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長相思·一重山是李後主什麼時期的作品
這首詞,應是李煜被俘至宋都開封後所作,屬於其晚期作品;
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句句寫思婦「秋怨」,「秋怨」二字卻深藏不露。對思婦的外貌、形象、神態、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側重於表現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現其胸中之情,用筆極其空靈。
② 怎樣來欣賞五代後主李煜的《長相思·一重山》這首詞
【出處】
《長相思·一重山》
作者:李煜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

【詩句鑒賞】
上片寫她望中所見之景。那遠行在外的徵人而今身處何方呢?他是否正跋涉在返鄉的路上呢?懷著這種焦迫不安的心情,她不時地企足遙望,希望能夠有所發現。可是,進入視野的除了重重疊疊的山嶺峰巒外,還有的就是遼闊高遠的青冥和天際處的迷離煙水了。第三句描寫了一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圖,層次極為分明:「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山遠天高煙水寒」,是遠景。這一切都是跟著思婦眺望目光的由近及遠漸次展開的。清初詞人納蘭性德的名作《長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寫主人公越山過水,漸去漸遠,很可能是受了該詞的啟發。需注意的是,「煙水寒」的「寒」,並非僅僅用來形容「煙水」,而且還曲折傳出了思婦的心理感覺。正因為久望不見,更添哀傷,心頭才滋生了寒意。如此,則目中所見,自然皆帶寒意了。上片結句說她「望盡天涯路」而無所得,便收束眼光,不經意地掃視周遭景物,瞥見不遠處有楓葉如火,灼人眼目。這使她猛然想起:時令又到了丹楓滿山的秋天,自己經年累月的相思之情何日才能了結啊?「相思」一詞的出現,使得詞旨豁然顯現。
下片便順著「相思」折入,著重刻畫她的心理活動,寫她思中所念之事。「菊花開,菊花殘」,用短促、相同的句式,點出時間流逝之速,暗示了她相思日久,怨愁更多。緊連著的「塞雁高飛人未還」,可視為她的直接抒情,也可以看作她在觸景生情。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歸,那飄泊在外的遊子為什麼還見不到他的蹤影呢?用雁知「歸」來反襯人不知「還」,就更深一層地表現出了她的內心怨苦。怨恨盡可以怨恨,但它畢竟是產生於「相思」基礎上的,如今良人未還,說不定他碰上了什麼意外,或是在路途上染上了風疾。這些想法湧上心頭,使得女主人公在怨恨之餘,又深深地為他擔憂起來了。「一簾風月閑」,刻畫出了思婦由於離人不歸,對簾外風晨月夕的美好景緻無意賞玩的心境。柳永《雨霖鈴》詞寫一對戀人分別後的意緒說:「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含意正與此同。
詞人午睡,夢中駕著小船在西湖荷花之下泛遊,煙霧繚繞的水面上荷花的香味四溢。這兩句寫的雖是夢境,但形象逼真,如同一幅絕妙的水墨畫,淡筆素描,勾勒出湖面勝景的一個輪廓,呈現在讀者面前。「急雨打篷聲,夢初驚。」突然,一陣暴雨擊打船篷的聲音,把他從夢中驚醒,一瞬間,先前的扁舟、荷花、煙水頓時消失,可以想見,詞人此時對夢境還有些留戀,對雨聲打斷他的美夢不無遺憾。
③ 蜻蜓fm有聲小說長相思里的全部背景音樂
您好,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這是樓主要的資源,下載後,按照提示操作,即可觀看!
在下方,還望及時採納,謝謝!
鏈接: 密碼: htr8
請及時下載,以防止失效哦
PS: 您想知道的看完就能找到答案!
④ 長相思有聲小說第四章
http://www.ximalaya.com/2806384/sound/1293258
這是網址,應該能幫到你~
⑤ 求李煜長相思(一重山)的賞析及背景急!急!急!
李煜——長相思 (一)"一重山,兩重山"
一重山,兩重山,
山遠天高煙水寒,
相思楓葉丹。
鞠花開,鞠花殘,
塞雁高飛人未還,
一簾風月閑。
1.煙水:煙霧迷濛的水面.
2.鞠花:菊花.鞠通菊.
3.塞雁:邊塞的大雁.
這是一首秋怨詞.一題鄧肅作.若為李詞,當屬中期作品.
上片從山起.山一重兩重,層巒疊嶂,就如同心中的相思層層疊疊,連綿不絕.山遠天高望不到盡頭,就如同相思無際無涯.而寒的不僅僅是煙霧深鎖的水面,更是思人的心情.相思日久,已到暮秋,楓葉正紅,而紅不過相思之苦.
下片從花起.花開花謝,相思經年,邊塞的大雁也高飛還故鄉,而遠去的人卻還沒有回來,相比塞雁之還,離人之苦更甚.遠人不歸,便只好任那風月閉於於簾外.人靜簾閑,而不靜不閑的,是心中無窮無盡的思念之情.簾閑而心亂.
這闋小詞,以景狀情.在詞人筆下,遠山,煙水,楓葉,菊花,塞雁,共同構建了一個清冷的深秋.在這樣的深秋中,相思之情就越發的寂寞幽怨.詞中的遠人,也許指的就是入宋不歸的弟弟從善.
⑥ 求全小全播講的有聲小說,長相思全集,最好是百度雲的,或者可以下載的一切資源!謝謝
網路戀聽網
⑦ 長相思·一重山與長相思·山一程有什麼異曲同工之妙處
李煜的的長相思一重山,和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山一程,都是借景抒情。通過重重疊疊的山巒表現相思之情「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山遠天高煙水寒」,是遠景。這一切都是跟著思婦眺望目光的由近及遠漸次展開的。清初詞人納蘭性德的名作《長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寫主人公越山過水,漸去漸遠,很可能是受了該詞的啟發
⑧ 如何賞析李煜的《長相思·一重山》
《長相思·一重山》這首小令,《新刻注釋草堂詩余評林》在詞調下題作「秋怨」。這「秋怨」,便是統貫全詞的抒情中心。雖然通篇未曾出現「秋」、「怨」字眼,但仔細吟誦一遍,便會覺得「秋怨」二字確實最為簡潔、准確地概括了本詞的旨意。 全詞寫了一個思婦在秋日裡苦憶離人、急盼歸來,然而最終沒有盼來的怨恨心緒。上片寫她望中所見之景。那遠行在外的徵人而今身處何方呢?他是否正跋涉在返鄉的路上呢?懷著這種焦迫不安的心情,她不時地企足遙望,希望能夠有所發現。可是,進入視野的除了重重疊疊的山嶺峰巒外,還有的就是遼闊高遠的青冥和天際處的迷離煙水了。第三句描寫了一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圖,層次極為分明:「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山遠天高煙水寒」,是遠景。這一切都是跟著思婦眺望目光的由近及遠漸次展開的。清初詞人納蘭性德的名作《長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寫主人公越山過水,漸去漸遠,很可能是受了該詞的啟發。需注意的是,「煙水寒」的「寒」,並非僅僅用來形容「煙水」,而且還曲折傳出了思婦的心理感覺。正因為久望不見,更添哀傷,心頭才滋生了寒意。如此,則目中所見,自然皆帶寒意了。上片結句說她「望盡天涯路」而無所得,便收束眼光,不經意地掃視周遭景物,瞥見不遠處有楓葉如火,灼人眼目。這使她猛然想起:時令又到了丹楓滿山的秋天,自己經年累月的相思之情何日才能了結啊?「相思」一詞的出現,使得詞旨豁然顯現。
下片便順著「相思」折入,著重刻畫她的心理活動,寫她思中所念之事。「菊花開,菊花殘」,用短促、相同的句式,點出時間流逝之速,暗示了她相思日久,怨愁更多。緊連著的「塞雁高飛人未還」,可視為她的直接抒情,也可以看作她在觸景生情。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歸,那飄泊在外的遊子為什麼還見不到他的蹤影呢?用雁知「歸」來反襯人不知「還」,就更深一層地表現出了她的內心怨苦。怨恨盡可以怨恨,但它畢竟是產生於「相思」基礎上的,如今良人未還,說不定他碰上了什麼意外,或是在路途上染上了風疾。這些想法湧上心頭,使得女主人公在怨恨之餘,又深深地為他擔憂起來了。「一簾風月閑」,刻畫出了思婦由於離人不歸,對簾外風晨月夕的美好景緻無意賞玩的心境。柳永《雨霖鈴》詞寫一對戀人分別後的意緒說:「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含意正與此同。
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句句寫思婦「秋怨」,「秋怨」二字卻深藏不露。對思婦的外貌、形象、神態、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側重於表現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現其胸中之情,用筆極其空靈。李煜詞的語言錘煉功夫很深,他善於用單純明凈、簡潔准確的語言生動地再現物象,展示意境。這個特點在該詞里也有鮮明的體現,象「山遠天高煙水寒」句,自然明朗,形象豐富,立體感強,境界闊遠,並且景中蘊情,耐人尋味。對這首詞,前人評價頗多,其中以俞陛雲之說為精當:「此詞以輕淡之筆,寫深秋風物,而兼葭懷遠之思,低回不盡,節短而格高,五代詞之本色也。」
⑨ 求全小全播講的長相思mp3音頻
你好,我是兔兔禿90,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有效^_^鏈接版: https://pan..com/s/1JcwoLa4VYZ2kUpy2hDF-kw 提取碼: cbtb 復制這段內權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