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一句在四書五經中,比較有哲理,說出來又讓一般人聽不太懂的話語。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譯文:天賦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養遵循道就叫做「教」。
2、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譯文:喜歡向別人請教,而且喜歡體察人們淺近的話語;消除消極的東西,而宣揚人們的善行;善於把握事情的兩個極端,採用恰當的做法施行於人民。
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譯文:廣泛地學習知識,詳細地詢問事物發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確地辨別是非,踏實地去實踐。
4、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譯文:由於誠懇而明白事理,這叫做天性;由於明白事理而做到誠懇,這是教育的結果。真誠就會明白事理,能夠明白事理也就能夠做到真誠了。
5、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譯文:「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規律。
6、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譯文:天下和國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祿是可以推辭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卻是很難做到的。
7、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
譯文:君子依據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卻半途而廢,可是我卻不能中途中止。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譯文:對上不抱怨老天,對下不責怪別人。所以,君子處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則冒險以期僥幸成功。
9、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譯文:好學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義了,懂得恥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譯文:要廣博地學習,要審慎地詢問,要謹慎地思慮,要明晰地辨析,要篤實地履行。
11、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
譯文:愚蠢的人,喜歡憑主觀意願做事,自以為是;卑賤的人,喜歡獨斷專行。
Ⅱ 聽說從小讓孩子多背誦四書五經,這樣好嗎,多大的孩子開始背誦呢
有好處,做人處事,童年時的記憶力最強,不管他了解含義否,一定要讓他背,到了以後他就會慢慢消化,建議你看下"百家講壇之我讀經典"迅雷搜索有下載. 童年,建議先讀"論語"君子之道! 四書五經是中國的寶典,大人們也需要去讀讀看. 我讀了論語,現在思想上很受益的.
Ⅲ 請問四書五經是什麼為什麼古人總是說飽讀四書五經,它主要講的是什麼曾經聽一位朋友說是什麼品德、禮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 是中國儒家的經典書籍 四書是指 (論語) (孟子)(大學)(中庸) 而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 本來還有一本(樂經)後來亡於秦火只剩下五經
Ⅳ 何為「四書五經」,有書名和作者,最好有簡單的介紹。
一、四書——應該說,凡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書》。它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據稱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匯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
《大學》:《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人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中庸》:《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於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於《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
《論語》:《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復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孟子》:《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聖而作」。所以,盡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 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二、五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周易》:也稱《易》、《易經》,列儒家經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應是筮官,經多人完成。內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各方面,包含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以前的人們對自然與人聖變幻規律的認識模式,從沒有超越陰陽八卦的思維框架。相傳龍馬馱「河圖」出現在黃河,上古聖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記》又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說伏羲重卦,有說神農),並作爻辭(或謂周公);後至春秋,又有孔聖作「十翼」之說,世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漢書·藝文志》)。《周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應的卦名、卦辭、爻名、爻辭等組成。《傳》一共七種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古人把這十篇「傳」合稱「十翼」,意指「傳」是附屬於「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
《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尚」便是指「上」,「上古」,該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 相傳為孔子編定。《尚書》有兩種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現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古時稱贊人"飽讀詩書","詩書"便是分別指《詩經》、《尚書》。
《詩經》: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古者《詩》三千餘篇,及於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傳為孔子編定。《詩》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網路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喜歡詩詞的朋友,相信都有讀過。
《禮記》: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於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禮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另一種,也便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左丘明,清代今文經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歷代史管所寫)。它的取材范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左傳》本不是儒家經典,但自從它立於學官,後來又附在《春秋》之後,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
Ⅳ 在這個爛書遍地的時代,有哪些書是真正可讀的
中國古代的書,如果只選一本,那就是易經,如果選兩本,再加上道德經。中國五千年的智慧全在裡面了。
Ⅵ 有聲小說mp3打包
網路MP3里搜
Ⅶ 《四書五經》《大學》裡面齊家與治國,有什麼故事是關於古代齊家與治國的,說來聽聽,我高一,演講的時候
春秋時期,晉國大臣郤芮因罪被殺,兒子郤缺也被廢為平民,務農為生。郤缺不因生活環境和個人際遇的巨大變化而怨天尤人,而是一面
勤懇耕作以謀生,一面以古今聖賢為師刻苦修身。他還和妻子相敬如賓。一次郤缺在田間除草,午飯時間妻子將飯送到地頭,十分恭敬地跪在丈夫面前,郤缺連忙接住,頻致謝意。夫妻倆相互尊重,飯雖粗陋,倒也吃得有滋有味。此情此景,感動了路過此地的晉國大夫胥臣,一番攀談,認為郤缺是治國之才,極力舉薦他為下軍大夫,後來郤缺立大功,升為卿大夫,最後他還成為晉國執政。
Ⅷ 什麼地方有四書五經的語音版本
DV
Ⅸ 最近聽朋友說有一個圖書共享平台,好像叫善播xx,有人知道裡面都是什麼書嗎
好像裡面都是傳統文化書籍,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書籍很多,簡單介紹一部分。
1.「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中國的「聖經」。「四書五經」是《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四書)及《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五經)的總稱。這是一部被中國人讀了幾千年的教科書,包含了中國古代的政治理想與治國之道,是我們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一把鑰匙。書里許多語言,如「當仁不讓」、「名正言順」、「巧言令色」等等,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2.《老子》
《老子》五千言,震古鑠今,研究它的著作汗牛充棟。老子是中國第一個純粹的哲學家,老子的思想成為中國人根深蒂固的一種思想傾向。道法自然、清靜無為的思想,幾乎對每一個有文化的中國人都有重要影響。《老子》文字簡約,說理透徹,含義深邃,富有辯證精神,特別能啟發人的思考。《老子》文字不是特別艱深,歷代注家又多,選一種較好的版本當能有助於閱讀理解。
4.《韓非子》
《韓非子》一書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韓非子思想是在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法家思想是中國古代政治以力服人的「霸道」的代表,與「四書五經」代表的以德服人的「王道」一起,互為表裡,歷代王朝的統治者或多或少都受它影響。
5.《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不是中國第一部兵書,卻是最好的一部兵書,它誕生於春秋幾百年戰亂的背景之下,涵蓋了軍事中一切重要問題,被我國歷代軍事家奉為圭臬。它還被譯成多種外文,具有世界影響。《孫子兵法》簡潔的語句中蘊藏著豐富的內容,對當代商業社會中人的行為處事亦頗多啟發。
6.《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我國第一部醫書,相傳是黃帝所作,代表了祖國醫學最早的光輝成就。它對於病理學與治療學的辯證思想,成為祖國醫學發展的指導思想,為中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黃帝內經》是先秦時期整理成書的,文字較為古奧,不熟悉中醫術語的讀者可能會有一定困難。
3.《莊子》
《莊子》繼承發揚了《老子》的思想,與《老子》一起合稱「老莊」,成為道家的經典。莊子對生死的態度十分達觀,「鼓盆而歌」成為莊子的典型畫像。《莊子》文字上汪洋恣肆、豐瞻華美,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對中國古代散文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書中運用了大量的寓言來說理,比如《庖丁解牛》就是著名的一篇。
7.《史記》
西漢司馬遷宮刑之餘發憤創作的《史記》,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開創了我國紀傳史編纂的先河,成為歷代官修正史的典範。《史記》記述了上古至當時的歷史,其中「書」的部分較難懂,但卻是司馬遷歷史思想集中表述的部分。全書精華在於「世家」與「列傳」,司馬遷為我們描繪了許許多多有個性、有感情的歷史人物形象,他在歷史人物身上傾注了自己的情感。《史記》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還是一部文學著作。
8.《世說新語》
忽視《世說新語》,就忽視了傳統中國人精神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魏晉風流成了一代又一代讀書人的理想人格,跟他們追求美、追求自由而深情狂放是分不開的。本書故事短小精悍,文字精煉上口,思想或清新揮灑,或沉鬱勃發,讀起來往往有會心之處。
9.《貞觀政要》
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被當作中國封建社會理想的清明政治的代表,本書就是記錄李世民君臣談話、活動的作品。李世民雄才大略,又得遇幾位曠世英才,君明臣傑,造就了一代偉業。他們的治國思想與處事模式成了典範,到今天仍值得我們作批判地吸收。
10.《金剛經》
《金剛經》不是中國人寫的書,它是一部印度佛經,但1000多年來,它已經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因為篇幅短小,思想又有代表性,它成13了為人們念誦最多的一部經。它宣揚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想成了中國佛教的主題之一。它篇幅的短小也許可以彌補部分文字比較生澀的難處。
11.《壇經》
《壇經》是禪宗的六祖惠能的弟子所作,又稱《六祖壇經》,是表述中國佛教思想的開山之作。它更把中國傳統與佛教教義結合起來,創立了純粹的中國禪宗。以心傳心而頓悟的傳道得道方式深受歡迎。唐宋以降,不但影響知識分子,還及於勞動人民。《壇經》思想深邃而文字淺白,讀懂字面意思並不太難。
12.《顏氏家訓》
北朝顏之推著。中國古代是家族宗法社會,這種社會的理想生活是耕讀傳家。《顏氏家訓》就是維護這種理想,實施這種理想的藍圖。它對家族家庭中幾乎一切事務都提出了合乎那種理想的標准與要求。因此,一經產生便被歷代奉為金科玉律。其中雖有教條煩瑣之處,卻也不乏於今仍有價值的地方。
13.《資治通鑒》
我國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的代表,北宋司馬光著。《資治通鑒》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為統治者作借鑒之用。本書記事條理清楚,畫人風神畢肖,說理明晰透徹,是《史記》之後,文學成就最高的史學巨著。後來的《續資治通鑒》、《清通鑒》與之形成一完整的古代編年史系統。
14.《菜根譚》
《菜根譚》是明朝洪應明編的一部書,是論述修身處世、待人接物應事的格言集,它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形成一種在世出世的處世方法體系。由於它講的是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系,因此流傳久遠,直到現在仍有頗多啟發價值。無論是成功者還是失意者,無論是商界的還是政界的,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語句。
15.《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是所謂中興名臣,又是當時的理學領袖,在戎馬倥傯、公務繁忙之餘寫給家人子弟的書信,表現了他對於家事,用封建理學觀念指導之下的家人成長的看法,在當時及以後,獲得了極高的聲譽。他在封建社會末期,試圖重振封建道德,但其中一些基本的修身齊家處世的觀念,也很有意義。毛澤東同志青年時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