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類似[大漠蒼狼]類的探險懸疑小說,最好是探密不可思意的日本軍事基地類的!
怒江之戰不錯,同時這是三叔的作品哦
B. 歷史探密:「一國兩制」最早是誰提出的
應該說後期毛澤東對解決台灣問題的思想是後來鄧小平一國兩制思想的來源之一——也就是一綱四目。 一綱:台灣必須統一於中國。 四目:(一)、台灣統一於祖國後,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台灣之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悉委於蔣介石; (二)、台灣所有軍政經濟建設一切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政府撥付(註:當時台灣每年赤字約8億美元); (三)、台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並尊重蔣介石的意見,協商決定後進行;
C. 求百家講壇MP3版
http://www.ysxs8.com/downlist/4591.html
這是 百家講壇 清案探密2 的下載地址 你可以從「喜歡這個的人還喜歡」裡面找到 百家講壇 一系列的MP3版本的有聲小說
D. 漢字探密
漢字 記錄漢語的文字系統,並仍然或曾經在日語和朝鮮語、越南語中使用。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擁有4500年以上的歷史。狹義地說,它是漢族的文字;廣義地言,它是漢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漢字是漢語書寫的最基本單元,其使用最晚始於商代,歷經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諸般書體變化。秦始皇統一中國,李斯整理小篆,「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盡管漢語方言發音差異很大,但是書寫系統的統一減少了方言差異造成的交流障礙。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漢字構造規律概括為「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項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轉注、假借則為用字規律,是「用字法」。
三千餘年來,漢字的書寫方式變化不大,使得後人得以閱讀古文而不生窒礙。但近代西方文明進入東亞之後,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紛紛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其中,放棄使用漢字是這場運動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些運動的立論以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漢字是繁瑣笨拙的。許多使用漢字國家即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漢字簡化,甚至還有完全拼音化的嘗試。日文假名的拉丁轉寫方案以及漢語多種拼音方案的出現都是基於這種思想。中國大陸將漢字筆劃參考行書草書加以省簡,於1956年1月28日審訂通過《簡化字總表》,在中國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灣則一直使用繁體中文。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漢字作為共同書寫體系,因而漢字在歷史上對中華文明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並成為東南亞文化圈形成的內在紐帶。在漢字發展過程中,留下了大量詩詞、對聯等文化,並形成了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
一個漢字一般具有多種含義,也具有很強的組詞能力,且很多漢字可獨立成詞。這導致了漢字極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蓋98%以上的書面表達方式。加之漢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漢字具備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來,同樣內容的中文表達比其他任何字母語言的文字都短。
目前在使用漢語的地區,大都使用兩種規范漢字,分別是繁體中文(繁體字)和簡體中文(簡體字)。 前者用於台灣、香港、澳門和北美的華人圈中,後者用於中國大陸和新加坡以及東南亞的華人社區。通常說來,兩種漢字書寫系統雖然有差異,常用漢字的個體差異不到25%。
由於漢字書寫復雜,「漢字落後論」的說法存在了很長時間,認為漢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頸,並有「漢字拉丁化」甚至廢除漢字的推動行為。現在一般認為漢字也有突出優點,初始學習難度雖大,但掌握常用字後不存在類似海量英文單詞的繼續學習問題,且其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調動人腦的學習能力。在計算機輸入問題基本解決後,「漢字落後論」及「漢字拉丁化」已實際上逐漸被大多數人拋棄。
目前漢字系統已經基本穩定,但漢字的規范化、生僻字的自然消亡仍在繼續進行。
造字原理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形聲: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
會意: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注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雲:「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注意的是,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只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釋說「轉注」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帚和婦」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借當作「也是」的意思。聞,本意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例如《大學‧第七章》中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假借成嗅覺的動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錯用)。
總結以上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這六個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歸納出來的字學理論。其所含漢字構成法則,是長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個人獨創的。
漢字的結構
漢字由一個或以上的字根以二維方式(歐語系是一維文字)在特定的空間、配置在一個正方塊內而組成,因此有方塊字的別稱,從結構上來看,漢字有以下特色:
單一字內就有很高的信息密度,在表達同樣的事物時,可比表音文字用更短的篇幅表達同樣的訊息,所以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
一個漢字乃由四百多個表意象形字母為基本字根,如金、木、水、火、土等,像積木一樣組合而成。
一個未知文字的含意,可拆字,從組成字根以及空間的配置推斷出其字義。當時代演進出現新事物難以詞的方式來表達時,也能以字根組合原則,合成出新字來用,例如中文的鈾字,就是近代為了表現一種新發現的化學元素而新造的字。
漢字組成的字根空間配置對字義有影響:如同樣是「心跟亡」的合體,左右排是「忙」,上下排是「忘」,排列不同,導致不同含義;文字右邊有「乂」這個字的部件,這表示右手(手的左偏旁表示左手)持某物對左邊字根作某事(金文、甲骨文考古的發現),如果右手上面拿東西就變成「攵」,有這個字根的,幾乎都是攻擊性或是用暴力達成某件事,例如攻、敗、敲、收、散、政、牧、敕等等。
字形(漢字書法)
「國」這個字的筆畫漢字有各種不同的書寫方式,即有不同的字體;不同的字體,漢字的字形不一樣。
規整的字體(如楷書、宋體、隸書、篆書等)書寫下的漢字是一種方塊字,每個字占據同樣的空間。漢字包括獨體字和合體字,獨體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體字由基礎部件組合構成,佔了漢字的90%以上。合體字的常見組合方式有:上下結構,如「笑」、「尖」;左右結構,如「詞」、「科」;半包圍結構,如「同」、「趨」;全包圍結構,如「團」、「回」;復合結構,如「贏」、「斑」等。漢字的基礎部件包括獨體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
漢字的最小構成單位是筆畫。
書寫漢字時,筆畫的走向和出現的先後次序,即「筆順」,是比較固定的。基本規則是,先橫後豎,先撇後捺,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外後內,先外後內再封口,先中間後兩邊。不同書寫體漢字的筆順可能有所差異。
讀音
漢字是多種方言的共同書寫體系,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中國大陸現今以普通話作為標准讀音,普通話的音節由一個聲母、一個韻母及聲調確定,實際用到1300多個音節。由於漢字數目龐大,因而有明顯的同音字現象;同時還有同一字多音的情形,稱為多音字。這一情況在各種漢語中是普遍存在的。
漢字雖然以表意為主,但並非沒有表音成分,最常見的是人名、地名,其次就是外來詞的音譯,比如沙發。此外,還有部分原有的表音詞,如(一命)「嗚呼」、「哈哈」大笑等。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一定表意成分,特別是該國國內的人名、地名。而即使是國外的人名、地名,也存在某些表意的底線,比如「Bush」絕不能音譯成「不死」。
由於漢字本身不表音,自漢朝到20世紀漢字在數量上、寫法上雖有變遷,但無法看出發音的變化。必須進行專門的研究才能推測它們在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發音。有學者經研究認為:漢朝之前,一個漢字發音為兩個音節,次要音節和主要音節,類似今日的韓、日語。詳見上古漢語。
漢字在日語中的讀音有「音讀」和「訓讀」之分,往往一個字有很多讀法,原因來自中國不同時期傳入日本的發音。
在朝鮮語中則大致為一字一音,沒有訓讀。
除了日本以外,其他漢字使用國也有使用了一些多音節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侖)、「瓩」(千瓦)等。但是在大陸地區由於官方廢除已基本不使用,台灣仍在使用,一般人也明了其意思。
注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讀若法和直注法。讀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採用這種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讀若准」。直注法就是用另一個漢字來表明這個漢字的讀音,如「女為說己者容」中,使用「說者曰悅」來進行注音。
以上兩種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沒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過於冷僻,這就難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襪音韈」等。
魏晉時期發展出了反切法,據傳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響。漢字的發音可以通過反切法進行標注,即用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合拼來注音,使得所有漢字發音都有可能組合出來。如「練,朗甸切」,即「練」的發音是「朗」的聲母與「甸」的韻母及聲調所拼成。
近代以來,又發展出了漢字形式的注音符號(俗稱ㄅㄆㄇㄈ)以及很多拉丁字母注音方法。注音符號仍是台灣教學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國大陸最為廣泛使用的是漢語拼音。
由於漢字以本身表義為主,注音方面較為薄弱。這個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獻,不至於產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樣,用字措辭太懸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斷古代聲韻的難度。例如「龐」從「龍」而得聲,但今日北京話前者讀「páng」,後者為「lóng」。如何解釋這樣的差異,就是音韻學所探討的課題。
漢字與詞語
漢字是漢文組成的最小單位。
語素是漢文表意的最小單位,類比於英語的「詞彙」和「片語」的總稱。絕大多數漢字可以獨立構成語素,比如「我」,類比於英語中的單一字母構成的詞彙,比如「I」。現經白話文大多數詞語都是由兩個以上的漢字構成的,不過,和英語中「詞彙」和「字母」的關系不同,語素的意思往往和其中各個漢字獨立構成語素時的意思有相關性,因此相當程度上簡化了記憶。
詞語包括語素和若干個語素形成的短語。
漢字的高效率,體現在幾百個基本象形字,可以合成表示天上地下的各種事物的上萬漢字;幾千個常用字,又可以輕松組合出數十萬詞語。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准確掌握這數十萬詞語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一種負擔。漢語常用詞彙約為幾萬條,總詞彙量約有百萬條,雖然從數量上來說顯得有些令人望而卻步,但由於大多數漢字構詞法的表意性,要基本掌握並非遙不可及。因此,僅就詞彙而言,其學習難度並不高;相比之下,掌握同樣數量外文詞彙的記憶強度則要大得多。
而從古文的角度來看,用字本義,比起五四白話文運動以降過度依賴詞語,會來的精確且有效率,例如朱邦復先生就提暢精確使用漢字的復古作為。
漢字的數量
漢字的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日常所使用的漢字約為幾千字。據統計,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00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時已到99%,簡體與繁體的統計結果相差不大。
歷史上出現過的漢字總數有8萬多(也有6萬多的說法),其中多數為異體字和罕用字。絕大多數異體字和罕用字已自然消亡或被規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爾出現。此外,繼第一批簡化字後,還有一批「二簡字」,已被廢除,但仍有少數字在社會上流行。
漢字數量的首次統計是漢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進行的,共收錄9353字。其後,南朝時顧野王所撰的《玉篇》據記載共收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篇》則據說有22726字。此後收字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類篇》,收字31319個;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韻》中收字53525個,曾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書。
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日本的《大漢和字典》收字48902個,另有附錄1062個;台灣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個;《漢語大字典》收字54678個。20世紀已出版的字數最多的是《中華字海》,收字85000個。
在漢字計算機編碼標准中,目前最大的漢字編碼是台灣的國家標准CNS11643,目前(4.0)共收錄可考證之繁簡、日、韓語漢字共76,067個,但並不普及,只有在戶政系統等少數環境使用。台港民間通用的大五碼收錄繁體漢字13053個。GB1803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最新的內碼字集,GBK收錄簡體、繁體及日語、韓語漢字20912個,而早期的GB2312收錄簡體漢字6763個。而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則收錄漢字20902個,另有兩個擴展區,總數亦高達七萬多字。
初期的漢字系統字數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較大歧義。為完善表述的明確性,漢字經歷了逐步復雜、字數大量增加的階段。漢字數量的過度增加又引發了漢字學習的困難,單一漢字能表示的意義有限,於是有許多單一的漢語意義是用漢語詞語表示,例如常見的雙字詞。目前漢語書寫的發展多朝向造新詞而非造新字。
漢字編碼系統:為進行信息交換,各漢字使用地區都制訂了一系列漢字字元集標准。
國標碼(「國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的簡稱)在中國大陸使用。GB2312收錄6763個漢字,GBK收錄20912個漢字,最新的GB18030收錄27533個漢字。
BIG5碼。收錄13053個漢字。在台灣和香港使用的一位元組或兩位元組編碼。
Unicode並不被中國政府很好的接受。中國政府要求在中國大陸出售的軟體必須支持GB18030編碼。
在國際通信化和軟體設計領域,CJK編碼收集了漢語、日語、韓語中的漢字集。
關於Unicode:由於各國國家標准字集所收的漢字字數、常用字的差異,雖然象中國兩岸GB/BIG5字集常用字基本類似,轉換後閱讀並不成問題,但是這種編碼轉換的混亂關系,對文字交流始終是一種障礙。因此相關國家的標准化組織和文字工作者經過共同努力,終於在93年完成了包含中日韓(CJK)漢字的Unicode漢字標准ISO10646.1。Unicode是完全雙位元組表示的多國文字編碼體系,編碼空間0x0000-0xFFFF。ISO10646.1漢字標准使用編碼0x4E00-9FA5,共包含20902個漢字。其中:大陸(S)提出的漢字17124個,台灣(T)提出的漢字17258個;S與T的並集,即中國(C)提出的漢字為20158個。日本(J)提出的漢字為12157個,中國未提出的690個(Ja);韓國(K)提出的漢字為7477個,其中中國未提出的90個(Ka);Ja與Ka並集共744字。支持Unicode編碼的相關電腦系統軟體,如Unix,Win95已有推出,但是由於Unicode的ASCII碼是用雙位元組編碼(即一般電腦系統中的單位元組ASCII碼前加0x00),同時其漢字編碼與各國的現有編碼也不兼容,造成現有的軟體和數據不能直接使用,所以目前完全使用Unicode軟體系統的用戶並不多,大多數只將它此作為一個國際語言編碼標准來使用。
漢字[Chinese characters] 記錄漢語的文字。現用漢字是從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演變而來:
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一個字一個音節,絕大多數是形聲字。朝鮮、越南、日本曾使用漢字千餘年。[日]假名kana(日語的字母, 由漢字簡化而來)
〔假名〕日本文所用的字母,多借用漢字的偏旁。楷書稱「片~~」,草書稱「平~~」。
而後來日本文字改革,現在日本所使用的漢字(Sinico-Japanese)除了繁體中文以外還有像竜 気等中國古代所用漢字。
還有一些自己修改的別字錯字形成的特殊日本漢字。
E. 中國古代大預言探秘
中國考古探秘紀實叢書
古墓、珠寶、古屍、陪葬 ,神秘的面紗背後是璀璨的古代文明。。。。。。
1、《復活的軍團: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之謎》
本書真實地再現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八千個兵馬俑發現,發
掘的詳細經過。。。。。。
2、《尋找北京人:「北京人」頭蓋骨失蹤之謎》
1929年,北京周口店發掘出來的「中國北京猿人」轟動了當時的世界,被譽為「整個地球人類的震撼!」然而。。。。。。
3、《嶺南震撼:南越王墓發現之謎》
本書用紀實文學的形式,敘述了南越王墓發現、發掘那曲折而動人的經過,也充分展現了南越王國風起雲涌、大喜大悲的歷史畫面。
4、《日暮東陵:清東陵地宮珍寶被盜之謎》
1928年7月,流氓軍閥孫殿英率部,以剿匪及軍事演習為名,荷槍實彈進入東陵,用七天七夜的時間,打開乾隆、慈禧兩座地宮,劈棺拋屍,將價值連城的曠世珍寶洗劫一空,釀成了中外文明史上驚天動地的大案。 。。。。。。
5、《風雪定陵:地下玄宮洞開之謎》
這是一部全景式、多側面反映新中國以科學考古手段發掘第一座帝王墓葬--明定陵的長篇紀實文學。
6、《萬世法門:法門寺地宮佛骨再世之謎(修訂本)》
位於陝西扶風縣的千年古剎法門寺寶塔,在一個風雨之夜突然崩塌,考古人員無意間在塔下發現了秘密玄宮,這便是埋葬著釋迦牟尼佛指舍利和大唐帝國無數珍寶並已消失了一千多年的法門寺地宮。本書從不同側面,披露這座迷宮的發現、發掘經過,以及佛祖真身舍利東來中國的秘密過程,為中國歷史及世界佛教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考空間。
二,《天國的靈光:佛像》
本書是走進珍寶世界系列圖中的一冊,全書以大量精美的照片介紹了漢、十六國時期至元、明、清代2000多年間的豐富多彩,造型各異的佛像,每件佛像均有詳細的文字介紹及多篇局部放大照片,便對讀者的欣賞。全書印刷精美,圖文並茂,既具收藏性又具有知識性及鑒欣賞性,是文物愛好者的重要參考工具書。
三,《唐李憲墓發掘報告(精)》
本書是關於李憲夫婦葬墓的發掘報告。本書記錄了該墓的墓葬形制、葬具、墓內裝飾壁畫以及種類繁多的隨葬品,其中有陶瓷器、銅、銀、玉、玻璃料器等媽媽,這些都為唐代的社會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四,《徐州獅子山楚王陵--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
序 我們的心願引子壹 漢兵馬俑坑的發現貳 發掘清理兵馬俑叄 尋找兵馬俑陪葬坑的主墓肆 陵墓的初探、試掘到正式批准發掘伍 內外墓道發掘告捷陸 會戰主墓室柒 清理的珍貴文物捌 解答楚王陵墓的兩個問題後記
五,《中國(世界)歷史未解之謎》&《中國(世界)考古未解之謎》
六,《帝國的輝煌》
本書是關於秦始皇兵馬俑及秦文化的考古科普圖書。秦始皇陵與秦始皇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本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向大眾介紹了秦國歷史以及秦所創造的
七,《定格歷史(隱藏於古墓中的奧秘)》
八,《滿城漢墓--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
滿城漢墓的發現,揭示了西漢時期諸侯王的墓葬結構和埋葬制度,為研究漢代冶煉、鑄造、漆器、紡織等手工業和工藝美術等方面的發展情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滿城漢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之墓。劉勝墓全長約52米,最寬處約38米,最高處約7米,由墓道、車馬房、庫房、前堂和後室組成,竇綰墓和劉勝墓的形制大體相同。兩墓的墓室龐大,隨葬品豪華奢侈,共出土金器、銀器、銅器、鐵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絲織品等遺物1萬余件,其中包括"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等著名器物。
九,《走進古蜀都邑金沙村:考古工作都手記》
繼發現震驚世界的三星堆遺址之後本書紀之初,在成都平原又傳來了令人再次震驚的考古大發現:一個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蜀國邑遺址,在挖掘機的轟鳴聲中駭然現世……考古工作者將此遺址命名為「金沙村遺址」。
本書作者親自參與了金沙村遺址的發掘工作,他們以如花的妙筆,將田野考古和豐富的知識以及科學求實的態度融為一體,撰寫了這本書。 作者將帶你一起穿越數千年時光隧道,走進古蜀都金沙村,去體會古蜀人的社會生活
十,《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
本書集中展示了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問世30餘年來的研究成果。
十一,《西藏考古與藝術》
找尋失落的文化——西部西藏前佛教時期重要考古遺跡調查報告(1992-2002)札達盆地岩畫的發現及對西藏岩畫的幾點認識丁冬:西藏西部一處前佛教時期居住遺址的發?? 西藏西部陶器製作工藝的觀察和初步研究 De-ga g.yu-tshal(榆林窟)之會盟寺的比定圖像拉薩布達拉宮和大昭寺松贊干布塑像的再觀察
十二,《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考古大發現》
周口店北京直立人(俗稱「北京人」)遺址發掘與研究,是世界古人類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也是20世紀中國考古學重大事件之一。此遺址被列入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中國境內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眼前的這本小冊子,作者盡力將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發現與研究這一段牽涉眾多學科和專業性很強的歷史,融會了國內外相關的重要考古發現,寫成一本雅俗共賞的書
F. 哪位大神聽過一部小說,關於長江的探秘,打撈沉船的錨
名稱:仙禁txt下載
小說分類:武俠小說
小說作者:孤魂a浪跡天涯
小說進度:全文
版權來源:
小說大小:67KB
小說格式:TXT小說
G. 中國的神秘之地有哪些有何神秘之處
一、鄱陽湖「魔三角」
1945年4月16日,2000多噸級的日本運輸船「神戶丸」行駛到江西鄱陽湖西北老爺廟水域突然無聲無息地失蹤(沉入湖底),船上200餘人無一逃生。其後,日本海軍曾派人潛入湖中偵察,下水的人中除山下堤昭外,其他人員全部神秘失蹤。山下堤昭脫下潛水服後,精神恐懼,接著就精神失常了。
抗戰勝利後,美國著名的潛水專家愛德華?波爾一行人來到鄱陽湖,歷經數月的打撈仍一無所獲,除愛德華?波爾外,幾名美國潛水員再度在這里失蹤。
過去了40年後,愛德華?波爾終於向世人首次披露了他在鄱陽湖底失魂落魄的經歷。
他說:「幾天內,我和三個夥伴在水下幾公里的水域內搜尋「神戶丸」號,沒有發現一點蹤跡。這一龐然大物究竟在哪裡?正當我們沿著湖底繼續向西北方向尋去時,忽然不遠處閃出一道耀眼的白光,飛快向我們射來。頓時平靜的湖底出現了劇烈的震動,耳邊呼嘯如雷的巨響隆隆滾來,一股強大的吸引力將我們緊緊吸住,我頭暈眼花,白光在湖底翻卷滾動,我的三個潛水夥伴隨著白光的吸引逐流而去,我掙扎出了水面……」
二、泰興「魔三角」——長江斷流
公認6300公里,目前實為6211.3公里的中國長江,歷史上記錄了它兩次突然枯竭的史實,令人費解不已。
公元1342年,江蘇省泰興縣(現在泰興市)內,千萬年從未斷流的長江水一夜之間忽然枯竭見底,次日沿岸居民紛紛下江拾取遺物。突然江潮驟然而至,淹死了很多人。1954年1月13日下午4時許,這一奇怪現象在泰興縣再度出現。當時,天色蒼黃,江水突然出現枯竭斷流,江上的航輪擱淺,歷經兩個多小時,江水洶涌而下……
三、黃山「魔三角」——千古迷窟
在安徽省黃山市新安江屯溪段下游南岸連綿群山中,林木蔥郁,環溪矗立的山間有36座(處)古石窟,洞中空間奇大,結構怪異,有的層層疊岩,洞中套洞;有的水波盪漾,迂迴通幽;有的石柱擎天,奇幻神秘。洞中無壁畫、無佛像、無文字。其中被命名為35號的石窟,洞深170米,面積1.2萬平方米,僅掘出的十幾萬立方米石料,就足以鋪就成一條由黃山市通往杭州市的公路。
四、黑竹溝「魔三角」
在我四川省西南邊上的小涼山區,360里林海深處蘊藏著一個神秘的黑竹溝。
黑竹溝位於小涼山中段,峨邊——美姑線山18公里處的密林深處。當地鄉名:斯豁,即死亡之谷。「黑竹溝」為漢人定的名。由於黑竹溝藏有不少未解開的「謎」,當地彝漢人民把黑竹溝稱之為南林區的「魔鬼三角洲」。
當地人談起黑竹溝,就會向你道出一些神秘的歷史事件來:說解放初期胡宗南殘部半個連30多人進入而不見蹤影;說解放軍三個偵察兵從甘洛縣方向進入黑竹溝僅排長一人生還;
說1995年解放軍某部測繪隊在黑竹溝高緣派出二名戰士購糧,途經黑竹溝失蹤,後來只發現二人的武器;
1976年四川森堪一大隊三名隊員失蹤於黑竹溝,發動全縣人民尋找,三個月後只發現三具無肉骨架。
1991年6月24日黃昏,神秘的黑竹溝突然濃雲密布,林霧滾滾,大有蔽日遮天之勢,川南林業局設計工程小隊的7名隊員,17名民工集體失蹤於黑竹溝,幸喜的是,由於發現的早,尋找及時,這24名測繪員只在黑竹溝深谷充當了20個小時的「山老虎」,歷盡艱難而無一傷亡。
黑竹溝境內方圓百里,海拔最高點為4288米,最低點僅1233米,地貌高差巨大,深谷里且溝壑縱橫交錯,森林密布,灌木叢生,野花飄香。向著縱深發展瘴氣襲人。珍禽野獸出沒林間,奇異的山峰,岩洞比比皆是,溝里時煙雲騰起,霧氣繚繞,寂靜的山林給人一種莫名的壓迫感。
五、四川眉山市「迷魂道」
四川眉山市有一座瓦屋山,這里是我國最大的一片原始天然林,總面積88萬畝。擁有五花八門的珍稀動物、植物資源。據說瓦屋山存在一條「迷魂道」,一般人走進去出不來,很多探險家在裡面迷失甚至餓死。瓦屋山迷魂凼,緯度大約在北緯29°32'— 29°34'之間。這個緯度正好與聳人聽聞的百慕大三角、神奇無比的埃及金字塔相似,這是被探險家稱作的「死亡緯度線」。「迷魂凼,奇中奇,進得裡面來,生還不容易。」由於迷魂凼的神秘恐怖,當地政府在開發瓦屋山資源時,不得不將其劃為旅遊禁區,防止遊人誤入迷魂凼。也由於它處的地理位置與百慕大三角在同一緯度上,被國內的地質工作者和探險者稱為陸地上的「百慕大三角」。許多年來,「瓦屋山迷魂凼現象」給世人留下一串串難解之謎,也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旅遊、探險以及多方人士的濃厚興趣。攝制組為了拍攝神秘的洪雅瓦屋山迷魂凼,組建了一支20人的探密隊,並且已經出發前往迷魂凼,究竟他們能否穿越神秘莫測的迷魂凼呢。迷魂凼里究竟會有什麼神奇的事情發生
H. 探密中國地理未解之謎:絕地蒼狼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探密中國地理未解之謎:絕地蒼狼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探密中國地理未解之謎:絕地蒼狼 作者:玉七
引子
我叫玉七,出生在蘇北的一個鄉下,那地方地大人稀,有點荒涼,話說地一荒就招鬼,這話還真有點道理。在我們村旁邊一里多處,有一亂葬崗,聽說原來是個村,後來被小日本進中國時候給滅了,一村的男女老幼,全被殺害了,挖一大坑給埋了,現在凡是什麼孤寡橫死的,沒有後人送棺下地的,鄉親們都用草席子一卷,在亂葬崗上隨便挖個坑給埋了,一些夭折的孩子屍首,也都用布一包,丟在墳堆里。
久而久之,這地方就不怎麼干凈了,白天還好,一到晚上就鬼火亂飛,夜梟悲啼,看一眼都渾身起雞皮疙瘩,當然了,真鬼我是一次沒見著,不過關於這亂葬崗的鬼故事,可聽了不少,還個個都活靈活現的。
先說兩個給大家開開胃,當然,是不是真的,我也不知道,都是聽村裡老人說的,各位自己見仁見智。
我們村有個唱戲的,姓花,大家都叫他花戲子,戲唱的賊好,特別是男扮女裝,那真比女人還女人。戲唱的一好,……
以上
I. 探密中國民間醫可信嗎
柴其九 就是個例子,也就個假道土 江湖騙子 大忽悠家,千萬不可信 不要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