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郭振清的藝術之路
20世紀五十年代初,因主演電影《平原游擊隊》蜚聲影壇。智勇雙全的游擊英雄李向陽被人們廣為贊譽和稱頌。李向陽的扮演者郭振清,從此也就成為人們熟悉和喜愛的著名演員。
郭振清生長在天津一個貧寒的家庭里。生活的坎坷促他早熟。迫於生計,在他剛滿17歲時,就跨上了電車,當了一名售票員。在那裡,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他飽受生活煎熬之苦,也從此開始認識了人生。當解放天津的炮聲響徹在海河上空時,他的生命翻開了新的一頁。1949年底,黨送他到華北職工幹部學校學習,畢業後分配到天津市總工會文工團當演員。他第一次參加演出的話劇是反映紡織工人生活的《提高一步》。第一次使他嘗到創作甜頭的演出是話劇《不是蟬》。1981年,郭振清告別工作了20多年的長春電影製片廠,全家回到了哺育他成長的故鄉--天津市,擔任了天津廣播電視藝術團的導演。同年與印質明聯合導演了故事片《大虎》,以後又主演了故事片《荒娃》。 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郭振清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他的表演奔放而又細膩,質朴無華而又真實可信。看過《平原游擊隊》的觀眾,不會忘記那位手執雙槍、縱橫馳騁在敵人心臟里的游擊隊長李向陽。這個傳奇式的抗日英雄,以自己獨特的思想和行為軌跡,一度成了勇敢、機智的代名詞。
1957年,郭沫若曾題詞一首贈郭振清同志。詞曰:「鳳頭鳩見桑葚,獨立枝頭有所思。自我陶醉不可耽,高飛四海頌和平,月桂菊可尋。」郭老詩中的深刻寓意,正是郭振清幾十年勇攀藝術之路精神的真實寫照!
在新中國17年的紅色銀幕上,長影廠的郭振清和八一廠的高寶成,是兩個最符合「工農兵」形象的銀幕代表人物,他們輪廓突出、稜角分明、濃眉大眼、身材魁梧,既有男子漢的陽剛偉岸之氣,又有符合代表人民大眾鮮明個性的本質特徵,特別是郭振清在1955年拍攝的《平原游擊隊》,飾演的「雙槍李向陽」這一威風凜凜的抗日英雄形象,立刻風靡全國,家喻戶曉。 1927年8月15日,郭振清出生於天津衛的一個做小生意的商人之家,幼年時代靠父親擺小攤維持生活。他小時候十分頑皮,只要熱鬧的街市上有踩高蹺的、玩雜耍的、唱大鼓戲的、演驢皮影的、馬戲表演的,總有他圓圓的大腦袋削尖地朝最前邊擠。小小的年齡,就非常羨慕民間藝人的生活,這大概就是郭振清最早的耳濡目染的藝術啟蒙。
1943年,郭振清16歲那年,為生活所迫,前去電車公司應聘,當上了一名電車售票員。在日本侵略者統治中國的黑暗時期,初涉社會的郭振清深刻體會到生活的艱難。他每天必須在凌晨3點就起床,連續工作12個小時。路上還不能下車吃飯,餓了就啃上幾口隨身攜帶的雜和面窩頭,或是用豆餅、豆腐渣和山芋面做的干糧。
電車行駛在繁華的城區街道,為了聚集人氣,招攬生意,街頭的大小商家都在播放著流行的曲藝節目。這聲音就如同磁鐵吸引金屬一般,郭振清人在車中,神思卻伴隨著音樂盡情地在街市的歌海里遨遊。
空暇間,他就和一幫志同道合的親朋好友自組樂隊,演奏「金蛇狂舞」、「步步高」等著名的廣東音樂,或是踩高蹺、練武術,還學會了單弦、數來寶、相聲和評劇等表演技巧。當時,電車公司成立了一個由穿長衫大褂的職員組成的業余京劇團,郭振清聞之幾次前去報名加入,只是因為自己是卑賤的「穿號坎」的窮售票員,屢次遭到冷嘲熱諷。郭振清不甘心,只要一有空,就自我推薦當場唱上一段「西皮二黃」,他的誠心和執著最終感動了負責人,破例將郭振清吸收進去。但是,「穿大褂」的終歸是瞧不上「穿號坎」的,郭振清走進了業余京劇團後,也只能被指使著幹些雜活,連「龍套」都不讓他跑。 對於郭振清來說,電影《六號門》既是他演藝的幸運之門,也是他個人情感的幸福之門。因為這部根據同名話劇改編拍攝而成的描寫天津碼頭搬運工人在新舊兩個社會不同命運的《六號門》,使郭振清的本色表演贏得了廣大工人的一致認可而名聲遠播。同時,也正是因為這部《六號門》,他在劇中與自己演對手戲的青年女演員李曉功由相識、相知到相愛,假戲真做地牽手同行。這恐怕對於郭振清來說,又是一個絕對意料之外的驚喜等等。
《六號門》開始拍攝時,劇中的一些主要演員因為是借調而來的,一再更換,換到第三撥,原班人馬早已經是所剩無幾,只有東影廠新招收來扮演胡二妻子的青年演員李曉功留了下來。在《六號門》之前,李曉功已經在1950年參加過電影《光榮之家》的拍攝,接著還加盟到《劉胡蘭》劇組,後來在1959年國慶10周年獻禮片《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中扮演了具有喜劇色彩的胖大嫂。
半年後,《六號門》曲終人散,郭振清吃驚地發現自己愛上了李曉功,而少女的心扉也在不知不覺間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感覺這個朴實厚道的天津小夥子就是自己心儀已久的心上人。兩位「弄假成真」的熱戀情侶回到天津,參加了喜氣洋洋的集體婚禮。
新婚燕爾,李曉功憑借著在電影學院蘇聯專家指導的表演班學習過的科班出身,幫著酷愛演戲的丈夫分析角色,提高業務。也正是由於郭振清在《六號門》的不事雕琢的出色表演,他被東影廠調去,當上了有別於舞台話劇表演的專業電影演員。1953年9月,郭振清進廠不久,就作為廠里重點培養的對象,榮幸地參加了捷克斯洛伐克舉辦的中國電影周活動。回國後即刻再次主演了描寫新一代火車司機生活和事業的故事片《英雄司機》,劇中男一號郭大鵬的藝術形象,是郭振清本色表演的又一個新起點。而李曉功為了全力支持郭振清冉冉升起的事業,自覺自願地在事業上跑起了「龍套」,辛苦地在家裡相夫教子。 1954年,幸運之神再次降臨到郭振清的頭上,郭振清把《平原游擊隊》中游擊隊長孤膽英雄李向陽的精神氣質把握得十分准確到位,生動地塑造出了一個智勇雙全、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英雄人物。
《平原游擊隊》是1955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完成的。為了更像劇情里那個黑不溜秋、膽大如虎的八路軍,郭振清跟隨劇組深入到河北、山東一帶去體驗生活,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努力讓自己更加貼近那個年代的人物個性。
同行里的「樣樣通」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雖然政治運動不斷,但對於出身「紅五類」、又是「工人階級領導一切」、並成功扮演「工農兵」角色的郭振清來說,他一心一意沉浸在不斷塑造新角色之中,頻繁上戲,年年沒有閑著,就連在1956年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拍攝的紀錄片《春節大聯歡》,也特意找來空暇中的郭振清與另一個女演員安琪,聯合擔任電影拍攝的解說報幕員。
在那個充滿激情的年代,天津文化主管部門曾組織名為「笑的晚會」固定演出。此時,郭振清早已因扮演李向陽而名聲在外,作為天津文藝界的名人,他也經常會接到這方面的邀請信函,因為他的相聲說得頂呱呱。
銀幕和舞台是郭振清縱橫馳騁的疆場,而體育賽場和訓練場則又是他另一個特殊的一方遼闊天地。郭振清還是一個不折不 扣的球迷,上世紀50年代末新中國10周年大慶的時候,郭振清作為文化部足球隊的代表,前往北京京劇團,與著名的京劇大花臉裘盛戎、老生李宗義等演藝界名家一起踢球。
1963年,郭振清參加由王炎導演的《獨立大隊》的拍攝工作,扮演一個由草莽英雄轉化為革命戰士的男主角馬龍,再次以他那質朴生動的精湛演技征服了「李向陽迷」。
1973年,當國家恢復故事片生產的時候,郭振清在當年就出演了由林農導演的、根據浩然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農村電影《艷陽天》。1974年,被安排到嚴恭導演的工業題材的電影《鋼鐵巨人》劇組。1975年,又被北影廠抽調到李文化導演的《決裂》中,擔任男主角龍國正。1976年回廠後,本來讓他准備重新再次主演重拍片《平原游擊隊》中的「李向陽」,但是,由於年齡的關系,郭振清實在難以再現當年叱吒風雲的雄姿,而改為在幕後負責「新版李向陽」李鐵軍的表演輔導工作。在電影表演創作實踐中,郭振清不但虛心求教,刻苦鑽研,逐步將自己的戲路擴展到能洞察每一個角色的心理空間之中,從而成為中國影壇獨具風格的著名電影演員。同時,他還能夠把自己精心塑造的每一個血肉豐滿、性格鮮明的角色的實踐經驗,無私地傳授給年輕的下一代。

⑵ 歷史上李向陽是真實存在的人物還是一個虛擬人物
李向陽的名字是虛擬的,但是人物是真實存在的。李向陽的原型是著名抗日英雄郭興。
他親自指揮過「輝縣孟庄」、「汲縣塔崗」、「林縣鹿嶺」及朝鮮「1089·6高地」等大小戰斗100餘次,獲「抗日戰爭勛章」、「解放戰爭勛章」、抗美援朝「獨立自由勛章」各1枚。
(2)有聲小說平原游擊隊擴展閱讀:
《雙槍李向陽》就是根據郭興的事跡拍成的電視劇。
《雙槍李向陽》是根據紅色題材電影《平原游擊隊》改編的電視劇,由付小健、趙北光執導,張嘉譯、趙純陽、郭月、范明等主演。
該劇講述了冀中抗日根據地定縣的雙槍英雄李向陽帶著各路身懷絕技的游擊隊員與日本鬼子鬥智斗勇的故事。
2007年於成都電視台影視文藝頻道(CDTV-4)黃金檔首播,2010年12月26日於江西衛視播出 。
⑶ 那部抗日電影里有叫馬英的
《平原槍聲》根據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取材於真實的歷史原型人物和事跡。講述了冀中平原游擊隊隊長馬英帶領當地農民奮起抗日的傳奇故事。現在貴州衛視每天晚上3集
⑷ 槍聲下載
2011年1月15日起雲南,貴州。深圳,黑龍江,重慶,湖北等六大衛視同時熱播28集電視連續劇《平原槍聲》。該劇的主題歌《平原處處槍聲響》由中國民俗歌唱家、板胡演奏家張琳演唱。張琳祖籍山西,是一位集作詞、作曲、板胡演奏於一身的全能藝人。多年來為電視劇《小兵張嘎》等多部電視劇配唱主題歌,並巡演美國、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等地,用歌聲架起了一座友誼之橋,受到熱烈的歡迎和高度的評價。張琳的演唱風格酣暢淋漓,粗獷豪放,彰顯著「西北漢子」的個性與魅力。
沖擊春節賀歲檔,張琳倍受關注
該劇根據同名紅色經典小說改編,「軍旅少帥」趙浚凱、劉國彤導演,講述了冀中平原農民游擊隊抗日的傳奇故事。韓安慶、李曉明的紅色小說《平原槍聲》,曾被翻拍成多部影視劇,在老一輩觀眾心中都留下了深刻回憶,頗有口碑,而新版《平原槍聲》在忠於原著的基礎上更加真實、傳奇、幽默、血性,風格「土逗」吸人眼球,當然,該劇的主題歌《平原處處槍聲響》由中國民俗歌唱家、板胡演奏家張琳演唱也是該劇的亮點之一。
多才多藝的「農民歌唱家」
張琳最近參加首屆「傾注三農情關系農民工「主題春節晚會。他演唱的歌曲《回家過年》是晚會中的一大亮點。用他那獨特的付有磁性的嗓音唱出了中國農民工的豪邁、熱烈、和感動。春節期間將在中央電視台一套、三套、七套黃金時段播出。而另一部由他參演的中國復排大型民族歌劇《白毛女》目前也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和學唱階段,張琳在劇中飾演男一號人物「楊白勞」,著名歌唱家譚晶飾演女一號「白毛女」,該劇的總導演是著名影視導演故玫「總指導總策劃是著名資深歌藝術家王昆,編曲是著名作曲家趙季平,相信這又是張琳的另一種不錯的嘗試。而在自己的音樂方面,2010年出版發行了他的第三張個人專輯《有爹有娘才是咱的福》深受歌迷朋友們的喜愛。這首主打歌曲獲得了2011年環球旅遊音樂榜十大金曲。他的MV分別在全國獲得金、銀、銅三個大獎。
歌曲無線簽約公司北京龍樂經理趙濤表示:張琳是一位集作詞、作曲、演唱、板胡演奏於一身的全能藝人,深受百姓喜歡的歌唱家,相信聆聽過張琳現場演出的每一位觀眾都會被他那獨特嗓音和精彩的板胡技術所征服
伊秀娛樂訊 翻拍劇《平原槍聲》日前登錄六大衛視,拉開了2011年的紅色劇高潮,這部改編自同名經典小說的電視劇,淋漓酣暢的展現了游擊隊、漢***、日軍之間殊死搏鬥的故事,海潤力捧女星趙子慧在其中飾演一位巾幗女英雄,因叛徒出賣最後壯烈犧牲。
2011年是建黨90周年,各類紅色劇目接連登陸熒屏,根據經典小說翻拍的《平原槍聲》作為頭一波的紅色劇目搶先與觀眾見面。因為小說影響甚大,從翻拍伊始就備受各方關注,各家衛視很早便打響了爭奪戰,最終貴州、雲南、黑龍江、湖北、重慶、深圳六大衛視取得了首播權。從日前索福瑞的數據來看,《平原槍聲》收視率不俗,打破了之前翻拍劇難以火過原經典劇的魔咒,很多觀眾紛紛表示,喜歡經典小說,也喜歡這一版的《平原槍聲》,人物豐滿情節細膩。
電視劇《平原槍聲》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冀中平原地區年輕的八路軍幹部馬英在黨的領導下,回到家鄉組建游擊隊,帶領群眾與日寇、漢***進行殊死搏鬥的英勇故事。劇中,趙子慧飾演的蘇建梅由於叛徒的出賣被捕,在特務的威逼利誘之下寧死不屈,面對這樣一位巾幗女雄,特務毫無辦法,於是假意放走蘇建梅,誰知馬英帶領一撥人正好來救人,雙方發生了激烈的斗爭,在危急時刻,蘇建梅挺身而出,希望馬英可以發揮自己神槍手的作用殺敵人,不用顧及自己,雙方一片混戰之後,蘇建梅死在了特務楊百順的槍下。
趙子慧對這一經典人物的詮釋非常到位,將一個把國家民族利益放在頭位的巾幗女雄形象通過自己精湛的演技刻畫的活靈活現,同時將堅持理想,為理想甘願拋頭顱灑熱血的豪邁氣勢和革命黨人的精神風貌十足展現,是一位難得的潛力演員。
此外,在剛剛熱播的《民國往事》當中,趙子慧出演謝若冰一角,頗受好評。據悉,自從2005年之後,趙子慧主要出演不少革命大戲,《狼毒花》、《柳樹屯》、《國家行動》、《大地》、《絕密押韻》等熱播劇中都能看到趙子慧的身影和嫻熟的表演,頗受業界肯定和觀眾喜愛
海潤影視出品的新版《平原槍聲》正在貴州、雲南、黑龍江、重慶、深圳、湖北六大衛視熱播,該劇由趙浚凱、劉國彤執導,董勇、王學兵、趙子惠、何政軍領銜主演,講述平民抗日的傳奇故事。其中,素來有「警察專業戶」之稱的董勇大玩顛覆在劇中飾演了一個愛吹牛、愛開玩笑的馬英,幽默功力深厚逗樂全國觀眾。
新《平原槍聲》玩顛覆
新《平原槍聲》雖然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卻沒有循規蹈矩,而是在忠於原著、忠於真實的前提條件下,加入了新鮮、幽默的元素,比舊版胡軍主演的電影更為傳奇、好看。在人物造型上,鄉土氣息十分濃郁,展現了冀中平原豪放、朴實的民風民俗,而故事的風格更是詼諧逗趣。該劇雖是關於抗日的嚴肅主題,但卻雜糅了搞笑、諜戰、心理戰、槍戰等多種元素,令人眼前一亮。其中,幽默笑料十足,是該劇最大亮點之一。劇中的馬英由「熒屏硬漢」董勇出演,他一改革命英雄威武偉岸的高大形象,大大咧咧,不修邊幅,愛吹牛、愛開玩笑,還愛罵人,裹著白頭巾、腳踩黑布鞋,蹲在板凳上邊嗑瓜子邊跟大夥聊著作戰方案,動不動就「俺捶死你」,這樣的場景在以往紅色經典劇中是很難看見的。
董勇版「馬英」不走尋常路
觀眾心中的革命英雄形象往往是高大威武,無所不能,正如2001年的老電影《平原槍聲》中胡軍飾演的「馬英」,他威武勇猛,打擊日寇、偽軍、叛徒絕不手軟,是一個典型的英雄人物。而在新版電視劇《平原槍聲》中董勇版「馬英」卻不走尋常路,將一個不同的革命者形象展現在大家面前。劇中,除了同樣英明果斷之外,董勇還將馬英的機智靈活傳神演繹出來。馬英底層農民出身,擁有草根人民頑強的抵抗意志和靈活的生存智慧,奉行「打得贏就上,打不贏就撤」的宗旨,懂戰略、知進退,甚至會忍辱負重、裝慫賣乖而伺機反攻,目標是最終帶領抗日游擊隊取得勝利。
除此之外,董勇版馬英最大的不同在於其鮮明的個性,雖然外表朴實憨厚,骨子裡卻透著一股子狡黠的勁兒,思維敏捷、反應靈活,總能在關鍵時刻想出各種歪招訣竅,而他的搞笑更是為電視劇打上輕喜劇的標簽。然而,在生活中,董勇也十分幽默,很多與其合作的演員都感觸頗深。日前,董勇正在拍攝電視劇《螳螂》,與其合作的女演員正是新《水滸》中潘金蓮的飾演者甘婷婷,她說,「董勇老師的幽默功夫我是見過的,把現場所有人都逗笑了,他自己都能不笑
⑸ 請問有哪些以抗日為題材的紅色經典小說
反映「抗日戰爭」時期的長篇小說有:
《鐵道游擊隊》(知俠),《野火春風斗古城》(版李英儒權),《敵後武工隊》(曾志),《苦菜花》(馮志英),《平原槍聲》,《烈火金剛》,《橋隆飆》(曲波),《風雲初記》(孫犁),《大江風雷》(艾喧)《平原烈火》(徐光耀)等。
《紅旗譜》,《青春之歌》反映的是「第一次國內戰爭」時期的歷史。
《紅日》《紅岩》反映的是「解放戰爭」時期的歷史。
⑹ 求一部老電影
《英雄兒女》的主題曲
影片信息
《英雄兒女》
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
攝制:1964年
類型:故事片(黑白)
演職員表
導演:武兆堤
編劇:毛烽、武兆堤
攝影:舒笑言
作曲:劉熾
美術:徐渭、王崇
主演:劉世龍 ----王成
郭振清---張團長
劉尚嫻---王芳
田方--- 王文清
周文彬 ---王復標
浦克---金正泰
趙文瑜---朴貞子
任頤---吳軍長
劇情介紹
講述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某團在堅守無名高地的戰斗中勇敢作戰。剛從醫院回部隊的戰士王成要求參戰,並拿出父親鼓勵他殺敵立功的來信給張團長和王文清政委看,王文清始知王成就是自己的老戰友王復標的兒子。在戰斗中王成英勇奮戰,壯烈犧牲。在全軍開展向王成學習的運動中,王文清認出該軍文工團員、王成的妹妹王芳就是自己的親生女兒。原來十八年前,王文清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時,妻子被敵人殺害,不久他也被捕,老工人王復標收養了他的女兒王芳,此後雙方失去了聯系。王文清沒有立即與王芳相認,而是幫助她完成歌頌王成的創作任務,並鼓勵她以實際行動向哥哥學習。後來,當王芳在陣地上為炊事員演出時,敵機突然來襲,她為掩護炊事員而負傷,被送回祖國醫治。一個月後,王復標參加慰問團赴朝慰問,王芳也傷愈歸隊,三人在前線團圓。王復標將真情告訴王芳,兩位父親都勉勵王芳向哥哥學習,當好革命接班人。
影片評述
這是一部優秀的軍事題材影片,它描寫了廣大志願軍戰士在朝鮮國土上的流血奮斗,並藉助父子、父女、老戰友之間的生死離別、劫後重逢來渲染氣氛、結構故事,表現了革命事業的艱難歷程。影片在巴金原小說的基礎上,充實了王成的故事,以細膩的筆觸突出了這個英雄戰士的成長過程以及對其他戰士的影響。人物關系的情感內容和炮火連天的戰場氣氛的營造,使影片既洋溢著革命激情,又深蘊著親情與道德力量。片中昂然一曲《英雄贊歌》,通過在故事內外空間的巧妙處理,使之具有動人的魅力,從而流傳甚廣。
幕後花絮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4年攝制的著名影片《英雄兒女》是根據巴金小說《團圓》改編的電影;
導演武兆堤是於美國出生並長到5歲;
飾演王成的劉世龍還演過《劉三姐》里的阿牛哥。
主創人員介紹
導演武兆堤
武兆堤(1920—1992)生於美國匹茲堡。1925年隨父母回國。1936年參加山西犧盟會。1938年入山西民族革命大學,1939年赴延安抗大。1949年調中央電影局,1953年入長影任導演。1955年與蘇里導演《平原游擊隊》。同年到北京電影學院導演專修班。畢業後獨立執導《地下尖兵》。1958年之後導演了《紅領巾的故事》、《冰上姐妹》等。1964年同毛烽合作,將巴金的小說《團圓》改編為《英雄兒女》獲得很大成功。之後他被調到文化部電影局主持藝術處工作。1979年導演了《山重水復》。不久調北影,擔負起藝術創作的領導工作。
攝影舒笑言
舒笑言(1930—)黑龍江依蘭人。1945年考入依蘭成城劇團當演員,後入依蘭聯中師范班學習。1948年入東影第3期訓練班。同年參加了新中國電影第一部長故事片《橋》的攝影工作,接著參加了故事片《無形的戰線》、《馬蘭開花》的拍攝工作。1956年任攝影師。1957年拍攝了他處女作故事片《復試》。以後相繼拍攝了《懸崖》、《心連心》、《冰上姐妹》、《花為媒》、《英雄兒女》、《青松嶺》、《沙家浜》、《平原游擊隊》、《山村新人》等。1980年他兼導演(與荊傑合作)拍攝了故事片《黃英姑》。其中《冰上姐妹》獲第2屆中國電影攝影學會優秀攝影榮譽獎。
英雄王成(劉世龍飾)
劉世龍(1930—)安徽蕭縣人。1939年參加新四軍。歷任勤務員、通信員、戰士、班長、排長、宣傳隊員、文工團員、戲戰隊長等。這期間,他參演了40多部出舞台劇,如《兄妹開荒》、《白毛女》等。1951年由解放軍16軍保送入西南人民藝術學院、北京電影學校學習表演。1953年畢業分配到長影演員劇團任演員。主演過《英雄兒女》(飾王成)、《劉三姐》(飾阿牛)、《鴻雁》(飾李方飛)、《戰洪圖》(飾丁勝河)等15部影片。另外他還參演了多集電視劇。導演了電視劇《二林小傳》和《追尋》等。
王芳(劉尚嫻飾)
劉尚嫻(1941—)江蘇徐州人。1963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同年分配到八一廠演員劇團。畢業之際,應長影之邀參加了故事片《英雄兒女》的拍攝,飾女主角王芳,受廣泛贊譽,曾獲長影建廠35周年優秀影片創作者獎。之後她又出演了《火種》、《以祖國的名義》等十多部影片。並向導演方面發展,拍攝了《風雨下鍾山》(副導演,獲1983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中國刑警》等影視片。
王文清(田方飾)
田方(1911—1974)天津人。1931年肄業於北平輔仁大學。同年進入上海天一影片公司。任場記兼語音教員。1932年在影片《飛絮》中第一次擔任主角。1935年在新華影業公司主演《紅羊豪俠傳》,飾演農民領袖洪秀全。此間他在《壯志凌雲》塑造了愛國農民田德厚的形象。1938年到延安,入抗軍政大學。翌年轉入魯迅藝術學院實驗劇團任藝術指導科科長兼演員,曾演出話劇《日出》、《我們的指揮部》、《帶槍的人》等。抗戰勝利後,擔任東北文工一團副團長、東影廠秘書長、北影副廠長兼演員劇團團長,文化部電影局副局長等職。建國後,他出演了《深山裡的菊花》、《風從東方來》、《革命家庭》等影片。在《英雄兒女》中,他成功塑造了部隊領導幹部的形象。
王復標(周文彬飾)
周文彬(1907—1981)1937年考入上海新華電影片廠演員訓練班。1945年在華北工作。1947年後曾任上海中國電影製片二廠、香港永華電影公司演員。1951年任上海大光明二廠特邀演員、漢口中南軍區部隊藝術劇院話劇隊演員。1953年調入東影演員劇團。曾參加譯制影片數十部,並在故事片《黨的女兒》、《冰上姐妹》、《鐵道衛士》、《甲午風雲》、《英雄兒女》、《景頗姑娘》等中扮演重要角色。
⑺ 推薦個二戰的片子
01、《莫斯科保衛戰》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80年代的鴻篇巨制,冷戰末期獲得美國電影學院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蘇聯電影,真實、恢宏的戰爭場面在現代戰爭片中無出其右者。《莫斯科保衛戰》長達300餘分鍾,分《侵略》、《台風戰役》兩部,拍攝過程歷時兩年,約有五千名士兵、近一萬名群眾、二百五十餘名演員、二百零二名攝影師參與其中。本作從德至蘇、從高層決策至基層部署、從後方帷幄至正面戰場,全方位地展示了二戰歐洲戰場的首次勝利——莫斯科保衛戰,講述了德國法西斯不敗的神話是如何被粉碎的。戰爭史上最可歌可泣的台詞也來自該片——蘇軍連政治指導員克洛奇科夫-季耶夫率領28名戰士同幾十輛德軍坦克進行了4小時的艱苦戰斗,在犧牲前高呼:「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無路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
02、《卡薩布蘭卡》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在無數影史最偉大的愛情電影排行榜中位居第一,令《亂世佳人》或《羅馬假日》汗顏不已,作為二戰影片的至尊地位,同樣毋庸置疑,第16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本片的背景設在二戰時期北非摩洛哥的重鎮卡薩布蘭卡,以反法西斯主義戰爭為導向,採用傳統的正敘手法,通過男女主人公相遇、相愛、別離的回憶,及男主角對女主角訴說愁腸苦衷,講述了一段動人、美麗、崇高、宛如童話的愛情故事。無論劇本的改編、導演的掌控、演員的表現均天衣無縫、無懈可擊。
03、《巴頓將軍》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人物傳記片之集大成者。男主角喬治-斯科特戲里戲外均入木三分地詮釋了角色——開篇6分鍾的教科書級演說,其表現簡直是「暴戾軍神」巴頓的附體,而憑此片獲奧斯卡影帝的他,根本未去領獎,不懈地斥責好萊塢的盛宴不過是「荒唐的聲色犬馬」。本片據說是尼克松他最喜歡的影片——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美國歷史上的黑暗時代,肯尼迪、馬丁·路德·金以及其它政治行刺等,使美國人對美國政體的信念產生了動搖,而侵越戰爭的失敗更使美國青年紛紛拒服兵役,當眾燒毀兵役證。在此背景下,挖掘此弘揚牛仔精神的電影,隱藏的政治動機不言而喻。盡管如此,仍不能抹殺這部出色的歷史巨片的精良品質,而「一個與時代格格不入的悲劇式英雄」的准確定位,堪稱本片成功的關鍵。
04、《鋼琴家》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淫賊巨匠羅曼·波蘭斯基根據維拉德斯勞·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而成,同時,又在其中大量回顧了自身的童年經歷——作為一名波蘭的猶太人,在德佔區內生不如死、暗無天日的生活。陰郁無望的氛圍、深沉悲涼的心境,在波蘭斯基凄厲決絕的鏡頭下,愈顯猙獰。納粹令人發指的屠戮,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逃亡生活,然而求生的本能和藝術的信仰依然支持男主角咬緊牙關。最震撼的鏡頭既不是意念的鋼琴演奏、也不是德國軍官的良心發現;主人公聽到腳步聲遠處的腳步聲,急中生智撲倒在地,一隊路德國兵囂張地跑過,根本沒在意他——鏡頭俯瞰:屍橫遍野。
06、《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與《攻克柏林》、《莫斯科保衛戰》並稱蘇聯的「解放三部曲」,80年代蘇聯電影史詩巨制的代表作。影片描述了蘇德戰爭中,蘇軍為保衛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粉碎
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軍重兵集團,於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實施的一系列戰略性攻防戰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在蘇聯政府的協助下,以幾近完美的水準將歐洲戰場的偉大轉折點真實地還原,為20世紀蘇聯戰爭電影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細細的紅線》
07、《細細的紅線》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一部備受爭議的電影,也是絕無僅有的單純白描太平洋戰場殘酷的瓜達爾康爾島戰役的作品。以調度大場面的控制力見長的導演特蘭斯·馬利克,牽手好萊塢叛逆分子西恩-潘,通過夢魘般恐怖血腥殺戮,探討了「生」與「死」、「理性」與「瘋狂」等戰爭狀態下是非莫辨的艱深問題。導演反復利用俏麗的南太平洋風光來反襯戰爭的慘絕人寰,逃兵發人深省的內心獨白、日軍幽靈一般的突如其來……令戰爭的驚悚、無常登峰造極。
08、《逃離索比堡》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如果說《辛德勒名單》是好萊塢對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悲慟展示,《逃離索比堡》則可謂歐洲電影界對黑暗往事的恐怖回憶。最撕心裂肺的鏡頭既不是牧師請求替暈倒的青年受死、也不是俄國軍官與猶太姑娘絕愛的生離死別——閑適的田野、旖旎的陽光、清澈的長空,塵世以最純潔的軀體陪襯焚屍爐的煙囪里升起的裊裊罪惡,天清氣朗,萬籟俱寂,甚至無情得不曾流過一滴淚水。
09、《桂河大橋》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1957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第30屆),二戰電影中非常獨特的一部作品。故事發生在被世人關注甚少的亞洲滇緬泰戰場,以被俘的英美士兵為主角,講述了在日軍違反日內瓦公約的殘暴管制之下,囚徒的悲慘生活——他們在不知情的狀態下成為侵略者以戰養戰的工具,擔負修築的桂河大橋,實際上是日軍補給線的運輸要沖。在自身嘔心瀝血創造的桂河大橋,與配合游擊隊毀壞敵方交通線的炸毀任務面前,男主角面臨著艱難的抉擇。
10、《辛德勒名單》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巨匠斯坦利·庫布里克(《辛德勒名單》的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良師益友,代表作《漫遊太空2001》、《大開眼戒》,《人工智慧》系斯皮爾伯格為紀念他的創意而拍)曾譏諷本片徹頭徹尾地虛偽。盡管如此,小金人依然毫不猶豫地擁抱了《辛德勒的名單》,並最終圓了此前7次空手而歸的斯皮爾伯格一個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夢。雖然好萊塢商業氣息的存在令本片在藝術層面上不夠純粹,但作為一名猶太人,導演斯大叔致敬、祭奠的真摯情懷仍感人至深。特別是當銀幕上出現那雙小紅鞋的時候,在另一位猶太裔藝術家伊薩克-帕爾曼大師用小提琴表述的柔腸百轉的無盡哀思里,觀眾無不聲淚俱下。
05、《拯救大兵瑞恩》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斯皮爾伯格聯手湯姆·漢克斯「申奧」的作品,雖然在最佳影片單元匪夷所思地敗給了《莎翁情史》(奧斯卡評委涉嫌舞弊的焦點事件,米拉麥克斯不擇手段的宣傳攻勢的巔峰),但老斯在最佳導演獎項成功地梅開二度。本片站在了前輩作品《漫長的一天》的肩膀上,在承認了《漫》是好萊塢傳統手法描述「諾曼底登陸」的頂點的同時,巧妙地進行借鑒,在霸王行動的背景下,以拯救瑞恩這一令人不解的軍方指令,探討生命的價值,從而以小見大、感人心脾,尤其是開篇的登陸場面,堪稱20世紀末戰爭電影的點睛之筆。
11、《中途島海戰》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眾星雲集的商業大片,七十年代的銀幕硬漢、當紅男星們幾乎在本片中大聚首:查爾頓-赫斯登、亨利-方達、格倫-福特、羅伯特-梅徹姆、克里夫-羅布森、詹姆斯-科伯恩、湯姆-塞萊克、三船敏郎……講述的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1942年6月初的中途島海戰。擁有如此奢侈的票房號召力,在全球范圍內的熱映可謂意料之中。雖然電影本身品質平平,僅僅是眾多好萊塢商業戰爭類型片里中規中矩的一分子,但現在看來仍頗具感染力的海戰場面,在沒有光魔(《星戰》系列的特效公司)、維塔(《指環》系列的特效公司)的年代裡,震撼程度可想而知。
13、《英國病人》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第69屆奧斯卡獎(1996年)最佳影片,堪稱描述二戰史事的各類影片中,最婉約的一部。大導演安東尼-明格拉以如詩如畫的鏡頭,講述了一段令人悵惘的愛情悲劇。無論開篇飛機俯瞰的沙丘綿延如縷,抑或破敗的療養院內孤獨的痴男怨女……雋永的畫面、樸素的敘事賦予這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別樣的嶄新的靈魂。而雷夫-范恩斯、克里斯汀-托馬斯-斯科特、朱麗葉特-比諾什、威廉-達福四位主角令人心悸的完美表演更將纏綿悱惻的情緒詮釋得淋漓盡致。
14、《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陪伴幾代人成長的經典影片,藝術性與商業性在本作中得以完美結合。在納粹佔領區組織反抗運動,同時又要清除革命隊伍內部潛伏的卧底,既不乏《平原游擊隊》的大智大勇,又充斥《無間道》的暗藏機鋒。反映了東南歐解放前夕,偉大的南斯拉夫人民在敵人後方開辟自由的斗爭歷程。
15、《虎口脫險》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用喜劇的方式調侃二戰的佳作,法式浪漫與幽默的二戰形象代言片。雖然拿佔領區下的不光彩歷史大加戲謔的勇氣多少有點沒心沒肺,但法國乃至全世界人民對本片的喜聞樂見卻徹徹底底令評論界和史學界閉上了嘴。差點忘了說,本片是法國電影票房史上當之無愧的冠軍,堅持至今。
16、《偷襲珍珠港》(虎!虎!虎!)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為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25周年,美日聯手攝制的商業大片,將40年代的「9·11」——偷襲珍珠港事件搬上銀幕。本片導演為日本電影界大師級人物深作欣二,深作先生大膽地將視角鎖定在侵略國一方,從日本軍國主義虎視眈眈策劃陰謀開始,將其鎖定目標、部署具體的作戰計劃、外交上欺騙美國……直至最終偷襲成功的每一步有條不紊地呈現給觀眾,並在此過程中不斷通過美國軍方的麻痹大意、姑息養奸加以對比,充分警示了和平年代的人們,防範於未然的必要性,比數年前的那部弱智特效大片《珍珠港》要經典百倍。
17、《美麗人生》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如果說還有哪部關於二戰的喜劇片,能與《虎口脫險》相提並論,那麼《美麗人生》定是無二之選。本片僅僅是德軍迫害猶太人的無數慘劇中的滄海一粟,但黑色幽默的表現手法卻更顯悲情,直指人心。主人公一邊繼續哄著孩子開心、一邊從容地被納粹士兵押赴行刑,隨著孩子視野之外傳來一聲冷酷的槍擊,在觀眾凄絕而模糊的視線中,最偉大的父愛得到了至高無上的升華——這是怎樣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難怪小金人將最佳外語片和最佳男主角打包送給了集編、導、演於一身的本片的締造者——義大利喜劇之王羅伯特·貝尼尼。
18、《兵臨城下》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描述了蘇德大戰背景下,兩位狙擊手的單獨較量。盡管江湖味道濃重,但導演讓-雅克-阿諾並沒把影片簡單地變成兩位宗師不識人間煙火的華山論劍,相反,群像對抗的巷戰戲
份安排得適時適量,不僅很好地襯託了兩大高手過招,更營造出人群中的孤獨感——一種獨孤求敗的情緒油然而生。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大賣,為英倫帥哥裘德·洛徹底打開了北美市場,從此,他擺脫了《天才瑞普利》中的配角地位,開始穩步擔綱男一號。如沒有這部《兵臨城下》,日後的《冷山》、《偷心》中,真不知妮可姐和大嘴茱會跟誰配戲。
19、《風語者》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吳宇森執導的另類戰爭史詩,將英雄惜英雄的武俠元素(這種男性之間的友誼的塑造,一定程度上借鑒了金大俠的《倚天屠龍記》)融於其中,堪稱「二戰版」《翻譯風波》。本片投資過億,而票房幾乎血本無歸,不僅使吳導拍《華工血淚史》的願望落空,也直接導致了派拉蒙的高層改組,更是日漸衰微的米高梅決策失敗的重要標志之一(上月終於被索尼兼並)。對電影界的影響,遠比其對二戰的紀念意義大得多。
20、《U-571》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00年的商業巨制,對潛艇戰進行了詳實的敘述。在幽閉狹小的船艙空間內,盡可能多地挖掘了情節。既有潛艇戰的水下對抗,又有破譯密碼的高科技鬥智,而獵殺U-571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出驚心動魄的深海捉迷藏。
⑻ 急:《平原烈火》《平原槍聲》《平原游擊隊》,三部小說的作者,分別是誰
徐光耀:《平原烈火》
李曉明:《平原槍聲》
《平原游擊隊》是根據《平原槍聲》改編的電影。
⑼ 重生關於游擊隊的小說
反映「抗日戰爭」時期的長篇小說有:
《鐵道游擊隊》(知俠),《野火春風斗古城內》(李英儒),《敵後武容工隊》(曾志),《苦菜花》(馮志英),《平原槍聲》,《烈火金剛》,《橋隆飆》(曲波),《風雲初記》(孫犁),《大江風雷》(艾喧)《平原烈火》(徐光耀)等。
《紅旗譜》,《青春之歌》反映的是「第一次國內戰爭」時期的歷史。
《紅日》《紅岩》反映的是「解放戰爭」時期的歷史。
⑽ 平原游擊隊閱讀答案 1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各是什麼2你是怎麼評價李向陽,松井和地主
平原游擊隊(節選)故事的起因是( 日寇入侵),經過是(全民皆兵,打擊日本侵略者 ),結果是( 李向陽的游擊隊取得勝利,松井被打死).李向陽足智多謀,松井陰險狡詐,楊老宗賣國賊、不知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