劇性,在於人自身從不停息地自我意識跟外界環境相對靜態的、僵硬的物化狀態,形成了不可避免的沖突,因此,人越是追尋自我,越容易陷入困境。皮蘭德婁在創作中探索普遍人性時,對個體從不停息地自我選擇和自我意識進行了深刻地披露。
皮蘭德婁的戲劇,一方面通過個體的人物角色,來探索現代社會中,夾縫中生存的個人的身份歸屬和價值尊嚴;另一個方面,從類型化的藝術群體來對藝術與人生的關系,進行哲理思辨。尋求劇作家、戲劇作品、演員、原型人物與事件、讀者(觀眾)、劇場導演等各種群體互相作用的關系網。皮蘭德婁戲劇創作的年代,正與攝影技術和電影藝術的起步發展同步進行。在皮蘭德婁的小說和戲劇中,都對科技手段在藝術領域中的應用前景,及其對傳統人工技藝表達方式產生的威脅,折射在戲劇舞台藝術是否將要消亡的主題下,進行了多樣化的思考。
藝術特色
皮蘭德婁選擇怪誕的形式表現怪誕而荒唐的現實社會,他拓荒觸禁,不再以情感動迷惑觀眾,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假定性手法,他將觀眾引入真實的藝術世界,也讓觀眾在這面鏡子前看看自己究竟處於怎樣的境地,以進行理性的思考和反思。在戲劇結構上,他完全顛覆了傳統的戲劇結構,打破了經典的「三一律」原則。創造出符合其戲劇主題的結構形式。
開端:皮蘭德婁劇中的主人公並不是一開始就出場,一場看似無關的談話或很生活化的場面拉開了戲劇帷幕,戲劇開端部分並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而是非常真實平淡的生活場面,有時候也可能是一個騙局、圈套。
傳統戲劇的觀眾掌握著比劇中人多得多的信息,俯視著人物的一切行動,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但皮蘭德婁戲劇的觀眾卻始終處於一種困惑狀態,他們並不比劇中人明智,皮蘭德婁的這種處理手段與傳統的「懸念」原則也是相違背的。
中部:劇中的另一個關鍵角色或是主人公自己的言行向觀眾表明另一個截然不同於開端中人物所描繪的主角形象或認識。第二部分是一部戲的主要構成,其中劇中主角會有大量的內心獨白,與開端相比,是個大突轉,給觀眾如夢初醒、恍然大悟的感覺。
結局:揭開「真相」。在皮蘭德婁眼中,整個社會都是不確定、千變萬化的,並沒有絕對的真相。以他的作品《假如你認為你對》為例,在這部戲中,丈夫認為岳母神經不正常,因為她不肯承認自己的女兒已經死了,他已再婚;但岳母卻說,女婿瘋了,他現在的妻子其實就是她的女兒,她的女兒根本沒有死.很明顯,這是一個荒唐而怪誕的身份之謎,戲的高潮部分,妻子出場,按理說妻子應該能夠揭開謎底了,但當她出現時,說起話來神秘莫測,模稜兩可,始終沒有明確回答她到底是誰,最後只說,你們認為我是誰,我就是誰。由此可見,皮蘭德婁戲劇的結尾是完全開放的,不同於傳統戲劇追求完美的結局,或是一個理性上要求的開放結局,皮蘭德婁的開放式結局是一種非理性的,就如上所說的身份之謎,與現實相悖: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現如此荒唐怪誕的結局,這樣的結局所產生的黑色幽默效果往往令人震驚。
將皮蘭德婁的戲劇進行解構分析,發現他的戲劇結構猶如「剝洋蔥」,但這個「洋蔥」沒有內核,一層層剝去生活的表面,最後只是虛無,正如皮蘭德婁曾說,面具揭開後,一切都只是赤裸裸的空無!皮蘭德婁希望觀眾注意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以及從中獲得的感悟,這也是他的劇作與傳統戲劇有根本性區別的主要原因。這種戲劇結構給人的感覺是,形式上無始無終,悄無聲息地來;意猶未盡地去;這種戲劇結構將各種相互矛盾的元素裹挾在一起,交相混雜,模稜兩可,真相模糊,給人一種陌生感,進而產生震驚效果,皮蘭德婁戲劇結構所體現出的這些怪誕性也使得他的劇作有些晦澀難懂。
另外,「戲中戲」,的表現手段是皮蘭德婁戲劇結構的主要特色。「戲中戲」在他的多數劇作中有獨立性,並不依附於其他的情節或關系,與外部的戲並列存在,形成共同發展的兩條線索;有時又相互糾纏、碰撞,有時又水乳交融。「戲中戲」,展現的往往是一種幻象,與外部戲形成一種虛幻與現實的對立和沖突。皮蘭德婁的「戲中戲」揭示和體現的是矛盾:生活與戲劇的矛盾,真實與虛假的矛盾,社會的自我與真實的自我的矛盾……皮蘭德婁一方面不相信世界上存在固定不變的真理或是固定不變的自我,但又一直在不懈地尋找著自我:在戲劇表現方面,他也是將一些相互矛盾的因素組合在一起,包括「戲中戲」,從而產生了所謂的「怪誕性」。
皮蘭德婁的劇作實際上形成了一種互動式的對生活的表演與討論,作者、觀眾、劇中人都在劇本中有一足之地,共同參與劇情發展,相互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這樣的劇作必然會存在很多的矛盾,皮蘭德婁不是一個「獨裁性」的劇作家,他將生活的運動與形式之間的固有沖突在戲劇藝術中表現出來,他不追求統一的答案,不像傳統劇作家那般,對生活進行過濾,他追求的是一種混合著各種生活元素和人物角色的怪誕性效果,各種思想相互生發,相互依賴,也相互矛盾,形成了古羅馬式怪誕圖案般的藝術效果。
皮蘭德婁的戲劇不是以情節的傳奇性吸引人,而是以人物的客觀真實性打動人。皮蘭德婁說過:「不是戲劇創造人,而是人演出戲」。他筆下的人物形象不同於傳統文學的人物形象,往往較少個性特徵,概括性多於具體性,共性大於個性,然而人物身上滲透著的時代精神卻放射出近乎光怪陸離的奇異色彩,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皮蘭德婁塑造了一些諸如《享利四世》中的主人公那樣悲觀絕望、孤獨苦惱的現代資產階級人物形象,他們渴望生存而不得生存,尋找出路而無出路,這是資產階級人物畫廊中新的類型,具有深刻的認識價值。

『肆』 路伊吉·皮蘭德婁的人物影響
路伊吉·皮蘭德婁是義大利著名的劇作家和小說家,寫有四十四個劇本、三百多篇短篇小說、七部長篇小說和兩部文藝論著。1934年由於「無畏而智巧地振興了戲劇和舞台藝術」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皮蘭德婁是現代派戲劇中最具原創精神的劇作家,他的戲劇史意義與眾不同,從而奠定了他在戲劇史上的獨特地位。
為紀念皮蘭德婁,12369號小星星被命名為皮蘭德婁星。

『伍』 皮蘭德婁的中期作品有哪些
中期作品是皮蘭德婁的戲劇創作的輝煌時期,其代表作是《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1921)、《亨利四世》(1922)。其他有《赤裸者穿上衣服》(1922)、《各行其是》(1924)等。晚期劇作有《正如你希望的那樣》(1930)、《尋找自我》(1932)、《當你成名的時候》(1933)、《被偷換的兒子》(1934),還有一部未完成的劇作《高山巨人》(1936)。
『陸』 皮蘭德婁有哪些故事
皮蘭德婁出生在美麗的西西里島,富有的家庭給了他一個幸福的童年。
他早年在西西里首府巴勒莫就讀,後進入羅馬及波恩大學學習。
1892年皮蘭德婁回到義大利,在真實主義流理論家卡普安那的引見下,結識了羅馬文化界人士,並開始為文藝刊物撰稿。
然而美麗的西西里似乎並沒有給他帶來美麗的故事。婚姻和家庭的不幸,曾經一度使得皮蘭德婁精神瀕臨崩潰。
不過,這段痛苦的經歷也大大激發了作家的創作慾望。在這期間,他廣泛涉獵歐洲的各種文藝思潮,對瑞典劇作家斯特林堡的心理分析推崇備至,為他日後的戲劇研究奠定了基礎。
『柒』 皮蘭德婁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皮蘭德婁,1867年6月28日出生於西西里島阿格里琴托城一個商業資產階級家庭。他曾在帕勒莫大學和羅馬大學學習,後在德國波恩大學研究文學和語言學。1892年,皮蘭德婁回到義大利,執教於羅馬高等師范學校。1936年12月10日逝世。大學時代曾寫過一些抒情詩。由於20世紀初發表的長、短篇小說,才使他成為義大利著名作家之一。
皮蘭德婁一生共寫了長篇小說7部,短篇小說近300篇(取名《一年的故事》,計15卷)。早期的短篇小說和第一部長篇小說《被拋棄的女人》(1901),受到維爾加為代表的真實主義的影響,描寫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西西里的風土人情和貧窮落後,描寫了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揭發資產階級上流社會、宗教勢力的罪惡和腐朽的道德觀念。以後,皮蘭德婁的創作傾向發生了轉折。他認為,人類所處的環境,以及人類本身是在不斷變化,所以藝術無法真實地摹寫現實。長篇小說《已故的帕斯卡爾》(1904)、《老人與青年》(1913)、《一個電影攝影師的日記》(1915)是體現這種觀點的代表作。
《已故的帕斯卡爾》寫鄉村圖書館管理員馬蒂亞·帕斯卡爾兩次拋棄原來的身份,尋求另一個「自我」。第一次他因同妻子爭吵,賭氣離家出走,被人們誤認為失足溺死,他無奈之下改名梅司,開始戴上「假面」生活。但由於失去真實的「自我」,他在生活中處處感到被現實拋棄的痛苦,於是他製造了梅司投河身亡的假象再度出逃,企圖恢復真實的「自我」,可他再也無法回到原來的生活中去。皮蘭德婁藉助怪誕、離奇的情節揭示了社會上荒唐、混亂的現象,人只能給「自我」戴上種種「假面」,逃遁於虛幻的現實之中,而最終仍然找不到一席安身之地。
《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1921),自稱是某個劇本中的6個人物,被作者所拋棄,闖進一家劇團的排演場,要求導演把他們的戲排演出來。戲中戲與戲融為一體,虛構的劇中人的遭遇變成在舞台上表現的真實事件。皮蘭德婁藉此揭示現實生活是由一系列幻影組成,變幻莫測,人的「自我』同樣是一系列的幻影,人就生活在這種紊亂之中。
《亨利四世》(1922)是皮蘭德婁另一部著名的怪誕劇。仍然是以「自然」與「現實」、「自我」與「假面」的沖突為主題。一個青年紳士在化裝遊行中被情敵暗算受傷,神經錯亂,把自己當作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四世。12年以後,他清醒過來,試圖恢復原先的生活,然而已不可能,註定要永遠裝作瘋人生活下去。悲劇的根源是現實給他鑄就了這具瘋人的「假面」。皮蘭德婁的怪誕劇突破了傳統戲劇的規范,幻覺與現實、過去與現在的界限消失,人物被置於最荒唐離奇的環境里,作者通過誇張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情節來表達充滿哲理的思想,產生強烈的戲劇效果。
皮蘭德婁的戲劇創作反映了20世紀初義大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國內社會矛盾異常尖銳的條件下,中小資產階級在社會上失去立足點的思想危機。1926~1934年,他帶領自己的劇團到歐美各國演出,引起巨大的反響。193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
『捌』 皮蘭德婁在文學界的貢獻是什麼
皮蘭德婁,1867年6月28日出生於西西里島阿格里琴托城一個商業資產階級家庭。他曾在帕勒莫大學和羅馬大學學習,後在德國波恩大學研究文學和語言學。1892年,皮蘭德婁回到義大利,執教於羅馬高等師范學校。1936年12月10日逝世。大學時代曾寫過一些抒情詩。由於20世紀初發表的長、短篇小說,才使他成為義大利著名作家之一。
皮蘭德婁一生共寫了長篇小說7部,短篇小說近300篇(取名《一年的故事》,計15卷)。早期的短篇小說和第一部長篇小說《被拋棄的女人》(1901),受到維爾加為代表的真實主義的影響,描寫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西西里的風土人情和貧窮落後,描寫了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揭發資產階級上流社會、宗教勢力的罪惡和腐朽的道德觀念。以後,皮蘭德婁的創作傾向發生了轉折。他認為,人類所處的環境,以及人類本身是在不斷變化,所以藝術無法真實地摹寫現實。長篇小說《已故的帕斯卡爾》(1904)、《老人與青年》(1913)、《一個電影攝影師的日記》(1915)是體現這種觀點的代表作。
《已故的帕斯卡爾》寫鄉村圖書館管理員馬蒂亞·帕斯卡爾兩次拋棄原來的身份,尋求另一個「自我」。第一次他因同妻子爭吵,賭氣離家出走,被人們誤認為失足溺死,他無奈之下改名梅司,開始戴上「假面」生活。但由於失去真實的「自我」,他在生活中處處感到被現實拋棄的痛苦,於是他製造了梅司投河身亡的假象再度出逃,企圖恢復真實的「自我」,可他再也無法回到原來的生活中去。皮蘭德婁藉助怪誕、離奇的情節揭示了社會上荒唐、混亂的現象,人只能給「自我」戴上種種「假面」,逃遁於虛幻的現實之中,而最終仍然找不到一席安身之地。
《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1921),自稱是某個劇本中的6個人物,被作者所拋棄,闖進一家劇團的排演場,要求導演把他們的戲排演出來。戲中戲與戲融為一體,虛構的劇中人的遭遇變成在舞台上表現的真實事件。皮蘭德婁藉此揭示現實生活是由一系列幻影組成,變幻莫測,人的「自我』同樣是一系列的幻影,人就生活在這種紊亂之中。
《亨利四世》(1922)是皮蘭德婁另一部著名的怪誕劇。仍然是以「自然」與「現實」、「自我」與「假面」的沖突為主題。一個青年紳士在化裝遊行中被情敵暗算受傷,神經錯亂,把自己當作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四世。12年以後,他清醒過來,試圖恢復原先的生活,然而已不可能,註定要永遠裝作瘋人生活下去。悲劇的根源是現實給他鑄就了這具瘋人的「假面」。皮蘭德婁的怪誕劇突破了傳統戲劇的規范,幻覺與現實、過去與現在的界限消失,人物被置於最荒唐離奇的環境里,作者通過誇張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情節來表達充滿哲理的思想,產生強烈的戲劇效果。
皮蘭德婁的戲劇創作反映了20世紀初義大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國內社會矛盾異常尖銳的條件下,中小資產階級在社會上失去立足點的思想危機。1926~1934年,他帶領自己的劇團到歐美各國演出,引起巨大的反響。193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
『玖』 路伊吉·皮蘭德婁的人物作品
皮蘭德婁的創作極為豐富,有短篇小說300多篇,結集為《一年裡的故事》(1937),長篇小說7部,劇本40多部,詩集7卷。皮蘭德婁的全部劇作收集在戲劇集《赤裸的面具》(1958)之中。 中文名體裁出版年《被拋棄的女人》長篇小說1901《已故的帕斯加爾》長篇小說1904《老人與青年》長篇小說1913《一個電影攝影師的日記》長篇小說1925《藝術與科學》論著1908《幽默主義》論著1908《誠實的快樂》戲劇《是這樣,如果你們以為如此》戲劇《並非一件嚴肅的事情》戲劇《像從前卻勝於從前》戲劇《六個尋找劇家的角色》戲劇《亨利四世》戲劇《給裸體者穿上衣服》戲劇《各行其事》戲劇《我們今晚即興演出》戲劇《尋找自我》戲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